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不懂一個問題,為什么有人總是對前30年挖空心思挑毛病,一個心思就是要否定前30年。前30年的建設成就是有目共睹的,不管是國內國際上的數據,還是國內國際上的輿論評價,都是認為前30年薪中國的建設成就是中國歷史上發展最好的。是在一窮二白的基礎上創造的世界奇跡,為中國建設的后續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但有人竟然連前30年打下的基礎都要進行否定。
偶爾看到一個叫“老胡看世界”的網民在反駁一個網友的評論竟然發出如此歪理邪說,說什么“中國打了五千年基礎,你不改還在打”。我想,這人根本就不給你講道理,根本就不承認前30年老一輩打下的基礎的作用,而是橫蠻無理,強詞奪理。從他的這句話就可以看出他對前30年不知道有多大仇恨,竟然如此信口雌黃,他還自以為得意。
其實,只要是有點腦子的人都會知道,前30年為中國的現代化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你說“中國打了五千年基礎”,那么,我們不說別的,就從農業、工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四個方面,來看看,到底是不是中國五千打的基礎?
中國有五千年的歷史,但現代化并不是中國五千年就已經有了的,這一點是只要稍微有點歷史常識的人都會知道的。我們不否定,中國五千年歷史創造了一個偉大的中華文明。在中國五千年的歷史中有四大發明聞名于世。也修建了萬里長城、大運河等永久性的歷史建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等等,這些我們都不能否認。
但是,我們沒有看到西方的業革命有人說是西方幾千年的基礎吧。怎么新中國的現代化基礎就成了中國五千年打的基礎了呢?
我們分別來看看,先說農業,中國幾千年來,農民都是靠天吃飯,這應該否定不了吧。新中國建立后的前30年,完成的中國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水利工程建設,修建了8.6萬多座水庫,640多萬塘壩,還有總延長300多萬公里的人工河道,總長度為16.5萬公里的各類堤防,新增農田6億多畝。從此,中國農村基本改變了靠天吃飯的狀況,這個基礎是五千年打下的嗎?
再說工業,我們只從鋼鐵、發電量、原油這幾方面來看,因為新中國建立以前幾乎沒有什么現代工業,我們只能從這兩方面來看。新中國剛建立時,中國的鋼產量僅13.5萬噸,人均鋼鐵產量只有0.75公斤。發電量,1949年,我國人均發電量只有8度。人均原油用量只有0.23公斤。這就是建國時的工業狀況,也就是那個叫“老胡看世界”說的中國五千年打的基礎。
再看看新中國建立以后的工業情況,新中國建立以后,僅用了短短27年的時間,就走完了西方國家二三百年才走完的工業化道路。把一個落后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初步完整工業化國家,使中國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涵蓋聯合國工業項目的39個工業大類、191個工業中類、525個工業小類的門類齊全的工業化國家,成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工業化內生性經濟國家。從重工業來看,有主要能源建設(煤炭、電力、石油),原材料(鋼鐵、有色金屬、基本化學工業),機械制造(機床、重型機械、鍋爐、電機、汽車、飛機、船舶、兵器)等等。
大慶油田的誕生,使中國石油工業從此進入新紀元,徹底甩掉了中國“貧油國”的帽子 ,中國人使用“洋油”的時代從此一去不復返。后面又相繼建成了大港油田、勝利油田等。還有引進的13套化學設備、4套大型化纖設備、3套石油化工設備、一個烷基苯廠、43套綜合采煤機組、8個大電站、武鋼1.7米軋機以及透平壓縮機、燃氣輪機、工業汽輪機等制造技術,這些都為后來的建設發揮了巨大的作用。
還有用歷時20年的時間,建成了“大三線”,不僅拓展了國家的工業布局,更是將國防戰略縱深拓展到全國,讓中國立于不敗之地,為今天的和平安全打下了堅實的基礎。請問那位叫“老胡看世界”的這些基礎難道是中國五千年的基礎?
特別值得一提的科技成就,新中國建國時,科技基礎幾乎是零。僅用了十幾年的時間,成功發射了“兩彈一星”、核潛艇、大型噴氣式客機(80年代被迫下馬)、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大規模集成計算機、激光照排技術、CPO、復方蒿甲醚、人工合成胰島素、神5載人宇宙飛船、蠶式導彈(世界聞名)、高科技“遠望號”系列船、導彈驅逐艦(其制海能力世界上首屈一指)。請問那位叫“老胡看世界”的難道這也是中國五千年打下的基礎?
不用多說了,非常明顯,這位叫“老胡看世界”的完全就是以一種惡意心態否定前30年為中國未來發展打下的基礎的作用,是徹頭徹尾的歷史虛無主義者。這是這位叫“老胡看世界”的第一層意思。
他的第二層意思就是,如果“不改還在打”。從他的這層意思充分證明了他的無知。第一,新中國是從經歷了一百多年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建國之初,是一遍滿目瘡痍,一窮二白。在這樣的情況下,不進行基礎建設,后面拿什么來發展?如果按照這位“老胡看世界”的所說的就憑他的“中國五千年的基礎”,今天又會是一種什么樣的局面,外國又有誰愿意同中國開放?怎么就不想想,為什么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一種被西方列強欺凌?不是有“中國五千年打的基礎”嗎?
第二,不管是一個家庭,還是一個國家,都會有一個從打基礎到改善生活的發展過程。當基礎打好后,無疑就是進入改善生活的階段。誰也不可能無休無止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但基礎設施沒有打好,只要稍微有點戰略眼光的,肯定是會先進行基礎設施建設的投入。前面的投入,實際就是一種“存款行為”。毛主席等老一輩的境界是非常高的,他不是貸款未來的錢,而是勒緊褲腰帶給兒孫們“存款”。比如原子彈,省吃儉用也要造出來。而不是走“買不如租”的路線,雖然當時是花了一定的成本,但是在為后代“存款”。我們看看解體后的蘇聯,曾經的科技大國,現在只能靠賣資源過活,經濟蕭條,仰人鼻息。正所謂:“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后人而復哀后人也。”
第三,那位說的,“你不改還在打”,也是根本沒有一點點辯證思維的,他的意思打基礎是無止境的,這明顯是經不住分析的,投入完成了,以后的結果自然就輸出,世界上有誰只知道投入,不知道輸出的呢?這又是什么邏輯呢?但是,一些科學技術,尖端科技該打基礎還得打啊。就如,我國在上世紀80年代下馬的包括運十大飛機、光刻機、直8、遠程轟炸機、大型導彈驅逐艦、長城/曙光大型計算機項目、數字焊接系統等一系列軍用、民用高精尖技術下馬。導致的結果是什么?比如光刻機,上世紀80年代,我們的光刻機技術已接近國際主流水平。上世紀60年代,我國在研制光刻機時,那時的光刻機巨頭ASML還沒誕生,直到70年代,ASML仍是小字輩,80年代光刻機項目下馬,2020年中國芯片被人家扼住了喉嚨。再如大飛機運十,70年代開始立項,到80年代先后進行了七次規模較大的設計質量復查,從公開的數據顯示,最大起飛重量110噸,最遠航程超3600公里,最大時速約930公里,最長空中飛行4小時49分鐘,采用178座經濟艙布局……這些數據都已經達到了當時國際主流的大飛機標準。然而,上世紀八十年代下馬以后,致使我國的大飛機落后世界幾十年。
運十、中國芯片、光刻機等的成功研制,代表中國工業的水平達到了一定的高度。
從這些方面來看,如果我們沒有當年毛主席領導全國人民勒緊褲腰帶,提高中國的工業化水平,如果現在才搞工業化,從C919的例子可以判斷,可能再有200年,也很搞不成功。
所以,也不能以一個“你不改還在打”的荒謬邏輯就可以把前30年打基礎定性為錯誤,這實際上就是暴露出了完全否定前30年的極端荒謬的邏輯。
那么,這位叫“老胡看世界”的網民為什么要如此毫無邏輯的否定前30年?這樣做的目的究竟是為了什么?應該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