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歷史檔案再讀焦裕祿
湯傳稷
焦裕祿談工作
4月16日,河南省委在蘭考縣召開常委會議,深入學習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增強黨性切實改進作風推進科學發展。
為便于我省廣大黨員干部重溫焦裕祿精神,省檔案局與本報聯合,從關于焦裕祿同志的歷史檔案資料中,選取生動的事實材料來解讀焦裕祿精神。
本文素材大多數過去沒有公開報道過,很多資料是首次公布,因所引述資料眾多,不再一一注明出處。
●1963年2月20日:焦裕祿收到縣檢察院副檢察長張增勇的來信。信中反映,他于16日路過崔園子公社,發現當地群眾生活很困難。出現了人口外流、逃荒要飯,拆墻、扒房、送童養媳、賣子女等問題嚴重。
焦裕祿對這封信很重視,立即簽發給縣委常委,并決定將信中反映的10個生產隊作為特重災隊,派人去宣傳政策,安定民心。對斷炊戶先借銷一些糧食,然后在摸底的基礎上,按政策迅速發放統銷糧。
●1963年5月18日:當天深夜,焦裕祿剛看完文件,準備睡覺。這時忽然狂風呼嘯,大雨傾盆,他披上雨衣就出去了。愛人和孩子在火車站找到了他,問:“你一個人出來,怎么不吱一聲?”焦裕祿說:“我出來看一下縣城里的水能不能排出去,城關鎮有些群眾的住房不牢固,我去轉了一圈看看。”
焦裕祿干部履歷表
第二天天不亮,焦裕祿馬上開縣委常委會,安排全縣干部群眾排水。會后,焦裕祿脫去鞋襪,卷起褲腿,打著雨傘,帶領3位同志趕往水災最嚴重的社、隊。
●1963年12月11日:焦裕祿來到社員張傳德家,看到張的愛人抱著一歲的男孩,不停地流淚,忙上前詢問,問明孩子得了好幾種病,在當地看了一個多月不見好轉。他趕緊到大隊給縣醫院院長高芳軒打了電話,要他們好好給孩子治療。他還不放心,又寫了一封信,讓張傳德帶上到縣醫院去。孩子住院期間,焦裕祿曾3次電話詢問病情。經過25天的治療,小孩吃得白胖,病全好了。這個原名叫張徐州的小孩,在焦裕祿逝世后,為表示繼承焦裕祿遺志,改名叫張繼焦。
●1963年12月13日:晚上,北風刮得呼呼叫,小雨下個不停。焦裕祿身披雨衣,提了2斤羊肉、2斤紅糖、3斤大紅棗、5斤黃豆,到土山寨村農民郭汪民家。他敲了敲門說:“大娘,我來看您老人家啦!”郭大爺開了門,一看是焦裕祿,感激地說:“老焦,天這么晚你怎么又來了!”焦裕祿坐在大娘床頭說:“大娘的病好點了吧?我今天去紅廟,聽醫生說,羊肉、紅棗、紅糖、黃豆放在一起熬湯喝,可以治浮腫病,我特意給您帶來點試試。”
焦裕祿干部履歷表
焦裕祿重病前寫下的文章標題
艱苦奮斗
●1963年8月,焦裕祿的小孩找爸爸要錢買新鉛筆,焦裕祿看看鉛筆頭說還能用。過了幾天,孩子又要新鉛筆。焦裕祿看著筆頭說,還能用。最后,鉛筆用到像一粒花生米那樣長了,孩子又要換新的。焦裕祿從抽屜里拿出一個筆帽往鉛筆頭上一套說:“這不是還可以用嗎?”然后,焦裕祿又給孩子講,生產一支鉛筆多么不容易,教育孩子要愛護工人叔叔的勞動成果。
●1964年2月7日:國家給蘭考撥來一批救濟棉花。救災辦公室的同志看到焦裕祿的棉襖很破,決定照顧他3斤棉花,讓他換件新棉襖。同志們怕焦裕祿不要,就把3斤棉花票送到他家里。焦裕祿知道這件事后,又讓家屬把棉花票退了回去。他對救災辦公室的同志說:“救災物資是給群眾的,我們不能要。雖說我的棉衣破點,但還能穿,比起沒有棉衣穿的群眾強多了。作為領導要時刻保持艱苦樸素的作風,生活上向低標準看齊。”
實際上,焦裕祿的許多衣物都該換了。一床被子用了幾十年,被里爛了就翻過來用,衣服、鞋襪補了又補。愛人徐俊雅總想給他換件新的,而他卻常常對家屬說:“現在蘭考遭災,群眾生活很苦。跟群眾相比,咱穿的就不錯了。比我要飯時披麻包片,住房檐下避雪那會兒強多啦!”有一次,焦裕祿的一件已縫了許多補丁的衣服又破了,焦裕祿又讓愛人徐俊雅縫補。徐俊雅一看實在是破得不能再補了,就不愿意補。焦裕祿又求岳母給縫補,焦裕祿的岳母也說太破不能補了。于是,焦裕祿就自己動手縫補,還笑著說:“補丁多了,穿著結實。”
求真務實
●1963年3月,在一次縣委會上研究造林問題時發生了爭論,有人主張把樹種到沙丘上、風口上,防風固沙;有人主張種到大路旁,綠化環境。焦裕祿總結時說:“兩種意見都有道理,都應當實現,但有個步驟問題。我的意見是‘先顧吃飯,后顧好看’。”大家覺得這個總結全面周到,主次分明,扼要生動,爭論雙方都愉快地接受了焦裕祿的意見。
●1963年3月13日:從河南桐柏縣調了一批花生種子運到蘭考,焦裕祿提議分配時先保證適合種花生的重點地區。縣委決定給老韓陵5000斤花生果,焦裕祿和城關區長親自組織群眾剝皮。播種時,焦裕祿又和社員一起點播。之后,焦裕祿經常到花生地里除草、治蟲、查看花生的生長情況。
●焦裕祿平時很少照相,他在蘭考留下的3張照片,兩張都是趁他不防時偷拍的。焦裕祿逝世后,連個標準像都沒有留下。開追悼會時,還是用的1949年的照片。這主要是因為焦裕祿不讓拍他。很多次,縣委宣傳部通訊干事劉俊生想拍下焦裕祿與群眾一起忘我工作的鏡頭,但均被焦裕祿制止了,焦裕祿要求劉俊生只拍攝廣大群眾的鏡頭。
難得的一張照片是在1963年9月的一天拍下的。當時,焦裕祿到城關公社胡集大隊朱莊檢查工作,看到他春天栽的那棵桐樹長得很旺盛,其他同志都要求焦裕祿在這棵樹下留個影。剛開始他不同意,劉俊生這次斗膽“批評”起焦裕祿:“群眾和你在一起合了影,一定很高興,這對群眾的鼓舞不就更大嗎?”焦裕祿聽劉俊生批評得有道理,就大笑說:“好吧,叫你照!”接著他又說:“我愛泡桐樹,就在泡桐樹旁拍一張吧!”于是,縣委通訊干事劉俊生這才給他拍了一張難得的“生活照”。
●1963年7月的一天,焦裕祿下鄉檢查工作路過金營大隊郭莊時,他突然跳下自行車向一塊高地走去,那里長著幾棵棉花。焦裕祿說:“為啥別的地方不長,這里長呢?”他捏一小撮土放進嘴里品嘗滋味。隨行干部問:“焦書記你咋吃土呢?”焦裕祿吐口唾沫說:“我的舌頭是個化驗器,能隨時化驗出土里包含的鹽、堿、硝的情況。”
●1963年11月19日至30日:焦裕祿組織除三害辦公室、農業局、科委和各公社農機站等有關部門64人,對全縣堿地面積、分布情況、地下水位進行全面丈量、調查。在普查期間,焦裕祿經常帶著行李,拿著干糧,挎著水壺,和鹽堿普查隊的同志一塊下去。為了弄清一塊鹽堿地情況,他們反復丈量,挖掘地下水,焦裕祿經常用嘴品嘗含鹽堿成分。焦裕祿說:“用舌頭一舔,咸的是鹽,涼的是硝,又騷、又辣、又苦的是馬尿堿。”
經過10多天的艱苦工作,焦裕祿與普查隊一起掌握了第一手資料。焦裕祿讓大家把鹽堿地分牛皮堿、馬尿堿、瓦堿、鹵堿、白不鹵、其他堿6類進行分類統計,繪制出全縣鹽堿分布、分類圖。他們通過對1963年全縣35萬畝積水地進行詳細調查后,進而分析得出結論:內澇是形成鹽堿地的根本原因。
焦裕祿調查報告
焦裕祿用過的棉衣和被子
知難而進
●1962年12月初,地委組織部同志在和焦裕祿談話時,明確地告訴他,蘭考是個最困難的縣,要他在思想上有個充分準備。當時焦裕祿態度十分堅決地說:“感謝黨把我派到最困難的地方。越是困難越能鍛煉人。請組織放心,不改變蘭考面貌,我決不離開那里。”組織上要焦裕祿回去安置好家再去蘭考報到,而焦裕祿卻立即到蘭考報到去了。他說:“蘭考正在嚴重困難的時候,那里的群眾正盼望黨組織派來的人組織他們向困難作斗爭。”
●徐俊雅在一篇回憶焦裕祿的文章中寫道:“我同焦裕祿同志生活在一起已有十多年,他好像永遠不知道啥叫‘難’。記得我們才從地方轉業到工業上那會兒,那困難才大呢!他文化不高,從來沒見過機器,別人給他介紹情況,他啥也聽不懂。圖紙擺在面前,看花了眼也不明白。當時有人就說:‘看,拉牛尾巴的人也來學工業!’可他不聽這些,還是迎著困難干。在大連起重機廠實習的時候,他擔任車間主任。他慢慢學會了看圖紙,什么活也能干一些了。工人同志都喜歡他,說:‘老焦真行,鉆勁兒大,是咱們的好主任!’”
有關文獻也記述了焦裕祿干工業的事跡。1953年7月,焦裕祿到洛陽礦山機器廠工作。雖然只有4年小學文化程度,但焦裕祿硬是通過刻苦學習弄懂了相關專業知識。1956年,焦裕祿被任命為車間主任。上任不久,廠黨委決定試制重達108噸的大型卷揚機,當時國內尚屬首次,攻關難度很大。身為車間主任的焦裕祿沒有退縮,為解決生產中的一個個難題,他索性把鋪蓋搬進了車間,連吃飯也蹲在機器旁。工人們在焦裕祿拼搏精神的感召下,也紛紛夜以繼日趕任務。經過合力奮戰,直徑4米的卷揚機終于試制成功。
敬業奉獻
●1963年2月的一天,焦裕祿與張欽禮在同一個飯桌上吃飯,吃著吃著,焦裕祿手中的筷子伸到盤子里夾了個空。張欽禮問:“焦書記,吃著飯你還在想啥?”焦裕祿說:“我怎能不想呢?改變蘭考面貌的重擔在咱們身上,全縣三十六萬人民眼巴巴地望著咱們呢!”
●1941年,焦裕祿的父親因家貧又愁悶而上吊自殺,當時焦裕祿只有十七八歲。1955年,焦裕祿在他的干部檔案自傳中是這樣敘述他的母親的:“母親李氏六十三歲,住山東家種一畝地生活,完全依靠我并愛人工資640分。我除經常向家寄錢供母親生活外,母親農閑時有時也到我處住三兩個月。”
1964年2月11日至28日:經上級黨組織批準,焦裕祿到山東省淄博市北崮山村探望老母親,這是他參加革命后離家17年的第一次探親。
臨行前,也就是1964年春節前一天,焦裕祿到縣政府大院找到縣長程世平,有些難為情地說:“老程,你手頭寬不寬裕,能不能借給我三四百元?”程世平知道,焦裕祿夫婦平時省吃儉用,因為要贍養老人,撫育6個子女,有時還接濟窮困群眾,日子過得相當緊巴。可沒想到他一個十五級干部連回老家探親的路費也湊不夠。
這次,他把愛人徐俊雅和6個孩子全部帶回去。一路上,他指著一塊塊烈士碑對孩子們講革命烈士的故事,教育孩子們要珍惜眼前的生活。徐俊雅這才明白焦裕祿把孩子全部帶回老家的良苦用心。
●1964年5月4日,焦守鳳到鄭州探望她病重中的爸爸焦裕祿,只見他嘴唇干裂,臉黃如紙,說話要用很大的力氣,仍然上氣不接下氣。焦裕祿見到女兒的第一句話就問:“小梅,咱蘭考淹了沒有?你把咱縣的實際情況告訴我!”
這次他們父女見面后的第10天,即同年5月14日9時45分,焦裕祿與世長辭,終年42歲。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