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19世紀中葉
沙俄對哈薩克草原的侵吞和哈薩克人民的抵抗
竹 效 民
〔內容提要〕17世紀末,沙皇俄國的彼得大帝游歷歐洲后,開始了大刀闊斧的改革,短短幾十年,使俄國從一個幾近被邊緣化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歐洲強國。強大起來的沙俄,沙文主義泛濫,民族擴張主義橫行。在完成對歐洲方面的擴張以后,有把侵略的目光投向了中亞的哈薩克大草原,試圖打通通向南亞印度洋沿岸的通道。此時生活在中亞的哈薩克人分為大、中、小三個玉茲,他們堅決抵抗沙俄的侵略。但是從18世紀中葉到19世紀中葉的100多年里,沙俄通過收買部分哈薩克部落的上層貴族和血腥的武力征伐,逐步吞并了哈薩克大草原。在期間,哈薩克人民從沒有停止對沙俄侵略的反抗與斗爭,武裝起義此起彼伏。涌現出阿布賚大汗、伊薩泰、肯尼薩爾、江霍加、伊斯特等抗擊沙俄侵略的民族英雄。
〔關鍵詞〕沙皇俄國 中亞 擴張侵略 哈薩克 反抗斗爭
一、沙俄帝國的興起
14世紀以前,俄羅斯僅是元朝蒙古帝國屬下一個小小的金帳汗國,它的治轄范圍僅限于以莫斯科為中心伏爾加河流域不大的地盤。17世紀末,彼得大帝登基以后,游歷歐洲,開始實行大刀闊斧的改革。在軍隊建設方面,他開辦新型軍事院校。引進新式武器與戰略戰術,并建立了第一支海軍;在發展工商業方面,他從國外招聘大量技術專家。派遣大批留學生去西歐學習西方的科學文化及先進技術;在行政體制改革方面,他加強了中央集權。把教會置于政府管轄下;在教育方面,他仿照西方模式開辦學校。翻譯大量科技書籍,創辦科學院等。彼得大帝的改革是在克服傳統勢力巨大阻力的情況下進行的。他以鐵腕拉動俄國向著現代化的目標邁進,這一系列的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短短幾十年,使俄國從一個幾近被邊緣化的國家一躍而成為歐洲強國,彼得大帝將落后的俄國帶進了現代世界的門檻。然而彼得大帝野心勃勃,在俄羅斯逐步強大起來的同時,他開始發動了一場場侵略戰爭。18世紀上葉,他先后完成了對波羅的海沿岸國家的征伐,取得出海口控制權,又兩次發動了對土耳其的戰爭。在歐洲的霸業完成之后,他又把擴張的目光投向了中亞的哈薩克草原。他的最終目標是一直擴張到南亞的印度洋沿岸。要實現這個目標,他就必須先占領橫亙期間的中亞哈薩克大草原,才能打開通往南亞的道路。可惜的是,彼得大帝雖然雄心勃勃,但天不隨人愿,他曾四次排出遠征中亞的軍隊,但都遭到哈薩克人民的堅決抵抗,慘遭失敗,無功而返。彼得大帝也在他的遺憾中撒手人寰。但新老沙皇為了“奔向太陽和大海”,他們狂呼“把半野蠻的臣民拴在共同的國家制度上,深入亞洲草原,開辟一條通向進步和文明的道路”。其時,俄羅斯沙文主義泛濫,民族擴張主義橫行。因此繼任的新沙皇從18世紀中葉就開始了對中亞地區的大舉推進和吞并,首當其沖的就是和沙俄毗鄰的哈薩克大草原。
二、18世紀中葉前的哈薩克諸部
“哈薩克”這一名稱最早出現于15世紀初期。1456年,原金帳汗國成員克烈汗和賈尼別克汗因內訌率部東遷入亦力巴里統屬地區,亦力巴里之主把楚河、塔拉斯河流域和七河地區讓給他們游牧,以增強自己的實力。這一部分脫離汗國的人被稱為哈薩克人,意為“避難者”或“脫離者”。哈薩克人就這樣建立了哈薩克汗國。以后隨著汗國的壯大,周鄰民族的加入,到15世紀末,哈薩克民族最后形成。1589年,哈薩克人在廣大的哈薩克草原上形成了大玉茲(烏拉克玉茲),中玉茲(鄂爾圖玉茲)和小玉茲(奇齊克玉茲,玉茲是突厥語意為“部分”)三部分。當時清朝和哈薩克人來往密切,稱這三部分為哈薩克右部,左部和西部。此間出現了阿斯木汗、哈克納扎爾汗、塔烏耶克爾汗、葉西姆汗、頭克汗等著名哈薩克君主,其中頭克汗(1680~1718)是最為著名的哈薩克君主,他統治時期完成了哈薩克的統一,他還把已經形成的玉茲制度,改造發展成行政區域管理制度。例如,他任命三個人去分別管理三個玉茲。即以秋勒管轄大玉茲,以卡孜別克管轄中玉茲,以艾加克管理小玉茲。并給三個玉茲劃定就游牧活動范圍。即大玉茲的控制范圍是:巴爾喀什湖以南的楚河、塔拉斯河、伊犁河流域和塔什干、撒馬爾罕等地。中玉茲的控制范圍是:大玉茲之北,其夏牧場在錫爾河中游及卡拉山脈一帶,冬牧場在托波爾河、伊什姆河、努臘河、薩雷蘇諸河流域。小玉茲的控制范圍是:咸海以北,向西到烏拉爾河流域的廣大地區(現今的西哈薩克斯坦)。自西向東大體依次為小玉茲、中玉茲和大玉茲。頭克汗為治理國家還制定了《頭克法典》,此時為哈薩克斯坦的全盛時期。
頭克汗去世后,哈薩克斯坦發生內亂,準噶爾部乘虛而入。這也讓沙俄占了大便宜。他們乘機加快向哈薩克斯坦擴張步伐,首當其沖的就是西部與沙俄毗鄰的小玉茲。當時沙俄已經相當強大,哈薩克部由于部落矛盾、民族分裂,不能團結一心,共同對敵。與其毗鄰的小玉茲根本無力與沙俄抗衡。1730 年,小玉茲阿布勒海爾可汗宣布歸順俄羅斯。而大、中玉茲深知沙俄的貪婪和殘暴,不顧沙俄的威逼利誘,堅決不愿臣服沙俄,他們一致愿意歸順平定了準噶爾叛亂的清王朝。
三、18世紀中葉至19世紀中葉沙俄對哈薩克草原的擴張和侵吞
沙俄對外擴張的野心很大,在彼得大帝時代就有了做四海大帝的夢想,俄國已經擁有了北冰洋、大西洋、太平洋沿岸的一些地區,還有一個重要目標就是南下印度洋。而南下印度洋就要通過中亞地區,然后經阿富汗到達印度西海岸,這樣遠征中亞就成了沙俄的國策。1714-1718年彼得大帝曾經四次派遣遠征軍,可是都遭到慘重失敗。但是他并沒有灰心,他說哈薩克草原是通向中亞各國的“關鍵的大門”。以后他變換策略,采用步步推進的方式,緩慢的吞噬著哈薩克草原。1715年在額爾齊斯河中游左岸建立亞梅什堡,1716年在鄂木河注入額爾齊斯河處建立鄂木斯克城堡,1718年建立了塞米巴拉金斯克,1720年在靠近中國邊界的齋桑泊西北建立了烏斯季卡緬諾哥爾斯克(清朝稱為鏗格爾圖喇)。
到18世紀中葉,沙俄多管齊下,一邊不斷增加修筑的堡壘,穩步推進。一邊支持東邊的準噶爾部向東進攻清朝,向西進攻哈薩克,削弱哈薩克的實力,并令其東西不能相顧。1723—1728年,準噶爾的策旺阿拉布坦等遣精銳部隊挑選哈薩克牧民季節轉場,馬匹瘦弱的時刻突襲哈薩克的主要牧地,牧民四處奔逃,大量牲畜遭掠奪,人員傷亡慘重,哈薩克汗國遭受到沉重的打擊。史稱此為哈薩克歷史上大災難年代。1726年,在奧爾達巴斯召開的全哈薩克三個玉茲聯席會議,以小玉茲可汗阿布勒海爾可汗為統帥,開始了反擊準噶爾侵略者的戰爭。此時哈薩克的三個玉茲在民族危亡時刻,還能夠團結一心、并肩戰斗,因此局勢朝著有利于哈薩克汗國的方向發展。但是在形勢好轉的情況下,哈薩克汗國內部高層出現了爭權奪利現象,分裂跡象越來越嚴重。1730 年,三個玉茲在奧里塔召開聯席會議,一心想統治三個玉茲、擔任全哈薩克統帥的小玉茲阿布勒海爾可汗在會上沒有達到自己的目的,因此無理取鬧,使會議不歡而散。從此三個玉茲分道揚鑣,并相互猜疑敵對,失去了以往互相依托、互相支持,團結一心,共同對敵的良好關系,這給了沙俄可乘之機。小玉茲因為地理位置同沙俄接近,因此也最早成為沙俄侵吞的對象。阿布勒海爾可汗這時失去了大、中玉茲兄弟般的支持,根本無力與沙俄抗衡。同時,他為了實現個人統治整個哈薩克的野心不惜投靠沙俄。1730年他與少數部屬一起向沙皇宣誓效忠,小玉茲臣屬沙俄帝國。但他的這一舉動遭到大多數哈薩克人的反對。以后,他又拉攏利誘中玉茲的舍米亞卡可汗效忠沙皇,1732年,他和舍米亞卡一起去向沙俄宣誓。但引起了中玉茲內部的激烈反對,舍米亞卡也為此反悔,以后他又親自率領部屬進攻沙俄的軍隊。1734年,又有一些中玉茲的蘇丹懼怕強大的沙俄軍隊,向沙俄宣誓臣服。1735年,俄國參政院秘書官基里洛夫受命帶領遠征軍在奧里河克口,建立了奧倫堡。他計劃在奧倫堡與咸海之間,建立45座城堡,使其連成一條堅固的防線。1738年,新上任的奧倫堡總督塔季謝耶夫,“邀請”小玉茲阿布勒海爾汗會談,令其再次宣誓效忠沙俄,這樣小玉茲實際上已經被俄國吞并。同年,奧倫堡建成。1739年,俄國奧倫堡新總督烏魯索夫派遣他的騎兵中尉格拉迪舍夫和工程師納基莫夫,帶領軍隊到咸海以東和希瓦地區測量地形,繪制地圖,遭到哈薩克人的阻止。1740年,俄國把奧倫堡地區劃作俄國的一個省區,沙皇伊麗莎白任命涅普柳耶夫為奧倫堡省長。涅普柳耶夫上任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把奧倫堡城遷移到現在的地點,即薩克馬拉河與烏拉爾河的交匯處。并從1741年起開始全面修筑全長1780俄里的奧倫堡碉堡線,把從烏拉爾河到古里耶夫要塞和托博爾河一線全部連接起來。沙俄利用哈薩克人的困境,迫使各玉茲首領宣誓效忠俄國。但哈薩克人民根本不承認,沙俄將軍捷連季耶夫在1740年他日記式的記載中援引哈薩克人的宣稱:“只有阿布勒海爾汗一個人當了俄國的臣民,,他為此把兒子送往俄國,所以經常領到犒賞,但我們都不是俄國臣民”。1742年,大玉茲的堯樂巴斯可汗對屢屢侵犯其牧地,對哈薩克人燒殺擄掠的沙俄軍隊產生恐懼,派出代表向沙俄稱臣。但這都是大、中玉茲上層人士的權宜之計,他們對沙俄的殘暴行徑心知肚明,內心并不愿意臣服。同時,在廣大哈薩克人民中間,都是堅決反對依附于沙俄,他們不顧可汗的宣誓,一有機會就襲擊沙俄軍隊,搞得沙俄侵略軍狼狽不堪,苦不堪言。1781年阿布賚大汗去世后,中玉茲內部無人能服眾,為了爭奪領導權激烈斗爭,很快分裂。1808年,浩罕阿里姆汗在沙俄的支持下攻占了大玉茲的重要城市塔什干(今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大玉茲哈薩克人的反抗遭到殘酷鎮壓。哈薩克人四處逃避,一部分逃入中玉茲,一部分逃入中國,還有的逃入俄境。大玉茲基本解體。(1876年沙俄吞并浩罕,大玉茲名義上的領地全部歸俄國)。1818年,中玉茲的瓦里可汗去世,中玉茲更加分裂,沙俄扶植的好幾個可汗都不能完全控制中玉茲,他們去世后,沙俄實際上已經完全控制了中玉茲。于是在1822年沙俄政府授權西伯利亞總督斯佩蘭斯基頒布了《西西伯利亞吉爾吉斯人條例》,宣布廢除哈薩克原有的政治統治制度(可汗制),把哈薩克地區劃分為若干行政區,一切按照俄羅斯的政治制度、由沙俄政府派遣的官員統治。沙俄根據這部法規,將中玉茲領地分為8個區,歸西西伯利亞所屬的鄂木斯克州管轄。小玉茲則被分成西、中、東3個區,并強迫小玉茲5萬哈薩克人遷至烏拉爾和伏爾加河下游一帶居住。規定由50至70帳(戶)組成一個阿吾勒,由10至12阿吾勒聯合成一個伏勒斯特(小區),由15至20伏勒斯特構成一個奧克魯克(大區)。由長者治理阿吾勒,蘇丹管轄伏勒斯特。治理奧克魯克的則是公職人員,由大蘇丹和4個助手(兩位俄國人、兩位哈薩克人)組成。哈薩克人每年必須向沙俄交納賦稅和服各種勞役。
19世紀60 年代哈薩克斯坦三個玉茲領屬的版圖,皆被沙俄所侵吞。沙俄開始在哈薩克斯坦實行殖民統治。在沙俄統治哈薩克草原期間,由于它的兵力不夠,很難防御哈薩克人無時不在、無處不在的襲擾,軍隊只能整天待在軍事城堡里,小部隊和單個人員都不敢外出活動。為了削弱哈薩克人民的抵抗力量,沙俄一方面用優厚的物質條件和允許他們世襲漢位利誘籠絡哈薩克上層人士;一方面加緊對抵抗運動的血腥鎮壓;第三向哈薩克地區進行大量的移民,把哥薩克移民到哈薩克地區。同時他們還采取卑鄙的“以夷制夷”辦法,調撥哈薩克人與土爾扈特人、準噶爾人之間的關系,制造矛盾,讓他們互相攻伐,互相制約,來削弱哈薩克人的抵抗力量。
四、哈薩克人民對沙俄侵略軍的堅決抵抗
18世紀中葉,就在哈薩克各部處于十分不利的危機之時,哈薩克出了一位著名的可汗,那就是阿布賚(1711-1781)大汗。他勇敢地擔負起領導抗擊侵略的歷史重任,大大推遲了沙俄吞并哈薩克的進程。在1723-1756年長達30多年的哈薩克-準噶爾戰爭時期,阿布賚大汗不僅表現出杰出的的軍事天才和過人的膽識,而且在清朝、準噶爾和俄國的外交關系中顯露出了他睿智的外交才能。1757年,他遣其11部的頭人組成使團前往北京朝覲乾隆帝。乾隆帝頒發了冊封阿布賚汗的詔諭和給予優厚賞賜。并以中玉茲作為整個哈薩克三玉茲之首。阿布賚汗于1758-1760年連續三年派使者去北京和熱河朝覲,積極配合清軍進剿準噶爾部。同時促進了哈薩克汗國與清朝的貿易往來。此后,哈薩克各部首領不斷入覲并接受冊封。阿布賚汗拒絕了沙俄對其同樣的冊封。沙皇政府對清朝給阿布賚汗的冊封正式宣布不予承認。阿布賚汗曾出兵征討曾多次入侵哈薩克的中亞幾個汗國以及西面伏爾加河一帶的沙俄藩屬卡爾梅克人,取得了重大勝利。由于對哈薩克民族的杰出貢獻,整個哈薩克民族的口號從“阿拉什”變成了“阿布賚”。在以后200多年里,阿布賚一直都的哈薩克人心目中的民族英雄、開國之父,哈薩克斯坦的最高學府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至今他的塑像紀念碑就矗立在原總統府對面的廣場上。但是哈薩克在封建王公的統治下的輝煌也是曇花一現。與學習西方資本主義強國的沙俄無法同日而語。
十九世紀中葉,在沙俄的殘酷壓迫下,哈薩克人民舉行了多次大規模的起義活動,對沙俄殘酷的殖民統治,進行了堅決的抵抗,起義斗爭此起彼伏。但因為逃不出落后就要挨打的鐵律,最后都失敗了。哈薩克人民重要的武裝起義有:
依薩泰起義(1836~1837年)。依薩泰起義是哈薩克族人民反抗沙俄殖民統治和本民族統治階級壓迫的斗爭。1836年,被遷移到“內區”的哈薩克人依薩泰向本民族統治者江格爾提出了義正辭嚴的要求:“人民要求自己支配自己的財產,不需要別人來管理,任何人無權加重我們的負擔,否則我們就不讓你們管理我們的事”。但是,哈薩克族人民的要求遭到江格爾的拒絕。同年10月,依薩泰率領哈薩克族人民進攻江格爾帳廷,掀起了反抗沙俄殖民制度和本民族統治者的起義。沙俄政府為了維護殖民統治,聯合哈薩克族統治階級,鎮壓人民起義,1837年11月葛克率領七百名哥薩克兵和四百名哈薩克武裝人員,在塔斯托貝鎮壓了依薩泰領導的武裝起義。
肯尼薩爾·卡塞莫夫起義(1836~1846年)。肯尼薩爾是哈薩克中玉茲著名的阿布賚大汗的孫子,他于1836—1846年領導了哈薩克人民反抗沙俄侵略戰爭。肯尼薩爾起義是反抗沙俄統治影響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起義。肯尼薩爾號召廣大哈薩克族人民為“收回沙俄政府占去的土地”而戰爭。廣大哈薩克族牧民積極響應,奮起反抗,起義風暴席卷整個哈薩克斯坦。1841年6月,肯尼薩爾給奧倫堡邊防委員會主席寫信控告,控告信說,他的祖先曾宣誓臣服于沙皇,期望得到保護,過上無憂無慮的游牧生活。可是1825年,沙俄軍官伊凡·謝苗諾維奇·卡爾帕喬夫率領300名俄羅斯士兵和100名哥薩克人的軍隊,洗劫了薩爾江·哈斯木·烏里的一個村莊,屠殺64人,其它人妻離子散,奔逃他鄉,搶掠牲畜和財物不計其數;1827年,明格里耶夫少校率領200人的軍隊,在阿里克和舒布爾特帕里部落的村子里,對手無寸鐵的哈薩克人進行血腥屠殺,殺死58人,搶劫財物牲畜無數;1830年,一支俄國軍隊屠殺哈薩克人190人;1831年,阿列克賽·馬克西莫維奇中校,率領500人的軍隊,對無辜的哈薩克人進行慘無人道地大屠殺,殺死450人,連老人和小孩也不放過;1832年,彼得·尼可拉耶維奇·庫拉可夫率250人,屠殺哈薩克人60人;1836年,廷恰克少校率領400人,屠殺無辜哈薩克人250人;1837年,伊凡·謝苗諾維奇·卡爾帕喬夫率領400人,屠殺350個哈薩克人,并對阿里金部、卡爾卡曼里部、圖爾土魯里部進行了大肆搶劫1838年到1839年,俄國軍官帶領1600多人的軍隊,在上百個哈薩克村莊里屠殺854個哈薩克人,擄走180多人,搶劫牲畜和財物不計其數。1840年,俄國軍隊又洗劫了大量哈薩克村莊,殺死70人,搶走婦女20人,搶劫牲畜:馬2300匹,駱駝300峰,牛3000頭,羊100群。同年,一支900人的俄國軍隊又搶劫了6個哈薩克部落,殺死110人,抓走20人,搶走成千上萬的牛馬羊和駱駝。樁樁件件,歷數了沙俄軍隊對哈薩克人犯下的殘暴罪惡。肯尼薩爾的父親卡西姆·阿布賚耶夫也是一位堅定的反抗沙俄侵略的著名首領和英雄人物。在前后10年時間里,卡西姆和肯尼薩爾父子,領導哈薩克人民和沙俄侵略軍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1846年,由于沙俄軍隊的血腥鎮壓,起義失敗。
江霍加起義(1856~1857年)。江霍加起義是錫爾河流域的哈薩克族人民為反對沙俄侵占哈薩克斯坦肥田沃土而掀起的正義斗爭。沙俄在占領錫爾河流域之后,讓大批哥薩克人遷到錫爾可流域,占去了哈薩克族的肥沃的灌溉土地,而把哈薩克人排擠到貧脊的荒地上去。錫爾河流域的哈薩克人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于1856年12月爆發了以江霍加為首的武裝起義。不久,起義被沙俄軍隊鎮壓下去。
伊斯特起義(1853~1858年)。伊斯特起義是咸海西部的謝克特部落反對沙俄橫征暴斂而掀起的武裝起義。1853年,沙俄讓居住在咸海西部的謝克特哈薩克部落交納四千峰駱駝以運送軍火。謝克特部落的人民拒不交納,于是奧倫堡總督下令出兵鎮壓,以伊斯特為首的謝克特部落的哈薩克人被迫抵抗,襲擊了沙俄軍隊。1857年,沙俄又派出兩支軍隊鎮壓起義隊伍。他們一路上進行了慘絕人寰的大屠殺。1858年9月,伊斯特起義被沙俄鎮壓下去。
哈薩克人民反抗沙皇俄國侵略的歷史,也是被列寧時期的蘇聯歷史學家公認的,他們當時都幾乎毫無保留地譴責這種“征服”。他們把這段歷史描述為:雙頭鷹的可怕陰影籠罩著帝國。他們評論說,從波羅的海沿岸到高加索山峰,從陽光普照的烏克蘭草原到中亞的沙漠和遠東的丘陵地帶。俄國沙皇政府的每個步驟……都是以血、火和暴力為標志的”;肯尼薩爾·卡塞莫夫領導的“同俄羅斯殖民者和他們的那些蘇丹統治者代理人進行起義斗爭,是以前歷次運動的綜合,就其范圍和意義而言,是在俄國沙皇整個殖民統治時期內哈薩克人民最大的一次起義。哈薩克人民用他們熱愛自由和戰斗的精神,有力地、明確地表明他們不會輕易放棄民族獨立”。所謂“哈薩克人民‘自愿臣服’” 只不過是“明明白白的謊言”,是“大國沙文主義者”捏造出來的“神話”。總之,沙俄征服中亞的行徑是“絕對惡行”,本質上是完全反動的。他們指出,事實上,中亞和哈薩克斯坦從來就不是“和平合并”于俄國,更不是“自愿歸并”的,而是沙俄以赤裸裸的武力征服的。對此,老沙皇從來就不知羞愧,也不屑于隱諱。他們就十分坦率地承認“征服中亞各汗國,是名副其實地征服”,是“彼得一世的決定”;沙俄進軍中亞的前線指揮官斯科別列夫最欣賞的“格言”就是“在亞洲,和平的長久和短暫是與對敵人的屠殺直接成正比。我認為這是一個定理,對他們打得越兇狠,后來他們就安靜得越長久。”沙俄的土爾克斯坦總督考夫曼毫不猶豫地命令:“徹底消滅不馴服的部族”沙俄將軍捷連季耶夫淋漓盡致地描繪過這一屠殺慘狀:“我軍迅猛地跟蹤追擊,冷酷無情地對著已經放下武器的守敵開槍掃射。城門邊人尸和馬尸堆積如山。幸存者想越過這座尸山也是枉然。因為俄國人的子彈不斷地把他們撂倒在大尸堆的上層!從這個尸堆里,時而伸出一 只人手或人腳,時而露出一個馬臉或馬蹄……至少有三千具尸體躺在這里。”事實上,中亞各族人民從來沒有停止過反抗沙俄的兼并斗爭,連侵略者都承認:“他們不是手捧美味食品,而是用子彈歡迎我們的”。對小帳貴族阿布賚海爾的“歸順”,哈薩克人民是根本不承認的。捷連季耶夫寫道,哈薩克“大部分不承認自己是俄羅斯的臣民,認為阿布賚海爾只代表自己宣誓。小帳貴族阿布賚海爾的“歸順”確實是一場“傀儡戲”。
1847年最后一次大規模的由肯尼薩爾領導的堅持10年之久的武裝起義在沙俄血腥鎮壓下徹底失敗,俄國對哈薩克汗國的征服基本結束。彼得大帝當年所說的“關鍵的大門”終于徹底打開,沙俄可以全力進攻中亞諸國和中國新疆(回疆)了。沒過多久沙俄以訛詐和軍事威脅手段,迫使清政府簽訂一系列不平等條約,按照條約中“人隨地歸”的規定,侵占了原屬中國的哈薩克族及其居住地區。大量不堪受沙俄壓迫奴役的哈薩克人向東遷入中國新疆,成為今日中國哈薩克族的主體。
參考文獻
1. 潘志平:《評五十年代蘇聯對中亞歷史上抗俄民族主義的批判》《歷史研究》1984·1
2. 王治來:《中亞通史》近代卷,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出版
3. 《清實錄:圣祖實錄》康熙36年、37年
4. 《清實錄:高宗實錄》乾隆29年
5. 捷連季耶夫:《征服中亞史》第1卷,商務印書館1980年出版
6. http://www.cqzg.cn/html/
7. http://www.ndcnc.gov.cn/datalib/
8. http://www.sis.pku.edu.cn/wanglian/mzwt/world/kazakhstan/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