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風云(三)
希特勒自殺 日本投降
王先金 編著
第十二章 蘇聯出兵東北 殲滅關東軍 (1)
蘇聯對日宣戰內幕
1945年春,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至最后的階段。
為減少美軍傷亡、加速日本投降,美國總統羅斯福開始尋求蘇聯對日作戰的可能性。羅斯福曾請求蘇聯派兵對日進行軍事打擊,當時美國想借助蘇聯領土,對日本進行大規模轟炸。
斯大林拒絕了羅斯福的要求,理由是:“對日宣戰會削弱蘇聯攻打希特勒軍隊的實力,從而給德國以可乘之機。我們認為,目前的主要敵人是希特勒德國。蘇聯如果放松對德軍的抵抗,只會令軸心國實力進一步增強,給蘇聯及所有盟國帶來損失。”遭到拒絕的羅斯福表示,對斯大林的這一決定,他感到非常遺憾,但如果他是斯大林,他也會這樣做的。
而對日作戰這張王牌,卻成了斯大林與盟國進行外交談判的重要籌碼。他一面許諾在不久后對日作戰,一方面又以此為要挾,敦促華盛頓和倫敦盡快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在1943年11月舉行的德黑蘭首腦會議上,他表示:“蘇聯在遠東的軍事實力只能自保,若要對日作戰,還需要增加兩倍軍力。因此,這只能在德國投降后才能實現。屆時,我們將全線進攻日本。”
1945年2月4日至11日,蘇、美、英三國在雅爾塔舉行會議,出席的有斯大林、羅斯福和丘吉爾。
會議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討論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問題。
當年在修建西伯利亞鐵路時,一位英國人曾這樣說:“在亞洲獲得一個不凍港作為鐵路的終點站,可能是俄國合理的愿望……擁有一個不凍港就意味著,這條鐵路直達那個港口穿過的那整個地區都將成為俄國的了。”
德黑蘭會議期間,丘吉爾也說過同樣的話:“像俄國這樣一個巨大的陸地應當有一個不凍港。”這話正中斯大林的下懷,所以他問丘吉爾:“在遠東能夠為俄國做些什么?”丘吉爾回答說,他對蘇聯關于遠東不凍港的看法感興趣。羅斯福則明確告訴斯大林,自由港的主張可以適用于遠東地區,他還舉例說,大連就有這種可能性。斯大林高興地表示贊成:“那將是不壞的。”
在雅爾塔,2月8日,斯大林同羅斯福秘密討論了蘇聯出兵中國東北的問題。斯大林提出了蘇聯出兵的條件,他說:“如果為些條件不能得到滿足,我們將難以向蘇聯人民解釋,為什么我國要參加對日作戰。”
2月10日,蘇聯外長莫洛托夫將斯大林關于出兵的條件協定草案遞交美國駐蘇大使哈里曼。當天,斯大林同羅斯福再次會晤,對草案作了修改,成為正式文本。但是,斯大林向羅斯福表示,大連不能成為國際港口,蘇聯需要得到旅順港周圍的海軍基地。
經過一系列的磋商和討價還價,1945年2月11日,蘇美英三國在克里米亞半島秘密簽訂的《雅爾塔協定》規定,蘇軍在歐戰結束三個月后對日宣戰。
《雅爾塔協定》主要內容如下:
蘇、美、英三大國領袖同意,在德國投降及歐洲戰爭結束后的兩個月或三個月內蘇聯將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作戰,其條件為:
一、蒙古(蒙古人民共和國)之現狀須予維持。
二、日本1904年背信棄義進攻所破壞的俄國以前的權益須予恢復,即:
A)薩哈林島南部及臨近一些島嶼須交還蘇聯;
B)大連商港須國際化,蘇聯在該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蘇聯之租用旅順港為海軍基地也須予恢復;
C)對溝通大連與外界聯系的中東鐵路和南滿鐵路,應設立一中蘇合辦的公司以共同經營之,經諒解,蘇聯的優越權益須予保證,而中國須保持在滿洲的全部主權。
三、千島群島須交予蘇聯。
英國政府則從美蘇得到了戰后繼續占領香港、恢復其戰前在遠東地區權益的承諾。
英國外長艾登批評羅斯福,說他熱衷于同斯大林搞“秘密談判”,達成有關遠東問題的協定,“既不通知他的英國同事,也不通知他的中國盟友”。
蘇美雙方約定,對協定要嚴格保密。以致羅斯福在一段時間里甚至對美國駐華大使赫爾利也否認這個協定的存在。
羅斯福于1945年4月去世。杜魯門上臺時,已經獲知了原子彈研究工作的進展,但他仍然堅持認為,“惟有蘇聯參戰,才能最終戰勝和徹底摧毀日本”。
1945年8月14日,對斯大林來說,又是一個值得高興的日子。這天,中國國民政府同蘇聯政府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此刻,斯大林十分得意,他興致勃地走到地球儀旁,用手指推動地球儀,向莫洛托夫描繪了蘇聯的邊界線:“這邊怎么樣呢?千島群島如今是我們的了,庫頁島全是我們的了,您看,多棒呀!就連旅順口、大連都是我們的了。”說到這里,斯大林吸了一口煙,縷縷煙霧漸漸地飄散開來。接著他用煙斗沿著中國東北劃了一條線,激動地說:“就連中長鐵路也是我們的了。中國、蒙古一切正常……您瞧,對我們的邊界我還能不滿意!”
關東軍是怎樣一支部隊
日軍為何沒有進攻蘇聯
關東軍的來歷
在抗日戰爭中,關東軍是日本侵略軍中最為臭名昭著的一支隊伍。對于它的得名,有幾種誤解:一、因東北在山海關以東,我國又習慣稱東北為關東。在整個抗日戰爭中,關東軍的駐扎地主要在我國東北一帶,所以有人以為“關東軍”的“關東”就是指我國的東北。二、日本人習慣稱其最大的島嶼本州島的東京、橫濱一帶為關東,稱京都、大阪、神戶一帶為關西,有人就以為關東軍的“關東”就是由日本的關東得名。其實,以上兩種認識都是不正確的。
1905年日俄戰爭結束,日本戰勝了沙俄,原來被沙俄強占的遼寧的沙俄“租借地”關東州一線以南和南滿鐵路,成為日本軍隊的占領區。當時我國遼寧的關東州,相當于現在遼東半島普蘭店至皮口(貔子窩)一線以南地區,即現在的大連市南部,包括大連、旅順、金州。日本當時屯駐在這一帶的軍隊是稱為“清國駐屯軍”的一部分。辛亥革命后,“清國駐屯軍”改稱為“中國駐屯軍”,但其實質沒有改變。
日本關東軍正式建制于1919年4月11日。占據我國東北的“中國駐屯軍”在旅順口設立了關東軍司令部,統一指揮駐扎在我國東北的日本軍隊,所轄部隊亦名為“關東軍”。關東軍得名于我國遼寧的關東州。日本帝國主義者用我國的地名命名自己的軍隊,其用心是極其險惡的,他們的意圖就是要永久占據我國的領土。關東軍的得名也是日本侵略者妄圖永久侵占我國領土的證據。
關東軍正式成立后,任命立花小一郎大將為首任軍司令官(“九·一八”事變時由本莊繁任職),關東軍名稱正式出臺。關東指山海關以東,“關東州”是日本軍國主義者對旅大租借地之命名。
從1907年起,關東軍主力平時為一個師團又六個鐵道守備大隊約一萬余人。“九·一八”事變后,兵力迅速增加,在“七七”事變前幾年保持在10余萬人,1941年一度擴充到85萬人,戰敗前夕還有24個師團、11個獨立旅團,大約75萬人。1945年8月15日天皇下令播放戰敗投降的“終戰詔書”,8月17日山田司令官下令“奉戴圣旨”,關東軍停止對遠東蘇軍的抵抗,宣告最后覆沒。
侵華急先鋒
關東軍從成立時起,就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我國的急先鋒。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就是由關東軍一手造成的。
1925年以武力干涉郭松齡反奉戰爭;1928年炮制皇姑屯事件,炸死“中華民國軍政府”最后一任元首、海陸軍大元帥張作霖。
日軍對中國東北的侵略遭到國際社會的反對,日本于1933年3月27日宣布退出國聯。關東軍則放手大干,1933年1月攻占山海關,旋又侵占熱河、占領古北口等長城要隘。5月31日關東軍迫使中國簽訂《塘沽停戰協定》。1935年又與駐華北日軍一道策劃“華北自治運動”,1936年入侵察哈爾。最后又發動“七七事變”,關東軍大批調入中國關內地區,進行全面征服中國的野蠻侵略戰爭。
關東軍是日本駐海外最大的戰略集團,除統治中國東北之外,它還擔負對蘇聯及在整個東亞地區的作戰任務。
企圖進攻蘇聯
關東軍占領中國東北之后,與蘇軍不斷發生邊境沖突,事態愈演愈烈,終于觸發了1938、1939年張鼓峰事件和諾門坎戰爭。在后一場戰爭之中,由于蘇軍準備充分,裝備精良,關東軍損兵折將,其第23師團大部被殲。但苦于侵華僵局,關東軍無力反攻,不得不與蘇聯政府達成停戰協議。
在希特勒德國向蘇聯發動進攻之前的兩個半月,日本外務大臣松岡在莫斯科簽署了蘇日中立公約。松岡得知德國已開始進攻蘇聯的消息后,立即跑到皇宮面見天皇,力勸天皇作出盡快從東方打擊蘇聯的決斷。松風力主“先對俄國發動進攻”。
日軍總參謀部和帝國大本營在此之前已制定了對蘇開戰的時間表,即8月10日作出開戰的最后決定,8月29日開始軍事行動。
7月份日本進行了有史以來規模空前的大動員,用于對蘇作戰的關東軍和駐朝部隊增加一倍,達到85萬官兵。準備入侵蘇聯領土的日軍總數已達100萬人。
1941年夏,日本政府制定了在即將奪得的蘇聯遠東和西北利亞領土上建立占領制度的詳細計劃。在占領期間,日軍預謀大批屠殺蘇聯人,把活下來的人變成苦力,要把共產黨員和當過領導的人斬盡殺絕……,讓蘇聯人下礦井干最臟最累的活兒。在一份名為“第一階段總體戰計劃和東亞建設”的文件中,詳細地寫明了對蘇聯遠東地區豐富的原料資源進行經濟掠奪的計劃。同共產主義意識形態作斗爭仍然是重點。要“恢復私有制,徹底根除共產主義制度……嚴禁一切共產主義出版物出版,禁演共產主義的戲劇和電影,禁唱共產主義歌曲,等等”。
日本帝國大本營在7月21日的“戰爭秘志”中寫道:“蘇德戰場形勢發展不明朗,就像東京已下過幾天不停的蒙蒙雨一樣。”蘇聯紅軍雖然遭受了重大損失,但并沒有被粉碎。7月底,日本人在“戰爭秘志”中不得不承認:“斯大林政權之穩固,確實出乎意料。”
日軍總參謀部原本打算等到蘇聯遠東和西北利亞的軍隊從30個師減少到15個師,航空兵、裝甲部隊、炮兵和其他部隊減少三分之二時再開始發動對蘇聯的軍事行動。但是,1941年夏調往蘇聯歐洲部份分的蘇聯人數大大出乎日軍指揮部的意料。由于日軍入侵已有現實危險,盡管蘇德戰場極其需要補充兵力,但蘇聯領導人不得不將大批兵力留在蘇聯東部地區。
9月初,日本得出結論:1941年不可能取得對蘇聯戰爭的速勝。9月3日,日本政府的日本指揮部決定:“既然日本在下一年2月份以前不能在北方發動大規模行動,那就必須在這段時間內在南方迅速展開行動。”9月6日,御前會議決定不惜同英美發生戰爭的風險,繼續奪取西方大國在南方的殖民地,為同英美交戰必須在十月底以前做好一切軍事準備。
1941年秋在華盛頓舉行的“調整關系”會談成了日本人掩飾準備戰爭的煙幕彈。
1941年12月,日本發動了太平洋戰爭。
吸血殖民統治
日本軍國主義侵占我國東北地區后,推行“以戰養戰”方針,試圖建立一套按民族分工的殖民秩序,即由日本人掌握軍事與大型企業,中國人可以經營商業與農業勞動,朝鮮人種水田,蒙古人搞畜牧。日軍戰略家石原莞爾把這種分工譽為“真正的共存共榮”。
關東軍從工業、農業、金融、交通等全方位瘋狂掠奪東北的財富。同時大量移民占據中國土地,積年累計達31.8萬人。日本還推行二次移民法,即將朝鮮人遷移到東北,再從日本移民到朝鮮。從1933年到1936年間,移入東北的朝鮮人年平均7萬多人。日本強占東北土地,從1938年起到日本投降止,達58500萬畝。
日本大量掠奪東北勞動力,偽滿規定1756歲應服勞役,其中2023歲還應服兵役。東北人民中幾乎每10個人中就有1個勞工。勞工病死或被虐殺者約占20%,尤以“國防”作業者,工程完畢后慘遭集體屠殺。
日軍對東北人民和抗日武裝力量進行“討伐”,所到之處,殺害無辜百姓,燒毀村莊,搶劫糧食和牲畜。強行建立“集團部落”,制造無人區,以隔絕抗日力量與民眾的聯系。從1935年到1939年,關東軍在東北共制造“集團部落”13451個,被驅趕進“集團部落”受盡迫害的農民達500萬人以上。中國人稍有不慎,便被扣上“思想犯”、“經濟犯”、“嫌疑犯”等種種罪名,許多人慘遭殺害。從1940年到1945年,被當作“經濟犯”受到迫害的就有83萬多人。
生化作戰罪行 516與731部隊
1937年8月,日本關東軍集中了從事化學武器試驗的科研究骨干,設立了關東軍技術部,1939年5月組建關東軍化學部,并在齊齊哈爾設立了派出機構,即關東軍化學研究所,又稱為關東軍化學部第516部隊,進行大規模化學武器研究。該部還經常與駐哈爾濱的731細菌部隊共同研究,進行活人中毒試驗。“516”研制的化學武器,除了供給侵華日軍各部,還為對蘇戰爭進行戰略儲備。在關東軍對蘇軍的張鼓峰和諾門坎戰爭中都使用了化學武器和細菌武器。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前夕,關東軍采用埋入地下或投擲嫩江等辦法銷毀罪證。2003年8月4日在齊齊哈爾發生了日軍侵華時遺留的芥子氣泄漏事件,致便中國一人死亡,13人受到傷害。二戰結束以來,我國遭到日本侵華時遺留的化學武器傷害的人數達2000多人。
在生物(細菌)作戰領域,日軍罪行被揭露最多的是關東軍第731部隊。1932年,日本軍部根據天皇裕仁旨意,在新占領的哈爾濱市南郊的平房區建立了石井四郎領導的細菌研究所,其后發展為關東軍第731部隊。它是侵華日軍設在中國規模最大的細菌戰部隊也是世界戰爭史上最龐大的一支細菌戰部隊。
1945年7月下旬,日本關東軍感到末日來臨,命令731部隊消滅罪證,一連半個月燒毀機密資料。當時,731部隊還關押著四五百名供實驗的中國人,為了滅跡竟于8月9日使用毒氣,通過各囚室的通氣孔灌滿各囚室,被押人員全部遭到殺害。其后尸體被澆上汽油,放火焚燒,再把尸骨埋在已挖好的大坑里。1949年和1958年當地建樓挖地基,曾發現多處成堆的人骨。
第731部隊最滅絕人性的是進行活體實驗。即利用中、蘇及其他盟軍戰俘和平民的健康人體,進行包括活體解剖、或各種生物細菌培養,甚至還有對女性的梅毒實驗等慘無人道的實驗。被實驗的活人,被日本軍醫和軍人蔑稱為“圓木”,在長達12年的時間里,在人體研制鼠疫、傷寒、赤痢、霍亂、炭疽、結核等各種病菌,活體實驗被害人達5000名以上。包括活體實驗在內,日軍細菌戰中造成死傷的中國人達數十萬人。
這是日本軍國主義、更是關東軍犯下的永遠不能抹消的滔天罪惡。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