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是偉大的民族,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姑不論古代歷史之燦爛輝煌,即使內憂外患的近現代,依然偉人輩出,群星璀璨,軍事領域尤其如此。
筆者個人之見,從燦若星河的近現代軍事家中精心遴選22位加以點評。這些人,雖其政治立場、道德品行不盡相同,然就其軍事成就來說,均可稱之為中國近現代頂尖軍事家和世界級軍事家。更可貴者,他們中的許多人是在救國于危亡、救民于水火的正義戰爭中成就偉業、建立功勛的。其中所列中國人民解放軍之軍事家,業績尤為驕人,堪與世界一流軍事家媲美。
曾國藩 湖南湘鄉人,湘軍締造者、最高統帥。以進士從戎而成一代軍事統帥和晚清軍事近代化奠基者之一。1853年,曾國藩奉命幫辦湖南團練,鑒于八旗、綠營已腐敗不堪,地方團練又不可恃,遂仿明代戚繼光的“束伍成法”編練一支新的地方武裝——湘軍。其建軍秘訣是網羅有“忠義血性”的書生為將,招募樸拙誠實能吃苦的山民為兵,按將必親選、兵必自招、層層節制的原則進行編組,以營為戰術單位,每營500人。在此基礎上,加以“勤練精訓”,灌輸“忠信”、“仁禮”思想,并引進西洋軍事技術,終使湘軍成為超越八旗、綠營的勁旅,成為打敗太平軍的主力軍。鼎盛時期,湘軍達12萬余人。作戰指導上,以“穩慎徐圖”、“謀定后發”為基本原則;以總攬全局、審勢審力為制定戰略的出發點;以穩定后方、保障糧運為克敵制勝之必備條件。其人學問深厚,見識高遠,文武兼擅,并善于發現和培養人才,胡林翼、李鴻章、左宗棠等人均曾得其提攜,堪稱中國近代歷史之祖師級人物和超一流儒將。其人生道路與思想學問對蔣介石、毛澤東等人影響甚大。
胡林翼 湖南益陽人,湘軍統帥。進士出身,經歷與曾國藩極似。善治軍,亦善作戰。治軍首重選將,認為將領得人,兵少可戰;軍無良將,終歸于敗。而良將必智勇兼備,有智無勇,有勇無智,均非良將。重水師、馬隊建設,認為馬隊可以一當五,水師可以一當十。用兵主張水陸結合、步騎協同,每戰必留強大預備隊,以為應變之兵。在與太平軍作戰中,善用圍城打援戰法,主張以殺傷敵有生力量為主,得土地、城池次之。這一杰出思想后被毛澤東繼承吸收,用于同蔣介石的較量,卓有成效。后人蔡鍔將曾、胡二人之治軍作戰思想合編為《曾胡治兵語錄》,成為中國近代最著名軍事著作,流傳甚廣,影響深遠。
左宗棠 湖南湘陰人,湘軍統帥。早年曾為私塾先生,后入湘軍而成為統帥之一。年輕時即自稱“亮白”,以諸葛亮自居,后又自許“文章西漢兩司馬,經濟南陽一臥龍”,委實有些自夸。然其人的確才學杰出,視野遠大,頗具戰略眼光,主張“師遠人之長,還以治之”;反對放棄新疆只重海防,力主海防、塞防并重。作戰重視戰前準備、戰略構劃、武器裝備和后勤保障。用兵善區分輕重緩急,膽大心細,決心堅定,力避冒險深入,主張“寧肯緩進,斷不輕退”。一生戰功卓著,收復新疆一戰堪稱經典之役、代表之作。時人評曰:“歷古以來,書生戎馬,而兵鋒所指,東極于海,西盡天山,縱橫軼蕩,未有如宗棠者也。”
李鴻章 安徽合肥人,由湘軍起家而為淮軍創始者、最高統帥。選將不重出身,唯才是用,善以功名利祿激勵士氣;但治軍欠嚴,軍紀甚壞。在同輩中,見識出眾,事功突出,為梁啟超所推崇。倡導學習西方技術,創辦軍事工業;籌辦海防,組建北洋海軍;創辦軍事學堂,派遣留學生;較早提出持久戰思想,主張以持久戰對日本速戰求成之詭計。然其作戰指導思想消極保守,甲午戰爭中令北洋艦隊避戰保船,招致該艦隊全軍覆沒,可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綜觀其人,魄力與曾國藩相當,學問、修養則遜之。與沙俄訂立賣國密約,并收受巨賄,為其一生最大之污點。
李秀成 廣西藤縣人,太平軍統帥。出身雇農,文化不高而才智出眾。以士兵位躋統帥,作戰經驗豐富,且善于團結友軍,協和諸將。用兵穩健多謀,注重策略。1857年天京內訌之后,東王楊秀清被殺,翼王石達開出走,李與陳玉成同掌軍令,成為太平天國后期主帥,受封為忠王。其得意之作為二破清軍江南大營和全殲湘軍李續賓部的三河之戰。在與湘軍的交戰中,互有勝負。然短于攻堅,不善硬仗。1861年春,領兵30萬開抵武昌外圍而驟然東撤,不救安慶,為其一生最大失策。1863年12月,蘇州失守,浙江告急,天京危殆。李秀成向天王建議“讓城別走”,遭拒絕,遂困守天京。天京陷落后,李被俘,終被處死。
袁世凱 河南項城人,北洋軍創始者、最高統帥。其軍事業績主要不在作戰,而在建軍。早年投淮軍,派駐朝鮮期間初顯軍事才能。因清軍在甲午戰爭的慘敗而痛感整肅軍政、改革軍制之必要。1895年開始在天津小站以西法練兵,仿照德國陸軍模式創建新式陸軍,定名為新建陸軍,后改稱武衛右軍。1901年袁氏升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以武衛右軍為基礎編練北洋常備軍,至1905年北洋常備軍達6鎮(相當于師)7萬余人。袁氏由此成為北洋軍閥首領,擁兵自重,權傾朝野。北洋軍系由步兵、騎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組成的中國最早的近代化諸兵種合成軍隊,戰斗力超越湘、淮兩軍。此為袁世凱軍事上最大之功業,袁氏也因此成為中國軍隊近代化的主要奠基者,堪稱中國軍隊近代化之父。后來的國民革命軍軍制模式,多由北洋軍沿襲而來。袁氏為人處世老謀深算,手段陰毒,野心極大。1915年冒天下之大不韙,悍然復辟帝制,遺臭萬年。
蔡 鍔 湖南邵陽人,護國軍統帥、軍事教育家,追贈陸軍上將。為梁啟超之得意門生,才華卓絕。曾與蔣百里一起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成績優異。在軍隊與國防建設方面有卓越主張,如:軍隊應編成野戰軍、守備軍、補充軍、國民軍和特種隊,以便于平時、戰時遂行不同任務;義務兵役制必須實行征之能來,來之能教,教之能歸,歸之能安,臨戰即至的“五要件”;軍事訓練應做到人與器、兵與兵、軍與軍、軍與國的四個一致等等。針對英法列強覬覦我西南地區,曾主持制訂《五省邊防計劃》。對曾國藩、胡林翼治軍用兵思想推崇備至,曾編輯《曾胡治兵語錄》。其人風流倜儻,而思想進步,愛國心極強。袁世凱稱帝后,毅然起兵反袁,以近戰和迂回包圍戰術屢勝北洋軍。病逝時年僅34歲,為時人所惜。
吳佩孚 山東蓬萊人,北洋軍直系統帥,追贈陸軍一級上將。秀才出身,早年因糾紛殺人,被迫離家從戎,逐級晉升為直系首領。其人多謀善斷,用兵大膽果決,尤善用夜戰奇襲戰術打擊敵方樞要,以較少兵力速戰速決。1920年在直皖戰爭中采用側翼迂回戰術,大敗皖軍。1922年又在直奉戰爭中適時捕捉戰機,擊敗奉軍。在第二次直奉戰爭中因馮玉祥倒戈而慘敗,后一度東山再起,終為北伐軍所敗。思想守舊,個性剛強,重氣節操守,一生奉行“三不主義”:不入租界、不占地盤、不攢錢。抗戰爆發后,嚴拒日本誘降,克保晚節。1939年,因牙疾經日本醫生施行手術后暴卒。
蔣介石 浙江奉化人,國民革命軍最高統帥、軍事教育家,特級上將。早年入保定陸軍速成學堂、日本東京振武學校。曾任黃埔軍校校長。靠軍事起家,故極重軍權,喜著戎裝。個性甚頑強,一生屢仆屢起,從不輕易言敗。軍隊建設上,眼光開闊,強調精神建軍,重視軍官培養,注意吸收外國先進軍事制度和軍事技術,發展空、海軍和機械化部隊,開中國軍隊現代化先河;戰爭指導上,主張軍事與政治手段并用,對弱敵采取速戰速決方針,對強敵實行持久消耗戰略,重視戰略后方建設;戰役指揮上,動輒赴第一線,好越級指揮,隨意插手,時常導致混亂,效果甚差。觀其一生,政治能力較軍事能力為強,軍隊建設較戰爭指導為強,戰略指導較戰役指揮為強。
蔣百里 浙江海寧人,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追贈陸軍上將。早年留學日本陸軍士官學校,與同窗蔡鍔分別以第一、第二名畢業,獲天皇頒授軍刀。此成績引起日本同學嫉視和校方不安,從此將留學生與日本學生分堂就讀。后赴德國實習軍事。曾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和陸軍大學代理校長,桃李遍天下。在國防建設、國防教育、國防戰略方面,均有卓越見識。抗戰爆發前,曾預測中日大戰不可避免,兩軍將在湖南一線形成僵持;抗戰爆發后,斷定日本必敗、中國必勝,所言均一一被戰爭進程所印證。一生著作宏富,代表作為《國防論》。
馮玉祥 安徽巢縣人,西北軍統帥,陸軍一級上將。早年投淮軍、北洋軍當兵,逐級晉升。后另立門戶,自成一路諸侯。其人身軀高大,聲若宏鐘,豪爽激昂,質樸詼諧。治軍極嚴,重軍紀,愛百姓。長于練兵,以傳統武術和軍體操施之于訓練,所部官兵體格強壯,善搏殺能吃苦,戰斗力不在中央軍黃埔系之下。弱在不善用兵,中原大戰中因用兵過于謹慎而錯失生擒蔣介石之戰機。所部西北軍一度發展至40萬,叱咤風云,睥睨一時;但因家長作風過甚,動輒喝斥罰跪,為部將所懼所厭,從而埋下解體之禍根。愛國心極強,力主抗戰,為國民黨內最堅定之抗日派。舊部張自忠、吉鴻昌、孫連仲、宋哲元、佟麟閣、趙登禹均為抗日名將,對抗戰貢獻甚巨。與蔣介石為結拜兄弟,是國民黨內少有的敢于當面批評斥責蔣介石之人。解放戰爭后期與蔣決裂。1948年由蘇聯歸國參加新政協會議,途中在黑海因輪船失火遇難,事故原因至今不明。
李宗仁 廣西臨桂人,桂軍最高統帥,陸軍一級上將。曾受系統軍事教育,早年由護國軍、粵桂邊防軍基層軍官迅速崛起而自成氣候,爾后聯絡黃紹竑、白崇禧等,先后擊敗舊桂系陸榮廷部和滇軍唐繼堯部,統一廣西,成為新桂系首領。所部桂軍戰斗力頗強,曾在北伐戰爭和抗日戰爭中建功。其人頭腦敏捷,處事樂觀,個性平易,善用人,善團結友軍。用兵靈活,不拘一格,善以不同作戰形式結合運用,尤以迂回包圍戰術見長。得意之作為北伐之龍潭大捷和抗日之臺兒莊大捷。輕估困難、言大而夸為其缺點。
白崇禧 廣西桂林人,回族,桂軍統帥,陸軍一級上將。畢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早年由桂軍連長起任,逐級晉升,終成新桂系首領之一,與李宗仁并稱李、白。治軍、練兵、作戰均有所長。曾提出寓兵于團,寓將于學,寓征于募的三寓政策,深得李宗仁贊同,鞏固了廣西勢力地盤。主張軍事訓練內容由戰場需要而決定,應融講堂、操場、戰場于一體。用兵重運籌,講韜略,素有“小諸葛”之稱。抗戰期間,頗為重視游擊戰之作用,提出以游擊戰配合正規戰,積小勝為大勝、以空間換時間的戰略指導思想,為蔣介石所采納。代表之作為北伐之龍潭大捷和抗戰之昆侖關大捷,后者為抗日戰爭首次攻堅作戰的勝利。
薛 岳 廣東樂昌人,國民革命軍戰區司令官,陸軍一級上將。肄業于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早年由粵軍起家,后在蔣介石麾下晉升至高級將領。曾率部尾追長征之紅軍,由湘而黔,而滇,而川,以追擊路程最長而獲蔣介石表彰。抗日戰爭中,曾親歷淞滬、武漢、長沙、豫湘桂等重大會戰,功勛卓著。善于指揮大兵團作戰,用兵以逐次抗擊、誘敵深入、側翼包抄為特色。代表作為武漢會戰之萬家嶺大捷、第三次長沙會戰,后者一戰殲滅日軍15萬人,為中國抗日戰爭少有之大捷。
毛澤東 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締造者、最高統帥,軍事戰略家。早年書生鬧革命,后被蔣介石屠刀逼上井岡山,開始軍事生涯,從此一發而不可收,最終打跑蔣介石,自己坐江山。其人雄才大略,高瞻遠矚,膽識超群,氣魄蓋世,乃中國歷史上數百年一遇之人物,堪與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比肩。平生以“老子不信邪”自許,敢向“蔣匪”、“美帝”、“蘇修”叫板。每逢重大歷史關頭,常冒極大之風險,頂巨大之壓力,謀驚天動地之計,出力挽狂瀾之策。所創“毛澤東軍事思想”,博大精深,純系中國氣派之軍事理論。用兵之秘訣為“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指揮風格與蔣介石相反,擅長運籌帷幄,極少親赴前線。綜觀毛澤東一生,涉獵甚廣,成就非凡,功高蓋世,而軍事成就為其功業中最過硬和最經得起歷史檢驗的部分。自稱得意之筆為四渡赤水,代表性軍事著作《論持久戰》入選人類十大軍事名著。
朱 德 四川儀隴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締造者之一,元帥。畢業于云南陸軍講武堂。其人和藹寬厚,德高望重。對紅軍創建和早期軍事斗爭貢獻甚大,譽稱“紅軍之父”,地位與毛澤東相埒,故有“朱毛紅軍”之說。富有游擊戰爭經驗,與毛澤東共同提出游擊戰“十六字訣”。在軍事戰略上卓有建樹。后期軍事作用每況愈下,決策圈內難覓蹤影,幾近一象征性人物。有人據此認為其不懂軍事、不會打仗,實為誤解。公平而論,朱為中共軍事領域閱歷極豐之內行人物,在政治、經濟領域亦有卓越見識;后期參與軍事決策和戰役指揮較少,乃其他因素使然。代表性軍事著作為《論解放區戰場》。
彭德懷 湖南湘潭人,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締造者之一,元帥。畢業于湖南陸軍講武堂。出身貧苦,為人剛正,膽識超群,勇冠三軍。用兵能攻善守而猶擅攻擊,善打硬仗、惡仗、險仗。遇事舉重若輕,有雷霆萬鈞之勢,為毛澤東最倚重的將領之一。在中國人民解放軍諸將帥中,戰功居首,無出其右者。紅軍時期所創之紅五軍、紅三軍團,攻城略地,所向披靡,與紅一軍團同為紅軍之絕對主力。克長沙一役,創紅軍攻克省會城市之先河,震動海內。如今人民解放軍王牌部隊第三十八軍之主體即由該部發展而來。抗戰時期,屹立太行,鏖兵華北,堪稱中共抗日第一將,被日酋岡村寧次視為“生平未遇之強硬對手”。解放戰爭時期轉戰西北,以少勝多,說明其謀略亦有超人之處,堪稱智勇兼備的帥才。抗美援朝戰爭,橫刀立馬,力挽狂瀾,使麥克阿瑟成為手下敗將,足證其可與世界任何名將匹敵。難怪斯大林贊曰:“彭德懷是當代天才軍事家。”毛澤東所賦“山高路遠坑深,大軍縱橫馳奔。誰敢橫刀立馬,唯我彭大將軍”一詩,實為對彭德懷形神兼備的寫照。
林 彪 湖北黃岡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畢業于黃埔四期,后在毛澤東麾下逐級晉升至軍團長、野戰軍司令員,與彭德懷同為毛澤東最器重之將領。其人沉默寡言,城府甚深。用兵深思熟慮,細致周密,謀定后動,勝算甚大。抗戰初期,因被晉軍士兵誤傷,轉赴蘇聯治療,未能發揮更大作用。善作經驗總結,每戰過后均留有作戰詳報和檢討,解放戰爭時期之“一點兩面”、“四組一隊”、“四快一慢”等一系列戰術原則,均出自其手。得意之作為平型關大捷和遼沈戰役。與彭德懷相比,謀稍過之,勇則不及,有時因思慮過重而遲疑不決,如:遼沈戰役時在攻打錦州問題上瞻前顧后,舉棋不定,險些貽誤戰機;抗美援朝,毛澤東本欲以林掛帥出征,然其稱病不出,實有怯戰之嫌。
劉伯承 四川開縣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軍事理論家和軍事教育家。早年留學伏龍芝軍事學院,后任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乃人民解放軍一流儒將,蘇聯軍事理論在中國的主要傳播者。對游擊戰術、運動戰術和司令部建設理論有深入研究,著述甚豐。在戰略上亦有成就,抗戰時期曾提出“敵進我進”方針。處事風格與彭德懷相反,舉輕若重,帶兵用兵均細致縝密。作戰重謀略,講技巧,善用伏擊戰術和運動戰術,善以較少消耗取得較大戰果。七亙村、神頭嶺、長樂村等伏擊戰和挺進大別山、淮海戰役為其代表之作。
徐向前 山西五臺人,中國人民解放軍元帥。畢業于黃埔一期,為紅四方面軍代表性人物。善調教部隊,凡經其調教之部隊,必大有起色。治軍重作風與特長培養,所部有善進攻者、善防守者、善夜襲者、善追擊者,各有特色,用其所長。用兵強調“狠、硬、快、猛、活”,善攻擊,善打運動戰役,戰績頗大。代表之作為鄂豫皖黃安、商潢、蘇家埠、潢光四次進攻戰役和川陜反三路圍攻、反六路圍攻及臨汾攻堅戰。其成就多在紅軍時期,此后因身體與其他種種原因,參與戰事較少。
粟 裕 湖南會同人,侗族,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將。早年就讀師范學校。足智多謀,頭腦清晰,兼通戰略、戰役、戰術,是不可多得的儒將,戰爭問題上少有之明白人。解放戰爭時期曾多次向中央提出極富創建的戰略性建議,招招靈驗,其中最重要者為淮海戰役設想。用兵深思熟慮,視野開闊,極善集中兵力和調動敵人,屢戰屢勝,戰果巨大。惟因資歷稍淺而指揮不便,否則其軍事成就必更為輝煌。代表之作為抗日戰爭之韋崗戰斗,解放戰爭之蘇中七戰七捷、孟良崮戰役、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等。所著《粟裕戰爭回憶錄》為同類作品中上乘之作。
左 權 湖南醴陵人,紅軍、八路軍高級將領。與徐向前同為黃埔一期畢業,并曾留學蘇聯伏龍芝軍事學院。在正規戰與游擊戰方面均有豐富理論積累與實戰經驗,智深勇沉,文武兼備,德才俱佳,是彭德懷抗戰時期之第一助手,極得彭之賞識。在司令部建設與參謀理論方面卓有建樹。曾指揮黃崖洞戰斗,參與指揮晉東南反九路圍攻、百團大戰和華北游擊戰爭。可惜因受托派冤案牽累和犧牲過早而未及施展更大抱負。1955年人民解放軍授銜時如健在,當授大將軍銜。(本文觀點系作者所持,不代表本刊立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