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洪巍、孟睿為路透中文特別提供,僅代表本人觀點。作者供職于中國銀行上海人民幣交易業務總部)
中國金融市場歷經三十余年的變化,產品從單一到豐富,市場從閉塞到逐步開放,投資者群體不斷擴大。由于多元投資者不斷參與市場競爭,市場深度愈發深化,市場效率不斷增強。
尤其在近年,在人民幣國際化不斷推進的大背景下,境內債券市場對外開放成為了境外機構參與中國金融市場的最大亮點。總體來說,申請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境外機構投資者呈現出數量增加、覆蓋面廣、交易量大的特點。境外機構已經逐漸成為活躍的境內市場參與者。
一、先來看看境外機構投資者的變化。截止至2014年9月底,已有125家包括港澳清算行、境外參加行、境外保險機構、RQFII和QFII等境外機構獲準進入銀行間債券市場,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較2013年底增長23%。其中共有87家境外參加行以及清算行,投資者數量較去年年底增長近9%;共有30家RQFII已經獲得到人民銀行批復,比2013年底增加了43%;8家QFII成為首批參與到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合格境外機構投資者。
從境外機構在境內金融市場的開戶數量來看,考慮到境外央行,截止至2014年9月底,在中債登的開戶數量已經達到164家,比2013年底111家增加了47.7%。從歷年新增的境外機構投資者數量來看,今年投資者新增數量比以往有了明顯的提升。
二、這些機構盡管在債券存量中的占比小,但對增量的影響卻較大。從中債登提供的數據中顯示,2014年9月底,境外機構投資者參與銀行間債券市場所持有的債券總面額達到了4,910.19億,比2013年底的3,141.39億元,增長了56.3%。持有債券的數據保持著強勁的增長勢頭。
從境外機構投資債券的角度看,截止到2014年9月境外機構持有的債券總面額占全市場債券持有量比重僅為1.74%左右,即便是境外機構接受程度最高的國債,占比也僅為2.42%左右。雖然境外機構投資者所持有的各種債券占全部銀行間債券市場的份額不斷增大,但從存量看對整個債券市場影響較小,但由于諸如被限定只能參與二級市場交易、額度集中批復和開戶時間較為一致導致建倉期重疊等因素,導致在一些境外機構集中建倉的月份,銀行間債券市場深度不足的問題會被放大,境外機構的投資方向成為影響當時市場的重要標桿。
三、另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境外機構的投資偏好較為一致,由于對中國信用市場缺乏足夠的了解,境外機構普遍將國債和政策性金融債作為首選的投資工具。
表格:境外機構投資者持有各券種占全部CIBM債券存量比重(數據來源:中債信息網 中國銀行)
國債 金融債 信用債
2011年 0.22% 0.34% 0.32%
2012年 0.63% 0.60% 0.67%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