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PP:未來的資源版圖和信用體系
1、TPP銜枚疾進 APEC或臨拐點
2、美國的新合縱連橫
如果TPP的擴張腳步僅止于此的話,人們還可以認為這不過是美國人的獨角戲,對使世界經濟的大格局還不至于造成太猛烈的沖擊。然而2011年11月在檀香山召開的APEC領導人峰會上,TPP變成了美國人重炮轟擊現有世界經濟秩序的重磅炸彈。會議上美國力邀日本和韓國加入TPP,中國則“出人意料”地未獲邀請。
11月13日上午,日本橫濱召開亞太經合組織首腦會議,日本首相野田佳彥宣布日本將與有關國家開始協商談判“泛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據日本《朝日新聞》11月14日報道,韓國總統李明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韓國也在考慮之中。李明博表示:“(加入TPP)雖然會有相對的效益,但目前還不很清楚是否會有實際效益。”
反觀歐洲,歐盟開始達成一致,要建立嚴格的財政紀律。歐洲的緊縮長線而言,勢必將壓縮歐洲經濟發展的潛力,因此在其執行過程中必然矛盾重重。歐洲協議的達成,也對美國的減債帶來巨大壓力。而美國為轉移矛盾,必然會予以回應,歐美之間的博弈還將進行下去。
為了跳出這個博弈的圈子,美國重視歐洲以外的市場就顯得更為重要。美國在APEC會議上高調推進TPP即是這樣一個舉措,如果亞洲的日、韓入伙,再加上北美的加拿大、南美的墨西哥等資源國家,TPP的影響力勢必要高過歐洲。歐洲在歐債危機下逐步衰落已經難以避免,而TPP就很有可能成為歐盟衰落后,取代北約聯盟的一個新的世界利益集團。
背景閱讀:2011美軍重返亞洲
11月16日,奧巴馬對澳大利亞進行正式訪問。隨后的新聞發布會上,奧巴馬宣布,美國將從2012年中開始在澳大利亞北部的達爾文部署200~250名海軍陸戰隊員,并計劃在5年內將駐澳美軍總人數增加近13倍,最終建立一個規模為2500人的海軍陸戰隊員軍事指揮中心。風景如畫的澳大利亞北部港口城市達爾文一時成為世人矚目的焦點。
美澳進一步加強軍事合作的協議內容還包括:美國海軍將增加在澳大利亞附近海岸的行動頻率,預計有更多的美軍戰艦將使用位于珀斯市南部的斯德林海軍基地。美國空軍計劃增加進出澳大利亞的美軍軍機架次,包括B-52遠程戰略轟炸機、FA-18戰斗機、C-17運輸機以及空中加油機等,它們將駐扎在澳大利亞皇家空軍廷達基地。部分相關協議還需最終確認。
軍事基地的增減是軍事戰略調整的重要內容之一。根據美國國防部的分類,美國軍事基地一般分為三類:小型軍事設施、主要軍事設施和軍事基地。履行單一職責,僅有少量軍事人員維持軍事設施運轉的基地為小型軍事設施,比如通信站、雷達站等。凡是面積大于100英畝,駐軍超過250人的被稱為主要軍事設施。凡是駐軍超過1000人,能夠為一個陸軍師或一個空軍聯隊提供支持的綜合體,則被稱為軍事基地。此前,美國在澳大利亞的唯一駐軍地點是位于澳大利亞中部的松口聯合情報和通訊站,只有178人,相比在夏威夷的4.2萬人,駐日本的4萬人,駐韓國的2.8萬人,駐關島的4000多人,駐澳美軍是亞太地區美國駐軍中人數最少的一支部隊。
此次美澳兩國將美國駐軍點從小型軍事設施升格為軍事基地,說明美國對其軍事戰略做出了重要調整,是美國軍事戰略重心轉移至亞太的重要舉措。
從世界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澳大利亞背靠南極洲,同時瀕臨太平洋和印度洋,距離中國南海很近且有一長串群島作為緩沖。澳大利亞往東北可以跟美軍關島基地呼應,往西北通過印度尼西亞、雅加達則很快就可以進入南海。
達爾文是澳北地區首府,被澳大利亞視為通往東南亞的大門,離印度尼西亞帝汶島僅一海之隔,離中國南海也很近,約2000公里,其戰略地位非常重要,是澳大利亞重要的海軍和空軍基地,也是澳大利亞唯一經過戰火洗禮的城市——1942年2月19日,日本聯合艦隊對達爾文發動了突然襲擊。日軍以4架飛機的代價擊沉或重創近30艘盟軍艦船以及22架盟軍戰機。這次襲擊被稱為“澳大利亞的珍珠港事件”。同樣在1943年,達爾文又成為盟軍反攻日本的跳板,美軍轟炸機從達爾文港起飛攻打日軍占據的印度尼西亞。
3、TPP的資源版圖
何為資源版圖?當今世界與百年前已有了極大不同,各國的領土不再是一個絕對的概念,領土在國家關鍵資源中所占有的比重不斷降低,國家可以通過經濟手段利用國際游戲規則占有他國資源,甚至是占有他國大量土地的產權進行糧食生產,起到與本國土地資源一樣的效用。由于用武力占領別國領土的方式由于會遭到激烈反抗,遺患無窮,反而變成了“不夠經濟”的手段。盡管在過去60年,世界保持了相對和平,只有局部戰爭發生,但事實上,世界各國對于資源的追逐不是降溫,反而是加劇了。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權和生存空間是依靠資源維持的,包括國土資源在內的資源版圖是任何國家民族的生命線。對于一個民族國家來說,建立以資源控制為核心,超越傳統主權國家領土和版圖概念的廣義生存空間,這就是一個國家的“資源版圖”,
一個國家疆域內的資源版圖包括該國的領土和領土上的資源,但是要扣除被外資和外國人控制的權益部分。在一國國土內能夠被該國控制和支配的資源才是自己的資源。如在我國境內的外商投資企業,股權由外方控制,但企業注冊在中國,中國也有一定的權力,其占有的資源權利是中外共享的資源權利,其中國家權利大小與國家對待外資的政策有關(這在某種程度上也意味著,對外資越優待,我們自己所擁有的資源版圖也就越小)。同時一國的資源版圖也應當加上該國在海外擁有和控制的資源、海外資產、可以換回資源的外匯。
借助資源版圖概念,有助于看清我們的資源形勢、生存環境以及整個世界的發展變化。
從總產值上看,上述TPP國家(包括擬加入談判的國家)總產值26萬億美元,現有成員為17萬億美元,其中美國為14.66萬億美元,其工農業總產值只有23%。比較而言,中國總產值為10萬億美元,工農業總產值占比57%。中國工農業總產值與全部TPP現有成員國家相當,且中國工農業從業人員的工資遠低于國際標準。如果中國勞動力工資水平恢復到世界正常水平,中國的工農業總產值還要大幅上升。
從工農業總產值上看,中國幾乎以一己之力,就可抗衡于整個TPP;但是,如果我們將TPP放到資源版圖上,結果就會大為不同。TPP現有成員國包括:美國、智利、秘魯、越南、新加坡、新西蘭、馬來西亞、文萊和澳大利亞,此外是擬參加談判的日本、韓國、墨西哥、加拿大。在TPP的相關國家當中,美國自身資源豐富不開采不說,澳大利亞、新西蘭、加拿大等都是傳統的資源國家,有廣袤的國土或者金屬礦藏資源,而其他國家也有豐富的資源潛力,這里分別介紹一下:
秘魯是傳統農礦業國,礦產豐富,石油自給有余;智利是拉丁美洲最主要的工業國和最大的原材料出產國,它擁有世界上已知最大的銅礦,有“銅之王國”之稱,此外智利還有石油,天然氣和不同的寶石,智利的農業、漁業很發達,控制的太平洋東南海岸線,由于銅價上漲,2010年智利人均GDP位居南美洲第一,第一個成為位于南美的發達國家。
文萊在東南亞石油儲量和產量僅次于印度尼西亞,文萊石油已探明儲量約為14億桶(預計可采至2020年),天然氣探明儲量約為3200億立方米(預計可采至2035年),其石油產量在東南亞居第三位,天然氣產量在世界排名第四位,而人口只有40萬左右,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國家之一。馬來西亞石油和天然氣總儲量為194.9億桶,自然資源豐富,橡膠、棕油和胡椒的產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還曾是世界產錫大國。而越南和菲律賓是美國在南海方向上遏制中國的重要國家,他們在美國的支持下已經實際竊取了中國南海大量石油資源,而且越南和菲律賓都與美國有剪不斷理還亂的歷史淵源。越南礦產資源豐富,種類多樣,煤、鐵、鋁儲量較大,最關鍵的是越南擁有稀土資源,雖然儲量數據沒有公開,但可以部分抵消西方對于中國稀土出口的依賴,日本等國已經大力在越南投資開發稀土了。此外,美國還在菲律賓留下了英語的主導地位以及對西方文化的認同。
在TPP里面(含擬加入國家),韓國和新加坡都是最重要的地緣政治關鍵點,新加坡控制的馬六甲海峽是印度洋和太平洋的咽喉要道,是全球戰略的核心節點,重要性不言而喻。而韓國是東北亞地緣政治的地理中心,朝鮮半島就是東北亞的火藥桶和巴爾干。
4、日本將交出生存命脈
令TPP成為世界輿論焦點的,是日本的準備加入。沒有日本這個世界重要經濟體的加入,TPP是美國一家獨大,而且其他小國和資源國原本就是美國的盟國,很多還與美國有自由貿易協定,他們與美國的國際貿易量是有限的。日本則不同,美日之間貿易量巨大,且在美日貿易中美國逆差很大。同時日本在原來的WTO框架下沒有開放國內的農產品市場,保持了糧食自給率很高的獨立地位,而TPP協議將使得日本的農產品市場對美國開放,日本的糧食安全被美國控制,實際上是把日本獨立生存的命脈綁定在了美國的戰車上。
正因此,在日本野田政府高調宣布決定加入TPP談判的背后,是國內強烈的反對意見。農林水產省認為2010年3月政府出臺的新農業補貼政策不足以彌補日本農業因加入TPP可能遭受的損失;日本民主黨政策研究委員會經過仔細研究和多次協調后表示,“政府將在決定是否加入TPP前繼續進行談判收集信息。”日本能否加入TPP將最終取決于其國內政治斗爭及TPP是否最終放寬農產品市場準入談判標準。
甚至對于是否加入TPP,嚴重對立的日本政界出現再次重組的趨向。2011年10月25日,日本全國農協向眾參兩院提交反對加入TPP請愿書,簽名支持的國會議員多達356名,國會全部201名自民黨眾參議員中166人署名,408名民主黨眾參議員中124人署名。在執政的民主黨內,野田佳彥、前原誠司、菅直人、仙谷由人等人極力推進加入TPP談判,而鳩山由紀夫、渡邊恒三、原口一博等則明確反對。自民黨內的河野太郎、中川秀直等贊成,而森喜朗、大島理森、町村信孝等則公開反對。其他政黨中,除“大家的黨”外,公明黨、共產黨、社民黨等都公開反對。
地狹人稠、精耕細作是日本農業的主要特征,但也導致了農業成為日本經濟的軟肋,長期依賴財政補貼和貿易保護。而TPP原則上要求各成員取消包括農產品在內的所有商品進口關稅,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統計顯示,加入TPP會導致日本農業損失7.9萬億日元,糧食自給率也將從目前的40%陡降至13%。因此農業團體認為加入TPP將給日本農業帶來滅頂之災。根據TPP規定,如果日本加入TPP,將取消10個成員國之間的進口關稅,從而進一步打開日本價值480億美元的農業市場。
菅直人政府原定于2010年年底宣布加入TPP,但是遭到國內農業部門的激烈反對,不得已把宣布決定的時間推遲到2011年6月,原指望利用這一段時間,加緊輿論宣傳工作,制定相應的農業改革計劃,最大限度減少因加入TPP對農業產生的負面影響。但是2011年3月11日大地震發生后,日本政府忙于抗震救災和處理福島核危機,此事暫時擱置,但是經過一年時間,當前日本國內反對TPP的聲音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大幅上升,反對派與支持派旗鼓相當。在這種情況下,為何野田政府逆勢而上,決然宣布此項決定?
對于日本而言,TPP最大的吸引力就是美國。在TPP多邊框架下,日美經濟關系將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不僅僅會給日美兩國帶來豐厚的經濟利潤,同時也會在政治及安全上制造足夠的信任價值,同樣的道理也適用于美國,而且農業占日本GDP比重很低,僅為1.2%,比起龐大收益來似乎可以忽略不計。但這不是問題的核心,經濟利益與國家糧食安全孰輕孰重對于政治家而言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其中的要害是日本對于自身農業的未來展望非常悲觀。據統計,目前日本農業人口僅為260.6萬人,平均年齡竟高達65.8歲,必將使得未來日本精耕細作型農業模式走到盡頭。以日本目前的農業成產率,要使種地收入能夠與工業生產率可比,本國產的農產品價格早已經是天價了,在農產品進口的壓力下降價壓力巨大,更關鍵的是日本已經是沒有年輕的農民了,日本農民平均年齡65.8歲的背后,就是再過10年這些人將達到75歲,對于農業生產這樣的體力勞動是根本無法勝任的,而日本年輕人根本就沒有種地的,也不會種地,而種糧食的精耕細作其實也是一項非常復雜的技術活和經驗活。日本多山,農業機械化的可能性很小。
此外,大地震造成的核泄漏也使得日本的大片農田受到影響,日本的東北部漁業受到影響,這些都極大影響了日本農業的未來,日本的農業命脈在本土實際上已難以維持了。這里有人可能會說日本可以把農業放到海外,在海外租地發展農業生產。然而,海外租地需要足夠的軍事實力做保障,更何況在糧食危機可能爆發的情況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近日報告稱,人口快速增長、氣候變化以及土地和水資源退化可能使世界更易遭受糧食安全威脅,并對到2050年養活全球人口構成挑戰。
此外,要把糧食運輸到日本離不開海運,海運離不開海軍的保護,而在海上沒有誰能夠與獨霸天下的美國海軍抗衡,所以要在海外建設自己的農業,就離不開美國海軍的保護。如果這個離不開美國,那么何不如把整個糧食安全就交給美國呢?美國有廣袤的耕地和廉價的農產品,農產品增產的余地也很大,因此就不難理解日本能夠在此時開放農產品的決定。
日本的政治家不是傻瓜,但是同樣的農產品開放,卻是中國所不能承受的,因為滿足13億人的糧食安全與滿足日本1億多人的糧食安全是完全不同的概念。由此可見,這個所謂“開放農產品市場”的條件帶有天然屏蔽中國的作用,對此日本的政治家心知肚明。
5、美國的控制力在哪里?
TPP已明顯成為美國主導的亞太地區經濟合作的新框架,其制度安排、規則制定、機制建設等極大程度上取決于美國的態度及政策,換言之,美國就是TPP的主導力量。
筆者認為美國主導TPP的目的是要在亞太地區重建其控制權。歐洲的衰落已經不可避免,美國自身在金融危機打擊下其東海岸的傳統產業和中部的汽車工業均受到巨大沖擊,美國經濟未來的希望在西海岸的硅谷,加州的GDP已經占全美GDP的三分之一左右,西海岸的氣候還屬于最宜人的地中海氣候,美國國內經濟重心也必然繼續西移。
而在太平洋西岸,中國快速崛起,東南亞國家的經濟也發展迅速,是全球新的經濟增長點,因此美國的全球戰略重心必定要從大西洋沿岸傾斜到太平洋沿岸,TPP將是美國在太平洋沿岸展現其超級大國霸權的“非戰爭武器”。
有分析認為,美國的真正意圖在于以TPP為基點,數年后逼迫亞太發展中國家更加開放其不完善的金融市場,并通過所謂知識產權保護肆意尋求“賠款”。筆者認為,這是美國的利益訴求之一,但不是主要方面。因為TPP的主要國家知識產權保護本來就不錯,日韓等國也有不少先進技術,這些國家與美國原來就有類似的協議;而美元本來就是金融霸主的地位,在TPP里面只不過是再發展和重申一下,最多是錦上添花,不是問題的核心。
問題的核心在于美國在哪些領域中控制力最強,也就是美國的核心競爭優勢在哪里。筆者認為,美國對糧食和石油的控制由來已久,且控制能力強大。基辛格有句名言,誰控制了石油,就控制了所有國家;誰控制了糧食,就控制了所有的人。我們可以看到,對于TPP國家來說雖然也有一些東南亞的石油出口國、資源國,但是總體來說這些國家金屬礦產資源豐富,而石油匱乏,石油的安全和控制是非常關鍵的。
還有分析認為TPP會成為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前身。筆者認為,世易時移,當今世界軍事手段已經退居二線,況且美國與日、韓、澳、新等國早就有軍事條約,TPP自然更多主要地是以經濟手段來達成戰略目的。而美國的軍事能力更多地集中在TPP國家之外,集中在世界各大洋游弋的航空母艦戰斗群。TPP內部主要的歷史軍事強國日本已經在二戰戰敗后被強制解除了武裝,和平主義成為社會主流,軍力不張,而美國是絕對不愿意讓日本重新發展軍力的,就如在北約冷戰時代不會讓西德成為軍事強國一樣。如果日本不重新武裝,那么TPP成為軍事同盟的可能性就沒有。至于其他小國,軍事力量的差距太大,難以成為美國有力的軍事盟友,所以其他TPP國家的軍事力量只不過是美軍的附庸,斷不會形成歐洲那樣的英法軍事伙伴。
美國最需要的就是控制石油的海上通道和石油的最大產區中東。美國縱容穆斯林原教旨主義的背后,是降低自身恐怖襲擊的壓力,同時將中東問題從阿以矛盾轉化為穆斯林的教派矛盾。同時,穆斯林原教旨主義者還是中俄內部分裂勢力的源頭之一。而美國控制了石油,也就控制了TPP主要制造業國家日本和韓國的經濟命脈,而這些制造業是TPP體系內財富的發動機,美國的金融機器則是財富分配者。
對于TPP內的產油國,其石油供給在TPP內部原本就不足,而且他們的石油也是被長期協議綁定的,這些協議同樣為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權所主宰,定價權受到美國嚴格控制。
在石油之外,TPP關于農產品的貿易協定使得糧食成了更重要的武器。對于TPP里面人口密集的國家,糧食安全是主要的安全壓力,在工業化時代,東亞傳統農業生產方式的勞動生產率是無法與工業生產相比擬的,TPP的整合必然導致大量農業人口向工業轉移,尤其是美國廣袤的土地可以搞石油農業,其農產品的價格足以摧毀其他國家的傳統農業生產,而其他國家卻難以搞石油農業,因為既不控制石油,也不具備美國這樣的土地優勢,難以搞大農業。更重要的還有,美國的農業生產方式是以單產降低為代價的,美國一個人種上千畝土地可以不在意畝產少了20%~30%,總體計算下來生產率仍然非常高。但是對于亞洲國家糧食如果減產20%~30%就是徹頭徹尾的災難。
東亞和東南亞國家的人口主要以稻米為主食,世界上的稻米貿易總量才3000萬噸左右,按照中國人均900斤的糧食消費量,也只夠五、六千萬人食用,這個貿易量與東南亞和東亞的人口數量相比完全不對稱。這些國家的糧食安全形勢是非常緊張的,如果被美國控制,那就意味著國家的權就要聽命于肚子,而餓肚子是難以獨立自主的。這就如當年的朝鮮,朝鮮1980年糧食產量950萬噸,1995年跌落到僅為350萬噸,減少65%以上。2005年糧食生產水平有所恢復也僅為470萬噸左右,不到80年代的一半。
朝鮮的饑荒以制度說事是說不通的,因為1980年以前糧食高產年代的朝鮮施行的依然是現在的制度,朝鮮的問題就是農業機械化以后,機械、石油和化肥等受制于人。蘇聯解體才是危機真正的來源,朝鮮是通過向前蘇聯出口農產品并進口石油等資源來發展經濟的,朝鮮單一依靠蘇聯造成其外匯儲備主要是盧布,蘇聯解體,盧布惡性通脹,同時斷絕了對朝的石油供應,朝鮮才陷入到糧食危機中。
糧食危機就是國家危機。美國等西方國家在非洲的做法就是如此,非洲在西方援助前是糧食自給的,但是在西方援助以后,反而因為西方糧食的低價傾銷,摧毀了本國農業,結果被西方死死卡住了脖子,稍有他念,西方停止供糧,這些國家就因為本國糧食產量嚴重不足而餓殍遍地。亞洲國家人口密度較大,實際上更難以抵抗糧食傾銷的沖擊。而TPP的一個核心恰恰就是農產品的開放,以往各種貿易協議中糧食問題都是國家安全的核心問題,一般予以回避。所以筆者認為,TPP的農產品開放政策,才是最吸引美國加入一個未由它創辦的組織的最大動力,美國一直在推進農產品的開放,就是要為其優勢的核心競爭力找到出口,有了農產品的控制權,也就是如基辛格所說的控制住了TPP國家中的所有人。
6、勞動力資源再均衡
TPP協議中關于勞動服務的內容是不同于一般貿易協定的,這也是認識TPP協議的關鍵。這樣的協定是對于各國勞動服務的再均衡,是保障美國制造業發展和金融霸權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由于美國制造業崗位流失嚴重,很多民主黨議員將責任歸咎于過去的自由貿易協議。面對國內的反對聲音,奧巴馬表示,與先前的協議相比,TPP協議號稱將對美國的工人和環境提供更強大的保護。跨太平洋伙伴協議聲稱談判目的之一就是開創21世紀貿易協議的新標準:更加關注工人、中小企業、農民和環境。
筆者認為這個美麗的說辭背后,真實目的之一是要限制美國工會勢力的過度膨脹。美國強大的工會組織歷來是選舉的票倉,由于政客的選票需要,使得工人工資和福利過度膨脹,在2008年危機時藍領工人已經達到人均14萬美元的年薪,遠超大學教授,過高的工資使得美國喪失了制造業的競爭力,現在美國要恢復其制造業的競爭力就一定要讓制造業大國日本的工資漲起來、美國的工資降下來,二者拉平才可能,因此所謂“更加關注工人”是對日本人說的,更是說給美國工會的,就是要以此倒逼美國工會。更關鍵的是美國要通過這個協定,完成其勢力范圍內的勞動力資源重新布局,建立一個以美國為頂點的勞動力資源均衡格局。
美國的今天讓人想起17世紀的荷蘭,這個只有150萬人口的小國,歷史上是曾經壟斷了全球遠洋貿易的強大海洋國家,成為世界最富庶發達的地區。然而荷蘭的強盛卻是曇花一現,被后來的英國迅速超越取代。著名歷史學家伯克提道,荷蘭“統治階層……只從他們的房產、土地和證券(公債)上攫取收入。”從1618年到1758年,荷蘭的無職業者增長了一倍多,而有鄉間別墅的人增加了三培。在17世紀的最后25年里,商人們傳統、樸素、節儉的生活方式讓位于鋪張的風格、鄉間別墅以及高官貴族的生活。荷蘭發達的金融市場確實令荷蘭政府和人民獲得了大量財富,全民都變成了食利階層。在這種背景下,荷蘭越來越遠離生產經濟而蛻變為食利者經濟。
美國的經濟目前就與之類似,美國失業率高企的同時華爾街照樣紙醉金迷,美國本土的中低端制造業正在逐步走向枯萎。美國要從危機中走出去,避免荷蘭的歷史重演,就必須重振制造業,如果不能立即振興制造業,也要控制足夠多的制造業國家、人口和勞動力,擴充自身的資源版圖。
TPP協議的達成將促使服務業的自由化進程加快。在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貿易政策委員會舉行的TPP談判征求意見會議上,美國服務業聯合會( Coalition of Service In-dustries,CSI)提出服務業應該是TPP談判的重點。因為美國服務業占據GDP的80%,吸納了80%的就業人口。在TPP談判中美國應該重點關注快遞服務、金融服務、電子支付、電子商務、電訊服務、視聽服務、知識產權和能源服務等服務部門的市場準人、透明度和投資者保護問題。而服務業的就業人口是需要制造業的人口勞動創造來支撐的,把服務業就業提高上去的前提,是要把足夠的制造業人口控制在體系內。美國要控制制造業,最關鍵的是要控制制造業核心人口群。在整個世界當中,真實創造價值的就是制造業人口,從事服務業的人口主要是對于價值的再分配,金融雖然是食物鏈的最高點,但是它的財富來源依然是生產部門,而生產部門中農牧漁業等所占比例都很小,生產率也很低,現代社會的發達依仗的是工業生產,尤其是使用機械制造等大工業的生產,是高端制造業的生產,這些生產對于工人的素質要求非常高。
在參與TPP協定的各個國家當中,僅僅有資源是不夠的,如果沒有足夠的高端制造生產能力,資源就只能維持初級產品的低價格。就如中國沒有稀土分離能力時,中國的稀土就是廉價的;中國擁有世界80%的鎢,但還要進口高純度的鎢,而高純度鎢的價格是中國鎢砂的上百倍,中國出口鎢的所得抵不上進口鎢的支出。因此具備高端加工能力和制造能力是必須的。
而要培養能力,資本問題容易解決,勞動力很難解決,所謂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就算培養新勞動力也要等孩子長大,這個周期很長。因此美國要保持自身的實力,就必須要有足夠的高端制造業人群,這些人群就是有足夠技術的工科工程人員,尤其是以男性為主,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工科男”,這是非常重要的勞動力資源。對于這些高端制造業人群,日本和韓國可以提供大量的勞動力資源。日本人口1.28億,韓國人口5000多萬,在日本和韓國的外向型經濟當中,日本人和韓國人的人口結構中都有大量受到良好訓練的產業工人,尤其是日本企業的終身雇傭制度,使得企業和員工自身都非常注意職業能力培養,這也是日本制造高質量的根本保障。同樣,德國工業制成品的高質量也來源于德國家庭,德國的孩子小時候在家里就進行各種機械加工了,德國一個家庭里經常是備有機床的。這些人口的工業素質非常關鍵。而日、韓未來的糧食還要依賴美國,一旦這些國家的人口徹底受控于美國,那么這些國家的“工科男”,也就被納入了美國的資源版圖之中。
因此從這一點我們可以更深入地理解,為什么美國一定要將日本和韓國拉入TPP內,因為在世界財富和資源的資源版圖再分配過程中,高端制造業人口是非常重要的戰略資源。這些高端制造業人口是可以帶來巨大利潤的,就如蘋果手機,蘋果掌握產品研發和渠道物流,一部iPhone為蘋果創造了多大價值?360美元。掌握關鍵零配件的為187美元。我國純粹做制造、組裝,價值只有6.54美元,如果要是以其利潤來計算,差距就更可觀。我們可以以蘋果的全球化生產的利潤分配的例子看一下:
由圖可見,雖然蘋果公司賺取了暴利,但在其利潤構成當中,提供配件的韓國所得的利潤遠遠高于中國。這就說明,韓國的高端勞動力確實帶來了巨大的競爭力。
與此同時在制造業的低端,輔助性的勞動力補充也很重要。在這方面,東南亞其他國家具有潛力。菲律賓人口9400多萬,越南人口數量為8700萬,馬來西亞人口2700萬,墨西哥人口1.12億,總人口數量超過了美國,這些人口在TPP協議實施后農產品涌入的情況下,農產品價格下跌、農業收入低下將迫使大量農民離開農村走向城市,成為城市工業發展的廉價勞動力。這些廉價的勞動力本身對于中國的農民工有很強的替代作用,尤其是中國的人口紅利消失進入老齡化社會以后,這些人口將成為美國需要的低端制造業廉價勞動力的來源,他們的發展既提供了廉價勞動力也提供了工業品市場,其市場規模以人口論是不少于歐洲的,因此這些人口也是美國主導的TPP體系內重要的工業化資源。美、日等發達國家要保持著“后工業化”的奢侈生活,就必須有世界其他地方足夠多的低端工業人口為之打工。
7、TPP構建危機后信用體系
2008年的經濟危機對世界信用體系造成了顛覆性的破壞,貨幣問題是國家金融信用問題,債務問題也是國家信用問題,社會保障泛濫還是一個國家的社會信用問題,在危機后原有的世界信用體系難以維持,美國急需建立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新的危機后信用體系。
對此,筆者認為TPP更關鍵的戰略意圖就是建立危機后新的全球信用體系。美國希望TPP成為亞太區域經濟一體化的重要推動力量,美國借此可以提升與亞太新興經濟體的經貿關系,創造出一個美國主導的適合21世紀經濟發展趨勢的高標準區域經濟合作平臺。該平臺涉及的經濟體將占據全球一半的GDP和40%的貿易份額,即便是按照購買力評價計算,TPP國家的GDP也占到全球GDP的1/3。
從表面上看,美國主導TPP的目的之一,是將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經濟合作進程納入到亞太區域一體化進程中來,從而制衡中、日、韓等區域大國的經濟影響力。但是,考慮到日韓與美國之間的緊密政治關系,輿論普遍認為美國此次主要是針對中國,意在削弱中國的區域經濟影響力。
筆者認為,針對中國只是美國的戰術目標之一,美國積極推進TPP的根本戰略目標,就是在擺脫危機的過程中,保持和擴大自己的資源版圖,而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重新構建危機后的信用體系,達到在危機后重新瓜分世界資源和財富的目的,繼續持保持美國超級大國的霸權地位。
從TPP的金融開放等協議,可以看到TPP建立的是一個以美元為主導的核心金融系統,以此來保障未來美元信用不發生坍塌,未來這些國家的金融資本將在TPP的框架下深度整合,從而互相綁定力量大增,這也是TPP協議對于金融等領域開放的規定比一般的國際貿易協議走得更遠的原因。
以前世界各國對于自己的金融均視為核心利益,對外的開放都是有限的。因此TPP整合各國的金融就成了關鍵問題。有人認為,TPP出臺就是為了遏制中國,但問題來了:如果美國成功遏制了中國,中國經濟垮了,中國哪里有那么多錢進口美國產品?失去了中國這個龐大的市場,美國制造業的出口又在哪里?
美國能夠向中國大量出口的前提是中國經濟的崛起,中國有足夠的購買力來進口美國的商品。所以,美國當前的戰略是絕不是放手中國崛起,也不是搞垮中國,而是抑制中國的崛起,保持“世界工廠”的低端制造業地位,繼續為西方打工。因此TPP的作用更關鍵的在于要把中國出口的產品價格壓制在低位,壓低中國出口產品的附加值。
為了達到這樣的目的,美國就要降低對于中國世界工廠的依賴,即便是現在中國的出口產品利潤很低,但是如果形成對于中國制造的依賴,中國產品的利潤提升是遲早的事情。更進一步的是,中國企業的利潤可能很低,但是在中國的工資處于上漲周期,如此一來,進出口博弈的不只是企業的利潤和收入,更大的部分是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水平。本國勞動力的工資收入也是重要的部分,在創造的價值分配里面,中國的工資增長才是關鍵,漲出來的工資在國際貿易當中是要西方買單的。
因此美國建立TPP,是在高端制造業上與日韓結盟壓制中國的產業升級和產業附加值的提高;在低端上扶持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以他們的低人力成本壓低中國勞動力的收入水平。而澳大利亞、智利、加拿大等國擁有中國經濟發展現階段最需要的金屬礦產資源。石油緊缺是世界各國都類似的,有色金屬和鐵礦石等的緊缺卻是中國特色,是中國經濟發展到現階段必然的結果。
綜上,美國主導的TPP在資源上對于中國的控制也是有特色的,這些因素通過TPP整合,是要在整體上控制中國的根本信用,也就是中國產業的勞動力收入水平和金融能力,把中國控制到“血汗工廠”的水平,從而達到遏制中國的目的。
美國主導TPP,在亞太區域上看是針對中國,放到全球上來看也是對付德國和俄羅斯的手段。俄羅斯有豐富的資源,德國有過人的制造業。在歐洲衰落以后,歐洲留下的經濟空間是要被人填補的,從當前趨勢來看,這個空間的得利者很可能是德國;而金融危機以來大宗商品的暴漲使俄羅斯成為得利者。因此,美國強勢主導TPP的野心,不僅僅在亞太遏制中國,而是在世界范圍內,遏制所有最強的對手,建立危機后全球的信用新秩序。
在TPP中關于環境的約定也是重要的方面。環境保護已是全球性的重要課題,環境也越來越成為一個重要的信用體系,甚至有人提出以碳交易為背景建立碳本位,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場等。在這個議題里面占據主導地位的是歐洲人,其集大成者就是美國拒絕加入的《京都議定書》。而TPP的建立和未來對于環境問題的討論,很可能將架空《京都議定書》,等于是借助TPP建立一套新的環境信用體系的。其中關于環保的協定,其愿景是要抗衡歐洲主導的以碳排放為主的環保信用體系。TPP把日本拉進來,日本在環保等問題上的立場也必須符合TPP的要求,也就是要與美國的立場保持一致了,這樣與歐洲抗衡的太平洋環保體系就可以建立起來。未來人們可以看到世界圍繞環保信用的大博弈。
TPP這個信用體系建立起來后,不但是要架空原有的APEC這樣松散的區域性組織,還要在環保問題上架空歐洲主導的綠色力量和《京都議定書》,還要與歐盟、俄羅斯、中國等整個歐亞大陸國家競爭,因此認識TPP,要站在全球高度來認識,這是美國的一個全球戰略而不是簡單的區域性戰略,是美國在危機后繼續主導全球新信用體系的雛形,在這個信用體系下進行全球財富和資源的再分配。對此中國應當有更深入的認識,應當早日著手建立應對的長期戰略。
8、TPP:結婚容易持家難
TPP在未來是否能夠發揮美國希望的作用,成為危機后一個主導全球的新的信用體系,關鍵在于協議的執行和發展。但是協議中各國承擔義務是不對等的,以后的摩擦會很大,甚至有破裂的危險,因此TPP的未來道路還有很多問題,就如婚姻容易持家難。
問題還在于,一旦有更多的成員加入TPP,兼顧各方利益的難度就將加大,TPP的各項規則將受到影響,高水平的自由貿易將可能打折扣。雖然日本宣布擬加入TPP談判,但是否會接受TPP的規則還不清楚,甚至在面臨強大的國內壓力下有退出的可能。
TPP也可能像一些國際組織和多邊協議那樣,缺少強有力的執行力,在面對有爭議的跨國政治經濟議題時常常表現得軟弱、低效。而TPP協定本身,必然會影響到成員國內部的經濟調整,如日本的農業就是一例。日本加入TPP以后如果在對美貿易上吃了虧,國內反對的聲浪就將更大。
同樣的考驗也發生在韓國身上。2011年11月24日韓國國民大會已經批準了韓美自由貿易協定(FTA),對于韓國來說,協定將使韓國成為惟一與世界三大經濟集團(另外兩個是歐盟和東盟)簽署此類貿易協定的國家。有韓美FTA為基礎,加入TPP對韓國來說收益并不多卻要承擔更多的義務,而韓國的農民對于韓國政治的影響力巨大,加入TPP以后如果韓國農業受到巨大影響,韓國的政治穩定也將受到威脅。
事實上,對于已加入TPP的成員國來說,收益也沒有預期的那樣好。2010年美國成為新西蘭第三大乳制品出口國,新西蘭出口到美國的乳制品為7.11億美元,然而并沒有詳細數據顯示自由貿易在這一方面的貢獻。相反,可信數據顯示,澳大利亞向美國的出口額從2008年的179億美元元下降到去年的145億美元,算來算去,還是美國占便宜,小國想從中獲利難如登天。
加拿大加入TPP談判,在乳制品、禽肉、禽蛋等供應鏈管理政策等方面需要巨大的改革以滿足TPP成員要求。加拿大能否加入TPP取決于其能否開放本國乳制品、禽肉等農產品市場,以及TPP是否最終放寬農產品市場準入談判標準。
TPP協定與原來TPP成員國之間的雙邊協定怎樣整合也是一個大問題,其衍生出的利益沖突會成為未來TPP矛盾和爭議的源泉。除了剛剛生效的韓美PTA,TPP成員間的自由貿易協定還有多個。除最初4個創始國簽署的“P4”外,其他協定(生效時間)包括:澳大利亞-智利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3月6日)、澳大利亞-新西蘭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1983年1月1日)、澳大利業-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3年7月28日)、澳大利亞-美國自由貿易協定(2005年1月l日)、美國-智利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月1日)、美國-秘魯貿易促進協定(2009年2月1日)、美國-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4年1月1日)、秘魯-新加坡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8月1日)、智利-秘魯自由貿易協定(2009年3月1日)、新西蘭-新加坡更緊密經濟關系協定(2001年1月1 日)。此外美國還與越南簽署了雙邊貿易協定(2001年12月10日)。因此這些復雜的協議,以及這些協議與TPP的不一致,也是需要長期磨合的。
9、TPP與中國:孤立、忌憚和不需要
中國沒有被邀請加入TPP,成為國內外議論的焦點。美國用此舉來制衡中國是顯而易見的,但這還不是問題的全部。英國《金融時報》認為,任何沒有中國參與的協定都將缺乏“關鍵規模”。華盛頓或許有意借此制衡中國,尤其是美國在亞太地區相對實力及影響力下降的背景下。但美國尋求的未必是強硬的“遏制”,也可能是平和的“均衡”。
TPP目前肯定有孤立中國的含義,在TPP的框架內中國經濟的競爭優勢被限制,TPP所要求的開放農業、金融和私有化等問題是中國不能接受的,這樣的條款也起到了限制中國參與TPP談判的作用,而且如果中國也加入TPP,勢必會帶動更多國家加入,對于現在TPP國家的競爭力進行了攤薄和貶值,TPP就將成為另外一個WTO,這對于已經在WTO中起主導作用的美國是沒有意義的。由此可以推論,美國主導的TPP就是要把一些國家隔離在外面。
但另一方面,中國如果加入TPP談判,雖然在農業、金融等領域中國難以讓步,美國其實也有難以讓步的地方。首先是美國高科技貿易的放開,美國一直限制中國購買美國的高科技;還有就是金融等投資領域開放后,中國也可以到美國進行投資,現在美國限制中國在美投資,中國投資都被視為“威脅國家安全”予以否決,加入TPP以后中國能夠進入了,這是美國人不愿意的看到;再有就是中國市場經濟地位的問題,如果中國加入了TPP,在TPP內部不能以所謂的中國不具備市場經濟地位為由對中國產品進行不公平的反傾銷,那么美國遏制中國經濟崛起的王牌就又少了一張。
回顧歷史,中國加入WTO之初充滿了疑慮,但事實證明WTO的開放給中國更多的產業帶來了機遇,尤其是有些原來中國弱勢的產業,反而成了龍頭,比如汽車產業取得爆發性增長,這與中國加入WTO是分不開的。美國等國之所以不邀請中國加入TPP,確有對于中國忌憚的成分,中國如果加入了TPP,那么中國制造的競爭優勢將更上一層樓,這是美國人絕不愿意看到的。
美國之所以不邀請中國加入TPP,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美國已經在中國取得了TPP所能給出的利益,中國過去30年的“請進來”的招商引資政策,讓外資在中國獲益良多,國外資本實際上已經大大分享了中國的經濟發展成果;而中國企業現在如果走出海外收購或者創建一家企業,所受到的阻力是空前的。
更進一步的是,中國在WTO當中承諾的農業開放比日本和韓國都要多,美國的大豆已經徹底打敗了中國大豆;美國的轉基因種子也占領了中國市場;美國的糧商巨頭在中國成功布局,大肆收購農產品加工企業和建立糧食購銷渠道;高盛也進軍了中國的養豬業,在進軍中國農業上美國已經頗有斬獲。
再有就是金融市場上,我國的大型銀行都有美國機構參股,而且美國機構“幫助”中國設計了金融體系,對于中國金融的情況也非常了解,但是美國可能讓中國資本這樣影響其核心銀行嗎?更進一步的是中國的審計市場完全被美國控制的四大會計師事務所左右,通過對中國核心企業的審計,美國人對中國的核心經濟信息了如指掌;
最后就是中國的富人大量移民外流,中國富人的移民主要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TPP國家,這些富人在移民的同時,也帶走了中國大量的財富。
以上這些都使得美國已經實際在中國取得了TPP協定所約定的利益的大部分,美國讓中國加入TPP的結果就是美國要付出更多的利益,因此美國等國不愿意中國加入TPP。
認清這些利益關系后,中國目前亟需做的:就是大力扶植民族企業,無論國資還是私人資本,都是民族企業,而要改變外資優待的經濟環境。
10、中國應對TPP的王牌:高端人力資源
中國的經濟能夠崛起,中國制造影響世界的關鍵因素是在于人,在于中國的勞動力。雖然中國人口出現老齡化的趨勢,人口紅利即將過去,但是中國的勞動力資源仍具有很大優勢。
筆者認為中國的經濟未來就在于中國的核心勞動力資源,這些勞動力資源就是高端工業人口,是有技術密集型的人口。印度人口也很多,但是印度人口形成的勞動力與中國是不同的,印度更多地是走向了服務外包而不是加工生產,工業生產需要的是有工科素質的人口,在這方面日本和韓國有很大優勢,德國人的工業素質舉世矚目。在美國的TPP體系當中,關鍵的著眼點也在于日、韓的高端技術人口。
中國被定義為“教育落后的國家”,但筆者為什么還是要說中國的勞動力王牌是高端工業人口呢?
對于這個問題,首先要從中國的教育說起。中國的教育在這方面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不同于西方的應試教育使得中國的創造性人才比較缺乏,但是應試教育也培養出了最好的工科人才。因為,工科人才在更大范圍內,需要的不是更多的創造,而是更嚴謹地解決問題能力,也就是應試能力。中國的數理化教育水平在中學階段遠遠高于歐美,因此會有歐美報紙把中國中學生的試題登出來讓他們的國民看有多難。
美國的教育是讓人的思想開闊,但培養了創新力的同時,其對知識掌握的深度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中國學生相比是不行的,關于很多美國孩子筆算加減乘除都困難的報道常見于報端。中國理科學生在中學畢業后的水平,已經可以滿足很多工科項目的實踐需要,如中國技校畢業生的水平,已達到西方很多工科大專院校畢業生的水平,所以在中國找工作,技校生比大學生更受歡迎。
甚至中國的很多農民工也是高端的工科人才,這一點是國人不容易認識的。因為中國的農民工搞建筑等行業,是需要手藝的,就如一個泥瓦匠,要培養起來成本同樣很大,要學徒很長時間,干活質量不好的話,返工成本很大。中國建筑工人大軍的背后,是這些人有干建筑活的手藝。而中國的其他行業,如修理等也是需要手藝的。中國制造的工廠里,技工是重要的財富,這個人群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關鍵,增強未來中國的競爭力,也是要保持中國的高端制造業的人口。目前中國技術工種的工資暴漲,未來他們的工資還會且應當更高,中國教育應當給更多這樣的高端技術工人學歷,在社會當中給他們正名。
中國的未來就是要讓制造企業高級工人的收入高于一般文員,中國能夠有今日的經濟規模和制造業大國地位,與上世紀80、90年代的下海、企業人員收入高導致大量人才涌入是高度相關的。現在中國進入到了產業升級階段,如果中國的產業對人才沒有足夠的吸引力,讓大量人才冗余到公務員隊伍,那么中國的核心競爭力是必然要下降的。
跟社會輿論中的某些擔憂相反,筆者認為,中國高端技工漲工資,不僅不會削弱中國的競爭優勢,反而會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到中高端制造業工作中來,從而加強中國的競爭優勢。美、日、韓、德等國相同人才的收入都比中國高10倍以上,而印度、越南等國家雖然人口眾多,但缺乏高端技工。中國當年的“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和“藝不壓身”的傳統觀念,造就了當前中國優良的工匠傳統。如果中國工匠的收入水平大漲,那些消費中國產品的發達國家就要為之買單。但是中國目前的工資體系對于工匠手藝的勞動力價格溢價不足,尤其是建筑業當中的農民工工匠們,他們的工資低估使得建設成果分配中,占據資本、資源的人和炒房者得到了大頭。中國工工資水平匠的低估使得資本得到了利益,外國貿易得到了利益。讓中國工人的工資漲起來,同時還會讓西方算計中國的反傾銷不成立,中國將獲得更大的利益。
針對TPP構建的信用體系,提高中國信用的根本在于人才,中國自身的制造業高級技工人群是中國產業升級的根本保障,是中國經濟發展的未來,中國博弈TPP的關鍵王牌在于中國的人才,在于提高這部分人才的收入和經濟地位。
西方發達國家遏制中國的關鍵,就在于把中國人的收入壓在低位,使得中國制造所創造的財富在分配上被他國剝削。因此中國一定重視人才、提高產業人群的勞動力價格,不要讓西方給中國的勞動力定價才是問題的關鍵。這需要從中國國內的分配體系改革、戶籍制度改革等進行系統性改變。筆者相信,這樣的改變將提高國內資源配置的效率,這本身就是最好地提高中國國家的信用,最好地提高國家競爭力,中國漲工資,全球都要買單。
11、資源版圖下的地緣政治博弈
中國成為東亞的區域核心已經不爭的事實。中國的崛起,就需要有自己的資源版圖,應對TPP就是需要中國構建自己獨立的資源版圖。
在資源版圖的構建方面,中國是有地緣優勢的。因此對于TPP的博弈,中國也要搞好地緣政治,遠交近攻。當前日本離不開東亞市場,日本在經濟上對東亞的依賴度已超過對美依賴度。韓國為什么對加入TPP也不是太積極。日本和韓國對于中國的出口均是順差,中國給韓國提供了主要的外匯來源,如果沒有中國的進口,韓國的外匯收支平衡必然出現巨大問題;而日本的出口和外匯收支平衡在TPP打開日本市場以后,預料對美順差將下降,日本的外匯平衡也亟需中國的進口。
因此如果我們限制日、韓對中國的出口,將直接影響日本和韓國對于中國的態度。中國進口日、韓的產品,很多是所謂的“剛需”,比如液晶屏等,對日韓的貿易限制會加大中國內部的成本,但是如果沒有進口限制的保護,中國的高技術產業就難以發展。沒有了中國市場,將是對日韓工業的重創,他國對于中國的支持是求不來的,需要的是利益交換,需要的是“打談結合”。
鑒于中國對于日、韓的重要性,日、韓在擬參加TPP談判以后,也對中國進行了“綏靖”。根據日本新聞網消息,在印尼巴厘島參加東盟領導人峰會的中、日、韓三國首腦在2011年11月19日上午舉行三方會談。三國領導人都表示,將目前正在研究階段的FTA(自由貿易協定)向更高級別推進。
這則報道更多的是外交辭令,因為沒有具體的談判進程時間表。中國要想真正抓住日、韓,就需要對日、韓的在華投資和日、韓的對華貿易進行一定限制,有限制才有籌碼。等到中國與日韓等國建立了自由貿易協定,中國大量的產品成為了日韓商品的零部件,難以分割,中國也就實際融入了TPP。
博弈TPP也要放眼全球,培育新的貿易增長點。2011年1~11月份海關數據顯示:我國對東盟出口1535.1億美元,增長23.4%;自東盟進口1754.5億美元,增長26.5%;對東盟貿易逆差219.4億美元,擴大53.5%。對澳大利亞、巴西、俄羅斯和南非等國家雙邊貿易進出口總值分別為1063.5億、775.6億、720.5億和414.5億美元,分別增長33.8%、36.7%、44%和82.5%,均高于同期我國總體進出口增速,表明我國對新興市場國家貿易增長強勁。
對TPP的壓力,中國尋找TPP之外的增長點,尋找歐美日韓之外的貿易伙伴也是非常重要的,加強與東盟的區域關系,加強中國和非洲的關系,加強中國與其他金磚國家的關系等,也是博弈TPP孤立中國的重要套路。
而對于澳大利亞等資源國家,他們金屬礦藏資源的主要買單者也是中國,中國如果限制對于這些國家資源的進口,他們的日子也不好過。我們總說中國不能不買鐵礦石,但實際上澳大利亞等國也不能不賣鐵礦石,沒有了鐵礦石等高額收入,他們國家的經濟和外匯收支平衡也要被打破。近期中國經濟減速,鐵礦石降價,澳元的匯率馬上就有所反應。中國也可以對一些壟斷鐵礦商進行反壟斷特別征稅,讓世界其他地方的小礦商成長起來,
反壟斷從來都是國際間博弈的籌碼。中國反壟斷法的制定對于國際間的博弈考慮不足,西方遏制中國常搞反傾銷,中國限制西方同樣可以搞反壟斷,只有讓他們受到利益上的壓力,他們才會坐到談判桌旁邊,這個道理跟朝鮮戰爭時的板門店談判是一樣的。
商場就是戰場。對于外國在華投資,同樣要施加一些壓力,不能也不應給他們太多的投資便利,讓他們取得額外競爭優勢,從而抑制本國民族企業的發展。應該建立法制原則,即便不給外資歧視待遇,至少應當內外資同等待遇。
所以中國應對TPP,最主要的是修煉內功,只要國內政策有針對性地進行調整,對待TPP國家中對中國依存度不同的國家有的放矢,各個擊破,就可以分化他們在TPP組織內對華的態度。
在中國加入APEC二十年的整數關口,美國銜TPP疾進,雖然給我們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在以“自主自愿、協商一致”合作原則的APEC舞臺上,中國依舊能夠有所作為。因為中國的發展是和平發展,對外合作是友好合作,這與美國的強權政治有著根本區別。因此,中國仍然可以借助APEC大舞臺,尋求與其中的TPP國家簽訂雙邊或者多邊貿易投資協定。中國不斷單獨地與TPP締約國簽署獨立的協定,本身就能夠起到架空和抵消TPP的作用。中國制造的很多產品也可以成為TPP締約國產品的部件,從而融入到TPP組織的產業鏈條里面去,筆者認為,這將是中國博弈TPP的有效戰略前景。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