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市場是正反饋還是負反饋?
市場經濟系統存在著正反饋機制,可以分為正向的正反饋,即震蕩愈來愈強;負向的則是愈來愈弱。還可以分為價格正反饋和產量正反饋,前者是價格越來越高,即嚴重通脹;或者越來越低,即嚴重通縮;后者表現為產量越來越大,即持續增長;或者產量越來越小,即持續衰退。
舉例描述其中之一的路徑:假設經濟啟動初期,物價低、產量低,隨著大量貨幣供應的增加,總需求快速增加,廠商看到有利可圖,則增加產量;如果貨幣供應量過分增加,則引發人們的恐慌,紛紛搶購,羊群效應出現,廠商此刻發現生產的速度跟不上物價的漲幅,于是停止供應,轉而囤積,商品供應量急劇減少,于是物價高漲;這進一步刺激人群的恐慌情緒,物價暴漲失控。反之,如果控制貨幣增速,穩定預期,企業則安心生產,并且通過規模效應增加產出,物價下跌,加上就業增加,收入的增加,會進一步增加需求,拉升了物價,于是又推動廠商增產,形成產量的正反饋。這就是所謂的軟著陸——產量持續增加,而物價逐步下跌。
當然,由于總需求約束,以及總供給多行業生產存在的供求分布不匹配,正反饋機制極易走向危險狀態,形成系統崩潰,因此,必須依靠宏觀的力量調控其走向,于是政府的角色出現了。
而自由主義的所謂均衡不過是前提假設錯誤的產物,其結論是負反饋,經濟事實卻時刻在反駁它。
二、政府大樓多少層?
政府的初級職能包括基礎設施建設、水、電、油、氣、交通、通信保障、原材料的供給等,屬于硬件層次。
中級職能則是建立良好的法治環境,明晰產權,培養信用文化,降低交易成本;激勵創新,提升技術;征收資源稅、碳排放稅、保護環境;遺產稅、高消費稅、遞進所得稅避免兩極分化;加強醫療、通識教育、職業培訓,改善民生;實施最低保障,建立社會安全網。
高級職能需要引導社會價值觀,如節儉、環保、公益、貢獻激勵、穩定預期等,防范弱肉強食、欺詐盜搶、極端自利的野蠻生長,它們一般具有正外部性,一般個體不會積極參與,而它的實現方式主要應通過經濟、法律等手段,而不是行政強制。儲備需求可以成為其主要選擇。
三、如何實施儲備需求?
儲備需求的實施需要央行改造其資產負債表,不再買入金融債、國債、消費債,作為宏觀總體的價值管理者,它不應拘泥于微觀個體的債權債務糾紛,而應買入重大專利、藝術品、勘探成果、荒漠綠林,并向社會免費使用。全國人大在設定外匯儲備上下限之后,廢除外匯占款制度。
而商業銀行的儲備基金則需要組織廠家、倉儲、物流、賣場、期貨等部門,根據全國生產力布局,經濟運行狀態,由發改委國儲局統一調度。
完備、深入、動態的信息監測系統必不可少,建立歷史數據庫與數學模型,預測趨勢變化,設立預警區間,實時報告。跟蹤的經濟變量包括主要原材料價格、能源價格、糧食、出廠價、銷售價、房價、采購指數、信心指數、股票指數、利率、匯率等,收集產業生產成本與規模變化數據信息,追蹤經濟周期脈搏。
目前糧、棉、油、糖、貴金屬、原油、煤炭已經建立了儲備制度,但存在的問題一是資本完全依賴于財政,不可持續;二是范圍不夠廣,重大專利、藝術品、勘探成果、公益林等尚未入圍。
四、央行的主要職能
央行的職能不外乎兩點:發行貨幣,保持比值穩定。其他的比如經濟增長、充分就業都可以由此派生。問題在于發行什么性質的貨幣?是傳統的信用貨幣?由于市場經濟是依靠利潤推動的,隨著頂級產業的投入,中間級與初級產業的利潤貨幣漏出會越來越多,而頂級企業的銷售收入卻僅來自工資,但該工資只是頂級企業的總貸款的一部分,因此,頂級企業必然虧損,本錢不能還上,更無法償還利息。
故必須改造央行的資產負債表,不以市場主體之間的債權債務為依據發行貨幣,而是新增貨幣購買社會財富儲備,實現價值與實物的可持續發展。
要使央行發行的貨幣不貶值,必須解決利潤貨幣與過剩商品分離的問題,即以利潤貨幣適時購買過剩商品加以儲備,一方面彌補了頂級企業的消費不足,另一方面保護了勞動成果,解決了總供給總需求結構性失衡的問題,提高了貨幣的流動性與使用效率,從源頭上制止了粗放的貨幣發行模式。
另外,人民幣的外匯占款制度產生的巨額外儲,是人民幣的外錨,是人民幣的負債,因為新增人民幣的發行是以存量人民幣的貶值為代價的。在不可自由兌換前,人民幣升值,易誘發套利外資出逃,本國多年積累的外匯將被卷走;人民幣貶值,則使當前實際財富損失。
儲備需求是貨幣的可靠之錨,是解決被動發行的有效途徑。
五、資本市場的出路在哪?
在市場經濟中,由于利潤的存在,總需求呈現逐步遞減,而總供給卻是逐步遞增,兩者產生了結構性失衡,于是過剩資本與過剩商品同時存在。
這些過剩資本形成了資本市場,炒股成為全民運動,然而,如同賭博的結局,十賭九輸,原因何在?
首先,如果這些過剩資本存進銀行,貸給產業資本,比如100元獲利10元,銀行收取利息7元,儲戶得5元,收益率為5%。
現在,廠商感覺銀行利息負擔過重,于是進行股份制改造,上市融資,同樣的獲利能力,100元的資本股價可以定到200元,因為銀行利率為5%,也就是20倍的市盈率,20*10=200,這樣,上市公司將原來的貸款負債變成股權,錢從哪里來呢?當然還是這些過剩資本,只不過是儲戶從銀行取出錢來買了股票而已,這就是所謂的債轉股。在這一過程中,儲戶獲得同一收益,而成本卻增加了一倍,焉有不虧之理?
更進一步,中國的股市是為了解救奄奄一息的國企而誕生的,先是財政不堪重負,然后是銀行被拖垮,于是只有上市一條路了,華麗包裝,粉墨登場,靚女先嫁,高開低走,圈完再來。
中央與地方政府心知肚明,因此對會計造假、虛構利潤、內幕交易、股價操縱、利益輸送、老鼠倉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由此造就了股市詐騙犯層出不窮,苦的只是中小投資者,而證監會一句投資者需要教育了事,賠償一般不予受理。
數據統計,從1990年末到2010年末,A股累計融資高達4.3萬億元,但現金分紅總額約1.8萬億元,分給普通投資者的紅利更少,只有區區5400萬元,收益率只有十萬分之一,而09年中國遠洋一家虧損即達到75億元,引入的戰略投資者卻收益客觀,最近三年外資股東拋售中資銀行股份套現總額已達2230億港元,另有33家企業21年來從未分紅。
看到了如此肥潤的膏腴,各路諸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紛紛圈錢套現,但是,凡事總有限度,當能上的國企基本都上了,甚至撲克牌榨菜都已然登場時,這個似乎永不枯竭的金礦塌陷了,中國股市創下了全球跌幅第一的記錄。
盡管有莊家、基金、匯金、高管竭力護盤,但股市卻如同抽了筋的一頭驢,風光不再了。
這里既有總量約束,也有投資性質約束。
前者指的是當股市市值比較小時,可以獲得高溢價,而當全社會的公司基本上市時,不但不能獲得溢價,而且還要跌破凈資產!事實證明的確如此。
后者指的是股市歸根結底是一種投資,它的盈利需要從實體經濟中來,然而,由于存在著總供求的結構性失衡,虧損卻是必然的,投得越多,虧得越多。因此,總體上股市交易是一種負和游戲。另外,過剩資本本身即來源于實體經濟的擠出效應,因此,通過股市返回再投資不能改變虧損的命運。
要改變這一宿命,必須將過剩資本與過剩商品結合起來,不是再依靠上市公司將所得融資再投入,不再買入生產性企業組織,而是以儲蓄、養老金、企業利潤等成立儲備基金,適時買入股票化的煤炭、原油、糧食、貴金屬、重大專利、藝術品、勘探成果、公益林等產出品,區別于一般投機資本的追漲殺跌,囤積居奇,它要體現國家意志,保證社會公共利益,實施高拋低吸;央行定時擇優采購,免費公開使用,此舉既解決了通縮,也積累了社會財富,并培養了大批的高素質的創造性人才,過剩資本同時獲得了可靠收益。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