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的嚴峻形勢,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決定派出紅6軍團作為“先遣隊”,從湘贛蘇區向西轉移,為中央紅軍隨后的戰略大轉移探路。紅6軍團在沒有根據地依托的情況下,歷時近80天,跨越4省65縣,行程2500余公里,打破湘、粵、桂、黔四省國民黨軍的圍追堵截,勝利地完成了突圍西征的任務,揭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
中共中央戰略轉移決策的確定
大革命失敗后,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紅軍經過三年艱苦曲折的武裝割據和游擊戰爭,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的多次“進剿”“會剿”“圍剿”,到1930年夏,全國已建立起大小十幾塊農村革命根據地,紅軍發展到約7萬人,連同地方革命武裝共約10萬人。紅軍力量的迅速發展和革命根據地的日益擴大引起了國民黨反動派的極大震動。1930年10月,蔣介石集中重兵,任命14個“剿匪”督辦,向各革命根據地的紅軍發動大規模的“圍剿”,企圖消滅紅軍,并將重點放在毛澤東、朱德率領的紅一方面軍。面對窮兇極惡的國民黨軍隊,紅軍隊伍采取靈活多樣的戰略戰術,從1930年11月至1933年3月,粉碎了國民黨軍隊發動的四次“圍剿”,取得了四次反“圍剿”斗爭的勝利。1933年9月,蔣介石調集100萬軍隊,自任總司令,以50萬兵力,分幾路“圍剿”中央根據地紅軍。在王明“左”傾教條主義思想的影響下,博古、李德等人先推行“軍事冒險主義”策略,后在敵人的猖狂進攻面前采取“拼命主義”,紅軍完全陷于被動地位,各革命根據地被分割侵占,紅軍隊伍遭受很大損失,革命形勢急轉直下。
1934年4月下旬,國民黨軍隊集中力量進攻廣昌。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毛澤東和張聞天都不主張進行廣昌保衛戰,但博古、李德不采納他們的正確意見,命令中央紅軍主力保衛并不利于堅守的廣昌,同敵人進行陣地對陣地、堡壘對堡壘的“決戰”。從4月10日開始,國民黨軍隊向廣昌發動進攻。4月27日,國民黨軍隊集中10個師的兵力,在飛機、大炮的支援下會攻廣昌。紅軍依托簡陋的陣地,多次打退敵軍進攻,并實施“短促突擊”戰術,但并未能擺脫被動局面。博古、李德被迫放棄堅守廣昌的計劃,命令紅軍撤離廣昌。廣昌保衛戰歷時18天,以主動撤出戰斗告終。紅軍斃傷俘敵2600余人,而自身傷亡高達5000多人,約占參戰總人數的1/4,是紅軍歷史上最典型的陣地戰、消耗戰。廣昌保衛戰標志著“左”傾教條軍事路線發展到高峰。隨著廣昌戰役的失敗,中央紅軍在根據地內粉碎國民黨軍隊的第五次“圍剿”已基本沒有可能。
◆第五次反“圍剿”時,《紅色中華》關于廣昌失守的報道。
嚴峻的情形下,為擺脫敵軍的圍追堵截,保存有生力量,1934年5月,六屆五中全會時成立的中共中央書記處決定把紅軍主力撤離中央蘇區,并將這一決定向共產國際請示。6、7月間,博古、李德從前方回到瑞金,共產國際也復電同意中央紅軍主力撤離蘇區,實行戰略轉移。隨即,長征的準備在極少數中央領導人中秘密地進行,戰略部署由李德、博古和周恩來組成的“三人團”決定。其中,李德擁有最高軍事指揮權。據李德回憶,在政治局會議和軍事委員會會議上,他表示可以由第6軍團在湖南、由第7軍團在福建開辟新的戰線,在敵人后方通過威脅敵人與后方的聯絡來牽制和引開敵人。(【德】奧托·布勞恩著《中國紀事(1932-1939)》第94、95頁,現代史料編刊社1980年版)7月,中央決定組織兩支隊伍,一支北上,另一支西進,主要考慮“一路是探路、一路是調敵”。于是,在紅7軍團組成北上抗日先遣隊離開瑞金向閩浙皖贛邊前進后,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命令紅6軍團由湘贛革命根據地突圍西征,向湖南中部挺進。
紅6軍團西征戰略任務的確立
紅6軍團成立于1933年6月,活動于湘贛蘇區,自誕生之日起就處在國民黨軍的包圍之中,經常面對十倍以至十幾倍于己的敵人。湘贛蘇區是中央蘇區的側翼,承擔著輔助中央蘇區反“圍剿”作戰的任務。1934年夏,第五次反“圍剿”作戰中,紅6軍團由于執行“左”傾路線的錯誤作戰方針,以陣地戰和“短促突擊”來保衛湘贛蘇區,作戰連連失利,部隊消耗很大。國民黨軍隊主力已經深入到蘇區腹地,形成分割包圍和嚴密封鎖之勢。在敵人優勢兵力的連續進攻下,紅6軍團被迫于7月初離開湘贛蘇區中心區域,轉戰到永新東南的牛田、津洞一帶,處境十分不利。7月中旬,紅6軍團向遂川五斗江、衙前進發,秘密進入新江鄉的橫石村,并安寨扎營進行整訓。
◆任弼時、蕭克、王震。
7月23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和中革軍委發出的《給紅六軍團及湘贛軍區的訓令》指出紅6軍團的任務是:“離開現在的湘贛蘇區,轉移到湖南中部去發展廣大游擊戰爭及創立新的蘇區。”理由是:敵人正在加緊對湘贛蘇區的封鎖與包圍,特別是加強了西邊的封鎖,企圖阻止革命力量向西發展,認為“繼續留在現地區,將有被敵人層層封鎖和緊縮包圍之危險,而且糧食及物質的供給將成為尖銳的困難,紅軍及蘇區之擴大受到很大的限制,這就使保全紅軍有生力量及捍衛蘇區的基本任務都發生困難”。目的是:紅6軍團在湘中的積極行動,將迫使湘敵不得不進行作戰上和戰略上的重新部署,破壞其逐漸緊縮湘贛蘇區的計劃,以輔助中央蘇區之作戰;同時,能最大限度地保存和擴大紅6軍團的有生力量,并在創建新的蘇區的斗爭中,與紅3軍取得可靠聯系,為江西、四川兩蘇區聯結打下基礎。具體部署是:第一步是“由黃坳、上下七地域的敵人工事守備的薄弱部或其以南,轉移到現獨四團行動的桂東地域。在轉移中要迅速脫離敵人,以便到桂東的游擊區域,高度的迅速的發展游擊戰爭和推廣游擊區域”,“在桂東不應久停”;第二步是“轉移到新田、祁陽、零陵地域,去發展游擊戰爭和創立蘇區的根據地”;第三步是“向新化、溆浦兩縣間的山地發展”,并設法與賀龍、關向應領導的紅3軍取得聯系。組織領導安排是:“弼時同志及部分的黨政干部應準備隨軍行動。弼時即為中央代表,并與蕭克、王震三人組成六軍團的軍政委員會,弼時為主席”,要求一切準備工作在8月中旬前完成。(《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1)》第13—17頁,解放軍出版社2016年版)至此,在中共中央書記處作出撤離中央根據地,進行戰略轉移決策的情況下,紅6軍團奉命西進,承擔起探路先遣的任務。
西征的動員準備與順利突圍
紅6軍團的西征在最初是秘密進行部署的,大多數人并不清楚西征的真正原因,突圍時也沒有公布新的組織和任務。7月底,遵照中共中央訓令,時任湘贛省委書記的任弼時,作為領導西征的中央代表,主持召開全軍團政治工作干部會議,傳達中央命令,并作了《爭取新的決戰勝利,消滅湖南敵人,創造新的根據地》的報告,分析當前形勢,傳達西征任務,指出了有利條件和面臨困難,號召全軍團結一致,克服困難,依靠群眾,戰勝敵人。全軍上下迅速進行了思想動員,開展了準備工作。一是在部隊補充上,計劃在8月15日前補充2500人,步槍550支。二是在干部問題上,計劃對軍團內干部進行調整,任命新的區委書記等。三是在軍區直屬隊和后方機關的安排上,將直屬醫院及傷號,彈藥廠及工人、器械,警衛營,軍區及直屬機關人員等進行安排,選出人員補充軍團。四是在政治工作準備上,召開政治工作會議,加強政治機關建設,加緊行軍和警戒政治工作準備,開辦短訓班訓練征調來的新干部,對悲觀主義分子進行政治上、戰略上的教育等。隨后,2000多名青壯年、500余支槍補充進紅6軍團,使得軍團人數從6830人增加到9730余人,編為2師6團17營,為西征突圍做了政治、組織、人員、裝備上的準備。
◆中共中央、中革軍委派紅6軍團西征的命令電。
任弼時等本著對革命負責的態度,從實際出發,對探路方向和“大搬家”錯誤進行抵制糾正,從而贏得較多主動權,保證西征的成功。軍團軍政委員會對這次轉移作了縝密研究,對駐守湘贛邊的國民黨軍布防及兵力進行調查分析,決定向南突圍的方向,對留下的地方武裝作了堅持根據地的妥善安排。組織5個湘贛獨立團,開展游擊牽制敵人、查明敵情等工作。8月初,國民黨軍隊調動頻繁,似有發動新的進攻跡象。紅6軍團根據敵人活動情況,向黨中央提出擬提前在8月初突圍的建議,獲得批準。8月5日,紅6軍團以一部分兵力攻占敵人內層封鎖線的重要支撐點衙前,建立了突圍的側翼掩護陣地。7日下午,紅6軍團9700余人,在湘贛獨立第4團的引導下,由遂川的橫石和新江口出發,踏上了西征的征途。
西征開始后,紅6軍團面臨的首要問題,就是要突破敵人在內層設置的四道封鎖線。為堵截紅6軍團,國民黨軍第28軍軍長兼“贛粵閩湘鄂剿匪軍”西路第1縱隊總司令的劉建緒,向部隊連續發出關于防堵紅6軍團突圍、關于趕筑碉堡封鎖線、關于向息鑼集結兵力、關于嚴堵紅6軍團入湘、關于火速向桂東增援的五道電文命令,電文指出,“據報蕭匪因我趕筑息(鑼)、馬(家洲)碉線,以其主力竄動于五斗江、上鏡、衙前一帶,企圖阻我筑堡或更乘機南竄”,“判斷該匪確實離巢南竄,并有折入湘邊模樣”,要求“采取機敏動作對該匪痛予側擊,勿使匪西竄,是為至要”。(《紅軍長征·參考資料》第8、9頁,解放軍出版社1992年版)面對敵人的嚴密封鎖,紅6軍團發揚不怕犧牲的革命精神,敢打敢拼,出發當日,在獨立第4團的接應和掩護下,迅速突破通過了衙前和五斗江間設置的第一道封鎖線和遂川至黃坳間設置的第二道封鎖線。然后,兵分兩路:一路由五斗江經毛桃、梯子嶺、大坑、九龍坑、宋坑,占領遂川草林;一路由衙前、橫嶺踏著荊棘茅草,爬過高山陡壁,穿過右溪河到達草林。緊接著,紅6軍團又突破遂川至七嶺間設置的第三道封鎖線,于9日經南江口占領左安。10日,經湯湖到高坪,紅6軍團在猴子嶺突破寨口至廣東橋間設置的第四道封鎖線,于11日到達湖南省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順利跳出了敵人的封鎖包圍。12日,紅6軍團在寨前圩召開連以上干部的誓師大會,慶祝突圍勝利。
西征的艱苦行軍與兩軍會師
突圍的勝利令國民黨軍大為震驚。國民黨西路軍總司令何鍵,急派劉建緒到衡陽指揮作戰,命令第15、16師由永新地區尾追,第19師主力、第63師和湖南保安團沿衡陽、耒陽、郴縣以及湘江一帶防堵,湖南保安旅、第19師一部到零陵、祁陽、東安筑堡堵截,企圖在北上粵軍的配合下,圍殲紅6軍團于郴縣、汝城和桂東地區。
危機之下,擺在紅6軍團面前的,是必須靈活地開展斗爭,以貫徹落實黨中央的戰略意圖。為爭取先機,紅6軍團放棄在桂東停留的計劃,準備在敵人部署尚未完成和湘江防御還比較薄弱之際,強行軍迅速越過郴(縣)宜(章)公路,在零陵附近地區搶渡湘江,向新化、溆浦地區前進。可是8月23日,當紅6軍團到達零陵東北地區準備搶渡湘江時,敵人已調集約9個團的兵力部署在湘江沿岸,并封鎖了零陵、祁陽一線。同時,寶慶(今邵陽)和廣西約3個師的敵人,正分路向零陵、道縣開進。尾追紅軍的兩個師分別進入陽明山西南和常寧附近。在敵人重兵堵截的情況下,紅6軍團迅速放棄由零陵搶渡湘江的原定計劃,立即向東南轉移,進入陽明山。但由于陽明山區回旋余地小、地瘠人稀,不利于建立根據地,同時敵軍也在分路逼近,紅6軍團決定采取與敵兜圈子的辦法,相機搶渡湘江。8月底至9月初,紅6軍團先后進入白果市,接著急轉向南,經嘉禾西進入道縣,經湘桂邊境永安關進入廣西北部。9月3日,中革軍委電令紅6軍團在全縣、興安間西渡湘江,進至西延山區休息,偵察向橫路嶺、城步的前進路線。此時,紅6軍團在灌陽、文市一帶,擊潰尾追的湘軍第16師、桂軍第19師共8個團的進攻。4日,在界首地區順利渡過湘江。5日,進占西延(今資源)縣城。
◆紅6軍團西征拉開序幕,他們在連續通過國民黨軍四道封鎖線后,抵達湖南省桂東縣以南的寨前圩。
9月8日,中革軍委發出《關于紅六軍團今后行動的補充訓令》指出,“在中央局、軍委七月二十三日訓令中規定的六軍團第一步的動作,基本上是結束了”,下面,第一階段行動是“依地理條件及敵人部署,目前六軍團行動最可靠的地域,即是在城步、綏寧、武岡山地。六軍團應努力在這一地區內,最少要于九月二十號前保持在這一地區內行動,力求消滅敵人一旅以下單個部隊,并發展蘇維埃和游擊運動”;第二階段行動是“轉移到湘西北地域,并與紅二軍團(紅三軍)在川貴湘邊境行動的部隊取得聯絡”;第三階段行動是“六軍團即應協同二軍團(紅三軍)于湘西及湘西北地域發展蘇維埃及游擊運動”,并建立“鞏固的根據地,其后方則背靠貴州,以吸引更多湘敵于湘西北方面”。(《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史料叢書·文獻(1)》第38-39頁)
根據這一訓令指示,紅6軍團于9月9日由車田出發向西疾進,11日到達城步以西的丹口地區,準備在綏寧以東打擊湘敵,未能得手。14日,準備在綏寧以西突擊湘敵,但遭湘軍襲擊。此時,湘桂敵軍主力進入綏寧、靖縣地區,阻止紅6軍團北進。隨即,紅6軍團南進。在通道境內的小水戰斗中,紅6軍團某排共30余人為了掩護主力部隊,苦戰3個多小時,擊退數倍于己的敵人一次又一次瘋狂進攻。20多位紅軍戰士英勇獻身,剩下8名紅軍戰士,面對危急毫不退縮,拼盡全力拖住敵人,死守陣地。彈盡糧絕后,他們寧死不當俘虜,把槍砸爛,高喊“紅軍萬歲”,集體從50多米高的懸崖跳下,全部壯烈犧牲。17日,紅6軍團占領通道縣城(今縣溪鎮)。但敵軍主力為攔截紅6軍團頻繁調動,如果繼續在綏寧、城步地區活動,恐將陷入敵人重圍。因此,紅6軍團迅速西進,9月18日,到達靖縣新廠地區時,湘軍補充第2總隊兩個團向新廠追來。紅6軍團鑒于該敵態勢突出,兵力不大,在19日敵軍進到五里廟時,令紅18師第52團搶占巖崖山主峰和金線吊葫蘆兩個制高點,抗擊敵人;軍團主力趁敵人運動,發起反擊,成功擊潰敵軍,殲敵500余人,繳槍300余支。
隨后,紅6軍團繼續西進,到達貴州清水江流域,并成功獲得當地少數民族同胞的大力支持北渡清水江。9月26日,紅6軍團在清江縣(今劍河)擊退追敵。10月1日,在施秉、黃平間突破黔軍防線。后經過多次艱苦轉戰,克服種種困難,10月24日,紅6軍團終于到達印江縣木黃鎮,與紅3軍會師。26日,兩軍主力在四川省酉陽縣南腰界召開慶祝會師大會。會師后,紅3軍恢復了紅2軍團番號。至此,紅6軍團勝利完成了突圍西征的戰略任務。
西征的歷史意義
自1934年8月7日從遂川橫石出發,紅6軍團離開湘贛蘇區,至10月24日與紅3軍在木黃會師,人員從出發時候的9700余人減至3300余人,浴血奮戰,神速行動,勝利完成了戰略轉移和牽制敵人的任務。紅6、紅2軍團會合后揮師湘西,連戰連捷,為有效策應中央紅軍長征發揮了重要作用,意義深遠。
◆1934年10月,紅6軍團與紅3軍(紅2軍團)在貴州印江縣木黃會師時寫的標語。
跳出“圍剿”包圍,有效牽制敵軍。從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對紅6軍團突圍的行動部署來看,要求紅6軍團吸引和牽制敵人,力爭在湘中建立蘇區,減輕紅軍主力的軍事壓力,為中央創建一個新的落腳點。紅6軍團的西征跳出了敵人對湘贛革命根據地的層層包圍,打破了國民黨軍扼殺湘贛紅軍的企圖,在戰術上分散和調動了大量敵軍,減輕敵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和中央紅軍的軍事壓力,在戰略上揭開了紅軍長征的序幕。
勇做探路先鋒,發揮偵察作用。紅6軍團突圍西征比中央紅軍戰略轉移早兩個多月,行程跨越贛、湘、桂、黔等省,經過艱苦轉戰,在敵強我弱的情況下勝利突圍,較好地完成了“先遣隊”的使命。西征過程中,探清了敵軍兵力的虛實,查明了沿途的道路、地形、氣候、物產和民情等情況,為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提供重要情報,起到了探路作用,為后續中央紅軍長征做好充分準備。
緊密聯系群眾,開展革命宣傳。西征路上跨越65縣,紅6軍團向人民群眾廣泛開展政治宣傳,尤其是向少數民族地區的群眾宣傳了黨的政策和主張,以自身的優良作風、嚴格的軍隊紀律,糾正了國民黨歪曲共產黨及紅軍的輿論。蕭克后來在回憶中提到,紅6軍團進入貴州,群眾沒有受過黨和大革命的多少影響,對紅軍不了解,由于受國民黨反動派的一再宣傳“共匪、共匪”,并不知道“共”是什么、“匪”是什么,看到紅軍紀律好,就不怕紅軍,向紅軍發出“你們好,你們共匪好!”這樣的話語。之后,通過教育宣傳,當地群眾才明白共產黨是什么、紅軍是什么。(《紅六軍團征戰記》第288頁,解放軍出版社1994年版)西征隊伍讓群眾認識真實的共產黨、真實的紅軍,播撒了革命的火種,為后來中央紅軍長征鋪設了良好的群眾基礎。
壯大紅軍實力,實現戰略意圖。面對敵軍的圍追堵截,紅6軍團靈活機動作戰,不僅鍛煉了自身的作戰能力,還積累了寶貴的實戰經驗。與紅3軍勝利會師后,該地區紅軍的力量進一步壯大,為后續革命斗爭打下堅實基礎。兩個軍團會合后,根據中央指示實行統一領導和指揮,乘勝在湘西對敵人發起強大攻勢,有力配合和掩護了中央紅軍戰略轉移。紅2、紅6軍團共同建立了湘鄂川黔革命根據地,點燃了這一地區的革命烈火,支援了其他地區人民的革命斗爭,實現了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提出的“使其成為中央根據地和川陜根據地樞紐”的戰略目標。
回望紅6軍團西征,這是一次堅定理想信念、不怕犧牲的征途,是一次堅持黨的領導、勇于擔責的征途,是一次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征途,是一次堅持人民至上、依靠人民的征途,是一次堅持敢于斗爭、善于斗爭的征途,是一次堅持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的征途。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和營養劑。作為揭開紅軍長征序幕之一的紅6軍團西征,是長征精神的先行實踐,值得我們永遠學習和銘記。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