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全部根據公開資料整理,感謝原作者的辛勤勞動和研究成果,本人所做的工作僅局限于編輯整理。 目錄 一、維吾爾族的來歷 二、維吾爾的歷史變遷(10世紀中葉前) 三、維吾爾的突厥化 四、中央對新疆的管理 五、突厥簡史(在大中華區的歷史) 六、西去的中華支派:西突厥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衰 七、泛突厥主義的起源及其流毒 八、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 九、蘇聯的操縱:疆獨的最早炮制者 十、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雙重影響下:東突問題初現 十一、東突組織在當代的累累惡行(2008年前) 十二、土耳其:回蕩在中亞上空的罪惡幽靈 1、泛突厥主義的語言文化背景 2、蘇聯解體前後的發展 3、泛突厥主義獲難逢黃金機會 4、近年來土耳其的活動 5、泛突厥主義和中國關系 6、新疆的“民族矛盾”大有可能繼續成為中國甚至國際政治的焦點 十三、美國對熱比婭的支持:美國是東突另一個后臺的鐵證 十四、“世維會”,西方世界的另一只惡毒走狗 1、隱蔽的目標 2、“第二個達賴”的陰謀 3、“非暴力”假象 4、恐怖輪回策略 十五、“7•5”事件讓“世維會”摘下假面具 1、與恐怖主義難脫干系 2、“7•5”事件摘下假面具 3、“世維會”三大頭目大起底 (1)熱比婭•卡德爾:多起暴力事件的幕后元兇 (2)艾爾肯•阿力普提肯:“老疆獨”后代 (3)多里坤•艾沙:狂熱的暴力分子 十六、東突及7•5事件背后有著更大的戰略背景:嗜血美國的大中亞戰略 1、中亞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2、美國實施中亞戰略的意圖 (1)北邊圍堵俄羅斯,阻止俄東山再起。 (2)東部構筑對華包圍圈,遏制中國崛起。 (3)西南孤立伊朗,以壓促變,圖謀改變伊現政權。 (4)爭奪對中亞地區的能源控制權。 (5)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 3、美國中亞戰略的實施面對的抵抗 4、美國在中亞的操縱出的顏色革命 十七、美國更大的戰略手:陸上戰略珍珠鏈 1、馬納斯的平靜 2、美俄吉“三國演義” 3、美軍構筑陸上“戰略珍珠鏈” 4、美國的戰略部署還不止這些 十八、中俄的聯合應對:上合組織 1、上合組織的發展歷程 2、上合斐然成績 3、“上海精神”:生命力旺盛 4、錦繡前程:多方的期盼 十九、一場正在博弈的大棋局:美國的邪惡聯盟與上合的文明聯盟的對抗 1、與美國開始戰略對視 2、美國的擔心:上合組織構建強大軍事集團欲終結美霸權 二十、美霸權帝國的崩潰? 1、霸權戰略下的美國意識形態 2、美國經濟的衰退和霸權思維空前高漲的矛盾 3、國際復雜形勢的多變與權力爭奪 4、世界進入不穩定階段 |
一、維吾爾族的來歷
維吾爾族有著悠久的歷史。“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拉施特《史集》第1卷)和“凝結”的意思。“維吾爾”一名最早見于漢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里,被譯寫為“韋紇”,指的是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公元7世紀開始稱“回紇”(《新唐書》卷217);788年又改譯為“回鶻”(《資治通鑒》卷233),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年,中華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此后這一譯名就一直沿用至今。
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于公元840年大規模匯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成為現代維吾爾民族。
二、維吾爾的歷史變遷(10世紀中葉前)
回紇源于丁零。早在公元前3世紀,在蒙古草原和南西伯利亞地區,活動著很多被統稱為丁零的游牧部落。丁零人相繼受草原上的匈奴、鮮卑和柔然汗國的統治,長期局促于山地森林和蒙古草原的北部邊緣,以狩獵和畜牧為生。公元4世紀以后,丁零又被稱為“鐵勒”,由于使用一種"車輪高大,輻數至多"的大車,又被稱為“高車”(《魏書》卷103)。他們分布于西起伏爾加河、東至興安嶺的東西萬余里的歐亞北方大草原上。其中,活動于貝加爾湖一帶的被稱為東部鐵勒。東部鐵勒中較大的部落有9個,回紇是其中之一。為了抵御異族的侵擾和壓迫,這9個部落經常結合成暫時的地域性聯盟,因此又被稱為“九姓鐵勒”或簡稱“九姓”。回紇部原游牧于色楞格河流域,最初可能由10個氏族組成,也可能是他們有尚“十”的習俗,因此又自稱“十回紇”。十回紇以藥邏葛氏族為首,部落酋長都由藥邏葛氏族選出。
5世紀中葉以后,在準噶爾盆地東部出現了一個以阿史那氏為核心的鐵勒部落,被稱為“突厥”。公元552年阿史那氏建立了囊括整個蒙古草原和準噶爾盆地的突厥汗國,回紇和其他鐵勒部落成為它的屬部。突厥貴族對廣大鐵勒部落殘酷的統治激起了各鐵勒部落的反抗。在反抗突厥汗國的斗爭中,回紇部周圍聚集了越來越多的鐵勒部落,力量逐漸強大,與突厥貴族相抗衡。744年,以骨力裴羅為領袖的回紇聯盟在唐朝大軍的配合下,推翻了突厥汗國,并建立起漠北回紇汗國。回紇汗國的疆域包括貝加爾湖以南,陰山以北,興安嶺以西和阿爾泰山以東的蒙古草原地區。此后,在汗國存在的近百年中,草原上的各游牧部落以回紇部為核心,逐漸融合團聚為一個統一的回紇族,諸部落原有的名稱從此基本消失而統稱"回紇"。從那時起,"回紇"名稱的內涵也就發生了變化,它不再單純地指一個原始部落,而已經成為一個包括了草原上各游牧部落的古代民族的名稱。回紇汗國是唐朝的屬國,歷代可汗都接受唐朝的冊封。有三位唐朝公主嫁給了回紇可汗,因此,歷代回紇可汗都認唐朝為母家,稱中原皇帝為舅。這種甥舅的關系一直持續了幾百年。同時,回紇貴族亦有將女兒嫁與唐朝親王為妃者。當時,中原漢人遷居到草原的也多了起來,他們大多融入回紇人中。
9世紀中葉以前,新疆南北的語言文字和人種都有明顯的差別。在北疆游牧的多為操突厥語的鐵勒部落,他們是6世紀中葉所建突厥汗國的遺民,并且從那時候就開始了在北疆的突厥語化過程。根據當時的石雕、壁畫和文獻資料可以看出,他們都屬于寬臉、細眼、鼻子較矮而又少胡須的蒙古人種。而當時南疆的居民則多表現為"高鼻深目"、多胡須的歐羅巴人種特征(耿世民:《試論塔里木盆地民族的融合和近代維吾爾族的形成》,載《新疆歷史論文續集》,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南疆各綠洲的語言文字也不統一,據德國古文字專家的研究,共有7種語言24種文字,大都屬于印歐語系。其中最主要的是兩種塞語:焉耆-龜茲語,在焉耆、庫車和吐魯番一帶使用;于闐語,在和田、喀什和巴楚一帶使用。而東疆則受到較濃厚的漢文化的影響。
三、維吾爾的突厥化
10世紀中葉以前,新疆的居民多信仰佛教、摩尼教和薩滿教。公元943年,喀喇汗國的沙土克•布格拉汗皈依伊斯蘭教。公元960年,喀喇汗國的20萬帳突厥人和回紇人皈依伊斯蘭教,就在這一年,阿斯蘭汗確定伊斯蘭教為國教。從此,喀喇汗國以"圣戰"為旗幟,向東方信仰佛教的高昌回紇和于闐國發動連年進攻。1006年,南疆最后一個土著人的政權于闐國戰敗滅亡,在塔里木盆地只剩下回紇人的兩個汗國東西對峙,這標志著回紇人已成為塔里木盆地的統治民族。從此以后,土著人的語言和文字逐漸消失,南疆的突厥語化過程基本完成。由于兩個回紇汗國宗教信仰根本對立,并且宗教教義已滲透到各自的社會生活、文化的各個方面。高昌汗國境內佛教寺院遍布,通行回鶻文;而喀喇汗國到處是清真寺,使用阿拉伯文拼寫的突厥語。他們互相視為異教徒,人民之間在心理上有很強的對立情緒,經常發生宗教戰爭。因此這兩部分回紇人并不具備形成一個統一民族的條件。
1125年,契丹貴族耶律大石以巴拉沙袞為首府建立強大的西遼政權,高昌回紇和喀喇汗朝相繼成為它的屬國。1211年,成吉思汗西征,新疆和整個中亞地區都歸入蒙古大汗國的版圖,塔里木盆地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臺的封地,后來發展成察合臺汗國。1370年左右,察合臺汗國分裂為多個地方割據政權。盡管各割據政權的首領都是蒙古貴族,但是當他們進入塔里木盆地和中亞河中地區后,由于長期生活于操突厥語的居民中間,蒙古貴族和士兵從語言、習慣和生活方式上也都逐漸突厥語化和伊斯蘭教化了。
16世紀初,察合臺的后代賽義德汗在喀什噶爾建立“葉爾羌汗國”。1513年,賽義德汗以伊斯蘭教為旗幟,統一了整個塔里木盆地,完全肅清了佛教勢力。從此以后,塔里木盆地各綠洲的居民在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上完全統一。現代意義上的維吾爾族形成了。
四、中央對新疆的管理
維吾爾族居住的新疆地區從公元前60年就已成為中國的一部分。早在公元前138年,漢武帝就派張騫出使西域,開始了新疆地區與內地的聯系。當時,在天山以北及蒙古草原上生活的是匈奴人,他們建立的游牧政權經常對西漢中央政權進行騷擾,威脅到西漢邊疆的穩定。為此,西漢中央王朝多次派兵,聯合西域各國,展開對匈奴的軍事征服。到公元前60年,匈奴的日逐王被迫降漢,西漢在吐魯番設立西域都護府,管理天山南北各地,從此西域統一于中央政府。此后,無論中原政局動蕩與否,天山南北始終是中國的一個組成部分,受中央政府的管轄。
1755年清朝軍隊滅亡了準噶爾部,統一了新疆。不久,阿帕克和卓的后人大、小和卓在南疆發動反清叛亂,1759年被清軍鎮壓。
清政府統一新疆后,于1762年10月設立伊犁將軍府,在新疆實行以伊犁將軍為首的軍事統治。伊犁將軍對于新疆不同地區和不同民族,又分別實行不同的統治制度。在北疆實行的是扎薩克制度,在東疆漢人較多的地區實行郡縣制度,在南疆維吾爾族大部分地區沿襲原有的伯克制度,但取消了伯克的世襲制。1820年至1828年,大和卓的孫子張格爾曾幾次從中亞浩罕國竄回南疆,策動叛亂。1865年,張格爾之子布素魯克又伙同浩罕軍官阿古柏攻入南疆,曾一度占領新疆大部。1878年,左宗棠從阿古柏手中收復了新疆。1882年沙俄被迫歸還中國伊犁地區以后,清朝政府于1884年在新疆建省。
辛亥革命后,1912年3月新疆巡撫袁大化遵旨承認共和,從此新疆進入民國時期。1919年,阿勒泰地區改歸新疆省長管理。1944年9月以前,楊增新、金樹仁、盛世才相繼在新疆實行封建割據式的獨裁統治,他們使新疆處于封閉的狀態,與中原的聯系被人為地切斷。這期間,新疆制度多變,局勢動蕩。1933年8月,英國、印度政府派出間諜利用印度商人在南疆的廣泛聯系,收買許多當地人充當英國間諜和宣傳員,鼓吹“大土耳其主義”和“大伊斯蘭主義”。1933年11月12日,在英國駐喀什領事的精心策劃并給予1000支來福槍和200名士兵的支持下,“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在喀什宣告出籠,并提出“保護宗教,殺漢滅回”的口號,推行極端的宗教主義和民族主義,對回、漢等民族人民采取斬盡殺絕的政策。1934年2月6日,馬仲英所部軍隊開進喀什,“東土耳其斯坦伊斯蘭共和國”不堪一擊,土崩瓦解。
1944年9月,在伊犁、塔城、阿山(今阿勒泰)三個地區以及其他一些地區,爆發了一場由多民族群眾參加的起義。民族軍打到了瑪納斯河西,與國民黨軍隊對峙,時稱“三區革命”。
1949年1月,國民黨當局為緩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斗爭情緒,改組了省政府,任命包爾漢為新疆省政府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西北野戰軍于1949年8月26日解放蘭州后,直插張掖,解放酒泉,兵臨玉門關,進逼新疆。同時,中共中央通過各種渠道爭取和平解放新疆。
1949年9月25日和26日,新疆警備總司令陶峙岳、新疆省政府主席包爾漢接受中共的和平解放新疆的主張,相繼通電起義。正在北京參加政協會議的賽福鼎也發表聲明,代表新疆各族人民表示支持陶峙岳和包爾漢的正義行動。新疆通過和平方式獲得解放,維吾爾族和新疆各族人民的歷史揭開了新的一頁。
新疆和平解放后,中共中央立即設立新疆分局,直接領導新疆的各項工作。1949年12月17日,以包爾漢(維吾爾族)為主席,高錦純、賽福鼎(維吾爾族)為副主席,由新疆各民族和各界代表組成的新疆人民政府成立。
1952年9月,新疆省第一屆第二次各族各界代表會議通過決議,成立了“新疆省推行民族區域自治籌備委員會”。新疆的民族區域自治首先從幫助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建立相應的民族自治地方開始。1953年先后成立了3個民族鄉;1954年成立了5個自治州、6個自治縣。錫伯、回、蒙古、柯爾克孜、哈薩克、塔吉克等民族有了自治地方。
1955年9月13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21次會議通過決議,決定“撤消新疆省建制,并以原新疆省的行政區域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行政區域”。1955年9月20日,新疆省第一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二次會議,通過了《關于擁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關于成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撤消新疆省建制〉的決議》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各級人民委員會組織條例(草案)》。選出了37人為委員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委員會,其中維吾爾族19人,賽福鼎(維吾爾族)為主席。1955年10月1日,新疆維吾爾自治區正式宣告成立。
五、突厥簡史(在大中華區的歷史)
突厥民族是世界歷史上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突厥民族在幾乎所有的文明中心都留下了他們的歷史,并至今生生不息著。他們曾是歐亞草原的霸主,他們在歷史上首度在西域建立了統一的大帝國。他們做過中國的皇帝。他們主宰過伊朗高原,他們征服了神話般的羅馬帝國,他們統治了半個歐洲。也是他們,是伊斯蘭人民中的第一個覺醒的民族,開展了資產階級的民主運動。
由于突厥民族的部落非常多,因而突厥人在歷史上建立了非常多的國家,這里只能按照時間順序,把一些重要的突厥國家歷史介紹一下。
突厥民族可能是誕生于阿爾泰山和葉尼塞河上游地區。在這一地區,出土過許多從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3世紀的古代文物,包括青銅面具,匕首,動物飾片,鐵制馬具,以及棺木中的木雕等等,從這些文物的紋飾和風格看,他們應該是突厥人的早期文化,俄羅斯人將這一文化稱為塔錫蒂克文化。
隨著匈奴人的衰落,突厥人開始在歐亞平原崛起。
突厥人建立的第一個大國,根據突厥史家的觀點,就是大名鼎鼎的拓跋部落國家,但中國歷代史家拒絕承認拓跋氏是突厥部落,而認為他們屬于拓跋鮮卑部。
公元6世紀初,統治漠北的是蒙古柔然部,當時各突厥部落臣屬于柔然汗國。6世紀中葉,突厥部在西域崛起,西魏為了拉攏突厥共同對付柔然,把一個公主家給了突厥首領土門(看來真有可能是同族的阿),552年突厥和西魏一起夾攻柔然,柔然阿拉瑰可汗自殺,柔然敗亡,突厥于是占領了柔然故地,土門稱可汗。建立了廣大的突厥帝國。
土門可汗不久去世,他的龐大帝國,被他的兒子和弟弟繼承,其子木桿可汗得到蒙古地區建立了東突厥汗國。其弟室密可汗,繼承了西域的疆土,包括準噶爾、額爾齊斯河流域、、伊犁河流域、直到怛邏斯河流域,建立了西突厥汗國。
先來看看東突厥汗國。
從木桿可汗統治期間553-572年,東突厥開始迅速強大起來。
560年前后,木桿打敗了契丹人,勢力到達了遼河西岸。
565年,北周武帝為了全力對付北齊,謙卑地向木桿之女求婚。并向東突厥進獻了大量財富。
581年,東突厥沙缽略可汗即位,西突厥達頭可汗拒絕承認沙缽略可汗名義上的宗主地位,東西突厥正式分裂,并引發內戰。達頭聯絡遼西的契丹一起進攻沙缽略。當時隋文帝立國不久,在面臨突厥有可能重新統一的關頭,非常英明地排部隊地支持了沙缽略可汗一同對付達頭,并在達頭退走后,在東突厥內部不斷制造權力糾紛。
587年,東突厥都藍可汗即位,隋文帝支持突利反叛,599年突利失敗,隋文帝立刻隆重迎接突利,承認他的可汗地位,并讓他在河套地區做隋的盟邦,東突厥自此分裂。
600東突厥都藍可汗死,西突厥達頭可汗再次企圖統一突厥,為了嚇唬隋朝,西突厥于601年進攻長安,602年進攻內蒙的突利。可惜他們遇到的還是老辣的楊堅。隨文帝不用軍事手段,只是暗中利用小恩小惠在達頭的后方策動西域各部落反叛達頭,達頭準備不及,偌大帝國居然被迅速瓦解,其本人也只能逃往青海。隋文帝確實是中國歷代帝王中玩弄政治最嫻熟的一個。其分裂鼎盛時期突厥的功績,對于剛從大分列時期走出的中國來說,值得大筆稱頌。
西突厥瓦解后,東突厥政權落到了親隋的突利可汗中,隋文帝也被尊為了突厥的保護者和“天可汗”,突厥的威脅似乎已經要過去了。
可惜隋煬帝東征高麗的失敗,使隋朝威信掃地,也大大鼓舞了突厥人,615年,突利的兒子東突厥始畢可汗叛亂,在山西雁門關大敗隋軍,隋煬帝本人幾乎成為了俘虜,于是隋文帝的所有心血全部白費,一切都要重來了。
618年隋朝的覆滅,中國開始了大內戰,東突厥的實力急劇膨脹,內戰各派紛紛拉攏始畢和繼任者頡利可汗。東突厥又迎來了一次復興的機會。
624年,頡利可汗率突厥精銳騎兵,打到長安附近,京城一片震怖。對突厥來說,不幸的是,遇上了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統帥李世民。
當時頡利可汗占據戰場的絕對優勢,李世民不僅力排眾議,反對遷都,反而率少量部隊直接來到頡利對面,與突厥大軍對峙.李世民以堅定的姿態,通過欺騙,威懾的手段,未發一箭,讓對手懾服,頡利與各部首領在一起協商,他們被李世民的氣勢所震懾,認為唐軍早有準備,居然決定退軍了。正當頡利退軍時,天降大雨,李世民鼓勵眾將 “突厥人眾,如鳥鎩翮”, 命令唐軍“此而不乘,夫復何時?”,李世民身先士卒,唐軍居然利用突厥不習水戰,大破頡利,東突厥敗退后乞和。李世民幾乎以一人之力,挽救了大亂后的中國,不愧千古中華大帝。
繼續說東突厥和李世民。
626年,李世民即位,東突厥頡利可汗以為唐朝政局不穩,有機可乘,再次發動騎兵遠征,10萬大軍直抵長安城下,唐太宗似乎只有很少人馬,他采取了大膽的行動。他召集了所有可用的人,打開城門,把他們置于各城門前,而他親自率領小部分騎兵沿著渭水向敵軍背后撲去。突厥諸首領見其不可思議的英勇,皆大驚,下馬便拜。太宗縱馬到突厥營前,訓斥頡利可汗及眾首領背信棄義,破壞停戰協定。頡利可汗羞愧低頭。次日,太宗與頡利按傳統習俗,歃白馬而盟。此役李世民恩威并重,其光輝形象如同天人。
為了繼續削弱頡利可汗,唐太宗學習隋文帝,支持薛延陀部反叛(627年),隨后在630年派出由李靖和李世績率領的唐軍猛攻頡利,擊潰其部落。頡利本人被俘。在隨后大約50年中(630-682年),東突厥汗國臣屬于中國。突厥“貴族子弟,陷為唐奴,其清白女子,降作唐婢”。
李世民面對蠻族,不求和,不獻金,決不妥協,偌大的東突厥帝國在十年間就被他征服,造就了一個史詩般的大唐王朝。但另一方面,對于剛剛崛起在歐亞平原的突厥民族來說,遇上了盛唐和李世民這樣的人物,運氣也是實在是太差了。
借東突厥汗國臣服之機,讓我們把注意力從東突厥汗國轉移一下,回頭看看西突厥汗國。突厥帝國的締造者土門可汗死后,他弟弟室密可汗繼承了西部地區,稱為西突厥汗國。這時波斯的薩珊王朝日趨強盛,對東羅馬帝國(拜占庭帝國)造成了很大威脅,于是拜占庭人看中了在波斯后方的室密,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二世與568年與西突厥結成反對共同敵人薩珊波斯的牢固聯盟。接著,這位突厥王向波斯宣戰。572年,拜占庭人也親自向波斯宣戰,這一戰爭持續20年(572-591年)。在此期間,西突厥與拜占庭人之間保持著親密的關系。
575年,室密可汗去世,達頭可汗即位。由于君士坦丁堡宮廷與柔然的殘部,也就是阿瓦爾人達成了友好協定,達頭非常不滿,作為對該條約的報復(達頭認為這一條約撕毀了兩國之間的聯盟),他派出一支由某個名叫波汗的統帥率領突厥騎兵去攻打拜占庭在刻赤附近(黑海沿岸)的潘蒂卡派(576年)。581年,突厥又兵臨刻赤城下,直到590年,他們才完全撤出該地區。
西突厥與拜占庭之間的爭吵沒有妨礙前者繼續對波斯的戰爭。在588至589年期間,他們入侵了巴克特里亞(今阿富汗),西突厥汗國完成了對興都庫什山以北的巴克特里亞的征服。630年,當玄奘途經該地時,巴克特里亞是昆都士的西突厥可汗兒子的封地。當時的西突厥從哈密一直延伸到威海和波斯。以阿姆河南岸為界與波斯相鄰。
正如所述,如此強大的西突厥,由于達頭可汗妄圖重新統一突厥,被隋文帝動用政治手腕,鼓動西域的鐵勒族(回紇的祖先)叛亂,抄了達頭的后路,603年達頭逃往青海,西突厥立刻瓦解。
達頭之孫射匱可汗只獲得了塔什干附近一小塊地盤。但射匱可汗以此為中心,又開始了統一西突厥的事業。611年,阿爾泰地區的薛延陀部歸降于西突厥。611至618年間射匱可汗統治著從阿爾泰山到里海和興都庫什山之間的地區。幾乎恢復了西突厥全境
射匱之弟、繼位者統葉護可汗進一步擴張勢力。他已經征服了叛亂的鐵勒部,重新獲得了對阿富汗的統治,并取得了對塔里木盆地部分地區的霸權。
但面對盛極一時的唐王朝,西突厥的復興必然只能是曇花一現,。
630年,葛邏祿部反叛并殺害了統葉護,西突厥分裂為葛邏祿部和咄陸部兩部互相混戰,咄陸部可汗為了避免唐朝插手,統一西突厥,不惜進攻唐朝在哈密地區的屯軍,但是唐將郭孝恪在今天的烏魯木齊附近的博格達拉山附近打敗了他(約642年)。逼其逃往阿富汗。唐朝獲得了對西突厥汗國的宗主權。
651年,咄陸部賀魯可汗得到葛邏祿部的承認,恢復了西突厥汗國。為了謀求獨立,賀魯可汗發動了反叛中國的宗主權的叛亂,為了.這次叛亂,唐和回紇突厥人(從前的鐵勒部)結成聯盟。
唐高宗派遣大將蘇定方直入西北部不毛的荒涼之地。當時冬季來臨,地上覆蓋著兩英尺厚的雪。蘇定方對其部下說:“虜恃雪,方止舍,謂我不能進,若縱使遠超,則莫能禽。” 于是,唐軍冒著暴風雪襲擊了敵人,在準噶爾地區艾比湖擊敗賀魯,后來然后又在楚河流域再次打敗了他,迫使他逃到西突厥的老巢塔什干(657)。而塔什干人民抓了賀魯,把他交給了中國。此后,唐朝宮廷任命忠心為中國效勞的突厥人阿史那彌射為咄陸部新可汗(657),而立另一位依附于唐朝的突厥人阿史那步真為葛邏祿部的可汗(659)。
從此中亞重新恢復中華秩序。
六、西去的中華支派:西突厥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興衰
奧斯曼土耳其人原本居住中亞阿姆河,屬于西突厥 烏古斯人。自古從事游牧,逐水草而居。13世紀時,蒙古人開始向西擴張,迫使他們遷移。最初他們依附于塞爾柱突厥人建立的羅姆蘇丹國,在和拜占庭相鄰的薩卡利亞河畔得到一塊封地。部落酋長埃爾托格魯爾死后,他的兒子奧斯曼(1282—1326年)繼位。繼其父擔任部落首領,1299年,奧斯曼趁塞爾柱羅姆素丹國分裂,正式宣布獨立,稱號“加齊”,奠定了奧斯曼國家的雛形。1324年,奧斯曼之子奧爾汗(1324~1360)繼位后,改稱總督,建立了常備軍,吞并了羅姆蘇丹國之大部分地區。于1331年,打傷了東羅馬帝國皇帝,并攻占了尼西亞城,并遷都于此。1354年,烏爾汗率軍渡過達達尼爾海峽,占領了加利波利半島,并把這里作為進攻巴爾干半島的橋頭堡。奧爾汗對內確立國家行政組織,中央設立迪萬,任命維齊爾(即大臣),向各地派行政軍事長官和卡迪鑄造統一錢幣,成為奧斯曼國家的真正締造者。1360年素丹穆拉德一世(1360-1389在位)繼位后,向東南歐擴張取得決定性的進展。1362年,采取大規模軍事進攻,占領埃迪爾內,并以此為都。接著又征服西色雷斯、馬其頓、索菲亞、薩洛尼卡和整個希臘北部,迫使保加利亞和塞爾維亞統治者稱臣納貢。1389年在科索沃戰役中大敗塞爾維亞、保加利亞、匈牙利聯軍。這一勝利震動了歐洲各國的統治者。歐洲各國為了拯救拜占庭帝國,派出了援軍。素丹巴耶塞特一世(1389~1402在位)在1396年的尼科堡戰役中,一舉打敗了匈牙利、法蘭西、德意志等國的聯軍,將近一萬名十字軍被俘,除了用巨款贖回300名貴族騎士外,其余的幾乎全部被殺。從此,歐洲人只能眼睜睜地看著奧斯曼帝國擴張。拜占庭帝國危在旦夕。
但就在此時,中亞的突厥族帖木兒強大起來,并開始向小亞擴張。1402年,在安卡拉戰役中,帖木兒軍大敗奧斯曼軍,奧斯曼蘇丹巴耶塞特被俘。這一事件暫時挽救了拜占庭,使之又勉強存在了一段時間。因為巴耶塞特蘇丹的四個兒子之間開始了爭奪王位的戰爭,新征服地區的人民也趁機掀起反抗運動,奧斯曼帝國處于嚴重的危機之中,不得不推遲了向歐洲的擴張。素丹穆罕默德一世(1413-1421)結束分裂局面,收復帖木兒征戰時喪失的領土。1444年,穆拉德二世(1421~1451在位)在瓦爾納戰役打退了歐洲基督教王國的反撲。
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繼位不到兩年,親率八萬大軍進攻君士坦丁堡,(見君士坦丁堡戰役)鉅戰53天,終于5月29日攻克,并遷都于此,東羅馬帝國滅亡。
攻滅東羅馬後,奧斯曼帝國繼續擴張。在愛琴海上,攻占了威尼斯人和熱那亞人占有的島嶼。在巴爾干,先征服了摩利亞和雅典公國,1463年征服波斯尼亞;1478年征服克里米亞汗國;1749年征服阿爾巴尼亞;在蘇丹塞里姆一世(1512—1520年)統治時期,1514年向東打敗伊朗 薩非王朝。1517年更向南征討,滅亡埃及 馬穆魯克王朝。隨後麥加、麥地那亦相繼被占領,蘇丹因而自稱為“兩個圣城之仆人”,成為穆斯林世界之首腦哈里發。
蘇萊曼一世在位時,國力達到鼎盛,其被尊為“大帝”。1521年,占領貝爾格萊德;1529年圍攻維也納;1555年進占兩河流域。至1574年,勢力更達到的黎波里、突尼斯和阿爾及利亞。版圖包括巴爾干半島、小亞細亞、南高加索、庫爾德斯坦、敘利亞、巴勒斯坦、阿拉伯半島部分地區及北非大部,形成地跨亞、非、歐三洲之大帝國。
自蘇萊曼一世死后的200多年間,奧斯曼帝國漸趨衰落。在內部,地方封建割據加強,土地高度集中,對農民的徭役賦稅加重,國家財政危機。國內民族壓迫嚴重,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日趨尖銳,小亞及西亞各地先后爆發了數十次農民起義和教派起義,尤以16~17世紀的杰拉勒運動、18世紀初伊斯坦布爾的帕特羅納•哈利勒起義時間長、規模大,動搖了帝國的統治基,1656年,帝國執政太后啟用老臣柯普律呂•穆罕默德•帕夏重振朝綱,對內整頓紀律,對外擊敗威尼斯,平定特蘭西尼亞和安納托利亞、敘利亞。1683年,圍攻維也納失敗,喪失大量土地。遂進行第一次西化改革,1711年在多瑙河畔擊敗俄國彼得大帝,收復亞速夫。1737年又擊敗奧地利-俄國聯軍,收復貝爾格萊德。但積眾難返,終于沒能趕上現代化的速度,18世紀末對葉卡捷琳娜二世領導下的俄國兩次戰爭失利,帝國所屬黑海北岸土地劃歸俄國。19世紀初,境內民族解放運動興起,埃及、敘利亞、也門脫離控制,巴爾干半島諸國先后獨立。在帝國衰敗時,促使一些政治家尋求擺脫危機的出路。曾實行的主要內政改革有,1789~1839年的“新秩序運動”、1839~1856年的“坦志麥特”運動、1876~1878年的立憲運動等,素丹哈米德二世(1876~1909在位)又鼓吹泛伊斯蘭主義,企圖維護帝國搖搖欲墜的統治。但均收效甚微,卻擴大了西方列強對土耳其政治和經濟上的影響。后英、法、俄、奧、意等加緊爭奪和瓜分了帝國在歐、非、西亞的大部分領土。第一次世界大戰參加同盟國作戰失敗后,其領土僅保有土耳其本部。1919年國內爆發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革命。1922年,國民政府宣布罷黜素丹穆罕默德六世,廢除素丹制,奧斯曼帝國告終。
七、泛突厥主義的起源及其流毒
泛突厥主義,又稱大突厥主義,是一種極端的民族沙文主義思潮。它主張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聯成一體,組成一個有奧斯曼土耳其蘇丹統治的大突厥帝國。泛突厥主義產生于19世紀80年代,先在俄國克里米亞、伏爾加河沿岸、阿塞拜疆的韃靼人中找到適宜生長的沃土,而后擴展于中亞的烏孜別克人、土庫曼人、吉爾吉斯——哈薩克人和其他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當時,在喀山韃靼人中,操突厥語族語言的商業資產階級有了很大發展,早于其他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走上資本主義發展道路。為了反抗沙皇俄國民族壓迫的暴政,同俄羅斯資產階級和他們極力主張的泛斯拉夫主義相抗衡,泛突厥主義在韃靼人中間應運而生。出生于克里米亞貴族的伊斯馬依勒•普林斯基(1815-1914),是俄國泛突厥運動的終生思想鼓動家,有“泛突厥主義之父”的稱號。他先后創辦過《土庫曼報》和《譯文報》,大肆鼓吹泛突厥主義。在他們領導下,以泛突厥主義為指導,在俄國全境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中發起了“扎吉德”運動。“扎吉德”一詞乃“新的”之意。這一運動成為當時進步的韃靼資產階級及其追隨者們進行政治斗爭的一面旗幟,而且對于整個操突厥語族語言諸民族的資產階級也發揮著動員組織作用,從而為俄國泛突厥運動的展開奠定了基礎。他們主張俄國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為了爭取民族復興,首先通過建立共同的、規范的語言和文化,而后通過建立統一的政治組織而在思想上、行動上聯合起來;既要同沙皇專制制度作斗爭,又要把全體民眾從泛伊斯蘭主義的愚昧中解放出來。但實際上,由于韃靼資產階級的軟弱性,不但沒有觸及沙皇的專制制度,而且到后來反而成為沙皇制度“奉公守法的臣民”。同時,隨著泛突厥運動在韃靼人中逐漸發展,除了對泛伊斯蘭主義偶爾有所攻訐以外,始終沒有同它劃清界限,而且兩者愈來愈緊密地交織在一起,表明了泛突厥主義的思想觀點同泛伊斯蘭主義的思想觀點在實質上是相通的。以后,隨著俄國處于司托雷平的反動時期,俄國加緊了對泛突厥運動的迫害,使得不少的俄國泛突厥主義者和泛伊斯蘭主義者紛紛逃往土耳其,與青年土耳其黨人密切配合,出版刊物,大肆鼓吹“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思想。俄土戰爭爆發以后,他們更號召俄國穆斯林與土耳其合作,對異教徒進行圣戰。這樣,發源于俄國韃靼人的泛突厥主義,就在土耳其的伊斯坦布爾找到了擁護者和崇拜者,并在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支持和推動下,逐步擴大了自己的影響。
泛突厥主義在奧斯曼土耳其得到廣泛傳播并扎下根,決不是偶然的。因為這種思想正好適應了奧斯曼封建地主階級和資產階級的政治需要。1889年建立的青年土耳其黨,在政治上主張君主立憲,妄圖由奧斯曼土耳其來統一所有操突厥語族語言的諸民族,建立一個其范圍從博斯普魯斯海峽到阿爾泰山,甚至從地中海延伸至太平洋的突厥大帝國,因而極力推崇和鼓吹泛突厥主義。青年土耳其黨中央理事會成員孜牙•喬加勒甫(1876~1924)所著的《突厥主義原理》,就是一部狂熱鼓吹泛突厥主義的代表作。他說:“突厥主義意為發揚光大突厥民族。”說什么:“民族不是種族、血親、地理環境、政治和意志等的集團,而是一個由分享共同語言、宗教、道德、美學,也就是說受同樣教育的許多人組成的團體。”“惟一的結論是承認那些自稱‘我是突厥’的人為突厥人”。并且說:“突厥主義的遠期理想是‘土蘭’……‘土蘭’意為Tur,即突厥的后代”,“土蘭是所有突厥人的偉大祖國,它過去是個事實,將來也會成為事實”。宣稱:“將1億突厥人聯合成一個民族是突厥的極大愿望”。[2] 這些都充分暴露了奧斯曼土耳其極力推行泛突厥主義的狂妄的政治野心。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前夕和大戰期間,由青年土耳其黨組閣的執政機構,便積極支持泛突厥主義者開展各種活動,致使各種泛突厥主義組織紛紛出籠。尤其是“突厥之心”這一組織活動時間較長,影響也大,直到1931年才被停止活動。俄國韃靼人尤素福•阿克舒拉,在“突厥之心”的機關刊物《突厥故鄉》上發表大量鼓吹泛突厥主義的文章,說什么“突厥世界是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具有明確的文化聯系和實際紐帶”,“突厥指的是所有源自突厥的人”,為他們妄圖建立突厥大帝國極力制造輿論。
在這種野心勃勃的大沙文主義思想的驅使下,青年土耳其黨的決策人恩維爾等把泛突厥主義作為國策加以推行。他們設想以中亞的撒馬爾罕為首都,建立一個囊括地中海到太平洋沿岸的大帝國。他們建立秘密機關,建立以德國人馮•亨蒂希為首的特務組織,向有關國家進行滲透。僅在1915~1916年就向阿富汗、俄國和中國新疆地區派遣間諜,散發傳播“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思想的小冊子上萬冊。他們還在布哈拉和高加索地區販運槍支,煽動操突厥語族語言的民族鬧事,這類活動也蔓延到中國邊境。不僅如此,他們還繼承了哈米德二世的衣缽,實行民族迫害政策,對馬其頓人、亞美尼亞人、阿爾巴尼亞人和阿拉伯人進行大規模屠殺。他們還投靠德國帝國主義,企圖借助德國力量在世界上推行泛突厥主義,并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同德國結成同盟,終于落得一個可恥的失敗下場。
1923年穆斯塔法•凱末爾領導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取得勝利,建立了土耳其共和國。凱末爾說:“伊斯蘭團結和土蘭主義都不能成為我們的原則和必然政策”,并于1926年取締了青年土耳其黨這個組織,使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再次遭受了沉重的打擊。但是,“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反動思想并未遭到清理和批判,時沉時浮,并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其思想影響和各種形式的宣傳、滲透活動一直延續至今。
八、泛伊斯蘭主義的影響
泛伊斯蘭主義(Pan—Islamism) 是近現代伊斯蘭教社會思潮與社會運動之一。亦稱大伊斯蘭主義。強調全世界信奉伊斯蘭教的各族人民有共同的歷史文化傳統、共同的利益、愿望和要求,應團結起來,捍衛、復興伊斯蘭信仰。其思想基礎源自伊斯蘭教義,認為伊斯蘭教為普世性宗教,不受民族、膚色、語言、國界的限制。號召全世界穆斯林在共同信仰基礎上聯合為一個廣泛的共同體(即烏瑪),在一個德高望重的哈里發領導下,對入侵的歐洲殖民者舉行“圣戰”(吉哈德),直至取得勝利。
近代歷史上的泛伊斯蘭主義系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產物,是伊斯蘭國家各族人民反抗西方殖民主義統治、爭取民族獨立的一種傳統思想武器。19世紀下半葉,西亞、北非、南亞和東南亞的伊斯蘭國家大部分淪為帝國主義的殖民地,而昔日強極一時的奧斯曼帝國,在西方列強的打擊下亦日趨沒落。面臨著民族危機的各國穆斯林為自己的獨立和生存尋求出路,泛伊斯蘭主義正是為擺脫民族危亡所作的政治選擇之一。其創始人為哲馬魯丁•阿富汗尼(1839~1897),他曾目睹過英國殖民者對印度的侵略暴行,親身感受到各國穆斯林人民在西方列強奴役下貧困、愚昧、落后的處境,從而萌生出統一伊斯蘭世界、共同反抗基督教歐洲進攻的思想,并為此奮斗了終生。1857年,阿富汗尼開始在麥加朝覲者中間宣傳“伊斯蘭世界大聯盟”思想,并在麥加成立了名為“溫姆•古拉”(Umm al-Qura)的泛伊斯蘭會社,還創辦了同名刊物。他認為,政治分裂是伊斯蘭教衰落的根本原因,而出路在于實行宗教改革,包括重新解釋以經、訓為基礎的基本教義,重建各項宗教制度,復興伊斯蘭教法,以適應現代社會發展潮流。為此,首先需要實現伊斯蘭世界的政治統一,在一個統一的哈里發的領導下進行宗教改革和社會改革。他曾寄希望于麥加的圣族后裔謝里夫•侯賽因,并擬以伊拉克的庫法為哈里發國家的首府。后因奧斯曼素丹的干預,計劃未能實現,在麥加的泛伊斯蘭組織亦被取締。此后,阿富汗尼周游阿富汗、印度、伊朗、中亞、俄國、土耳其、埃及、阿拉伯半島等地,到處宣傳其主張。1871年,阿富汗尼定居埃及,任教于愛資哈爾大學,其思想曾對其弟子穆罕默德•阿布篤等一批進步青年產生過很深的影響。1884年阿富汗尼同流亡巴黎的阿布篤共同創建了“堅柄協會”并創辦了同名阿拉伯文周刊,繼續從事泛伊斯蘭宣傳鼓動,對喚起伊斯蘭各國人民的民族覺醒曾產生過巨大的影響。阿富汗尼的泛伊斯蘭主義帶有強烈的反帝色彩,但同時又主張保存封建制度,其活動僅限于上層人物中,同下層人民缺乏聯系,故以失敗告終。
泛伊斯蘭主義的另一鼓吹者是奧斯曼帝國的素丹,企圖以此來維護其搖搖欲墜的統治。自賽利姆一世(1512~1520在位)起,哈里發制已不復存在,統治者多稱為素丹。19世紀60~70年代,素丹阿卜杜勒•阿齊茲和素丹阿卜杜勒•哈米德二世才開始自詡為全世界穆斯林的“哈里發”,以增強其地位,防止內部解體,并以虛假的統一同歐洲列強抗衡,并將哈里發制載入1876年《奧斯曼憲法》。但哈米德二世的泛伊斯蘭哈里發運動,從一開始就遇到了巨大的障礙。不僅什葉派穆斯林歷來不承認其地位,摩洛哥、桑給巴爾、阿曼、菲律賓蘇祿群島等地各自為政的素丹及阿拉伯半島的瓦哈比派也都不予承認,而麥加的圣族后裔謝里夫•侯賽因、蘇丹的馬赫迪、埃及的海迪夫也都企圖爭奪哈里發地位。為此,哈米德二世向世界各地派遣了大批代理人,聯絡各地的教派首領、毛拉、圣族后裔、蘇菲派導師、圣地領袖、各地素丹等,并以重金收買印度、爪哇、蘇門答臘等地的伊斯蘭王公貴族的子弟進行培訓,作為“圣戰”的基干力量。他還派特使同什葉派的伊朗國王秘密磋商,以加強遜尼、什葉兩派的團結。條件是奧斯曼素丹承認伊朗國王為全世界什葉派信眾的首腦,伊朗什葉派承認奧斯曼素丹為世界穆斯林的哈里發。但泛伊斯蘭主義未能挽救奧斯曼帝國的危亡,哈里發制亦隨著土耳其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的勝利而被廢除。
泛伊斯蘭主義與哈里發運動雖遭到失敗,但這一傳統的宗教社會思潮在當代仍有廣泛的影響。繼阿富汗尼之后,巴基斯坦著名的宗教理論家伊克巴爾曾提出過一種新的泛伊斯蘭主義觀點,認為泛伊斯蘭主義與哈里發制是兩回事,后者已經過時,而前者仍然有效,在當代條件下,泛伊斯蘭主義的組織形式只能是松散的、自由協會式的國家聯盟,即在尊重各國主權與領土完整的基礎上建立一個伊斯蘭國家聯合體。二次世界大戰后,出現了3個泛伊斯蘭國際組織:伊斯蘭大會(1955)、伊斯蘭世界聯盟(1962)、伊斯蘭會議組織(1971)。這些組織有力地促進了泛伊斯蘭主義在世界各地的傳播,在國際政治生活中有一定的影響。
九、蘇聯的操縱:疆獨的最早炮制者
沙俄政權滅亡后,尤其是西突厥斯坦的蘇維埃政權鞏固后,蘇聯從20世紀20年代開始插手新疆,意圖將其“外蒙古化”,建立一個脫離中國的、為蘇聯控制的獨立地區,或者一個象外蒙古那樣的社會主義國家。其實維吾爾族這名稱是蘇聯在1921年在塔什干提出的,之前是以地方來命名,一直不存在統一稱呼。
1933年,蘇聯在北疆的阿山地區策劃了反新疆金樹仁政府的政變,由阿山地區哈薩克族頭人沙里福汗策劃宣布獨立。但是被新疆主席金樹仁及時派兵鎮壓下去。同年接受蘇聯資助和培訓的和田人伊敏•布格拉成立了“和田埃米爾國”,自任“和田埃米爾”。隨后任新疆省主席的盛世才曾經先后向蘇聯駐迪化總領事茲拉什金(Злащкин)和阿布列索夫(Априсюв)表示,要求將新疆作為蘇聯的一個自治區或加盟共和國。條件是蘇聯出兵幫助他擊退馬仲英部隊對迪化等地的進攻。蘇聯派兵,偽裝成“阿勒泰軍”。但是顧忌到國際社會的反對和干涉,沒有貿然宣布吞并新疆。
在1930年代和1940年代,蘇聯多次試圖吞并新疆地區,將其改為“東突厥斯坦蘇維埃社會主義加盟共和國”,為此扶植了很多新疆民族主義和共產主義團體,最有影響的是阿不杜力克木•阿巴索夫的“新疆共產主義者同盟”。1944年,在蘇聯支持下,新疆爆發了反對國民黨統治的“三區革命”(“三區”是指當時新疆的伊犁、塔城和阿勒泰三個地區)。“三區革命”領袖之一、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副主席包爾漢回憶說,“蘇聯方面大力援助了這個革命運動,使伊犁革命形勢不斷發展,一直擴大到塔城專區、阿山專區,成立了‘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這就是所謂三區革命。它的影響還擴展到了南疆和西藏。
1944年9月,蔣介石將盛世才調到南京[來源請求],派吳忠信任新疆省長,并把各廳廳長都換成國民黨方面的人。蔣介石還命令馬步芳派一個軍的騎兵駐扎在新疆各地,對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的活動進行鎮壓。
1944年11月12日,在新疆還沒有完全掌握在起義軍手中時,艾力汗•吐烈(蘇聯烏茲別克人)獲得了“三區革命”初期的領導權,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自任“主席”。
1945年1月伊寧被攻克后,大批極端維吾爾族民族主義者手持木棒大刀,以殺回滅漢為口號,四處殘殺漢族和回族人。到事態被制止時,已經有大批漢人被殺,其中東北漢人幾乎無一幸免,連伊寧救濟院的殘疾漢人及漢人小學生都被拖到河邊用木棒打死。1945年1月5日宣布“東突厥斯坦共和國”脫離中國而獨立,宣揚反漢反回,青海地區的回族軍閥因此進攻新疆以保護新疆的漢族和回族(回族和漢族使用相同的語言,在維吾爾人看來,其差別很小,甚至回族被當成漢族的一種)。
1945年期間,經南京政府與蘇聯交涉,雙方同意派代表進行談判。南京方面派出了張治中,三區派出了熱黑木江(團長)、阿不都哈依爾•吐烈、阿合買提江三人代表團。蘇聯派出一位代表。經過八個月談判后,制定了十一條和平條款,取消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名稱,恢復伊犁、塔城、阿山三個專區的建制。
此后蘇聯仍試圖控制新疆地區,國民黨軍隊與“三區”軍隊隔瑪納斯河而武裝對峙。蘇聯代理人包爾漢稱,“……以后盡管國民黨不斷破壞和平條款,企圖派國民黨占領三區,但是由于蘇聯的支持和各族人民的堅決斗爭,這一企圖始終沒有得逞,直到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整個新疆才完全統一,三區軍隊改編成中國人民解放軍”。1949年,阿合提買江和阿巴索夫等人由伊寧經蘇聯領空飛往北平,參與新中國政治協商會議,在伊爾庫茨克附近失事。
“三區革命”中被殺害的漢族平民數量至今沒有準確的統計。一般的估計是在二萬至七萬之間。
在1960年代中蘇決裂之后,蘇聯又開始策動新疆地區的分裂活動,在哈薩克斯坦的塔拉斯、烏茲別克斯坦的撒馬爾罕設立訓練中心,從逃亡蘇聯的中國難民中培訓維吾爾族、哈薩克族特工,派遣他們回中國竊取情報、煽動分裂活動,并印刷宣傳資料,設立維吾爾語的廣播電臺。直到1985年才將其撤消。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中越戰爭爆發后,中蘇關系極度緊張,駐扎在中蘇邊界西段的蘇軍曾經在中亞腹地進行過入侵新疆的大規模演習。
十、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雙重影響下:東突問題初現
東突厥斯坦”這一稱謂,最早是由歐洲人作為地理名詞提出來的。他們把俄屬的中亞地區稱為“西突厥斯坦”,把中國的新疆(主要是南疆地區)稱為“東突厥斯坦”。
“東突厥斯坦運動”的產生和發展,受歷史上泛伊斯蘭主義和泛突厥主義的雙重影響。19世紀中期,阿富汗人哲馬丁魯提出了聯合所有伊斯蘭國家,創立統一的伊斯蘭政治實體的主張,開創了泛伊斯蘭主義運動。泛突厥主義運動則源于沙俄統治下受泛斯拉夫主義壓迫的韃靼人。其目的是要聯合從小亞細亞到中亞的所有突厥斯坦語系的民族,建立一個統一的突厥帝國,重振當年奧斯曼帝國的雄風。這兩個思潮從20世紀初開始傳入新疆。土耳其人艾買提•卡馬爾和從土耳其留學歸來的維吾爾知識分子麥斯武德是宣傳這兩種思潮的代表。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活動一開始就受到當時的新疆統治當局的鉗制,一些代表人物被驅流亡國外。到30年代初,麥斯武德、穆罕默德•伊斯敏等“雙泛主義”者相繼返回中國。他們在“雙泛主義”的基礎上,發起了“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并形成了自己的思想體系和政治綱領。此時,新疆地區處于兵荒馬亂之中。他們發起哈密農民起義,得到了具有日本背景的甘肅回族軍閥馬仲英的武力支持。馬仲英與新疆省督軍盛世才發生激戰。1933年11月,在喀什建立了“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這個“國家”雖然存在了僅僅三個月便被擊潰,但卻是“東突厥斯坦獨立運動”之始。
“東突獨”問題的復雜化和持久化,還緣于列強的介入和利用。從第一次大戰時期起,為了在從中亞到北非的伊斯蘭國家中擴大自己的影響,英、德、日、土耳其以及沙俄(以后的蘇聯)等國均扶植和支持過泛伊斯蘭主義分子和泛突厥主義分子。
1933年,為了抵制蘇聯在新疆的影響,英國插手在新疆南部制造的“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雖然是曇花一現,但第一次公開打出了分裂的旗號。日本在推行大蒙滿計劃的同時,也策劃在中國建立伊斯蘭國。于是收留了奧斯曼帝國末代蘇丹阿卜杜爾•海米德二世之子,并計劃讓他出任新疆獨立后的首腦。英日在新疆的活動引起蘇聯的警惕。蘇聯出兵幫助盛世才擊敗了有日本背景的馬仲英,又出動紅軍鏟除了喀什伊斯蘭共和國以及馬仲英在南疆的殘余勢力。“東突獨”運動的主要人物再次逃亡國外。
40年代初,前蘇聯幫助伊犁、塔城地區伊斯蘭秘密組織了“解放組織”。1944年解放組織在蘇聯伊寧(伊犁地區首府)領事館的直接領導下,在伊犁、塔城和阿爾泰三個地區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斯大林幫助建立這個政教合一的伊寧政權的目的,并非是要幫助新疆伊斯蘭獨立,而是要以新疆問題做籌碼,迫使中國政府承認外蒙古獨立和蘇聯在中國東北的特權。1945年8月的中蘇友好條約,讓斯大林的計劃得以實現。蘇聯調解伊寧政權與國民黨談判,成立新疆省聯合政府。伊寧政權則掌握在反對獨立的親蘇人士手中,并放棄了“東突厥斯坦共和國”的稱號,一直維持事實上的獨立到中國共產黨解放新疆為止。
因為這個伊斯蘭政權是反對國民黨的。新疆解放以后,中國政府為了團結新疆的伊斯蘭民族,把這一事件解釋為“三區革命”,是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一部分。盡管這個伊寧伊斯蘭政權在蘇聯壓力下放棄了獨立的要求,但是至今在伊犁、塔城和阿爾泰三區,要求重新豎起當年綠色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星月旗的還大有人在。
抗日戰爭時期,麥斯武德、伊敏、艾山等東突獨立運動主要人物回到中國,在中國內地辦刊物,宣傳泛突厥主義和泛伊斯蘭主義的思想。伊寧事件爆發后,國民政府把麥斯武德、伊敏、艾山等安排在新疆省聯合政府中任職。伊敏30年代流亡印度時寫成的宣揚新疆獨立的《東突厥斯坦史》一書此時也在新疆廣為流傳。此后,該書一直被東突獨運動視為經典,在年青一代的伊斯蘭教徒中傳閱。新疆解放后,麥斯武德被關押,伊敏、艾山等再次逃亡。但此時的東突獨立運動并沒有因為中國革命在新疆的勝利而絕跡。
十一、東突組織在當代的累累惡行(2008年前)
90年代是新疆“東突獨”發展最為迅速、活動最為猖獗的時期。在全球性民族分離思潮的刺激和影響下,疆內民族分裂勢力秘密發展組織,內外勾聯,頻繁制造暴力恐怖事件,呈惡性膨脹的態勢。目前,在境內外的“東突獨”組織有50余個。主要有:“東突厥斯坦星火黨”、“東突厥斯坦青年黨”、“東突厥斯坦燎原黨”、“東突厥斯坦獨立組織”、“東突厥斯坦人民革命黨”、“東突厥斯坦民族解放組織”、“東突厥斯坦中央執行委員會”、“天山民主聯盟”、“天山民族拯救者黨”、“星火黨”、“星火聯盟”、“新疆伊斯蘭天山黨”、“探索”及“獨立黨”等。
由于歷史原因,長期以來境內外的“東突獨”勢力大多各自為政。蘇聯解體和中亞各國獨立后,它們根據新形勢,達成了“由各地區的分散活動向統一集中的方向發展”的共識,提出了“統一組織、統一綱領、統一領袖、統一武裝、統一行動”的聯合目標。先后出現了“伊斯蘭真主黨”、“伊斯蘭改革黨”等全疆性聯合組織。1992年12月,境外分裂主義集團在沙特、土耳其政府的資助下,在伊斯坦布爾召開了“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來自中亞、美國、澳大利亞、巴基斯坦、德國、沙特、土耳其、瑞士等國的30多個民族分裂組織的頭目參加了大會。此次大會加強了各分裂組織間的聯合,壯大了“東突厥斯坦”分裂活動的實力。會上成立了東突厥斯坦國際民族聯合委員會,確定了國名(東突厥斯坦國)、國旗(月牙旗)、國歌(夏迪雅)和國徽。1993年4月5日,美國、德國、法國、巴基斯坦、沙特及中亞等17個國家的維吾爾族代表再次在土耳其舉行了“東突厥斯坦”國際會議,宣布建立統一流亡政府,任命艾沙集團的繼承人熱扎彼肯為“政府首腦”,發表了獨立宣言,并呼吁聯合國、國際人權組織和伊斯蘭組織向中國施壓,聲稱將著手聯合“民運”組織、達賴集團進行“聯合行動”。1994年4月,在“維吾爾人國際聯盟”舉行的紀念“東突厥斯坦革命英雄”會議上,哈薩克的極端民族主義組織的一位領導人再次強調,為了突厥人的子孫后代,必須聯合起來盡快完成重建“東突厥斯坦”大業。
境外“東突獨”勢力還不斷派遣骨干分子入境,以加強對境內“東突獨”勢力的扶持和領導。他們立足中亞這一前沿陣地,對新疆進行思想滲透;設立專門出版機構,編篡出版的書刊和音像制品,通過各種渠道不斷輸入新疆;設立專門電臺,使用維吾爾語、哈薩克語和烏茲別克語對新疆廣播;召開各種名目的國際研討會、舉辦展覽和發表公開信,叫嚷新疆獨立,尋求國際敵對勢力支持;拉攏、收買、策反大陸駐外人員和出國探親、朝圣、留學人員,進行情報搜集、勾聯和顛覆活動;以探親旅游為名,來新疆四處游說,煽動群眾,宣傳“趕走漢人,建立獨立國家”;用金錢收買新疆中上層知識分子、干部和宗教人士,藉以建立關系,擴展分裂勢力;利用宗教進行滲透,煽動宗教狂熱,“以奠定獨立的群眾基礎”。他們的最終目標是使境內的“東突獨”活動逐步走上正規化、武裝化、規模化。1996年10月在和田成立的“伊斯蘭真主黨”,標志著境內分裂勢力開始由分散走向聯合。在成立大會上,來自新疆十幾個州(縣)的分裂組織代表先后通過了黨綱、組織建設等七個文件。目前,境內外“東突獨”分裂分子已聯成一體,以達到“境外指揮,境內行動;境外培訓,境內破壞”的目的。
近年來,暴力思想已逐步在“東突獨”分裂勢力內部占據上風。1993年3月,艾沙集團在土耳其成立一個“東土耳其斯坦青年民主聯盟”。這是一個“新疆化”和“暴力化”的分裂組織,其核心領導成員幾乎都是近幾年從新疆叛逃出去的年青人。這些人文化層次高,對新疆情況極為熟悉,有廣泛的社會關系和基礎,仇恨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1993年5月至9月,該組織在新疆境內策化制造了一系列爆炸恐怖活動,造成了重大的人財損失。該組織還制定了繼續在新疆境內制造恐怖爆炸活動和偷襲邊境一線哨所的計劃,并聘請德國教練為其培訓恐怖活動骨干。1997年,中亞地區的分裂組織召開會議,批判艾沙的“和平斗爭”主張。1999年12月,來自18個國家的40多個分裂組織代表在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召開會議,進一步確立了暴力“建國”的方針,并就“武裝奪取政權”達成共識。他們計劃:要在10年內建立一支萬人以上的正規軍隊,對大陸新疆地區進行恐怖戰、游擊戰,甚至正規戰。活動在中亞、西亞和南亞地區的“東突獨”民族分裂勢力,組織大批“東突獨”民族分裂成員在阿富汗、車臣、克什米爾戰場接受實戰鍛煉,然后秘密潛回新疆地區進行暴力恐怖活動。據披露,他們已在中亞、西亞、阿富汗等地建立了20余個訓練基地,訓練了近千名恐怖分子。哈薩克境內的“東突厥斯坦委員會”主席玉素甫•莫合里索夫近日在阿拉木圖召集近100名曾在原蘇軍中服過役的軍官和士兵,策劃組建一支武裝部隊,以騷擾大陸邊境地區。利用沙特維吾爾族商人的援助,購買了700支手槍、200支沖鋒槍、10多挺機關槍及2枚火箭筒等蘇式武器,企圖從中吉邊境偷運新疆,以支持新疆民族分裂勢力搞破壞活動。哈薩克境內的分裂組織還叫囂“解放東突厥斯坦不能用和平方式,不能等待,要靠武力”。
僅90年代以來,恐怖分子在新疆共制造恐怖事件350余起。武裝對抗事件逐年增多。隨著中亞和西亞地緣政治形勢的發展變化,這些民族分裂組織基本上由地下轉為了公開。
中亞地區分裂勢力的總頭目莫哈里索夫曾在一次核心層會議上說:“要實現獨立的目標,沒有國際的支持不行,沒有西方的支持不行,僅有少數國家的支持也不行。要打‘國際牌’,使新疆問題國際化”。近年來,他們確立了“擴大在中亞、西亞等伊斯蘭國家的政治影響和生存空間,淡化分裂活動的民族宗教色彩,將所謂民族宗教問題與人權問題掛鉤,把分裂活動提升為“民族解放運動”,爭取西方大國的支持”的策略。為此,頻繁造訪西方大國,年年在西方國家舉行的聽證會上作證,到處舉辦“東突厥斯坦問題”研討會、展覽會,不斷組織示威活動,并借助網絡,歪曲歷史,編造謊言。
1994年4月,“維吾爾人國際聯盟”在召開紀念“東突厥斯坦革命英雄”會議上決定,進一步將新疆問題國際化。盤踞在哈薩克斯坦的“東突獨”組織在阿拉木圖舉行游行集會,打出“支持北約轟炸南聯盟”的標語,并宣稱“科索沃”的今天就是“維吾爾斯坦的明天”。“東突獨”組織首領還拜會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向其遞交了關于“東突厥斯坦”歷史與現狀的有關材料,希望美國政府能像幫助科索沃阿族那樣幫助“東突厥斯坦”的維吾爾人。
在“東突獨”國際化的過程中,國際反華勢力扮演了“重要”的角色。美國前總統克林頓、副總統戈爾現任總統布什等政要多次秘密會見新疆民族分裂分子。國會召開新疆問題聽證會。美中央情報局指定專門機構的人員負責培訓新疆民族分裂分子。1999年,美國政府發表的《中國人權報告》首次指責中國新疆政策,克林頓在公開場合與“東突厥斯坦民族代表大會”執委會主席艾尼瓦爾會面。其它一些西方國家也利用“東突獨”問題在國際上給大陸制造麻煩。土耳其和一些中亞國家也或明或暗地支持“東突厥運動”,允許其在本國境內建立民族分裂組織和訓練基地,向外輸出“泛突厥主義”。
“東突厥伊斯蘭運動”是被聯合國2002年9月11日公布的恐怖組織,也是公安部2003年12月15日第一批認定的4個“東突”恐怖組織之一。認定其為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有現行的標準和法律依據。
認定恐怖組織和恐怖分子的標準和法律依據有以下幾方面:一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以及2001年12月29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九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9次會議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修正案(三)》;二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實施細則》;三是上海合作組織通過的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的《上海公約》,以及聯合國通過、中國已經簽署的制止恐怖主義爆炸的公約,制止向恐怖主義提供資助的國際公約等11項有關反恐國際公約,還有聯合國安理會通過的一系列的反恐協議。
4個“東突”恐怖組織包括:“東突厥斯坦伊斯蘭運動”、“東突厥斯坦解放組織”、“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厥新聞信息中心”。
中國政府依法打擊東突恐怖勢力,有效保護了中國各族人民的根本利益,有效維護了中國,尤其是新疆地區廣大人民的生存權、安全權和發展權,同時有利于中國周邊地區和中亞地區的安全和穩定。大量的事實,包括這次搜捕活動發現的大量證據表明,東突恐怖勢力與國際恐怖勢力同流合污,在中國策劃、組織、實施一系列的恐怖活動,“東伊運”組織已經被聯合國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1990年4月5日,恐怖分子在新疆阿克陶縣巴仁鄉制造惡性恐怖事件。一伙恐怖分子明目張膽地鼓吹“圣戰”、“消滅異教徒”,叫囂要成立“東突厥斯坦共和國”。恐怖分子劫持10名人質要挾政府,并在交通要道炸毀2輛汽車,殘殺6名武警官兵,還用沖鋒槍、手槍等武器向被圍困的政府人員射擊,投擲炸藥包、手榴彈。
來自公安部的數字顯示,最近十幾年來,新疆地區的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勢力在中國境內外共制造了260多起恐怖事件,造成包括維吾爾族在內的無辜群眾、基層干部和宗教人士等160多人喪生,440多人受傷。2007年1月5日,新疆公安機關搗毀“東伊運”(東突伊斯蘭運動)的一處恐怖訓練營。搜捕過程中,這伙暴力恐怖份子進行武裝反抗,致我公安民警一人犧牲一人負傷,我公安機關進行還擊,擊斃恐怖分子18名,捕獲17名,繳獲自制手雷22枚、半成品手雷1500多枚。2008年8月4日上午8時許,新疆喀什公安邊防支隊集體出早操,行至怡金賓館前時,突遭兩名犯罪嫌疑人駕車襲擊,并引發車上的爆炸物,造成16人死亡,16人受傷。
十二、土耳其:回蕩在中亞上空的罪惡幽靈
1999年8月新疆發生騷亂,伊寧和烏魯木齊都有死傷。土耳其國防部長居然勸北京政府“小心”,中共的回應也不很客氣,斷然警告該國不得干涉中國內政。雙方關系頓時緊張。
其實中國和土耳其之間一直有沖突的潛在因素,可說是歷史的一大伏筆。今日之事,自有其必然性。以前隱而不發,時辰未到而已。
具體講來,新疆騷亂的的關鍵之一便是自蘇聯解體以後,在歐亞大陸“徘徊的幽靈”——泛突厥主義。蘇聯存在一日,土中兩國便無直接的利益沖突。但是不少有識之士預見的蘇聯解體的后果之一,便是土中兩國在中亞的角力。
1、泛突厥主義的語言文化背景
Turkey及Turkish一般譯為“土耳其”,“學術上”一般僅指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及其主要民族成分(所謂Osmanli,包括土耳其境外特別是巴爾干地區前奧斯曼帝國的大量“遺民”),而“突厥”一般譯Turkic,作為土耳其語所屬語族及其使用者的總稱。但從其華語宣傳品,以及與之心有靈犀的臺獨刊物看,新疆分離主義者的提法與此恰恰相反,他們揚言要建立的是“東土耳其斯坦共和國”,而不是“東突厥斯坦”。
泛突厥主義常被譯作泛土耳其主義,其目標一言以蔽之,便是所有突厥民族的政治大一統。比較準確的英文名詞是Pan-Turkism,早期文獻中亦常稱土耳其主義(勿與凱末爾主義的另稱混淆),另一頗具“詩意”的別名便是(狹義)圖蘭主義(Turanism),語出自古伊朗詞Tura(首見典籍《Avesta》)和地理名稱Turan/Turania。泛突厥主義“大師”Ziya Goekalp(1876-1924)的名詩《圖蘭》有如下總結:
誰為突厥人之家園兮?
或謂此土耳其兮?抑云彼突厥斯坦?
我心知其皆非兮,
我宗邦乃靡疆而斥遠,永寶其圖蘭!
突厥語族屬于阿爾泰語系。“原始阿爾泰語”是否存在不論,突厥語族似乎確有單一起源。就泛突厥主義而言,突厥語兩大歷史特點便是其區域的擴張和突厥語的歷史及地理穩定性。近兩千年來,突厥語自長城內外和蒙古高原浩蕩西進,所向披靡,大片原屬印度—伊朗、高加索、閃族、希臘等語言的地理區域被一一蠶食乃至鯨吞,至有“一旦突厥化便永遠突厥”之說(保加利亞的“斯拉夫化”算是近代之前少見的例外)。其中的政治、文化和種族演變錯綜復雜,此處無法深究,但其現實結果,借用故土耳其總統奧扎爾的名言,便是創造了今天從亞得里亞海直到中國長城的“土耳其利益區”(Turkey's Zone of Interest)。
出現這一局面的重要因素便是突厥語在這漫長的歷史過程中和廣袤的地理區域里的極端穩定和保守性:除了少數“孤立”語種,這一大片“土耳其利益區”中的各種突厥語今天仍能彼此大致相通。打個歐美澳通俗的比方:前天安門民運領袖新疆人吾爾開希要從南疆一路搭順風車直到愛琴海東岸不會有任何語言障礙。漢語的北方方言區(大致以哈爾濱、南京、昆明、烏魯木齊為端點的四角形)也可作一個近似的比擬。
泛突厥主義的另一個導機是宗教因素:由于歷史原因(甚至不如說巧合),上述“土耳其利益區”中的絕大部分突厥族人都先后成為回教徒(哈薩克人的伊斯蘭化要等到帝俄時代才算基本完成,對各種“清規戒律”仍多有不遵),這不僅為“一統”提供了必要條件,也是當今美國地緣政治考慮的重要出發點。
2、蘇聯解體前後的發展
泛突厥主義因奧斯曼帝國的衰亡和帝俄屬下中亞突厥族人的政治覺醒而興起,一次大戰中直接導致亞美尼亞大屠殺,然後在凱末爾的現代土耳其共和國初期“韜晦”二十余年,直至程頗為復雜。為了著重時事,筆者另將泛突厥主義簡史作一附錄供有興趣者參閱。
二戰後土耳其加盟西方,結束凱末爾主義的“睦蘇”國策,泛突厥主義雨過天晴,回到政治主流,在塞浦路斯島上初露鋒芒,旗開得勝。此事因美國希裔利益集團有力游說,導致美、土關系15年的低潮 。此間土耳其自身地位卻持續改善,尤其是八十年代經濟改革後,其 力量明顯上升。
與此對比,阿富汗冒險慘敗後,蘇聯對中亞和阿塞拜疆突厥族各國的控制受到致命打擊,伊朗革命則使美國喪失重要盟友,被迫全面調整區域戰略,特別兩伊戰爭中西方對伊拉克的支持必須經過土耳其 之手。這一系列發展使得土耳其共和國在蘇聯解體前夕處于“最佳競技狀態”,這期間的土耳其總統奧扎爾和總理德米雷爾(Suleyman Demirel)又都是極具政治眼光和決斷力的出色人物,例如在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後,土耳其斷然切斷有重大經濟利益的伊拉克輸油管,又一次正確押寶。
與此同時是美國對土耳其政策的重大改變:面對伊朗的激進伊斯蘭革命,受凱末爾主義幾十年陶冶的歐化、世俗(secular)然而信回教的土耳其便成了對美國利益極具吸引力的“另擇”(alternative)。美國國務院、中央情報局等機構的政治戰略專家當然精通有關歷史文化背景,以及土耳其暨圖蘭主義在高加索、中亞突厥語區的號召力,更重要的是支持土耳其向中亞“擴展影響”對美國的地緣戰略有一石數鳥之利:牽制俄、中之外,更有置伊朗于“死地”的前景。一反15年之久的袒希(臘)壓土(耳其)政策,美、土關系出現下列發展:
海灣戰爭中土耳其與美國全面結盟,境內的空軍基地成為盟軍轟炸伊拉克的主要出發點。
戰后西方繼續利用這些基地支持伊拉克庫爾德人獨立運動,而同一獨立運動在土耳其本國卻大受鎮壓,土軍甚至大規模越境,對庫爾德族組織進行“三光”式掃蕩。美國卻一再強調“土軍越境有理”,任由西歐(尤其德國)飽嘗由此造成的族間(庫、土移民之間以及兩者與當地白人種族主義分子之間)騷亂苦果。
土耳其總統奧扎爾和新任克林頓總統作“非正式”會面,打破美國新總統首先會見小兄弟加拿大總理的慣例。
蘇聯崩潰後,美國讓土耳其得到了用軍用運輸機對前蘇聯中亞傳送救濟物資的獨家權力。(想象如果伊朗也想得到這樣的獨家權力救濟操伊朗語的塔吉克共和國,或韓國得到類似權力救濟被蘇聯從中朝蘇邊境附近強行遷往中亞的25萬朝鮮族人。)
聯合國干預索馬里期間,土耳其將軍接任當地聯軍總司令。更有甚者,不管美國右翼的強烈反對,該將軍可對所屬美軍發號施令,世界上如此國家除土耳其外至今無二。
3、泛突厥主義獲難逢黃金機會
不顧北約成員希臘的強烈反對(以及國會內傳統希裔勢力),美國讓有直接利害關系的土耳其參與北約對波斯尼亞的軍事干預。希臘因此拒絕讓土耳其空軍飛機過境,造成北約內部巨大分歧。美國在波斯尼亞危機中奉行偏袒土耳其,對塞爾維亞—希臘—俄國“東正教軸 心”不利的政策。
與此同時,美國官方和“學術界”不斷放出支持土耳其擴大對高加索和中亞以至新疆各突厥族“影響”,成為“區域領袖”的風聲。
如此種種,包括“伊朗與前蘇聯中亞回教國家結盟”的“狼來了”宣傳,美國的中亞地緣戰略一目了然。
4、近年來土耳其的活動
蘇聯的解體為一度絕望的泛突厥主義提供千載難逢的黃金機會,土耳其領袖們也見機而作,“當仁不讓”,故總統和繼任總統均公開宣布土國從亞得里亞海直到中國長城的“利益區”。對突厥諸國的“獨家救濟權”之外,奧扎爾鞠躬盡瘁,猝死前對中亞進行旋風式訪問 ,在各突厥國受到盛大歡迎。土耳其關于“亞洲安全問題”的聲明,公開顯示它利益范圍的擴大。土耳其在阿塞拜疆的積極活動,在亞美 尼亞—阿塞拜疆軍事沖突中的角色,以及國內鐵桿圖蘭組織“灰狼黨”(即國家勞工黨;狼是突厥族傳統圖騰)發展中亞上層人士等等屢 見報端。豪言壯語不一而足,選摘幾條土耳其上層人士的言論:
“三個重要區域—巴爾干、高加索和中東—在土耳其面前展開。”——故總統奧扎爾,1992。
“你們從不孤立無援:我們一起共命運。”——德米雷爾總理1992年2月對克里米亞韃靼族領袖如是說。
“從2010年起土耳其可能成為最強大的西方國家。”——土耳其“國務卿”英南1992年3月。
“在大突厥共同體的青史中你們芳名永垂。”——德米雷1992年4月在哈薩克對突厥人的演講。
“一個新突厥世界已經展現;……一幅新地圖正在形成。”——德米雷爾1992年5月。
“土耳其的影響能夠一直伸展到黃河。”——著名作家依漢1992年12月。
如此豪言壯語不一而足,最醒目的自然是1993年奧扎爾死後美國 《新聞周刊》雜志引用的故總統名言:“土耳其的利益區是從亞得利亞海直到中國長城。”
頗說明大勢并充分顯示伊朗政治力不從心的是土耳其在“文化意識形態領域”的一項重大勝利:蘇聯崩潰後,伊朗和土耳其在中亞進行了一場激烈但鮮為人知的“文化戰”:兩國向中亞各國免費贈送大量打字機——只不過土耳其的機器用拉丁字母,而伊朗則是阿拉伯字 母,此外土耳其更向中亞突厥國提供大量“獎學金”名額。結局是阿塞拜疆、哈薩克、土庫曼、吉爾吉斯、烏茲別克五共和國的代表于 1993年3月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一致同意廢除前蘇聯強加于它們幾十年的西里爾字母,而采納以現行土耳其文為基礎的統一新拉丁字母( 與土耳其最近的阿塞拜疆共和國在1992年就引進了這種字母)。中國人應該最能領略這個“書同文”計劃對于“亞得里亞海至長城”的政治涵義和潛在影響。可以毫不夸張地講,中國和突厥族的淵源世界第一,從中世紀起和突厥/土耳其一直糾纏不休的拜占庭/希臘對此望塵莫及。
滅商而代之的周族是否如某些喜標新立異的史家所稱含“原始突厥”成分姑且不論,周武王擊紂所用的“輕呂”(《逸周書•克殷解》),夏德(F.Hirth)認定即匈奴的“徑路刀”和土耳其語的 kingrak,代表可考的“最古老突厥詞匯”。從考古結果看,此事頗有幾分證據。匈奴部落聯盟含原始突厥成分也不容置疑。盡管匈奴“ 領導階級”看來并非突厥,現代土耳其人(包括大師Goekalp)仍喜以匈奴“傳人”自居,一代雄主冒頓單于則被奉為“炎、黃”。
5、泛突厥主義和中國關系
突厥因西魏/北周宇文集團之助崛起金山之前,華北政治舞臺上的突厥語族人物及其影響已歷歷可考,華夏文化的千古名篇《敕勒歌》及其作者(或集成者)斛律金家族即為一例。更有甚者,對中國歷史具有無可比擬的關鍵影響、其語言在唐初尚被奉為“國語”的拓跋鮮卑,古突厥語權威克撈遜爵士(Sir Gerard Clauson)便認定屬于所謂l/r突厥語支。作為拓跋傳人的李唐與突厥(以及突厥語族回紇)的恩怨更是“剪不斷,理還亂”。拓跋“國語”不論,李唐家族中也頗有能說突厥語的,李世民父子即為顯例。唐以後的例子亦比比皆是,就連創立“純粹漢人”朝代的宋太祖兄弟也是靠老爹趙弘殷作沙陀突厥後唐政權的禁軍“飛捷指揮使”起家。總之,龍的傳人和狼的傳人自有其千絲萬縷的血緣關系。
這種關系也導致中國對早期突厥文化的巨大影響,以致古突厥語中“書寫,書籍”的詞根便是漢語“筆”的譯音(蒙文、滿文至今仍然,例如盡人皆知的“筆貼式”),甲乙丙丁、十二生肖、都督刺史等也一并輸入。反映這種密切政治、文化關系的妙例:泛突厥主義大師Goekalp認作“妻子”的古突厥詞赫然是漢語“公主”的譯音。這樣的淵源導致今天突厥族人,尤其是“重新發現”其亞洲祖根的土耳其人對他們古老東方鄰居的復雜情感。李先念訪土時安卡拉萬人空巷的場面便是這種情感的表現,然而包含維吾爾、哈薩克諸族,“從亞得里亞海到長城”的“利益區”則決定了關系的另一面。
一次大戰之前,奧斯曼帝國“圖蘭思想宣傳隊”的足跡便遠及新疆。1944-49年的“東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國”固然由斯大林導演(蘇共黨員、“教育部長”賽福鼎(Sayf-ud-Din 'Aziz)乃是其中真正實力人物),但泛突厥主義的“幽靈”也時隱時現。主要人物之一伊敏(Muhammad Emin Bugra)事敗後便終老土耳其。
六十年代初中蘇交惡,“突厥斯坦”問題沉渣泛起:蘇聯駐新疆領事大發護照,十月革命以後陸續逃離“共產迫害”、受中國新疆政府收容的大量突厥族人又發現蘇聯國籍的吃香,“幾十萬中國公民” 因此被蘇聯“誘騙”。
如今蘇聯不再,中亞各突厥國紛紛獨立,文化、經濟各方面唯土耳其馬首是瞻。讓我們看一下土耳其與中共自1949年來的恩恩怨怨:
韓戰中土耳其出兵加入聯合國軍,盡管“眾才一旅……人唯八千”(《哀江南賦序》),但土族被長期壓抑的“英武”終得一泄,成為聯軍最出色的一部,其“英雄事跡”傳播遐邇,而中共也首次認識到一旦沙場相遇,土耳其將是“勁敵”。
六十年代初,由原“東突厥斯坦人民共和國”部隊改編的第五軍在中共文件突然變成“前五軍”,所部祖龍太也夫少將,1958年元月還是“新疆軍區副參謀長”,六十年代卻在安卡拉公開露面——從“解放軍高級將領”變成圖蘭主義者,可謂脫胎換骨。此事也是土耳其對新疆的態度從凱末爾的少管閑事逐漸向右翼泛突厥主義演化的實例之一。
七十年代初塞浦路斯總統馬卡里奧大主教訪華,受到幾乎破格的歡迎,同時中共私下表明對塞島分治方案不感興趣,如此種種顯然不為土耳其視為友好姿態,在新疆等問題上雙方亦無達成任何諒解的跡象,安卡拉和北京還是正式建交。土耳其1974年出兵扶植的(北)塞浦路斯土族傀儡“共和國”,中共始終未予承認。
八十年代中期駐安卡拉的一名中共突厥族外交官“叛國”,土耳其一反其“暫轉第三國”的例行外交公事而直接接納,後來又同樣處理據說來自新疆的某著名游泳運動員“避難”。兩案的處理都基于當事者的突厥族身分——泛突厥主義情感終于在土中外交關系上占了主導地位。
此外,中共與土耳其的“世仇”希臘關系不斷發展。在最近的阿爾巴尼亞危機中,希臘軍方援救出幾乎全部身陷亂邦的中國人。
在新疆“民族矛盾”據傳有增無減之際,土耳其“從亞得里亞海到長城”的“利益區”值得世人注目。舉例來說,近期內的要點之一便是吉爾吉斯和塔吉克兩共和國的政治穩定與否。
6、新疆的“民族矛盾”大有可能繼續成為中國甚至國際政治的焦點
由于亞美尼亞大屠殺等“業績”,泛突厥主義的國際“口碑”頗惡。一個橫跨歐亞的“大土耳其聯邦”更會引起對奧斯曼帝國“德政 ”記憶猶新的巴爾干、高加索基督教諸國和俄、中、伊朗的強烈反應。種種顧忌使得今天“大突厥共同體”推動者小心翼翼,手段之一便是強調經濟和文化,少提“政治合作”,甚至有“泛突厥主義是歐人的發明,土耳其/突厥政治史中實無其事”的妙論,全不顧近年還有阿塞拜疆內政部長因與“灰狼黨”關系密切成為政治包袱而被迫辭職的丑聞。
盡管心儀奧斯曼當年榮耀,但土耳其數十年局促小亞細亞一隅, “區域領袖”地位豈能一蹴而就?“獨家救濟權”對中亞“蘇維埃經濟”也是杯水車薪,土國近來頗感力不從心,幾年前的豪情壯志也略有所斂。另一面,俄國經濟固然一團爛污,然數百年帝國之余,在國際政治上乃是百足之蟲,雖給小小的車臣弄得焦頭爛額,對付高加索和中亞突厥諸國的親土耳其勢力卻頗有斬獲。
俄國在南斯拉夫危機中的出色表演以及和中國、伊朗“合作”無不大顯其地緣政治手段,切切不可等閑視之。“突厥共同體”在中亞這個“火藥桶”里會引起其他什么後果也無法逆料,已有“專家”預言哈薩克—(外)蒙古的傳統矛盾全面爆發,看來中—俄—伊朗“軸心”尚有擴展余地。
美國當前的政策顯然仍是大力鼓勵土耳其這樣的“溫和”“親西方”的世俗回教勢力,它在波斯尼亞危機中與歐洲“盟邦”的矛盾與此政策不無相關。但大國無恒友,土耳其現在在美國地緣政治中扮演的角色大致不外1971至1991年間之中共(當年這個美—中—巴基斯坦 “軸心”的最出色成果是在阿富汗,因而間接導致蘇聯的解體),能持續多久自然取決于美國“國家利益”的演變(可以參考美國20年來對中、越政策的滄桑)。
應該看到,如果世界銀行對中國大陸經濟發展的預測正確,而“ 后鄧期”得以和平渡過,則美國出于自身利益必須抑制中國的地緣戰略在近年不會大變。
土耳其國內政治和國際關系的一系列最新發展也發人深省:福利黨在土耳其上臺執政,內政上主張回教教義,外交上開始向伊朗靠近,從而引起美國的不安。與此同時,傳統親西方的土耳其三軍卻激烈反對福利黨的內政外交方向,土軍參謀長公開在美國華府指責伊朗為恐怖主義國家,另一位軍方領袖在以色列受到國家元首級的歡迎,而以色列空軍則繼續利用土耳其的領空進行訓練。軍方最近更用強硬攤牌手段迫使民選的福利黨政府修改內外政策,包括驅逐伊朗外交官。如此緊張國內政治空氣和美國“關懷”“引導”之下,“東土耳其斯坦”問題更有可能成為各方“消除歧見,一致對外”的工具。
在這樣的前提和國際環境之下,新疆的“民族矛盾”大有可能繼續成為中國甚至國際政治的焦點。
十三、美國對熱比婭的支持:美國是東突另一個后臺的鐵證
7月5日,新疆自治區首府烏魯木齊市發生嚴重的打砸搶燒暴力事件,數千名暴徒在市區多處大肆破壞,并攻擊無辜群眾。至7月6日傍晚,官方公布的數據顯示,這起暴力事件已經造成140人死亡,800多人受傷。新疆自治區有關部門指出,這是一起典型的境外指揮、境內行動,有預謀、有組織的打砸搶燒暴力犯罪活動。其背后的操縱者就是成立于西方發達國家的“世界維吾爾大會”(簡稱“世維會”),這個恐怖組織的頭目,就是臭名昭著的疆獨頑固分子熱比婭。熱比婭這個企圖分裂中國的野心家,像藏獨分子達賴喇嘛一樣,與美國政府有著十分緊密的關系。
熱比婭1951年生于新疆阿勒泰,曾經離婚。1981年再婚,第二任丈夫司地克肉孜曾經是一位大學教師。熱比婭早年長期在新疆做生意,據說10年間,資產達到1億元人民幣。1995年,美國《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估計熱比婭擁有2億人民幣的財富,將其列為中國富豪第8位,新疆女首富。美國《福布斯》的這一舉動在我看來是有深刻寓意的。如果說在此之前,熱比婭同美國的關系還處于秘密和間接的狀態,那么在此之后,熱比婭開始了與美國的緊密配合。
熱比婭當時的資產究竟有多少?并不一定有《福布斯》公布的那么多,《福布斯》當年對熱比婭的財產總數也只是“估計”。這個“估計”在我看來大有水分。熱比婭此后不久被查出的欠債、透漏稅款等,超過5600萬元人民幣。因此,《福布斯》有意無意地放大了熱比婭當年的財產,目的很可能就是替熱比婭在中國造勢,利用某些中國人崇拜金錢、崇拜財富、崇拜美國的心理,將心領神會的熱比婭塑造成一個有巨大社會影響力的人,從而方便地掩護熱比婭的下一步行動。
記住這個時間表:1995年,《福布斯》捧出了熱比婭;1996年,熱比婭的第二任丈夫司地克肉孜前往美國。司地克肉孜長期從事新疆分裂活動,曾經為此而入獄。他在新疆期間比較有影響的觀點是,對著名作曲家、歌手王洛賓大肆謾罵,將王洛賓稱為“西部歌賊”,顯示了他對漢族的強烈仇視。熱比婭曾經與丈夫一起到土耳其,拜會“東突”勢力的代表人物艾沙。熱比婭還在烏魯木齊以她的名字命名的大廈里,以外語培訓班的名義,培養分裂勢力的骨干成員。1996年,司地克肉孜前往美國后,在美國的幕后指揮下,中國新疆境內“東突”分裂勢力的犯罪活動進入一個高潮。熱比婭的犯罪活動也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東突”勢力受到美國的資助,并且與阿富汗的本-拉登有密切的關系。當時,“911”還沒有發生,美國扶持本-拉登的后果還沒有出現,“東突”勢力在美國的暗中唆使下,日益變得囂張。1996年,“東突”勢力叫囂“96年動手,97年大干,2000年實現疆獨”。此后幾年,新疆境內發生了一系列由“東突”分子制造的惡性暴力事件,其中1997年發生在烏魯木齊的公交車爆炸案,震動了整個中國。我曾經采訪過南疆地區的公安機關,“東突”分子制造的一系列暴力事件,其殘忍程度令人發指。事后證明,剛剛被美國人捧為“新疆女首富”的熱比婭,與其丈夫里應外合,暗中給了新疆境內的“東突”組織很多資助,被稱為“東突”勢力的國內“錢袋子”。同時,熱比婭還利用丈夫在美國的關系,非法向境外提供情報,并配合美國的行動。
例如,熱比婭的丈夫在美國起草了一個污蔑、丑化中國政府新疆政策的稿子,傳給熱比婭后,由熱比婭親手抄寫,命名為“告美國人民書”,直接向美國搖尾,乞求美國的慷慨幫助。1999年,一個美國國會議員助手代表團訪問烏魯木齊,熱比婭試圖同這個美國代表團的成員見面,將她抄寫的“告美國人民書”以及其他一些情報資料交給美國人,中國方面將熱比婭逮捕。丑化中國的“告美國人民書”是由熱比婭有學問的丈夫起草的,為何非要熱比婭抄一遍,并以熱比婭的名義發布?因為熱比婭的名氣大,比其他人更有影響力。因此,我就能理解,為何幾年前,美國會動用《福布斯》的能量,將熱比婭捧成社會名流,以至于她的販毒和其他經濟犯罪活動都被忽略。
1999年8月,熱比婭以危害國家安全罪被批捕。2000年,熱比婭因向境外組織非法提供國家情報罪,被判處8年徒刑。2001年,美國發生了“911事件”,“反恐”成為美國最重要的內外政策。為了做表面文章,美國不得不同意中國政府的要求,將“東突”等組織定性為恐怖組織。由此,熱比婭資助“東突”的活動,使得美國無話可說,難以繼續利用熱比婭。但是,美國并不甘心在新疆問題上給中國制造麻煩的失敗,既然“東突”已經不能再成為美國的直接爪牙,美國就需要尋找新的傀儡。于是,我們就看到又一個時間表——
2004年,挪威一個機構授予尚在獄中的熱比婭“人權獎”;與此同時,熱比婭在監獄內對自己分裂國家的行為表示深刻反省,認罪態度非常好,并因此獲得減刑一年;2005年3月,美國國務卿賴斯訪華前夕,刑期未滿的熱比婭,以“保外就醫”的名義被釋放;釋放前,熱比婭一再保證:出境后絕不參與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任何活動。釋放當天,熱比婭在美國外交官的陪同下踏上了前往美國的旅程。一下飛機,剛踏上美國領土,熱比婭立即背叛了自己無數次的承諾,開始攻擊中國;第二天,美國一名高官向媒體透露,熱比婭的獲釋,是美國“精心策劃的交易”;2006年,熱比婭在美國成立“國際維吾爾人權與民主基金會”,并擔任美國維吾爾人協會主席;同年9月,熱比婭成為諾貝爾和平獎的候選人之一(此事不止一次);同年11月,熱比婭擔任“世維會”主席;2007年6月,美國總統布什稱贊熱比婭是維吾爾族的優秀代表,是一個民族斗士。布什還接見了中國的國家公敵——熱比婭。
十四、“世維會”,西方世界的另一只惡毒走狗
“9•11”之后,“東伊運”遭受沉重打擊,在境外“東突”分裂勢力中的地位也進一步被邊緣化,而另一些“東突”分裂組織,為了避免站在國際反恐的對立面,則改換策略,打起了“人權、宗教自由和民族自決”的幌子。
1、隱蔽的目標
2004年4月16日至19日,德國慕尼黑,由“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和“東突民族代表大會”兩個分裂組織牽頭,聯合世界上十多個國家的20多個“東突”分裂組織,成立了“世界維吾爾代表大會”。
至此,曾于2003年12月被公安部認定為“東突”恐怖組織的“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自行解散,開始全面融入“世維會”。
這次會議選舉了領導機構,曾逃亡國外的老“東突”分子艾沙的兒子艾爾肯被選為首任主席。
值得關注的是,在“世維會”的成立宣言中,竟然對“獨立”一詞刻意回避,甚至一次也沒有提到這個詞。
對此,有海外學者在題為《兩條腿走路:維吾爾分裂組織及‘東突’獨立前景》的文章中提到,“世維會”發起成立時,分裂分子判斷,由于中國的日益強大及其維護領土主權完整的堅強決心,“在一定時期內取得獨立幾乎是一個不可能實現的夢想”。
“因此他們確立了‘漸進疆獨’的戰略議程,”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中心趙國軍博士告訴《環球》雜志,“他們的分裂策略體現了漸進主義和實用主義的特征,分為短期和長期兩個目標。”
現階段“世維會”著重強調其短期目標,即利用西方價值觀作宣傳,訴諸“人權、宗教自由和民族自決”。據美國多維新聞網報道,該組織的發言人曾說,“我們并不是要求獨立,我們要的是‘復國’……”
雖然“世維會”面對西方媒體時時常玩弄文字游戲,詭稱“復國”不同于“獨立”,但到了2005 年7月該組織舉行的第二次會議上,它明確地將“東突獨立”定為終極目標——長期戰略終于暴露無遺。
“實際上它把最終分裂新疆的政治陰謀隱藏在了短期實用主義策略之中。”趙國軍說,現階段,它想以“人權”和“民主”來改換旗幟,洗刷恐怖主義色彩,蒙蔽國際社會,因為只有搞西方所宣揚的“人權”和“民主”,他們在海外才有立足之處。
2、“第二個達賴”的陰謀
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人權”、“民主”這類欺騙性的主張,似乎也正是達賴喇嘛所宣揚的東西。美國國家民主基金會亞洲項目官員格雷夫認為,為了改變幾十年來相對不為外人所知的狀況,塑造新的形象,擴大國際影響力,“世維會”正在從達賴喇嘛那里“吸取經驗教訓”。
“世維會”的網站簡介中提到,艾爾肯是達賴喇嘛的“親密朋友”。而“美國之音”也報道,境外“東突”分裂組織曾經想將艾爾肯塑造成“維吾爾人的達賴喇嘛”。但這種努力并不成功。
2005年3月17日,熱比婭假釋出境。
熱比婭•卡德爾,維吾爾族人,女性,曾以兩億人民幣的財富成為新疆女首富,并任全國政協委員,后因經濟犯罪和出賣情報危害國家安全罪被判8年徒刑……
“她的資歷得到了境外‘東突’的認可,她的經歷也成了能讓西方‘動心’的資本。”中國社會科學院新疆發展研究中心主任馬大正告訴《環球》雜志,熱比婭出境之后,“東突”分裂組織和西方反華勢力隨即開始了聯手打造“第二個達賴”的進程。
2005年,熱比婭在美國成立了“國際維吾爾人權與民主基金會”。2006年5月29日起,她擔任“美國維吾爾協會”主席,同年11月26日,在“世維會”第二次代表大會上,熱比婭成為該組織主席。現在,在“世維會”的網站上,“東突”分裂分子還刻意效仿達賴集團,把熱比婭吹捧為“精神母親”。
“‘東突’將熱比婭炮制成達賴式的人物,是企圖以此擴大國際影響。與此相適應的,就是借鑒達賴的套路,謀求新疆問題‘國際化’。”上海國際問題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說,熱比婭出境后的一年內就走遍了美國的50個州,為分裂活動造勢。
2008年3月22日,“國際維吾爾人權與民主基金會”在華盛頓舉行了所謂的“婦女政治培訓會議”。在此期間,熱比婭帶著50多名婦女走進了美國國會山莊。而北京奧運會開幕前的7月29日,熱比婭又見了美國總統布什。
另一方面,在日本,“世維會”秘書長多里坤•艾沙也在記者會上大放厥詞,誣蔑新疆“到處有人被抓,房屋旅館被搜查”。據日本媒體披露,多里坤還與日本前首相安倍晉三、現首相麻生太郎等人會過面,大肆攻擊中國。
“世維會”的新聞發言人迪里夏提•熱西提曾宣稱,他們的工作就是使新疆問題“國際化”。
“但‘世維會’效仿達賴集團的背后還有一個很深的意圖。”接受《環球》雜志采訪時,中國社會科學院民族學與人類學研究所所長郝時遠指出,因為達賴個人與中央政府有接觸的管道。在這個背景下,“世維會”走“達賴路線”,目的就是企圖成為一支能與中央政府“對話”的力量。
3、“非暴力”假象
根據“達賴路線”,“世維會”在改頭換面后,宣稱自己是一個“非暴力”、“與恐怖主義毫無牽連”的團體。
“其實這是吸取了‘東伊運’等極端恐怖組織遭受國際打擊的教訓,所以‘世維會’極力洗涮自己的恐怖色彩,轉而宣稱通過‘非暴力’的政治斗爭來達到目的。”趙國軍說,“但是從‘世維會’對‘東突’恐怖活動的反應來看,它對此是縱容和支持的。”
據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披露,拉薩“3•14”事件發生后,熱比婭及“世維會”等“東突”組織立即發表聲明,附和“藏獨”勢力,并要求“世維會”下屬組織盡快派人潛入國內,效仿拉薩事件策劃大規模游行示威活動,推動國際社會進一步關注所謂“東突”問題。
他指出,熱比婭及“世維會”極力鼓動國際反華勢力和境內外“三股勢力”破壞北京奧運會,還反復策劃針對奧運的恐怖襲擊。“8•4”喀什爆炸等暴力恐怖案件發生后,熱比婭又一次跳了出來,公開袒護“東伊運”。
從組織和人員構成來看,“世維會”的發起方之一、現已融入該組織的“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是被中國政府首批認定的極端恐怖主義組織之一。而參加“世維會”成立活動的另一個組織“東突厥斯坦新聞信息中心”,同屬此列。
“東突信息中心”看似一個獨立的組織,但迪里夏提在接受匈牙利《歐洲中華時報》采訪時曾承認,它是附屬于“世維會”的,是所謂“維吾爾獨立運動”的一個協調組織。
“‘東突信息中心’實際上就是‘世維會’的喉舌機構,雖然前者的網站還是獨立的,但它與‘世維會’完全是互相配合的。”郝時遠告訴《環球》,“‘世維會’中還有很多‘東伊運’的成員,目前有的已經進入了該組織的領導層。”
2006年11月26日,熱比婭成為“世維會”新一任主席,隨后的2007年1月5日,新疆公安機關就在帕米爾高原摧毀了一個“東伊運”的恐怖訓練營。
“‘世維會’新一屆班底組建不久,‘東伊運’武裝人員就潛入中國境內,類似的時間上的配合相當值得警惕”。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安全與戰略研究所所長李偉說,從“東突”各派別的實際行動上看,他們其實是在搞“兩手策略”,表面上各走各路,實際上相互呼應。
4、恐怖輪回策略
2008年3月7日的南航炸機未遂事件發生后,“世維會”新聞發言人迪里夏提馬上站了出來,誣蔑這是“中國政府的陰謀,目的是使維吾爾人的活動污名化”。而8月份新疆發生恐怖襲擊事件后,迪里夏提又將之描述成“宗教沖突”、“維吾爾人與漢族警察的沖突”,還呼吁“國際介入”。不過,對于“東突”是否策劃了恐怖襲擊,迪里夏提沒有給出回答。
在郝時遠看來,每一次發生恐怖襲擊后,“世維會”馬上把責任推給中國政府,然后通過媒體放大,甚至要求國際干涉,是他們斗爭策略的輪回表現。
不過,披上了所謂“非暴力”外衣的“世維會”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小了很多。商人出身的熱比婭缺乏政治根基,沒有歷史背景,文化教育水平比較低,也不是宗教人士,所以想在國際上塑造“人權斗士”的努力也不成功。而“世維會”內部的統合程度不高,開展國際活動的資源非常有限。
“因此,為了提高國際社會和中國政府對它的重視程度,‘世維會’只有一條道路,就是重回本質,制造恐怖事件以引起人們注意。如果能將這些恐怖事件嫁禍給中國政府,通過媒體渲染,他們就可以借此誣蔑、宣揚中國‘侵犯人權’,為所謂的‘東突獨’爭取國際支持,甚至引起國際干涉。”郝時遠說,今年“東突”分子制造的一系列事件都與這個輪回策略有關。
十五、“7•5”事件讓“世維會”摘下假面具 1、與恐怖主義難脫干系 從“世維會”的組織構成可以看出,其與恐怖組織難脫干系。其成員包括被中國公安部門認定為恐怖組織的“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世青會)”和“東突資訊中心”。 另外,從人員構成來看,“世維會”突出體現了“疆獨”的分裂性質。其頭面人物都是些頑固從事分裂活動的積極分子。其中包括其首任主席艾爾肯•阿力普提肯及現任主席熱比婭等。 “ 世青會”與“世維會”的關系是最密切的。“世青會”1996年在德國慕尼黑正式成立,該組織主要領導成員、下屬組織積極從事暴力恐怖活動。其下屬組織“東突厥斯坦青年聯盟”曾實施喀什農機公司辦公大樓爆炸案和莎車錄影廳爆炸案,共造成2人死亡,22人受傷。而“世維會”現任秘書長多里坤•艾沙正是“世青會 ”前主席,還曾擔任恐怖組織“東突解放組織”的副主席。 “東突資訊中心”,則擅長利用網際網路進行恐怖主義、極端主義的宣傳,教唆以暴力恐怖手段進行“圣戰”。2003年1月至3月,發生在中國境內甘肅蘭州至新疆哈密鐵路上的爆炸破壞活動正是出自該組織之手。該組織頭目阿不都吉力力•卡拉卡西也同時任“世青會”的副主席一職。 2、“7•5”事件摘下假面具 趙國軍曾和上海社科院上海合作組織研究中心主任潘光聯合撰文指出,“世維會”的成立預示著境外“疆獨”分裂勢力的主流開始了一個“轉軌”進程:一是組織整合,二是策略調整,三是加大國際化進程力度。 趙國軍介紹,自成立以來,表面上“世維會”向國際社會傳遞最多的資訊,就是反覆強調自己是一個非暴力、以和平民主方式“推動民族自決權”的團體。 “但是此次事件卻撕下了它的面具。”趙國軍說:“從‘7•5’打砸搶燒嚴重暴力事件來看,我們應該把它定義為恐怖組織。” 3、“世維會”三大頭目大起底 (1)熱比婭•卡德爾:多起暴力事件的幕后元兇 作為“7•5”事件的幕后操縱者,“世維會”現任主席熱比婭在該組織成立之時,尚在烏魯木齊的監獄中服刑。 此人1951年出生于新疆阿爾泰山腳下的阿勒泰市,曾坐擁“新疆女首富”名號。歷任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工商聯副主席、新疆女企業家協會副會長,并且被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 然而,2000年,熱比婭因向境外組織非法提供國家情報被判8年徒刑。 2005年,她信誓旦旦保證絕不參與危害中國國家安全的任何活動,得以赴美保外就醫。然而翌年,她搖身一變成為“世維會”新一任主席,并連任至今。正是從她開始,“世維會”憑藉“民主”、“人權”的外衣,逐漸將所謂“新疆問題”國際化,向中國政府施壓。 當然,在“非暴力”的外衣之下,熱比婭從來不吝嗇暴力的使用。現已證明的是,2008年發生在新疆的“8•4”、“8•10”、“8•12”三起嚴重暴力恐怖案件,熱比婭之流是真正的幕后元兇,是名副其實的罪魁禍首。 其實,熱比婭在“疆獨”分裂勢力中的口碑并不“完美”,“主意多變”、“貪財”和“任人唯親”被認為是她的三大特點。很多“疆獨”分子認為她文化程度不高,雖然總想拉攏西方勢力,但自己卻不懂英文。 為了鞏固自己在“疆獨”分裂組織中的地位,她聯合支援者借“世維會三大”加大對自己的宣傳。為此,在今年還出版了德文和英文兩個版本的自傳——《搏龍斗士》,書中將熱比婭塑造成“一個與中國爭取和平的女人”形象。 據悉,這本書由達賴喇嘛作序。 而熱比婭正是要成為境外分裂勢力中的“另一個達賴喇嘛”。而在“世維會”網站上,“疆獨”分裂分子還將熱比婭吹捧為“維吾爾人的精神母親”。 (2)艾爾肯•阿力普提肯:“老疆獨”后代 作為“世維會”首任主席,艾爾肯•阿力普提肯在熱比婭•卡德爾當選之前,是該組織的頭號人物。 此人是“疆獨”分子艾沙•阿力普提肯的兒子。艾爾肯•阿力普提肯1939年6月出生于烏魯木齊,但1949年以后,他就隨其父母逃往印度克什米爾地區首府斯利那加,并且在那里完成新聞學學業。 艾爾肯•阿力普提肯曾長期為設在慕尼黑的“自由歐洲電臺”服務,后來曾參與創立并擔任“無代表國家及民族”(UNPO)組織的秘書長。此人一直以“維護維吾爾人的人權、民主和宗教自由”自居,以這個幌子騙取世界的同情。 他最拿手的一招是創立各種組織,以組織的名義開展活動。由其推動成立并擔任職務的組織至少有“東突厥、西藏、內蒙古人民聯合委員會”、“東突厥聯盟”以及“無代表國家及民族”等。 需要指出的是,炮制“精神領袖”是“世維會”增強凝聚力、顯示整合“疆獨”勢力成功的重要手段。為使“世維會”在“疆獨”勢力主流整合進程中更具影響力和代表性,該組織希望能炮制出像達賴喇嘛那樣的“精神領袖”。 “疆獨”分裂組織曾經想利用阿力普提肯,因為此人曾“被普遍看作是下個可能成為達賴喇嘛式的人物的人”。在“世維會”網站上,就有阿力普提肯和達賴喇嘛的合影。 不過,“世維會”第二任主席熱比婭逐漸取代了阿力普提肯的影響力,成為所謂“精神領袖”。而后者現在只任“世維會”的總顧問。 也許正因如此,兩任主席之間關系并不好。在今年5月舉行的第三次世界維吾爾大會上,阿力普提肯藉故沒有出席。 (3)多里坤•艾沙:狂熱的暴力分子 現任“世維會”秘書長的多里坤•艾沙1967年9月2日出生在新疆,后潛逃土耳其,任“東突解放組織”副主席。 從此時起,此人一直在多個“東突”恐怖組織中擔任職務。1996年11月,他任“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執行委員會主席,后連續擔任該組織三屆主席職務。2002 年11月,擔任“東突厥斯坦維吾爾代表大會”籌委會副主席。曾在新疆與多名犯罪分子組成團伙,從事盜竊、搶劫等犯罪活動和爆炸等恐怖活動,此外,還大力宣傳、支援、從事各種暴力恐怖活動。 值得關注的是,“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與其他恐怖組織有密切聯系,還大力救助“東突”恐怖分子。 2002年,多里坤•艾沙與“東突解”成員買合買提•托乎提相勾結,派人到哈薩克阿拉木圖市將一名叫穆罕默德•吾甫爾的暴力恐怖分子送往阿富汗與烏茲別克的交界處的訓練營地,后又將其帶到德國,提出“避難要求”。而買合買提•托乎提是中國公安部首批認定的“東突”恐怖分子之一。“9•11”事件后,“東伊運”頭目艾山•買合蘇木也向多里坤•艾沙領導的“世界維吾爾青年代表大會”靠攏,依靠他為其洗刷“恐怖組織”的惡名。 除了替恐怖分子洗刷罪名,多里坤•艾沙的另一項“成績”就是與“藏獨”勢力相勾結。在2004年的一次講話中,多里坤•艾沙就曾號召“海外流亡藏人”與境外“流亡維吾爾族人”聯合對抗中國政府。 |
十六、東突及7•5事件背后有著更大的戰略背景:嗜血美國的大中亞戰略
1、中亞在美國全球戰略中的地位
卡特政府的國家安全顧問、著名地緣政治戰略家布熱津斯基在其縱橫捭闔、指點全球的《大棋局》一書中指出,對美國來說,歐亞大陸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目標。美國能否保持在歐亞大陸舉足輕重的地位,直接影響美國在21世紀的霸權地位,影響美國對全球事務的支配權。因為歐亞大陸強國的聯合是美國不能承受之重。然而歐亞大陸之大又是美國難以輕易駕馭的,這就促使美國需要施展更高超的地緣政治戰略手段,并需要在歐亞大陸大棋局中更審慎地、有步驟地、有策略地配置和部署美國的力量。
中亞地區包括哈薩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土庫曼斯坦5國。它們北靠俄羅斯,南鄰伊朗、阿富汗等伊斯蘭國家,東接中國,西達里海,總面積近40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5560萬,是歷史上“東西方文明的橋梁”,也是舉世聞名的歐亞大陸橋的重要鏈接點。根據西方地緣戰略理論,該區屬于歐亞大陸的“心臟地帶”,是影響國際政治格局的樞紐,亦是大國強國控制歐亞大陸、維護霸權利益的必爭之地。
冷戰時期,中亞屬于蘇聯的領土范圍;蘇聯解體后,中亞出現了所謂的“戰略真空”。近年來由于受能源爭奪日益激烈和嚴峻的國際反恐形勢,以及與中東在地理上臨近等因素的綜合影響,中亞地緣戰略價值凸顯,是國際社會的重要關注點。
中亞的油氣資源非常豐富。據估計,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再加上阿富汗,探明的石油儲量總計達150億桶,探明天然氣儲量不少于9萬億立方米。中亞各國緊鄰的里海地區已探明石油儲量約有70億~100億噸,被認為是 “第二個波斯灣”,是21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最大能源庫之一。輿論認為,在與油氣資源相關的地緣政治圖譜中,誰控制了中亞石油,誰就能在全球能源戰略格局中爭得主動。
歐亞大陸結合部是全球戰略大棋局中一個舉足輕重的棋子,或者是美國人所稱的“戰略島”。“戰略島”是指在美國全球戰略布局中起著關鍵作用的一些“島嶼”,包括波蘭、迪戈加西亞、關島、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等。其中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就是歐亞大陸的結合部地區。企圖繼續維護自己霸權的美國自然不會置這個具有舉足輕重戰略地位的結合部于不顧。
美國作為世界上的惟一超級大國,謀求世界霸權。中亞特殊的地理位置和豐富資源,必然會被美國納入其謀求全球霸權的戰略視野,因此控制中亞是美國夢寐以求的戰略目標。“9•11”事件發生后,中亞地位迅速上升。美國中亞戰略成為其全球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2、美國實施中亞戰略的意圖
美國中亞戰略的意圖是“一石數鳥”:通過中亞駐軍和使之“民主化”,在歐亞大陸中心打入“楔子”,北堵俄羅斯,東遏中國,南壓伊朗,控制石油,反恐和防擴散,從政治、資源和軍事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亞,進而控制歐亞大陸,為維護其世界霸權服務。
(1)北邊圍堵俄羅斯,阻止俄東山再起。美國視蘇聯解體為它幾十年“冷戰”所得到的最大“戰利品”,既然贏得了這場勝利,就決不允許俄羅斯再崛起與之對抗。俄羅斯盡管由于綜合國力下降而不能與美國相提并論,但仍然保留著作為一個世界大國的基本條件,更具備重新崛起、成為世界強國的巨大潛力。從各個方面圍堵和打壓俄羅斯,防止俄重新崛起,是美國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目標。為此,美國一方面操縱北約東擴,構筑從波羅的海到黑海的縱向防線,北約戰車直抵俄西北邊界;另一方面 ,美國親自出馬,運用經濟、政治和軍事等手段,以阿富汗戰爭和各類“顏色革命”為契機,力圖實現在中亞的全面存在,并盡量縮小俄在中亞的影響。
(2)東部構筑對華包圍圈,遏制中國崛起。美國亞太新戰略乃至全球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就是要防范和“遏制”中國的崛起。小布什公開提出中國是美國潛在的“戰略競爭對手”,以及2002年3月美國繼前期調整核戰略之后再次將中國列為七個核打擊對象之一即是明證。美國包圍中國的戰略企圖為:在我國東部,與日、韓建立軍事同盟,南部加強與澳、菲、新三國的軍事合作,西南與印度進行軍事交流,北部加強與蒙古的軍事合作;西部駐軍阿富汗,使美國軍力冷戰后首次直指我西北邊境;再加上駐軍中亞,使我四面處于美國的戰略包圍之中。
(3)西南孤立伊朗,以壓促變,圖謀改變伊現政權。伊朗石油資源豐富,戰略地位重要,是中東地區政治大國和軍事強國。在美國看來,伊朗是其“民主改造中東”戰略的一大障礙,是“無賴國家”、“邪惡軸心”、和“暴政前哨”,必欲除之而后快。伊朗周邊國家中,土耳其、巴基斯坦是美國的重要盟友,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獨立后就倒向了美國,阿富汗和伊拉克又被美國所控制,美國駐軍中亞,就形成了對伊朗的合圍之勢。伊拉克戰爭后,美國以伊朗“核問題”為借口,加大了對伊朗施壓的力度,有關軍事打擊伊朗的報道頻頻見諸報端;美國在伊朗周邊駐有大約19萬的重兵,這些都和圖謀改變伊朗現政權密切相關。
(4)爭奪對中亞地區的能源控制權。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費國,也是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由于石油需求的迅速增加和國內石油產量的日趨減少,導致對國外石油的依賴度越來越高,美國需要確保石油來源的穩定性和持續性。控制世界重要石油產區,壟斷國際石油市場,建立所謂的“石油霸權”,既能確保本國石油供應以維持經濟高速增長,又能實現對依賴進口石油國家的間接控制,這對美國建立和維持全球霸權來說至關重要。美國進軍中亞的意圖之一是控制該地區的油氣資源以及俄羅斯、印度和中國邊境線上的輸油管道,企圖在能源供應問題上牽制俄羅斯和中國,從而在經濟方面遏制中國和俄羅斯的崛起。
(5)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9•11事件”使美國認識到恐怖主義是其面臨的頭號威脅。布什在2002年的《國家安全戰略報告》中,把這種威脅解釋為“激進主義與技術的結合”,宣稱目前它所代表的主要力量是恐怖分子和“流氓國家”以及他們可能獲得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把打擊恐怖主義、防止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擴散對美國國家利益的威脅作為反恐戰略的首要任務。中亞毗鄰的不僅包括國際恐怖主義勢力聚集的地區如阿富汗、克什米爾、外高加索等,還包括一些被美國視為支持伊斯蘭激進勢力和恐怖主義勢力的國家如伊朗、巴基斯坦和沙特阿拉伯等,和中東恐怖主義以及阿富汗前“基地”組織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而且其本身的恐怖主義、極端主義勢力十分猖獗;此外,蘇聯解體后,遺留在中亞地區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及其運載系統、核原料等并沒有被俄羅斯全部收回,美國“必須防止這些武器從中亞各國容易滲透的邊界地區泄流到美國不希望看到的國家(如相鄰的伊朗)和恐怖主義組織手中”。
3、美國中亞戰略的實施面對的抵抗
美國在中亞已有所得手,這表現為:借助反恐戰爭,美國軍隊順利進入了中亞地區。美軍在烏茲別克斯坦、塔吉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三國有6個軍事基地,一共駐有6000名官兵,上百架飛機;阿富汗更成為美軍在中亞的大本營;在中亞及其周邊國家中,已經有13處軍事基地插著美國的星條旗。美國長期以來不遺余力所推行的“民主革命”在中亞大地上已見成效。繼格魯吉亞和烏克蘭之后,3月20日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成為中亞第一個“變色”的國家。5月12日烏茲別克斯坦又發生騷亂。情況表明,中亞其他沒發生“顏色革命”的國家正面臨著“多米諾骨牌”的效應。能源方面,哈薩克斯坦石油資源基本上被美國幾家大的石油公司所控制。目前,美國公司在中亞能源開發、油氣輸送方面已投入數百億美元的巨資,掌控了區內75%的新開發和待開發的油氣區塊。美國不惜高成本推動的從阿塞拜疆的巴庫—格魯吉亞—土耳其的杰伊漢—地中海的油氣運輸管道建設接近尾聲,巴庫—杰伊漢管線工程已經上馬。
中亞地區相關國家因有政治、經濟、安全等方面的訴求,接受乃至歡迎美國的存在。美國的經濟援助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中亞的經濟發展,但是美國中亞戰略中的霸權主義意圖,在推行中將受到諸多因素的制約。
在打著反恐旗號進入中亞后,美國調整了中亞政策的目標順序,把“民主”改造中亞國家置于首位,為其長期控制該地區作社會政治準備。但是,中亞國家國內問題重重,政治、經濟、社會諸問題突出且相互交織,尤其是受宗教和民族問題長期困擾,恐怖主義、民族分離主義和宗教極端主義三股惡勢力猖獗,中亞未來的安全形勢非常嚴峻。美國在這個地區“傳播民主”不僅會加劇民族沖突,導致多民族和多種族地區的國家分裂,還極有可能被宗教極端勢力所利用。中亞地區難免不會出現類似中東的反美局面。
從國際上看,越來越多的跡象顯示,中亞將是大國合作與競爭的最重要地區之一,包括俄羅斯、中國、美國、歐盟、北約以及印度、日本、伊朗、土耳其等國家都在這一地區積極活動和擴大影響,美國在這里挑動政治變革首先將引發大國間的角力。目前來看,美歐在此問題上意見相對一致,利益受影響的主要是俄羅斯和中國。中亞國家是前蘇聯共和國,美國利用“民主革命”在這些國家扶植親美政權,會大大壓縮俄羅斯的戰略空間。俄在中亞有傳統影響和“特殊利益”,對美國的步步進逼非常不滿,并有所動作。2004年10月17日,俄羅斯正式啟用在塔吉克斯坦的軍事基地。這是俄在收縮國外駐軍的情況下,在國外規模最大的軍事基地。這表明,如果美國繼續不顧俄羅斯的感受,俄將會使用自己擁有的反擊能力。
受大國在該地區的爭奪和中亞國家推行的多元平衡外交戰略的綜合影響,可以預期,今后一段時間內,中亞地緣政治和地緣經濟都會呈現多元化格局。美國盡管實力超群,但有其局限性,不可能壟斷中亞事務;中亞周邊大國對中亞的傳統和現實影響力也不能忽視。值得關注的是,2005年7月5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峰會發表宣言,要求西方勢力制定從中亞撤軍的時間表。這是美軍進駐中亞以后第一次遇到外界以書面形式提出的撤軍呼吁,而且是中國、俄羅斯同為組織成員且在該地區發揮重要影響的上海合作組織發出的聲音;烏茲別克斯坦和吉爾吉斯斯坦等國也公開要求美撤軍。2005年7月26日,拉姆斯菲爾德往訪吉爾吉斯斯坦,吉轉而同意美國在該國保留軍事基地。7月下旬,烏茲別克斯坦則正式要求美軍基地180天內從其領土撤出,美國不得不表示同意。
4、美國在中亞的操縱出的顏色革命
美國先后在獨聯體內的國家發動了一場聲勢浩大的“顏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烏克蘭的“橙色革命”、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還有第一次發動未獲成功、反對派領袖發誓還要再來的白俄羅斯的“雪花革命”。
這些“革命”使用這些符號和象征,首先是在仿效法國大革命時代的榜樣,那時的革命者用他們所戴帽子的紅色來稱呼其革命。例如,之所以稱2003年的格魯吉亞“革命”為“玫瑰革命”,是因為格魯吉亞盛產鮮花;2004年的烏克蘭“革命”原來叫“栗子花革命”,后因栗子花呈橙色,發動“革命”的人又穿橙色衣服,所以改稱“橙色革命”;2005年吉爾吉斯斯坦的“革命”因其首都比什凱克的市花是黃色迎春花,所以,原來稱作“黃色革命”、“檸檬革命”,后來才改稱“郁金香革命”。這些顏色革命又同蘇東劇變時捷克斯洛伐克的“天鵝絨革命”一脈相承,意指用鮮花、天鵝絨一類的優雅方式,通過非暴力的柔性政變去奪取政權。
盡管這兩三年來中亞國家的顏色革命,仿效法國大革命時代使用符號和象征,但就其內容和性質來說,卻全然不同于法國大革命:它們并不是打碎由于和新的生產關系發生矛盾而到一定時機就要瓦解的陳舊的政治上層建筑,而是用種種借口制造政治危機,通過非暴力的街頭抗議去推翻原來由選舉產生的合法政權,換上一批親美的政治領導人。例如,為了讓白俄羅斯爆發顏色革命,美國國務卿賴斯不僅把白俄羅斯政府宣布為是“暴政據點”,還親自接見白俄羅斯的不同政見者,對他們說“現在是白俄羅斯實行變革的時候了”,并為他們奪取政權提出建議、出謀劃策;而美國共和黨的國際問題研究所則為資助白俄羅斯的反對派每年投入50萬美元,2005年的投入更達到500萬美元。
那么,具體地說,這些顏色革命的根源到底是什么,他們又是怎樣爆發的呢?
如果把中亞國家這兩年來幾起顏色革命的爆發經過對照一下,就不難發現,它們幾乎是按照一個劇本演繹出來的:
一是先由西方國家的基金會之類的非政府組織,與準備在其發動顏色革命的目標國中潛在的資助對象即未來的反對派建立聯系、搭建橋梁。美國現有非政府組織150多萬個,在受命從事策動顏色革命的非政府組織中,著名的有:美國民主黨的全國民主研究所、美國共和黨的國際問題研究所、 國際選舉制度基金會,還有1983年在里根的倡議下成立的國際共和政體研究所等等,這些非政府組織從美國國務院下屬的國際開發署接受資助。國際開發署原是美國對外經濟援助的主要實施機構,但2002年9月美國新的國家安全戰略要求它改變功能:向"友善"國家提供資金促進其發展,而對于"敵對"國家,則要由非政府組織出面進行“改革”,首先是“給那里的改革派提供資金,讓其創立聯盟,發動群眾,展開公開活動”。2005年5月18日,布什在國際共和政體研究所的一次午餐會上說,該所“成立20年來,一直站在100多個國家民主改革的最前沿”,“近18個月來,我們成為‘玫瑰革命’、‘橙色革命’、”‘紫色革命’、‘郁金香革命’和‘雪花革命’的見證人”,“這還僅僅是個開始,在高加索、中亞和大中東地區,人們希望變革,這種變革已為時不遠”,布什在位五年,已經用46億美元“援助世界各地的民主改革”,2005年5月18日他又表示要撥款1.24億美元建立由文職人員和與政府無關的志愿人員組成的“快速反應工作組”,向不久前脫離獨裁統治的國家提供幫助,資金由不久前在美國國務院框架下成立的重建與穩定辦公室支配。
二是西方國家派專家訪問目標國,從那里引起群眾不滿的諸如高失業率、政府、行政或司法部門專橫、營私舞弊、裙帶關系等等問題中,找出最尖銳的社會矛盾,以及能夠將這些矛盾加以政治化的群體,形成和組建反對派。例如,在2004年烏克蘭爆發“橙色革命”前,美國就派出1000多人前往烏克蘭14個州,為行將到來的“革命”網羅、培養、輸送大批骨干;接著又在烏克蘭的鄰國成立“促進民主”辦公室,把后來在“橙色革命”中成為總統的尤先科召去面授機宜。
三是由西方國家舉辦培訓班,訓練目標國的反對派代表,給他們傳授創建"抵抗"組織網絡的經驗,然后將他們派回國去把希望變革的公民集結起來。例如,在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中就任總統的薩卡什維利,就在那年夏天應邀前往美國在南斯拉夫貝爾格萊德舉辦的培訓班接受過塞爾維亞式"溫和革命"的培訓。
四是密切關注目標國的大眾傳媒,從中物色對象,使它們成為煽動群眾抵制和反抗政府當局出臺的種種舉措、制造政治危機乃至大規模騷亂的工具。例如,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就是始于反對派報紙《我的首都新聞》在議會選舉之前刊登了一幅總統阿卡耶夫正在修建中的豪華住宅的照片,從而激起民眾的憤怒和反抗情緒。而這家報紙是由其主編亞歷山大?金靠美國政府的贈款創辦,受美國一個名為“自由之家”的組織操控,在美國政府資助的一家印刷廠印刷的。他先后得到美國政府7萬美元的援助,自稱在吉爾吉斯斯坦的“郁金香革命”中,“非政府組織和獨立媒體的作用是這場變革的重要因素”。
五是在目標國組織總統或議會選舉時,由反對派宣布拒絕承認有利于政府的選舉結果,鼓動民眾走上街頭。當政府不屈從于示威群眾的要求時,反對派就煽動示威群眾占領政府大樓、電視臺,同時由西方國家發表強硬聲明迫使政府當局不敢動武,一旦選舉結果被宣布為無效,政府當局辭職,反對派組建新政府時,西方國家立即承認新政權,而不對其非民主方式提出任何政治、法律質疑。
從中亞幾個國家顏色革命的發生經過,不難看出它們全是由美國總統布什的輸出民主戰略所導衍出來的。而布什之所以要把輸出民主奉為美國國家安全戰略,是因為布什就任總統以來,把美國的國家安全、世界和平的獲得,同在世界各國建立西方式的民主制度緊密地聯系在一起,搞“全球民主化”。例如,2002年9月的《美利堅合眾國國家安全戰略》就說,“美國作為一個多種族民主國家的經歷”,說明在民主制度之下“傳統和信仰各異的人能夠和平共處、和平發展”,因此,標準的西方民主制度是普遍地適用于每一個地方的;同時,也只有在敵對國家建立起民主政權,才能保證美國本身的安全。所以,“我們將積極努力,促使民主、發展、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希望遍及世界每一個角落”,“我們將在各大洲促進社會自由和開放以擴大和平”。布什則在2003年2月的一次講話中指出:“推廣民主的價值觀明顯符合世界利益,因為穩定、自由的國家不會培養出謀殺的意識形態,他們鼓勵人們以和平的方式追求更幸福的生活”。2005年1月20日,布什在其第二任期的總統就職演說中,更把輸出民主奉為其戰略重點,“我們獲得和平的最佳途徑,就是把自由擴散到全世界每一個角落”。在他看來,世界上若干政權的存在本身就對美國國家安全乃至一切西方民主制度構成威脅,因此就把其反恐戰爭的重點由第一任期內的“邪惡軸心”擴大到“暴政據點”。
美國利用反恐在這個結合部上建立軍事基地,不惜金錢扶持“顏色革命”,培植親美政權,就是在中俄兩個大國之間、在歐亞大陸結合部上打進一個格格不入的楔子,使得歐亞大陸難以整合起來與美國為敵。
十七、美國更大的戰略手:陸上戰略珍珠鏈
美國在海外的基地約有50個,其中德國14個、日本8個、韓國8個。控制德國就控制了歐洲,控制了日韓就掌控了亞洲,控制了土耳其、沙特、伊拉克就鉗制了中東。從目前的局勢來看,美軍仍未能控制中亞地區:阿富汗局勢前景未定,中亞基地充滿變數。
不過,不惜血本的策略,讓美國人暫時保住了插進中亞地區的“楔子”—吉爾吉斯斯坦的馬納斯美國空軍基地。盡管站穩腳跟尚需更多的角力和金元,但美軍在中亞、南亞、中東、東南亞、東北亞陸上“戰略珍珠鏈”已初見雛形。
以“Manasab”的用戶名,馬納斯美國空軍基地在Twitter上最近的一次更新是在6月15日。發布消息的是美陸軍附屬空軍376部隊公共事務部,其工作人員寫道:“指揮更替已經完成。克里斯托弗•本斯上校將指揮權移交給布萊恩•霍爾特上校。更多詳情請參閱官方網站。”
此時,距離吉爾吉斯斯坦議會要求美軍撤離馬納斯空軍基地的最后期限僅剩3個月。
1、馬納斯的平靜
馬納斯空軍基地的哨崗門口,掛著一塊用英俄兩種語言寫成的告示牌:此區域有軍犬巡邏。全副武裝的美軍士兵把守著堅固的防護門,基地范圍內的帳篷以及臨時建筑物周圍,都環繞著障礙礫塊和鐵絲網。
距離馬納斯沒多遠的地方,一個吉爾吉斯斯坦婦女正在晾曬剛洗好的衣服。晾在木棍上的舊衣服后面,是一棟沒有窗的水泥平房,墻壁和房頂的石棉瓦片之間,依稀留著一些通氣的縫隙。房屋的邊上,停著一輛俄羅斯產的舊汽車。
半年以來,馬納斯幾度成為新聞頭條,但這一切,似乎與吉爾吉斯斯坦的民眾沒有多大關系。國內經濟的不景氣,蘇聯解體留下許多問題,他們首先要想著如何填飽肚子。盤踞在首都的美軍基地,不過是另一個世界的禁區,與生計無關。
對于普通的美軍士兵來說,回家更有吸引力。
吉政府首次宣布將關閉馬納斯空軍基地的消息后,一名美國士兵在馬納斯的官方網站上寫道:“我們當中的不少人都收到來自美國的郵件,問我們是不是很快就能回家了,是否要一直待到基地關閉的那一天,關閉的決議是否會影響我們的度假計劃。我知道很多人都在籌劃婚禮、期盼退休、或者等待孩子的降生。我們的家人熱切期盼得到確定的消息。”
2、美俄吉“三國演義”
不過,變化似乎總是出乎意料。
6月23日,全球大部分媒體報道了馬納斯空軍基地爭奪戰的最新進展:吉爾吉斯斯坦議會三大委員會突然宣布,取消原定8月關閉馬納斯美軍基地的計劃,現有基地轉為運輸非軍用物資的“美國物資中轉中心”,但吉方“沒有權利搜查進出馬納斯基地的任何物資”。目前美軍部署在馬納斯空軍基地的全部設施和裝備將直接轉到該中心名下。
對于美國總統奧巴馬而言,這一決議讓他卸下了心頭一塊石頭,馬納斯空軍基地一旦關閉,奧巴馬政府增派赴阿軍隊至6萬人的計劃將會嚴重受阻。據美聯社報道,奧巴馬甚至還給吉爾吉斯斯坦總統巴基耶夫發了一條私人消息,感謝他為維護阿富汗和平的反恐行動而作出的努力。
而俄羅斯方面,則顯示了出人意料的平靜態度。盡管還是有不少俄媒體指責吉政府態度180度的大轉彎,俄外交部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消息人士對俄媒體說,吉當局允許美國保留軍事基地“對我們來說是極不愉快的意外”,畢竟俄羅斯曾為吉作出關閉馬納斯空軍基地的決議付出了高昂的費用:提供總額20億美元貸款和1.5億美元無償援助,免除吉1.8億美元債務,還要在吉境內建設一座耗資17億美元的水電站。
國際危機研究小組的保羅•奎因說:“吉爾吉斯斯坦不過是想做成一樁好買賣,賺更多的現金。”
美國給的價碼很充足。租用馬納斯國際機場作為“中轉中心”的價格從過去的1740萬美元漲到了現在的6000萬美元每年。而且,吉爾吉斯斯坦為了不得罪俄羅斯,合同的期限僅有一年,一年之后,吉爾吉斯斯坦也許還能“坐地起價”。除此之外,華盛頓政府還將支付3700萬美元用于修建新的停機坪和倉庫,3000萬美元用于更新導航系統。而且,美國還將另向吉提供2000萬美元設立“美吉經濟發展基金”,出資3150萬美元幫助吉開展禁毒和反恐行動。美國為保住馬納斯空軍基地一次性總花費為1.781億美元。
中國社會科學院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姜毅接受采訪時表示:“美國現在已經獲得了在中亞地區‘可進入’的狀態,那么它最主要的下一步的問題是要解決‘可站住’。馬納斯基地這個問題已經凸顯出來,美國在中亞這個地區的基礎不是特別牢固……對俄羅斯來講,是要‘保住’。通過這些年的情況來看,俄羅斯在這里能夠和美國進行爭奪的一些手段也不是特別多。所以可以預見的一段時間內,雙方還是傳統型的爭奪方式,也就是不斷地對這些國家施加影響。”
3、美軍構筑陸上“戰略珍珠鏈”
對美國來說,物有所值。
從2001年建立以來,無論吉爾吉斯斯坦國內發生任何變故,馬納斯基地似乎都未受影響。即便2005年3月發生的吉政府革命推翻了前任吉總統,馬納斯基地也沒有停止它的正常運轉,一位駐馬納斯軍官說:“一切照舊……我們沒有錯過任何一個計劃中的飛行。”
這個也被稱為“甘奇空軍基地”(紀念在“9•11”中殉職的紐約消防隊長彼得•甘奇)的禁區,一直承擔著向阿富汗運送作戰部隊、非軍事人員、各類物資裝備以及為飛機提供油料補給等任務。如果喪失馬納斯基地,美軍將被迫把空中補給中轉站轉移到沙特阿拉伯或土耳其等國,運輸路線還要繞過伊朗,操作難度加大,運輸成本和效率也將備受影響。
但馬納斯空軍基地的意義遠不止物資、人員中轉基地這么簡單,它也許還是美國人全力打造的一個超級情報中心。
俄羅斯國營電視臺曾報道稱,美國秘密將馬納斯空軍基地改為情報偵察中心,竊取周邊國家的情報。電視臺指責美軍通過“多頻度、多功能無線電電子偵察系統”,截取數以十億計的傳真、電郵及電話通話。
這或許可以與美國與北約在阿富汗的軍事動向聯系起來。
據悉,巴格拉姆空軍基地日漸成為美軍在阿富汗的最大基地,也是美軍在整個中亞地區最大的基地。該基地原本被視為美軍攻打阿富汗時的臨時基地,而現在規模仍在不斷擴大。美聯社報道說,目前,美軍在阿富汗總共駐扎著大約2.5萬人,該基地就容納了其中一半。
此外,美國“戰略事件”網站曾報道,美國空軍正考慮將F-22部署到巴格拉姆。而且,該基地能夠起降最大運輸機C-5。這意味著美軍任何大型轟炸機,包括B-52H、B-1B和B-2都可以在此起降。三大遠程轟炸機航程均達1萬公里左右,既可發動常規戰,又可發動核戰。
4、美國的戰略部署還不止這些。
據報道,北約已決定向阿富汗增派4架E-3空中預警機。這是北約多年來第一次在中亞地區部署預警機。一旦北約在阿富汗部署空中預警機,將使北約最現代化的空中偵察系統東移幾千公里。隨時可以監視周邊國家的空中情況,包括作戰飛機的部署、戰術地空導彈和彈道導彈的試射等。北約E-3可以探測400公里范圍內100多架飛機的活動。
塔利班只是一支2萬人左右的游擊武裝,沒有任何制空能力。北約國家重兵集結阿富汗,還要部署4架最現代化的空中預警機,似乎遠遠超過了空中作戰的需求。
現在,從阿富汗、巴基斯坦、菲律賓、伊拉克、韓國等地閃動的美軍身影似乎可以看出,美軍在中亞、南亞、中東、東南亞、東北亞陸上“戰略珍珠鏈”已見雛形。
當然,在美國與北約東進的態勢下,俄羅斯也在積極謀劃對抗。包括俄羅斯、白俄羅斯、哈薩克斯坦、亞美尼亞、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烏茲別克斯坦在內的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今年一致同意組建集體快速反應部隊,以“抵御軍事侵略、救災、打擊國際恐怖主義和有組織跨國犯罪等”。此前,該組織秘書長博爾久扎就曾宣稱,獨聯體集體安全條約組織在中亞地區建立聯合軍隊集群,部署重兵應對阿富汗局勢。
十八、中俄的聯合應對:上合組織
1、上合組織的發展歷程
上海合作組織的前身是由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組成的“上海五國”會晤機制。
2001年6月14日,“上海五國”元首在上海舉行第6次會晤,烏茲別克斯坦以完全平等的身份加入“上海五國”。15日,6國元首舉行了首次會晤,并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宣告上海合作組織正式成立。
2001年9月14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首次會議在阿拉木圖舉行。會議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間關于區域經濟合作的基本目標和方向的備忘錄,并宣布成立上海合作組織框架內政府首腦定期會晤機制。
2002年6月7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在圣彼得堡舉行第二次會晤,簽署《上海合作組織憲章》。憲章對上海合作組織宗旨、組織結構、運作形式、合作方向及對外交往等原則作了明確闡述,標志著該組織從國際法意義上得以真正建立。
2003年5月29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三次會晤在莫斯科舉行,討論了在新形勢下如何抓住機遇、應對挑戰、加強協調、擴大合作、促進地區和平與發展等重大問題,并達成廣泛共識,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時任中國駐俄羅斯大使張德廣被任命為該組織秘書長。
2003年9月23日,在北京舉行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政府首腦會議,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通過了2004年上海合作組織的首個預算。
2004年1月15日,在北京隆重舉行了上海合作組織秘書處的成立典禮。秘書處的成立標志著上海合作組織最終形成和進入新的發展階段。
2004年6月17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四次會晤在烏茲別克斯坦首都塔什干舉行。塔什干峰會標志著成立3年的上海合作組織正式結束初創階段,進入了全面發展的新時期。在這次峰會上,蒙古國被吸收為上海合作組織觀察員。阿富汗過渡政府總統卡爾扎伊應東道國烏茲別克斯坦總統卡里莫夫邀請,以總統客人身份出席峰會。
2005年7月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第五次會晤在哈薩克斯坦首都阿斯塔納舉行。6國元首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宣言》等重要文件,并決定給予巴基斯坦、伊朗、印度觀察員地位。
2006年6月,在上海合作組織上海峰會上,為了完善和優化常設機構的工作,上合組織執行秘書職位更改為秘書長,并任命努爾加利耶夫及蘇班諾夫自2007年1月1日起分別擔任上海合作組織秘書長和上海合作組織地區反恐怖機構執行委員會主任。
2007年8月,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七次會議16日在比什凱克舉行,成員國元首共同簽署了《比什凱克宣言》。
2008年8月28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八次會議 在塔吉克斯坦首都杜尚別舉行,胡錦濤在峰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成員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杜尚別宣言》等重要文件,會議發表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聯合公報 》。
2009年6月15日至16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九次會議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的。成員國元首共同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葉卡捷琳堡宣言》等重要文件,會議發表了《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會議聯合公報》。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會上發表了重要講話 。
2、上合斐然成績
上海合作組織5年和它的前身“上海五國”機制10年的成果,體現在政治、安全、經濟和人文等領域的合作中。
在政治合作方面,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和關于在邊境地區相互裁減軍事力量的協定的簽署,使中國與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和塔吉克斯坦的相互信任和安全領域的合作得到加強。隨著雙邊與多邊政治經濟關系的深入發展,中國與俄、哈、吉、塔徹底解決了歷史遺留的邊界問題。
成員國在重大地區和熱點問題上加強協調與合作,多次闡述對阿富汗等國際問題的共同立場,發表對世界多極化、國際關系民主化、經濟全球化、多邊主義、文明多樣性、人權等問題的共同看法,努力推動建立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
安全是合作的重點領域,核心是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三股勢力”。2001年6月15日,上海合作組織成立當天,成員國即簽署《打擊恐怖主義、分裂主義和極端主義上海公約》,在國際上首次對“三股勢力”作出明確定義,并提出成員國合作打擊的具體方向、方式及原則。這發生在“9•11”事件之前,體現了上海合作組織打擊恐怖主義的遠見卓識。為震懾恐怖分子,上海合作組織多次舉行聯合反恐演習。在打擊“三股勢力”方面,成員國做了許多扎扎實實的工作,收集、分析有關“三股勢力”的信息,建立關于“三股勢力”組織、成員、活動等信息的資料庫,培訓反恐專家及相關人員。
經濟是合作的另一重點領域。2003年9月,北京總理會議通過《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多邊經貿合作綱要》,規定了區域經貿合作的目標、重點領域和步驟以及實施機制。《綱要》規定要推進貿易與投資便利化和開展經濟技術合作,爭取到2020年實現商品、服務、資金和技術自由流動。2004年9月,比什凱克總理會議通過《綱要》的措施計劃,提出了127個項目,覆蓋貿易投資、海關、金融、稅收、交通、能源、農業、科技、電信、環保、衛生、教育等領域。
目前,成員國建立了質檢、海關、電子商務、投資促進、交通運輸、能源、電信等7個專業工作組,開通了區域經濟合作網站,建立了實業家委員會和銀行聯合體。文教、環保、救災等領域的合作進展順利。
經過幾年的努力,上海合作組織已建立起國家元首、總理、總檢察長、安全會議秘書、外交部長、國防部長、經貿部長、文化部長、交通部長、緊急救災部門領導人、國家協調員等會議機制,并擁有兩個常設機構——2004年1月和同年6月分別在北京和塔什干正式啟動的秘書處和地區反恐怖機構。
3、“上海精神”:生命力旺盛
在經濟全球化和政治多極化的世界大背景下,區域性組織在世界各地蓬勃發展。在這些區域性組織中,上海合作組織通過5年的成功實踐向世人展示了獨特魅力。這種魅力在很大程度上來源于該組織所倡導的互信、互利、平等、協作,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理念——“上海精神”。
根據“上海精神”,上海合作組織確立了新安全觀、新國家關系模式和新區域合作模式。所謂“新安全觀”,就是指相互信任和共同安全;“新國家關系模式”,就是指結伴而不結盟、開放和透明,不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組織;“新區域合作模式”,其特點就是平等的伙伴關系、協商一致、共同倡導、安全先行和互利協作。在上海合作組織里,沒有霸權和特權、沒有假想敵國,不搞對抗;在反恐方面,上海合作組織既注意治標,又努力治本。
人們不妨這樣理解“上海精神”:
“上海精神”倡導以互信為安全之本,以誠相待,言而有信,遵循公認的國際法準則。互信意味著以合作求安全,通過友好協商和平解決爭端。各國的安全是相互依存的,再強大的國家,離開國際合作也難求真正的安全。“上海精神”承認并尊重世界和人類文明的多樣性,文明背景不同的國家和民族可以而且應該和睦相處。
“上海精神”堅持大小國家一律平等,在國際關系中充分發揚民主,在處理事關世界與地區和平的重大問題時,遵循平等協商、求同存異的原則。“上海精神”倡導加強相互協作、謀求共同發展。經濟不振興,生活不富裕,歐亞地區和世界就得不到具有牢靠基礎的安寧和穩定。
此外,上海合作組織奉行的是不結盟、不針對其他國家和組織的原則,致力于地區穩定、安全和發展;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盡管幅員大小、經濟實力不一樣,但在組織內一律平等,相互尊重獨立、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干涉內政。
4、錦繡前程:多方的期盼
上海合作組織取得輝煌業績,引起了世界的矚目,同時也使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與之加強交流合作。
當前,上海合作組織正向世人展示著越來越廣闊的發展前景,成員國之間的合作正從安全、經濟領域向人文、科技、環境等其他眾多領域推進。地緣相近、悠久的歷史聯系、經濟上互補性強、共同的利益都使這種合作具有廣闊的潛力。
除成員國之間的合作外,上海合作組織還與蒙古、印度、伊朗和巴基斯坦4個觀察員國建立了比較密切的合作關系。通過加強聯系和溝通,上海合作組織與獨聯體、東盟等其他國際組織也建立了廣泛的合作關系。
人們有理由相信,上海合作組織將繼續為地區和世界的和平、穩定、發展開辟新的道路,使歐亞地區和世界變得更加豐富多彩。
十九、一場正在博弈的大棋局:美國的邪惡聯盟與上合的文明聯盟的對抗
1、與美國開始戰略對視
美國擔心,“上海精神”不僅將使中亞國家徹底“折服”,而且會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的國家間關系模式,挑戰美國在 “變革外交”中倡導的“主權過時論”和“民主至上論”。
美國為何要擔心上合組織的崛起呢?最重要的原因,是美國害怕中俄聯手,重新形成“二對一”的冷戰格局。二任布什政府的對外戰略,逐步從恐怖主義等非傳統安全議題向傳統的大國政治回移。在布什政府大國戰略的雷達屏幕上,有兩個亮度超常的點,即“經濟快速崛起的中國”和所謂“民主嚴重倒退的俄羅斯”。賴斯、切尼、拉姆斯菲爾德等人多次聲稱,中俄兩國的發展方向,將決定21世紀的國際戰略格局。冷戰時期中美俄三角互動的歷史記憶使美國擔心,為制衡美國的全球霸權,中俄兩國可能會借助上合組織的平臺迅速靠近,聯手同美國對峙。
不僅如此,美國還擔心,中亞諸國向中俄靠攏,使美國最終失去對中亞的控制。中亞地處歐亞大陸心臟地帶,連接南亞、中東等重要地區,油氣資源儲量豐富,對美具有重大的地緣和經濟價值,但美國的中亞滲透戰略開展得并不順利。9•11后,美國借反恐之際實現在中亞駐軍,但近二三年來,上合組織發展迅速,安全合作成果卓然,削弱了美軍存在的必要性;“色彩革命”后,中亞各國政府“恐美情緒”驟升,加緊向中俄領導的上合組織靠攏。美擔心中亞國家借助中、俄兩國,抵制美國的勢力滲透,從而形成一個實質性的排美集團。
而在這些背后,還有美國并未明言的、更深層次的擔憂,即美擔心上合組織的新型理念會“侵蝕”美在亞太地區以及全球的“軟實力”。長期以來美一直認為,其以美式民主與自由市場為基本指針的全球擴張政策,不僅占據道義的制高點,而且在實踐方面具備高效率和廣泛的吸引力。但上合組織堅持“互信、互利、平等、協商,尊重多樣文明、謀求共同發展”的新型理念,更能得到各成員國和其他國家的普遍認同。美國長期以來搞的那套“對政府誘壓結合、對基層加緊整改”的傳統中亞政策,其吸引力正在快速消退。美國擔心,“上海精神”不僅將使中亞國家徹底“折服”,而且會最終發展成為一種全球流行的國家間關系模式,挑戰美國在 “變革外交”中倡導的“主權過時論”和“民主至上論”。
上合組織成立幾年來快速發展,已經進入同美國進行“戰略對視”的階段。
2、美國的擔心:上合組織構建強大軍事集團欲終結美霸權
從2009年6月15日起,上合組織峰會以及首次“金磚四國”領導人峰會相繼在俄羅斯葉卡捷琳堡舉行。美國著名經濟學家邁克爾.赫德森日前撰文稱,上合峰會以及“金磚四國”峰會將是21世紀迄今為止意義最為重大的會議,這次會議將預示著美國金融、軍事霸權的終結。
赫德森在題為“葉卡捷琳堡轉折點:脫美元化,瓦解美國金融軍事霸權”的文章中稱,俄羅斯的葉卡捷琳堡廣為人知可能不僅僅因為它是女沙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安息之地,美國霸權在此終結也將會是一個原因;美國U-2高空偵察機1960年在此被擊落使葉卡捷琳堡名噪一時,而以美國為中心的國際金融秩序從這里走向滅亡也將使它再次被人們記住。
赫德森稱,挑戰美國將會是葉卡捷琳堡峰會的核心內容。“與會者安慰美國外交官員說,瓦解美國的金融以及軍事霸權不是會議的目的,他們想討論的只是多邊援助,不過卻是美國、北約或者美元發揮不了作用的援助。”
赫德森寫道,“美國外交官可以理直氣壯地問,如果會議不是要終結美國霸權,那到底目的何在,畢竟會議討論的就是多極世界秩序。2005年上合組織要求華盛頓制定撤出中亞軍事基地的時間表,兩年后上合組織成員國正式與前獨聯體國家結盟,而這些國家屬于2002年成立的、以對抗北約為目的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的成員。”美國評論家克里斯.赫奇斯也認為,這次峰會意味著中國、俄羅斯、印度、巴基斯坦、伊朗正在構筑一個能夠將美國驅逐出歐亞大陸的金融、軍事集團。
不僅如此,赫德森與赫奇斯都不約而同地將“上合組織”與“金磚四國”兩者聯系在一起。赫奇斯在題為“美帝國已破產”的文章中稱,本周在葉卡捷琳堡舉行的峰會將是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統治地位終結的開始。赫德森稱,上合組織以及“金磚四國”成員國打算在貿易中使用本國貨幣,以便從目前美國處于壟斷地位的體系中獲益。為了達到這個目的,中國已經在與阿根廷、巴西的貿易中使用人民幣,而不是美元、英鎊或者歐元。兩周前,中國還與馬來西亞達成了貿易人民幣結算的協議。
赫德森寫道,美國式的自由市場經濟讓這些國家被迫無限制地買入美元,如今,他們想掙脫這個體系。“那就意味著創造一個新的體系,而不僅僅是如某些國家以及國際金融組織所想的那樣裝點門面似的修修補補。”
赫奇斯認為,這將是我們主要的貿易伙伴首次采取行動取代美元作為世界儲備貨幣的行為。如果它們取得成功,美元將會大幅貶值,包括石油在內進口貨物的成本將會飆升,利率大幅攀升,工作機會銳減,聯邦政府機構將因為缺乏資金而裁減或者關門。美國將會變得如歷史上長期陷入經濟危機的魏瑪共和國或者如今的津巴布韋那樣。
赫德森稱,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世界貿易組織被視為華盛頓在世界金融體系的代理人,而世界金融體系又由美國海外軍事基地以及遍布各大洋的航母做支撐。但是這種絕對的軍事優勢只是美帝國尚存的一絲殘余,它已沒有了經濟實力的支撐。“如果中國、俄羅斯以及他們“非結盟”的盟友自行其事的話,美國將沒法再依靠向其他國家借款過日子,也不會再有錢用在無節制的軍事擴張和冒險上。”
二十、美霸權帝國的崩潰?
2008年9月,各大媒體都轉載了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雷曼兄弟公司宣告破產,而第三大投資銀行--美林被美國銀行收購。美國自去年爆發金融危機以來不但沒有結束的跡象,反而越來越嚴重,現在有人和1929年的經濟危機相比,但此現在的形勢已經不同。美國的經濟現在已經處于一種下降趨勢,而且多年的窮兵黷武導致了錯過最好的補救時機,現在美國經濟已經越來越倚賴軍事工業來阻擋下滑的趨勢。隨著新興國家的不斷壯大,一場世界權力的爭奪也許將會使世界重新進入一種不穩定狀態!
1、霸權戰略下的美國意識形態
美國建國的時間雖然短暫,其發展的速度卻是很快的,而且由于其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使之國內從未遭受外部勢力的打擊,由此產生了一種優越的心理。在美國的很多關于戰略的論文中,幾乎都可以看出美國人的這種思想。由于美國的歷史基本上都是處于一種擴張的方式,因此他們對侵略有一種和亞、非等不發達國家截然不同的認識,對侵略是一種崇尚與贊美。在一本《締造戰略》的書中,作者對于羅馬帝國的侵略行為發出由衷的贊美,并切稱之為“英雄主義”!而在另一篇關于美國核戰略的論述中,將美國稱為“上帝的選民”“肩負上天的使命”,并且認為美國“應該支配世界”!而奇怪的是在另一個關于中國明代戰略的論述中卻發出了一種奇怪的論調,日寇侵擾中國沿海成了“正當的生意”,而北方蒙古族的入侵成了“發展和中國的商業”,稱中國抵抗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為“民族偏見”,而那些為抵抗外族入侵的中國民族英雄成了“民族的罪人”,也難怪今天的許多中國的精英們要抹殺中國的傳統文化,那思想簡直和美國的政治家們一脈相承!
而宗教是世界屠殺的另一個罪魁禍首,多少屠殺都是披著“救世”的宗教外衣來進行的。美國人的宗教意識也不例外,在他們看來,除了基督教之外的其他一切文化和宗教都是罪惡的。 這和古代的歐洲獨裁者們幾乎沒有任何區別,有的話也只在與古代的人還不知道用“民主和自由”來作掩護,無論怎么說民主也不是美國人的專利,雖然這些只是有階級性和局限性的“民主”。在一個神的社會里是不會有什么民主可言的,因為“神”的存在就是權利壟斷的象征,還恬不知恥的談什么民主呢!
美國霸權思維正是建立在這么多的“優越性和神的恩賜”上的,因此美國自然要利用一切手段去“拯救”世界,用美國文化和基督教的精神去吞噬其他民族和國家!
2、美國經濟的衰退和霸權思維空前高漲的矛盾
正因為前面所說的種種原因,美國致力與建立一個在基督教統治下世界帝國,并且利用軍事和輿論手段不斷推進自己的戰略進程。但由于美國其資本主義帝國的性質決定了其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程度,其經濟開始出現增長停滯的現象。而且隨著世界民族覺醒,新興國家開始有意或無意的阻止美國霸權的腳步,對美國經濟產和國際政治生一定的沖擊。
美國經濟出現衰退已經不是什么新的事物,早在“911”襲擊前夕就已經開始,但是憑借美國對外軍事行動的刺激,美國經濟得以暫時擺脫困境。但是由于體制問題產生不可扭轉的形勢,自去年以來,美國開始在金融領域出現重大挫折,次貸危機的恐懼開始西方世界迅速傳播,美國對次進行了多次積極的救助,但沒有絲毫的成果。這次位于美國第三、四位的投資銀行出現的問題對美國及西方世界帶來的打擊來說是不可估量的。投資是資本主義國家發展的動力,而金融是其血液,如果這些都出現了問題,也就預示著一種時代的終結!正如同農業對封建社會的支柱地位一樣,農業地位的衰退必然導致封建社會的終結!
但是美國是不會那么輕易的放棄自己的霸權地位的,而資本家們也不會輕易的放棄手中的權利。
美國長期以來保持國際領先地位在于其憑借二戰積累的雄厚的資本、人才和技術上的優勢。而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資本正漸漸的流失,而這又會帶動人才的變化,這兩者結合的后果就是技術上的變化。美國現在依靠這些優勢已經不能維持其經濟上的發展動力,那么只有利用軍事工業和活動的不斷增加來刺激經濟。
美國由于其霸權戰略的需要,軍事一直處于一種強大的擴張階段,在其對手蘇聯解體之后反而變本加利。一方面是其霸權戰略的需要,一方面也是其經濟發展的需要。
隨著冷戰的結束,美國的霸權壓力并沒有減輕,新興國家的不斷壯大使得美國只有不斷增加對軍事的投入。現在美國軍費開支占世界的一半以上,遍布全球的軍事基地和龐大的軍事力量雖然刺激了美國經濟但也消耗了美國大量的資本。“反導”系統的組建是美國霸權達到了一個高峰的標志,但美國經濟上的表現也證明了美國也很難再前進一步。在格魯吉亞問題上,美國的表現似乎也證明了這個問題!正所謂“強弩之末不能穿魯縞”,現在美國的強大已經失去了經濟上的支撐動力!
3、國際復雜形勢的多變與權力爭奪
隨著世界霸發展到了鼎盛,其衰落也成為必然。而隨著新興國家的崛起,對世界權力的爭奪必然有加劇的趨勢。但是由于目前核威懾形成的勢力平衡,世界沖突一直處于一種可以控制的局勢,因為誰也不想兩敗俱傷。但是由于地區沖突可能導致的大規模戰爭是當前最大的隱患。
美國在占領了阿富汗和伊拉克之后,憑借本身的力量已經很難再同時控制其它國家和地區,而且隨著中俄對美國霸權的認識,對于美國的軍事行動開始保持警戒狀態,這樣美國就轉而進行代理人戰爭。在去年的以敘戰爭中就是明顯的代理人戰爭,而前但時間的格魯吉亞和俄羅斯的軍事沖突也可以說是美國一手策劃的。
伊朗一直是美國的心腹大患,因為其是國際社會反美中堅,在宗教上又和美國有強烈的沖突,而且有豐富的石油,地理位置上處于亞洲國家和西亞、非洲的路上咽喉,并且和中俄關系密切,是美國推行其霸權的一個重大障礙。關鍵的是伊朗現在進行的核實驗正好成為美國的借口。美國目前憑借自己的軍事力量雖然可以擊敗伊朗,卻不能控制他,而且會受到國內反戰勢力的阻擾和國際社會的譴責,中俄也會毫不猶豫的站出來支持伊朗這個最后的戰略要地。但是美國為了挽救自己的霸權末日,必然要加強對世界的能源等控制,那么一個合適的代理人是當前所必須的。以色列和伊朗是夙敵,雙方都多次表達了消滅對手的言論。以色列能不能擔當如此大任呢?
以色列的空軍是很有名的,目前依然保持著對伊朗的優勢。目前美國已經決定向以色列提供1000枚鉆地精確制導炸彈,目的不言而喻,除了伊朗在沒有什么對手能讓以色列動用此類武器。而且美國曾與去年宣布在以色列建立一個武器庫,那時候美國就已經開始部署了針對伊朗的一整套進攻戰略,而前段時間美國又曾經宣布將在海外某秘密地點建立一個“反導”基地,有人說可能是以色列。而在本月15號,美國等北約國家和哈薩克肆坦舉行了軍事演習,上合組織并不牢固,而美國則可能借助“顏色革命”等手段進行破壞,中俄將告別后院,進入一個沒有戰略縱深的時代。而韓國也可能成為下一個以色列。顯然,美國越來越多的會利用地區之間的沖突進行此類的代理人戰爭,一方面可以減輕自身的經濟負擔,消除國際負面影響,而同時有可以將自己的軍火銷售到這些地區或者更多的地區。因為此類戰爭將會起到骨牌效應,導致更多的地區沖突。現在美國的軍火已經開始打破了先前的很多條文規定,侵占俄羅斯的勢力范圍,比如象印度、巴西、巴基斯坦等國家都成為美國的軍火客戶!
4、世界進入不穩定階段
霸權的衰落和新興國家的崛起對世界來說是一個挑戰,舊有的核威懾機制隨著科技的發展將會發生變化,隨著核技術的不斷擴散,新的防御體系成為未來軍事平衡的基礎。隨著航天技術、激光武器、基因武器、電磁、脈沖等武器的發展,未來軍事的勝負越來越以來科技和經濟基礎。以美國的“反導]系統為例,未來的防御系統將更加的成熟,誰擁有了強大的經濟和技術基礎顯然就會獲得優異的軍事優勢,平衡一旦打破世界將迎來更加動蕩的戰國時代。
世界性的大戰現在似乎離我們太遠,其實戰爭本身就是一種不可控制的因素疊加而成,無論多么精密的戰略籌備,終會出現不可預料的情況。雖然美國通過對阿富汗、伊拉克、南斯拉夫等戰爭中象我們展示了戰爭的可控制性,但是這里面有一個重要的問題,既雙方軍事實力的懸殊性。在戰爭之前這些國家基本上已經被剝奪了戰爭的權利,成為美國戰爭秀的犧牲品。而大國之間的戰爭則完全不同,在戰略上有完全超乎人類想象力的潛力存在。這些潛力不僅在于地理上漫長的戰略縱深,還在于頑強的戰斗意志和犧牲精神,還有戰術上對總體戰略的影響,自然和國際力量的不確定和微妙變化等等。
其實世界上大的戰爭基本上都是由于局部地區的沖突而引發的,在利益和勝利面前,人往往會目前基于核威懾的力量平衡正在科技等眾多因素面前發生轉變,新的戰爭方式也許會最終改變這種平衡,世界新舊勢力的相互爭斗和地區沖突的不可控制等因素隨時會對舊的體系形成挑戰。世界正進入一個充滿變數的動蕩時期!
(全文完)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