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記者 劉美
對于硅谷而言,2012年注定將是不平凡的一年。2月1日,Facebook申請上市的消息猶如一枚重磅炸彈,令全球資本市場為之震撼。最高可達千億美元的市值締造了美國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互聯網公司IPO,而這家社交網站僅僅成立7年,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今年也只有27歲。年輕的億萬富豪、叛逆創業者的成功⋯⋯這些富于傳奇色彩的故事迅速成為全球媒體津津樂道的話題。
就在人們或艷羨馬克·扎克伯格的財富、或質疑另一個互聯網泡沫是否形成的同時,一家與Facebook同一年成立的軟件公司也正在逐漸提升自己的媒體曝光度。這家公司的名字叫Palantir,中文音譯為“帕蘭特科技公司”。它跟Facebook擁有相同的原始投資人、相似的公司文化、同步發展的時間軌跡。Facebook在全球所到之處構建龐大的人際關系網絡,積累起大量的用戶信息,Palantir則在進行個人信息的深度挖掘,在不同數據庫之間進行比對和分析,以找出可能“對客戶安全造成威脅”的個人與組織,它的客戶包括了中央情報局、聯邦調查局,以及各種美國軍政情報部門。
諜戰“水晶球”
根據官方介紹,Palantir的名字來源于電影《魔戒》中看透過去未來的水晶球。該公司成立的宗旨,就是在混亂的數據信息中分析過去并預測未來。當然,跟神話中的水晶球一樣,Palantir的秘密也只有掌握它的主人——客戶才能洞悉。所以,在很長的一段時期內,這家公司并不被公眾熟知。
直到2010年6月,Palantir才正式走進大眾的視線。當時在副總統拜登主持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白宮管理和預算辦公室(OMB)主任Peter Orszag特別提到了一種“最新技術”在政府反腐敗工作中的貢獻:“恢復問責和透明度委員會(RATB)使用了一套抓取與分析美國公民個人信息的軟件系統,能夠實時獲得海量數據并分析出可能的財務欺詐行為⋯⋯現在,我們將在政府部門中全面推廣這個系統。下一個使用的將是醫療保險與醫療補助中心(CMS),這將幫助實現總統提出的到2012年之前將非法醫療保險支出減半的目標。”
業內周知,恢復問責和透明度委員會(RATB)的軟件提供商正是Palantir。來自政府官員的褒獎成為最好的廣告,“在政府部門中全面推廣”更觸動了投資者們對該公司業績的無限遐想。與此同時,跟Palantir有關的間諜故事也在悄然流傳,雖然大部分成功案例都不可能被獲準披露,但還是有一些傳聞得到了官方的證實。例如Palantir無償捐獻給加拿大智庫“信息戰監控所”(Information Warfare Monitor)的軟件系統,在一項著名的“中國間諜黑客組織”研究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有趣的是,這項研究似乎并未揪出所謂的“中國間諜”,反倒引發了網絡上對中國某職業技術學校的戲謔追捧)。此外一些報道中還提到,駐阿富汗美軍使用Palantir軟件分析出當地游擊隊的可能據點,從而在村鎮巷戰中占據優勢。
當媒體對這顆“水晶球”的關注度不斷提高,一個有趣的事實隨之浮出水面:這家為政府和情報部門服務的軟件公司,跟互聯網當紅炸子雞Facebook、職場社交網站LinkedIn、壟斷歐美市場的視頻網站YouTube,以及Facebook最大的第三方應用提供商、圖片分享技術公司斯萊德(Slide)等等一系列耳熟能詳的名字,雖然表面上并無相關,但其發展史都可追溯至同一家公司——在線電子支付的鼻祖PayPal。事實上,早在2007年,《財富》雜志就已經用“PayPal黑手黨”(PayPal mafia)一詞,來形容美國互聯網行業的這一奇特現象。
一脈相承的“PayPal系”
“在波瀾不驚的2002年,PayPal創始人彼得·泰爾(Peter Thiel)把自己的公司以15億美元的價格賣給eBay,這件事尚不能稱為爆炸性新聞。真正有趣的是這筆交易之后,PayPal的核心成員們依然團結在彼得·泰爾身邊,在各個行業進行瘋狂投資:金融行業、慈善事業、太陽能、電動汽車、一家旨在殖民火星的火箭技術公司⋯⋯當然,還有一系列令人矚目的互聯網公司。具備‘PayPal血統’的互聯網公司,其數量簡直令人詫異。”《財富》雜志2007年刊登的“PayPal黑手黨”一文寫道。
對于“PayPal幫”幫主彼得·泰爾,一直存在褒貶分明的兩種評價。有人說他是自由市場的斗士,有人說他是狂熱的極右翼分子,有人說他是離經叛道的天才,也有人說他是妄想過頭的瘋子。跟大部分硅谷創業者不同,彼得·泰爾毫無技術背景。他畢業于斯坦福大學哲學系,拿到過法學博士學位,在華爾街當過交易員,隨后拿著從親友處借來的100萬美元開始創業。1998年,他在母校斯坦福大學發表了關于“政治自由與全球化”的慷慨激昂的演講。緊接著,一位天才的計算機工程師和忠實的合作伙伴——馬克思·萊文奇恩(Max Levchin)找到了他,兩人共同創立了一家在線電子支付公司,這就是PayPal的雛形。
這個廣為流傳的故事至少反映出一個事實:“PayPal幫”的凝聚力,很大程度上來源于彼得·泰爾富有煽動性的社會理想。泰爾常說他創業和投資的動力是“把人類文明提高一個境界”,《福布斯》雜志則總結道:“彼得·泰爾想當救世主。”
事實上,在本世紀初互聯網泡沫破滅的愁云慘霧中,當成功賣掉PayPal套現的彼得·泰爾以風險投資家的全新形象重返硅谷,他儼然就是這個行業的救世主。在高科技行業普遍缺乏資金的幾年里,泰爾準確地把握時機,以極低的代價介入多家初創公司,其中有好幾家帶給他驚人的回報。
首先是前PayPal副總裁兼斯坦福校友雷德·霍夫曼(Reid Hoffman)創立的職場社交網站LinkedIn(泰爾以私人身份入股),該網站已于2011年5月上市;之后是PayPal共同創始人馬克思·萊文奇恩創立的圖片分享網站Slide(泰爾通過旗下基金the Founders Fund入股),該公司于2010年8月被谷歌以1.82億美元收購。2004年的某一天,LinkedIn總裁雷德·霍夫曼向泰爾引薦了年輕的創業者馬克·扎克伯格,后者正在為Facebook團隊的房租發愁。泰爾給了他50萬美元,換得Facebook10.2%的股份。此后經過多輪股權調整,目前泰爾仍持有這家社交網站2.5%的股份,價值已達25億美元。
就在入股Facebook的同一年,泰爾與前PayPal實習生喬·蘭斯戴爾(Joe Lonsdale)共同開始了新的冒險。蘭斯戴爾生于1982年,當時剛剛從斯坦福大學計算系畢業,便承擔起進一步開發PayPal防欺詐軟件系統的重任。泰爾對這次創業自信滿滿,因為他找到了一位重量級合作伙伴——美國中央情報局。
硅谷背后的中情局
“許多美國高科技公司都有中情局背景”,這個傳聞或許太過夸張,但中情局長期在硅谷尋訪和扶持合作伙伴,也是官方承認的事實。要理清美國高科技企業與情報部門的關系,要從一家非營利性風險投資公司In-Q-Tel說起。
從行政結構上看,In-Q-Tel與中情局并無任何隸屬關系,而是通過一年一簽的合同,定期接受中情局的資金注入,并按其要求尋找特定類型的高科技企業進行投資,其性質類似目前國際上頗為流行的政府創業引導基金。“直到In-Q-Tel在1999年成立,美國才有了真正的政府引導基金。”該基金創始人、美籍華人吉爾曼·雷(Gilman Louie)在一次訪問中表示,“事實上,美國其他的政府引導基金都是學習我們的模式。”
盡管模式類似,In-Q-Tel依然有其獨到之處,它是一家專為情報部門服務的風險投資基金,關注的行業十分特殊。在該基金的網站上雖然公布了所投公司的名字,但這些公司的具體業務,以及究竟為中情局提供何種服務,一般都是絕密內容。不過,也有一些公司的產品最終走向大眾。例如,2001年In-Q-Tel投資了一家名為Keyhole的衛星地圖測繪公司,該公司在2004年被谷歌收購,成為億萬網友瘋狂追捧的“谷歌地球”(Google Earth)。
除此之外,數據挖掘與信息分析也是In-Q-Tel重點關注的方向。“凡是在美國從事數據分析行業的技術人員、企業家和發明家,即便沒有接到過In-Q-Tel的電話,也肯定被他們的工作人員在網絡上搜索過了。”《華盛頓郵報》寫道。彼得·泰爾和年輕的喬·蘭斯戴爾創立的Palantir,能夠在這種情況下脫穎而出,成為In-Q-Tel選定的合作伙伴,實屬不易。2004年,In-Q-Tel決定向Palantir投資200萬美元,彼得·泰爾則通過旗下基金投資3000萬美元。
Palantir的技術源自PayPal的防欺詐系統,“2000年左右,我發現PayPal陷入極大的危機中,因為網絡欺詐帶來的損失太高了。”彼得·泰爾介紹道,于是公司開發了一套軟件來應對可疑的資金轉移,尤其是美國和俄羅斯銀行之間的資金往來。而中情局則希望將這套系統進行優化和改造,以適應情報工作的需要。
現在,Palantir已經將業務發展到了情報機構之外的政府部門和金融機構。特別是2010年得到白宮的“不點名表揚”后,該公司的價值發生了質的飛躍。在2011年10月進行的上一輪融資中,Palantir的估值已達25億美元,比一年前的7.35億美元又增長數倍。一個月后,Palantir登上了《商業周刊》的封面文章,并被提出短期內上市的可能,文章中寫道:“來自美國國防部、CIA、FBI、陸海空三軍、紐約和洛杉磯警察局,以及各大金融機構的訂單,已經使Palantir成為硅谷最賺錢的公司之一。2011年該公司的銷售額將達2.5億美元,并具備申請IPO的資格。”
然而,Palantir的上市之路仍面臨很多障礙。中情局背景、對政府訂單的依賴⋯⋯這家公司的發展歷程與公眾心目中那類典型的高科技公司相去甚遠。“Palantir的宗旨,是為了幫助美國及其盟友應對世界上最棘手的難題。”被泰爾雇用負責公司具體運營的CEO卡普(Alex Karp)表示,“這在硅谷是很不尋常的,因為大部分公司都對政治避之惟恐不及。”硅谷創業者與華盛頓政治家究竟應該建立怎樣的關系,始終是Palantir發展道路上避不開的問題。
創業者與政治家
“硅谷最優秀的工程師往往喜歡炫耀自己的反主流傾向,”CEO卡普在《商業周刊》訪談中表示,“⋯⋯但我們的公司擔負著愛國主義的偉大任務。”然而,像Palantir這種走過“非典型”發展道路的高科技公司,很容易遭到外界的懷疑和猜忌。2010年沸沸揚揚的“維基解密”(WikiLeaks)事件中,Palantir曾一度因“愛國主義宗旨”,陷入被輿論圍攻的尷尬境地。
那次事件的導火索是2010年年底“維基解密”公布的一份泄密文件,其內容顯示,Palantir與另一家政府軟件供應商HBGary(該公司目前已陷入經營困境)等共同起草了一份報告,提倡幾家公司聯合起來對“維基解密”及其支持者、著名律師Greenwald的網站服務器進行攻擊,對“維基解密激進的和不顧后果的活動”發起一場“傳媒戰役”。這份文件一經披露,Palantir等公司立刻淪為眾矢之的。一個月后,Palantir不得不向“維基解密”支持者公開道歉,并承諾“切斷和HBGary的一切聯系”。
“自由言論和隱私權對于民主至關重要,Palantir一向支持并保護公民的隱私和自由權利。”CEO卡普在聲明中說,“我謹以個人名義并代表整個公司,向各個相關團體、特別是Greenwald律師本人致以公開歉意。”
卡普還表示,公眾不必擔心Palantir為政府提供的服務將侵犯個人隱私權,因為“Palantir具備最先進的隱私保護技術,還設計了一個授權系統,確保使用人只能在授權范圍內獲取數據”。不過,印第安納州立大學一位專門研究隱私保護的計算機專家索霍安(Christopher Soghoian)對此嗤之以鼻,“如果你相信這套保護技術有用,那就太可笑了——情報人員能獲得他們想要的任何信息⋯⋯我并不認為Palantir這家公司有什么問題,但它的客戶卻可以利用其服務從事邪惡的勾當。”
對Palantir的質疑除了隱私保護外,還有其非同尋常的發展速度。在2010年的D輪融資中,Palantir總估值為7.35億美元,已經有很多人質疑該數字被高估。“雖然沒有其他公司提供完全相同的產品,但Palantir所使用的技術,許多公司同樣做得到。”當時一名分析師在文章中寫道,他認為這家產品單一、缺乏市場規劃(甚至不雇用任何市場推廣人員)的軟件公司,很難在短期內實現客戶數量的爆炸性增長。IBM、EMC、Oracle、賽門鐵克⋯⋯這些歷史更悠久、實力更雄厚的存儲技術巨頭同樣也在發展自己的數據分析軟件,Palantir似乎并不具備競爭優勢。
然而,在2011年10月的F輪融資中,分析師計算Palantir的估值已達25億美元,是一年前的3倍多。客戶為何對Palantir如此青睞?優秀的服務或許是原因之一,“Palantir的軟件在同類產品中有最高的性價比,并且非常有效。”公司客戶之一、美國國家反恐中心(National Counterterrorism Center)前負責人邁克爾·萊特(Michael. Leiter)表示。不過,考慮到萊特已于2011年7月辭去公職,加入Palantir成為一名咨詢顧問,他的稱贊或許并不十分令人信服。
據報道,每個加入Palantir的新員工都要接受關于“高科技公司和美國軍方關系”的培訓,并觀看上世紀70年代的硅谷傳奇斯蒂夫·布蘭科(Steve Blank)的授課視頻。布蘭科創立的ESL公司(Electromagnetic Systems Laboratory Incorporated)曾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美國軍方和情報界重要的軟件供應商,一如今日Palantir的角色。布蘭科功成身退后到斯坦福大學教書,他的合作伙伴、ESL公司另一位共同創始人威廉·佩里(William Perry)則投身政界,在克林頓政府中官至國防部長。
提到政商“旋轉門”現象,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華爾街。金融巨頭搖身一變為政壇要人,或華盛頓官員解甲歸田后任職投行,此類故事在美國社會頗為常見。但硅谷卻鮮有出身政界的創業者,也很少有高科技公司的高管步上政壇。然而,一個國家的政治、技術與資本正如同一棵大樹的枝干,雖然表面上彼此獨立,卻終難擺脫相連的根源。Palantir的發展和崛起,恰好在人們熟悉的硅谷模式之外,對創業者與政治家們的關系進行了另一角度的詮釋。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