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這幅照片,是當年堅守在上甘嶺陣地的戰士們對著手里的毛主席照片宣誓:“請祖國和人民放心,請毛主席放心,人在陣地在!”
時任志愿軍十五軍軍長的秦基偉將軍,是上甘嶺戰役的主將,他有一部回憶錄,其中有專門章節總結上甘嶺戰役。秦基偉將軍從七個方面總結了上甘嶺戰役取勝的關鍵,其中第一條就指出:上甘嶺戰役的勝利是毛主席英明的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是志司、兵團貫徹毛主席制定的“持久作戰,積極防御”方針的勝利。
不僅僅是上甘嶺戰役,抗美援朝戰爭的整個勝利都是毛澤東思想的偉大勝利。
一、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
任何人都不是天才,毛主席也是從秋收起義開始,在戰爭中學習戰爭。經過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磨煉,毛主席早已成長為一位偉大的軍事家和戰略家,這是中國人民的“幸運”。
1、毛主席的戰略預見性
科學地進行戰爭預測,預先進行戰略準備,這是戰爭取勝的重要基礎。毛主席在中共七大的結論中總結道:“坐在指揮臺上, 如果什么也看不見,就不能叫領導。坐在指揮臺上,只看見地平線上已經出現的大量的普遍的東西,那是平平常常的,也不能算領導。只有當著還沒有出現大量的明顯的東西的時候,當桅桿頂剛剛露出的時候,就能看出這是要發展成為大量的普遍的東西,并能掌握住它,這才叫領導。”
1950年6月朝鮮內戰剛剛爆發,美帝國主義旋即派出海軍第七艦隊悍然入侵臺灣海峽。高度關注朝鮮局勢的毛主席立刻洞悉了美帝國主義侵略朝鮮和中國的戰略意圖,他在6月28日指出,美帝國主義既然向我們侵略挑釁,我們就不能不加強軍事準備。毛主席還通過外交渠道,多次提醒金日成,美國會對朝鮮內戰進行武裝干涉,卻得不到金日成的重視。毛主席只能在7月中上旬指示就組建東北邊防軍進行部署,以部署在中原地區的作為國防機動部隊的第13 兵團等部隊共25萬多人組成東北邊防軍,擔負保衛東北邊防安全和必要時援助朝鮮的任務。
毛主席對朝鮮戰爭戰略形勢的深刻分析和戰略判斷,為最終黨中央作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戰略決策奠定了理論基礎。毛主席后來談道:“戰爭開始后,我們先調去3個軍,后來又增加了兩個軍,總共有5個軍,擺在鴨綠江邊。所以,到后來當帝國主義過‘三八線’后,我們才有可能出兵。否則,毫無準備,敵人很快就要過來了。”
2、毛主席的戰略魄力
對于中國是否出兵援助朝鮮,毛主席基于當時的國際形勢劃了一條“界限”,他說:美帝國主義如果干涉,不過“三八線”,我們不管,如果過“三八線”,我們一定過去打。
1950年9月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占領漢城,切斷了朝鮮人民軍的退路。毛主席的預測和擔心的事終于發生。事實上,在金日成向南一路凱歌、信心滿滿的時候,毛主席就已經提醒過金日成注意“退路”。
10月1日,南朝鮮軍越過三八線,美軍向金日成發出投降通牒,金日成才向中國發出援助請求;次日凌晨,毛主席就電令東北邊防軍提前結束準備工作,隨時待命。
在10月2日-5日,毛主席主持中央會議,討論是否出兵朝鮮問題時,大多數人不贊成出兵或者對出兵有種種顧慮,認為新中國剛剛結束戰爭,經濟十分困難,亟待恢復;新解放區土改尚未進行;土匪、特務還沒有肅清;我軍裝備落后等等,而毛澤東認為出兵朝鮮已是萬分火急。最終,在周總理和彭德懷將軍的支持下,才說服多數人,作出了出兵援助朝鮮的戰略決定。
這一決定作出后,中國向蘇聯提出了空中掩護的請求。原本支持金日成南進的斯大林,此時卻以蘇聯空軍沒有準備好為由,提出晚兩個月才能出動空軍支持,這一情況完全出乎毛主席的意料。但當美帝國主義已經開始圍攻平壤,并將戰火燒到鴨綠江邊,襲擾我東北邊境時,毛主席毅然決然地作出了在沒有蘇聯空軍掩護情況下按既定決策出兵朝鮮的決定。
突發的情況并沒有動搖毛主席的戰略決心。在當時新中國百廢待興,中美軍事力量對比懸殊,還缺少蘇聯空軍掩護的情況下,毛主席作出出兵朝鮮的決策是需要足夠的戰略魄力的。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粉碎了美國政府妄圖征服朝鮮并進而擴大侵略的計劃,抗美援朝戰爭的結果最終證明,毛主席的這一決策無比英明。
3、審時度勢、靈活果敢的戰略、戰術指揮才能
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后,毛主席通過與志愿軍司令員彭德懷非常頻繁地往來電報,時刻了解戰場的具體情況,分析形勢,根據朝鮮戰場形勢靈活機動地調整戰略部署。
抗美援朝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所面對的是一個全新的戰場,一個新的強大的敵人——裝備水平之高、作戰經驗之豐富(經過了一戰和二戰的錘煉)前所未有。
面對全新的作戰對象、作戰環境,毛主席全面分析了朝鮮戰場的實際情況,要求志愿軍進入朝鮮后,“必須深刻地估計到各種可能遇到和必然遇到的困難情況,并準備用高度的熱情,勇氣,細心和刻苦耐勞的精神去克服這些困難。”面對強大的敵人,毛主席沒有絲毫的“匹夫之勇”,保持了足夠的戰略謹慎,強調:“我們應當從穩當的基點出發,不做辦不到的事。”毛主席將“應在穩當可靠的基礎上爭取一切可能的勝利”作為了抗美援朝戰爭戰略指導的基本方針。
按照原定計劃,志愿軍入朝后要迅速到達指定區域組織防御。而美帝國主義卻突然改變原先的東西對進計劃,改為東西兩路大舉北進。針對這一突發情況,毛主席立即指示以一部鉗制東線之敵,集中優勢兵力于西線,誘敵深入,發揮我軍運動戰的優良傳統,各個殲滅,從而取得了第一次戰役的勝利。
運動戰的方式讓志愿軍在前面四次戰役大獲全勝,“速勝論”思想開始蔓延,毛主席在志愿軍與以美軍的反復較量中,對朝鮮戰爭的規律的認識逐步加深,明確了準備長期作戰的思想,并提出“持久作戰,積極防御”的作戰方針,但同時指出,如果戰爭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帝國主義陣營的失敗情緒可能會加深,根本解決朝鮮問題似乎有了可能。后面的戰局發展,再一次驗證了毛主席的這個預判。
在第五次戰役中,志愿軍以優勢兵力圍殲敵軍時,卻遭遇飛機、大炮的掩護,導致被圍之敵順利脫困,戰果極其有限。針對美軍在武器裝備方面的優勢,毛主席提出了打小殲滅戰的方針,這就是有名的“零敲牛皮糖”戰術。這一戰術在后面的戰略相持階段發揮了巨大作用,有效地殺傷了裝備遠勝于我們的美軍,極大地挫敗了美軍的戰斗意志,為后來的停戰談判贏得了主動。
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離不開毛主席卓越的戰略、戰術指揮。
二、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創造世界歷史的真正動力”。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是他的群眾路線觀在革命戰爭中的具體運用和發展,是人民軍隊以弱勝強、克敵制勝的法寶。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同樣是人民戰爭思想的踐行。
毛主席在1953年9月1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24次會議上的講話《抗美援朝的偉大勝利和今后的任務》中指出,“領導是一個因素,而最主要的因素是群眾想辦法……依靠人民,再加上一個比較正確的領導,就可以用我們的劣勢裝備戰勝優勢裝備的敵人。……帝國主義侵略者應當懂得:現在中國人民已經組織起來了,是惹不得的。如果惹翻了,是不好辦的。”
抗美援朝戰爭的本質,是翻身得解放的中國勞動人民面對美帝國主義的侵略威脅的自衛戰爭,歸根結底是一場國際范圍的激烈的階級斗爭,站在國際無產階級一方的廣大中國勞動人民在戰爭的取勝過程中發揮了最主要的作用。
1、志愿軍身上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毛主席總結抗美援朝時說,美帝國主義是“鋼多氣少”,而我們是“鋼少氣多”,這個話精辟地總結出了抗美援朝戰爭能夠取得勝利的關鍵。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是輝煌的,輝煌的背后,是戰斗的異常殘酷和激烈,包括毛主席長子毛岸英在內的197653位志愿軍英烈為這場開國之戰的勝利,獻出了自己年輕的生命。
魏巍同志在《誰是最可愛的人》一文中,用生動的筆觸向我們講述了抗美援朝戰場上的這樣一幕:
“這個連的陣地上,槍支完全摔碎了,機槍零件扔得滿山都是。烈士們的遺體,保留著各種各樣的姿勢。有抱住敵人腰的,有抱住敵人頭的,有掐住敵人脖子把敵人摁倒在地上的,和敵人倒在一起,燒在一起。有一個戰士,他手里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涂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里還銜著敵人的半塊耳朵。在掩埋烈士遺體的時候,由于他們兩手扣著,把敵人抱得那樣緊,分都分不開,以致把有些人的手指都掰斷了……”
為什么戰斗會這么慘烈?新中國剛剛成立時,我軍在武器裝備上與美軍的差距是難以想象的。被稱作“萬歲軍”的38軍是第一批入朝參戰部隊的九個軍之一,武器裝備居于九個軍的中等水平。以一次投彈量計算,美軍隨便一個師的火炮火力都超過38軍4.7倍以上,機動能力和通訊能力更是數十倍以上的優勢。在第二次戰役中的關鍵戰斗中,38軍用兩條腿14小時行軍145華里,穿插到三所里,先敵5分鐘搶占有利地形,切斷了美第9軍的退路。在阻擊陣地上,38軍的戰士用十幾門迫擊炮、幾十挺機槍、幾千支步槍和刺刀,同美軍數十架飛機、數百輛坦克、上千門大炮展開決斗。面對美軍鋪天蓋地的火力壓制,38軍的戰士們用血肉之軀筑起了銅墻鐵壁,在兩面生生地阻斷了敵人的撤退和支援。
擁有世界最先進的武器裝備,掌握著絕對制空權、制海權,曾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所向披靡,被世界公認的最強大的美帝國主義,面對一個經濟貧窮落后國家的裝備原始的人民志愿軍,卻束手無策、一敗涂地,最根本原因就是,除了毛主席的英明領導,還因為人民志愿軍是一支用毛澤東思想武裝起來的人民軍隊,擁有戰勝一切困難的勇氣、視死如歸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
這種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來自哪里?我們的志愿軍戰士,平均年齡只有十七八歲,絕大多數都是貧苦農民家庭出身,剛剛翻身得解放的勞動人民哪能容許美帝國主義侵犯中國無產階級的新生政權?正是因為這是一場人民的戰爭,人民的兒女才自覺地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筑起了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鋼鐵長城。反動統治階級永遠無法奢求人民會這樣“替他們賣命”。
有了這樣大無畏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就能夠創造一切人間奇跡。事實上,“零敲牛皮糖”戰術并不是毛主席的憑空發明,毛主席正是從戰報中了解到,四十二軍的戰士們在武器裝備落后的困難情況下,“創造發明”了這種辦法,從而才將辦法上升為戰略性戰術向全軍推廣。
2、國內勞動人民無私無畏的支持
抗美援朝戰爭時期,新中國的人民保衛新生政權的斗志高昂,政府對人民也具有極強的號召力,于是才可以充分發揮各級人民政權的作用動員組織人民群眾支援戰爭。
首先,各級政府在國內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抗美援朝愛國宣傳教育活動。針對當時一部分中國人存在的親美、恐美、崇美情緒,開展的仇視、鄙視、蔑視美帝國主義的“三視教育”,宣傳教育活動的中心口號是“抗美援朝、保家衛國”。通過宣傳,喚醒了中國人民,也動員組織了中國人民,提高了中國人民的政治覺悟,極大地激發了中國人民的愛國熱忱,將中國人民緊緊地凝聚在一起,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全力保障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
第二,組織廣泛的參軍參戰支前動員。在抗美援朝愛國宣傳教育的基礎上,1950年底和1951年初,全國掀起了參軍參戰支前熱潮,各族青年踴躍參軍參戰,父母送兒子、妻子送丈夫、兄弟爭相入伍的動人事跡屢見不鮮。貴州省苗族翻身得解放的民兵田成云在參軍報名會上說:“國民黨4次抓我去當兵,我逃跑了4次。現在是為保家衛國參軍,我一定要去。”在西北和內蒙古草原上,許多民兵則自帶戰馬請求參軍參戰;廣西、云南等邊陲省的青年翻山越嶺,紛紛趕到縣、區人民政府報名參加志愿軍……從東北到西南,從高原到海濱,到處都可以看到廣大青年踴躍報名參軍的熱烈場面。毛主席后來總結說,“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人民踴躍報名參軍。對報名參軍的人挑得很嚴,百里挑一,人們說比挑女婿還嚴。如果美帝國主義要再打,我們就跟它再打下去。”
第三,開展增產增收捐獻飛機大炮的運動。面對強大的敵人,“氣多”是我們的優勢,但也絕不能沒有“鋼”,武器裝備的差距給志愿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和困難。1951年6月1日,中國人民抗美援朝總會發出了《關于推行愛國公約、捐獻飛機大炮和優待烈屬軍屬的號召》,中央同日發出指示:“捐獻武器運動,必須與增加生產或其他增加收入運動結合起來。”于是全國上下人人爭相捐獻,人人努力生產勞動,利用休息時間增產,掀起了捐款給空軍買飛機的熱潮,完美詮釋了中國人民“人窮志不窮”的奮斗精神。人民群眾自發地喊出了“我們在后方多流一滴汗,人民志愿軍在前方就會少流一滴血!”的感人口號。從1951年6月1日至1952年5月31日,一年時間,全國上下捐獻錢物,折合人民幣共計5.56億元,折合飛機3710架。勞動人民硬是勒緊褲腰帶、加緊生產,捐出了第一代人民空軍、第一代人民裝甲兵、第一代人民炮兵、第一代人民防空兵,為抗美援朝戰爭的最終勝利起到了重要作用。
這不正是毛主席的人民戰爭思想的生動體現嗎?
結語
抗美援朝戰爭給了當時不可一世的頭號帝國主義——美帝國主義以沉重打擊,以至于美國人至今要將朝鮮戰爭稱作“被遺忘的戰爭”,之所以要“遺忘”,就是因為抗美援朝戰爭在美帝國主義內心深處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陰影。毫不夸張地說,直到70年后的今天,中國人民還在享受著這場戰爭的紅利。
抗美援朝戰爭的勝利既是毛澤東戰略指導思想的勝利,也是毛澤東人民戰爭思想的勝利,前者得益于作為人民領袖毛主席卓越的領導才能,后者得益于人民領袖將人民組織起來所迸發出來的無窮無盡的能量,二者缺一不可。
所以,我們今天紀念抗美援朝,銘記和歌頌抗美援朝戰爭中涌現出來的無數英雄,首先應該歌頌和銘記的是毛主席,沒有毛主席的卓越領導,就沒有這場戰爭的勝利;忘記了毛主席人民戰爭思想的真正含義,也就無法理解志愿軍的英烈們為何要英勇犧牲,人民為何要節衣縮食、加緊生產支援國家、支援前線。
為了這場戰爭的勝利,人民領袖毛主席帶頭獻出了自己長子的生命;人民以他為榜樣,獻出了幾十萬最優秀的中華兒女的生命……我們怎能忘記人民領袖毛主席和幾萬萬偉大的中國人民的貢獻與犧牲?!我們又怎能不對那些污蔑詆毀毛主席的宵小之輩以及傷害勞動人民的毒蛇猛獸切齒痛恨?!
忘記毛主席、丟掉了毛澤東思想就是背叛;背離了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不用毛澤東思想將人民組織起來,就一定要栽大跟頭!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