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齡:46、47問楊繼繩:蘇聯沒逼債嗎和毛主席是為爭氣提前還清債嗎
46問楊繼繩:當年蘇聯真的沒有逼債嗎
一、楊繼繩找出的沒逼債理由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災 也不在蘇聯·二、》:沈志華教授認為,傳聞中所說的蘇聯在與中國關系惡化后曾追逼還債,他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的記載,卻發現了蘇聯為緩解中國的饑荒提供的援助的資料。1961年3月為幫助中國解決饑荒問題,蘇聯提出以貸款方式向中國供應100萬噸小麥和50萬噸轉口古巴蔗糖,但中國不要小麥,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這筆貸款為3.296億新盧布。
按協議,這些債務應到1965年全部還清。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災 也不在蘇聯·二、》:1961年4月,中國外貿部長葉季壯率政府貿易代表團赴蘇聯商談1961年中蘇兩國貿易問題,簽訂了中蘇兩國關于1961年貨物交換議定書。這次會談,還就處理1960年中蘇貿易業務上的中國欠賬問題達成了完滿的協議,同時還商談和簽訂了關于蘇聯借給中國糖的協定。葉季壯在蘇聯外貿部舉行的宴會上講話說:“由于我國最近連續兩年遭受嚴重的自然災害,1960年供應蘇聯的商品有很大的欠交。1961年許多商品不能出口或減少出口,給蘇聯造成一定的困難。但是,蘇聯同志對此表示了同志式的合作和兄弟般的諒解。蘇聯政府同意我們1960年貿易業務中的欠賬在今后五年內分期償還,并且不計利息。還提出不計利息現在借給中國五十萬噸糖,以后由中國以同等數量歸還。我們認為,這些對于我們克服暫時困難來說,是重大的幫助和支持。我們永遠珍視、并且衷心感謝蘇聯共產黨、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給我們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的援助。”
據此,楊繼繩認定,蘇聯不但沒有逼債,而且“對中國的援助沒有完全中斷”,還在繼續援助我國。
二、史云看到的蘇聯逼債文獻資料
沈志華沒有看到任何歷史文獻記載蘇聯逼債,可是,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研究員史云卻看到了多個歷史文獻記載蘇聯逼債。下面是其《那些年蘇聯真的逼了債》的摘錄:
于是,10月31日,中國外貿部長葉季壯約見蘇聯官員,口頭提出聲明:由于自然災害和蘇聯撤走專家給中國造成了經濟困難,出口計劃必須調整。中方向蘇聯的訂貨要重新考慮;對蘇聯過去的貸款,仍然在1961至1965年還清本息;貿易方面,估計共欠蘇方20億盧布,可能要在5年內還清。(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頁)
這本來是一個對蘇聯單方面撤走專家、破壞協定的被動反應,是很正常的。蘇方既然已經不再履行協定,中方當然要考慮調整。即使這樣,中方也沒有就確定5年還款時間,只說“可能”。但12月17日蘇聯外貿部長帕托利切夫針對中方聲明,一方面說同意中方建議進行談判,另一方面又指責中方未協商就把“償還期限確定為5年”,逼迫中方應在合同有效期滿之日起三個月償清貿易欠款。
年底,中方再次向蘇方發表口頭聲明,對蘇聯要求三個月內償還貿易欠款予以反駁說,根據中蘇協定,由于人力不可抗拒原因,合同不能完成時,可以解除對合同沒有完成的責任。(王泰平:《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史》第二卷,世界知識出版社1998年版,第241-242頁)這個說法已經很客氣,事實上是赫魯曉夫首先以“人力”破壞了兩國協定。
這一時期,蘇聯一些外貿官員的言行,遠不是那樣心平氣和,而是惡劣的“逼債”。 中國官方文件確實沒有公開提到這些“逼債”行為,但并不等于沒有。舉幾個例子:
周恩來的經濟秘書顧明回憶說:“有一次,蘇聯的一個外貿部副部長在人民大會堂和總理談判,要我們還錢。總理說,我們現在暫時有困難。談完后,總理送他出來,他看見門口有一塊三百多公斤重的大石英石,就對總理說,你們如果沒有別的東西,這個就很好。總理頂他說,你要你就拿走。”( 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編:《周恩來傳》下,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年版,第1548頁)
蘇聯陣營東歐國家的一些官員也同樣參與了“逼債”。1961年12月26日的外貿部《外貿通報》匯報貿易談判情況說:東歐各國中“德、捷兩國對華態度特別壞。民主德國派其政治局委員馬特恩來我國板起面孔向我要債。”(外貿部:《關于1961年對東歐六國貿易談判和貿易情況的通報及撤銷對東歐1962年以后預訂貨物和成套設備、推遲談判方案的請示》,1960-12-31——1961-7-11,外交部檔案館109-02992-01)
三、蘇聯為何由逼債轉向“援助”
史云研究員看到的不就是蘇聯逼債的文獻記載嘛!不但蘇聯向我國逼了債,一些東歐國家也向我國逼了債。
限期三個月還清貿易欠款,還不叫逼債!
副部長討債上了門,還不叫逼債!
人家來的只是一個副部長,我國出面的是國務院周總理。這樣的級別懸殊對陣,既說明了國家對這次會談的高度重視,也說明了這次會談內容對于我國是非常的棘手。我國要達到的目的,無非是希望得到蘇聯的諒解,同意我國暫緩還債。于是便有了周總理的“我們現在暫時有困難”之說。 對方的答復卻是冷冰冰的一句話:“沒有別的東西,這個就很好” 。“這個”,指的是人民大會堂的大型陳設山石!
一個外國的副部長在我國總理面前竟然如此趾高氣揚傲慢無理地說出了這樣的話,既是對周總理人格的侮辱,也是對我國國格的侮辱。這種不留任何商談余地的討債,如果還不叫逼債?難道非要人家喊出“你們的天安門就很好”才算是逼債!
史云研究員看過的這些文獻記載,沈志華教授沒有看到過,我們可以因為他不是新華社記者不能查閱有關檔案材料而原諒他的孤陋寡聞。你楊繼繩要說沒看過,我們就找不到任何理由原諒你了。因為你是新華社的高級記者,具有一般人所沒有的查檔條件。你不是自夸查閱了大量的一手材料嗎,怎么可能連不是新華社記者的史云查到的這些資料也沒有看見過?你說得出口嗎!
葉季壯部長在處理這同一事件的前后兩次講話,你肯定都看到了!
葉部長1960年10月的聲明和此后在 1961年4月中蘇達成貿易協定后的滿是外交辭令的講話,這是同一個外交事件的過程和結果。皆大歡喜的結果并不能否認此前的蘇聯向我國逼債。之所以取得了由蘇聯逼債轉換成令我方滿意的看似蘇聯繼續對我方援助的結果,這是由兩個方面的因素造成的:
1、雙方都有利用對方的客觀需要,這從《中蘇貿易會談公報》中可以看出來:
“如同往年一樣,中華人民共和國在1961年內將供應蘇聯有色金屬礦砂、錫、水銀、鉛、生鐵、水泥、桐油、化工品、羊毛、生絲、茶葉、呢絨和綢緞、縫制品和針織品,以及其他工業品和手工藝品。
蘇聯將供應中華人民共和國鍛壓、發電和電工設備,石油設備,金屬切削機床、挖土機、泵和壓縮機、拖拉機、汽車、石油產品、黑色和有色金屬壓延材,化工品和其他蘇聯向中華人民共和國傳統出口的貨物。”
在上述的實物交換中, 作為已經工業化的蘇聯,以其富有的工業產品從我國換取工業生產急需的原材料,相比于我國不得已而用寶貴的原材料向蘇聯換取急需的工業產品,受惠顯然更大了。
2、我國掌握著談判的主動權。蘇聯毀約在先,我國完全可以用毀約(貸款合同)對等相報。你給我造成了重大損失,我要求賠償合理合法,賠不賠由我說了算,反正是我欠你的錢。至于貿易欠交的問題,協議有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我國遭受嚴重自然災害)可以免責的規定。
一句話,就蘇聯方面來說,如果非要把與我國的關系弄到僵死,其工業產品必將失去一個廣闊的出口市場,其工業生產所需原材料必將失去一個重要的進口市場,不合算。這是蘇聯由向我國逼債轉向繼續“援助”的根本原因。
當然,對長期遭受西方封鎖制裁的我國來說,如果貿然行事,也必定會失去蘇聯這個十分重要的重工業產品的進口市場,這個損失也夠大的了。
于是,“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貿易代表團和蘇聯政府貿易代表團之間本著合作和相互充分諒解的精神進行會談的結果,商定了相互間的貨物供應額,并在本年4月7日簽訂了1961年中蘇貨物交換協定書。”(《附一、中蘇貿易會談公報》)
四、楊繼繩卑鄙無恥的又一見證
《中蘇貿易會談公報》:“在會談中還討論了由于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業遭受嚴重自然災害,而在1960年貿易業務中產生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蘇聯的欠帳問題。蘇聯方面對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暫時困難表示充分諒解,并向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提出,上述欠帳在五年內分期償還,不計利息。”
這就是說,貿易欠款的三個月償還限期雖然取消改為五年內分期償還了,但是,盡管周總理曾向蘇方提出“暫時有困難”,蘇聯方面并沒有同意其他貸款可以延遲償還,也就是必須按期償還。必須按期償還對于處于困難時期暫里無力按期償還的我國,客觀上就形成了一種逼勢,而這種“逼”又是合理合法的行為,是用合同的約束力逼使我國履行約定的義務。這是當時我國的官方文件從不使用“蘇聯逼債”字眼的根本原因,以免留人口舌,陷入被動。可是,我們拿什么“按期償還”呢?沒有別的,除了礦產品外,主要還是當時極度匱乏的糧油等食品!所以,這種不逼之“逼”,就是要命的了。
在中共中央1964年2月29日給蘇共中央的信中有這樣一段話:“到1962年底為止,我們向蘇聯供應的糧油和其他食品值二十一億新盧布。在同時期內,我們向蘇聯提供礦產品和五金值十四億多新盧布……這些礦產品中,有許多都是發展尖端科學、制造火箭和核武器必不可少的原料。”
這段話中點明了兩個數據:
1、向蘇聯供應了價值21億新盧布的糧油和其他食品;
2、向蘇聯提供了價值14億多新盧布的礦產品和五金。
兩項合計共35億多新盧布。而根據周總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所說,我國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只有14億零6百萬新盧布,可知這35億多物資既包括了還蘇聯的債,也包括了與蘇聯進行的實物貿易。
一句話,在那些年,我國還蘇聯的債、與蘇聯的貿易,靠的就是這兩類物資:食品、礦產品和五金。其中又以糧油等食品為主。為什么不是以礦產品為主?因為我國的采礦業太落后了,像可可托海這樣的大礦,選礦靠的還是工人的一雙手,運輸靠的是馬拉的車。這種狀況直到1961年才有所改變,在《中蘇貿易會談公報》中,1961年中國供應蘇聯的物資沒有出現糧油等任何食品(除茶葉外)。而還債也加大了礦產品的比重,特別是加大了稀有貴重礦產品的比重,動員礦工們突擊生產,確保出口還債。《揭秘可可托海之二:還蘇聯債務當起頂梁柱》,就是介紹的這個情況(附二)。
其實,這些情況楊繼繩比我們更清楚,可是,為了美化蘇聯、攻擊毛主席,他昧心地選取了我外貿部部長葉季壯在中蘇達成貿易協定后的講話,而隱去了蘇聯對我國的逼債,大肆宣揚蘇聯沒有向我國逼債,從而落實到是毛主席為了“爭一口氣”提前還清欠蘇聯的債!
附一、1961年中蘇貿易會談公報
http://ido.3mt.com.cn/Article/200709/show830809c14p1.html
附二、揭秘可可托海之二:還蘇聯債務當起頂梁柱
http://news.sina.com.cn/c/2006-12-20/082211838322.shtml
47問楊繼繩:毛主席是為爭氣提前還清欠蘇聯的債嗎
一、楊繼繩給出的毛主席為爭氣提前還清債的依據
《墓碑·第十五章·罪不在天災 也不在蘇聯·二、》:按協議,這些債務應到1965年全部還清。到1964年,中國提前一年還清了50年代蘇聯的全部貸款和利息,1965年10月以前又還清了蔗糖貸款和貿易欠款。至此,中國還清了所欠蘇聯的全部債務。中國提前還清了的債務,并不是蘇聯逼債,而是毛澤東為了“爭一口氣”,主動提前還清的。
吳冷西在他的書中回憶道:1960年7月16日,蘇聯以中國不信任蘇聯專家、不尊重蘇聯專家建議以及向蘇聯專家散發反蘇文章為由,照會中國政府,單方面決定召回全部在中國工作的蘇聯專家。毛澤東即于18日在北戴河會議上大談自力更生問題。雖然蘇聯照會并未提出還債問題,毛澤東卻指示周恩來算一下要多少年還清蘇聯欠賬。周恩來把賬算出來,說,按80億盧布計算,過去我們每年還5億,照此算需16年才能還清。如果按8億計算,則要10年才能還清。毛澤東在政治局會議上說,延安時期那么困難,我們吃辣椒也不死人,現在比那個時候好多了,要勒緊褲腰帶,爭取五年內把債務還清。政治局會議討論后決定,要爭取5年還清。于是,各省成立外貿小組,擠出東西來還債。
二、楊繼繩所述吳冷西的“回憶”難信實
楊繼繩咬定毛主席“爭氣還債”的理由,就是吳冷西的這段回憶。不過,我們稍作分析,便會發現,吳冷西這段“回憶”很難叫人信實。
1、最明顯的疑點是周總理說的“過去我們每年還5億”。
我國借蘇聯的債不止一筆。每筆借款都有協定。每個借貸協定都有關于還貸的條款,每筆借款的償還必須按約定的條款執行。不可能由我國自行將多筆借款匯總每年正好還五億。
1950年的借款協定中還貸是這樣規定的(附一):
第三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將以原料、茶、現金、美元等付還第一條所指的貸款及其利息。原料與茶的價格、數量及交付期限將以特別協定規定之,其價格將根據世界商場的價格來決定。貸款的付還以十年為期,每年付還同等數目即所收貸款總數的十分之一,于每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實施之。第一期的付還于一九五四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實施之,而最后一次的付還,于一九六三年十二月三十一日前實施之。貸款的利息系以使用貸款的實數并自其使用之日起實行計算,每半年交付一次。”
從這個條款來看,即使我國只借蘇聯這一筆債,雖然每年還本3000萬美元相同,但所付的利息也是不等的。
2、《墓碑》有“按協議,這些債務應到1965年全部還清”,而周總理1960年說的“過去我們每年還5億,照此算需16年才能還清”,把全部還清的時間推遲到了1976年,由此可知,過去每年還5億是不可能的事。不得到蘇聯的許可,不可能由我國自行計劃把1965年必須還清的債拖長時間到1976年。
3、毛主席1960年7月18日說的“爭取五年內把債還清”,即爭取“1965年全部還清”。這“爭取”二字,顯示出毛主席連按期還清也沒有把握也沒有肯定,哪來什么為了“爭一口氣”提前還清債!
4、蘇聯通知中國撤回專家的照會“并未提出還債問題”應是一句外行話。撤回專家是蘇聯毀約,蘇聯政府不事先照會中國政府就不可能順利撤回。而欠交商品則是中國違約,作為債權國,蘇聯有權隨時討要,根本無需照會中國政府。
三、吳冷西的回憶原來是這樣的
吳冷西:《十年論戰》(上):就在接到蘇聯撤走專家照會后的第三天(1960年7月18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說:不管怎樣,過去我們答應買武器彈藥按半價的,現在我們還是按半價還債,一個錢也不賴。經濟建設的設備也是一個錢不賴,欠多少還多少。因為這是蘇聯人民的錢,我們要對得起蘇聯人民,在我們困難的時候他們幫助了我們。現在他們領導這么反華,但是錢是蘇聯人民的錢,還是全部還清。各地方、各部門要下決心把東西擠出來。(中央文獻出版社1999年版,第337頁)
原來,所謂毛澤東爭氣提前還債是楊繼繩借吳冷西之口造的又一個謠言!
毛主席在會上說的這番話,表意非常明白,說的是要不要還蘇聯的債!他只是堅持按照約定全部還清蘇聯的債,根本就沒有涉及到還債的時間,更沒有絲毫提前還清債的意思!毛主席之所以要說這番話,分析起來應該還有個前提,很可能是有人提出了用不還債(賴賬)來報復蘇聯的毀約。毛主席應該是在做這部份人的工作,否則,他的這番話就沒有針對的對象,成了沒有實際意義的多余的話。
從毛主席說的“這是蘇聯人民的錢,我們要對得起蘇聯人民”來看,主張以賴賬對毀約的呼聲還比較高,而按約還債的阻力還比較大,要不,毛主席就沒必要說這樣的話。
“欠多少還多少,一個錢也不賴”。毛主席的這番話,錯了嗎?可以肯定,只要不是無賴之徒,誰都會作出這樣的回答:欠債還錢,天經地義呀!
欠債還錢。作為個人,這是起碼的人格;作為國家,這是起碼的國格。
所以,除無賴外,天底下恐怕只有一個楊繼繩會作出這樣的回答:毛澤東的這些話,錯啦。
四、舊債未清欠新債
雖說“一個也不賴”,但是嚴重自然災害造成的經濟困難客觀存在著。所以,1960年貿易欠交又欠了蘇聯20萬盧布的新債,1961年又接受了蘇聯50萬噸白糖借了一筆新債。舊債沒還清又向人家借新債,這為了“爭一口氣”提前還清債,從何而來!
《墓碑》:1961年3月為幫助中國解決饑荒問題,蘇聯提出以貸款方式向中國供應100萬噸小麥和50萬噸轉口古巴蔗糖,但中國不要小麥,只接受了蔗糖的援助,這筆貸款為3.296億新盧布。
“中國不要小麥”。楊繼繩如獲至寶,搬出來當作毛主席要“爭一口氣”的證據,誰知卻狠狠地抽了自己的嘴巴:不要100萬噸小麥卻要了50萬噸蔗糖,這能叫爭氣嗎?要多要少都是要,要這不要那終究還是要了!真要“爭一口氣”只有一點都不要!
事實上,1961年中國曾向蘇聯提出進口糧食的要求,但沒能如愿。蘇聯主動提出供應我國100萬噸小麥是以借用的方式。我國并不是不要,而是留作備用的。后來因為順利地從加拿大、澳大利亞、美國進口(通過法國轉口購買)了糧食,蘇聯的這一百萬噸小麥就沒有再借了(附二)。
客觀地說:100萬噸沒有要,但20萬噸還是要了。一九六一年,經周恩來提議,中國向蘇聯提出,就近向蘇聯的遠東借二十萬噸糧食,用以解東北的燃眉之急。盡管兩國交惡,蘇聯還是如數借給了中國,“使東北糧食困境及時得到緩解。”(中央文獻出版社《不盡的思念》第232頁。)
五、“提前還債”應該打引號
《周總理在三屆人大一次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我們欠蘇聯的各項借款和應付利息共計十四億零六百萬新盧布,已經按期償還了十三億八千九百萬新盧布,剩下的尾數一千七百萬新盧布,我們已經向蘇方提出,用今年對蘇貿易的順差額中的一部分來提前全部還清(附三)。
楊繼繩在《墓碑》中也引用了這段話,以說明毛主席為“爭一口氣”提前還債。但周總理的這個報告是作于1964年12月21日,它明確告訴我們,此前的還債是“按期償還” 。提前償還的只是這余剩的一部分,而且并不是刻意要提前償還,是用1964年對蘇貿易順差額中一部份抵消的。我們欠了蘇聯的錢,如今蘇聯和我們做生意,年終結算還要付錢給我們。我國政府拿其中的一部份歸還了欠蘇聯的錢。
就這么回事。難道這樣做還不應該嗎!?
事實上,我國政府并沒有用1964年對蘇貿易順差全部還清欠蘇聯的債!還有1960年的貿易欠款和1961年借的50萬噸白糖是在1965年10月以前還清的。
按協定,貿易欠款是“在五年內分期償還”。如果以1961年4月簽約為起始期,這筆債應于1966年4月還清。到1965年10月,這筆欠款已經還得所剩無幾了,10月全部還清這“所剩無幾”,僅僅提前了六個月。
按協定,50萬噸糖是“在1964-1967年期間歸還”。這個歸還時間的約定與貿易欠款“在五年內分期償還”的約定有明顯區別,應是指的在1964-1967年這四年時間內,由我國根據經濟好轉情況自主選擇歸還時間,哪一年歸還都算按期歸還,只有在1964年以前歸還才叫提前歸還。我國在1965年歸還,談不上提前歸還。
六、“提前還債”不是為了“爭一口氣”
我國在1961年“以感激的心情”借了蘇聯50萬噸蔗糖救急。由于當時預計不到何時解困,故與蘇聯商定,將歸還期靈活的訂在1964—1967年期間。到了1964年,形勢已經好轉,國家已經走出困境,根據自己的償還能力,在1965年予以歸還。即使是提前歸還也是很正常的事。提前還債的情況,民間借貸多的是。如果非要說是為了“爭一口氣”,為什么就不能爭這個氣!
事實上,“提前還債”并不是為爭什么氣!
對于欠債,人們存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心態。
一種人信奉“虱多不癢,債多不愁”。這種人不怕欠債,最怕的就是借不到債。一天到晚,絞盡腦汁想的就是怎樣向人借債借到債。對于借到的債,從不考慮還債,一門心思想的是拖時間還債怎樣賴債。
另一種人信奉的是“無債一身輕,有債愁死人”。這種人最怕的就是欠債,不是迫不得已絕對不會開口借債。一旦債務上身,一天到晚打的算盤就是怎樣掙錢、省錢還債還清債。他們認為,沒有欠債的日子,才過得安穩實在。
毛主席那一代國家領導大都是這種類型的人,他們以“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第一國”而自豪,像今天的一些人以“GDP世界第二”而自豪一樣。當年中國“提前”還清欠蘇聯的債就是源于大家的這種心態,與“爭一口氣”毫不相關!
如果非要說“提前”還清欠蘇聯的債是要在蘇聯人面前爭一口氣,那么,還清內債怎么解釋?你楊繼繩也拿出個說詞來看看!總不可能是要在自己人民面前也“爭一口氣”罷!
由此看來,楊繼繩說的“毛主席為了爭一口氣提前還蘇聯的債”,純系無事生非,造謠扯淡!
附一、關于蘇聯貸款給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協定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8affb500102wh60.html
附二、三年困難時期中國秘密進口糧食內幕
http://history.people.com.cn/n/2014/0221/c372327-24425908.html
附三、百問楊繼繩·前言與目錄
http://oisum.com/Article/lishi/2017/06/380363.html
已發帖:
http://oisum.com/e/DoInfo/m_listInfo.php?mid=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