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成長的軌跡--習近平的知青歲月

華商報 · 2010-10-21 · 來源:華商報
收藏( 評論() 字體: / /
習近平在延安插隊的日子 帶了一箱子書下鄉(圖)
2009年08月18日  華商網-華商報

在送習近平上大學時,梁家河村民和習近平的合影(前排中為習近平) (資料照片)

習近平在梁家河村插隊時住過的窯洞。(郝建國 攝)

習近平擔任梁家河村支書期間,帶領社員打壩淤地造良田。這些壩地至今仍是村里最好的耕地。(郝建國 攝)

1968年12月,毛主席發出指示:“知識青年到農村去,接受貧下中農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萬的青年積極響應號召,奔赴農村廣闊的天地,以他們血與火的青春踐行著革命理想。

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就是當年千萬知青中的一員。

在知識青年“上山下鄉”40周年之際,《華商報》連續兩日刊發文章,紀念那個火紅的年代,和那些為理想奉獻了青春的一代熱血青年。

延安市沿210國道向東北方向大約70公里,有一個叫文安驛的小鎮,隸屬于延川縣。從地名上這個“驛”字可以看出,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據《史記》記載,在秦代的時候,都城通往北方包頭一帶的“高速公路”(秦直道)就經過文安驛。

文安驛往南,沿著一條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幾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這個偏僻的小山村來了一群北京知青,他們和鄉親們一起挑糞拉煤,一起攔河打壩,一起建沼氣池,一起吃“團子”(即玉米面窩頭)。二十多年后,這些人有的做了當地普通工人,有人回到出生地北京,也有人當了領導干部,其中一人就是現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國家副主席習近平。

他帶了一箱子書下鄉

今年10月15日,習近平在江西考察期間,在和南昌大學走出的大學生“村官”交談時指出:“農村基層的工作經歷是人生的一個坐標,有了這個經歷,就更清楚地知道什么是群眾、如何尊重群眾,知道什么叫實事求是、如何尊重事實。”從習近平這段話不難看出,插隊這段經歷對一個人成長的重要性。值得一提的是,在十七大當選的新一屆政治局委員中,除習近平外,李克強、王岐山等人也都有插隊經歷。

梁家河村40歲以上的村民至今還記得,那年隆冬的時候,公社通知說上面派來15名北京“知識青年”,要生產隊派人接走。

在那個信息封閉的年代,山溝里的人們心目中的北京是個神秘的大地方,他們想象那里的人一定個個都是大官,又都有文化。聽說北京知青要來,即便是那些平日不太出門的婦女兒童都不愿待在家里,他們想在第一時間看看這些知青和自己究竟有什么不同。

1969年1月13日,吃過早飯后,大隊支書一聲吆喝,社員們換上拆洗翻新過、準備過年時候才穿的新棉襖,帶著活蹦亂跳的孩子,趕著隊里的毛驢,浩浩蕩蕩朝文安驛公社行進,約摸個把鐘頭后,大伙兒就擁進了公社大院。

面前是一群十六七歲的小伙兒和姑娘,雖然個子已經長大,卻顯單薄。“他們的臉比農村人白,一開始不太愛說話。”時任梁家河大隊一隊隊長的石玉興回憶說。

交接的場面遠沒有社員們想象的那么熱鬧——公社已經把知青名單提前分好,各大隊支書根據單子招呼分給自己的人,點名確認后,社員幫助知青拿箱子鋪蓋行李,知青跟在社員后面回大隊。

搬運行李的時候,有一個小插曲,現任梁家河村村支書的石春陽至今記得很清楚。“當時有個后生,平時村里人都知道他精明。那天給知青扛箱子的時候,他率先挑了一個看起來比較小的棕箱,結果在路上還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時候,他隨手掂量了一下別人扛的大箱子,才發現遠沒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當,嘴里嘀咕說,這北京知青是不是帶了金元寶。后來證實,那個箱子是習近平帶的,里面裝的不是金元寶,而是一箱子書。”

“吃苦耐勞好后生”

這里叫梁家河,實際上并沒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條溝渠,雨季的時候溝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

溝渠兩側是陡峭的山坡,先人們利用這種山坡地形順勢挖出一孔孔土窯洞,就是家。全大隊二百多名社員就住在這些土窯洞里。

習近平被安排到二隊一戶社員閑置的土窯洞里。土炕、灶臺、團子,眼前的這一切,知青們都十分陌生。土炕是什么?土炕就是床,和床不同的是它是用泥坯做成,下面留有煙道,做飯時燒火的余熱可以用來取暖。團子是什么?團子就是窩頭……

當時,這批知青的年齡大多十六七歲,習近平更小,還不到16歲,在父母眼里還是孩子。這15個孩子中間,有10個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按照石玉興的回憶,知青來到梁家河的第一頓飯,吃的是當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為主,也可以摻入一些小麥粉或玉米粉。面團和好后,放在一種類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騰的鍋。用一個“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團,抿尖就會落入鍋內——有點像面條,但不到一寸長,兩頭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營養高。不過,在那個年頭,這東西逢年過節才能吃得上。平時鄉親們吃得最多的是團子,也就是玉米面窩頭。

23年后的1992年秋天,時任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書記的習近平再次回到梁家河時,鄉親們依然你一斤我兩斤地給習近平送來禮物——“雜面”、豇豆、芝麻、小米,讓習近平回福建后吃家鄉的“抿尖”和小米湯。習近平也惦記著鄉親們,他挨家挨戶看望了大家,還給每戶人家帶了一只鬧鐘,讓它提醒上學的孩子們按時到校。“陜北人一貫厚道、熱情,知道娃娃們從北京來了不容易。隊里雖然窮,還是盡量照顧他們。當時社員吃的團子里要攪一些糠和麩皮,給知青供應的是純玉米面,讓他們吃玉米團子,在那個年代就很不容易了。”石玉興說。

在梁家河,知青們吃得最多的除了“玉米團子”外,就是小米、雜面,蔬菜是蒸土豆或水煮白菜,夏季可以調配一些小蒜之類的野菜。油是生產隊自己榨的麻油,裝在空白酒瓶子里,每頓飯能滴一滴就不錯了。肉是不敢奢望的,只有過年的時候,生產隊殺一兩頭豬,每人能分幾斤豬肉。“娃娃們剛來隊里的時候,也調皮,喜歡抱狗娃子,愛爬山。他們不知道后來爬山的日子長著呢。”石玉興笑著說,“春節一過,社員們就要往山里挑糞了。”

一擔豬糞、牛糞有七八十斤重,要從家門口挑到幾里外的山上。山很陡,路是“之”字形的,從沒有干過重體力活的知青們一個個喘著氣,但他們不服輸,不愿落在后頭。鄉親們看著孩子們紅腫的肩膀,就主動勸他們少挑一些。“知青鬧笑話的事也有,套驢子拉磨時有人倒轉了,不過一教就會了。”石玉興說。

習近平插隊梁家河很長一段時間是在基建隊勞動。基建隊的主要任務是打壩淤地。

梁家河村村民梁新榮那時只有十多歲,今天回憶起習近平在基建隊干活的情景時,還是歷歷在目:“他是真干呢!穿一件藍色的舊棉襖,腰里系一根點炮時用過的導火索,沒有一點書生的架子。”

今年79歲的梁有昌,用“吃苦耐勞”來形容習近平。在他的印象中,那是農歷二三月的時候,陜北冰雪剛剛融化,寨子渠打壩,習近平經常卷起褲管、光著腳,站在刺骨冰水里干活,當時社員都評價他是“好后生”。

1975年,習近平被推薦到清華大學學習。在梁家河村人看來,習近平以后取得的這些學業成績是順理成章的——幾乎梁家河的每一位記得習近平的村民在提到他時,都用“愛看書”、“好學”來評價他。在他們的記憶中,習近平經常在煤油燈下看“磚頭一樣厚的書”,有馬列,好像也有數理化。“那時候不通電,他就在煤油燈下看書,有時候吃飯也拿著書。他看書有個特點,喜歡把幾本書攤在桌子上看,不讓人動。有一次,我翻起來看了看他的書,他不讓我動,說要是其他人動,他就生氣了。他不僅比我們愛看書,和其他知青比也不太一樣。”石春陽說。

“我是在延安入的黨”

2008年全國“兩會”期間,已擔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書記處書記的習近平來到人民大會堂陜西廳,與出席十一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的陜西代表團一起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人大常委會工作報告。

聽完代表的發言后,習近平激動地說:“我是在延安入的黨,是延安養育了我,培養了我,陜西是根,延安是魂,就像賀敬之那首《回延安》的詩里所描繪的:我曾經幾回回夢里回延安。我期盼著在一個合適的時候,能去陜西再去看看延安,向老區人民學習,向陜西的各級干部學習。”

按照新華社公布的簡歷,習近平1974年1月入黨。據習近平的入黨介紹人、梁家河村農民黨員梁玉明回憶,他介紹習近平入黨“完全是因為習近平本人表現好,踏踏實實干,有想法,能團結群眾、團結隊干部”。

梁玉明介紹,習近平向黨組織遞交過兩次入黨申請書。第一次,因為他的父親習仲勛當時正在受迫害,父親的所謂問題影響了他,沒有批準。第二次申請時,組織上按照中央“父母有問題,不影響子女”的精神,就批準他入了黨。

入黨后不久,習近平即被選為大隊黨支部書記。那時,梁家河村到文安驛已經修通了架子車路。冬天里,社員除了搞農田基建外,還有一件事是拉煤,以供一年做飯取暖用。這些煤由汽車從附近的子長縣拉到文安驛公社,然后再用架子車拉到梁家河村。兩人一輛架子車,每車能拉三四百斤。

石玉興當年就拉過這種架子車。他說:“路平的時候還好說,要是遇到上坡,不出幾身汗是拉不上來的。”

據石春陽講,有一天,習近平在報紙上看到四川綿陽一些農村在搞沼氣,用來做飯、照明,既方便,又廉價。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幾天后,習近平到公社請了假,自費跑到四川綿陽地區實地考察沼氣池建造技術。那時,延安還沒有通火車,他要坐兩天汽車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車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習近平給社員們講述沼氣的好處,從未接觸過化學、不知道沼氣為何物的大多數鄉親們聽得云里霧里。習近平知道這是一件新生事物,他決定先建好第一口沼氣池,用事實來說服社員。

幾個月后,當社員用第一口沼氣池的沼氣做飯照明的時候,鄉親們不得不佩服這位年輕的習支書“有知識、點子多”。據梁玉明講,到1975年,全村在習近平的帶領下一共建成幾十口沼氣池,基本上解決了社員做飯、照明的問題。

今天的梁家河村口立有一塊碑,碑文是這樣寫的:“(上世紀)70年代初,為了響應國家大力發展農村沼氣的號召,在時任村支書習近平同志的帶領下,建沼氣(池)60口,這口沼氣(池)是保留的其中之一。1975年8月,全省沼氣現場會在這里召開,村上做了經驗介紹。2007年10月,按照沼氣建設新技術,此井在原先的基礎上改造維修為旋流布料自動循環高效沼氣池,繼續為老百姓服務。”

2005年3月22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淳安縣視察的時候,專門參觀了當地下姜村的沼氣池。他風趣地說:“我曾經是建沼氣的‘專業戶’。30年前我在陜北農村插隊當黨支部書記時,建成了陜西省第一個沼氣村。當時還沒有這么好的條件,現在條件好了,我們一定要把建沼氣這件事辦好,讓群眾真正受益。”

順便提一下,插隊梁家河的這15名北京知青,有的不到一年時間后就以病退撤回,也有的被推薦上了大學,后來搞了學術研究,有在當地招工后來招干后來又回到北京做生意的,也有人留在延川縣娶妻生子過著平靜的生活。

“鄉親們還吃團子不?”

1975年秋天,習近平被推薦讀清華大學,這時他已經在梁家河干了將近7年時間。

由一個涉世不深的少年,歷練成一位業績突出的村支書,梁家河的老少社員,甚至一草一木,對他來說都有著不可割舍的情結。聽說習近平要回北京上學了,隊里家家戶戶都要請他吃飯。

當年10月7日那天,全村人都沒上山干活,他們排了很長的隊送習支書,足足送了十多里。有十幾個人硬是步行60華里送他到縣城,晚上一同擠在國營旅館的一間平房里打地鋪睡。第二天,他們一同到照相館照了紀念照——那是他們第一次照相,花了5元5角錢。習近平要付錢,大伙兒不讓,最后你三角他五角湊夠了這些錢。

習近平和鄉親們的這張合影,至今還留在梁家河村的好多村民家里,呂侯生就是其中一個。

習近平初到梁家河大隊時,被安排在一戶人家的窯洞里。不多久,因為這戶人家的孩子要結婚,習近平就搬到呂侯生家的窯洞里住。如今,這孔窯洞早已不再住人,因為風化,有的地方泥坯脫落、墻體裂縫,用柱子頂著。窯洞里除了放一些農具雜物外,墻上還掛著當年社員們會戰時用的馬燈、水壺、書包和煤油燈臺。

呂侯生的母親去世早,他從小學會了做飯。習近平住進呂侯生家的窯洞后,就主動向他學習做飯。呂侯生與習近平年紀相仿,兩人經常住在一起。

習近平離開梁家河后,一直關注著這里的鄉親們。習近平擔任福建省的領導后,接到呂侯生的一封信,說他的腿出了問題,在當地治不好。習近平就讓呂侯生到福建,自己花錢為呂侯生看病,雖然腿最終還是沒能保住,但這些幫助讓呂侯生終生難忘。

“近平見到我后,第一句話是問鄉親們還吃團子不了?我說基本上不吃了。他笑著說那是吃白面了?我說是的,他就很高興。”呂侯生說。

梁家河大隊有個勞動模范叫武林娃,智力障礙。生產隊時期因為干活過于賣力,腰和手指落下殘疾,不能伸直。習近平從福建回到梁家河看望相親們時,看到昔日牛一樣勤勞的林娃不再強健時,他眼眶潮濕,握著林娃的手半天不肯松開,隨后從口袋里掏出幾百元錢塞給林娃,在場的鄉親們無不為之動容。

王顯平是延川縣交警大隊協理員,比習近平長3歲,是土生土長的梁家河人。習近平插隊梁家河時,王顯平也剛剛初中畢業返鄉,兩人曾一起勞動幾年。后來王顯平在公社招工找到了工作,習近平還留在村里繼續當村支書。

今年初,王顯平從大隊長的崗位上退下來后,看新聞的時間更多了。全國“兩會”期間,當他看到昔日的伙伴習近平當選國家副主席后,十分激動,就拿起筆來給習近平寫了封短信,回憶他們青少年時期的友誼,并對朋友的進步表示祝賀。

“我當時怕他想不起我來,就在信封右下角落款王顯平后,特意用括號注了我的小名‘黑子’。不多久他的秘書就打來電話,問我“你就是‘黑子’嗎,習書記(指書記處書記)看了你的信非常高興,他工作很忙,特意讓我向你轉達一下問候……”

王顯平說,以前他就想問候一下老朋友,但考慮到自己在延川縣還擔任著領導職務,給已擔任國家領導人的朋友寫信容易被人誤解。現在退下來無所求了,“這才是真正的友誼”。

“我經常提醒村里的鄉親們,近平現在很忙,大家千萬不要打擾他,無論什么時候都不要忘了自力更生、辛勤勞動這個根本。”王顯平嚴肅地說。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張勤德|廣大民眾在“總危機爆發期”的新覺醒 ——試答多位好友尖銳和有價值的提問
  2. 反抗吧,我的人民,反抗吧
  3. 毛主席,為什么反不得?
  4. 為什么總有人把毛主席放在后四十年的對立面?
  5. 劉繼明|隨想錄(20)
  6. 美化軍閥是嚴重錯誤,整改批判應一視同仁
  7. 吃飽了才會有道德嗎?
  8. 孫錫良 | 圓圈里的天才
  9. 由“高考狀元”想到了毛主席教育革命
  10. 從‘10塊’到‘400塊’:新農合背后的沉重與希望——請對農民好一點
  1.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2. “深水區”背后的階級較量,撕裂利益集團!
  3. 大蕭條的時代特征:歷史在重演
  4.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
  5. 瘋狂從老百姓口袋里掏錢,發現的時候已經怨聲載道了!
  6. 到底誰“封建”?
  7. 兩個草包經濟學家:向松祚、許小年
  8. 掩耳盜鈴及其他
  9. 該來的還是來了,潤美殖人被遣返,資產被沒收,美吹群秒變美帝批判大會
  10. 小崗村分田單干“合同書”之謎及其它
  1. 北京景山紅歌會隆重紀念毛主席逝世48周年
  2. 元龍:不換思想就換人?貪官頻出亂乾坤!
  3. 遼寧王忠新:必須直面“先富論”的“十大痛點”
  4. 劉教授的問題在哪
  5. 季羨林到底是什么樣的人
  6. 十一屆三中全會公報認為“顛倒歷史”的“右傾翻案風”,是否存在?
  7. 歷數阿薩德罪狀,觸目驚心!
  8. 陳中華:如果全面私有化,就沒革命的必要
  9. 我們還等什么?
  10. 只有李先念有理由有資格這樣發問!
  1. 車間主任焦裕祿
  2. 地圖未開疆,后院先失火
  3. 孔慶東|做毛主席的好戰士,敢于戰斗,善于戰斗——紀念毛主席誕辰131年韶山講話
  4. “當年明月”的病:其實是中國人的通病
  5. 重慶龍門浩寒風中的農民工:他們活該被剝削受凍、小心翼翼不好意思嗎?
  6. 央媒的反腐片的確“驚艷”,可有誰想看續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