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是中國人民的領袖,但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員,生活上厲行節儉,從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終其一生保持著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保存了幾千件毛澤東遺物,與毛澤東思想一樣,這些遺物也是毛澤東同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通過了解隱藏在這些遺物后面的歷史,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這些珍貴藏品是“第一家庭”艱苦樸素家風的歷史見證。
一、身體力行成就艱苦樸素的家風
毛澤東是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在漫長的革命生涯中,他形成了艱苦樸素的生活習慣。在中共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明確提出:“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1〕此后,他又多次提及李自成進京失敗的教訓。毛澤東對自身從思想上到行動上的嚴格要求,成就了“第一家庭”艱苦樸素的家風。
作為農民的兒子,毛澤東從父輩那里繼承了艱苦樸素的品格。兒時毛澤東就學會了做很多種家務勞動,特別是有一段時間,他還曾輟學,完全和長工們一樣在田間參加勞動。除了掃地、挑水、打柴、種菜、放牛、喂豬等這些家務勞動外,犁田、耙田、插秧、扮禾這些重活、累活毛澤東都干過。當年毛澤東挑水、干農活使用過的工具,如今陳列在韶山毛澤東同志故居。青年毛澤東就非常注重磨煉自己艱苦奮斗的品格。在湖南一師學習期間,毛澤東從不講究吃穿,從來不坐人力車,不上戲院看戲,不到館子里吃東西。他的簡樸在學校是出了名的。那時,師范學校的膳宿等費用由學校供給。毛澤東在長沙師范學校的這幾年、總共用了約160元錢,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訂報和買書上面。在一師校園內有一口涼水井,毛澤東堅持每天早晨在這里洗冷水浴,以磨煉自己的意志。他說:“這是對一個人意志的鍛煉,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煉自己克服困難的決心和適應環境而生存的本領。”1951年秋,毛澤東在中南海接見了幾位在湖南教育界的人士。在談到青少年培養時,他回顧了自己當年在一師時的情景,強調應該培養青年人艱苦奮斗的品質,教育青年人要不畏艱辛、要不怕困苦。毛澤東說:你們辦學校不要把我們的青年培養成賈寶玉、林黛玉式的人,我們不需要這樣的青年,我們需要堅強的青年,身體和意志都堅強的青年。
革命戰爭時期,節儉樸素在毛澤東的生活中逐漸成為一種習慣。從延安到西柏坡,革命形勢逐漸好轉,毛澤東身邊工作人員都想,現在經濟條件改善了,主席的生活條件也應該相應地提高,但毛澤東從來不那樣認為。他和許多普通戰士一樣穿著縫滿補丁的棉衣,警衛員多次提出給他換件新的,可毛澤東就是不同意。他總是一次又一次地說:“我不是已經有棉衣了嗎?現在邊區的條件還很困難,大家的生活都很艱苦,我們應帶頭省吃儉用。我節約—件衣服,前方戰士就能多發一顆子彈,這件棉衣雖然破舊了,但洗了好好縫補一下,還可以穿嘛。”
一粥一飯常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恒念物力維艱。毛澤東就是這樣,對于當前國內仍不斷掀起“毛澤東熱”,人們用各種形式來表達他們對毛澤東的無限敬仰之情,我們想這除了因為他對中華民族的巨大貢獻以外,在長期革命生涯中毛澤東表現出來的偉大人格力量也許是更為主要的原因,這種內在的力量也鑄就了毛澤東艱苦樸素的家風。
二、以身作則保持艱苦樸素的家風
毛澤東不僅是一位理論大家,更是強調實際行動的巨人,他在全國人民心中至高無上的威信,源自他始終把自己看作是人民中的普通一員,從不要求任何特殊待遇。他以身作則,無論任何時候都保持著艱苦樸素的品格,是“第一家庭”艱苦奮斗的家風的保持者、發揚者。
日常生活中,毛澤東這位出身農家,深受農家勤儉美德熏陶的偉人對熱水瓶、毛巾、牙膏、肥皂之類的生活用品也十分注意節儉。他生前經常囑咐工作人員,需要多少就買多少,不要多買,不能浪費。而且,毛澤東的生活用品比一般人的“結實耐用”,即使破舊不堪了,他也不許工作人員隨便丟掉,只要還可以利用,毛澤東總是要求工作人員拿去拼接、修補。所以,在毛澤東的生活賬中很多地方就有關于修補熱水瓶之類生活用品的記錄。如1963年11月24日,修小鍋換底1個,用去1.01元;1964年5月,毛澤東的皮涼鞋換底,用去手工費2元。毛澤東有一只瑞士產歐米茄手表,此表是1945年8月重慶國共談判時郭沫若送給他的,此后毛澤東便一直將其戴到臨終,其間手表壞了多次,便派人去鐘表店修理,前后用去了幾十元修理費。毛澤東在世時,現代意義上的牙膏已大量面世,但他還是愿意用牙粉。在他看來,這不只是習慣問題,而且牙粉還比牙膏便宜許多。毛澤東去世后,這樣的牙粉還剩余不少,大概是工作人員擔心工廠不再生產而特意為這位老人儲備的。如果說毛澤東終生只用牙粉是個人習慣問題,那么,他對牙刷的使用則可謂近乎“吝嗇”。他一生用過的牙刷并不太多,因為他一把牙刷要使用多年,一直到變成“不毛之地”時才最終放棄。有一次,工作人員見毛澤東的一把牙刷已經禿得不像話了,便去請示毛澤東。因為不經他本人同意,他的東西是不能隨便動的。“主席,這把牙刷實在不能用了,還是換把新的吧?”毛澤東當時正在看書,也許書中內容極為有趣,因此顯得很高興。他聽了這位工作人員的話后說:“我看還能用呢,新的還不如舊的好用,不要急于換嘛!”工作人員無可奈何退出了他的房間。后來,這把牙刷又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一直到禿頭禿腦時毛澤東才提出換把新的。工作人員覺得毛澤東這些生活習性十分有趣、可愛,而且也很感人,于是他們很有心計地保存了幾把毛澤東用禿了的牙刷。所以,這些已變成“不毛之地”的牙刷如今仍然保存在韶山毛澤東同志紀念館文物庫房內。
毛澤東生前對全家生活開支的控制十分嚴格。同普通老百姓一樣,他的生活開支主要來源于工資。當然他的工資級別比當時一般公務員的工資自然高了許多。1955年中國實行了行政級別工資制,作為軍委主席毛澤東拿的是一級工資,加上補貼總數是610元。三年自然災害后,毛澤東帶頭將工資降到了三級404.8元,到1976年他去世,都沒有調動過。當時,江青的收入不高,家中有生病的兒子岸青,還有在校讀書的女兒李敏、李訥和侄兒毛遠新。另外,江青的姐姐也同他們生活在一起。所以,這一家的生活負擔也不輕,每月下來,黨費、房租、水電費、餐費、醫療費,加上毛主席抽煙,每個月要將近100元,還要幾十元的茶葉費,另外湖南老家經常來人,有的是經濟困難,有的是來看病,交通食宿和走時帶的一點生活費,都由毛主席負擔。這些開支常常使他的生活管理員捉襟見肘。為此,這個第一家庭不得不為日常生活精打細算,衛士長李銀橋受命為毛澤東家制訂了一份《首長薪金使用范圍、管理辦法及計劃》,計劃送請毛澤東閱示時,他提出每天三元的伙食標準太高。李銀橋解釋說這三塊錢中還包括招待客人的費用。毛澤東聽后沉吟半晌,才提筆寫下“照辦”兩個字。毛澤東常說:“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不是為了吃世界,是為了改造世界。這才是人,人跟動物就有這個區別。”
衣著上,毛澤東向來不挑剔,有什么就穿什么,始終保持樸素穿著習慣。他穿過的衣服、鞋襪,常常是補丁疊補丁。新中國成立后,生活條件改善了,毛澤東在公開場合從來都是衣著整潔,神采奕奕。但沒有幾個人知道,衣冠楚楚只是一種表面現象,而筆挺的中山裝后面卻是補丁摞補丁的內衣,甚至是條打了補丁的長褲。1954年,英國工黨領袖、前首相艾德禮率工黨代表團訪華,工作人員看到毛澤東穿著一條屁股上軋滿了羅紋補丁的褲子去見這樣一位資本主義國家的領導人,趕忙勸他換一條,但毛澤東并不在意。就這樣,毛澤東穿著這條補丁褲子會見了艾德禮。在毛澤東遺物中還有一雙一縫再縫,一補再補,最后連鞋匠都不愿再修的拖鞋。據考證這雙皮拖鞋還是1949年毛澤東第一次去莫斯科時,專列上的工作人員為他準備的。在來回的路上,工作人員收拾他的書籍、行裝時,毛澤東囑咐不要丟下這雙拖鞋,他還要繼續穿。后來這雙皮拖鞋就一直跟著他的主人,游遍大江南北。由于穿得太久了,拖鞋的樣子看上去實在很破舊,鞋面便開始褪色,變得灰頭灰腦,十分難看。在1964年5月的日常雜費開支表中就有為毛澤東的“皮涼鞋換底,用去手工費2元”的記載。但毛澤東怎么也舍不得丟,工作人員想為毛澤東換雙新的,毛澤東卻堅辭不允。20世紀60年代末,毛澤東來到武漢視察,拖鞋鞋面突然斷裂,工作人員送到鞋店,修鞋師傅非常驚訝:“這么破了還補什么?”怎么懇求他也不肯補。工作人員只好自己找了一塊擦汽車的麂皮補了一下。20世紀70年代初,這雙鞋再也沒辦法補了,毛澤東終于同意與跟了他二十多個春秋的“老朋友”拜拜了。毛澤東有兩件極為普通的睡衣,一件是黃色的,一件是白色的,這兩件睡衣,他穿了好多年了。線開了縫一縫再穿,哪里破了就用塊舊布補起來,也不知縫補了多少次了,工作人員勸他換件新的,他說:“我們國家還很窮,發的布票很少,你不也穿著補丁衣服嗎?我為什么就不能穿?因為我是主席么,我看還是應該節省點,不要做新的,破了再補嘛。”但毛澤東對補丁還是“講究”的,他要求補丁的顏色盡量選用同衣服本色相同或相近的布,補丁的形狀也要盡量整齊規矩。他說:“找塊好布,幫我配合適,要給外人看,太刺眼了對人不禮貌。”
在飲食起居上毛澤東始終都奉行這樣的原則:簡單和適合自己就行。他很少聽保健醫生的話,并經常對保健醫生說:“你的話不聽不行,全聽全信我也要完蛋!照你那么多講究,中國幾億農民就別活了。”“你講我吃的沒道理,實踐檢驗真理,我身體不好嗎?你搞的那一套也許有你的道理,但你到了我這個年紀未必就有我這個身體!”總之,毛澤東是不完全同意保健人員提供的食譜的,他喜歡隨心所欲,順其自然。毛澤東每日兩餐,有時甚至只有一餐,中間饑腸轆轆時便以麥片粥、烤芋頭、壓縮餅干等充饑。每次開餐,工作人員都是用一個提籃提到臥室,然后一碟一碟地端上床頭的小餐桌。只有在生日時,毛澤東才會同意多加幾個菜,叫上家人、工作人員一起吃頓便飯。毛澤東家從來沒有舉行過生日宴會。因為他反對祝壽送禮這些不良風氣。在延安時,毛澤東就倡導“不祝壽,不送禮”。新中國成立后,他更是以身作則,嚴厲禁止黨內祝壽送禮之風。他常說:“慶賀生日不會使人長壽,因此并無必要慶賀。”毛澤東抽了一輩子煙,但從來沒有用過打火機,他擦劃火柴的習慣也與眾不同。一般人用火柴時大都在火柴盒兩側磷皮上隨意擦劃,而毛澤東則有意從磷皮兩端擦起,這樣一盒火柴棍擦完后,磷皮的中間部分可能還完好如新。這時,毛澤東就要工作人員從北京火柴廠買回散火柴重新裝上繼續使用。一只空火柴盒在他手里往往反復使用,直至完全不能使用時才扔掉。
回顧20世紀的中國歷史,毛澤東為中華民族的獨立與富強樹立了不朽的功勛,但在黨和人民的利益面前,毛澤東始終堅持“無私奉獻”四個字。他不僅時刻告誡全黨要永遠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在個人的日常生活中,他更是率先垂范,以身作則,永遠保持著共產黨人艱苦奮斗、節儉樸素的本色。
三、教育子女發揚艱苦樸素的家風
毛澤東是新中國的締造者,對于一個幾口之家來說,他是一家之主;對于他領導的人民來說,他同樣擔負有父親般的責任。毛澤東不但自己一生保持著艱苦奮斗、節儉樸素的品格,而且嚴格要求自己的兒女們與全國人民同甘共苦,共同發揚中華民族這一優良傳統,她們是毛家艱苦奮斗、節儉樸素家風的繼承者。
毛澤東對自己近乎苛刻,對兒女的要求也十分嚴格。1946年,毛岸英從蘇聯回到延安,毛澤東先是讓岸英脫下那身蘇軍制服和大皮靴,換上自己穿過的舊棉衣棉褲和江青用邊區紡的粗毛線織的毛背心、毛襪子。不多久,毛澤東又讓兒子從自己那兒搬到中央機關去住。他還問岸英:“你吃什么灶?”岸英如實地問答:“中灶。”毛澤東一聽便生氣了,責問兒子道:“你有什么資格吃中灶,你應該跟戰士一起吃大灶。”1947年10月8日,在給岸英的信中,毛澤東教育兒子:“一個人無論學什么或做什么,只要有熱情,有恒心,不要那種無著落的與人民利益不相符合的個人主義的虛榮心,總是會有進步的。”毛岸英十分珍視父親在這封信中關于人生、事業的那段教誨,并把它作為自己的座右銘。毛澤東家還有一條規矩,就是一般情況下不允許兒女們與他同餐共桌。李訥和李敏考上大學后,繼續過著與工農子弟畫等號的生活。她們吃住在學校,同普通群眾的子女一起,七八個人住一間宿舍,睡上下鋪,吃一樣清淡的伙食,一樣下鄉參加勞動,回家一樣擠公共汽車。只有到了周末大家都可以回家的時候,她們才能得到回家見見父母的機會,而就是在這種時候,她們一般也還是照例去機關食堂就餐……
毛澤東就是這樣,他一生憎惡特權,反對特權,與特權做斗爭,對待自己的子女,也不允許他們享受任何特殊。1958年李訥因急性盲腸炎打針針頭斷在肌肉里,連續做了兩次手術。手術不順利引起傷口感染,發燒。毛澤東為此非常擔心,為解除李訥的思想負擔,他寫了一封信:“李訥:念你。害病嚴重時、心旌動搖,悲觀襲來。信心動蕩……意志可以克服病痛,一定要鍛煉意志。你以為如何?”信末還抄錄詩—首:“青海長云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斬樓蘭誓不還。”毛澤東要李訥充分體驗意志的力量,通過與疾病作斗爭,使自己意志更加堅強。毛澤東經常教導自己的子女: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1956年的一天,毛澤東在院里散步,問身邊的衛士:“依你看,是李敏好呢,還是李訥好?”“都挺好。”衛士爽快地回答:“她倆對我們都很尊重,身上沒有高干子女的那種優越感。她們對自己要求很嚴格,有上進心。”聽了后,毛澤東不以為然地說:“我看她們不如你們有出息,也不如你們有前途,她們比你們吃的苦少,能吃苦的人才有出息。”“主席,您還想叫她們怎么吃苦?比起普通人家的子女來,她們吃的苦只多不少。”毛澤東不同意,搖頭說:“不對,你講吃苦的時候,思路不對頭,首先想到她們是我的女兒,所以給她們定下不同于一般人家子女的標準。她們不就是吃食堂嗎,食堂的伙食要比多數農民家庭的伙食好,不是這樣嗎?”“主席。您總找低的比,這不公平。”衛士爭辯道:“大多數城里人家的伙食,未必比學校食堂差。我家里就比大食堂的伙食好。”“你為革命做了貢獻么,吃好點人民沒意見。”毛澤東收起了笑容,嚴肅地說:“她們還沒有做貢獻呢。人哪,生活還是跟低的比有好處。不比貢獻比享受,那就沒出息了。”
父母對子女都有舐犢之情,同時父母又是子女的第一位老師,毛澤東對青年一代寄予厚望,他希望青年做到的,首先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在家庭生活中,毛澤東是子女的嚴師,又是子女的慈父。他對子女,在思想上嚴格要求,尤其注意防止子女在思想生活上的特殊化傾向。他所耕種的“教子實驗田”對于小家雖無五谷豐登,對大家卻是功德垂范。毛澤東遺物是歷史的忠實記錄者,它們不僅見證了一代偉人的家風,也是毛澤東家風的載體。毛澤東曾說過:沒有條件講究的時候不講究,這個容易做到;有條件講究時仍然約束自己不講究,這個難以做到,共產黨就是要做難以做到的事。這句話也許道出了毛澤東艱苦樸素家風的精神實質。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