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州講壇:長征的艱難歷程和偉大意義
2006-10-25 09:57:30 南方網
--------------------------------------------------------------------------------
以下是直播實錄,根據現場速記整理,如有錯漏,敬請諒解。
主持人:各位學者、各位來賓,同志們,下午好!非常歡迎各位參加廣州講壇學術報告會。今天我們非常榮幸邀請到現任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研究員張樹軍同志到我們廣州講壇做學術報告。張樹軍同志長期從事中共黨史和黨史人物研究,主要承擔中央交辦的《中國共產黨歷史》、《中國共產黨簡史》等重要著作的編寫和修改任務,以及其他重點項目的研究和管理工作。張樹軍同志已發表文章數十篇,出版《毛澤東之路——民族救星》、《紅軍長征史》,張樹軍同志主編的《紅軍長征史》是江澤民同志親自題寫書名,同時題詞,當時中國軍委副主席劉華清、張震都為這本書題詞,這本書也獲得了國家圖書獎、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張樹軍同志還著有《張國燾》、《大轉折——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實錄》、《延安整風實錄》等著作。學術成果曾獲“國家圖書獎”、“國家圖書獎提名獎”、中共中央宣傳部“五個一工程”獎、“中國圖書獎”等獎項。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入選“新世紀首屆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2003年7月21日,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體學習會上講解《黨的思想理論與時俱進的歷史考察》。今天張樹軍同志能夠給我們講課,確實是我們的榮幸。讓我們以熱烈的掌聲有請張樹軍同志給我們講課。
張樹軍:首先感謝廣州市委宣傳部給我這么一次機會。剛才主持人介紹了一下我的情況,有些是言過其實,應該說對長征有一點研究,但是研究也不夠深入,今天廣州市委宣傳部讓我來跟大家交流一下,我也不能不來,也不敢不來,主要是交流一下。
大家都知道,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從去年開始,像我們中央黨史研究室還有中央有關宣傳部門都在想怎么紀念,今年中央還專門發文就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宣傳進行部署,在一項一項的落實,今年“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展覽”在北京軍博開展,我們也是主辦單位之一,當天晚上很多領導也去參觀了這次展覽,17號晚上還有一個專場,18號晚上還有一個專場,一共是三個專場,18號這次是外國駐華使節,所以按步就班,按照中央的部署,現在各項活動都在展開。再過兩天,也就是10月22日,也就是紅一二方面軍會師時會有一個紀念會,大家到時就可以注意收看電視的轉播了。
長征,尤其是今年以來,各種媒體,特別是網絡上有很多大量宣傳長征的一些文章,或者是一些著作的片斷等等,甚至有一些圖片,其他的一些學問作品等很多。應該說社會各界不純粹是搞理論或者是歷史研究的,對長征的歷史都有所了解,尤其是中央電視臺又重新播放了電視連續劇《長征》,所以說長征在全國各個階層,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應該說普及程度還是非常高的。我今天講這個題目,難度是有一點,我自己覺得啊,我今天想分四個方面跟大家交流一下。因為給我出的題目是《長征的艱難歷程及其歷史意義》,這個題目就一目了然,當然首先就是要講一下長征基本的歷程,或者說基本的過程,這是第一個大的問題,實際上也是把長征的概況再歸納一下,因為直到現在,有一些宣傳品,或者說作品,還有在很多人,包括一些老同志的概念當中,長征跟這些年來新的研究成果,他們所了解的知識不太一致,比如講我們經常使用的一句話,25000里長征,這次軍博的展覽,最后是65000里長征,就是有很多新的東西在里面,所以我覺得首先要介紹一下基本的歷程、基本的概況還是有必要的。
先介紹一下長征的定義。我們經常說的紅軍長征指的是什么呢?就是指的在1934年10月到1936年10月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和紅25軍先后從長江南北的各個革命根據地撤出,向陜甘地區的戰略大轉移。這里面有很多新的含義,我們講的長征,不僅僅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而是三大紅軍主力,紅一、紅二、紅四,包括紅25軍,這四支紅軍的長征。在座有一部分年齡稍微大一些的同志可能還有記憶,紀念紅軍長征五十周年的時候,是1985年10月份紀念的紅軍長征五十周年,從建國后一直到文革期間,把長征僅僅局限于是第一方面軍的長征,也就是中央紅軍的長征,所以紀念是中央紅軍1935年10月達到陜北的日子,而不是紀念全部參與了長征的紅軍三大主力加上25軍的長征,所以在定義界定時首先要明確。這是第一大點的第一小點。
第二點我想給大家匯報一下長征的原因或者說背景。為什么要進行長征?這個大家多少有一點了解了,我們中國共產黨成立于1921年,在21年一直到27年“4.12”蔣介石發動反革命政變、“7.12”汪精衛發動反革命政變,中國共產黨從三大開始,23年開始跟國民黨合作,廣東就是國共合作重要的發源地,合作的過程中中國共產黨沒有自己的軍隊,僅有的就是葉挺,葉挺也是廣東人,率領開始是鐵甲車隊,后來發展為獨立團。1923年三大之后一直到大革命失敗,這是大革命時期。大革命失敗之后,國民黨、反動派向國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舉起了屠刀。共產黨員到27年發展到最高峰時是三萬多人,大革命失敗之后迅速降低到一萬人,當時的形勢確實是白色、恐怖、血雨腥風。
大家都學過歷史都知道,我們中共中央舉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旗幟,首先舉行了“八·一南昌起義”,然后在8月7日召開“八·七會議”,確定了武裝革命和起義的方針,之后各地陸續爆發了黨領導的起義,到1928年初的時候大大小小一共爆發了近百次起義,其中著名了除了南昌起義,還有秋收起義、廣州起義。當然秋收起義,我這個地方要解釋一下,不單單指毛澤東領導的湘贛邊界秋收起義,其實秋收起義的范圍很大,像鄂豫皖革命根據地的創建,也是秋收起義的一部分,因為黨中央統一部署要利用秋收季節發動暴動。經過這些起義,當然有的很快失敗,應該說絕大多數失敗了,能夠堅持下來的都是從城市走向農村,農村包圍城市。凡是走向農村的大部分都保留下來,經過逐漸的發展形成幾個大的革命根據地,在江西、福建一帶,開始叫贛南閩西根據地,后來發展為中央根據地,還有鄂豫皖根據地,紅一方面軍的誕生地。還有湘鄂西這一塊,還有湘贛,北方還有陜甘根據地,廣東這邊也有,就是稍微小一點,瓊崖,大大小小十幾塊根據地。
革命根據地與紅軍的發展,當然歷程是非常艱難的,這就引起了蔣介石國民黨統治集團的震驚,或者是恐慌。所以從1930年底開始,蔣介石就部署對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軍事圍剿,這個大家可能都很熟悉了,就是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特別是對中央革命根據地,我們中央首腦機關,除了黨中央在上海之外,大部分都是在這里。而且上海的中共中央,由于執行了左的錯誤方針路線,也于1933年1月在上海呆不下去,也遷到瑞金去了。
所以蔣介石圍剿的重點也是中央革命根據地,也是朱德、毛澤東領導的紅一方面軍。部隊番號我在這里不解釋了,有時候叫中央紅軍,有時候叫紅一方面軍,反反復復變了很多次,但是就是指中央革命根據地這一支部隊。前三次反圍剿在朱德、毛澤東的領導下取得了很大勝利,但是1931年1月王明上臺,開始王明左傾教條主義在黨的統治,王明開始只是政治局委員,不是常委,也不是黨的最高負責人,甚至于候補常委都不是,那為什么說以他為代表的錯誤路線呢?就是因為這次錯誤路線以教條主義為特征。王明是喝墨水回來的,從蘇聯回來的,典型的教條主義者,照抄照搬。王明是31年1月六屆四中全會上臺,9月份就去蘇聯了,一直到39年11月才回國。整個這期間,應該說他不在國內,在國內當然大家都很熟悉就是博古,他主持黨中央的工作。由于中共臨時中央繼續執行了王明左的東西,同時在土地革命、勞工政策各個方面推行了左傾冒險主義政策,特別是軍事方面。共產國際派來了一個顧問,長征中有幾個外國人,其中有李德,還有英國的傳教士勃沙特,最近他寫的《神靈之手》也出了,這個一會兒再說。
由于執行了一些左的東西,毛澤東、朱德等在中央根據地長期斗爭形成了一些行之有效的戰略戰術,也被指責為狹隘的經驗主義,指責毛澤東是右傾等等。蘇區中央局還有臨時中央就排擠了毛澤東,即便是這樣的情況下,第四次反圍剿繼續貫徹毛澤東、朱德的方針,還是取得了勝利。
從1933年3月開始,蔣介石集結了一百萬軍隊,向各個革命根據地進行大圍剿,其中50萬兵力對付中央革命根據地,形勢很嚴峻。第五次反圍剿當然在學術界有不同的說法,因為不管是誰指揮,肯定是會失敗的,因為敵我雙方的兵力對比懸殊。但是如果戰略戰術得當,粉碎第五次圍剿還是有可能的,至少不會遭受后來這么大的損失。
但是這個時候由于毛澤東離開了紅軍的指揮崗位,博古這個人啊,他跟王明是同學,他那個時候很年輕,他在黨內負總責的時候才27歲,毛頭小伙子,又不了解中國的實際情況,他在軍事指揮上主要依靠李德。而李德是外國人,學的都是正規戰的戰略戰術。我們經常看一些外國的電影,包括拿坡侖時代的,打仗都是有陣型的,當然不像那個時代太正規了。我們在中國這種情況下,行之有效主要還是運動戰,配之以游擊戰的戰略戰術,他不了解。毛澤東長期以來形成了一系列他的戰略戰術,有很多名言,比如說“打的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包括“誘敵深入”,如果就在這里打,不讓敵人進入根據地,你沒有這個兵力,就可以讓一部分敵人進入,然后一部分一部分的消滅,積小勝為大勝,最終會粉碎敵人的圍剿。而這一套被博古和李德放棄,造成被動的局面。
到1934年4月的時候,有一個著名的廣場保衛戰,死守武昌,經過18天的戰斗,我們最終失利,傷亡非常大。等于從這個時候開始,是一個轉折點,就是中央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可能性沒有了。但是就在這種情況下,他還是沒有接受毛澤東等其他人的建議,比如像閩浙贛方向進軍。(我現在說的這些簡稱,大家可能都知道,閩、浙、贛就是福建、江西、浙江那一帶。)沒有接受,而是繼續采取很多戰略原則,像兩個拳頭打擊敵人,你想泰森打拳擊的時候肯定不是兩個拳頭一起出擊的。還有像是死守,不讓敵人進來,不像毛澤東的誘敵深入。最后是越來越被動,在這種情況下,作為中共臨時中央,就開始不得不考慮轉移的問題。但是這也只是局限于很少的人知道,甚至于黨內排第二號的張聞天,他也不知道。
當時有一個特殊情況,中國共產黨到“二大”的時候做了一個決定,就是加入共產國際,是它的一個支部,所以我們一切重大的事項都是由共產國際決定的,我們自己做了決策也要報共產國際批準。紅軍當時戰略轉移也要報共產國際,5月份報上去,7月份的時候共產國際回電表示同意轉移。所以所謂長征,為什么長征,(其他根據地也都是類似的情況,)因為在王明統治中央的錯誤路線,向各個根據地派了中央代表,他們去了以后都是執行一套左的政策。鄂豫皖派的是張國燾等,在軍事斗爭、土地革命,很多方面都是執行左的東西,特別是肅反。包括中央根據地都出現過肅反,包括富田事變。張國燾到了之后,在這些方面執行的非常堅決,張國燾和陳昌浩,張國燾是鄂豫皖中央根據地的書記。在肅反問題上,我僅僅舉一個例子,他在“百翠園”這個地方,一次肅反就殺掉了2500人,而這些人都是黨內有一定級別的,或者是知識分子,包括夏曦?,F在我們認為夏曦也是好同志,但是在這個階段他執行了左的東西,在湘鄂西執行了肅反,將段德昌都殺掉了,他是朱德的入黨介紹人,殺到最后,就是沒有敢殺賀龍,因為湘鄂西大部分是賀龍的部隊。強調這個呢,我們重要是從其中吸取教訓,反圍剿失敗與大批有才華的不管是政治工作干部也好,軍事工作干部也好,大批被殺掉是有關系的。
應該說在那個時候,各個根據地都很困難,當時準備戰略轉移都是秘密進行。我們執行了王明的左傾錯誤,造成了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不得不進行一次戰略轉移,或者說被迫進行的戰略轉移,這就是為什么要進行戰略轉移的背景。其他根據地也都有類似的情況。
長征大家看過很多影視文學作品,大致都有所了解,我首先把總的情況說一下。然后以中央紅軍為主,簡要的將過程串一下。
我現在說的長征是指四支紅軍的長征,不單單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中央紅軍的長征是1934年10月,現在哪一天出發,在我們學術界有不同的意見,有很多種說法,一般來講呢我們還是認為就是10月10日,就是中共中央中華蘇維埃政府還有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機關從瑞金撤出,就應該算是,因為當時瑞金是當時中華蘇維埃的首都,撤出之后,部隊向寧都河畔集結。然后一直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到達陜北,這是中央紅軍的長征,歷時整整一年,途徑11個省,行程25000里。我們原來說的25000里長征,就是指中央紅軍的長征。學術界的研究者,特別是紅四方面軍的研究者,他們有一個觀點,他們從撤出鄂豫皖就是長征,那就早了,31、32年的樣子,然后一直到1937年11路軍戰敗,都叫長征。
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因為紅四方面軍是在鄂豫皖,是在第四次反圍剿的時候,由于張國燾的錯誤指揮主動撤出鄂豫皖,然后向西走,到了四川和山西的邊界,建立了川陜根據地。遵義會議之后,然后四渡赤水、飛奪瀘定橋,快到雪山的時候,他那個時候是有電報來的,紅四方面軍為了配合中央紅軍的北上,主動于1935年3月發起了強渡嘉陵江戰役?,F在一般官方認可的,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就是從強渡嘉陵江戰役開始。然后往西到四川到現在的里面縣、茂縣一帶準備迎接中央紅軍,跟中央紅軍會師之后準備共同北上,但出現了張國燾的分裂,中央紅軍就單獨北上,紅四方面軍又重新南下到四川西康這一帶。這是紅四方面軍的長征,實際上就是從強渡嘉陵江戰役,當然中間經過一個曲折的過程,最后到了甘肅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四方面軍走的路程不太長,一萬多里,途徑了四個省,歷時是一年零七個月,比中央紅軍的一年長,就是因為有曲折的那一段。
到了1936年的7月,紅二方面軍那時候還不叫紅二方面軍,還是“紅二、紅六軍團”,然后跟36軍合并為紅二方面軍,然后北上。在甘肅的會寧,與紅一方面軍會師。紅二方面軍的長征呢,應該是從1935年11月算起,那時候中央紅軍已經到達陜北,這是有一個過程。我剛才說了,就是在中央紅軍準備向共產國際報告,批準之后準備轉移的時候,曾經于7月份派出了兩支部隊,這個大家可能也知道,一直就是紅七軍團往閩浙贛方向走,然后與紅十軍組成紅十軍團,結果遭到敵人的重兵堵截最后失利。(這里面大家最熟悉的是方志敏,然后被俘被殺。方志敏留下了一些不朽的篇章,也可以說是一曲愛國主義的絕唱,讀來令人感動。江澤民同志有一次講話,特意引用了方志敏一大段話。)還有一個紅六軍團,也就是肖克、任弼時這些人,然后派他們撤離湘贛根據地西征。這次部隊的派出,跟剛才有一點不同,戰略意圖不同。紅六軍團的西征就是中央紅軍為戰略轉移探路,紅六軍團經過艱苦的戰斗、跋涉,與賀龍領導的當時會師時叫紅三軍會師。然后創建了湘鄂川黔根據地。這個根據地一直堅持到1935年10月,應該說除了南方留下的紅軍游擊隊之外,這支部隊能夠在敵人的后方,堅持這么長的時間,也是非常不容易的。到了1935年11月的時候,由于蔣介石又部署了新的圍剿,根據敵我力量的對比情況,紅二六軍團主動撤出根據地,開始長征,所以應該是從1935年11月算起。當然長征的路上也是很困難,到了36年10月22日會師,為什么我們的紀念大會22日才開,就是因為那一天三支部隊會師了,結束了長征。紅二方面軍的長征不到一年,11個月左右,走了八個省,行程是二萬多里。
還有一個就是紅25軍的長征,這個長征有一點特殊,它是中央紅軍長征走的時候,實際上已經做了部署,周恩來找程子華談。我前面談了鄂豫皖根據地,紅四方面軍是主動的放棄,但是走的時候留了一部分紅軍,留下的這部分紅軍又重新組建了紅25軍。這個紅25軍的一些著名人物可能大家有的很熟悉,程子華剛才說了,還有徐海東,還有吳煥先。他們是按照中央的指示,1934年11月,就是中央紅軍長征剛剛一個月。他們走的長征路線不像其他的都是往湖南、云桂川走的,他們是往北走,就是往河南等地走,當然他這支部隊在行軍過程中激烈的戰斗非常多,雖然仗都不太大,吳煥先等著名的軍事將領在戰斗的過程中犧牲了,損失還是非常大,但是曾經在鄂豫陜邊界創建了根據地,堅持了很長時間。按照民政部上個世紀50年代的規定,確認根據地有很多條件,其中就有一條必須要堅持半年以上,他們這個就堅持了半年。最早到達陜北的長征紅軍,就是紅25軍,是1935年9月到達的,到了之后,大家都知道陜北有劉志丹領導的紅26、紅27軍,到了之后,紅25、26、27就合并了。應該說他們有這么一塊根據地,為中央把根據的大本營放在陜北奠定了基礎。
這是大致上講一下四支紅軍長征的簡略過程,紅25軍也是經歷了4個省,歷時也是不到一年,行程不到一萬,近萬里吧。所以這四支紅軍,我剛才說了,中央紅軍25000,二方面軍20000,四方面軍不到20000,25軍不到1萬,加起來就是六萬多,65000里長征。還有一種說法,毛澤東選集上也有,我們經過了11個省,那是指中央紅軍經歷了11個省,其他各路紅軍與中央紅軍加起來,一共經過了14個省,因為他們走的有重復的,也有不重復的,算起來就是14個省,現在有很多提法都要以最新的研究成果來提。
長征大致的過程,每個方面軍是這樣的。如果這樣的話,我想就太簡單了,我就以中央紅軍為代表,簡單的把他這個線理一下,順便捎帶講一下其他大致的過程。
中央紅軍的長征我剛才也說了,它是34年10月中旬,我們不去管日期的爭論,撤離中央蘇區開始長征。開始長征以后,因為這個時候的指揮權還是博古、李德,按照通常的說法,就是他在反圍剿的時候執行的是進攻中的冒險主義,當決定撤離了,在戰略轉移突圍的過程中,執行的是退卻中的逃跑主義。這個說法是我們遵義會議決議的時候,當然我們現在不去隨便扣一個什么“主義”,但是至少在長征開始的時候,這種搬家式的長征,經常有一種說法,叫“馬背上的共和國”,就是我們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都上了馬背,不是在江西了。所有貴重的東西,包括貴重的機器,比如說我們宣傳用的印刷機也得背上,還有X光機等,大量的輜重,還有各種各樣的東西。
長征開始的初期對我們是非常不利的,幸好我們統一戰線的工作做的非常好,這也是廣東人的貢獻,就是我們在沒有長征之前,派潘漢年、何長工等跟廣東的陳濟棠談判。陳濟棠他雖然是軍閥,但是他跟蔣介石有矛盾,還不光是陳濟棠,各個方面的軍閥跟蔣介石的中央軍有矛盾。蔣介石在28年建立起南京國民黨政權之后,始終沒有做到統一。28年的時候,張學良歸順之后,表面上統一了,但是各派軍閥之間勾心斗角。中國軍閥有一個特點,將地盤看得非常重,都不愿意他染指,在這個過程中爆發了很多政治沖突,包括蔣介石將胡漢民在南京軟禁,其實跟地方軍閥都是有關系,因為胡漢民是西南軍閥,南方的這些軍閥比較支持胡漢民,所以這是軍閥政治的一個特點。
我們就利用這種特點開展統一戰線工作,在長征還沒有開始之前,就通過談判達到了協議,就是如果紅軍從這里走的話,只是借道不做停留,他象征性的朝天放幾槍應付一下蔣介石,所以在陳濟棠這個地方還是比較成功的。所以中央紅軍在開始的時候,連續突破了三道封鎖線,都是陳濟棠控制的,有些實際上就是等于讓過。他為什么這樣做呢?因為軍閥他也知道,一是雖然他們也有實力,但是中央紅軍出發的時候這股力量也不小,86000人。如果打起來,兩敗俱傷;二是最好蔣介石的中央軍來接管,蔣介石經常是一箭雙雕,他還是很陰險的,其實各個地方的軍閥都看清楚了這一點。
三道封鎖線過了之后,就到了第四道封鎖線,這就是著名的湘江戰役。湘江戰役有很多作品,像《血染湘江》的小說。湘江就是蔣介石布置的第四道封鎖線,北段是湘軍,南段是廣西軍。白崇禧大家都知道,他是一個軍事家,很會算計,他也是分析了形勢之后,只要紅軍從這兒過,借道不在這里停留的話,他也是象征性的,他甚至于采取了措施,就是把他的部隊南撤,把這一段讓出來,就是讓你走,頂多你走的時候他在背后騷亂一下,讓你跑的越快越好。但是我們當時并不完全清楚是這樣的情況,最重要就是我們搬家式的行走,拖了部隊的后腿,每天行軍三四十里,這哪兒行?。克藻e過了渡湘江的最佳有利時機。蔣介石也看出了白崇禧的意圖,他也采取了一些措施,最后各路的敵軍就開始往湘軍要渡河這一段集結。所以為了保衛中央機關、中央直屬部隊,還有這些“壇壇罐罐”,這些家當,我們的野戰部隊在各個地方進行阻擊,付出了重大的犧牲。從11月下旬到12月1日,這期間有的是一個團上去之后,一會兒一個也沒有了,有時候像三軍團,彭德懷的部隊,有一個團的團長犧牲了,彭德懷命令第二個上去,當天這個團長又犧牲了,打的非常慘烈。紅五軍團有一個第34師,這個事大家可能知道,師長叫陳樹湘,全師全軍覆沒,因為紅5軍團是殿后的,當然最危險了,全師全軍覆沒了,陳樹湘身負重傷,腸子都流出來了,敵人好不容易抓住一個師長,抬著他去邀功請賞,陳樹湘堅決不讓敵人的陰謀得逞,自己把自己的腸子扯斷,就這樣犧牲了。敵人這樣還沒有放過他,將他的頭割下來,拿到他的家鄉掛起來。這只是其中的一個例子,湘江戰役中這樣的例子很多。
左傾錯誤造成的損失是相當慘重的,湘江戰役結束的時候,我們最后還是過去了,各個野戰軍掩護著中央機關過了,最后也是逐漸的往湘江西邊撤,最后就算過去了。我們中央紅軍出發的時候是86000人,等過了湘江只有三萬多人,可見損失多大。因為前三道封鎖線戰斗并不激烈,實際上主要是在湘江這一仗。當然,還有一些動人的故事,我們現在來不及講了。反正這一打仗非常慘烈,經過這一仗,也壞事變好了,在整個紅軍隊伍當中,對這種左傾路線的不滿程度達到新高,越來越多的人從上到下終于認清了我們走出來撤離中央根據地,說是戰略轉移,又到湘西去,跟紅2、紅6軍團會師,還沒有過江我們就損失了這么多人,逐漸逐漸在許多干部群眾,甚至高層中都產生了不滿,這也是壞事變好事,這也是為后面遵義會議的召開奠定了一個思想基礎。
過了湘江之后,敵清并沒有減弱,各個方面的敵軍還是壓上來,這個時候又關系到前途命運問題。由于這個時候蔣介石判斷非常清楚,他也不是傻子,中央紅軍往西打的意圖,就是往湘西找紅2、紅6軍團去,所以布下天羅地網阻止他們的回合。而這個時候博古、李德還是堅持到湘西去回合。我前面說了,毛澤東他已經被剝奪了紅軍指揮權,安排了一個比較閑的職務,就是中華蘇維埃臨時政府主席。他當然在第五次反圍剿期間,也多次提出了意見,但是左傾錯誤領導者聽不進去,甚至于中央紅軍長征走的時候,帶不帶走毛澤東還產生了意見,后來還是周恩來,還有其他的同志說得讓他走,他是紅軍的創始人之一,他又是共和國的主席,你中華蘇維埃嘛,我們成立了一個政權,主席不讓他走?當然最后還是同意他跟著走。
這個跟著走,實際上有時候就是歷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問題,如果當時不讓他跟著走,那會不會有遵義會議?會不會有以后我們革命走向勝利?當然,歷史不能干涉。反正,當時留在南方的一些同志,犧牲的就太多了,著名的人物犧牲的就太多了,瞿秋白、何叔衡等等。那我們不敢去做那種假設,如果把毛澤東留下………不敢做那一種假設。應該說,毛澤東跟著走,不能說是博古、李德的功勞,而是其他的同志力爭的結果,而這個結果影響了后來中國革命的進程。
這一段歷史呢,在歷史上稱為“轉兵貴州”,也就是毛澤東從長征以來不怎么發揮作用,到他的正確意見被中央政治局接受,而且改變了進軍的方向。這一段歷史就是這樣的。就因為有這個轉兵,才有了遵義會議,才有了以后的一系列。所以以后有人研究寫文章,長征中的幾次戰略轉變,這就算一次大的戰略轉變。
接下來就是遵義會議,遵義會議大家都很熟悉了,遵義會議也是必然的結果,我剛才講了湘江之戰之后,廣大干部展示對左傾錯誤的領導很不滿,紛紛要求撤換領導,這里面毛澤東起了重要的作用。因為毛澤東身體不太好,長征以后是坐著擔架,王稼祥當時地位非常高,跟王明、博古又是莫斯科中山大學的同學,第五次反圍剿的時候負了重傷,腸子都打出來了。他身體不好,也是坐在擔架上。還有當時在黨內僅次于博古的張聞天,張聞天身體不太好,也是跟著擔架走。正好在這個過程中,隨著我們一步步失利,王稼祥、張聞天也在一步步地覺醒。實際上他們原來也是左傾錯誤領導中的成員,尤其張聞天是核心成員。毛澤東在其中也做了大量的工作,特別是王稼祥,王稼祥就明確提出不能再讓李德指揮了,要解除他的軍事指揮權。張聞天也是逐漸逐漸轉變。大家都知道,一個美國記者寫的書,《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這段故事他用了“擔架上的陽謀”,說明這也是做了一定的準備。當然,只有王稼祥和張聞天還不行,還要紅軍廣大指戰員的支持,在這種背景下,1月15日-17日,35年,就在遵義召開了著名的遵義會議。
我們到了遵義之后,發動群眾的工作做的非常好,在遵義城呆的那一段時間還是挺熱鬧的。原來他們有一個“反日反帝大同盟”,這是一個進步組織,看到紅軍來了就變成了“紅軍之友”組織,朱德還去講話,講完話之后紅軍還跟貴州省第三中打了一場籃球賽,革命者還是樂觀的,當然這是小插曲了。
遵義會議一共開了三天,會議上斗爭非常激烈,大家看長征電視劇也有,描寫還是比較符合事實的。首先討論的是軍事進軍方向。因為到了貴州北部這一帶,看到這里不適宜建設根據地,做了一個決定,向四川方向進軍,在四川建立根據地。然后就是有博古做關于粉碎敵人第五次圍剿的總結報告,一般叫主報告,他做完之后由周恩來做副報告,博古報告將五次反圍剿失敗基本上推到客觀方面,敵人力量強大、白區黨組織的支持不夠等等,周恩來副報告,因為周恩來也是三人團之一,他在對第五次反圍剿的失敗承擔了責任,應該說周恩來這個人還是很實事求是。
在這之后,是張聞天出面,綜合在擔架上他和毛澤東、王稼祥,特別是毛澤東講話的一些內容,做了一個長篇的報告,駁斥博古報告的一些說法。我們歷史上叫“反報”,反對博古的主報告。他做完之后是毛澤東發言,長達一個多小時,他主要的思想,據楊尚昆講,就是后來毛澤東36年寫的一篇著名軍事報告。絕大多數同志都是支持毛澤東、張聞天、王稼祥的主張,博古、李德中間插了幾句話,都是為自己辯解。李德是坐在門口,低著頭不停的抽煙,有時候實在忍不住,反駁兩句、辯解兩句。只有一個人不同意毛澤東的,這個電視劇上也有表現,就是凱豐,也叫何克全,他就說毛澤東你讀了多少馬列,頂多知道一點孫子兵法。從黨的組織原則來講,他在黨的會議上發表不同的意見是可以的,但是在一個重大的歷史抉擇的關頭,他沒有站在正確的路線一邊來,這應該說是他一生中的一個政治上的錯誤。
遵義會議開了三天,經過激烈的爭論,最后做出了4項決定。第一項,就是增選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有的書上常委書記處書記用的比較亂,實際上我們原來沒有書記處書記,就是1934年1月六屆五中全會之后有了書記處,中央書記處書記就是政治局常委,它是兩個提法,說法不一樣。然后委托張聞天起草《關于反對敵人五次圍剿問題的決議》,代中央起草。還有第三項決定,常委在適當的時候再進行分工。這一條很重要,先埋下一個附筆。第四項決定,朱德、周恩來仍指揮軍事,因為我剛才講了三人團,就是博古、李德主要軍事指揮,朱德并沒有指揮權,還是明確朱德是負責軍事,而周恩來是黨內委托的最后下決定者,實際上說周恩來是軍事指揮的一把手,明確了這一點。這四項決定意義深遠,我們經常說遵義會議是偉大的歷史轉折,后面的歷史可以說明。
遵義會議之后,時間的關系,我就大致的說一下。相應的毛澤東說話的權利就大了,周恩來也非常尊重毛澤東在軍事上的才能和指揮,實際上毛澤東就參與了軍事指揮,所以就出來了被稱為精彩的得意之筆“四渡赤水”。經過四渡赤水,然后根據當時敵情的變化,一會兒打到云南,我們的部隊直接逼近昆明城下,實際上這不是真正的用意,真正的用意上渡過金沙江上四川,經過來回走終于把敵人弄迷糊了,渡過了金沙江。渡過金沙江在長征路中是有決定意義的,從此我們擺脫了敵人圍追堵截的局面。當然后面的戰斗也很激烈。后來出現了大家都知道的,各種文學作品都有的強渡大渡河,十七名勇士劃著小舟。接著就是飛奪瀘定橋,雖然大渡河強渡成功了,但是光靠小船整個大軍還不知道運到什么時候呢。知道河的上游還有一個瀘定橋,為什么叫飛奪瀘定橋呢?就是急行軍,一天接近200里的速度,泥濘的道路,部隊幾乎都是跑,夜間又看不見,伸手不見五指,又不能有火把,因為敵人到處都是。有一個小插曲,紅軍在這邊走,那邊河上也有一支敵人的部隊打著火把走,那我們就說也打著火把吧,對面的敵人就問了你是那部分的,我們就巧妙的回答,然后兩支部隊就沿著河一起走,終于我們在敵人之前趕到了瀘定橋。當時瀘定橋的板已經被抽掉了,只剩下鐵鏈子,我們的突擊隊員順著鐵索往前爬,邊爬邊鋪板,很多作品都有體現。這些事可能大家都知道,但是身臨其境看看,雖然不是打仗的時候,我們到了鐵索橋上,現在都鋪上了地板,但是有人搗亂,有人晃了幾晃,好家伙,女同志的尖叫聲都出來了,確實是很險的。
在那樣的情況下,我們邊冒著敵人的炮火爬著鐵索往前鋪地板。然后就是翻越甲金山了。大家要有一個概念,紅軍長征中翻越的雪山不僅這一座,四支紅軍部隊,除了25軍沒有翻雪山,那三支部隊翻的雪山比這座甲金山更高更險的,據我們的統計20多座,這座山是一天就可以過去,而有的雪山是一天過不去的,這中間就留下了多少戰士的生命,長眠在雪山上。就是在雪山上過夜,走的再艱難,掉在山溝里畢竟還是少數,但是你要在那兒過一夜,饑寒交迫,尤其是紅軍戰士都是南方人,我不是說南方人不經凍,確實走的時候很倉促,十月份出發,穿的都很單薄,過雪山在山上過夜真的很冷。我們的先頭部隊過去之后,剛剛下去就遇到一支部隊,雙方經過喊話才知道那邊是紅四方面軍過來接應的,就在這里會師了。一般歷史上,這一段會師叫“毛貢會師”,當然會師是激動人心的,兩個方面的軍早知道會會師,也準備了一些禮物,雙方交換禮品。特別是四方面軍,那時候他們的條件總體來說還不錯,兵強馬壯,八萬多人,為迎接中央紅軍做了大量準備,吃的東西,牛羊等等。剛剛會師的時候,氣氛是非常熱烈的,同志加兄弟,然后舉行各種各樣的聯歡活動,楊尚昆的夫人李伯釗在國外學習過戲劇,也跳戰士們跳舞,所以條件是艱苦的、革命是樂觀的,洋溢著新的景象。
但是兩軍會師,集結在這一帶,這一帶是地廣人稀,不適合這么多的部隊在這里。中央紅軍不到三萬人,四方面軍是八萬人,加起來有十幾萬人,光吃飯就不得了,需要制訂新的戰略方針。所以在6月26日召開兩河口會議,會議經過討論,就決定北上建立川陜甘根據地。張國燾在會上沒有表示反對,但在會后表示反對要南下,最后這場斗爭最后發展成了分裂,張國燾進行了分裂黨和紅軍的活動。然后中共中央到九月份的時候,9月9日不得不率領紅1、紅3軍團提前北上,然后戰斗,同別是通過六盤山的時候,終于在10月份到達了陜北,同紅15軍團會面,紅一方面軍的長征結束。
敵人對付紅軍這一點上是完全一致的,所以川軍的戰斗力又非常強,紅四方面軍也取得了一些戰役的勝利,但是也越來越陷入不利的境地,特別是經過百丈,百丈決戰,基本上就是肉搏戰,稻田里都是尸體,敵人的我軍的,百丈決戰是一個轉折點。這之后,紅四方面軍又向四川西進,轉向西康,到了甘孜這一帶,在進入少數民族地區之后也是遇到了很多的困難,經過任弼時、賀龍、王震,包括徐向前跟張國燾的斗爭,尤其重要在1935年11月的時候,駐中共國際的代表,就是林彪的哥哥,林家三兄弟嘛,林育南回來傳達建立統一民族戰線的指示,同時利用他與共產國際代表的身份,給張國燾發電報,做了大量的工作。張國燾從1936年7月開始,紅2、紅6軍團到了甘孜之后,根據中央的命令,紅32軍,就是紅一方面軍第九軍合編為紅二方面軍,紅二紅四方面軍就共同北上。而這個過程中,紅四方面軍的部分部隊是一共過了三次草地,也就是李先念、陳思才領導的紅軍?;镜倪^程就是這樣的。
第一個大問題的第四小點,簡單說一下長征勝利的原因。毛澤東有一句話,長征結束之后,他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策略的時候說過,是誰使長征勝利的呢?是共產黨,如果沒有共產黨是很難想象的。這個話不是一句空話,也不是一句虛話,確確實實,如果不是中國共產黨的領導,盡管前期我們中央的路線是錯誤的,但是我們現在回過頭來去評價歷史,即便是博古這些人,他們也是想讓革命盡快的成功,在共同的大目標上是一致的。很多事例可以說明。你比如說,我舉一個例子,紅四方面軍,我們過去宣傳長征,宣傳紅四方面軍很少,主要是因為跟張國燾的問題,但是現在我們越來越實事求是,我可以告訴各位的,現在在北京軍博的展覽里邊,講紅四方面軍長征的展板上,醒目的位置就是張國燾的照片,這也說明我們對歷史越來越實事求是。所以黨的領導是長征勝利的一個根本原因。
從長征過程中遇到困難之后,我們為什么又能克服千難萬險,順利完成長征呢?那就是我們從上到下廣大的紅軍指戰員有堅定的共產主義理想和堅定的革命勝利信念。有一句歌詞概括的非常形象,那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其實長征路上部隊分散行動很多,他實在受不了就要跑了,但是我們廣大的紅軍干部戰士一往無前、義無返顧,堅決跟著黨中央走下去,如果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是不行的?! ∷姆矫孳娝悄舷轮蠓揭蛔笱┥?,這座雪山叫黨嶺山,屬于一天翻不過去的雪山,然后在半山腰住了一夜,第二天很多的紅軍戰士就凍死了?!侗缴系膩砜汀废袷堑袼芤粯樱覀冇械氖窍竦袼芤粯?,有一些被大雪埋住就犧牲了,但是在白雪上面活著的人發現有一支手,手里面拿著東西,扒開他僵硬的手指一看是一本黨證,黨證里面夾著一塊銀元,還有一個紙條,這個人叫陳志海,1933年3月入黨,中共正式黨員,這一塊銀元是他最后的黨費,這是非常典型的,就是臨死前想到的就是把身上唯一的銀元作為黨費。還有一個小戰士,十幾歲,叫鄭金玉,也是體力不支,饑餓、疾病,這個小孩臨死前說我不行了,我不能跟著走了,相信黨的事業一定會勝利,你們要是走到頭的時候不要忘了我,革命勝利的時候不要忘了我。整個長征的過程中,應該說這樣的事例是非常非常多的,時間的關系我就不多說了。
還有第三個重要的原因,紅軍的團結,各個部隊之間的團結協同。盡管在長征初期有博古這些錯誤的東西造成損失,盡管在長征過程中出現了張國燾分裂黨的活動,但是能夠在長征這么艱苦的環境下順利到達目的地,紅軍整個來說團結一致,在黨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是一個重要的原因。我們能夠戰勝這些錯誤的路線,也是為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團結、友愛在這里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
第四個方面的原因,我覺得是人民群眾的支援。這么一個龐大的軍隊行軍,現在如果要開一個會,幾百個人的會管一頓飯就很困難,得找多大的地方弄多少吃的,我們都是就地取糧,沒有人民群眾的支援,而且特別是經過少數民族地區,都是比較貧窮落后的,但是一旦他們了解了紅軍是一支什么隊伍之后,都會主動積極的支援。當然開始,因為那個地方革命的影響不大,路過的地方也曾經發生過一些誤會,比如說群眾都跑了,吃的東西都藏起來了,甚至于出現過電視劇也描寫過的,向我們的紅軍打冷槍等情況,但是整體來說,人民群眾對紅軍的支援是無私的,當然我們也嚴格的執行了黨的少數民族政策,還有紀律原則。另外還有就是我們的艱苦斗爭的精神,這個就不多說了,艱苦是肯定艱苦的。
這是第一個大問題。后面這些問題就可能講的比較簡單一些,第二個大問題,長征歷史中有幾個比較有爭議的問題,或者說群眾關注的問題,不光是史學工作者,因為有時候你在車上,或者是在飯店里,都有人談論黨史的問題,有很多涉及的就是長征那一段問題。這里面的問題很多,因為時間的關系,我僅僅說幾個。
第一個,包括網上、雜志,前一段時間還引起了上面的重視,就是遵義會議是否確定了毛澤東的領導地位。這個問題好像很敏感,因為我們長期以來,一直說遵義會議是黨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經過遵義會議確定了毛澤東在黨和紅軍的領導地位,從而在危機時刻挽救了黨、挽救的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遵義會議是在和共產國際中斷聯系的情況下自主召開了,表示中國共產黨政治上走向成熟。一般評價就是這些話。
現在有一個從遵義會議到扎西會議完成轉變的問題,扎西會議完成了一系列的決定,一個是張聞天代替博古,還有委托張聞天起草《反圍剿報告》。這個呢,我想有些東西還是有堅持,遵義會議確定毛澤東在黨中央的核心領導地位,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有的說明確確立,有的說在事實上確立,我看都可以。在我們黨的歷史上,不是總負責人的往往是核心,這種事情多的是,主要從他發揮的作用來看他確確實實成了核心,這之后,特別是遵義會議之后過了不久又召開了一次會議,張聞天在黨內屬于民主作風比較好的,但是在戰爭年代,他那種民主作風也不行,因為戰爭瞬息萬變,需要立即決策,他經常召開政治局會議研究,一天有時候開20多次。這之后,軍事上的事情不一定開政治局會議,你得當機立斷。
整個過程中當時最主要的斗爭就是軍事斗爭,毛澤東開始,我剛才說了遵義會議是周恩來、朱德,之后不久成立新的三人團指揮軍事,這就是周、毛、王,周恩來、毛澤東、王稼祥,毛協助周指揮軍事,有一個過程。毛澤東在軍事指揮上的作用越來越大,過草地的時候,因為周恩來得了重病,肝化膿,8月19日的時候,中央政治局常委分工,常委中毛澤東主管軍事,這可能是最終確定毛澤東從此分管軍事了。但是他在整個過程中,一直是起主導作用的,所以我覺得不明確說確立了毛澤東領導地位,至少是事實上確立了,而且以他為核心的,我們所常講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也就從此開始形成。這是一個大家都很關注的,網上也有炒作的問題。
第二個問題就是關于張國燾的密令問題,很多人都知道這件事,但是要想說清楚也不容易。就是6月中旬,紅一、紅四方面軍在毛貢地區會師,6月26日兩河口會議確定北上,確定建立陜川甘根據地,張國燾不同意北上,然后展開反復斗爭。我們本來是要發起一場戰役的,張國燾延宕了一下,沒有打成,所以必須要過草地。在過草地的時候,張國燾確實有一點陰謀在里面。會師的時候,他很神氣,他已經養的肥肥胖胖的,騎著一匹馬,當然會師的場面還是很熱烈的,但是很快因為他不同意北上,主張南下,就給會師這本來很喜慶的氣氛蒙上一層陰影。
這期間,他問了周恩來,在兩河口的時候,說是中央紅軍還有多少人,周恩來回答說不多了,大概還有三萬人。然后他又去找彭德懷,找聶榮臻,了解遵義會議的情況,因為張國燾是中央政治局常委,他沒有參加遵義會議是因為在四方面軍。了解一些情況后,他就認為中央紅軍遭受這么大的損失,他原來在四方面軍做報告的時候,說中央西征大軍是30萬人,說了大話,結果一會師不到三萬人,他就覺得中央政治路線出了問題,這是他的判斷。實際上中央政治路線是出了問題,沒有錯,但是為了解決當時最重要的問題,在遵義會議上不能提政治路線問題,這是毛澤東的一個策略,所以只解決了軍事指揮權問題。
另外他看到這樣的狀況之后,因為他資格很老了,當時在那兒的中共一大代表就他和毛澤東,還有董必武,董必武不是核心人物了。他又有這么大的兵力,所以他讓自己的一些部下向中央提出要權的問題,要當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提出要增加紅四方面軍在中央政治局和中央里重要成員的比例,明確提出來。那么中央也很慎重,為了團結四方面軍,也增補了四方面軍的人為中央政治局委員。張聞天要把他的黨負總責讓出來,毛澤東不同意。根據后來的事實發展來看,毛澤東這個決策是正確的,如果把黨的不管叫什么總書記或者是負總責,要是讓給他,后來他的分裂倒成了正統,毛澤東他們倒成了逃跑的了,這很重要。
后來毛澤東就把自己擔任的紅軍總政委讓給他,滿足了他,然后紅一和紅四方面軍混編過草地,右路軍過草地八天時間,過了之后就等著左路軍趕緊上來。這個時候張國燾節外生枝,說是有一條河河水上漲過不去,這期間翻來復去的電報,他堅持就是要南下,最終也沒有說服他。到9月9日這一天,一般的說法,張國燾發了一封電報給紅四方面軍在右路軍的陳昌浩,讓他們南下。這封電報現在我們沒有,檔案館所有的都查了就缺這一封電報。現在就形成了兩種意見,一種認為有電報,我們中央黨史研究室也認為有,但是不像有的人說的那么字眼明確,就是要“武力解決中央”,我們沒有查到原件之前,就是用毛澤東的說法。紅四方面軍的研究者認為根本沒有這樣的一封電報,而在長征路上經歷過這一段歷史的人,特別是收發報的人,基本上都說沒有,所以這成了一個永遠扯不清的問題。而這個問題的政治敏感性非常強,因為涉及到兩個方面軍的團結,還涉及到兩個方面軍活下來的,他們帶的部隊的團結,實際上成了一個政治問題。
我們現在就是這樣來看這個問題。我們要堅持,不管有沒有找到原件,因為當時毛澤東在會議上講這個問題的時候,張國燾在場,他沒有說自己沒有發這封電報,當然他也辯解過,他辯解的是圍攻朱德,他說如果那樣對待朱司令,那我不是反革命嗎?確實上會上有人互相指責,但是這個電報,我們現在說應該說它有,要不然的話整個過程解釋不清。毛澤東他們為什么提前單獨北上?而還有一個解釋不清的,這封電報是葉劍英送給毛澤東的,如果沒有這封電報,那廣東的葉帥成了什么人了?所以有一系列的問題,這是一個政治問題。因為電報是打給陳昌浩的,按照會議,陳昌浩當時正在演講做報告,葉帥拿了電報給陳昌浩,陳昌浩一看問題嚴重就給了毛澤東,毛澤東一看問題嚴重,也拿煙盒記了一份。所以如果有這封電報至少有三份,發報的那兒一份,收報的那兒一份,還有就是毛澤東抄了一份。很多的作品中都在炒作這件事,就是所謂密電問題,我現在整個的看法,包括中央黨史研究室應該承認有,然后在沒有找到原件之前,只能按照毛澤東的說法,就是張國燾密令陳昌浩南下。
由于這封電報,經過商量紅一方面軍提前北上,咱們中央也讓徐晨跟上來,徐晨最終沒有執行中央的命令,重新調頭南下。我剛才說了,三次過草地就是因為這個原因,當然傷亡也很大了。這就是關于密電問題,這也是一個群眾都關注的問題。
還有一個問題,紅軍長征的里程問題,我剛才說了總里程是65000里,經過考證的。這個問題也是大家關注的,前兩年有兩個英國小伙子重走長征路,重走了一番,感受了一下,他當然不如當年紅軍艱苦,不知道他們怎么走的,是不是開車,結果得出一個結論,說是紅軍長征根本沒有走那么遠,根本不夠25000里,影響非常大,你想想外國人說的話啊。這幾年有關的學者也寫了幾篇文章駁斥他這個說法,說明我們25000里夠了,就是一方面軍。這個事不能光在這里憑感情說我就是夠了,所以我們黨史研究室在這些方面也做了一些工作,既查了一些資料又做了一些研究,還請國家測繪局還有總參測繪局,按照測繪那一套辦法,一個地方一個地方聯起來,總的情況我們這兒搞了一個東西,各個軍隊總的里程大家已經知道了,當時這個25000里也是到了陜北之后,毛澤東在講話里講是25000里,他說過很多次,一共走了多少天,他都說了。
作為對外來講公布是35年中央有一個文件,就是關于日本帝國主義及其蔣介石出賣華北的宣言,就是關于華北事變的一個宣言,那上面講我們是經過25000里長征。長征完了之后,我們黨中央還是很重視收集資料的,36年的時候,毛澤東和楊尚昆就發了一個通知,讓參加長征的同志寫回憶錄,寫完之后編了一本書,書名就叫《二萬五千里》,這本書就是后來,50年代初建國以后,人民出版社出的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長征記憶。我們現在查到了一個東西,就是紅一軍團直屬隊,他有一個記錄,每走一天走到那兒有一個記錄,一共是371天的行軍,走了一萬八千零九十五里,這是直屬隊,不夠二萬五千里。二萬五千里是指作戰部隊,直屬隊都是走比較直的路,不像作戰部隊一會兒跑這兒一會兒跑那兒。測繪的結果,按照他們測繪學的方法,在平面計算各個點的基礎上乘上坡度系數,紅一軍團直屬隊的長征里程是924.95公里,跟當年直屬隊自己記錄的誤差只有幾百里。所以從這個直屬隊的情況看,野戰部隊,特別是負有特殊任務的野戰部隊,跑25000里是不成問題的?,F在陸續在一些刊物上也有人發表文章不同意這兩個英國青年說的長征不到25000里的問題。
當然25000里是一方面軍,我們一定要改變觀念,長征是整個紅軍的長征,不是那一個方面軍的長征,總里程就是65000里?,F在的問題還有很多,時間的關系,其他的我就不說了。
第三個大問題,我想簡單的說一下長征精神,因為現在都在說長征精神。我們紀念長征,當然發揚革命傳統、緬懷革命先烈都是很重要的,我們今天紀念長征,主要是為了弘揚長征精神,在我們現在不怎么提這個話了,在新長征的征途上怎么能夠從紅軍長征中吸取我們所應該吸取的營養,為中國特色的偉大事業貢獻力量。長征精神長期以來研究說法不一,學者之間有很多種說法,其實最核心的,最大的,長征最能夠征服人的,就是它的艱難困苦。
紀念長征六十周年的時候,中央紀念大會是江澤民,那時候是總書記,他講話,給長征精神做了一個概括。一個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這是一個方面,人民利益、理想信念、革命事業必勝。第二個是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的犧牲精神。我覺得這最能體現長征精神。第三個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這個好像放在延安精神里更合適一些,但是這里強調這一點,我向他特指的是遵義會議,我們能夠獨立自主的解決中國的問題,可能是從這個方面來思考。第四個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最后一個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江澤民同志的概括應該說很全面了,這種概括是從長征整個的過程抽象出來的一些把它概括為一些精神,這些精神是當年廣大紅軍指戰員以生命為代價鑄就的精神。
我剛才說了,我覺得長征精神最讓人感動的,那就是他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因為長征他是為什么不僅在中國人民當中,而且在世界當中有這么廣泛的影響,這是值得我們思考的東西。這么多年來,老有外國人對中國的紅軍長征感興趣,重走長征路,還有就是研究,有的是學者,有的并不是學者,而且都是自費?,F在大家有時候也說到這個問題,長征,歷史上也有啊,歷史上是有啊,只要學過歷史的人都知道十字軍東征,一共有八次十字軍東征,那也夠遠的,從歐洲到耶路撒冷,凍餓而死,一點也不差。我想紅軍長征之所以感動世界上有正義感的人,那就是因為他是在超越了人類生存極限的情況下進行的這么一次遠征,而這個遠征是跟成功、勝利聯系在一起的,很多遠征是失敗的,包括十字軍東征,也就有一兩次堅持到了耶路撒冷,也沒有堅持住。
英國記者寫的書中,包含了對中國紅軍創造的英雄史詩偉大業績的贊揚,比如說紅軍長征的艱苦,他的代名詞,長期是什么呢?是爬雪山過草地。過草地就是過松潘草地,這個草地看上去是一馬平川,綠油油的,現在城里還在種草,多好,上面還開著無數的鮮花。但是記者他說了這個鮮花是魔毯,就是這塊看上去很好看的魔毯不知道吞噬了不知我們紅軍戰士的生命。這說明了什么問題,就是艱苦。過草地的時候,光紅一軍團犧牲或者是掉隊的就有500多人,這是收容隊統計的,后面還跟著收容隊。整個過草地的過程中,紅軍營以上干部犧牲了50多人,紅30軍、4軍由于張國燾的錯誤二過草地的時候,當時第一過草地的紅軍戰士的尸體還在那兒,有的一些是集中,搭了一個窩棚。當然還沒有犧牲的,因為八天八夜,紅軍過草地之前準備的糧食又不足,而且有的人為什么敢于犧牲一切,不惜犧牲一切的精神。有一個戰士叫謝意先(音),他是準備了干糧的,但是走在草地旁邊的時候看到一個婦女領著孩子在那兒哭,他問怎么回事,回答說幾天沒有吃飯了。但是這位謝意先,毫不猶豫就把干糧留給了年輕的母親和孩子。他進草地之后沒有飯吃了,每當開飯的時候,不管人家吃什么,幾粒麥粒也好,或者是吃一點野草也好,他都不往一塊去。大家開始沒有注意,后來就感到奇怪,因為什么?他沒有東西吃,他去找那些野菜充充饑喝點水,終于沒有走出草地,餓的倒下了。臨死之前,只說了一句話,一點也不響亮,不是什么共產主義要實現,而是說也不知道母子倆怎么樣,就這么去世了。
像這樣的情況非常多,就是整個過草地的過程中,比如說還有一個炊事班,這一口鍋,一口銅鍋,都沒有帶多少糧食,而且是干的麥?;蛘呤浅疵?,其實有鍋也沒有什么飯做,就是到一個地方能夠給戰士們喝點熱水,或者燙燙腳,這口鍋背著一個人倒下了,另外一個人接著背過來走了,終于有一天炊事班九個人全部倒下了,這口鍋最后是司務長背出來的,炊事班長以下全部都餓死犧牲了。當然我們不是提倡去送死,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就是看為什么去死,當需要的時候付出,而在長征的時候表現是非常突出的,所以我們說長征精神才能夠打動人。
由此我想到了一個問題,我們現在講我們的精神,共產黨歷史上創造的這些偉大精神,時常講的比較多的一個是井岡山精神,一個是長征精神,一個延安精神,還有一個江澤民提到的紅巖精神。這兩年,西柏坡也在弄西柏坡精神,還有太行精神等,建國之后更多了。總的來說,就是一個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中國共產黨的精神里面,我覺得有一個核心的東西,這次六中全會提到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體系。中國共產黨人精神里面,我覺得最核心的一個價值,恰恰是對人們說多了,聽起來好像是耳熟能詳了,就是人民利益,為人民服務是我們黨和軍隊的宗旨。實際上為之奮斗,不管是革命還是改革,最重要最根本的就是為了一個人民的利益。所以江澤民同志提到偉大長征精神,第一句話就是把全國人民的根本利益看的高于一切。這些年我們從事這些方面的精神,對這些方面的精神應該說還是不夠的,并沒有把它用形象的、通俗的一種什么形式把它作為教育人民的一種好的教材。
第四個問題,我簡單的說一下長征的意義。
其實這個意義,長征剛剛結束,他毛澤東就在一篇演講中說到,大家都能夠背下來,“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扒貢r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永不還”,這是最早提到長征,我們講的這個長征是什么時候出現呢?大概是在35年二三月份,就是通過彝族區的時候,就是朱德的名義發了《中國工農紅軍布告》,都是對仗的,其中一個就說到長征。還有一句重要的話,就是我剛才說到的意思,長征一結束新局面就開始,長征的意義就在于,它感染人的地方在于不僅僅是長征本身,也不僅僅是這個歷史過程,而是把這個歷史過程從前面延續過來,又繼續往后延伸,而這個延伸是成功和勝利聯系在一起的。
所以理解長征的意義,我們首先應該從它是一個偉大的壯舉,無與倫比的壯舉,壯麗的史詩,以激發我們干事業的熱情,應該說他是我們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軍隊歷史上的一個豐碑。第二個方面就是跟新局面的開展聯系在一起。就是說如果沒有長征的話,試想我們還是在南方,即便是堅持住了,跟后來中國社會,還有中國革命所要求的你要發揮的作用,是不是就是另外一個局面了?因為什么呢,你在南方遠離抗日前線,而當時中國人民,全國人民最關注的就是怎么關注和抵御日本的侵略。開始的時候,我們也是打著北上抗日的旗號,但是更重要的就是我們自己找一條生路,這是客觀事實,但是我們主觀上一直有這樣的主張,我們也試圖搞統一戰線,實現我們這樣的目標。但是如果沒有長征到達了陜北這個地方離抗日前線更近,新局面不會打開,因為離它太遠,也不會跟張學良、楊虎城搞統一戰線,也不會有西安事變,所以跟全民族抗日戰線大局是聯系在一起的。恰好全民族的解放戰爭,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當中樹立起了高度的政治威信,然后在短短的幾年內,盡管蔣介石在抗戰結束的時候,是以民族英雄的姿態在世界上。天安門城樓上當時掛的不是毛澤東啊,而是掛著蔣介石,但是短短幾年就被人民所唾棄。與長征有沒有關系?有,應該是有關系,因為長征到陜北以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是我們共產黨倡導的,當然國民黨方面也找過我們,是秘密談判。正因為倡導了這面旗幟,才形成了全民族抗戰局面,贏得了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反抗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勝利,而提升了中國共產黨的威信和威望。
還有第三個意義,長征的勝利,從我們黨本身來講,也是一個轉折。這個轉折就體現在遵義會議,不管怎么表述吧,確立了毛澤東為核心的中央領導集體。不管你怎么說,當然有很多說法,毛澤東是第一代中央領導人,那陳獨秀、李大釗算第幾代?我們現在不討論這個問題,在這之前我們不停的犯錯誤,不停的遭受挫折,這之后我們沒有再犯大的錯誤,沒有再遭受重大的挫折,我們的革命取得了偉大勝利。到了社會主義時期,毛澤東晚年犯了嚴重的錯誤,那是另外一個問題。所以長征的過程,同時就是我們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的歷史發生重大轉折的這么一個過程,而這個轉折就是促成了中國革命的勝利。
第四個方面的意義,這有一點在當時也有長遠的意義,那就是宣傳隊的作用,播下了革命的火種,也就是播種機,后來再到我們解放戰爭的時候,我們播下了革命戰爭的火種在那兒。
第五個方面的意義,長征的勝利雖然我們遭受了重大的犧牲,但是我們到最后,長征勝利的時候,我們講36年10月的時候,緊接著還有一個西征,西路軍21700人,幾乎全軍覆沒,只有400多人去了新疆,然后陸陸續續這些人一個人也好,怎么也好,越獄逃跑,敵人讓他們修公路的時候集體逃跑,一共陸陸續續回到延安的有三千多人,也就是說接近有不到2萬人都犧牲了。去掉這些以后,到抗戰爆發之前,大致我們的紅軍在45000左右。當然不是很多了,但是這些人都是經過長期考驗的、堅定的共產黨員和革命戰士,雖然人數不多,但是他們都是寶貴的中國革命的骨干,而這些人后來除了在為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犧牲的之外,建國后基本上都成了治黨、治國、治軍的骨干,這個意義也是不可低估的。
最后一個意義,就是長征它還有一個世界意義,剛才涉及到這個方面的問題。英國記者那本書為什么在世界上有廣泛的影響,實際上他向世界,不一定每個人都看到了,它昭示的是中國共產黨是什么、是干什么的、中國的紅軍是干什么的、中國人是什么事都能干好的是永遠不可戰勝的,盡管我們現在經濟文化還很落后,其他帝國主義亡我自心還不死,但是中國確實在世界上的地位空前的提高,應該說當時長征就有國際影響,我現在來不及了,國際方面的影響我就不再說了。
今天我準備的也不充分,拉拉雜雜,講的不對的地方請大家批評。
主持人:按照我們的慣例,提問是半個小時,但是今天已經到了五點了,如果大家有興趣的話,可以提兩個問題。
現場提問:請教張主任,第五次反圍剿失利,其中有受機會教條主義的影響,這對現在或者是現在的管理,有沒有什么借鑒的意義?
張樹軍:這個問題很好。關于王明這次錯誤,我們要注意到在若干歷史問題決議上,中央的決議上表述為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是我們中央黨史研究室在01年修訂出來的。我們在修訂中國共產黨歷史的時候,把王明左傾冒險主義改成了左傾教條主義錯誤,因為王明這次錯誤,它確實是教條主義為特征,然后造成第五次反圍剿,它這個教條主義就表現在李德他們照辦國外正規戰經驗,然后實行軍事進攻中的冒險主義。我先把概念解釋一下。
第五次反圍剿失敗,我剛才因為時間緊就沒有全面的講,它那個教條主義還表現在什么地方呢?剛才講到了軍事,比如說當時有一個有利的時機,就是福建那邊國民黨第19路軍,包括李濟深,那是國民黨員了,他們成立了一個叫做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簡稱福建人民政府,公開打出反蔣的旗幟。這時候蔣介石就把圍剿紅軍的一部分主力對付這一棒國民黨內分裂出去的一塊,這對我們分裂敵人的五次圍剿是有利時機。但是我們又犯了一次教條主義錯誤,認為這些是陰謀。所以在遵義會議檢討這個問題的時候,毛澤東也明確提出來沒有利用19路軍發動福建事變的有利時機,等到蔣介石利用各種辦法平息了那邊之后,就集中力量對付中央紅軍。這是一些具體的史事。
教條主義恐怕從整個黨的歷史來講,這是我們黨應該認真接受的一個沉痛教訓,還不僅僅是王明時期。教條主義他有時候表現的形態不太一樣,我們往往有時候強調走自己的路,但是在某些問題上并沒有擺脫教條主義的那種束縛,這些方面的問題還是很多的,但是這是指歷史上了。我想我們改成這種稱呼也好,毛澤東在延安整風期間特別強調反對主觀主義,主觀主義是反為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兩種,就是這個原因,因為教條主義對中國革命的危害極大。
現場提問:張主任我提一個問題,當年紅軍中央軍出發的時候八萬多人,沿途吃、喝、穿消耗的問題,我想問的是,打土豪、分田地跟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的關系是怎樣的?我們八萬多人沿途要吃、要喝、還要穿,怎么來?
張樹軍:打土豪、分田地和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是沒有直接的關系,打土豪分田地是我們共產黨應該干的事。這里面說起來就比較復雜了,共產黨本來他的使命,他是無產階級、工人階級政黨,他的使命不解決打土豪、分田地的問題,本來這些應該是資產階級來解決,就是從封建主義形態到資本主義形態的時候,應該是資產階級領導,實現土地的國有或者是私有,由于是中國是一個經濟文化落后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大國,共產黨成立之后,首先要解決的不是反對資產階級的社會主義革命問題,而是首先要替資產階級完成廢除封建主義。中國共產黨成立于農民占大多數的國家里,只能通過土地革命實現發動農民起來參加革命的積極性,所以這個三大紀律八項注意不是對著土豪來的,而是整個在根據地怎么來,因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涵蓋的內容不僅僅是群眾關系問題,我們怎么不拿群眾一針一線的問題,應該看著我們黨的性質宗旨的具體化。比如說第一條,一切行動聽指揮,肯定不是講的跟群眾的關系,而是指我們黨的指揮原則問題,必須在政策上跟黨中央保持一致,這個內容不是簡單層面來理解。這是你剛才提的一個問題。
第二個問題我們在路上怎么解決這些問題,我們從南昌起義開始就面臨這個問題,南昌起義是我們建立的第一支人民軍隊,到底供給怎么來解決,是光靠沒收地主土豪的東西來解決給養的問題,這些都是有問題的。我們實際上是通過很多辦法,開始的最初階段,確實是剛剛起義的時候,基本上就是打土豪然后分田地,然后沒收財產,一部分分給貧苦農民,一部分我們自己用。但是隨著根據地的發展,你現在看土地革命戰爭時期、抗日戰爭時期,我們根據地的經濟建設人才真的是不得了,金融、財政、稅收,各個方面的人才都有,而且有很多這些方面的條例,法律法規方面的規定,實際上真的像一個小國家在按照正常的運轉,組織生產,還有稅金,當然可能不是真的稅金,而可能是交糧等。長征沿途主要是靠沿途收集,一部分是打土豪,一部分是農民的,但是我們都有留下錢什么的,因為有時候對紅軍不了解,來的時候都跑了,全村都找不到人找不到吃的東西。這時候就到處找,有時候埋掉的糧食也可以找出來一部分,有時候還沒有成熟的,地里的,麥子或者是水果就給他吃了,吃完了以后打一個條,留下一部分錢或者是什么,就走了。當然籌糧這個事還是很難的,有時候到了少數民族地區,特別是藏區,藏區最有糧食最有權勢的是寺廟,我們有時候也到寺廟去,這里面有不友好的,也有非常友好的,比如說長征路上有一個活佛,他就是將大量寺廟里的糧食提供給紅軍,籌糧的辦法還是多種多樣的。
主持人:今天我們張教授給我們做的報告非常精彩,講的很深刻,內容也很全面,對長征的歷史大家多收多少有所了解,但是我想經過今天的講解,我們的認識確實是大大的深化了。比如說我們過去講紅軍長征,都以為是紅一方面軍的長征,但是今天張教授給我們講清楚了,紅一、二、四加上25軍。還有過去說紅軍長征是25000里,現在我們知道是65000里,就是有關這些方面的知識提供了許多新的信息。講了很多我們過去不知道的東西,特別是對長征的一些重大問題怎么認識、對于長征精神的認識、對于長征重大意義的認識,我覺得講的都非常深刻、非常到位。今天我們正好又在紀念長征精神,今天的報告會也是我們市委宣傳部對紅軍長征勝利七十周年應該說很好的紀念方式,也是各位學習黨的光榮傳統、學習長征精神非常好的機會。這里大家以熱烈的掌聲對張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謝。
今天的報告會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