僅僅在二十年前,公開宣傳地域歧視的書籍竟然能在北京的大街上公開售賣,而且那本書還有一個好聽的名字——《解讀中原》,這本書給當時還在上小學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說到地域歧視,河南估計不說排第一,估計排前三也問題不大了,“十億人民九億騙,總部設在駐馬店”,“偷井蓋”等都成為了著名的網絡段子。
當然事實上,只要嚴謹的查一下數據,就知道這些段子毫無任何依據。在相當多的年份里,河南省的犯罪率一直處在全國較低的水平。
而在外河南人的犯罪記錄表,很多地方也都做過專門的統計,北京市外地戶籍的犯罪人數中,河北排第一,河南排在第二位。而在廣東省的統計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分別是湖南廣西湖北四川,河南根本就沒有上榜。
當然我并不是說這幾個地方的人更喜歡犯罪,其實這個排名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在后面我們會專門進行分析。
至于偷井蓋的事,更是無稽之談。事實上在整個九十年代,鐵都是比較值錢的硬通貨,偷井蓋曾經很多地方小偷共用的技能。
在著名的喜劇《東北一家人》中,當時還不是大腕的馮小剛就演過一個偷井蓋的賊,而在那部戲里,他演的是個東北人。
而我小時候成長在河南,當然聽不到黑河南人的段子,于是“偷井蓋”的惡名就被新疆的少數民族同胞給背了。
只不過隨著鋼鐵價格直線下滑,偷井蓋的生意逐漸消失,而河南因為經濟或者其他某些方面的原因,偷井蓋這個梗保留到了網絡時代,成為大家口口相傳的段子。
我的一位高中同學,就很精辟的給這些段子定性為“以訛傳訛”,但第一個制造“訛”的人是誰呢?
其實地域歧視并不是近代才有的東西,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韓非子就開始變著花樣的黑其他地方的人,其中的重災區就是鄭國和宋國。
《買櫝還珠》說的就是鄭國人,《鄭人買履》,《鄭人乘涼》更是直接把國籍給標注上了,而我們小學課本中的著名成語故事《守株待兔》和《揠苗助長》說的都是宋國人。
難道真這么巧,愚蠢的都是鄭國人和宋國人嗎?
當然不是,鄭國和宋國成為“地域黑”的重災區,都是有原因的。鄭國在戰國前期是韓國的主要對手之一,最終被韓國滅亡,都城新鄭也成為了韓國的首都,而韓非子,正是韓國人。
而宋國,則是被周朝滅掉商朝的后裔,自然成為大家攻擊的主要目標。
同理,還有夏朝后裔的杞國,也留下了“杞人憂天”的成語。
幸好韓非子是河南人,要不他就可以說是黑河南人的鼻祖了。
而這三個被黑的國家,都有幾個共同特點:和段子手或主流輿論有過節、實力弱小。
而這也是河南成為地域黑重災區的初始原因。
不過歷史上的河南,是和上邊說的這兩個理由是完全不搭邊的,因為天生適合耕種的自然環境,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最少有3000-4000年都是以河南為中心的,其他地區反而被稱為“蠻夷狄戎”。所以我小時候回老家時,一些老家的小孩稱呼我為南蠻子,我很疑惑,明明你們才是北狄呀。
到了明代以后,盡管河南在全國的地位有所下降,但依然是一個重要的省份,和地域歧視是完全不搭邊的。
直到1938年,那場大洪水。
蔣介石為了阻擋日軍南下,制造了花園口決堤事件,奔涌而出的黃河水淹沒了河南 、安徽及江蘇三省所屬四十四縣。 直接造成了89萬人口的死亡,造成了巨大的生態災難,并且誕生了一個今天我們都聽說過的詞匯——黃泛區。
這片區域內的江蘇、安徽部分的確同樣也是今天地域黑的重災區。
陳毅 《過黃泛區書所見》詩:“一過黃泛區,水茫茫。陷泥過膝及腰腹,人馬欲渡川無梁。”
這次洪水也間接引發了1942年的河南大饑荒。這次饑荒因為同名電影已經非常有名,在此就不介紹了。這場饑荒除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員死亡外,還造成了另一附加效果——大概300萬河南人逃離河南,其中的主要去向是陜西和湖北。
因為難民大多數貧困交加,缺衣少食,到了當地只能從事最低端的工作,給當地人的印象自然不會太好,而且因為難民到來必將瓜分本地人的資源,造成嚴重的“土客沖突”,而“土客沖突”在中國幾千年的歷史中屢見不鮮。以至于南方一些定居了上千年,已經完全本土化的原住民,仍然自稱“客家人”。
人類認知革命的一項重要成果,就是產生了天然的“團體認同”心理,給人群貼上固定的標簽,以便于區分。比如本地人、外地人等。
當然事實上很多外地人和你的血緣、價值觀上的距離可能比本地人更接近。但是,大多數人的思維都是懶惰的 ,把人貼上標簽是一個理解事情的簡單方式,于是,地域沖突就這么誕生了。
雖然外地人對本地人帶來的壞處可能遠比旁邊的惡鄰居小得多,但是因為他們和“我”是一個地方的人,沒法給他們貼上“XX人”的等標簽。而把那些外地人集體貼上標簽,則容易多了。
而一旦把人貼上了標簽,很多人就再也懶得去分辨這些人中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壞人了。直接一棒子全打死,省時又省力。這也是今天一切“歧視”的根源。
對河南人最早的地域歧視就在這個時期誕生,因為河南難民大多挑著擔子,住著簡易窩棚,于是陜西和湖北便誕生了最早黑河南人的外號——河南蛋(擔)和河南棚子。
不過當時中國的傳媒行業還比較落后,陜西人和湖北人也都沒有強大的文化傳播能力,所以那時河南人在全國的形象整體上還好。
不過同樣位于黃泛區的蘇北人民就沒那么幸運了,因為他們逃難的上海,是當時中國最發達、媒體傳播能力最強的城市。以至于“蘇北人”這個稱號在今天的上海,依然是個蔑稱。
甚至一些外國人都看不下去了,專門寫了一本書,為蘇北人民辯護。
所以直到八十年代,河南在社會中的形象依然處于中間靠前的位置,在六十年代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做的調查中,河南的印象還是以正面詞匯居多。
而焦裕祿,紅旗渠,更是那個年代標志性的正面形象。
但是隨著改革開放的進程,東南沿海地區經濟快速發展,而河南卻因為是全國的糧食基地,其他產業發展受限,經濟發展逐漸掉隊。
關于教育產業這一點,我想很多河南考生都深有體會,河南作為全國高考考生最多的省份,教育資源卻極端匱乏,卻沒有985院校,只有一所211院校。但即使這樣,當年河南省的領導想建設龍子湖大學城時還因為農業用地問題無法批復。直到后來某位有魄力的領導先斬后奏,才將此事辦成。
這一點上,河南人民可以說是為全國人民作出了犧牲。
而八十年代的河南雖然經濟落后,但卻是中國人口最多,交通最便利的省份。政策可以阻礙當地工業發展,但卻不能阻礙人們外出打工。于是河南產生了全國數量最多的外出務工大軍。
而當時的很多產業還不成熟,很多外來務工的河南人只能從事當地人不愿意做的工作,如搬磚、賣菜、賣水果、收廢品等工作。
而賣菜、賣水果就要和人討價還價,甚至缺斤少兩。收廢品,就有更多的機會小偷小摸、也有機會收購井蓋......
事實上,無論任何地區從事該行業的人員都會存在這樣的情況,但是因為時代的特殊性,那個年代的這些行業恰好被外地來的河南人“承包”了,于是這個標簽就被貼死了。
直到今天,河南依然是全國人口流出第一的大省,凈流出人口達到1312萬,相當于寧夏和青海兩省總人口之和。
這個榜單也解釋了前面北京和廣東的外地人犯罪人口統計,上榜的四川、廣西、湖南、湖北河北等省份同樣也是人口流出大省,而北京是河北人的第一流入地,廣東是湖南人的第一流入地。
這才是前面那個外地人犯罪人數排名的根本原因,跟哪個地方的人更壞根本沒有關系。
但是有人提出疑問了,為什么同樣作為人口流出大省的四川、貴州等地,就沒有河南形象那么差呢?
其實原因也很好理解:
1、他們的人口流出較晚,沒有趕上了網絡時代的第一波傳播浪潮。
2、他們大多數人趕上了中國經濟的新一輪騰飛,主要在建筑工地或者大工廠這些封閉的地方工作,與當地接觸較少,發生的矛盾沖突自然也較少。
而河南的幾個著名黑事件,比如 “鄭百文虛報產值事件”、“尉氏縣黑心棉”、“原陽毒大米”,都恰好發生在中國網絡時代剛剛起步的時間。
作者作為一個在河南土生土長的東北人,對此還有另一個親身經歷。在世紀初河南人形象跌入谷底時,東北人趙本山正霸占著春晚的最高舞臺,那時東北人的形象還以“豪爽”“厚道”為主,所以電視劇才敢唱出“咱們東北人都是活雷鋒”。
我回沈陽上大學后,開始接觸了各種各樣的東北同學,我發現無論什么樣性格的人,在東北和河南都同樣存在。
所以熟悉了以后,有個同學說我人非常好,不像河南人,反而像是一個東北人......
當時我想說的是,你才認識幾個河南人呀?
工作后,我的一個比較和善講道理的朋友,因為被一個河南人坑了兩次,于是他說:怪不得網上都黑河南人,看來“窮山惡水出刁民”是很有道理的。
因為我特殊的成長環境,說話沒有河南口音,他并不知道我是河南人,還告誡我一定要防著河南人一點,還給我講了駐馬店是全國騙子總部的典故。
于是,當我告訴他我出生地就是駐馬店時他很驚訝。
我跟他做了長期的交流后,他問我為什么我就能碰上那么多河南的好人,他卻碰不上。
我說:因為你就認識那么幾個河南人,還都是小學沒畢業的建筑工地的小分包商。而我認識的河南人,比你多幾十倍都不止,而且很多都是受過高等教育的呀。
我們犯的錯誤,其實都是選擇性偏差。
后來想想我這一句話,真是精辟的概況了地域黑的幾個根本原因:貼標簽、選擇性偏差。
再后來,隨著東北經濟的持續萎靡,越來越多的東北人去外地打工。但是東北因為特殊的歷史和經濟原因,東北的人均教育資源一直在全國前列,整體受教育水平較高,外加性格原因,所以那些出去的東北人大多數都不愿從事建筑和制造業這些工作地點相對封閉的工作。
于是這些東北的流出人口有了更多和當地人接觸的機會,同時也就有了更多和當地人發生矛盾和沖突的機會,于是東北人的形象也就逐年下滑了。
同時,和當年的河南類似,東北的幾大黑事件,如黑龍江雪鄉,也恰恰發生在碎媒體時代爆發的當口。
所以在可預見的未來,如果東北地區的經濟下滑趨勢無法逆轉,那么 東北人在地域黑的榜單上將很有可能超過河南。
這么看來,我的人生歷程倒是和地域黑神同步了。
當然,沒想到這幾年因為旅游業的發展,哈爾濱在網絡的形象反而有了很大程度的好轉,其實這當中的原因也非常復雜,因為篇幅問題,這里就不詳細說了。
最后我們再次總結下地域黑的根本原因:
1、貧窮導致的人口外流
2、大多數人標簽化的簡單思維
3、媒體的宣傳和煽風點火
而事實上,河南這些年在網絡上的形象持續好轉,也和經濟的發展有很大關系。自2005年河南超越河北以來,已經在全國GDP第五的座位上坐了16年,2020年河南的人均GDP排名全國第18位,也不是很差。并且河南已經成為了全國一個重要的工業基地,擁有40多個門類的工業,過去農業大省的形象有了很大改觀。
最主要的是,隨著年輕一代教育水平和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很多人已經能夠站在客觀的視角詳細分析問題。不在跟風點火,人云亦云。
這才是我們未來最寶貴的財富。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