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時間以來,關于黃繼光、邱少云的英雄事跡,以及所謂人體生理極限的討論都非常熱火。就以邱少云的事跡來說,幾乎所有人的關注點都在烈火焚身上,關于志愿軍為什么要采取潛伏,又是如何潛伏的,卻很少有人談起。筆者就來聊聊志愿軍的敵前潛伏戰術。
為什么要敵前潛伏
幾十人、幾百人甚至上千人悄無聲息地在敵人眼皮底下整整潛伏一個白天,只要有一個人暴露,那么這潛伏的幾十幾百人就很可能在轉眼間被敵人的炮火所消滅,這個道理實在太簡單了,為什么志愿軍還要采取這種極具風險的戰術呢?
在抗美援朝第一階段的運動戰期間,在志愿軍中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寧攻三個山頭,不守一個鐘頭。”這反映出志愿軍部隊都寧愿進攻,而不愿意防守。因為防御時要承受美軍飛機大炮的猛烈轟擊,在火力相差懸殊的情況下確實非常艱難;進攻時只要沖鋒果斷,美軍炮火往往來不及反應,就已經沖上陣地和美軍短兵相接了。而且進攻作戰只要成功,就會有不小繳獲,防御作戰就算守住陣地,也少有繳獲,完全是賠本買賣。所以才有了這樣的話。
但是到抗美援朝戰爭進入陣地戰階段后,情況就不同了。以上甘嶺戰役為代表,志愿軍全面采用坑道防御戰術,加上炮兵力量的增長,已經可以有效組織防御。而在進攻方面,雙方的防線都相對穩定下來,防御陣地的構筑越來越堅固,志愿軍要想在美軍巨大的火力優勢下攻下陣地,也就越來越困難。
堅守坑道的志愿軍部隊夜晚派出小分隊襲擊敵人
特別是如果陣地前是開闊地,它基本就是被美軍火力全覆蓋的死亡地帶,幾百米的開闊地,一個連沖過去,最后就只剩下一個班都是常有的事情。比如上甘嶺戰役中,在通過美軍炮火封鎖下的一千多米開闊地時,1個一百來人的連隊就傷亡了72人!
另外,美軍當時掌握著戰場制空權,所以志愿軍很少在白天主動進行作戰,進攻基本都是在晚上。如果兩軍陣地之間距離較大,從天黑后開始進入進攻出發陣地,再發起攻擊,就算比較順利,拿下陣地也要凌晨時分了,還來不及鞏固陣地就已經天亮了,天一亮美軍就會在優勢火力下反攻,便很難頂得住,得而復失也就在所難免。
這樣一來,進攻戰反而變得比防御戰更困難。進攻具有大量堅固永備工事的筑壘地域,就成為志愿軍在陣地戰階段最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核心,就是如何解決在接敵運動中減少敵軍火力殺傷。志愿軍這才想出了劍走偏鋒的敵前潛伏的險招。因為敵前潛伏雖然風險比較大,但既可以避開美軍的火力封鎖,又可以節約戰斗時間,還是利大于弊。這也是當時戰場情況發展的必然選擇。
1953年5月,為了奪取北漢江東岸韓軍據守的方形山陣地,志愿軍第60軍第180師(也就是在第五次戰役中損失最大的部隊)集中第541、第539團各2個連約400人組成進攻分隊,在前一天夜里進入敵陣地側后樹林里潛伏,整整一個白天,雖被敵人冷炮打傷數人,但始終未被敵軍發覺。當天晚上戰斗開始后志愿軍炮兵5分鐘炮火突襲,潛伏分隊緊接著發起攻擊,僅用14分鐘就突入陣地并將守軍一個營全部消滅,隨后又打退了敵人50多次反撲,最終鞏固住了方形山陣地。這一戰斗是陣地戰階段開始以來,志愿軍首次攻占敵軍一個營防守的陣地,也是第一次運用潛伏戰術的成功戰例。
戰役前60軍指戰員反復進行沙盤推演
指戰員們擺沙盤研究戰斗動作
“新華社報道方形山爭奪戰”
潛伏可不是那么簡單
潛伏戰術說說很容易,但實際操作起來,可絕不是悄悄地往那一趴這么簡單。畢竟潛伏戰術風險極大,稍有不慎,那就是滿盤皆輸。所以志愿軍在采用潛伏戰術時,前期準備工作也是非常充分的。
首先,對于潛伏地點的選擇。不是每個陣地都適合潛伏,所以要根據進攻目標的陣地大小,守軍多少,地形怎樣,進行綜合考慮,最后才確定潛伏的地點。這是潛伏戰術的第一步,必須非常謹慎。
其次,潛伏分隊的挑選和動員。潛伏分隊的規模主要根據攻擊目標的情況來定,既要保證有一定的兵力優勢,又不能太大,潛伏兵力大了,暴露的可能也就自然相應增大。所以潛伏分隊規模也是要仔細考量的。至于潛伏分隊的人員,必須精挑細選,一定要有高度的思想覺悟,還要有過硬的單兵素質以及實戰經驗。潛伏人員選好后,都會進行思想動員,使每個人都明確潛伏的意義,特別是把潛伏紀律牢牢地記在心中,樹立寧可犧牲個人也要確保大局的思想。正是因為思想動員到位,才使所有的潛伏分隊人員都有高度的大局觀念和犧牲精神,在眾多的潛伏戰例中,像邱少云那樣受傷之后堅持不動的英雄戰士也不是一個兩個。
然后,就要進行針對性訓練,重點是要解決在潛伏中可能出現的問題,比如吃喝拉撒,比如咳嗽打噴嚏,比如蚊叮蟲咬,還有怎樣保證在潛伏狀態下的通信聯系,以及如何應付敵軍可能的偵察或是冷炮。其中敵軍的偵察活動是最有威脅的,所以潛伏分隊進入潛伏地點后,后方的觀察哨就嚴密監視敵軍陣地動靜,一旦發現敵軍人員可能進入潛伏地點,就立即以冷槍冷炮射擊迫使敵軍人員退回工事,保證潛伏分隊安全。至于敵軍的冷炮,就只能靠潛伏分隊自己了,即使出現了傷亡,也都必須遵守鐵一樣的潛伏紀律,不能有絲毫暴露。
戰斗開始前,通常會選擇與潛伏地點地形接近的地方,來讓潛伏分隊進行潛伏演練,還要專門組織觀察哨進行觀察,如果發現潛伏分隊,就要根據暴露的原因進行改進。通過這樣最接近于實戰的潛伏演練,讓潛伏部隊真正明確潛伏的要求和技能,掌握潛伏戰術。
實戰中,通常是在進攻前一天夜里進入潛伏地點,要整整潛伏一個白天,通常都會在12小時以上,直到第二天黃昏,天色黑下來之后發起攻擊。如果有可能,還會在潛伏地點預先挖掘屯兵洞和坑道,以便于部隊潛伏。如果陣地前有雷區,還必須先派出工兵提前悄悄地清除地雷。
只有經過這樣充分的前期準備,才會真正開始運用潛伏戰術。從1953年6月開始,志愿軍的潛伏戰術運用越來越嫻熟,潛伏分隊的規模也從最初的排連規模逐漸發展到營團規模,甚至出現了三千五百人的大潛伏。
最成功的三千人大潛伏
那是1953年秋季,60軍計劃挾夏季反擊戰役的勝利之勢,繼續發動秋季反擊。這回60軍選中的目標是883.7高地、949.2高地和十字架山一線,這塊寬20千米,縱深9千米居高臨下的山地,可以俯瞰志愿軍縱深十幾千米范圍的陣地,對志愿軍威脅極大。所以60軍決心拔掉這個“楔子”,只是防守這塊陣地的韓軍有一個團,志愿軍投入進攻的兵力至少要3000人,才能確保在拿下陣地后還能頂住敵軍的反擊鞏固住陣地。
在作戰會議上,志愿軍20兵團代司令員鄭維山提出敵我主陣地相距3000米,中間深谷相隔,可以讓部隊提前隱蔽在敵陣地前沿,第二天天黑后發起沖擊,當晚完成攻擊戰斗,爭取四五個小時搶修工事,補充彈藥,天亮后就可有效反擊敵人反撲。但是潛伏部隊至少要3000人,這可不是幾十人或幾百人的小部隊,這個風險實在太大了。所以鄭維山話語一落,全場一片寂靜。只有60軍軍長張祖諒也認為敵陣地前沿長滿茂密的灌木和野草,具備隱蔽潛伏的有利地形條件;敵所在高地附近有溪流,流水聲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掩蓋潛伏的聲響;運用炮兵火力對敵實施火力干擾,做好佯動和偽裝;同時嚴明潛伏紀律;最重要的是三千人兵力在敵前潛伏,是從來沒有過的,完全可以出敵不意!
志愿軍20兵團代司令員鄭維山
60軍軍長張祖諒
根據這個大膽的計劃,60軍進行了充分的戰前準備。
6月9日19時30分,潛伏部隊包括535團團部、542團團部、15個步兵連和4個機炮連,總共3500人陸續出發,于10日凌晨4時前全部進入潛伏地點。5時過后,天就逐漸亮了。天亮后,敵軍不時打上幾發冷跑,到7時許,已有8名戰士被冷炮打傷,好在他們位置比較靠后,按照預定計劃,前沿部隊派出小分隊假裝是偵察活動,將傷員運回。
但到了下午14時許,敵軍的冷炮打中了535團5連戰士張保才,他的位置在前方,距離敵軍陣地很近,所以根本不能包扎,稍有動作就會被發現。他以高度的犧牲精神和紀律性,堅持一動不動,直到流盡最后一滴鮮血。
18時許,敵軍冷炮又落到了542團部隊的潛伏地點,8連戰士茍子清腹部受傷,腸子都流出來了,但他將腸子塞回肚子里,再用毛巾緊緊扎住,仍然堅持繼續潛伏。
6月9日出征誓師大會上,181師542團團長武占魁把簽有突擊隊員的紅旗授予8連連長蔡麥田
19時30分,天色漸漸暗了下來,佯攻部隊540團2連、539團2連、4連開始向949.2高地發起攻擊,吸引敵軍注意。20時20分,志愿軍炮兵316門火炮猛烈開火,經過20分鐘的炮擊后,潛伏部隊不打信號彈不吹沖鋒號,突然緊跟著炮兵延伸射擊的彈幕發起了沖鋒,守軍根本沒想到志愿軍這么快就沖了上來,完全被打了個措手不及。僅僅15分鐘,潛伏部隊就突破了敵軍防線,50分鐘后就將守軍韓軍第5師27團基本消滅,占領了以三個高地為核心的防御陣地。之后60軍又擊退了韓軍數十次反擊,鞏固住了新奪占的陣地。此戰60軍擴展陣地45平方千米,殲敵14800余名。這一戰績在志愿軍陣地戰階段,可謂是獨一無二的輝煌勝利了。
攻上883.7高地后,志愿軍搜殲殘敵
三千人的敵前大潛伏,絕對是戰爭史上的奇跡,但是我們應該看到,志愿軍之所以采用潛伏戰術,也是在沒有制空權,沒有炮火優勢的情況下的無奈和苦澀的選擇。在沒有技術裝備優勢的情況下,幾乎是完全是靠著志愿軍戰士的忠誠、勇敢和犧牲,來換取勝利。
前線戰報
整個戰役期間的鋼鐵運輸線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