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近代歐洲的戰爭與整合

高連奎 · 2014-03-19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近代歐洲是通過戰爭走向整合的,戰爭也將歐洲從封建時代打成了“現代民族國家”,近代以來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歐洲發生的主要戰場主要為三場,一次是著名的1618~1648德意志三十年戰爭,第二次是拿破侖戰爭,第三次就是俾斯麥的統一戰爭。

  十七世紀上半葉一向小仗不斷的歐洲大陸在大陸的中心——神圣羅馬帝國境內相互攻伐,一打就是30 年。這就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全歐混戰,這場戰爭開始前,西班牙是唯一的超級大國,瑞典剛從卡馬爾同盟中獨立出來,法國更是剛剛完成中央集權的鞏固。而這場戰爭之后,西班牙淪為二流國家,德意志民族整體崛起的大門永遠被關上,瑞典成為北方霸權大國,法蘭西更是進入了路易十四的極盛,成了無可非議的路上霸主。

  1、 歐洲30年戰爭

  西班牙從羅馬時代開始,就一直被入侵,羅馬人、迦太基人、哥特人、阿拉伯人、摩爾人都在伊比利亞半島上大肆劫掠過,直到伊莎貝勒女王趕走了摩爾人,資助了哥倫布,西班牙才翻身,并一舉成為世界一級,壟斷了世界海上貿易。

  再說法蘭西和德意志這對宿敵,公元800年,查理曼大帝的法蘭克帝國幾乎恢復了羅馬的榮耀,可惜三個孫子自己搞起了內訌,國家就切成了三個,十年間,三個皇族陸續丟了權,西部被大公爵于果·加佩篡得,是為法蘭西;東部落到了查理曼一生的敵人薩克森人手中,廢掉舊教皇,讓新教皇封為“神圣羅馬帝國”成了德意志國家的國號;中部被倫巴第人滅了國,北意大利被收入囊下,中部帝國北方的大片領土成了無主之地,于是引發了德法間千年的爭奪,這片土地有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阿爾薩斯-洛林。

  歐洲30年戰爭是宗教改革后教派斗爭加劇的結果,也是當時歐洲各國政治矛盾與領土紛爭的反映。德國宗教改革后,諸侯分成新教諸侯和舊教諸侯兩大集團,德國七大選侯中,三大選侯屬新教,四大選侯屬舊教。雙方展開以爭奪教產為主要內容的長期斗爭,嚴重影響了德國政治經濟的發展。德國皇室哈布斯堡家族當時不僅有奧地利為世襲領地,而且還控制著捷克和匈牙利的西部以及德國的士瓦本和阿爾薩斯一帶;其家族還統治著西班牙及其殖民地,是勢力最強的諸侯。德皇依靠自身的強大勢力,與西班牙的哈布斯堡家族聯合,對付鎮壓尼德蘭革命,干涉法國胡格諾戰爭,與英、法專制王權為敵;對內打擊新教諸侯,扶植舊教勢力。

  為了抵御以德皇為首的舊教集團的壓力,新教諸侯于1608年組成以巴拉丁選侯腓特烈為首的“新教同盟”。次年,舊教諸侯成立“天主教同盟”與之對抗。隨著兩大集團之間的斗爭,歐洲國際局勢也變得復雜起來。為了削弱哈布斯堡皇室并從中得利,丹麥、瑞典、英國、法國、荷蘭等國支持“新教同盟”,而羅馬教皇、德皇、西班牙則站在“天主教同盟”一邊。這樣,德國成為歐洲國際矛盾的焦點。

  1618年,捷克布拉格人民揭開了30年戰爭的序幕。捷克于1526年重新并入神圣羅馬帝國版圖。1617年耶穌會士斐迪南繼任捷克國王后,力圖恢復天主教的統治地位,禁止新教諸侯集會,撤銷先前給予捷克的自治權和信仰自由。此舉激起了捷克人民的強烈反抗。1618年5月23日,憤怒的布拉格群眾沖入王宮,將正在與捷克國會代表談判的國王的兩名特使從窗戶拋入壕溝。這個“擲出窗外事件”使長期蘊積的宗教矛盾終于爆發,并引發了曠日持久的30年戰爭。

  30年戰爭共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階段,捷克——巴拉丁時期(1618~1624年)。“擲出窗外事件”發生后,捷克組成臨時政府并宣布獨立,次年選舉“新教同盟”的首領巴拉丁選侯腓特烈為國王。捷克與巴拉丁聯軍初戰告捷,攻入奧地利,逼近維也納。但后來由于得不到新教諸侯的支持,在舊教諸侯和西班牙援軍的強大攻勢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聯軍節節敗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戰役”中北徹底打敗。自此,捷克完全喪失了獨立,成為奧地利的波希米亞省。在德國境內,巴拉丁被西班牙軍隊占領。到1624年初,舊教勢力已取得決定性勝利。

  第二階段,丹麥時期(1625~1629年)。天主教同盟的勝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增強,引起德國新教諸侯的不安,也威脅著法、英、荷、丹等國的政治經濟利益。1625年,法國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國、荷蘭、丹麥三國結成反哈布斯堡聯盟,各國資助丹麥出兵德國,這樣一來,德國的內戰演變成一場國際戰爭。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貴族瓦倫斯坦的雇傭軍,打敗丹麥軍隊,占領整個北德地區。1629年,丹麥被迫與德皇簽訂《盧卑克和約》,保證不再干涉德國事務。同年,德皇頒布《復原敕令》,規定凡1552年以來沒收的天主教會的一切財產,都必須歸還天主教會。

  第三階段,瑞典時期(1630~1635年)。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勝利,使追求波羅的海霸權的瑞典惴惴不安。于是,法國以巨額金錢,俄國以大宗糧食、硝石援助瑞典,慫恿瑞典出兵德國。1630年7月,瑞典軍隊在國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統率下,從波美拉尼亞登陸,相繼占領了德國北部、中部許多地區。后來,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二世戰死,瑞典軍心渙散。從1632年底起,戰爭進入相持狀態。1634年9月,德皇依靠西班牙援軍在萊茵河與多瑙河之間的諾德林根重創瑞典軍隊。次年,新教諸侯與德皇締結和約,戰局朝著有利于德皇和舊教諸侯的方向發展。法國于是直接參戰。

  第四階段,法國——瑞典時期(1635~1648年)。法國本為天主教國家,與德皇、西班牙并無宗教矛盾。法國之所以直接參戰,主要是擔心哈布斯堡家族勢力的膨脹,危及自己在歐洲的霸權地位。從1635年5月開始,法軍以德國為主戰場,同時在西尼德蘭、意大利和西班牙對哈布斯堡家族開戰。此后,荷蘭、威尼斯、匈牙利等國相繼支持法國,加入法瑞聯盟。戰爭初期,德皇一度占據優勢,西班牙軍隊也曾從南北兩面攻入法國,逼近巴黎。但40年代以后,法、瑞逐漸掌握了戰爭的主動權。1642年秋,瑞典軍隊在萊比錫附近打敗德皇軍隊;第二年春,法軍在西部的洛克瓦戰役中擊潰西班牙軍,占領阿爾薩斯;1645年,瑞典軍隊在捷克挫敗德皇軍隊;1646年,法、瑞聯軍攻入士瓦本、巴伐利亞,瑞典占領了布拉格。德皇被迫求和,并于1648年10月24日與法、瑞兩國締結了《威斯特伐里亞和約》,結束了30年戰爭。

  由宗教紛爭引起的30年戰爭,實際上是一場德皇意欲加強權力、新舊教諸侯要求割據稱雄、幾個大國乘機擴張的戰爭。它嚴重削弱了歐洲的天主教和封建勢力,同時加劇了德國的分裂割據局面,給德國的經濟造成巨大的破壞。它還為英國資產階級革命提供了有利的國際環境,為俄國實施“西進”政策和爭奪波羅的海出海口提供了契機。

  30年戰爭,結束了自中世紀以來“一個教皇、一個皇帝”統治歐洲的局面,德國分裂為近300個獨立的大小不同的諸侯領地和100多個獨立的騎士領土,皇帝企圖在歐洲恢復天主教地位完全破滅,神圣羅馬帝國在事實上已不復存在。

  與此同時,由于德國是30年戰爭的主戰場,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六分之五的鄉村被毀滅;捷克和薩克森的礦山全部被破壞;人口減少三分之一以上,捷克居民在戰前有300萬,戰后只剩78萬人;工商業急劇衰退。絕大多數城市都失去了原先的商業,而淪為諸侯的統治中心。恩格斯說:“在整整一個世紀里,德意志為歷史上空前未有的最無紀律的暴兵縱橫反復地蹂躪著。到處是焚燒、搶掠、鞭打、強奸、屠殺。大軍之外,還有小股的義勇兵,其實,倒不如干脆把他們叫做土匪,他們隨隨便便,自由行動——凡屬有這樣匪軍出現的地方,農民是最倒霉的了。物質的破壞,人口的凋零,是無窮無盡的。當和平到來的時候,德國已經不可救藥了,已經被踏碎、被撕破、遍身流血,躺倒地下了;最可憐的,當然還是農民們。”

  西班牙失去了一等強國的地位。戰勝國法國從這一次戰爭中得到了德國大片領土,包括在1552年占領的梅斯、土爾、凡爾登等洛林土地得以承認,阿薩斯和下阿爾薩斯以及西南德意志的一些地區。法國因此成了歐洲霸主。

  戰勝國瑞典也得到了波羅的海沿岸的大片土地,包括整個西波美拉尼亞,包括魯根島在內;還獲得了東波美拉尼亞的一些地區和城市,含出海口城市施臺廷及奧德河口地區。瑞典國王還以帝國采邑(從皇帝那兒獲得的封地)名義獲得威塞爾河口及其他一些地區。這樣,瑞典不僅據有德意志北部各重要河口,而且由于成了德意志的諸侯,可以隨時干涉德意志的內部事務。此外,瑞典還得到500萬杜卡登(當時的一種金幣)的賠款。瑞典因此成為北歐強國。

  和約正式承認荷蘭獨立;正式承認瑞士脫離神圣羅馬帝國,成為獨立國。在宗教方面,和約規定卡爾文教徒享受與路德教徒同樣的權利。教會財產的歸屬以1624年初持有的情況為準。新教得以承認,在帝國法庭中,天主教和新教的法官各占有相等的人數。

  這次戰爭對世界軍事學術和技術起了積極的推動作用。比如:滑膛槍得以進一步改進,并開始大量投入使用;火炮也進行了改進,開始實行標準化;炮兵已成為一個獨立兵種;武器裝備的改進使戰術發生了革命,戰斗隊形趨向靈活;促使了許多國家軍事制度發生變革;在戰爭中涌現了一大批軍事將領,如瑞典的古斯道夫二世、法國的蒂雷納等。

  2、拿破侖戰爭

  法國大革命讓歐洲各王室感受威脅,法王路易十六被拘禁后遭處決,更是火上加油。在1792年奧地利、薩丁尼亞、那不勒斯王國、普魯士、西班牙和大不列顛(英國)結成了第一次反法同盟,試圖毀滅法蘭西共和國。法國共和政府運用各樣辦法,如全國征兵、軍事改革、總體戰等,戰勝了各國。1797年拿破侖在意大利擊敗奧軍,強迫奧地利接受及簽下坎波福爾米奧條約,從此只剩下大不列顛跟法國作戰。

  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奧地利、英國、那不勒斯、鄂圖曼帝國、教宗國、葡萄牙和俄羅斯在1798年結成。飽受督政府的分裂和腐敗,缺乏資金,又沒有了在1790年代推導大量改革,卻因政變避難國外的前軍政部長拉扎爾·卡諾(Lazare Carnot)的領導,拿破侖也遠在埃及作戰,使法國面對那些由英國資助的敵國,屢戰屢敗。1799年8月23日拿破侖秘密地從埃及回到法國。他隨即在11月9日的霧月政變中, 推翻督政府,奪取了政權。拿破侖急忙重整法國陸軍,建立一支預備軍來支援法軍在萊茵地區和意大利的戰事。1800年拿破侖在意大利的馬倫戈擊敗奧軍。稍后,法軍更在霍恩林登大勝奧軍,奧地利簽下呂內維爾(Lunéville)和約(1801年2月9日)后,退出同盟。第二次反法同盟因法國的再次勝利而結束。但是英國對鼓動歐洲各強國抵抗法國,還有很大的影響力,因為它為了結盟成功,用大量金錢和物資補助同盟國。拿破侖理解如果不能打敗英國,就得跟英國簽訂和約,否則他是無法取得和平。

  英國因喪失同盟國,被迫同法國簽訂亞眠和約。然而,這一和約并未消除英法之間的矛盾。拿破侖企圖擊敗英國,便在布倫地區開始集結法國海軍和遠征軍的兵力。但是,法西聯合艦隊在特拉法加海戰中的失敗,使拿破侖不能在不列顛島登陸。為了建立新的反法同盟,英國展開積極的外交活動。

  俄國對法國在歐洲的擴張深感不安,盡管同英國存在嚴重的意見分歧,仍然接受了英國的結盟建議。1805年4月11日,俄英締結了彼得堡盟約,從而為第三次反法同盟奠定了基礎。參加同盟的有瑞典、丹麥、兩西西里王國和奧地利。同盟各國計劃派出一支50萬人的聯軍。

  1805年9月底,拿破侖將法軍22萬人在萊茵河一線展開。法軍乘同盟軍分散之機,前出到奧多瑙河集團軍的后方,并在烏爾姆戰役中將其擊潰。抵達戰區的俄軍陷入困境。俄軍司令官庫圖佐夫巧妙地實施機動,才使其軍隊免遭合圍,并在奧爾米茨地域同從俄國開來的一個軍和奧軍的殘部會合。但是在奧斯特里茨戰役中,俄奧聯軍遭到失敗。奧地利遂退出戰爭,并同法國締結了普雷斯堡和約。拿破侖軍隊的堅決行動導致第三次反法同盟的解體,并使法國在歐洲的地位得到鞏固。拿破侖同俄國媾和的企圖完全失敗。俄國全權代表于1806年7月20日簽署的巴黎和約被俄國國務會議否決。

  1806年9月,英國、俄國、普魯士和瑞典結成第四次反法同盟。普魯士不待同盟各國作好軍事準備,就于同年10月1日向法國提出最后通牒,要求法軍撤過萊茵河。拿破侖拒絕普魯士的要求,并出兵侵入圖林根,繼而侵入普魯士。10月14日,在耶拿—奧厄斯泰特戰役中,法軍擊潰了普軍。1806年11月28日,俄對法宣戰。拿破侖企圖在波蘭和東普魯士的領土上,經過一次或數次交戰擊敗俄軍,迫其簽訂對法有利的和約。但是,拿破侖未能實現這一計劃。在最初的大規模的普烏圖斯克會戰中,拿破侖未能圍殲俄軍。隨后,在普魯士—埃勞戰役中,雙方不分勝負。但是,拿破侖在1807年6月14日的弗里德蘭一戰中獲勝,繼而前出到俄國邊境。拿破侖未敢渡過涅曼河,因為他深知俄國的軍事資源并未枯竭。戰爭可能演變為對法不利的持久戰。俄國政府在大陸上沒有同盟國,并且正在同波斯和土耳其進行戰爭,只得接受法國的和談建議。1807年7月,在季利濟特締結了法俄和法普和約。俄國參加了大陸封鎖,并于1807年10月對英宣戰。締結季利濟特和約后,拿破侖實際上控制了整個西歐和中歐。

  1807年,法軍經西班牙開進葡萄牙。但是,法國人在西班牙的恣肆妄為引起西班牙人民強烈憤懣。1808年,馬德里爆發起義。從此西班牙人民開始了反抗法國占領軍的法西戰爭。1809年1月,拿破侖把內伊和蘇爾特兩元帥統率的相當龐大的兵力留在西班牙,自己返回法國,因為在中歐正孕育著一場新的戰爭。英國政府已將奧地利拉入第五次反法同盟。同年7月11日,奧地利被迫與法簽訂了申布倫和約。1809年奧法戰爭中,拿破侖軍隊付出了很大努力才取得勝利,因為奧軍戰斗素質有了提高。在這一時期,拿破侖還遇到歐洲各國人民反抗法國統治的民族解放斗爭。1809年4月,蒂羅爾農民在戈費爾的領導下舉行起義。普魯士、威斯特伐利亞、不倫瑞克和薩克森也發生了反法起義。所有這些起義盡管都被法軍鎮壓,但證明在歐洲已產生了反抗拿破侖壓迫的新生力量。

  拿破侖戰勝第五次反法聯盟后,法國直接或間接統治了歐洲大陸的大部地區。拿破侖帝國從原來88個省擴展到130個省,人口達7500萬。歐洲大陸主要國家奧地利、普魯士臣服于法國,俄國也委屈奉迎以求自保。拿破侖的聲望和勢力達到頂點。

  俄國警惕地對待法國的擴張,是大陸阻止拿破侖實現爭奪世界霸權計劃的中堅力量。拿破侖的侵略政策越來越針對俄國。他開始積極進行對俄戰爭的外交和軍事準備。1812年春,法國分別同普魯士和奧地利結成軍事同盟。根據盟約,為了對俄作戰,普軍2萬人,奧軍3萬人歸拿破侖指揮。法國的其它附庸國政府也開始訓練遠征俄國的軍隊。俄國政府獲悉法國進行戰爭準備的消息后,采取了加強軍隊和預防戰時孤立無援的措施。1812年4月,俄國同瑞典締結了彼得堡盟約,規定雙方共同行動,反對法國。雙方都認為必須把與俄國處于戰爭狀態的英國拉入同盟。戰爭爆發后,俄英締結了和約。結束同土耳其的戰爭,并締結布加勒斯特和約,對俄國來說,是政治上的巨大勝利。

  法、俄矛盾由來已久。兩國表面上相安無事,實際上在奧斯曼、波蘭和中歐地區的爭奪十分激烈、為稱霸歐陸,拿破侖以俄國破壞“大陸封鎖”為由,集結“大軍”60余萬人(其中第一梯隊44萬余人),于1812年6月24日入侵俄國。戰爭初期,法軍擁有絕對優勢,俄軍被迫退卻。9月7日博羅季諾之戰后,法軍進入莫斯科。俄軍總司令M.I.庫圖佐夫率部轉移至莫斯科西南160公里的卡盧加,威脅法軍后方交通線。俄國軍民堅壁清野,開展游擊戰。拿破侖的處境每況愈下,被迫向沙皇求和,遭拒絕。10月,法軍冒著嚴寒撤退,俄軍跟蹤追擊。11月26~28日,法軍西渡別列津納河時遭重創,幾乎全軍覆沒(見法俄戰爭)。與此同時,法軍在西班牙屢遭失敗,被迫撤出馬德里。

  拿破侖軍隊在俄國的失敗,成為歐洲爆發反拿破侖民族起義的信號。1813年2月,俄、普結盟。英、西、葡、瑞、奧相繼加入,結成第六次反法聯盟。拿破侖組建新“大軍”迎擊,5月經呂岑之戰和包岑之戰打敗普俄聯軍。此后,拿破侖分兵據守易北河漢堡至德累斯頓一線各要塞。8月26~27日在德累斯頓會戰中,法軍雖取勝,但損失慘重。10月16~19日,雙方進行萊比錫之戰,薩克森軍隊倒戈加入聯軍,法軍被擊敗,拿破侖率殘部逃出戰場。反法聯軍乘勝追擊,進逼法國邊境。1814年1月,聯軍20余萬人進入法國境內。拿破侖集結約8萬人阻擊聯軍,在塞納河流域遲滯聯軍達兩個月,并于3月21日率部東進馬恩河,企圖把聯軍引離巴黎。聯軍不予理睬,全力向巴黎推進,于30日迫使巴黎守軍投降。4月13日拿破侖在巴黎楓丹白露宮簽署退位詔書,此前兩天拿破侖宣布無條件投降。拿破侖本人在退位后被流放到地中海上的一個小島厄爾巴島。拿破侖保留了“皇帝”的稱號,可是他的領土只局限在那個小島上。

  拿破侖在往厄爾巴島的路上幾乎被暗殺,自己也嘗試自殺未遂。而在巴黎,路易十八回到法蘭西,重新成為法蘭西王國國王,波旁王朝復辟。拿破侖的妻子和兒子被奧地利帝國囚禁,還有傳聞說拿破侖將被流放到大西洋上的一個小島,這一切令拿破侖別無選擇,最后在1815年2月26日逃出小島,率領1000人于3月1日回到法蘭西王國。本來被派來阻止他的法蘭西王國軍隊轉而繼續支持拿破侖。3月20日拿破侖回到巴黎,此時他已經擁有一個14萬人的正規軍和20萬人的志愿軍,路易十八逃跑,百日王朝開始。但是好景不長,歐洲各國迅速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1815年6月18日拿破侖的軍隊在比利時滑鐵盧戰役中全軍覆沒,他正式投降。法蘭西第一帝國覆滅,路易十八再度復辟。拿破侖被流放圣赫勒拿島。戰爭至此結束。

  一個時代落幕了,拿破侖戰爭延續15年之久,其直接后果是反法聯盟取得了勝利,封建王朝復辟,但它動搖了歐洲封建制度的基礎,喚起了歐洲民族覺醒,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發展,加速了歐洲的歷史進程。

  3、卑斯麥戰爭

  19世紀中期,德意志仍然處在嚴重的分裂之中。形式上是34個聯邦和4個自由市聯合組成的。邦聯各國在政治上、外交上都有獨立性。這是拿破侖帝國覆滅后,歐洲各國在維也納召開的國際會議,決定建立的一個“德意志聯邦”,并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

  其中南部的奧地利和北部的普魯士最為強大。長期以來,奧地利與普魯士爭奪德意志的領導權。奧地利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除日耳曼外,還包括很多其他民族。但普魯士是純粹由日耳曼曼人組成的國家,所以日耳曼民族統一運動的旗幟,逐漸由奧地利轉到普魯士的手中。1862年,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任命俾斯麥為普魯士首相,俾斯麥堅持推行軍事改革,并且提出“要想拯救日耳曼,只有依靠鐵和血”的“鐵血政策”,因此而得名“鐵血首相”。

  鐵血首相俾斯麥認為要實現德意志的統一,必須排除奧地利,打倒法國。于是,普魯士在俾斯麥的領導下,發動了三次對外戰爭。

  第一次戰爭,1864年的丹麥戰爭。

  在對丹麥的戰爭中,俾斯麥采取了聯奧攻丹的戰爭策略。1864年1月16 日普奧聯合向丹麥發出最后通牒,隨即開始戰爭。丹麥以4萬士兵對6萬敵人,最后以丹麥的戰敗而告終。普魯士得到了石勒蘇益格。奧地利也得到了另一小公國何爾斯泰因。

  在戰爭過程中,俾斯麥摸清了奧地利的軍事實力。結束丹麥戰爭后,普魯士于1866年出兵與奧地利戰爭。

  第二次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

  1866年,結束奧地利和普魯士多年來爭奪德意志統治權的爭斗和決定以容克地主資產階級的普魯士作為盟主統一德國的普奧戰爭終于爆發了。奧地利沒有丹麥那么好對付,于是俾斯麥尋求與意大利聯盟。因為威尼斯地區一直受奧地利欺凌,所以意大利很快答應了聯盟。

  普魯士為了這場戰爭,作了周密準備:改組軍隊并用最先進的武器裝備軍隊,與意大利結成軍事同盟,爭取俄國和法國保持中立。普魯士軍隊實行普遍征兵制,在戰斗訓練方面優于募兵制的奧軍。經濟上,普魯士也勝過奧地利:工業發達,鐵路線密布全國。參謀長(老)毛奇將軍(后來直接指揮作戰)制定的戰略計劃,是想打一場速決戰。計劃規定:切斷奧地利與其盟邦的聯系,派出3個軍團迅速侵入敵方內地,繼而在決戰中將敵擊潰。普魯土能派出的兵力達63萬。

  毛奇和俾斯麥之間產生了分歧。毛奇主張強攻維也納。俾斯麥則認為,此舉會給今后普魯士的歐洲政策帶來困難。他堅持揮師轉向匈牙利。結果,照此執行。奧地利面臨喪失匈牙利的實際危險,不得不停止軍事行動,于7月22日簽訂停戰協定。8月23日,普魯士和奧地利在布拉格簽訂和約。

  經過對奧地利的戰爭,普魯士取得了荷爾斯泰因;漢諾威等幾個小邦并入普魯士。并成立以普魯士為首的北德意志同盟,許多小邦紛紛加入;奧地利被排除于德意志之外。

  因為戰爭只持續了七個星期,故普奧戰爭又叫七星期戰爭。

  第三次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

  路易·波拿巴(拿破侖的侄兒,即拿破侖三世)建立起法蘭西第二帝國,當上法國皇帝后,對內實行封建專制,對外發動擴張戰爭,妄想稱霸歐洲,以致國內各種矛盾激化起來。為了擺脫國內的政治危機,挽救搖搖欲墜的帝國統治,路易·波拿巴決意對普魯士作戰。于是,他以西班牙王位繼承問題為借口,于1870年7月19日對普宣戰。 早有戰爭想法的俾斯麥,積極應戰。戰爭初期,普魯士方面是防御性的。

  戰爭伊始,法軍的腐敗就暴露無遺。裝備不齊,糧草奇缺,彈藥不足,甚至軍官找不到自己的連隊。8月2日,法軍闖入德境,遭到普軍迎頭痛擊。8月6日,法軍全線崩潰。法軍主力部隊被分割成兩部分:由巴贊元帥率領的一部分被普軍包圍在麥茨要塞;麥克馬洪元帥率領的另一部分,狼狽地逃到色當。擔任前敵總指揮的路易·波拿巴也隨軍逃到這里。普軍跟蹤追擊,包圍了色當。1870年9月1日拂曉,普法兩軍在色當會戰。在普軍的猛烈炮火轟擊下,法國丟盔卸甲,潰不成軍,當天下午就豎起白旗,遞交了投降書。第二天,路易·波拿巴連同元帥、39個將軍、10.4萬名士兵,都做了普軍的俘虜。 經過對法戰爭,法國被迫將萊茵河流域的阿爾薩斯和洛林兩省割給德國,并賠款50億法郎。

  高連奎

  2014-03-18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昆侖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5.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6. 一個王朝是怎樣崩潰的?
  7.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8. 近20年中國社會分層劇變的特征與趨勢: 一位清華教授的直言不諱
  9. 張志坤|“先富”起來的那些人將向何處去
  10. 就算明著不要臉,你又能怎么辦呢?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李昌平:我的困惑(一)
  5.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6.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7. 朝鮮領導落淚
  8.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9. 司馬南|南京市政府通告里面沒講的內容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郭建波:《文革論》第一卷《文革溯源》(中冊)論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理論和文化大革命
  3.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4.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5.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6.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7.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