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的革命者--愛因斯坦激進的政治生活紀要
文/約翰.賽門(John J. Simon) 翻譯/李文吉
今年(2005年)適逢愛因斯坦逝世五十周年,也是他改變物理學研究的五篇重要科學論文發(fā)表一百周年。愛因斯坦的洞見極具革命性,不僅質(zhì)疑了自然科學界既有的教條,還改變了常人的世界觀。1920年代,他便已在國際間遠近馳名,成為家喻戶曉的人物,名氣之大,在當代充斥于小報與有線電視新聞頻道的名人出現(xiàn)之前,實屬罕見。他艱深難懂的論文與媒體的訪談一樣常成為報紙的頭版新聞和新聞影片的材料。不過,愛因斯坦﹞以直言無諱的激進派身份參與他那個時代的政治生活,卻經(jīng)常未見嚴肅的討論,特別是在他死后所寫的生平簡介與傳記里更是如此。
在瑞士完成學業(yè),成為社會主義者
1879年3月14日,愛因斯坦出生于德國一個開明而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裔中產(chǎn)階級家庭。愛因斯坦的青少年時期似乎沒什么不尋常。他和很多十九世紀末的年輕人一樣滿心好奇,閱讀達爾文,對自然世界深感興趣,希望掌握「自然的奧秘,以洞悉『法則中的法則』」。
1895年,愛因斯坦時值16歲,他放棄德國國籍,遷居到瑞士。主要是不愿服兵役,也為了完成在蘇黎世工藝學院的學業(yè)。在那兒比較沒有當時充斥于德國與奧地利大學的反猶太氣焰,他最終取得了博士學位。蘇黎世令他受惠的不僅于此。愛因斯坦耗了很多時間待在歐得安咖啡廳,俄國激進派像是柯倫泰〈Alexandra Kollontai〉、托洛茨基〈Leon Trotsky〉等人常在那兒聚頭、幾年后列寧也常去。愛因斯坦承認他很常到那兒,甚至為了參與咖啡廳里令人興奮難抑的政治辯論而不去上課。
1902年愛因斯坦因找不到學術(shù)研究的工作,到伯恩的瑞士專利局任職。在任職專利局期間,他于1905年出版了論述狹義相對論、量子力學、布朗運動(分子在液體中的運動)的論文。1914年他應(yīng)柏林大學之聘任專職教授。《愛因斯坦檔案》的作者弗列得.杰洛米〈Fred Jerome〉【注】指出,這個職位可能是英國、法國與德國的大學為了激勵各自政府遂行帝國的目標而爭相招攬科技人才所致。不幸的是,愛因斯坦接受這個職位,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爆發(fā),德國又是主要參戰(zhàn)國。
愛因斯坦反對戰(zhàn)爭,因此與他原先支持的德國社會民主黨失和,轉(zhuǎn)而同視一戰(zhàn)為參戰(zhàn)國統(tǒng)治階級之爭的黨內(nèi)少數(shù)派站在一起。愛因斯坦也發(fā)覺自己和大多數(shù)的科學家同事意見不合。當時和愛因斯坦的學術(shù)地位大致相當?shù)奈锢韺W家普朗克〈Max Planck〉,和近百位科學家簽署了一份極端民族主義的「致文明世界宣言」,措辭高亢激越,預示了一個世代后出現(xiàn)的納粹言論,宣言支持德國參戰(zhàn)的目的,指「俄羅斯群氓」、「蒙古人」、「黑鬼」給縱放出來「噬咬白種人」,這場戰(zhàn)爭是對他們的合理抵抗。愛因斯坦和僅有的其它三位科學家在一份回復文件里形容這些科學家(悲哀的是又有許多作家與藝術(shù)家加入)的行為是可恥的。這份文件被當時的德國政府查禁,至少有一位簽署者被捕下獄。愛因斯坦沒被捕,這是第一個實例顯示,他新近獲得的聲名不僅可保護他,更讓他能在別人不能發(fā)言時大膽直言。
反對種族岐視 遭極右勢力視為眼中釘
在一戰(zhàn)后的混亂局勢中,愛因斯坦仍持續(xù)放言無忌。最著名的是,德國威廉國王退位的那天〈在兩星期內(nèi),歐洲不僅停戰(zhàn),其它七國的君主也暫時被自由派或社會主義政權(quán)取代〉,愛因斯坦在他的教室門口貼上告示:「停課─革命」。在戰(zhàn)時, 他和自由派及激進派的學生與同事一道反戰(zhàn),并施加援手,戰(zhàn)后則和他們攜手對抗以收復失土為號召而日益高漲且很快就變?yōu)榧{粹主義的軍國思想。愛因斯坦的名氣響亮,死灰復燃的惡毒的反猶太運動便以他為攻擊的焦點。不只極右派政客,甚至連德國科學家都將他的相對論斥為「猶太人的邪說」。此際他已是蜚聲國際的杰出人物。1921年他以闡明光的量子屬性的光電效應(yīng)獲得諾貝爾物理獎。他也常出現(xiàn)在威瑪共和國的文化與社會活動的場合。同時,愛因斯坦越來越不諱言他的政治主張。他反對1920年代德國高漲的種族岐視、我族至上我武唯揚的暴力與極端的民族主義,戮力于歐洲的統(tǒng)一,支持保護猶太人免受日益激烈的反猶太暴力之害的組織。遇有不平事,他人人平等的信念總?cè)滩蛔∮腿欢号龅綄W分費高漲,窮學生繳不起,愛因斯坦經(jīng)常在課外免費講授物理課程。隨著歐洲經(jīng)濟與政治危機日趨嚴重,愛因斯坦日益藉科學研討會的講臺闡明政治問題。杰洛米指出:「他能夠早上在大學演講相對論,同一個晚上敦促年輕人拒服兵役。」
1930年,希特勒的國家社會黨已骎駿然有主宰德國政治之勢,愛因斯坦在國內(nèi)雖照樣言所當言,也越來越往國外尋找適合發(fā)表科學與政治見解的出路。他到英國、荷蘭與歐洲其它國家演講,從1930年起,每年到美國加州里工學院擔任訪問教授。1933年1月30日納粹黨奪取政權(quán),沒收愛因斯坦在柏林的財產(chǎn)。五月,希特勒的宣傳部長戈培爾發(fā)動公開焚書,特別突出愛因斯坦的著作,此次暴行的新聞?wù)掌瑐鞅槭澜纭<{粹報紙上注銷以巨額獎金懸賞謀殺愛因斯坦的消息后,他被迫在保鏢的保護下完成在荷蘭的巡回演講。那年冬天訪問加州里工學院時,他和家人決定不返回柏林,接受美國紐澤西洲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之聘為終身研究員,住進梅瑟街上一棟樸實無華的屋子。
積極支持反法西斯戰(zhàn)爭
愛因斯坦一面適應(yīng)新環(huán)境,一面拼命研究他的「統(tǒng)一場理論」,嘗試解明磁力與重力是單一基本現(xiàn)象的不同表現(xiàn)。這是他后半生主要的研究范疇,至今當代物理學與天文學仍受這一理論的啟發(fā)。
1940年愛因斯坦獲得美國公民權(quán),在這之前的幾年,他的政治關(guān)切集中在納粹黨反猶太運動所造成的傷害與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他再次運用他的名氣請求美國政府允許難民移民美國,卻徒勞無功。他繼而聯(lián)合其它的歐洲知識分子請求羅斯福夫人說服她丈夫,依然無效。這不是愛因斯坦第一次和羅斯福政府起沖突。他積極公開支持西班牙內(nèi)戰(zhàn)中反對佛朗哥將軍的力量。納粹空軍轟炸西班牙村莊時,美國和英國、法國一道執(zhí)行故示「中立」的禁運,拒絕提供共和軍所需的彈藥。盡管有大規(guī)模的示威游行與愛因斯坦列名其中的請愿,封銷政策始終沒有解除,加諸西班牙的法西斯統(tǒng)治(二戰(zhàn)后在美國的援助下)持續(xù)了將近四十年。將近三千名美國人組成的林肯作戰(zhàn)旅違抗政府命令和西班牙共和軍并肩作戰(zhàn),甫一成軍即獲愛因斯坦的熱烈支持。
1939年,在同為德國納粹難民的物理學家Leo Szilard的敦促下,愛因斯坦上書羅斯福總統(tǒng),警告納粹德國在核子研究方面頗有進展,可能搞出原子武器。此信促使美國造出原子彈,這是愛因斯坦至今仍最為人記得的公開行動。不過,由于美國政府害怕愛因斯坦的激進立場而他本人也不愿意,故他并未參與發(fā)展原子彈的「曼哈頓計劃」。
批判美國帝國主義 反對核武競賽
二戰(zhàn)之后,愛因斯坦抗議美國毀滅廣島與長崎。弗列得.杰洛米引述1946年倫敦《周日快報》的專訪說,愛因斯坦「將日本原爆歸咎于杜魯門反蘇聯(lián)的外交政策」,并表示「如果羅斯福活到戰(zhàn)爭結(jié)束,廣島就不會被炸。」杰洛米指出,這篇專訪隨即被放入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越積越多的愛因斯坦檔案。
美國戰(zhàn)后初期的特點就是,在政府與商界刻意制造出反共的狂熱氣氛,以支持美國在國際與國內(nèi)的目的。曼哈頓計劃的科學家在德國戰(zhàn)敗的1945年5月至轟炸長崎的8月這段期間,早就辯論過原子武器的使用,對于原子彈引發(fā)的議題了然于心。許多人擔心美蘇之間的核武競賽。為了勸阻核武競賽,他們組織了「原子科學家緊急委員會」,愛因斯坦答應(yīng)擔任主席。愛因斯坦認為美國強權(quán)在實行軍國主義的擴張政策,他首先想輿國務(wù)卿馬歇爾〈George C. Marshall〉會晤討論這個議題。他碰了壁,但是在和原子能源署的一位中階官員對談中,他形容杜魯門的外交政策是反蘇的擴張主義。他以「美國帝國統(tǒng)治下的和平(Pax Americana)」的字眼形容他所認為的美國帝國主義的野心。大量的民眾對「原子科學家緊急委員會」的反核訊息頗有反應(yīng),但是最終他們?nèi)詻]有達成把原子能的發(fā)展從軍方撤出,交由國際控管的目標。
對抗美國的種族岐視與私刑
1940年代愛因斯坦主要關(guān)切的另一項政治議題是美國境內(nèi)的種族岐視、隔離政策、私刑與其它顯示白人優(yōu)越地位的行為。戰(zhàn)爭期間,美國為了動員全民在戰(zhàn)場與國內(nèi)全面支持戰(zhàn)爭,允諾了種族平等政策。但事實上,官方所說的種族正義的含義并不明確。羅斯福設(shè)置了「公平就業(yè)執(zhí)行委員會」,這個機構(gòu)說是要干出很多事,卻沒什么權(quán)力去影響職場的種族歧視。一千一百多萬人的軍方還是實行隔離。戰(zhàn)后,經(jīng)濟混亂、職業(yè)轉(zhuǎn)換與住房短缺都是以種族隔離(Jim Crow)的老辦法處理,如李德貝里的歌詞所唱的:「如果你是黑人,滾回去,滾回去,滾回去!」
愛因斯坦居住的紐澤西州普林斯頓城,雖然離紐約只一小段車程,卻和南北戰(zhàn)爭時代的南方一樣保守。生于普林斯頓的保羅.羅布森〈Paul Robeson〉稱它是「喬治亞種植園市鎮(zhèn)」。非洲裔美國人通常在居住、就業(yè)上都遭到拒絕,曾由主張種族隔離的威爾遜〈Woodrow Wilson〉領(lǐng)導的普林斯頓大學本身也不準黑人入學;抗議或違抗經(jīng)常引來警察暴力。愛因斯坦曾在德國目睹類似場面,也是長期反對種族歧視的斗士,對這類暴行無不立加反制。1937年,女中音瑪麗恩.安德生〈Marion Anderson〉在普林斯頓辦了一場極獲好評的演唱會,卻被搞種族隔離的拿騷旅館拒絕入住,剛聽過演唱會的愛因斯坦立刻邀請她到家里住。她接受邀請,而且往后只要在紐澤西演唱,一定住到他家,甚至在旅館不再搞隔離后亦然。
1946年,目睹私刑邪風蔓延全美,保羅.羅布森邀請愛因斯坦共同擔任「美國終結(jié)私刑奮斗會」的主席。這個團體的成員也包括杜波娃〈W. E. B. Du Bois〉與其它民權(quán)運動者,有次在華盛頓舉行示威游行,本已排定愛因斯坦演講,他因病作罷,但他還是致函杜魯門總統(tǒng)呼吁起訴私刑犯,通過反私刑的聯(lián)邦法律,罷黜搞種族岐視的密西西比州參議員比爾伯〈Theodore G. Bilbo〉。信函由羅布森送達,但是當他告訴杜魯門如果政府不愿保護黑人,他們只有自己來,雙方就此不歡而散,提早結(jié)束了會談,這引起一片嘩然,但是愛因斯坦寫信告訴羅布森同意他的做法:「只要有堅定不移的意志為正義的事業(yè)效力,總是有克服法律障礙的辦法。」
支持進步黨的華萊士競選總統(tǒng)
愛因斯坦樂意使用他的名聲促進社會正義,卻堅拒接受由名氣帶來的榮譽,但僅有一次例外。1946年5月,賓州傳統(tǒng)的黑人學府林肯大學,由校長邦德〈Horace Mann Bond〉頒給他榮譽學位。愛因斯坦接受了。他在校園待了一整天,對大學部學生演講,和教職員的孩子聊天甚至玩耍,其中一個小孩是校長的稚子朱立安.邦德〈Julian Bond〉,他后來成為民權(quán)運動領(lǐng)袖,現(xiàn)任全國有色人種促進會(NAACP)主席。媒體略過此事不報,但愛因斯坦致詞時說:「美國人的社會觀?他們對平等與人性尊嚴的觀念,僅限于白色皮膚的人。我越覺得我是美國人,這種狀況就越讓我痛苦。只有加以揭穿,我才能免于淪為共犯。」
愛因斯坦在政治使命感的驅(qū)動下,對國內(nèi)種族關(guān)系的危機與同一時期冷戰(zhàn)孕育的核武威脅采取行動,也聯(lián)合德國老鄉(xiāng)作家托馬斯.曼〈Thomas Mann〉與畫政治畫聞名的朋友、鄰居畫家班.沙恩〈Ben Shahn〉 等人支持新起的「進步黨」。進步黨由羅斯福「新政」聯(lián)盟中的左翼,包括激進派、社會主義者、共產(chǎn)黨人等組成,建黨是為了幫前任副總統(tǒng)華萊士〈Henry A. Wallace〉競選總統(tǒng)。愛因斯坦特別推崇該黨反對種族隔離的立場,他與華萊士及支持第三黨的同道保羅.羅布森合照,以他的聲望與支持為其助陣。羅布森與華萊士到南方從事競選活動,盡管遭受暴力攻擊,仍拒絕出席分隔種族的群眾集會,或是住進種族隔離的旅館。在愛因斯坦的支持下,華萊士也呼吁由國際社會管制進而廢除核子武器。結(jié)果,因當時反蘇聯(lián)的黷武思想盛行,而杜魯門后來又許諾實行自由派的、「新政」式的社會福利計劃,華萊士的選戰(zhàn)潰敗。杜魯門出人意表的連任,掃除了升高冷戰(zhàn)與加強隨冷戰(zhàn)而來的意識形態(tài)壓迫的一切障礙。
部份華萊士的支持者怪罪進步黨未能超越新政的自由主義。他們認為進步黨對某些問題應(yīng)該采取明確的社會主義立場,例如,基本工業(yè)的公有制。采取這種立場的包括這本雜志(《每月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里奧.胡伯曼〈Leo Huberman〉與保羅.史威濟〈Paul M. Sweezy〉。愛因斯坦盛贊《每月評論》的創(chuàng)辦,并且在胡伯曼的友人奧圖.納珊〈Otto Nathan〉的請求下為1949年5月的創(chuàng)刋號撰寫〈為什么要社會主義?〉一文〔編按:譯文請見2003年11月本刋創(chuàng)刋號〕。這篇 文章從邏輯、道德與政治的角度,清晰地闡述了社會主義,加上愛因斯坦的聲望,遂吸引了大眾注目這本小型左翼雜志的誕生。在當時充滿敵意的政治氣候下,這篇文章當然鼓舞了這本雜志的主辦者,也促進了雜志的銷售量。
支持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共同建立家園
二次大戰(zhàn)結(jié)束后,愛因斯坦也關(guān)注在納粹大屠殺之后的歐洲猶太人的危機。他自認是沒有宗教信仰的猶太人,至少從他兒童時期第一次遭遇反猶太運動起,他便對這種極端民族主義的病癥有切近的觀察,間或還身受其害,他也像對待他所痛恨的其它罪行一樣,反制反猶太運動。早在1912年他首次前往美國為猶太人建立巴勒斯坦屯墾區(qū)募款時,即在尋求解決歐洲猶太人社會即將面臨的災(zāi)難之道。他反抗中歐與東歐加諸猶太人生活越來越多的法律上與法律之外的限制,支持猶太人移民美國(但成效極有限),并且鼓吹在巴勒斯坦建立他和其它人所稱的「猶太民族家園」。為此他贊成「猶太建國運動」,雖然這個標簽不是那么適合他,他也沒主動回避。但他還是力避與「猶太建國運動」的狂熱份子,包括扎波亭斯基〈Vladimir Jabotinsky〉和比金〈Menachem Begin〉扯上關(guān)系,也不與「猶太建國運動」的主流,例如魏茲曼(Chaim Weizmann ,以色列第一任總統(tǒng))與本-古理安( David Ben Gurion,以色列第一任總理)接觸。愛因斯坦在1930年寫道:「必須克服壓迫別族的民族主義?巴勒斯坦只有在以當?shù)貫榧覉@的兩個民族和平合作的基礎(chǔ)上才有前途可言?他們兩族必須排除萬難攜手共進。」他戰(zhàn)前戰(zhàn)后都支持一個由猶太人與巴勒斯坦人組成的雙民族國家。
1946年,數(shù)百萬歐洲猶太人依然流離失所,戰(zhàn)勝的同盟國連一小部份難民都不愿意接納,愛因斯坦出席「英美巴勒斯坦調(diào)查委員會」,呼吁開辟一個「猶太家園」。猶太建國運動的當權(quán)派似乎有意將之誤導為建立猶太主權(quán)國家,在他的朋友拉比. 史蒂分.懷斯〈Rabbi Stephen Wise〉的協(xié)助下,他澄清了立場。他說,在巴勒斯坦經(jīng)濟可以容納的范圍內(nèi),該讓猶太人自由遷入,因而巴勒斯坦應(yīng)該有一個保證「某一群人不會被另一群人『多數(shù)化』的」政府。他拒絕提出懷斯所要求的更強烈的聲明,并答道:「強硬要求建立一個猶太國家只會給我們帶來不欲見的結(jié)果。」激進的記者史東(I.F. Stone)贊揚他超越了「種族的限制」。(愛因斯坦后來成為《史東周刊》的榮譽訂戶。)
然而,就像許多猶太的激進派〈包括許多社會主義者和共產(chǎn)黨人〉一樣,愛因斯坦難以克服對于猶太建國計劃的矛盾情感,最后還是盛贊以色列的建國。鍳于一些激進派對以色列在1967年六日戰(zhàn)爭后壓制巴勒斯坦人,表達了前后不一致的反應(yīng),因而我們很難猜測他會有什么樣的反應(yīng)。但是他顯然很關(guān)心以色列人在巴勒斯坦住民的土地上建立屯墾區(qū)的后果;說他會為巴勒斯坦人遭以色列猶太人壓迫四十年而駭然神傷,應(yīng)不是過甚之詞。
抵抗美國的反共狂熱
二十世紀中葉的「紅色恐慌」占去愛因斯坦晚年大部分的時光。他寫道:「德國人幾年前的災(zāi)難又重演了。」看到美國人迷失在1950年代初朝鮮戰(zhàn)爭帶動的富足中,愛因斯坦對這樣的事實深感憤懣:「美國境內(nèi)誠實的人民只占無望的少數(shù)。」但是他決心反擊,尋找發(fā)抒議論的場合。1953年機會來了,一個紐約教師因拒絕在參議院的調(diào)查委員會討論他的政治立場與舉發(fā)他人而遭解聘,他給愛因斯坦寫信,愛因斯坦藉答復來信針砭時弊。愛因斯坦寫信給弗隆格拉斯(William Frauenglass ),這位打破陳規(guī)的教師在英文課上準備了跨文化的課程以克服有偏見的刻板印象。愛因斯坦力勸「每一位被叫到調(diào)查委員會前的知識分子都應(yīng)該拒絕作證?如果準備跨出重大的這一步的人夠多,他們就會成功。如若不然,知識分子就只配專為他們而設(shè)的奴隸制。」這封信成為全國的頭版新聞,發(fā)揮了預期的效應(yīng)。英國哲學家羅素〈BertrandRussell〉從遠方聲援愛因斯坦,在紐約時報發(fā)表反對愛因斯坦的社論時,他從倫敦寫信給該報:「你會譴責拒絕為羅馬皇帝犧牲的基督教殉教者嗎?你會譴責約翰.布朗(John Brown美國19世紀廢除奴隸制度者)嗎?」
在弗隆格拉斯事件后不久,另一位不肯合作的證人紹多維茲〈Al Shadowitz〉向麥卡錫參議員說他拒絕作證:「我接受愛因斯坦博士的建議。」麥卡錫當場暴怒,但最終愛因斯坦的意見影響了最高法院輿年輕的「新左派」學生,最高法院在1957年下令停止「追捕赤色份子」〈有個案子還涉及《每月評論》》的創(chuàng)辦人保羅.史威濟〉,「新左派」學生則從 1960年起經(jīng)常用尖刻的嘲諷和嘲笑等方式攪糊委員會的聽證會。愛因斯坦這封信發(fā)出才十年,金恩〈Martin Luther King Jr.〉博士也采取公民的不服從(civil disobedience)推動現(xiàn)代民權(quán)運動。
1954年,愛因斯坦的同事,「曼哈頓計劃」領(lǐng)導人歐本海默〈J. Robert Oppenheimer〉的安全考核沒過關(guān),加上其它侵犯科學研究自由的事件,愛因斯坦以慣有的幽默寫道,如果時光倒流:「我不想成為科學家、學者或教師,而寧愿做個水電工或小販,以期在目前局勢下找到還可能存在的卑微的獨立自由。」
積極支持美國民權(quán)運動
愛因斯坦還從事其它更困難、風險也更高的政治行動。
愛因斯坦最受國際關(guān)注的,或許是介入朱利亞斯與伊瑟爾羅森伯格〈Julius and Ethel Rosenberg〉案件。,1953年愛因斯坦寫信給承審法官 厄文.考夫曼指出,審判記錄沒有「超出合理的懷疑」就定了被告的罪。他也指出,不利于他們的科學證據(jù)即便是正確的,也沒有泄漏任何重要的機密。未獲回應(yīng)后,他隨即上書杜魯門。杜魯門也沒反應(yīng),愛因斯坦將信的內(nèi)容公布給媒體,然后寫信給紐約時報,請求行政赦免。不幸的是,愛因斯坦的名望也無力回天。羅森伯格夫婦于六月19日死于欣欣監(jiān)獄的電椅上。
兩年之前的1951年,愛因斯坦的友人W.E.B. 杜波瓦因為支持和平活動而被羅織「蘇聯(lián)間諜」的罪名,愛因斯坦與羅布森、民權(quán)運動女英雄馬麗.麥克羅.白裘恩〈Mary McLeod Bethune〉共同舉辦晚餐會,為杜波瓦的官司募款。杜波瓦的律師、火爆激進的前國會議員馬坎東尼歐〈Vito Marcantonio〉,在檢方完成起訴前,就設(shè)法把審判場面攪成一團混亂。如果審判繼續(xù)下去,馬坎東尼歐原本準備要請愛因斯坦做第一位的被告證人。
在「紅色恐慌」期間,最遭受公然攻擊與孤立的人,或許要數(shù)從對抗私刑開始就輿愛因斯坦攜手的偉大盟友羅布森。羅布森由于斗志昂揚地對抗「白人至上」觀,思想激進,又鼓吹泛非洲獨立運動,因而飽受攻擊,他在自己國內(nèi)實際上不被官方當人對待,不準他有收入、不準他演出、也沒有旅行的權(quán)利。1952年,愛因斯坦為了打破籠罩在羅布森周圍的靜默的布冪,公開邀請他和他的伴奏羅伊.布朗〈Lloyd Brown〉共進午餐。三個人一下午長談科學、音樂與政治,所有共同感興趣的話題。在羅布森暫時離開房間時,布朗說到能坐在這么偉大的人物面前,真是莫大的榮幸。愛因斯坦答道:「帶偉人〈譯按:指羅布森〉來的正是你。」
愛因斯坦晚年忙于個人的與公眾的抵抗行動。他運用他依然可觀的人際網(wǎng)絡(luò)與影響力,為弗隆格拉斯等因拒絕與調(diào)查委員會合作而遭到開除的人找工作。1954年他同意「緊急公民自由委員會」藉他75歲大壽的慶祝會,開爭取公民自由的討論會。成立這個委員會是因「美國公民自由聯(lián)盟」未能保護共產(chǎn)黨員,也未能處理因羅森伯格案引發(fā)的公民自由問題。這次研討會的講員包括I.F.史東,航天員與﹔活動家哈洛.夏普利〈Harlow Shapley〉,社會學家弗雷奇爾〈E. Franklin Frazier〉與費爾奇德〈Henry Pratt Fairchild〉,政治學家 H.H.威爾森〈H. H. Wilson〉等人,經(jīng)此會議,「緊急公民自由委員會」,為保衛(wèi)言論自由、勞動權(quán)利與各種層面的民權(quán)自由運動而奮斗了四十六年。
至死革命熱情未滅
在此很難給這篇簡短而必然不完整的愛因斯坦政治生活紀要做個總結(jié)。例如,在此沒討論到愛因斯坦畢生致力的和平運動輿某種世界秩序,也沒有談到他與物理學家暨馬克斯主義者雷歐波德.因菲爾德〈Leopold Infeld〉的長期共事。愛因斯坦和許多其它的左翼科學家一樣,也深深投入大眾的科學教育,以打擊愚民思想與神秘的偽科學,當時這兩者都有助于政治上與社會上的反動勢力,今日亦然。
在他于1955年4月18日過世的前幾天,愛因斯坦簽署了《愛因斯坦-羅素宣言》。宣言指出,這位理論物理學家與哲學暨數(shù)學家羅素超越了和平運動含糊不清的論調(diào),而提出政治上的抉擇:「擺在我們面前的,如果我們選擇,就是幸福、知識與智能的不斷進步。難道我們舍此而不由,寧可選擇死亡,就因為我們無法忘卻我們的爭執(zhí)?我們做為人類一份子向全體人類呼吁:牢記人性,盡忘其余。如果你做得到,眼前展開的是通往『新天堂』的坦途。如果做不到,就有同歸于盡之虞。」
愛因斯坦從學生時代到咽下最后一口氣都是激進派。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沈思當年的政治事務(wù)與他的世界觀后,他告訴一個朋友,他依舊是個「革命份子」,還是座「會噴火的維蘇威火山」。
注:本文大量運用了杰洛米著作中的研究與洞見,作者深表感謝。該書的全名是The Einstein file: J. Edgar Hoover's Secret War Agains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cientist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Griffin, 2002])
資料來源與建議閱讀書目
Fred Jerome, The Einstein file: J. Edgar Hoover's Secret War Against the World's Most Famous Scientist (New York: Saint Martin's Press/Griffin, 2002); see also Fred Jerome, "The Hidden Half-Life of Albert Einstein: Anti-Racism," in Socialism and Democracy 18, no. 2 (http://www.sdonline.org/33/fred_jerome.htm).
杰洛米的重要著作運用﹜美國聯(lián)邦調(diào)查局編纂的大批愛因斯坦檔案,不僅是要暴露胡佛的陰謀詭計與人格謀殺的隱密機制、技巧,更是要藉此讓讀者知道這位科學家是個鮮為人知的活躍的激進派輿社會主義者。7月要出版的是Fred Jerome and Rodger Taylor, Einstein On Race And Racism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兩本有用的傳記是Jeremy Bernstein, Einstein (New York: Viking Press, 1973); and Ronald W. Clark, Einstein: The Life and Times (New York: Avon Books, 1984) ,此書是最通行的傳記,但除了猶太復國運動外,幾乎沒有提到愛因斯坦的政治活動。
愛因斯坦為一般讀者寫的書包括: Ideas and Opinions (New York: Three Rivers Press, 1995); The World As I See It(New York: Citadel Press, 1993); Out of My Later Years (New York: Gramercy Books, 1993); and (with Leopold Infeld) The Evolution of Physics (New York: Free Press, 1967),這本書至今仍是敘述從牛頓力學發(fā)展到現(xiàn)代量子力學與相對論,最易讀也最好的書。
「 支持烏有之鄉(xiāng)!」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wǎng)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wǎng)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