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人”的高小畢業底子好
哈哈,別看孔夫子是咱們國家的,但中國近代教育還是落后的。就以我家為例,祖父祖母幾乎都是文盲,祖母還算念過兩年私塾,祖父沒有進過學堂。父親抗戰八年中,由于戰亂,讀了八年小學,抗戰勝利后才完成高小畢業。母親沒有上過學。舊時小學還分高低的,小學4年級畢業,稱初小畢業,小學6年級畢業,稱高小畢業,請注意哦,不是高校畢業,是高小畢業。
我到1966年,高小畢業了。正趕上文化大革命,兩年后復課鬧革命,算又讀了幾年書,以后就屯墾戍邊了,改革開放時候,國家不認在文革時期所讀書賬,所以,咱們這幫人還是享受高小畢業的待遇,不服氣可以參加初中與高中的考試,考試通過才能承認新的文憑。我們這些人就是高小畢業,當然還包括,初中68屆和70屆的。
我是很幸運的,逃過了這個學歷重新認定的過程,因為我是工農兵學員,最后被認定與相當大專學歷,現在大學水平不濟,才允許我們填寫“大學畢業”。作為文化整體水平考核,還只能是高小畢業。我也樂意接受高小畢業這個稱號。因為從多方面反映,這些年“高小畢業”口碑越來越好了。
你看我一個高小畢業生,帶著工資上了大學,通過半年的中學知識(數理化)補習,后兩年半就開始所謂的“大學”專業的學習。兩年后,咱還留校當了大學的老師了。哈!就那個“大?!便曨^,咱心滿意足!所以之后的職稱難評,咱都認定了,20多年的講師,咱沒什么怨言,堅持到退休嚎。所以連申報高級職稱的想法都不存在。俗話說得好,知足者長樂。
最近有博士畢業的同事(老師),說我們這代人文化“底子好”。哈哈,這比咱們評上教授都快樂!原因是什么呢?我喜歡有空寫個帖子,然后貼到網站上,他們見著后,跟我聊天,說我文化底子厚。我說,這怎么能黑白顛倒呢?論文化我只是高小畢業,你可是一步一步科班上來的,現在不到是博士畢業,而且還是博士后呢?當然他這個說法不單單是他一個人,幾乎教研室的高學歷青年教師都有相同的看法。那么“高小畢業底子好!”也算是時代給予的。
我記得,上小學是很輕松的,比現在的小學生有足夠玩的時間,下午早早就下課了,沒有課外作業,下午的多半時間都是玩。晚上也還是玩,怎么哪來的底子好呢?課程非常簡單,有些課文直到現在還記得。三年級的時候,正趕上我母親掃盲,我還認真輔導過母親,也就是說我還念過掃盲課本。掃盲課本都是日用文字,百家姓、日用工具、農作物名字等等,我到是多認不少的字。其實像我母親那樣的文盲很多,基層也通過多次掃盲,許多的文盲也摘了帽子,我母親就是其中一位。我母親能夠看報和看信,當然還有些字不認得,但大概的意思是可以讀到的,寫還是很有欠缺的,主要是讀的機會相對多,寫的機會少。掃盲主要目的是認字,以讀為特征。起碼大街上的告示、通知能看懂。
所以,想當年稱我們實際高小畢業為知識青年還是相對合適的,但是,說高小畢業底子好是不合適的。在自己下鄉后,我們就感覺到那些高中老三屆就比咱們強得多,與他們在一起,頂多就是個“跟屁蟲”,就是寫學習毛主席著作的心得體會,或者年終小結也強得多,不服不行。
唉?這光陰似箭,咱們這批高小畢業卻在大學生遍地有,研究生到處走的今天,突然卻冒出來,“高小畢業底子好”的美譽?這是時代到底怎么了?倒是不像笑話,卻耐人尋味。問題在哪兒呢?也許是對學習知識的認同問題。社會只承認正規學校的正規學習過程,不承認其他的學習過程,而且發展到只認文憑的風氣。
我以為,除了學校學習,伴隨人生一輩子的學習知識就更多了,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一個社會輕視過程學習那倒是及其悲哀的,是國家的悲哀民族的悲哀?!案咝‘厴I”的人,在他們后來的社會實踐中,學習也一直伴隨著他們,他們在學識方面不可能止步不前的。還是毛澤東所得實在,“讀書是學習,使用也是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學習?!弊詈玫膶W習是帶著問題的學習與思考。也許正是因為他們“高小畢業”,問題比高學歷的人更多,只要重視生活的過程學習,他們也不可能只停留在“高小畢業”這個水平上的。
當然,知道自己是“高小畢業”,更懂得奮起直追。追趕時代也有兩種效應,一種是追趕文憑,一種是以獲得知識,我是屬于后一種的。我“工農兵學員”畢業留校后,沒有放棄學習,有兩三年時間,除完成教學工作之外,有空就騎著車到復旦大學旁聽本科生與研究生的課程,幾年來旁聽的課程近20門。雖然得不到承認,但不能說沒有進步。不但學習本專業的數學課,還有物理學、流體力學、空氣動力學、數字電路、模擬電路、計算機語言、單片機技術、傳感器原理、魯棒控制、信號分析與處理等也都是通過自學而得的……隨后開始“浪蕩江湖”,在實踐中不斷學習與思考。另外在“文、史、哲”方面上山下鄉那會兒也喜歡,不少是在讀馬列和讀毛選的外圍學習時附帶學習一些的?,F在上網發帖和辯論什么的,還真少不了咱的“高小水平”呢?!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