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news.qq.com/a/20080506/003043.htm
自從核武器研制成功以來,這種大殺傷力的武器只在二戰末期被投入實戰,那就是美軍用原子彈轟炸日本廣島和長崎。此后,核武器在實戰中就再無用武之地,只是被核大國用來進行軍事威懾。不過,美軍1958年也曾動過將核武用于實戰的危險念頭。最新解密檔案顯示,中國的廈門就曾被核戰爭的陰影籠罩。
1.千呼萬喚始出來的秘密檔案
4月30日,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公布了12份冷戰期間的文件。這些解密檔案表明,在1958年8月解放軍炮轟金門期間,美國軍方高層擬使用核武器攻擊廈門。不過,這個瘋狂的計劃被時任美國總統的艾森豪威爾否決。
美國國家安全檔案館是設在美國喬治·華盛頓大學的一個非政府研究機構。長期以來,該館根據美國《聯邦信息自由法》搜集、分析并出版了許多已解密的秘密級和絕密級文件。該館在其官方網站上坦陳這12份文件得來不易。20世紀90年代,該館就向美國空軍索取這批資料,但空軍一直置之不理。該館援引美國《聯邦信息自由法》中“聯邦政府的記錄和檔案原則上向所有的人開放,除非這些記錄和檔案屬于九類免于公開的政府情報”的條款,和美國空軍打起了曠日持久的官司。美國聯邦法庭雖然做出了有利于國家安全檔案館的判決,但由于空軍聯絡辦公室采取不合作態度,事情進展不大。
此后,美國空軍聯絡辦公室原領導退休,新負責人威廉·布拉德上任。新負責人大力推動歷史文件解密,這批檔案終于得見天日。
國家安全檔案館如此評價這批文件:“這些官方史料優缺點并存,優點在于記述翔實、來源可靠,缺點是文風死板、缺少分析。”
據《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空軍對這批文件的公開保持沉默。
《青年參考》報記者在下載并分析了這批文件后,發現它們都和美國空軍有關,其中6份介紹了美國空軍的彈道導彈發展計劃,4份介紹了美國空軍指揮控制、戰略威懾和核試驗方面的情況,剩下的兩份與中國的關系最為密切——它們分別是第10號文件《5次國際危機中的美國空軍(1958~1965)》和第11號文件《美國空軍在1958年臺海危機中的行動》。美國軍方準備用核武器攻擊中國大陸的計劃,在這兩個文件中均有涉及。
2.戰備不足,美軍動危險念頭
1958年8月,臺灣海峽戰云密布。為打擊美蔣簽了所謂的《共同防御條約》,解放軍在福建前線大量集結。8月23日,解放軍萬炮齊發,對國民黨軍“金門防衛司令部”和炮兵陣地等重要目標,進行突然和猛烈的火力突擊,全世界的注意力都被吸引到金門這個小島上。
炮轟金門讓美國措手不及。由于美國空軍的部分力量在1958年7月忙于應付黎巴嫩危機,美國空軍無法按照美蔣“共同防御條約”的約定,在臺海地區部署軍力。可以說,開戰后,幫助蔣介石協防的美軍即遭遇戰備不足的局面,這讓美軍動起了用核武器的危險念頭。文件《美國空軍在1958年臺海危機中的行動》,詳細描述了美軍當時的困窘局面:
1958年9月上旬和中旬,美軍大量飛機、人員和供給涌入太平洋地區的基地,場面一片混亂。一些空軍裝備沒能如期抵達目的地,讓后勤人員坐立不安。由于美國空軍在臺海危機初期缺乏明確的作戰計劃,8月23日大陸開始炮擊金門時,空軍的參謀們已無暇制訂詳細的計劃了,而25日的參謀長聯席會議卻要求“空軍為臺灣外島承擔起更多的責任”。
美軍在臺海地區最先遇到的大麻煩就是通訊問題,因為嚴重依賴臺灣糟糕的通訊網絡,美軍不能指望在語言、安全和可靠性上得到滿意的解決方案,僅“電報交換機的缺乏就使得作戰指揮無法進行”。于是,從8月25日至10月25日,美軍著手將臺灣地區的通訊線路從25條擴充到200條,總算可以滿足需要了。
美空軍遇到的另一麻煩,是金門等外島的后勤補給。截止到8月底,一些非常關鍵的軍用物資庫存不足,其中包括部分常規彈藥。金門被炮擊后的兩周內,美國空軍第5軍(駐日本橫田)空投了1100噸物資,空軍第13軍(駐關島)則承擔了包括“響尾蛇”導彈在內的大批緊缺物資的運輸。當時戰場上的美國軍官認為,他們在這場常規戰爭中熬不過3天。
美國空軍表現不佳還有其他原因,那就是“當時美國空軍的作戰力量無論從作戰還是后勤上考慮,主要是為適應核戰爭而準備的;一旦投入到常規戰爭中,面對大陸規模龐大的常規武裝力量,能否成功就很值得懷疑”。因此,得知美國白宮不允許用核武器后,空軍將領們甚至認為“這種常規戰爭不但是戰爭藝術的倒退,也是國防政策上的退步”。
3.美參聯會主席力主用核武器
在1958年臺海危機中,美軍當時的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內森·特文寧上將力主對大陸使用核武器,扮演了鷹派的角色。特文寧是第一位來自空軍的美國參聯會主席,但他在擔任第20航空隊指揮官時,曾反對在戰爭中使用核武器。后來,他意識到,在很大程度上,核武器的威懾作用有賴于使敵人確信美國在必要時會用它。于是,他改變了對核武器的看法,開始認為核武器可用來徹底解除敵人的武裝,而不是摧毀敵人。特文寧曾主張使用核武器去拯救困在越南奠邊府的法國人,也曾努力把戰術核武器納入空軍武器庫。
在20世紀50年代,與特文寧有相同看法的美軍官員人數很多,這與核技術的快速發展及其在美軍戰略中的地位密切相關。本次解密文件《美國空軍和戰略威懾(1951~1960)》對此做了如下記錄:“1953年4月,美軍在一份文件中提出,世界正在進入核時代,核能將迅速加快軍事戰略和戰術的變化……許多將領認為核武器不過是提高了鐵彈(常規炸彈)的威力,為了完成許多戰術目的就要使用核武器。1954~1956年,熱核武器技術的進步使戰術飛機也能攜帶高當量核武器,戰術與戰略核武器的原有差別正快速消失。”
4.艾森豪威爾最終否決
本次解密文件《5次國際危機中的美國空軍(1958~1965)》披露了美國的決策過程,這份文件是美國歷史學家伯納德·諾爾蒂在1968年撰寫的。
文件指出:“8月中旬,戰略空軍指揮部命令關島的5架B-47轟炸機處于警戒狀態,為前往廈門附近執行核攻擊做準備。戰略空軍指揮部通知下屬機構,一旦沖突升級,5架轟炸機將使用1萬噸到1.5萬噸TNT(學名三硝基甲苯,是一種烈性炸藥,呈黃色粉末或魚鱗片狀)炸藥威力的戰術原子彈(當量與廣島原子彈相近),對廈門的機場進行空襲。”但8月23日金門炮戰發生后,美國高層卻沒有按照空軍預想的對大陸進行核打擊,這是為什么呢?
解密文件顯示,時任美國海軍作戰部部長的阿里·伯克上將對此早有預感。他對空軍的菲爾特將軍說:“參謀長聯席會議堅持在大陸的敵對行動一開始就使用核武器,但總統可能不會同意。”阿里·伯克是從政治角度分析的——自1958年3月31日起,蘇聯宣布單方面停止任何類型的核武器的試驗,為取得外交上的主動權,美國必須在臺海地區限制核武器的使用。
8月25日,艾森豪威爾總統在白宮與高級幕僚們開會,他決定“不在臺海地區使用核武器,并用常規武裝力量援助臺灣”。4天后,他派空軍混合打擊力量(CASF)支援遠東,并再次告訴參謀長聯席會議:“即使金門被轟得底朝天,我們也不要急于使用核武器!”
伯納德·諾爾蒂的文件證實,美國空軍的庫特爾上將對艾森豪威爾不同意對大陸進行核打擊的做法深感失望,在得知空軍要在臺海打常規戰爭時,他把總統的決策稱為“災難”。他對空軍副參謀長說:“美國要么使用最有效的武器(核武器),要么別參與臺海沖突!”
5.赫魯曉夫的警告起了作用?
文件顯示,艾森豪威爾對其決策是這么解釋的,“核武器有其固有的缺點”,雖然能殺傷對手,但其輻射塵也可能傷及臺灣民眾。歷史學家們猜測,阿里·伯克的說法也可能成立。從冷戰時期的國際形勢分析,艾森豪威爾這一決策的深層原因,可能是考慮到蘇聯核力量的威懾。
1958年中蘇關系“蜜月期”雖臨近結束,但雙方分歧的尚未公開。1958年7月31日,蘇聯領導人赫魯曉夫訪問北京,這次訪問讓外界認為,“解放軍后來炮轟金門得到了蘇聯的支持”。盡管艾森豪威爾早些時候已針對蘇聯的核威脅制定了“大規模報復戰略”,但他顯然對在核戰爭中打贏蘇聯沒有必勝的把握。
金門炮戰發生后的9月7日,赫魯曉夫致函艾森豪威爾,就臺灣海峽的緊張局勢向美發出警告:“在核武器及具有聞所未聞的威力和速度的火箭武器時代,曾經嚴重地威脅海上船只的海軍艦隊,基本上只適合禮節性的參觀,再就是成為各種類型導彈的攻擊目標。”這話顯然是針對艾森豪威爾當時派第七艦隊到臺灣海峽“巡邏”一事。赫魯曉夫強調:“美國在核壟斷早已被打破的情況下,仍企圖用核武器威脅其他國家,這是完全沒有希望的事。”因此,艾森豪威爾如果想用核武器襲擊廈門,就不得不考慮當時仍和中國處在同一陣營的蘇聯的態度。
6.美國空軍的總結自稱成功
《美國空軍在1958年臺海危機中的行動》還對危機進行了總結:“1958年的危機對美臺關系是一個很好的考驗,政治上國民黨能采納美國的建議,蔣介石表現得更加克制,放棄‘軍事反攻大陸’的口號是一個里程碑事件……總之,美國冒著巨大的風險取得了成功。考慮到未來臺海地區的麻煩還可能再次發生,因此1958年的經驗對美國政府與軍隊至關重要。”(中青在線-青年參考)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