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中國的產業結構發生了一個顯著的變化:第三產業超過第二產業。為什么發生這樣的變化,這是自然規律還是其他原因?
中國產業結構變動的事實描述和問題提出
從1978年到十二五的前三年,我們國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第二產業發展速度快,占GDP比重最高。在2013年這種狀況截止,服務業取代第二產業,成為國民經濟的主導產業,在GDP當中的比重比第二產業高出2.2百分點。這是我國產業結構的重大變化。第二產業的下降主要是由于工業占比下降,因為建筑業沒有太大的變化。
工業的下降并不是從2013年開始的,從2000年就已經出現了這種苗頭,工業的老大的地位開始變動。從2001年到2007年,工業和服務業在GDP中的占比呈現此消彼漲的態勢。2007年以后,工業的增速開始持續低于服務業,2013年服務業終于超過了農業,也超過了二產,成為了第一大產業。
結構變化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也是同樣,2001年開始工業對經濟的貢獻率已經開始下降了,從2001年到2013年的13年當中,有8年工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份額低于服務業,第三產業也一直在波動。在這個變化過程中,首先2008年世界經濟衰退對中國的工業進出口產生很大的影響,緊接著美國推行“再工業化”、德國推行“工業4.0”,這種情況下,中國來自發達國家工業投資減少是一個基本環境。
我們現在要考慮的問題是,這是否意味著中國產業結構變化按照經濟發展的自然規律進入了后工業化的階段,即有些人提出的服務經濟時代?僅從數據來看是這樣的結果。或者說,是國際金融危機造成世界經濟的低迷和發達國家再工業化,阻礙了中國制造業的發展速度,再或者說,是中國工業競爭力下降導致減速?我傾向于后面兩種解釋。
中國要警惕產業結構早熟的風險
中國現在雖然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但是并不是意味著我們就進入了服務經濟時代,關鍵要警惕產業結構的早熟。巴西、阿根廷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以后產業結構變化的特點,就是在服務業成為經濟的主導以后,制造業沒有持續發展便實現技術升級,導致國民經濟缺乏能夠不斷推動技術進步的產業支撐,因而使這些國家邁入中等收入陷阱。中等收入陷阱就是一個產業結構上的失誤。
比如說阿根廷,產業結構變化以后人均收入有時呈現負增長,這就是產業結構早熟導致的。制造業沒有由大變強、沒有真正發展成熟,因而導致經濟增長的速度減緩和人均收入的下降。
中國經濟的產業結構,雖然現在服務業占比比較高,但是發展品質遠遠沒有達到以服務經濟為主導的階段,第三產業占比上升主要是由于工業速度下降太快,第三產業本身也在下降。中國雖然服務業占比比較大,但是是服務貿易逆差國,而且這幾年逆差在不斷地擴大。制造業雖然占比下降,但仍然是順差,能夠賺來外匯。服務經濟不能成為順差,怎么能說這個產業的發展具備競爭力,怎么能稱為服務經濟為主導?
回過頭來說,什么叫服務經濟為主導的經濟?是以強大的制造業為支撐的發達經濟。中國工業都是大而不強,現在服務業占比高不能說中國經濟已經成為世界先進國家。中國目前的制造業主要是以代工、加工為主要特征,雖然裝備制造業有效發展,但還是缺乏一些核心技術,工業制造業的附加值還低于世界30%的平均水準。如果說產業能夠升級達到日美發達國家目前的水準,附加值則還有30%-70%的提升空間,從數量到品質的轉變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另外,產業結構變化是否合理,關鍵是看結構變化能不能促進收入的持續增長。從近幾年的數據判斷,服務業占主導以后,人均GDP環比增長速度是逐步下降的,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和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都是下降的增長速度,這是產業結構早熟的一個很重要的信號。
工業發展速度減緩的主要原因
中國產業結構的變化,根據我們的判斷存在早熟,其原因主要是工業發展速度下降。工業發展速度下降主要有什么原因?工業勞動生產率下降,勞動生產率的增長是低于工資增長的,制造業發展速度下降,很多企業關閉,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上升。
但我認為這也不是影響工業發展主要的原因。主要原因是什么?我算了一下,從2003年-2013年,制造業平均工資,平均增長了3倍,但服務業一些行業——比如批發零售業——同比增長了4倍,還有交通運輸業、租賃服務業、金融業等等,它們的增長都不低于制造業。勞動力成本上升怎么能夠解釋成本上升更快的服務業發展更快呢?另外,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在減緩,和服務業相比是滯后的。工業勞動力生產率的上升趨勢從2010年已經開始下降,2013年是負增長,工業的勞動生產率從2003年就開始滯后于服務業。因此,工業勞動生產率增長速度的減緩是影響工業發展最主要的原因。
工業的勞動生產率為什么下降?有幾個原因,一是我認為工業的勞動密集型發展過度,造成對藍領工人需求增長過快,使我們的工業發展了大量的勞動力而非人力,工業發展實際上缺乏人力資本的支撐。另外,我們發現工業工資增長低于服務業,對人才的吸引力下降,使大量的人力資本、優秀的人才轉向服務業。最好最優秀的畢業生被金融業等行業招去了,那工廠企業能招到特別優秀的人才嗎?
有人說從數量結構來說高技術產業發展很快,占比上升。但是實際上我們國家高技術產業發展的模式也在重復傳統勞動密集型產業的模式:低附加值,低素質勞動力,惡性市場競爭,缺乏核心競爭力,很典型的就是光伏產業。經任保全、王亮亮等人計算,我國戰略新型結構在2009年出臺以后,雖然有較大的發展,但是純技術效率一直在負增長。我們國家看起來結構在改善,但內在的品質沒有明顯的提升,甚至是負增長,造成了工業勞動生產率的下降。
勞動生產率下降還有一個原因:外資外貿的拉動作用在下降。起初外資大量投入于制造業,但這幾年已經發生很大的變化,外資現在開始轉向服務業,從2010年對服務業的投資已經超過制造業,后者一直處于下降的趨勢。另外,國際金融危機使國際貨物貿易大大下降。這幾個方面共同造成了工業近期發展速度的減緩。
第四個原因,勞動力要素產業間的流動和資本產業間的流動不協調。勞動力的流動主要是受工資的影響。我們國家一開始農村的勞動力大多轉移到制造業,現在大量的勞動力流向服務業,制造業就業人數略有下降。但是資本投入并不是這樣的,從2004年開始我國一直在對制造業追加工業投資。再有,農業轉型對重化工業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控制煤炭消費總量,轉用清潔能源,使我國重化工業的國際競爭力全部下降。以前具有世界競爭平均水準的企業有23個,現在只剩下了8個,而且全是輕工業。這說明重工業的發展數量和品質最起碼相差一個階段。
第五個原因是服務業泡沫把大量的工業資源吸引到服務業。很多制造業企業在搞房地產、股票等等。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工業經濟研究所書記;來源:瞭望)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