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江城雪
第二集 梅嶺春
第三集 東湖情
昨日是毛澤東同志誕辰121周年紀念日。22日起,三集紀錄片《東湖梅嶺毛澤東》在中央電視臺科教頻道播出,這是繼去年亮相湖北衛視后,該片首次登陸央視(本報24日曾報道)。
這是一次難以忘卻的紀念,偉人的音容笑貌通過熒屏再次呈現在廣大觀眾面前,喚醒了許多人的回憶。據制片方介紹,在央視播出前,該片曾被上傳至網絡,獲得數千萬的播放量。一部嚴肅題材的文獻紀錄片,何以有如此吸引力?
“紀錄片中塑造的‘接地氣’的毛澤東形象很感人”、“珍貴的歷史鏡頭中,一個有著深沉人民情懷的偉人形象挺立起來”……記者昨日多方采訪觀眾觀感,收獲如是好評。
歷史再現
細節很感人喚醒塵封記憶
紀錄片還原了諸多鮮為人知卻又溫馨感人的歷史細節。讓武鋼退休工人徐正州記憶猶新的是片中的這樣一個片段:1958年,毛澤東來到武鋼視察。在簡陋平房里,毛澤東端詳平面圖紙,詢問工廠布置、煉鋼過程,并觀看武鋼一號高爐煉出的第一爐鐵水,“爐前高溫,鐵灰飄落,汗水浸濕了他身上的襯衣;鐵水奔騰,鋼花綻放,主席揮手,掌聲雷動。此情此景讓我的心緒也跟著畫面沸騰了!”
與炸臭豆腐的老人聊家常,跟認出自己的小姑娘談笑風生,面對山呼海應的群眾感慨“下不去的黃鶴樓”,在江輪上喊出“人民萬歲”……這些故事,讓武漢觀眾格外感動。
東湖賓館館史研究室主任鄭敏庭說起主席來武漢視察時的一件往事:“那次主席提出想去漢陽看看,工作人員考慮到當時去漢陽水大流急,且無碼頭停靠,怕有危險。主席問:‘你們是怎么去的?’工作人員回答:‘坐劃子’,主席說:‘我毛澤東也可以坐劃子。’”
觀眾評說
偉人“接地氣”凸顯崇高風范
“每年的12月26日是個特殊日子。”退休老人余明才告訴記者,這次央視首播已是他二度觀摩該片,“時隔一年再看此片,仍然心潮澎湃,想起自己每次去北京都要到天安門廣場瞻仰他老人家,而毛主席詩詞也總能在每一個失落無助的時候給予人力量。在這些珍貴的歷史鏡頭中,一個有著深沉人民情懷的偉人形象挺立起來。”
文藝作品往往在真實性方面力量不夠,文獻紀錄片卻能以真實來打動人。除了老一輩觀眾,這部作品對80、90后的年輕人了解歷史也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如今的東湖仍然煙波浩渺,湖畔仍然佇立著毛主席的雕像,歷史車輪碾過,伴著徐徐清風,懷揣敬仰。”觀眾周先生是一名80后,片中詩一般的語言也感染了他,他說自己作為武漢人,感覺毛主席的偉人形象很真實,能吸引年輕觀眾更多地了解那段激情燃燒的歲月。
專家熱議
編排“文學化”極具可看性
文獻紀錄片不僅要真實,也要好看,如何編排才能達到這樣的效果?該片總導演趙啟辰表示,該片拍攝時遵循了三個原則“客觀、平實、溫暖”。
中國視協紀錄片學術委員會主任劉效禮肯定了該片的結構編排,他認為片中對東湖、梅花的描述增強了全片的文學性,雖是紀錄片,但觀眾看起來并不枯燥。
文藝評論家白云駒也肯定了主創人員在領袖人物紀錄片“可看性”方面的探索,“以往對于毛澤東的描述語境往往偏重于文件化、政策化,本片則將領袖人物作了平民化、正常化的表述,這是很重要的一項突破。”
“這么一個宏大的題材,從幾個橫截面表現出來,很準確。影像呈現也恰如其分,讓人覺得舉重若輕。”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評價該片創作團隊下了很大功夫,片中的史料能帶給觀眾感動、震撼以及反思。
本月25日在京舉行的《東湖梅嶺毛澤東》創作研討會上,眾多專家建議,電視制作人可以《東湖梅嶺毛澤東》為樣本,思考如何使用新的視覺手段拍攝塑造偉人的作品。
相關鏈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