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歷史 > 歷史視野

俄羅斯為斯大林翻案  歷史虛無主義破產

吳恩遠 · 2009-09-26 · 來源:烏有之鄉

從對蘇聯歷史的全盤否定到公正評價表明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世界社會主義研究》2009年第4期 作者:吳恩遠

  2007年,俄羅斯新出版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現代史 1945~2006年》,2008年8月,再次出版新歷史教學參考書《俄羅斯歷史 1900~1945年》。這兩本書的出版有俄羅斯官方背景、有俄學術界權威機構認可,且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反映了近年來俄羅斯民眾對蘇聯重大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重新評價的新觀點。蘇聯解體十余年來,俄羅斯社會思潮從戈爾巴喬夫、葉利欽時代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的歷史虛無主義、歷史唯心主義,到今天逐步還歷史的公正,這是歷史辯證法邏輯力量的彰顯。《華盛頓郵報》《泰晤士報》《紐約時報》,英國《獨立報》,西班牙《國家》報,日本《朝日新聞》等報刊都從不同角度對此做了報道和分析。我國《環球時報》《人民網》《中國新聞網》等一些媒體也曾在第一時間以“普京為什么要給斯大林‘翻案’?”“俄教科書為斯大林翻案,所作一切均‘完全合理’”等醒目標題對此做出報道。

一、新教科書歷史地辯證地對蘇聯體制做出評價

  1.充分肯定在蘇聯體制下社會經濟發展的成就。戈爾巴喬夫上臺后,曾經猛烈地批判蘇聯社會主義體制,認為這個體制在經濟上留下的是一份“極其沉重的遺產:荒蕪破落的農村、農業和加工工業”;政治上則是“極權的、專橫的官僚體制”。所以,他公開宣稱與“具有70年歷史的斯大林體制決裂”,“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過渡。由于戈爾巴喬夫等人掌握著輿論工具,他們對蘇聯體制和蘇共的瘋狂攻擊甚至一度迷惑了當時的民眾。據1991年初的民意調查統計,蘇聯政府的支持率僅有13%,不支持率達73%;蘇共的支持率僅有14%。這就是為什么蘇聯解體時“民眾反映平靜”,以致于一些人認為似乎蘇聯解體“得到民眾支持”的原因。

 蘇聯解體的悲劇性后果,使廣大俄羅斯民眾一方面“深深感到后悔”,“沒有在祖國危難的時刻挺身而出”(俄中友好協會第一主席季塔連科院士語),另一方面又充滿對導致國家解體責任者的憤恨。2001年的俄羅斯民意調查結果證明:“56%以上的民眾認為戈爾巴喬夫對國家造成了危害;葉利欽則在分裂國家這條路上走得實在太遠。”俄羅斯民眾的這種情緒不能不對新的歷史教科書編寫產生影響。

  首先,充分肯定了蘇聯體制在經濟發展、社會公正、文化教育、勞動保障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教材寫道:蘇聯“對全世界千百萬人們來說,是最好的和最公正社會的榜樣和方向”。據《新俄羅斯晴雨表》刊物2005年14期登載的調查表顯示:從1996年起到2005年,每年民調表明,高達70%的民眾對蘇聯體制持肯定態度。

  其次,否認蘇聯解體是因為“這個體制已經喪失了發展的潛力”。 教材指出:“斷言說蘇聯體制不能改革、必須被摧毀,這種說法至少是非常幼稚的。” 同時,新教材參考書沒有回避對蘇聯體制弊端的批判,如“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一是權力的高度集中,形成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二是管理的高度集中,壓抑了地方、企業、個人的生產積極性”。                         
                                        
  2.指明斯大林體制與列寧體制的關系。蘇共二十大以后,在學界形成一種看法:認為斯大林在經濟上違背了列寧的新經濟政策;政治上背離了列寧的民主集中制原則,從而把斯大林時期的體制與列寧對立起來。斯大林體制被說成是“粗魯的、兵營式的社會主義”、“封建的社會主義”等等。赫魯曉夫就曾說:“在列寧死后,我黨各種神圣的列寧主義原則是否也得到遵守呢?”答案當然是否定的,所以赫魯曉夫號召,“要猛烈地批判斯大林在世時廣泛推行個人崇拜以及由此而產生的完全違背馬列主義精神的不良現象”。    

  斯大林確實放棄了新經濟政策,但判斷這個“放棄”正確與否,不能僅僅看他是否符合列寧的教導(否則就形成對列寧指示新的“凡是”論),而要看它是否合乎當時的實踐。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對斯大林放棄新經濟政策做出新的解釋,肯定了新經濟政策在較短時間恢復國民經濟方面的貢獻,高度評價“新經濟政策乃是人類第一次以國家調節市場的嘗試”。但同時指出,新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在于解決蘇聯經濟盡快的工業化市場任務,建立工業化社會的基礎。但它沒有能完成這一任務,它并沒有保證持續不斷地供給國家工業、軍隊、城市所需的糧食和原料,經濟杠桿的作用沒有得以發揮,工業化要求每年基本建設的投資增長遠比新經濟政策能給與的多得多。這就決定了新經濟政策的命運。所以新經濟政策不是被“取締”的,而是由于它不能夠承擔如此沉重的任務被“壓垮”了。

  工業化中取得的成就,證明斯大林實行的這個“轉折”總體上是正確的,盡管在工業化、集體化中確實存在值得總結的經驗教訓。至于對斯大林政治體制的評價,書中寫道:蘇聯體制的“基本成分是在1917~1920年之間產生的,1920年經歷了某些變化,在1930年代末最終形成。這個體制的主要之點是:共產黨是社會的主導政治力量;黨領導政府(蘇維埃);承認并實行無產階級專政;群眾社會組織(工會、共青團等等形式)被視作共產黨影響非黨群眾的工具;權力鎮壓機構;國家機構對經濟生活的集中管理;黨和國家的眾多宣傳機構力圖使共產主義世界觀成為唯一的、占統治地位的世界觀”。列寧、斯大林執政在建設社會主義的方法、策略上或許有所不同,但新的歷史教材認為列寧-斯大林體制的實質是完全一樣的。

  近年來,俄羅斯社會對斯大林體制已經有了與戈爾巴喬夫時期對其全盤否定所完全不同的評價。占主流的觀點是在充分肯定斯大林體制或曰斯大林模式對蘇聯社會發展的重大貢獻的前提下,也批判其在壓抑黨內和社會政治民主、壓抑管理體制的經濟民主方面的弊端。我們已經在很多文章中介紹了這方面的動向。

  俄羅斯歷史新教材除重申上述觀點外,還特別強調以下問題:一是以能否解決當時社會面臨的主要任務作為評價斯大林體制標準的問題。2008年教材寫道,當時蘇聯社會“解決巨大的任務要求具有動員型的國家政治體制的保證。在軍事年代建立起的這種體制能夠保證集中現有的資源用于最主要的地方。這種把強制手段和煥發出的熱情相結合建立的高度集中的管理體制解決了國家在20年代末面臨的問題”。二是“我們在30年代究竟建設的是一個什么社會”的問題。教材指出,以往對這個問題通常的回答是:蘇聯建立的是一個動員型的政治體制,沒有這個社會制度不可能在短期內解決工業市場的問題。但這樣的回答還嫌太簡單,應當深化11年級的學生對祖國歷史這個問題的認識。針對社會上對斯大林體制性質爭論的焦點,如前述“扭曲變形的社會主義、封建的社會主義”;或者“獨裁、專制體制”,教材寫道:30年代中期或者說末期的蘇維埃社會,按照同等的標準,這個社會不是傳統社會主義理論模式,但遠不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資本主義社會。這乃是獨特的、建筑在三個基本原則下的非資本主義發展模式:工業化、國家管理經濟、社會主義國家。因此,這是工業化社會的一種特殊形式。三是30年代民眾的心理和社會精神面貌。教材駁斥了“認為30年代蘇聯人民生活在恐怖之中的說法”。指出:最初幾個五年計劃的成果和廣大工人階級、知識分子發自內心的勞動熱情分不開,如果不能認識到這一點,不可能明白1920年底到1930年這段時期的特點。廣大民眾這種熱情是建筑在他們具有革命的理想:確信他們將把俄羅斯社會建設成一個普遍公正、平等的社會。事實上,正是在我們國家第一次實現了這個目標 。戈爾巴喬夫等人全盤否定蘇聯社會主義建設70年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這種蔑視辯證法的行徑受到俄羅斯社會的唾棄。

 二、在斯大林評價問題上歷史虛無主義的破產

  斯大林是蘇聯歷史上爭論最大的人物。之所以引起如此大的爭論,并非只是因為帝國主義者的攻擊(這是他們對任何共產黨領袖人物的一貫態度),而是因為甚至在那些反對全盤否定斯大林、充分肯定斯大林功績的政黨中,似乎也不得不承認斯大林“犯有嚴重錯誤”。由于戈爾巴喬夫等人對斯大林的進一步丑化,1988年俄羅斯的民意調查統計顯示,斯大林在蘇聯所有領導人中評價最低,對其持肯定態度的只占8%。

  世界上沒有不犯錯誤的人,為什么斯大林的錯誤顯得如此不可原諒?這里始終不能回避的一個問題就是“大清洗”。由于赫魯曉夫在蘇共二十大上對斯大林的瘋狂攻擊,而當時關于“大清洗”的一些客觀事實和數據沒有公布,加之這些話出于蘇共領導人之口,一時間“濫殺無辜”的惡名不僅使斯大林,也使全世界共產黨人背上沉重的包袱。

  1.隨著俄羅斯近年來對歷史事件的逐漸澄清,對斯大林在“大清洗”問題上的評價開始還歷史真實面目。2008年8月版俄羅斯新歷史教學參考書對斯大林做出以下分析。

  其一,一方面承認“大清洗”問題發生的嚴重性,“大清洗”是“所有課程中最為沉重的課題”;但和以前對它全盤否定的態度不同,認為“大清洗”有必要性一面,這個問題充滿矛盾,必須辯證看待。書中認為,最重要的是“說明兩個問題”:一是“大清洗”的客觀因素。黨內一些人對斯大林加速現代化方針的對抗,和擔心國家領導人失去對形勢的控制乃是實行“大清洗”最主要的原因。根據1936年制定的新憲法,以前因政治原因失去了選舉權、而又不屬于斯大林政權同盟者的人,將重新得到選舉權。這就使當政者擔心:黨面臨失去“黨管干部”的控制。如果破壞了這條原則,在社會上已經發展起的各種反對勢力、黨派和思想潮流影響下,黨就會失去壟斷地位。這不僅會威脅斯大林的領導地位,甚至可能使一些領導人遭到肉體消滅。教材參考書進一步指出,在黨的十七大選舉中已經顯示了這個端倪,使執政者認為構成了對政治不穩定的威脅;國外僑民團體積極的活動增加了這個威脅感;在其他國家“第五縱隊”的活動,特別是西班牙的例子,也引起蘇聯領導人的擔心;軍隊領導人中的那些完全存在的消極情緒也不能不引起當政者的注意。而這在發生了針對國家領導人的恐怖暗殺活動后顯得特別緊張。基洛夫的被刺成為這種擔心的催化劑。和黨內普遍蔓延的“右傾”思想(布哈林等人)作斗爭不僅涉及思想上、也涉及政治斗爭。斯大林不知道下一個暗殺對象是誰,所以必須對不能成為他的伙伴的對手實行打擊。教材參考書特別強調,動員性的體制要求的不是各持己見的領導層,而是決不懷疑上層決策的正確并能堅決完成它的一切決議的領導層。這是實行“大清洗”的一個重要原因。二是“大清洗”的主觀因素。認為這是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理論原則和實踐、也和斯大林個人品質有聯系。教材參考書認為,重要的是對學生講明,斯大林是在具體歷史形勢下采取的行動。他作為這個制度的領導者、保衛者,作為要把國家變為工業國,建立一個自上而下的國家管理體制最堅決的擁護者,作為在即將面臨一場大戰威脅的國家的領袖,他的行為是完全合理的。而當斯大林剛剛感到社會磐石般團結的模式已經形成,“大清洗”就立即停止了。這是發生在1938年夏。

  俄羅斯新歷史教材對斯大林與“大清洗”的這個新的評價,可以說立即引起了全世界的注意。俄羅斯《新聞時報》的報道:日前,俄教育部向歷史老師介紹了一本《俄羅斯歷史(1900~1945)》的教科書。在這本書中關于斯大林的評價已經發生一些根本上的改變,認為他的行為要從具體歷史處境去判斷,而他的行為“完全是合理的”,“他是確保國家邁入工業社會的體系的維護者,他是一個瀕臨戰爭的國家的領袖”。《新聞時報》指出:更讓人吃驚的是,在關于像“大清洗”這樣敏感的歷史事件上,這本教科書也試圖用其他說法為其翻案:認為這場運動是為了促進工業化的發展,提高經濟水平。這種說法的出現并非是平地而起。就在2007年的一本名為《俄羅斯歷史(1945~2007年)》的教科書也同樣給了斯大林和勃列日涅夫以積極的評價,并且為鎮壓尋找到正當性的理由。

  教材并不否定“大清洗”也產生了消極后果,但認為這主要由貝利亞造成。教材寫道:“很快大清洗變形,完全成為另一種性質和負有另一種使命。這是在貝利亞擔任內務部領導后。清洗超出了從前的范圍。提出清洗要服務于工業發展任務。根據內務部指示要保證有計劃的逮捕一批對于解決國防任務所必需的、以及在遠東和西伯利亞富有另外任務的專家和工程師。清洗變為解決經濟任務的實用工具。當然,不可能對此進行辯護和解釋。但是也清洗了那些消極怠工的人。”

  其二,對“大清洗”的計算方法和相關人數統計有變化。這本教材指出,認定“大清洗”年代鎮壓的規模當然是必要的,但是為此必須準確地確定:那些人應當屬于被鎮壓的人。按照這本教材的理解,應當僅僅統計被判死刑或者被槍殺的人數(大約77萬人)。教材認為,這樣的統計,可以避免在這個問題上進行投機。因為有些人統計被鎮壓的對象甚至包括因為政治原因解職的人或者被開除共青團、共產黨的人。至于因政治迫害而判監禁、流放等有期徒刑的人(大清洗年代大約150萬人,整個蘇聯時期大約380萬人)當然是有統計數據的,就看從哪個范疇來統計。從俄羅斯教材的這個變化可以看出,過去那些漫無邊際的關于“大清洗”的夸大數據顯然不符合實際。

  其三,認為停止“大清洗”的后果是導致脫離人民的官僚階層的形成。教科書寫道:“國內和國內歷史學家的研究都確認了1930~1950年鎮壓的主要受害者正是黨內統治階層這一事實。正如歷史學家羅伊•梅德韋杰夫所說‘1940年代許多人害怕被提拔到國家高官的位置并不是什么秘密。這直接就意味著危險。大清洗主要針對共產黨的性質甚至連大多數非黨人士也一目了然。在那些年代,這些非黨人士夜里睡得比共產黨員要安穩得多。’”那么,為什么要針對黨內官員?教科書分析道,“對管理階層的人員實行強制手段的目的,是為了動員并保證管理機構在工業化進程中,以及在戰后恢復經濟時期運轉更為有效”,指出當時的鎮壓不全是“濫殺無辜”,執政黨的初衷是對自己內部“管理不善”者進行清洗。

  毫無疑問,停止大規模鎮壓對蘇聯所有居民來說是一件好事。然而,由于失去了對精英層不斷地施加壓力,就導致了社會上開始出現不受任何人控制的社會高層(黨的權貴階層)進入統治階層的可能性,以及在這一階層內人員的升遷開始越來越不取決于人的業務素質,而僅僅取決于他對上級領導的個人忠誠。在蘇聯開始出現一種獨特的仿等級體制,在這一體制中,黨的等級制度的上層和中層就越來越多地與基層的居民群眾脫離開來。

  從辯證的角度看待“大清洗”問題,這就是當前俄羅斯史學界新的觀點。由此也多少洗刷、減輕了斯大林在這個問題上被強加的罪名。

  2.斯大林與農業全盤集體化。如果說對工業化的成就過去大多數人還是認可的,那么對斯大林的農業全盤集體化政策則多數人是否定的。其中兩個主要理由是:在集體化過程中采取了一些強制措施,導致一些無辜民眾的傷亡;同時由于取消了小農私有經濟,經濟結構的單一化對蘇聯農業長期發展帶來一些負面影響。

  從總結蘇聯社會主義建設經驗教訓看,應當說,這兩個原因確實存在,甚至可以看作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深層次因素。但過去對這個問題的評價存在的弊端是:把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這一促進俄羅斯現代化同一進程的評價截然分開。這是違背歷史唯物主義對事物的評價不能脫離當時的環境和歷史條件原則的,是以今天人們對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認識評價農業集體化。

  俄羅斯2008年版歷史教材一反傳統觀點指出,農業全盤集體化乃是解決工業化所需資金、而新經濟政策又無法解決的一種辦法。它當時對農民生活來說是帶來些損害,但舍此別無其它選擇。教材從以下幾個方面論證了這個觀點。

  首先,當時的國內外形勢要求加快發展速度,但蘇聯沒有從國際勞動分工中得到的利潤,而國內小農經濟又不能滿足對資金、勞力和商品糧的需求。這樣,在國民經濟結構上出現大工業發展和分散的、技術落后的小農經濟制約的矛盾。為解決這個問題,必須使經濟結構發生改變;更為重要的還不僅僅在于建設工業化強國,而是為了在即將來臨的世界大戰前建立起統一的軍工綜合體,舍此不能夠保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

  其次,蘇共工業化的方向與俄羅斯傳統有效方法,即在彼得大帝時期形成的重工業優先和高速度發展的方法一致。這套方案要求國內具有取之不盡的廉價勞動力源泉。

  第三,全盤集體化也有調整與民族地區土地關系的考慮。此前民族主義分子是和單個的俄羅斯人土地出租者打交道,全盤集體化后只能和受到國家監督的公有土地制聯系。

  第四,過去否定農業全盤集體化的一個重要因素是1930年在農村造成的饑荒。教材特別指出,饑荒并不是政府造成的,這和當時的天氣條件以及集體化進程沒有完成有關。至于因饑餓死亡的人數,在烏克蘭不是1000萬,而是不超過100萬至200萬,全蘇聯范圍一共是200萬至300萬人(根據戶籍登記處統計)。

  教材比較了世界上其他國家,指出它們在實現工業化方面付出的代價確實比蘇聯要少,但完成的時間卻長得多。對于30年代的蘇聯來說這種方案不可取。由此可見,俄羅斯新版歷史教材對過去強加于斯大林的兩個主要“罪行”進行了辯護。同時還充分肯定了斯大林時期所取得的偉大成績:贏得偉大衛國戰爭的勝利;實現了經濟的工業化和文化革命,使蘇聯不僅受高等教育的人口比例急劇提高,而且還建立了世界上最好的教育體制;蘇聯在科學發展領域進入先進國家行列;實際上消滅了失業現象,等等。所以,新教科書稱“斯大林被視為蘇聯最成功的領導人”。

  三、盲目崇拜西方教條主義的惡果

  戈爾巴喬夫執政后期和葉利欽執政初期,奉行盲目崇拜西方的政策。俄羅斯形成了一批親西方的階層,正是這些人力圖在俄羅斯樹立起西方的良好形象,甚至為此不惜冒與政府對抗的危險。他們對美國的傾向和喜好曾是戈爾巴喬夫執政和葉利欽實施親美的對外政策方針的思想基礎。但這種不顧俄國國情照搬西方模式的教條主義夢想很快被現實撕得粉碎。西方并未因為“共產主義的消失使俄羅斯成為美國的朋友”,仍然繼續打壓俄羅斯。因為他們擔心“如果俄羅斯恢復經濟和政治實力,她將成為美國的競爭者和對手;這將不是意識形態的競爭,而是超級大國的競爭”。

  新教材寫道:“90年代末的科索沃危機和車臣武裝行動的恢復及其他因素,導致俄羅斯聯邦與西方國家關系惡化,十年之內第一次出現了西方以經濟、政治甚至是軍事制裁的形式直接干涉俄羅斯內政的可能。這一切都證明,西方在對俄關系上采取了嚴重的敵對立場,雙重標準政策證實了這種觀點。同樣是在1990年代,歐洲國家和歐盟機構開始積極批評俄羅斯的人權狀況,尤其是針對車臣和整個高加索地區。但問題是他們長期忽視波羅的海地區講俄語居民權利遭受侵犯的現象。”現實的這一切變化使得“俄羅斯社會重新評價西方伙伴的行為”,他們開始反思俄羅斯不斷向西方妥協究竟得到了什么。

   1.美國違背許諾,沒有為正在進行民主化的俄羅斯提供有針對性的大規模援助。在蘇聯“專制制度”垮臺后,在俄羅斯并沒有出現某種新的馬歇爾計劃,即西方對“最年輕的民主國家”的援助。在1948~1952年間,美國人曾慷慨解囊對西歐提供這樣的援助,拯救了西歐的民主國家。“馬歇爾計劃——1951年的130億美元,相當于今天的1000億美元——等于美國2%的國內生產總值,而給俄羅斯的援助只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0.005%”。西方實際上并不希望俄羅斯恢復本國的經濟。

   2.不久前推出的極富吸引力的關于把西方技術和資本與俄羅斯自然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結合起來的意見完全不可能實現。在上萬億美元投資到共產主義中國的情況下,對俄羅斯相形見絀的資本投入量就是俄羅斯西歐主義者經濟幻想破滅的見證。

  3.盡管軍事對抗已經結束,但是美國擴大了北約在東方的行動區域,直逼俄羅斯邊界線。1990年7月,美國總統老布什在給戈爾巴喬夫的私人信件中這樣寫道:“北約準備與您在建設新歐洲方面進行合作。”美國總統許諾逐漸對北約進行改革,西方至少兩次允諾不利用復雜的態勢來獲取針對東方的地緣政治優勢。 政治上的允諾很快被證明不過是曇花一現。對此,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于2007年2月10日在慕尼黑安全政策問題會議演講中嚴正指出,擴大北約的進程對實現盟友本身的現代化或與保障歐洲的安全沒有任何關系。相反,這是一個嚴重的、挑釁性的和降低相互信任水平的因素。因此,我們有正當的權利公開質問:這種擴大是針對誰的?西方伙伴們在華沙條約組織解散后做出的保證現在變得怎樣了?現在這些保證在哪里呢?甚至誰也不記得這些保證了。但是我在這個大廳里要提請大家回想一下他們過去說了什么。我想引用北約秘書長韋爾納先生1990年5月1 7日在布魯塞爾的講演,那時他說:“我們不準備把北約的軍隊部署到聯邦德國的領土之外這個事實本身,給蘇聯提供堅實的安全保證。”如今這些保證在哪里呢?

  不僅如此,獨聯體國家中發生的“顏色革命”,即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格魯吉亞的“玫瑰革命”、吉爾吉斯的“郁金香革命”,也是美國政策導致的結果。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發生政變的結果是親美政權的產生,這不能不引起俄羅斯方面的抗議和反對。

  教科書從對西方態度的變化,進一步引申出對蘇聯解體及其后果的重新評價。它指出,如果北大西洋聯盟以向東方擴張作為對華約組織的解散及蘇軍從德國和波羅的海地區撤出的回應;如果得到的結果是波蘭的坦克轉而對付俄羅斯,位于波羅的海國家的機場縮短了戰斗機和巡航導彈飛抵俄羅斯的時間,那末是否值得摧毀華約組織和經互會?是否值得拆散蘇聯?在嚴重的經濟和社會局勢的壓力下,俄羅斯親西方知識分子階層逐漸消散。根據社會輿論調查結果,如果1993年有近74%的俄羅斯人對美國持正面評價,那么10年之后,持這種觀點的人數不到受訪者的50%。 

  以上所引俄羅斯歷史新教科書,是經過國家權威部門認定、俄羅斯高等教育人文科學協會批準出版的,代表了當今俄羅斯主流意識形態觀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心副主任、世歷所所長、研究員  吳恩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heji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歐洲金靴|教育之亂,禍起蕭墻
  2. 日本女優橫宮七海自殺身亡——畸形的社會還要逼死多少人?
  3. 司馬南:公開丑化河南人民,是可忍孰不可忍!
  4. 以前那么“窮”,為什么大家還懷念從前?
  5.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6. 星話大白|越南
  7. 《鄧選》學習 (十)
  8. 對菲律賓斗爭的關鍵是,讓它的挑釁得不償失
  9. 影評:電影《熔爐》看資本主義特權
  10.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3.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4.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5. 弘毅:警醒!?魏加寧言論已嚴重違背《憲法》和《黨章》
  6. 這是一股妖風
  7.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8.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9.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10. 朝鮮領導落淚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3.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4.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5.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6.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7.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8.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9.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10.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 在蒙受冤屈的八年中,毛澤東遭受了三次打擊
  2. 大快人心,知名“電子寵物”在美落網
  3. 鐵穆臻|今年,真正的共產主義者,要理直氣壯紀念毛澤東!
  4. 《鄧選》學習 (十一)發展速度
  5.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