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錢昌明:“朝鮮問題”是美國強權政治的罪惡 ——美、朝矛盾的由來與朝鮮戰爭真相

錢昌明 · 2017-05-07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就是這么一條三八線,把一個完整的國家人為地分割成了兩半!南、北兩個朝鮮從此變成了仇敵,并為此在50年代初進行了一場為時三年聞名世界的朝鮮戰爭。這是誰的罪惡?始作俑者,美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也!

  錢昌明:“朝鮮問題”是美國強權政治的罪惡

  ——美、朝矛盾的由來與朝鮮戰爭真相

  最近,朝、美矛盾激化,半島上空戰云密布;已直接牽動東北亞、以至整個世界和平格局。在這樣緊急關頭,一些右派公知妄加評論,蓄意挑撥、離間朝中關系,孤立朝鮮——目的是為美國霸權主義的戰爭訛詐政策服務。

  他們胡謅歷史,顛倒黑白,曲解朝鮮戰爭性質——把美國對朝鮮半島的干涉、侵略戰爭,說成是朝鮮對韓國的“侵略”戰爭,直至詆毀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甚至認為,新中國建立后中美對抗,不是美國敵視、反對中國的帝國主義反共、反華政策造成的;而是中國“反美戰略”的根本性“錯誤”(辛子陵語)。

  為澄清歷史真相,有必要談談美朝矛盾的由來及有關朝鮮戰爭的來龍去脈,讓愿意尊重客觀史實的讀者,了解真實歷史,明辨是非,以正視聽。

  朝鮮半島的分裂是美國一手制造的

  1945年8月8日,按照蘇美英三國雅爾塔會議的部署,蘇聯兌現承諾在結束對德戰爭整三個月后對日宣戰。8月9日零時,百萬蘇聯紅軍對中國東北境內的日本關東軍發起猛攻;與此同時,幾個紅軍師又越過中國的東北,向朝鮮急速推進。其時美國兵正忙著在沖繩島上作戰,離朝鮮半島距離最近也有上千公里之遙。

  蘇聯紅軍的行動使美國人很急,深恐朝鮮半島被蘇軍全盤占領與控制。當天晚上,美國國務院、陸軍部、海軍部等單位在五角大樓召開緊急會議,商討對策:如何才能不讓蘇聯在遠東占到便宜,以最大限度地保障美國在遠東的利益?經過一番緊張的討論,結果由一名叫迪安·里斯克的年輕上校參謀,受命要在30分鐘內在朝鮮半島地圖上,劃出一條確定蘇、美雙方均能接受的對日作戰的“分界線”。這名年輕上校繼承了19世紀瓜分非洲的歐洲殖民主義者的思維方式,拿起一支紅色的鉛筆,干脆利索地在面前的朝鮮地圖上畫出了一條直線,(至今非洲國家的國境線大都是直線)這條線就是北緯三十八度線。

  頗讓美國人感到意外的是,斯大林沒有對這條分界線表示異議。蘇聯第一遠東方面軍南翼部隊在太平洋艦隊的配合下,迅速切斷了日本關東軍與日本本土的聯系,12日便占領了朝鮮北部的雄基、羅津、清津、元山等港口,24日占領平壤。然后,打擊占領朝鮮半島的日本軍的蘇聯紅軍嘎然停止在了三八線上。日本宣布投降后,三八線又自然成了蘇、美雙方分別接受日軍投降的分界線。

  就是這么一條三八線,把一個完整的國家人為地分割成了兩半!南、北兩個朝鮮從此變成了仇敵,并為此在50年代初進行了一場為時三年聞名世界的朝鮮戰爭。這是誰的罪惡?始作俑者,美帝國主義的強權政治也!

  朝鮮戰爭是誰挑起的?

  朝鮮戰爭究竟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直到今天,雖已事隔半個多世紀,仍眾說紛紜:有“美帝侵略”說;有“蘇聯野心”說;有“北朝鮮南侵”說;有“南朝鮮北進”說;更有“中國侵略”說;等等。持上述不同觀點的人,似乎都有其自己的一些史實“依據”,在這里,歷史真的成了是“可以任人打扮的小姑娘”。

  所以如此,根源就在于不同論者所持的不同立場。由此,他們都能抓到一些歷史現象作論據以支持自己的觀點。須知歷史是復雜的,要任意抓住某些現象來證明任何一種觀點都是可能的。然而,只有反映事物本質的現象才是有真正價值的,才能準確地反映歷史。只看表象,歷史永遠只能深陷迷霧之中。

  1950年6月25日早晨,當朝鮮戰爭爆發5個小時后,上午9時,平壤向全世界發布消息說:南朝鮮的偽政府國防軍于當日凌晨,從三八線地區全線向北朝鮮發動了軍事進攻。北部的朝鮮政府已經命令共和國內務省警備部隊阻擊入侵的敵人。北朝鮮軍隊目前正在展開激烈的防御性戰斗,抵抗敵人。

  南朝鮮的說法更令人尋味:李承晚的國家廣播電臺在戰爭爆發后報告說,南朝鮮政府軍正在節節勝利地向平壤推進,不久就將解放北朝鮮。它從客觀上證實了平壤發布的消息。

  半個世紀以后的今天,幾乎所有受過教育的南朝鮮人都認為:是北朝鮮發動了對南朝鮮的進攻從而引發了朝鮮戰爭。但對于許多人來說,究竟是誰首先以武力攻擊對方?仍然是一個謎。

  朝鮮戰爭爆發后,當時世界上許多國家,差不多都針對性地刊登了一張美國總統特使杜勒斯在南朝鮮三八線上向北眺望的照片,眺望的時間是朝鮮戰爭爆發前兩天的6月23日。這張照片被當時的社會主義國家一致認定是美國挑動戰爭、侵略朝鮮的罪證。

  其實,朝鮮戰爭爆發前夕,南、北雙方(背后又各有美、蘇撐腰)都有戰爭準備。沿三八線兩邊早已劍拔弩張,沖突達數百次之多!究竟是誰開了第一槍?這已經無關緊要。不過從雙方備戰與策劃“統一”的軍事計劃而言,客觀事實是:雙方都作了充分準備。

  朝鮮戰爭,說到底是在雅爾體系(美蘇兩極)世界格局背景下,一個被分裂民族尋求統一的一場內戰,它是統一的朝鮮民族被人為地分割所造成的悲劇。南、北朝鮮均不甘心于自己國家被分裂,是這場戰爭的內因;而外部世界的干預則是其這一災難的外因。

  朝、中兩國歷來唇齒相依

  歷史上朝鮮是一個多災多難的民族,自古以來就屢遭強鄰日本的欺凌。早在公元4世紀中葉日本就侵占過朝鮮半島南端的任那(今斧山、金海一帶),后又不斷蠶食擴張。直到6世紀中期,才由半島上的新羅王國把日本侵略者逐出半島。

  7世紀中期,日本天智天皇又以支援半島上的百濟王國為名,出兵侵占朝鮮。促使新羅善德女王被迫向中國唐王朝求援,最后唐太宗派大將李勣往援才趕跑了日軍。

  16世紀末期,封建軍閥豐臣秀吉結束了日本國內的“戰國”局面、完成統一,再一次向外擴張,于1592年、1597年先后兩次進兵侵占朝鮮。朝鮮的李氏王朝不得不向中國的明王朝求援,兩次均在明王朝軍隊(由鄧子龍統率)的支援下將其擊退。

  進入近代,隨著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與中國清王朝的衰落,日本更是強化了向亞洲大陸擴張的侵略政策。1895年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的失敗告終,從此日本控制了朝鮮。1905年日本又把朝鮮變成了它的“保護國”;1910年日本干脆吞并了朝鮮。

  朝鮮亡國后,朝鮮人民不甘屈服于日本的殖民統治,多次進行反抗斗爭,最著名的一次斗爭是1919年的“三·一”運動。這場斗爭從3月1日從數千名學生在漢城塔洞公園宣讀《獨立宣言》開始,很快演變為30余萬人的示威游行,最終發展成一場全國規模的反日民族大起義。從3月至5月底,波及全國218個府、郡中的203個府、郡,參加斗爭的人數達200萬人以上!但這場斗爭最終還是被日本軍警殘酷地鎮壓了下去。

  “三·一”運動失敗后,那些不甘心當亡國奴的朝鮮愛國志士,基本上走了三條救國之路:

  以金九為代表的一部分人流亡中國,并得到當時中國政府的同情和支持,組成了大韓民國臨時政府(其臨時政府的所在地就設在上海盧灣區的淡水路上)。在抗日時期曾暗殺過日本將軍,并組織過以宣傳為主的朝鮮義勇軍。

  以李承晚為代表的第二部分人流亡美國,希冀取得美、歐的支持取得獨立。他們寓居美國,也在那兒做過一些宣傳抗日的工作。

  以金日成為代表的共產黨人為第三部分,則堅持在朝鮮和中國東北進行抗日武裝斗爭活動。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法西斯主義侵略勢力囂張一時。1941年6月、12月,隨著蘇德戰爭與日本偷襲珍珠港的太平洋戰爭相繼爆發,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形勢發生了巨大的變化。1941年1月,在華盛頓會議上,美、蘇、中、英等26個反法西斯國家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正式形成世界反法西斯聯盟,德、日、意三個法西斯的失敗命運就此注定。日本法西斯的垮臺也就意味著朝鮮民族獲得解放的希望。

  日本戰敗與朝鮮復國

  1943年12月,美、中、英三國首腦在埃及會晤,頒布著名的《開羅宣言》。在這個國際文獻中,曾明確承諾:“我三大盟國稔知朝鮮人民所受之奴隸待遇,決定在相當時期使朝鮮自由獨立。”

  在緊接著召開美、蘇、英三國首腦會晤的德黑蘭會議上,羅斯福又與斯大林討論了朝鮮的前途問題。羅斯福告訴斯大林,朝鮮“還不具備行使和維持一個獨立政府的能力,……他們至少應該經過四十年的監護”。斯大林同意羅斯褔的觀點。

  1945年2月,在美、蘇、英的雅爾塔會議上,曾再次談到朝鮮問題。2月8日羅斯福與斯大林舉行會晤,兩人在談過蘇聯參加對日作戰的條件以后,羅斯福提出討論領土托管問題。這次他向斯大林提出,在朝鮮人民做好自治的準備之前,“朝鮮要由一個蘇聯代表、一個美國代表和一個中國代表實行托管,”并認為“托管期愈短愈好”。大概是鑒于英國外交大臣艾登曾拒絕過美國在1944年3月提出的戰后對朝鮮和印度支那進行托管的方案,羅斯福認為“沒有必要邀請英國參加朝鮮的托管”。斯大林同意托管的方案,但他還是建議應該邀請英國參加托管。于是,戰后由中、美、蘇、英四國對朝鮮實行臨時托管的方案便在雅爾塔會議上確定下來。但會議文件并未解決具體的問題,只是在提到對哪些領土將實行托管時說,“這將是有待以后達成協議的事情”。杜魯門繼任美國總統后,于1945年5月底派特使霍普金斯去見斯大林,斯大林表示沒有改變四國托管朝鮮的政策。

  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向盟國無條件投降。它引起了遠東軍事和政治局勢的突然變化,由于美、蘇、中、英四大國尚未就朝鮮的托管問題達成具體協議,加上蘇、美軍隊在朝鮮半島上三八線的劃定,北方就變為蘇軍占領區,南方則成了美軍占領區。

  朝鮮按三八線被一分為二:北朝鮮擁有22·11萬平方公里,900多萬人口;南朝鮮擁有12·27萬平方公里,2000多萬人口。原先的朝鮮愛國者也紛紛歸國:金日成隨著蘇聯紅軍進入北朝鮮;國際上有一定影響、流亡在中國的大韓民國臨時政府的成員和美國人熟悉的李承晚隨美國軍隊來到南朝鮮。

  朝鮮民族不甘心被人為分裂

  日本投降,二戰結束,反法西斯同盟也自然解體。出于意識形態與爭奪勢力范圍的因素,美、蘇兩個超級大國開始對立,東、西方兩大陣營的冷戰局面迅速形成。這樣,爭奪對原本應該“獨立”的朝鮮的控制權,現在就成了蘇、美兩國與兩個陣營進行冷戰的具體表現。美國總統杜魯門毫不掩飾地曾在回憶錄中寫道:“美國在朝鮮沒有長遠的利益,它所希望的是朝鮮成為阻止蘇聯進攻日本的緩沖地帶。”“從美國的本意上講,最后是美國單獨占領全部朝鮮。”

  蘇軍進入朝鮮后,支持朝鮮共產黨著手建立臨時政權,在朝鮮北部很快成立了以金日成為委員長的臨時人民委員會。隨后進行土地改革,地主階級被清算,沒收的土地由黨委員會分給合格的農民。工廠、礦場、水力發電廠均陸續復工,軍隊也在編練之中,一切井井有條。

  與北方相反,美軍控制的南朝鮮只能依靠原先日本統治機構來穩定政局。1946年2月,駐南朝鮮美軍司令霍奇,邀請李承晚、金九、金奎植和呂運亨等,組成一個顧問性質的聯合委員會,即國民代表民主議院,由李承晚任議長,意圖建立政權。由于李、金各派政治主張各異,矛盾重重,因而遲遲未能建立穩定的過渡政權。

  面對分裂局面,北朝鮮的金日成建議召開一個由“南、北朝鮮所有民主政黨、社會團體代表參加的聯席會議,作為實現祖國統一的當前措施之一”。1948年,這一會議在平壤召開,南、北朝鮮有56個政黨共454人與會,其中240人來自南朝鮮。會議反對南朝鮮單獨舉行“選舉”,并致電美、蘇兩國撤走軍隊,要求讓朝鮮人民在沒有任何外部勢力干涉的情況下,自己決定自己的命運。會議的聯合聲明稱:“絕不承認南朝鮮單獨選舉的結果,也絕不承認和支持這一‘選舉’產生的單獨政府。”

  美國人很清楚,如果按照金日成的方案去進行全朝鮮統一選舉,鑒于當時金日成享有的“抗日英雄”聲望,結果只能是產生強大的、組織嚴密的、受到多數下層人民擁護的共產黨政權,而這是美國所絕不愿意看到的。于是,1948年7月12日,在美國人的控制下,南朝鮮不顧北方的反對舉行了單獨“選舉”,“國民議會”通過了《大韓民國憲法》,宣布成立“大韓民國”。麥克阿瑟將軍親自參加了大韓民國總統李承晚的“就職儀式”。為了使李承晚集團在這次大選中獲勝,美國軍政府特地于選舉前兩周把駐軍增加近百分之五十,在軍港配置了驅逐艦和巡洋艦,警察增加了百分之四十多,大選前四天里所逮捕的所謂政治犯竟達50,425名之多!

  美國支持李承晚終于建立起大韓民國政權;隨之,蘇聯也支持金日成建立朝鮮政權。同年9月,北朝鮮成立以金日成為國家元首兼內閣首相的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這年底與次年6月,蘇、美軍隊相繼從北、南朝鮮撤離。

  南、北雙方都在積極備戰

  大韓民國建立后,李承晚因缺乏干部基礎與民意支持,只得大量留用日本占領時期為日本服務的軍政人員,這又進一步引起人民的反感。為了鞏固李承晚政權,美軍在撤離前曾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主要有價值1.9億美元的武器裝備,其中有美制和日制的步槍15多萬支,各種火炮2000多門,坦克5000輛。另外,還動用85萬人力修建了仁川——漢城——斧山的戰備公路;擴大了以金浦機場為中心的飛行基地,改造了浦項、麗水的港口;在木浦、墨湖等地修建海軍基地;還沿三八線構建了幾百公里的戰場和交通壕。李承晚要在兩年內編練15萬國防軍,頒布《兵役法》,規定凡17歲到60歲有勞動能力的南朝鮮人都在服兵役范圍之列。李承晚政權的基礎雖然不甚穩固,然而仍視“完成統一”為其基本“國策”。

  1949年4月,李承晚在致南朝鮮駐聯合國特使趙炳玉的信中曾指示:“你應該極其秘密地與聯合國以及美國高級官員開懷暢談。為了統一,除了缺乏武器和彈藥外,我們在其他方面都已準備就緒。”

  同年7月,李承晚公開向新聞界記者發表談話,表示只要“占領北韓就可以實現統一。”在稍后的10月,李又一次在記者招待會上鼓吹:“要不流血。統一獨立是不可能實現的,即使實現了也不會長久。”

  10月31日,李承晚在美國“圣褔爾”號巡洋艦上發表演說,表示“南北分裂是必須用戰爭來解決的。”

  1950年2月,李承晚率軍界的高級官員前往東京,當面向麥克阿瑟匯報他的進攻北朝鮮的計劃,聽取麥帥在軍事上的“具體指示”。(以上引文史料均轉引自王樹増:《遠東朝鮮戰爭》)

  反觀北朝鮮的金日成政權,要解決的是同樣一個問題:怎樣才能統一全朝鮮?并為此而進行積極的準備。

  蘇軍撤離時北朝鮮已建立起有效的步兵、機械化師和邊防警察部隊。從1946年起蘇聯就為北朝鮮培訓了幾千名朝鮮軍官,每個師還配約有15名蘇軍顧問,再加上大批曾在中國東北參加過中國抗日戰爭與內戰、有豐富實戰經驗的官兵,其時的北朝鮮雖然總體實力不如南朝鮮,但在軍事戰力上確實已不下于南朝鮮。

  1949年3月,金日成訪問蘇聯,尋求斯大林對以軍事方式統一朝鮮半島方案的支持,結果未能如愿。同年5月,金又派密使持他的親筆信到北京會見毛澤東,毛雖在原則上表示支持,但鑒于當時形勢力主從緩實施。

  1950年3月30日,金日成再次訪蘇求援,這一次斯大林的態度有所變化,得以按有償方式取得蘇聯的軍事裝備援助。北朝鮮以9噸黃金、40噸白銀和1.5萬噸含鉛礦石,換取蘇聯價值1.38億盧布可裝備3個步兵師的武器裝備。斯大林還聽取了北朝鮮一旦面臨戰爭威脅時所應對的完整的作戰計劃,并表示了滿意。最后,斯大林叮囑金還應把該計劃通報給中方的毛澤東。直至5月13日,即在距朝鮮戰爭爆發僅一個多月,金日成到達北京。毛澤東沒想到金的作戰準備計劃已如此完備,并得知蘇聯將給北朝鮮以一定的軍事援助,于是就表示支持。

  顯然,南、北朝鮮均在積極準備戰爭,雙方都只有一個目標:消滅對方,統一朝鮮半島。

  1950年4月,南朝鮮約有10余萬兵力,其中結集在三八線上的軍隊就有5個師,并得到加強了的炮兵和其他技術兵種的支持。為了配合南朝鮮的“北進統一”,美國的高級軍事官員,包括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布萊德雷、海軍作戰部長謝爾曼、空軍參謀長博格等人,先后到達日本,以加強美軍在遠東地區的部署。其中美國第七艦隊增加了2艘航空母艦、2艘巡洋艦和6艘驅逐艦。美國空軍3個B-26和B-29轟炸機聯隊、6個殲擊機聯隊、2個運輸機聯隊都集中在日本前沿基地。

  北朝鮮方面實際上已經擁有了10個步兵師,共約15萬以上兵力,一個坦克師,一個空軍師,其時的軍事實力已超過了南朝鮮。

  1950年6月7日,金日成再次以祖國統一民主主義戰線中央委員會名義,發表《關于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方案的呼吁書》,建議召開南、北朝鮮各政黨、社會團體代表的協商會議,商談統一條件、大選程序,并建議8月舉行全朝鮮的民主大選。11日,南朝鮮拒絕了金日成的和平統一呼吁。

  19日,金日成又一次建議北方最高人民會議與南方的國會聯合起來,建立單一的全朝鮮的立法機構。南朝鮮又一次拒絕。

  25日清晨,朝鮮戰爭終于爆發。

  中國為什么介入朝鮮戰爭?

  朝鮮戰爭打響了,朝、中兩黨出于共同的抗日斗爭的苦難經歷和各自對國家統一的追求,加上作為同一個社會主義陣營的成員,中國的立場自然站在金日成的北朝鮮一邊。盡管如此,毛澤東雖說支持金日成政權統一朝鮮,但這也并不是說中國應派軍隊去介入這場鄰國的戰爭。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導致新中國最終介入了這場沖突,打起了抗美援朝戰爭的呢?透過歷史的迷霧,實質上只有兩條:

  其一,是美國插手臺灣問題,強行阻止中國完成統一大業,中美交惡。這是開國初期中國所以會發動抗美援朝、介入朝鮮戰爭的第一個重要原因。

  1949年10月,毛澤東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一個剛剛從戰爭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國家,它甚至還沒有完全解放它的全部領土,人民解放軍還正在向西南和西北挺進。在已經解放了的廣大地區,與新生的人民政權作對的國民黨軍隊的殘余勢力仍有待肅清。連年不斷的戰爭使中國原本薄弱的民族工業遭到徹底破壞,本處于原始耕種狀態的農業更是一片凋零,面臨艱巨的恢復國民經濟的重任。

  1950年,美國的工農業生產總值(GDP)為2938億美元,新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僅為574億元人民幣,換算成當時美元匯率2.75:1美元折算,不過208億美元,僅是它的十四分之一!兩國的總體經濟實力根本不能相比。以戰爭繳獲為最主要軍事武器來源的人民解放軍,是從使用大刀長矛作戰的紅軍發展而來的,即便由于戰爭的勝利而使裝備大大改善,中國軍隊每個軍70毫米火炮也僅有190多門,是美軍一個師裝備的一半,而且大部分還是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繳獲的舊式火炮。

  中國人民解放軍還沒有正規的海軍和空軍部隊,防空武器也很少。新中國的軍隊依舊是一支由“小米加步槍”裝備起來的軍隊,而且“小米”的供應并不十分充足,“步槍”也是由不同年代、不同類型的步槍組成。

  當時,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澤東剛上任,在他的辦公桌上就堆放著一大批急待處理的重要文件:

  一份是將要頒布的一部重要法令:《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它意味著在3.1億人口的解放地區要進行土地改革,這是新中國一件翻天覆地的大事。這一法令明確規定了土地改革的指導思想和實施方法。

  另一份文件是8天前以政務院名義發出的《關于救濟失業工人的指示和暫行辦法》。多年的戰爭給中國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破壞,人民的溫飽問題亟待解決,這首先需要的就是糧食。政務院決定拿出20億斤糧食來緩解燃眉之急,不知是不是杯水車薪。

  第三份重要文件是:一份關于英國人查理遜和美國人托馬斯伙同西藏攝政大札秘密組成“親善代表團”打算去美英等國請求外國勢力支持“西藏獨立”的調查報告。新中國成立以后,西藏反動勢力企圖“獨立”的活動日益加劇,“這是一個嚴重的斗爭任務”。

  再一份重要文件是:西南軍區上報的關于匪患嚴重的報告。建國已經幾個月了,而分散在這個國家偏僻地區的原國民黨散兵和土匪大約仍有40萬之眾。西南軍區的報告說,四川地區于2月,貴州地區于3月,云南地區于4月,土匪們開始騷動。這些土匪傳播謠言,說蔣委員長馬上就要打回來,新政權長不了,于是威脅群眾,破壞交通,搶劫物資。他們殺害的政府和軍隊工作人員達2000多人。經過半年的剿匪戰斗,雖然殲匪大半,但還有不少漏網分子隱藏起來,這是新中國的心腹大患。

  ……以上種種,不勝枚舉。

  所有這一切表明,如果沒有特殊原因,新中國絕不會主動地去與美國——這一世界第一軍事強國作戰。理由很簡單,因為新中國面臨著太多的問題,可謂是千頭萬緒,百廢待興。它急需要集中精力解決自身的問題,無暇去顧及外部事務。

  還在渡江戰役前后,毛澤東就忙于籌劃解放臺灣的戰役。中共中央早已估計到國民黨蔣介石會將最后的落腳點放在臺灣,故欲取得革命全勝,必須渡海解放臺灣,最終完成祖國統一大業。

  回顧中國歷史,自古至今,幾乎任何一位有作為的政治家,不管是打江山創業也好,或是坐江山守業也好,從來都是把完成與維護祖國的統一作為自己的最神圣的使命。毛澤東和中國共產黨人,作為國家和民族利益的維護者,當然也自然把國家統一作為自己崇高的追求。

  1949年3月,中共中央就制定了“武力解放臺灣”的戰略方針。3月15日,新華社發表題為《中國人民一定要解放臺灣》的社論,首次提出“解放臺灣”的口號。1949年4月下旬,人民解放軍跨過長江天險。南京解放之后,毛澤東、朱德、周恩來等中央領導人根據國民黨軍兵力部署的實際,決定立即研究解放臺灣問題,并初步確定于1950年夏季奪取臺灣,解放全國。

  可是,解放臺灣不像解放大陸,只要把軍隊開過去就行了,而必須先解決渡海作戰問題。為此,中共中央于5月中旬曾派劉少奇率代表團秘密訪問蘇聯,目的就在想試著提出請蘇聯出動空軍和海軍援助的問題。結果,劉在蘇聯碰了一個軟釘子。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親自訪問蘇聯。再次向斯大林提出請蘇聯援助問題,比如派志愿飛行人員或秘密軍事特遣艦隊參與奪取臺灣的軍事行動,但仍遭到斯大林婉拒。

  即便如此,中共對解放臺灣的準備工作仍在緊鑼密鼓地進行。1950年夏天,海南、舟山群島解放,從軍事上割斷了臺、澎的手足,同時又加緊了空軍、海軍的建設步伐。毛澤東相信依靠自身力量,只要準備工作充分,人民解放軍也一定能夠解放臺灣。正當對臺作戰準備工作陸續就緒的時候,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突然爆發。第二天,美國卻立即作出三點反應:

  第一,授權美國駐遠東軍隊總司令麥克阿瑟將軍對南朝鮮提供必要的援助;(美國參戰)

  第二,命令美國空軍在美國使館人員、僑民和滯留在朝鮮的美國公民撤離朝鮮時,轟炸朝鮮人民軍地面部隊;(出動空軍轟炸)

  第三,命令美國第七艦隊立刻開往臺灣海峽,阻止中國大陸的共產黨軍隊進攻臺灣。(出動海軍封鎖臺灣海峽)

  正是這第三點,美國人硬是把新中國推到了它的對立面,中美從此交惡。

  6月27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悍然宣布臺灣未來地位尚未確定,并派第七艦隊進駐臺灣海峽。中國政府不得不作出強烈的反應:

  6月28日,也就是戰爭爆發的第三天,中國總理周恩來立即發表了一份措辭強烈的政府聲明:

  “不管美國帝國主義者采取任何阻撓行動,臺灣屬于中國的事實,永遠不能改變,這不僅是歷史的事實,且已為《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及日本投降后的現狀所肯定。

  “我國全體人民,必將萬眾一心,為從美國侵略者手中解放臺灣而奮斗到底。戰勝了日本帝國主義和美國帝國主義走狗蔣介石的中國人民,必能勝利地驅逐美國侵略者,收復臺灣和一切屬于中國的領土。”

  毛澤東立即向全國人民發出“打敗美帝國主義的任何挑釁”的號召。

  其二,美國打著“聯合國軍”的旗號,公然越過三八線把戰火燒到了中國的邊境。“鄰家著火,豈能安之若素?”這是引起中國介入朝鮮戰爭的又一個重要因素。

  朝鮮戰爭爆發后,由于南朝鮮政權的基礎本就不大穩固,戰爭組織效能低下。加上軍隊都是新編練的,盡管有美國的軍事裝備,且都配有美國顧問,但士兵缺乏實戰經驗,戰斗力不強。相反,北朝鮮政權穩固,組織效能高;人民軍士兵大多是參加過抗日戰爭的老兵,也有參加過中國的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朝鮮族士兵,即使是新兵也都是剛剛翻身解放的工人和農民,占有很大的政治優勢,這就使北朝鮮軍隊在戰爭一開始占了上風,且越戰越勇,僅三天時間,北朝鮮人民軍就分東、西兩路直搗南朝鮮首都漢城。27日深夜,南朝鮮總統李承晚眼看形勢不妙,隨即帶領他的家眷以及幾個貼身幕僚,在戰爭爆發不到50個小時后,就在黑夜中乘上專列從漢城逃跑,臨走時他甚至沒敢通知美國大使穆喬一聲。28日,漢城即被北朝鮮的人民軍攻占。由于唯一連接南方通道的漢江大橋在慌忙中被炸,導致南朝鮮的陸軍主力第二、第三、第五、第七師和首都師因被切斷退路而全軍覆沒。戰爭爆發時,南朝鮮軍隊有10萬余人,28日漢江大橋炸毀后,逃過漢江的南朝鮮軍隊僅剩下2萬多人。

  漢江大橋炸斷了!往南潰敗的南朝鮮士兵有的用木筏,有的干脆游泳向南逃命,不少士兵被江水吞沒,所有的武器裝備全部丟失。正如《美國陸軍史》中所言:“韓國部隊從此便以驚人的速度崩潰了。”

  麥克阿瑟知道,現在想靠南朝鮮軍隊來挽救朝鮮戰爭的局勢已不可能了。

  就在6月28日半夜,麥克阿瑟給華盛頓打電報,用強硬的口氣對總統杜魯門門施壓,說南朝鮮已經危在旦夕,要求能直接派美國地面部隊參戰。

  從聯合國憲章上講,早先杜魯門批準美國空軍飛到朝鮮去轟炸,已經是一種違憲行為了;現在美國要直接投入陸軍,就特別需要在聯合國通過一個認可武裝干涉朝鮮戰爭的提案。隨后,紐約時間6月27日深夜,美國趁蘇聯駐聯合國代表因抗議蔣介石集團代表問題而缺席之機,在它的操縱下,一個以聯合國名義公然干涉一個國家內戰的提案通過了:“向韓國提供必要的援助來擊退武裝進攻,并恢復國際和平和該地區的安全。”從此,美國干涉朝鮮內戰打上了“聯合國”的旗號,它不僅使美國在朝鮮的軍事行動合法化,而且還獲得了使戰爭進一步升級的權力。

  緊接著,麥克阿瑟又于30日訪問了臺灣,其意就在于向世界宣告:美國決意與蔣介石集團共同防御臺灣。蔣介石欣喜若狂,當即表示愿意派部隊參加“聯合國軍”作戰。麥克阿瑟的臺灣之行,徹底地把美國與新中國對立了起來,這對日后朝鮮戰爭的發展和結局起著微妙但卻又是重要的影響。

  杜魯門在白宮召開緊急會議。經過研究,會議否決了蔣介石參戰的請求,決定派兩個美國師立即進入朝鮮戰區。但美軍進入朝鮮后的境況也不妙,竟然連吃敗仗。

  6月30日,麥克阿瑟在東京指示第八集團軍司令沃克將軍,讓他命令美軍第二十四步兵師立即進入朝鮮。第二十四步兵師的師長是威廉,率先出發;集團軍司令迪安少將隨后到達朝鮮,并被任命為美國駐朝鮮陸軍部隊指揮官。美軍二十四師二十一團的一營營長史密斯上校被任命為特遣隊長,。

  7月5日清晨,史密斯的部隊進入烏山陣地布防,隨即遭遇南下推進的北朝鮮人民軍,打上了第一仗。激戰進行了幾個小時,午后,北朝鮮軍隊開始壓縮包圍圈。史密斯頂不住人民軍的持續猛攻,被迫下達了突圍撤退的命令,并宣布了撤退的順序。但是,美軍士兵卻上演了一場完全是逃命的競賽。最終落得個全軍覆沒的下場。美軍總部沒有如實公布這次戰役的真相,僅說在600名士兵中有150名戰死、72名被俘,輕重傷員均沒有計算在內。

  7月7日,“聯合國軍總司令部”正式建立,麥克阿瑟被任命為總司令。同一天,北朝鮮人民軍打響了著名的第三戰役。北朝鮮人民軍方針是速戰速勝。金日成把自己的指揮部前移到漢城,以直接指揮第三戰役的進行。第三戰役的目標很明確:打到釜山去,把聯合國軍隊趕下海,把南朝鮮軍隊徹底殲滅,實現全朝鮮的統一。

  美軍一線指揮官第二十四師師長迪安,決心以錦江為天然屏障阻擊人民軍,他對部下下達的命令是:第二十四師在任何時候都不準在錦江一線撤退。

  7月14日拂曉,北朝鮮人民軍前鋒部隊進至錦江北岸,與美軍二十四師交上了手,打響了大田戰役。大田一戰,美軍又打了一個大敗仗。美軍第二十四師損失了45%的人員和60%的裝備,師長迪安少將最后也被活捉。北朝鮮人民軍勝利進軍,不久就把美軍壓至洛東江一線東南一隅之地。

  麥克阿瑟沒想到美軍一到朝鮮戰場就截了大跟斗,遂傾其太平洋戰區兵力,組織了一次著名的仁川登陸之戰。

  9月15日,美軍仗著絕對的空中與地面兵力優勢,打響了仁川登陸戰。整個仁川登陸,美軍傷亡203人,北朝鮮人民軍傷亡或被俘1594人。北朝鮮遇到了開戰以來的一次大敗仗。更為糟糕的是,這一戰役使已經突進到朝鮮南端的人民軍主力被切斷了后路,并面臨被優勢敵人包圍、殲滅的命運。

  腹背受敵的人民軍立即調整部署:一方面,在洛東江防線上頑強地阻擊向北突破的美第八集團軍的進攻;另一方面,調動兵力向漢城增援,試圖“把敵人消滅在京仁地區”。

  然而,這時雙方的力量對比已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聯合國軍”在兵力上占據了絕對的優勢。其時聯合國軍的兵力已經達到15.1萬人,坦克500輛,各種火炮1000門以上,還有美空軍第五航空隊的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這時人民軍只有7萬左右的兵力,其中約一半的士兵還是為補充戰爭受損而征來的新兵,其裝備也在戰斗中損失嚴重,裝備率僅是編制的一半。

  北朝鮮人民軍被迫全線向三八線附近撤退。

  9月27日,沿著京釜公路突進的美國第一軍與從仁川登陸的美軍會師。人民軍的退路被全線封閉。被包圍的人民軍部隊頑強突圍,大批部隊被打散,進入山區成為游擊隊員。實際上,7萬多人民軍真正退回三八線以北的不到3萬人。損失的兵員中有1萬人傷亡,1.2萬多人被俘,成為游擊隊員的有近2萬人,重裝備幾乎全部丟失。

  同一天,麥克阿瑟在漢城接到來自經杜魯門總統批準的美國參謀長聯席會議的訓令:聯合國軍總司令官的任務是:摧毀北朝鮮的武裝力量,可能的話在朝鮮建立統一的民主國家。為達此目的,你可以指揮在朝鮮的三八線以北進行地面作戰。顯然,美國已決心要消滅北朝鮮的共產黨政權。

  9月29日,美軍占領了漢城。當天,“聯合國軍”的先頭部隊抵到達三八線。

  趾高氣揚的麥克阿瑟下達了北進的命令:

  1、第八集團軍繼續北進,向平壤進攻。在攻占平壤時,令第十軍在元山登陸,同第八集團軍一起實施夾擊。

  2、第三步兵師為總司令部的預備隊,在日本待命。

  3、在安州——寧遠——興南相連之線作戰,只限于南朝鮮軍隊。

  4、第八集團軍發起攻勢(突破三八線)的時間,定為10月15日——30日之間為宜。

  10月1日,麥克阿瑟在東京通過廣播電臺,向北朝鮮軍隊的總指揮官金日成發出了敦促人民軍投降書。

  早在9月16日,即美軍仁川登陸的第二天,金日成眼看局勢大逆轉,急派他的次帥、內務相樸一禹趕往中國,以金日成名義第一次正式向中國緊急求援:請求中國出兵援助。10月1日,在接到麥克阿瑟發出投降敦促書的當天,金日成又緊急召見了中國駐北朝鮮大使,通報北朝鮮人民軍決不投降,并將采取焦土抗戰的決心。同時金日成又與外相樸憲永聯名給毛澤東發了一封急電:

  “毛澤東同志:……在美國侵略軍登陸仁川以前,形勢不能說不利于我們。敵人在連戰連敗的情況下,被我們擠壓在朝鮮南部狹小的地區內,我們有可能爭取最后決定性的勝利,美帝國主義的威信極度地降低了。于是,美帝國主義為挽回威信,為實現將朝鮮殖民化與軍事基地化的目的,急速調動駐太平洋方面陸、海、空軍的差不多全部兵力,于九月中旬以優勢兵力在仁川登陸,繼而占領了漢城……

  “目前戰況是極端嚴重的。我們人民軍雖對登陸的敵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但處于前線的人民軍已面臨著很不利的情況。戰爭以來,敵人利用約千架各種飛機,每天不分晝夜地任意轟炸我們的前方與后方,在對敵空軍毫無抵抗的我們面前,敵人則充分發揮著其威力了。各戰線上敵人在其空軍的掩護下,活動大量機械化部隊瘋狂向我進攻,我們受到的兵力和物資方面的損失是非常嚴重的。后方的交通、運輸、通訊與其他設施大量被破壞。同時,我們的機動力則更加減弱了。敵人登陸部隊與南線部隊已經連接在一起,切斷了我們的南北部隊。結果,使我們南部戰線上的人民軍處于被切斷分割的不利情況里,得不到武器彈藥,失去聯系,甚至有一部分部隊則已被敵人分散包圍著。我們估計,敵人可能繼續向三八線以北地區進攻。如果不能繼續改善我們的各種不利條件,則敵人的企圖是很可能會實現的。要保障我們的運輸、供給以及部隊的機動力,則必須具備必要的空軍,但是我們沒有準備好的飛行師……

  “我們一定要決心克服一切困難,不讓敵人把朝鮮殖民化和軍事基地化,我們必定要決心不惜流血,流盡最后一滴血,為爭取朝鮮人民的獨立、解放、民主而斗爭到底!我們正在集中全力,編訓新的師團,集結起在南部的十余萬部隊,于作戰上有利的地區,動員全體人民,準備長期作戰……在目前,敵人趁著我們的嚴重危機,不給我們時間,如果決心進攻三八線以北地區,則只靠我們自己的力量是難以克服此危機的。因此,我們不得不請求您給予我們以特別的援助,即在敵人進攻三八線以北的情況下,急盼中國人民解放軍直接出動,援助我軍作戰。我們謹向您提出以上意見,請予以指教。金日成”

  抗美援朝,保家衛國

  面對友鄰金日成的求援,中國怎么辦?

  其實,自朝鮮戰爭爆發、特別是美軍第七艦隊封鎖臺灣海峽以來,中國政府就一直密切關注著朝鮮戰爭的局勢。毛澤東曾敏感地遠慮到一種可能的前景:一旦朝鮮戰局惡化,北部——蔣介石軍隊與美軍便會渡過鴨綠江直逼東北;南部——在第七艦隊優勢海空力量支持下,蔣可以反攻大陸。顯然,國內外敵人相互勾結,里應外合,完全有可能把新中國扼殺在搖籃之中。為有備無患,毛澤東在軍事上果斷地作了戰略部署:從中南軍區調十三兵團開赴東北,組建東北邊防軍,以應對朝鮮戰局變化可能出現的危局。

  仁川登陸后,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領導人,立即意識到形勢的嚴峻性,“唇亡齒寒”的古訓不時地縈繞在他們的腦際,中國決不能袖手旁觀。其時,中美之間沒有外交關系,但還是通過第三國向美國傳達了我們的忠告。

  10月3日凌晨,周恩來召見印度駐華大使潘尼迪,再次通過正式的外交途徑對美國政府明確表示:“如果美國企圖越過三八線,擴大戰爭,我們不能坐視不管。”

  盡管如此,其實當時中國領導層在是否出兵朝鮮參戰的問題上,意見尚未統一。雖然毛澤東初步提出了出兵的意向,但最后決心則是在10月4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定的。這次會議上,與會者著重討論了出兵朝鮮的利弊得失,特別是不利條件,最后,毛澤東講了這樣一段話:“你們說的都有理由,但是別人處于國家危急時刻,我們站在旁邊看,不論怎樣說,心里也難過。”

  就在這天晚上,南朝鮮軍隊越過了三八線。

  應該說,中國對朝鮮戰爭的態度是明確的:朝鮮戰爭是一場內戰,外來干涉的“聯合國軍”如果越過三八線,中國就會出兵參戰。當時這一態度是舉世皆知的,根本不是什么秘密,可惜對于中國方面的一再警告,美國方面竟然當做是一種“口頭上的威脅”,是一種外交上的“姿態”。美國人迷信自己的實力,認定中國人不敢與它交手。

  10月19日,就在美軍攻占平壤的同一天傍晚,中國人民志愿軍先遷部隊開始分三路跨過鴨綠江,抵達朝鮮前線。10月21日,出乎美軍意料,就在它們的先頭部隊進到鴨綠江邊之際,就遭到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迎頭痛擊,在朝鮮北鎮云山地區向它們發起第一次戰役。這是一場突然的遭遇戰,至25日勝利結束,志愿軍出師吿捷,雖未能殲敵主力,但也消滅了南朝鮮偽軍6、7個營和美軍一部。震驚世界的抗美援朝戰爭就這樣開始了!

  抗美援朝戰爭的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自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志愿軍大部隊渡鴨綠江入朝)起算,到1953年7月27日簽訂《關于朝鮮軍事停戰協定》在板門店簽署為止,前后歷時三年,志愿軍先后發動過5次大戰役,(一度突破三八線,奪取漢城,飛渡漢江,收復仁川港,將敵逐至三七線)不僅把所謂的“聯合國軍”從鴨綠江邊趕回到三八線以南,并頂住了它的瘋狂反撲,始終把戰線固定在三八線上,從根本上改變了朝鮮戰爭的形勢。

  抗美援朝戰爭是一場雙方在武器裝備高度懸殊條件下所進行的現代戰爭,中國人民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所對抗的,是以美國為首的、由17個國家(美國、韓國、英國、法國、澳大利亞、荷蘭、加拿大、菲律賓、土耳其、泰國、南非、希臘、比利時、盧森堡、哥倫比亞、埃塞俄比亞、新西蘭)組成的武裝到牙齒的“聯合國軍”,中朝軍民是在沒有制空權與制海權的條件下,硬是靠著艱苦卓絕的戰斗和犧牲精神,迫使美軍三易主帥,最后還是以“聯合國軍”總司令克拉克上將請求馬上在停戰協定上簽字而告終。正如克拉克后來在《從多瑙河到鴨綠江》一書中寫道:“我是第一個在沒有勝利的停戰協定上簽字的美軍司令官。”

  抗美援朝戰爭又是一場規模空前、極其酷烈的戰爭,特別是第五次戰役,雙方投入的兵力均達百萬之眾!尤其是1952年10月開打為時43天的上甘嶺戰役,其酷烈程度堪稱世界戰爭史上所罕見:

  在3.7平方公里的狹小土地上,雙方陸續投入作戰的兵力就有10萬人(敵方為6萬)!美、李軍隊出動飛機3,000多架次,坦克170余輛,先后發動過900多次沖鋒,投放了5,000多顆炸彈,190萬發炮彈,(最多時一晝夜竟傾瀉30多萬發炮彈)山頭被削低了近2米!然而,在中國人民志愿軍的英勇頑強的打擊下,擊落了敵機270余架,擊毀坦克14輛,火炮60余門,斃、傷、俘敵達25,000多人。志愿軍雖也付出傷亡1.1萬多人的代價,但上甘嶺的陣地仍巋然屹立不動,創造了現代世界戰爭史上以少勝多堅守防御戰的光輝范例。

  抗美援朝戰爭使戰爭雙方都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據志愿軍與朝鮮人民軍聯合公布的戰績報告,擊斃、擊傷與俘虜敵人共109萬。然而南朝鮮國防部編寫的《韓國戰爭史》公布,三年戰爭中南朝鮮方面被打死、打傷與被俘的為98.84萬人;美國方面為17.9萬人(美國國會公布的數字為14.2萬人),兩者合計為113萬人!消耗軍費為830億美元。

  據中國人民志愿軍司令部統計公布,戰爭中志愿軍傷、亡為36萬人,非戰斗減員(包括病退、病故、與裁減人員,其實大部分是凍死的)38.6萬人,合計為74.6萬人;朝鮮人民軍傷亡26萬人,兩者合計為106萬人。中國消耗的軍費62億人民幣,按當時幣值折成美元為21億,再加上赫魯曉夫時還給蘇聯的軍費欠款13.4億美元,兩者合計共35億美元。

  在間隔了半個多世紀以后,1995年6月27日美國首都華盛頓才由退伍老兵自費建立了一塊“朝鮮戰爭紀念碑”,(對美國來說,朝鮮戰爭無可炫耀,被稱為“一場被遺忘的戰爭”)碑文上就刻有關于這場戰爭美方傷亡的記載:

  陣亡:美軍54,246人,聯合國軍628,833人;

  失蹤:美軍8,177人,聯合國軍470,267人;

  被俘:美軍7,140人,聯合會軍92,970人;

  受傷:美軍103,284人;聯合國軍1,064,453人。

  綜合以上數字,結論是:美軍傷亡為172,847人;聯合國軍(其實就是南朝鮮的軍隊)為2,256,523人。

  朝鮮戰爭表面上看似以平局告終,實質上則是二戰后美國的一場大敗仗。它對二戰后的世界形勢,特別是對朝鮮半島及美、中兩國關系史的發展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朝鮮戰爭強化了美、蘇兩極世界的冷戰格局,沉重地打擊了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勢力,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在國際舞臺上的政治影響,鼓舞了亞、非、拉地區的民族解放運動,對第三世界的崛起產生了重大影響。

  1951年北非的利比亞擺脫法國統治宣告獨立;1953年納賽爾推翻受英國控制的法魯克王朝,次年埃及共和國建立;期間,馬來西亞、阿爾及利亞、肯尼亞、巴拿馬等亞非拉地區的人民也開展了反帝、反殖的斗爭。

  1955年一個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反帝、反殖的國際會議——萬隆會議召開,新中國在這次會議上發揮了巨大的作用與影響。

  朝鮮戰爭保住了南朝鮮,維護住了美國的面子,但強化了南、北朝鮮的分裂與對立。

  中國的抗美援朝戰爭挽救了朝鮮民主主義共和國的危亡,也鞏固了新中國的東北邊防,化解了蔣介石集團反攻大陸的可能,但美、中之間的敵對進一步強化了。

  這場戰爭使整個朝鮮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南、北朝鮮合計僅在戰場上的傷亡就達130余萬,平民傷亡估計超過200萬!

  從朝鮮戰爭中受益最大的國家倒是日本,這場戰爭在客觀上為日本經濟的迅速恢復創造了一個有利條件。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晨鐘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3. ?吳銘:為什么不從所有制角度分析問題呢
  4. 李光滿:從刀郎看中國文人的風骨
  5. 清華大學哈弗版經濟管理學院還有必要辦下去嗎
  6. “氫政治”: 三個顛覆性預測, 為何都指向中國?
  7. 星燧:普京的“閃電”中東行
  8. 2024請回答,中國市場經濟“邊”在哪里?
  9. 大蒜也有錯?
  10. 中國經濟的四個周期和凱恩斯主義的結局
  1.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2.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3. 判處死刑,立即執行,難嗎?
  4.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5.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6.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7.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8. 又一處敬立毛主席塑像,各地紀念活動越來越多
  9.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10.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當心,他們要對孩子下手了!
  1. 張殿閣:在十大開幕式上執勤——記偉人晚年幾個重要歷史片段(二)
  2.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3. 《決裂》:我們到底要與誰決裂?
  4. 不顧中國警告,拜登出爾反爾,解放軍發出最強音:絕不手軟!
  5. 記憶:流浪漢張來娃兒
  6. 《鄧選》學習 (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