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經濟 > 經濟視點

從金融霸權到資源霸權

吳學云 · 2011-12-26 · 來源:環球視野
收藏( 評論() 字體: / /
從金融霸權到資源霸權


吳學云  

    

    殖民侵略的原始形式就是土地占領,然后掠奪黃金和奴役勞動,再后來是資本輸出和市場壟斷。強大的美帝國升級了殖民形式,改為美元刀下的金融控制,通過投資辦廠、壟斷糧食、控制石油、勞動力剝削等手段一樣達到了殖民侵略的目的。
    一、美元輸出的金融殖民主義——美國的資本壟斷
    正當拙著動筆之時,恰逢第五屆美洲國家首腦會議于2009年4月18日在一團和氣中落下帷幕。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與美國前總統小布什多年針鋒相對后,與美國新總統奧巴馬兩次握手,引入注目的是,查韋斯還送給奧巴馬一本書,這就是前文提到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此書主要描寫拉丁美洲殖民史及各個時期大國對拉美的剝削掠奪的史書。
    法新社評論說,查韋斯贈書似有所指,這位以反美著稱的領導人屢次指責美國在拉美地區奉行“帝國主義”的殖民政策。
    什么是帝國主義?如果必須給“帝國主義”下一個盡量簡短的定義,那就應當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壟斷階段。列寧說,“帝國主義是資本主義的最高階段”。我們的教科書也說,帝國主義有如下五個基本特征:
    1.生產和資本的集中發展到這樣高的程度,以致形成了在經濟生活中起決定作用的壟斷組織。2.銀行資本和工業資本已經融合起來,在這個“金融資本”的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寡頭。3.與商品輸出不同的資本輸出有了特別重要的意義。4.瓜分世界的資本家國際壟斷同盟已經形成。5.最大資本主義列強已把世界上的領土分割完畢。
    簡言之,“帝國主義是指發展到壟斷組織和金融資本的統治已經確立、資本輸出具有特別重大的意義、國際托拉斯開始分割世界、最大的資本主義國家已把世界領土分割完畢這一階段的資本主義”。
    200年前的英國,正是為了維護大英帝國的貿易壟斷地位和收益,與荷蘭、法國及葡萄牙等第一次世界殖民地運動中的強國進行了一系列戰爭,最終確立了英國的海上超級霸主,還有英鎊的超級霸權地位,使之成為通行一百多年的硬通貨,直到后來被美元取代。
    今天的美國,正是利用美元戰略,成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個也是唯一的超級帝國。
    我們都知道,在資本主義的初級階段,是以第一次工業革命為特征的大量的商品輸出的過程。這時候的殖民地特征是市場,是宗主國的原料供應者和制成品的消費市場。
    一個英國政論家這樣描述19世紀上半期的英國:
    “現在看得很清楚,我們可愛的國家——大不列顛已經被分配承擔為她的姐妹國家制造商品的崇高使命。海洋彼岸的親人將用我們的船只從密西西比河流域給我們運來他們種植的棉花;俄羅斯將為我們的工廠和作坊貢獻它的大麻、亞麻和鐵礦石。我們熟練的機械工和技工制造必要的機器,把這些原料織成精美的布匹,銷往各國。所有的布匹都按我們的款式制造,并使之符合人們的需要。我們的船只滿載著原料來,又將滿載著制成品返回地球的各個角落。這種按照自然法則,用原料換制成品的辦法使各個國家相互服務,顯示人類的兄弟之情?!?BR>    血淋淋的侵略占領史,總是被說得冠冕堂皇,正如殖民強盜們首次進入美洲尋找金礦,是打著“使當地人皈依基督教的虔誠目的,為這一非神圣計劃披上了神圣外衣”(亞當•斯密)一樣。
    到第二次工業革命時期,壟斷組織開始形成,出現大量的剩余資本和資本輸出。資本輸出就成了帝國主義國家們殖民掠奪新手段,使得亞、非、拉絕大多數地區淪為歐美工業國家的殖民地和半殖民地,其經濟也成為歐美工業國所控制的世界市場的組成部分和附庸。
    到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世界成為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歐美工業國為主導的統一的世界市場最終形成了。
    資本輸出的帝國主義侵略遠比商品輸出的資本主義侵略對殖民地、半殖民地造成的影響要大得多,亞洲各國人民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雙重壓迫下,處境更加悲慘。
    列強在商品輸出的階段,面對外國的商品傾銷,亞洲各國自身的經濟還能維持,主要得益于兩個條件:一是在生產上可利用本國廉價的勞動力和原料;二是盡管關稅已不自主,但還是能對外國進口產品征收一定的關稅。
    現在列強進行了資本輸出,直接在各國開辦工廠,也就是利用你的廉價勞動力和原料,其產品也不受關稅阻礙了,再加上他們還獲得了政治、經濟特權,這樣就控制了各國的經濟命脈,使各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的壓制?;仡欀袊趁袷罚蹏髁x在瓜分中國的狂潮中,是如何進行資本輸出的?最主要的就是政治性貸款和投資辦廠,特別是投資辦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工業的發展。
    從本質上講,外國資本到中國,不是為中國經濟輸血的,而是為資本的投資收益服務的;也就是說,是為了取得比其國內更大的投資收益的。
    不容否認,實踐表明,外國投資確實能帶來一國的經濟增長。但是借錢總是要還的,而向外資的借款的償還,一方面是貨幣償還,從表面數字來講,似乎并不吃虧,另一方面,卻是隱性的實物償還,包括勞動收入、土地租金、國家稅收、自然資源以及環境破壞,等等。
    還有人說,無非是外資占大頭,我們賺點小頭,無可厚非。但是如果是明顯不公平的借貸,外資難道不會千方百計把這種不公平持續下去嗎?如果能持續下去,最后是不是就會榨干你的經濟成果?!——這就是外資借貸的戰略目的了。
    此時,美元就不是Dollar——“刀落”了,而是“手起刀落”的美元刀了!
    于是借錢給你發展的背后就是外來資本千方百計控制、壓榨你的民族工業,妄圖使這種剝削永遠進行下去……
    對比中國的近代史,似乎包括中國在內的新興國家的殖民命運又在美元的“資本輸出”中重演了!而且,這一次美元的“資本輸出”是全球性質的,美元資本是在與之競爭的其他“資本”,尤其是歐元、日元的資本輸出中處于壟斷地位的。
    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2001年在美國國會聽證會上就自豪地使用“霸權”一詞來描述美國的金融地位和結構優勢。
    前面講到,美元霸權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后建立的。具體來說,就是美元的國際貨幣功能不再以黃金為基礎,而所有關鍵商品尤其是石油都是以美元標價的。美國發行的美元紙就意味著財物。
    按照商品生產的三要素——土地、勞動和資本定義來說,資本脫離了勞動和土地,是形成不了生產力,是不會生產出“物質商品”的。如今,資本或者說美元,一種要素就構成了商品,或者說貨幣,反制了土地、勞動和輔助資本。
    這顛覆了傳統的經濟學理論基礎。
    廖子文先生在其《金融帝國》一書中深刻地指出,美元霸權下的世界貿易和全球經濟就變成這樣一種匪夷所思的現象:“美國印刷美元紙幣,其他國家生產以美元標價的商品。生產商品的投資資本來自美元,要清償的外債也是美元,而且還得積攢美元儲備以維持本國貨幣在外匯市場上的匯率穩定,否則就會遭到以美元為首的投機資本的攻擊而導致本幣崩潰。”
    一方面,美國向世界發行美元是向其他經濟體征稅(叫它鑄幣稅也好,叫土地稅或殖民稅也好,總之是一種隱蔽剝削);一方面美元被用來向全世界收購實體經濟體(公司、弱國的公共福利部門)和關鍵商品。“帝國化”和“金融化”就是目前美國霸權的真實寫照。
    于是,一個稱作“金融服務”的新經濟部門開始形成。金融服務業成為美國最大的“虛擬”經濟部門。
    20世紀20年代以來,最先完成工業化的歐美國家,產業結構大變,進入了制造業等實體經濟比重不斷下降、以金融業為主體的現代服務業不斷上升的“后工業化社會”?,F在美國GDP中服務業與實體經濟的比例已呈七三開之勢。特別是金融業,無論從戰略上還是戰術上都投入最大、集中了最多精英,已成為居于全球制高點的產業。美國金融業產值占GDP的份額早在1990年就超過了制造業,目前占到近1/4;金融業利潤占美國企業利潤總額的份額最高曾達40%。
    但是這種虛擬經濟卻反制著實體經濟。聽起來似乎有些讓人吃驚。實際上,如果經濟成熟、資產積累起來后,資產相對于收入,即存量相對于流量的比率也會理所當然地逐漸增大。當然,單從資產來說,它還分為實體資產和金融資產,但是“金融化”的最大特色就是,通過金融技術,將實體資產置換為金融資產。以所謂的房地產投資信托為首,房地產被以各種各樣的形式轉化成金融商品。次級抵押貸款的證券化就是“金融化”的一種。
    金融業本身并不創造價值,產生的經濟效益只能算是分享了物質生產者所創造的財富價值。馬克思早就評論過,由于信用體系和生產完全分離,和對工人的剝削完全分離,和利潤——通過銷售商品給顧客——的實現完全分離,其復雜性導致資本主義者產生這樣的幻覺“資本生出錢就像一棵梨樹長出梨子一樣”。
    隨著金融業信用市場不斷膨脹及金融產品和工具的不斷創新,金融市場中的虛擬經濟從實體經濟中游離出來,并與實體經濟越來越疏遠。
    話說回來,難道美國當時的決策者們就不知道這個星球上的經濟規律是不能長期違背的嗎?不是,他們在經濟學領域的造詣絕不比世界其他地方的學者低,只是他們認識到了資本時代最有力的武器——一個是擁有貨幣的控制權,再一個是擁有市場,兩者相輔相成。
    第一次全球殖民地運動,爭奪的就是市場!看看大英帝國的殖民史,就是一個市場壟斷的歷史。
    美國的國內消費市場也是世界最大的。在國際貿易對各國的經濟顯得越來越重要的今天,美國的政治家們把自己巨大的國內市場當做籌碼,它向哪個國家開放,就能讓那個國家的經濟不是騰飛就是一個很大的促進;反過來,它要是向你關閉它的市場,你的經濟就會出現困境。因此,不管是中國,還是歐盟,或是日本,美國只要提出國內貿易法案的“301特別條款”,最后的結果無一例外就是對美國讓步。
    美國不過3億人口,它不靠“寅吃卯糧”的“先進生活方式”,不靠巨額的財政赤字,不靠大量的舉債,它哪來的“世界第一市場”地位?!
    2008年金融危機后,美國開始重視個人和家庭債務問題了,因為這關系到銀行和整個金融系統的穩定和純潔。個人債務和企業的不良貸款,對銀行來說,都是一樣的壞賬。這是題外話。
    擁有全球最大的國內消費市場是美國獨一無二的優勢,這使得美國“胡蘿卜和大棒”政策和經濟制裁成了政治和外交的經濟基礎。資本輸出,又有保證大量商品和剩余資本(美元標價的貿易盈余)回流的巨大消費市場和金融市場,保證了美國的殖民經濟的良性循環。
    這是一個叫做“美元經濟學”的新課題,是傳統教科書中沒有的經濟現象。
    美國有位著名學者亨廷頓寫過一本書,叫《全球秩序的重建與文明的沖突》,他在書里面給美國政府出主意,出了十幾條,其中有兩條都強調了美國要占領全球金融制高點。
    占領金融制高點是美國國家大戰略的基石,正是美國政府的有意默許和縱容,才激發了華爾街的為所欲為。大量高杠桿化的金融衍生產品以金融創新的名義掃蕩全球,在一定程度上支撐了美國的金融霸權體系。事實上,這也催生了“金融殖民主義”。
    講完了“資本輸出”,下面接著講“勞動剝削”。
    二、政治家往往是經濟學家思想的奴隸——美國的勞動剝削
    創造財富的物質的生產是必須由三要素決定的:土地、勞動和資本。擁有土地,擁有勞動,擁有資本即意味著擁有財富,而不論是直接或者間接地。土地是當人們開始思考財富定義的時候就確定了的——黑人生活在非洲,白人生活在歐洲,黃種人生活在亞洲。
    如何獲取土地呢?戰爭掠奪,或者殖民地統治。土地是一國的,一國可以獲取土地(大自然)饋贈的一切東西,包括礦產、漁業等。通過殖民,占領國(宗主國)一樣可以獲取殖民地生產的這些東西,包括征收土地稅。
    如何獲取勞動呢?就是強迫他國“勞動人民”為自己生產實物(財物),不管是殖民統治還是“勞工”進口,這當然是比較野蠻和不人道的。高級一點的呢,就是“工資套利”,美其名曰“國際分工”。“比較優勢”的結果就是生產同一商品哪國便宜就到哪國生產——物質就是能直接或者間接滿足人類欲望的東西,人分南北,地分南北,難道欲望也分南北?!為什么同一東西成本不一樣呢?
    當筆者思考這個問題的時候,其差異已經形成了,這就是現實——姑且認為是由大自然的多樣性造成的。問題是,如果是公平的勞動力轉移,這是好事;如果是生產一雙耐克鞋,我掙2美元,你掙80美元,就明顯的不公平。怎么辦呢?唯有提高我國的工人工資,促成公平趨向。
    如何獲取資本呢?以前是通過黃金白銀等“硬通貨”交換(貿易)獲得。而美元形成霸權以后,更多地國與國之間是通過美元獲得資本。美元即資本,即財富。難怪美國不富都不行。但是美元的發行者并不滿足,還要通過美元霸權攫取更多的東西。
    無疑,土地是最重要和最主要的生產要素。土地生產什么?樹木、農作物、魚類等等,土地還生產更高價值的東西,就是黃金(還有其他礦產)和石油,現代語叫“資源”。最重要的資源顯然是糧食(所有人的欲望,似乎不難得到)、黃金(可“欲”不可求),還有石油(一切工業的食糧原料)。美元最想得到的就是這三樣東西。
    戰爭的、經濟活動的、正義的和非正義的人類一切活動都是圍繞黃金、糧食和石油這三樣東西展開拼搏的。
    美元刀掠奪的也是這三樣東西,驅趕的也是這三架馬車。如果要看美元本質,要看美元殖民主義戰略,要看美國殖民地戰略,就要看清這一點。但是,“政治家往往是經濟學家思想的奴隸”。
    可怕的是,如果中國的經濟學家再要有“奴隸式思維”,那更是中國數目龐大的勞動者之不幸。為什么有這擔憂?在中國發生的對生產三要素里面的“勞動”的爭議證實筆者所言不虛。
    2007年和2008年的經濟下滑是中國目前最熱門的話題,背景之一是中國政府于2007年年底執行了新的《勞動合同法》。
    《勞動合同法》的出臺,無疑是中央決策部門看出了所謂“全球經濟一體化”下的工資套利和國際分工對中國工人的盤剝和不公平,想改變中國這一現狀,由“制造大國”向“制造強國”轉變,也促使企業提高生產效率和管理水平而采取的無比正確的措施。
    其實,還應該馬上出臺取消資源類粗加工產品的出口退稅甚至加收出口稅,還有“環境稅”之類的政策。
    想不到,《經濟觀察報》卻赫然登著某位重量級“主流經濟學家”的文章稱,目前中國經濟危機的真正原因是什么?是《勞動合同法》等法律的錯誤出臺,正是這些因素導致中國經濟出現危機;《中國改革》2009年第2期也發表某位“經濟學家”的文章,認為中國經濟遇到的困難,是(國家)對一些企業采取了一些不恰當的措施,如2007年通過的《勞動合同法》,使企業用工制度變得非常僵化……
    這些都是一種典型的誤導大眾的“奴隸式思維”。
    當時還有一個活生生的例子支持他們的觀點,2008年10月,廣東東莞的一家最大玩具廠——合俊玩具廠倒閉,致使6000多名工人失業,也歸綹于《勞動合同法》。
    而有記者認為,合俊玩具廠倒閉的原因是:原材料漲價、人民幣兌美元升值、企業資金鏈斷裂以及國外需求萎縮。而且幾千人的上市企業,地皮是租來的,沒有職工宿舍、沒有職工食堂、連續幾個月拖欠職工工資。這樣的企業倒閉,不是因為執行了新《勞動合同法》造成的。
    實際上,2007年通過的《勞動合同法》是在一種什么樣的背景下出臺的呢?
    根據官方公布的數據,一方面我國的經濟高速發展,GDP總量已占到世界第三位,財政收入當年超過5萬億元;一方面為我國經濟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約2億多農民工生存條件難以改善,養老、醫療、工傷、失業、生育等各種保險大多數難以享受,工資待遇難以提高……
    以我國紡織工業為例。中國的服裝鞋帽肯定是世界第一生產大國,出口量也是第一。但在這個產業鏈上,我們只得到很少一點加工費。2004年中國向歐盟出口鞋子8.1億雙,平均單價只有2.69美元;同期我國從歐盟進口鞋數量雖然只有85萬雙,平均單價高達60美元左右。一雙耐克“喬丹五型”運動鞋在美國的賣價是120美元以上,付給中國工人的工資不到1.5美元。一條零售價1800元的阿瑪尼領帶,中國加工企業連工帶料交貨價只有2.5~7.5美元。某法國名牌的90厘米方巾,巴黎商場零售價680歐元,我國企業下單價只有50元人民幣。
    再以電子工業為例。這是我國多年來增長最迅猛的產業之一。據中國電子科工集團的統計數據,2006年IBM利潤為94.2億美元,索尼10.8億美元,三星電子83億美元,而我國電子百強利潤總共也只有28億美元。我國企業生產的DVD機每臺售價不到30美元,交給他人的專利費10美元,最終利潤只有l美元;最大的手機生產商波導2006年手機銷量1375萬臺,銷售額67.4億元,凈利潤僅為3058.5萬元,每臺手機凈利潤僅為2元人民幣;2006年國內彩電企業的平均凈利潤率僅為1.3%,其中70%成本由外資掌控,行業全部贏利只有5億美元。
    深圳一家生產PC機的老板做過計算,他們生產的電腦在美國的售價大概是1000美元,英特爾公司和微軟公司要從中分得300美元,顯示器、硬盤以及其他電子零件的生產商大約每家分得150美元,鍵盤生產商能得15-20美元,零售商大概從中掙50美元,剩下的30~40美元就是中國的工廠主以及在流水線上辛勞的工人們的全部所得。
    勞動剝削還帶來了資源消耗和環境破壞。在當今國際分工格局下,掌握知識資產的國家很少消耗自然資源,對環境的影響也很小,但處在國際產業分工末端的國家就不一樣了。
    目前我國已經有1/3的國土面積受到沙漠化和荒漠化的侵蝕,1/3的國土面積受到酸雨的侵蝕,絕大部分湖泊和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十多年前,太湖周圍的百姓還可以捧起水來喝的,但今天已有75%的水面呈現富營養化。
    對于我國來說,以消耗資源和破壞環境為代價的“世界工廠”之路是注定走不通的。中國付出的資源和環境代價確實過于沉重。
    按照這些經濟學家對《勞動合同法》的厭惡程度,可以看出,這些經濟學家的思維,就是奴隸式思維,即把最弱勢的群體當做奴隸對待的一種思維方式。放大到國家層面,就是把中國永遠作為經濟發達國家的“打工仔”。
    最近還有經濟學家建議將外匯儲備和國企股票分給老百姓,這是俄羅斯“休克療法”的翻版,其中還有大量主流媒體為他們造勢。他們就像搞土地包產到戶然后用股份合作自由流轉掠奪土地一樣,要用分股分國家財產的方式,全面掠奪國家財產,搞全面資本家私有制,最后用世界經濟一體化的自由市場經濟殖民中國,掠奪中國的財富。
    這是既得利益集團瓜分中國財富的理論準備和輿論預熱,也是典型的奴隸式思維!
    本書提出,要解決中國長期的雙順差問題,提高工人工資和地租價格,取消外商優惠稅率是必由之路,遠比“操縱”人民幣貶值更重要。
    說了這么多勞動要素,接著回來說生產三要素里面的土地。說到土地,就要說美元,或者說美國的糧食戰略了。
    三、蘋果長在地上的故事——美國的糧食壟斷
    在當年的知識青年上山下鄉的時代,有個笑話,說的是一位上海媽媽叮囑即將下鄉的女兒,“在樹上摘花生時小心點,別掉下來”。這當然是因為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一種誤解,以為花生是長在樹上的。
    無獨有偶。我認識的一對美國華人夫婦,也曾經給我講過一個真實的故事,說的是秋天他們帶小孩去摘蘋果,結果孩子卻以為蘋果是長在地上的故事。
    美國因為人工很貴,好多水果來不及摘就爛掉。果園農場就興起了一種休閑方式,鼓勵大家自己動手,只要象征性地付點錢,就可以裝滿一車子拉回家。相信國外的許多人都有這經歷。
    故事說等他們趕到農場時,由于已是深秋,樹上競無蘋果可摘——蘋果都瓜熟蒂落,在地上揀就可以了。本來想給孩子一點自然知識,沒想到,孩子從此一直以為蘋果是長在地上的!
    蘋果長在地上,美國的怪事其實不怪。多數人并不清楚的是,美國不但是工業大國,也是世界農業大國,土地廣袤,物產豐富。
    美國約有耕地30億畝,人均可耕地10畝,而且美國每年約有1/3的土地處于休耕狀態。美國用于種糧食的耕地面積只占美國耕地總面積的9.4%,用于種植飼料作物的面積占耕地總面積的45%。美國大豆產量占全世募的42.7%,玉米產量占34.4%,棉花產量占21.2%,小麥產量占11.6%,玉米出口量占到世界總貿易量70%,糧食占世界出口總量的1/4,在世界農產品市場上處于決定性的地位。歐洲也是糧食生產大國,每年也有部分土地休耕。
    你也許不知道,美國與歐洲、加拿大的最大的貿易摩擦就是來自糧食,歐洲人直到今天還要求美國政府取消對糧食的出口補貼;加拿大在美國要求進口木材的同時,也提出要搭配土豆和玉米銷售。
    而占世界人口1/4的中國耕地面積約18億畝,人均可耕地1.4畝,不到世界人均耕地面積的一半。這也就是為什么“三農問題”一直是中國各屆政府關注的焦點,因為糧食是中國立國之本啊。
    多年前美國人布朗《誰來養活中國》一書就指出,當中國向全球市場求助時,它必將向控制了全球近一半糧食出口的美國求助,從而導致形成一種史無前例的地緣政治局面,即13億中國消費者將與美國人爭糧。
    顯然,控制糧食,就是控制中國的最好的辦法。而美國人已經在中國的食用油原料大豆上成功實施了這一戰略。
    中國是世界上的大豆、花生、菜籽、葵花籽主產國家,中國種植油料的農民達兩億以上,占全國耕地面積的1/4以上。1995年以前,中國一直是大豆凈出口國。此后,美國大豆靠美國政府的巨額財政補貼生產進入中國市場。當時,我國對大豆進口實行配額管理。普通關稅稅率為180%,優惠稅率為40%,配額內稅率是3%。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后,按照當時的承諾,中國將取消對大麥、大豆、油菜籽、花生油、葵花籽油、玉米油和棉花籽油的進口關稅配額體制,大豆的進口更加水漲船高:2000年中國大豆年進口量首次突破1000萬噸,2005年進口量達2659萬噸,成為世界最大的大豆進口國,進口量約占全球貿易量的1/3。
    美國先是大量補貼美國大豆產業,壓低全球大豆價格。當中國農民承受不了大豆價格長期低迷,大量退出大豆種植,轉種其他品種,中國大豆壓榨業需要大量向美國進口大豆時,美國資本瘋狂拉高全球大豆價格,中國壓榨業只能在高位大量購入美國大豆。隨后,美國大豆價格暴跌,中國壓榨業大量破產,外國資本隨之大量低價收購中國壓榨業。
    今天,中國70%以上大豆需要向美國進口,中國食用油壓榨業80%被外國資本控制。唯一值得慶幸的是,靠著國家對轉基因食品的限制,國產大豆還擁有國內豆制品加工行業,而在大豆油加工領域,已經將80%的市場份額讓位于進口大豆。
    有人說,中國大豆對外開放的歷史,就是中國大豆被進口大豆打敗、定價權旁落的歷史。
    美國對世界糧食的壟斷采取了另外一種“陽謀”。這就是玉米新能源陷阱。
    在世界能源緊張,油價高企的大背景下,美國這一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祭出了“生物能源”的妙招。2005年8月,布什政府推出《新能源法案》。該法案規定:到2022年,美國年產生物能源將達到360億加侖;該法案要求減少石油進口,大幅增加乙醇等生物燃料的添加比例。該法案實質是把擬出口的糧食,主要是玉米提煉為生物乙醇燃料。由于糧食是生活的必需品,這一變化將對世界發生重大影響。新上任的美國總統奧巴馬也不遺余力地推行這一種政策。
    美國已經建成114家乙醇提煉廠,還有80家工廠正在建設中。2006年乙醇產量超過50億加侖,比2005年增加了1/4,預計未來兩年里可望新增60億加侖的產能。
    美國能源署官員稱,今后相當長時間內,玉米仍將是美國乙醇生產的主要原料。由于美國的乙醇戰略,美國玉米價格翻倍上揚,創下了10年來的新高。而玉米在食品中應用廣泛,也是重要的飼料,包括玉米在內的糧食價格的上漲勢必引發食品和牛奶、雞蛋、奶酪、黃油、家禽、豬肉、牛肉的連鎖反應。
    實際上,由于技術原因,玉米、秸稈等提煉生物乙醇經濟上并不可行。雖然美國政府給每加侖乙醇提供51美分的補貼,現在美國的乙醇生產廠商仍處于賠本經營狀態。例如比爾•蓋茨投資的太平洋乙醇公司在2007年第三季度凈虧損590萬美元。中國也有上馬生物乙醇項目的,筆者似乎沒有聽說有贏利的。那么美國為什么要“賠本賺吆喝”呢?
    《三聯生活周刊》是這樣分析的:布什政府從來對環境問題無動于衷,剛一上任便退出了《京都議定書》,卻在石油價格步步上漲時推出了《新能源法案》,大張旗鼓地鼓勵機器與人類爭奪糧食,用玉米提煉乙醇,這背后一定藏著陰謀,一個借糧食壟斷控制發展中國家經濟的陰謀。
    對此,美國的曾左韜博士就指出了美國針對發展中人口大國的糧食戰略,采用的就是2000年前我們先人管仲滅亡鄰國的糧食戰略,振聾發聵。
    故事大意是這樣的:
    春秋時期,齊國本是一個海邊的小國,姜太公初封時地不過方圓百里,而且很多是不適合糧食生長的鹽堿地,糧食生產和人口都不多。齊國之所以在較短的時間里發展成為東方的強國,與管仲的糧食戰略有很大關系。
    遵照管仲的“陰謀”,齊國的國王率先穿一種叫綈(現在叫棉麻)面料的衣服,全國上行下效,齊國上至王公大臣,下至老百姓,一時間全都改穿綈料衣服。齊國的綈價格大漲,鄰近的魯、梁等小國就紛紛不種糧食,改種桑樹,買麻綈賺銀子,糧食則由齊國通過貿易提供。
    過了幾年,齊王又命令大臣們只能穿布衣,而不準賣糧食給其他小國。于是,魯、梁等小國的人來不及改種糧食,紛紛餓死,齊國輕而易舉地就滅亡了這些小國。
    2000年后斗轉星移。齊國人的智慧變成了美國的糧食戰略。
    美國先大量買入工業品,同時廉價出口糧食,把各國農業擠垮,這是第一步。目前農產品出口占美國農業總銷售的比例高達25%。各國農業受美國廉價農產品沖擊,很多已經崩潰。
    失業農民離開土地進入廉價工業品生產線,美國則低價買入這些包含了大量資源、能源和勞動力的工業品,把污染和通膨留給了新興經濟體。
    由于工業化占地導致耕地的消失,在過去的37年間,日本糧食產量由1589萬噸下降到985萬噸,包括飼料在內的糧食自給率由77%下降到目前的27%,日本谷物的生產水平從頂峰下降了33%。
    韓國的糧食自給率只達到了26.9%。糧食產量也大幅下降了三成。
    目前,世界糧食進口的頭號大國并不是有13億人口的中國,而是1億多人口的日本,排在第二的是不及中國人口4%的韓國。
    亞洲各國大力發展輕工業,各國政府如2000年前魯梁國君一樣鼓勵國民大量織綈,激烈競爭使得工業品越來越便宜后,美國現在開始降低農作物出口,展開管仲戰國策的第二步。
    2006年,美國投入4200萬噸玉米生產乙醇,按照全球平均食品消費水平計算,足以滿足1.35億人口整整一年的食品消耗。按照新能源法,2022年美國若以玉米生產150億加侖乙醇需1.8億噸玉米,足夠5.8億人口吃一年。
    美國的玉米乙醇戰略,將導致世界范圍缺糧。國際糧食政策研究所所長范布倫說,糧食的價格正在上漲,可能還會繼續上漲很多。他強調說,用于生產面包的糧食價格可能上漲30%-50%,豆類和植物油種子可能上漲60%~80%。目前,全世界大約有15億人每天只能花費1美元,其中一半以上是用來購買食物的。如果食物價格上漲50%~80%,很多人將會陷于饑餓之中。
    美國聲稱要通過生產乙醇來實現能源獨立,但目前利用糧食提煉乙醇僅能滿足3%的汽車動力需要,即使把美國出產的全部糧食都用來制造乙醇,提供的燃料也僅能滿足美國18%的需要。
    盡管乙醇生產是賠本生意且實際上無法滿足其能源自足的目標,但是美國政府仍然全力推動乙醇生產,隱藏在背后戰略,就是減少對石油依賴、控制世界糧食。
    這就是美國的現代戰國策:先大量購入低端工業產品,誘使亞洲忙于生產衣服鞋子電視;用低價農產品擠垮亞洲農業,廢掉耕地,糧食生產大量減少;然后在能源自足的借口下把糧食轉化為燃料,減少出口,導致農產品價格暴漲,從而打擊亞洲經濟。而中國則是首要目標。
    有輿論認為,美國發展乙醇項目的背景是其糧食生產過剩。目前亞洲國家迅速崛起,但這些國家大多缺少生產糧食所需土地,為保持世界超強的地位,美國正在通過乙醇戰略悄悄地發動一場無硝煙的糧食戰爭。
    控制世界糧食貿易的正是美國的三大糧商,分別為:嘉吉公司、邦吉公司、ADM公司。三大糧商基本控制了芝加哥的商品交易委員會和期貨交易市場(世界最大的糧食交易市場),控制所有的美國大農場的倉庫交易價格。
    許多業內人士還對2004年中國大豆企業赴美采購大豆的慘痛教訓記憶猶新。當時,芝加哥期貨交易所獲知中國大豆采購團來美,大豆期貨價格便劇烈攀升,達到每噸4300元人民幣。而當中國企業“滿載而歸”后不到一個月,豆價大跌50%!這就是壟斷的力量!
    在這里有必要提及30年前還在實行計劃經濟的中國發生的一件“炒期貨”的事。
    1973年4月,中國糧油食品進出口總公司布置香港華潤公司所屬五豐行,盡快購買年內到貨的原糖47萬噸。當時國際市場砂糖供不應求,貨源緊張,價格趨漲。五豐行認為,如果我們立即大量購糖,必將刺激價格上漲,可能出了高價不一定能按時買到現貨,為了完成購糖任務,五豐行采取委托香港商人出面,先在倫敦和紐約砂糖交易所購買期貨26萬噸,平均每噸82英鎊左右。然后立即向巴西、澳洲、倫敦、泰國、多米尼加、阿根廷買現貨41萬多噸,平均價格89英鎊左右。從5月20日開始,市場傳說中國購入大量砂糖,紐約、倫敦砂糖市場大幅度漲價,然后,澳洲、巴西先后證實我國向其購糖,市價又進一步上漲,至5月22日漲至每噸105英鎊。我國因購買砂糖現貨任務已完成,從5月22日起至6月5日將期貨售出。除中間商應得費用利潤60萬英鎊外,我五豐行還多賺240萬英鎊。
    以上是題外話,希望到美國買農產品,赴澳大利亞、巴西買采購鐵礦砂的中國“專家”反省。
    壟斷了糧食就相當于壟斷了土地。因為大量外資和內資的投資辦廠,中國正面臨著耕地日益減少的困境。個中原因和后果,值得我們深思和警惕!
    四、美國為什么喜歡獨裁的沙特王國——美元壟斷石油
    石油歧視為一種特殊的貨幣,關于石油美元、美國石油戰略的論述已經鋪天蓋地,在此不再多說。但是我想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為什么要兩次打擊“獨裁”的伊拉克,并“置之死地而后快”,而偏偏喜歡獨裁的沙特阿拉伯王國。
    在二戰大片《斯大林格勒保護戰》中有一個細節,在前蘇聯衛國戰爭爆發前的1940年,斯大林針對軍人們過于把注意力放在北方戰線的問題,從戰略家的角度提醒道:“你們已經擬定了德國從白俄羅斯(因為在這個方向直指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和列寧格勒)向蘇聯實施主要突擊,但我認為我們應該考慮西南這一比較危險的方向,而不是白俄羅斯。敵人的企圖在于讓我們失去烏克蘭的糧食和頓巴斯的媒,然后他們再占有高加索的石油……”
    結果呢?蘇德戰爭真的就在蘇聯的西南要地斯大林格勒打響了,這一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這就是戰略家的智慧。
    人類是不能創造物質的,人類生產和消費的只是物質的“效用”而已。這就是為什么大自然提供給人類的東西一直是人類爭奪和掠奪的主要目標。黃金等礦產資源、石油等能源資源和糧食永遠是大國博弈的籌碼。
    內燃機的發明使石油從此深刻地決定著這個星球上各民族的興衰以及世界政治、經濟和軍事格局,石油化工技術的發展使石油成了一切工業的“糧食”,各國、各民族或各階級的紛爭由農耕時代的搶奪土地、奴隸和牲畜轉變為搶奪石油等能源資源。
    中東,作為世界石油和天然氣儲量最豐富(占全世界已探明蘊藏總量的2/3)、開采成本最低(只有美國本土開采成本1/12左右)的地區,從公元630年前后起就在這里繁衍生息的阿拉伯民族,其命運也因美元的霸權從此變得動蕩不安。
    前面講過,美國通過二戰后的“馬歇爾計劃”把大量美元留在了歐洲,同時在歐洲的強大駐軍維持了美元的巨大需求,形成“歐洲美元”。雖然歐洲美元的積累最終導致了對美國的黃金儲備的擠兌,美國最終撕毀了“布雷頓森林體系”條約,但是因此而形成了美元霸權。
    與黃金脫鉤后的美元,必須要與“關鍵商品”掛鉤才能保證它的貿易貨幣和儲備貨幣的世界貨幣功能。世界上最大宗的商品就是石油,可石油在1970年前才不到2美元一桶。這么低的油價形成不了對美元的強大需求。怎么辦呢?提高油價是唯一的路子,戰爭是油價暴漲的不二法門,中東是美國達到這一企圖的不二之選。
    大家都知道,以色列是美國安插在中東的一個“楔子”,不為人知的是,沙特阿拉伯也是美國安插在中東的又一個楔子。
    美國石油大亨與沙特關系源遠流長。1933年,美國加利福尼亞美孚石油公司與沙特阿拉伯王國簽署協定,成立開采沙特阿拉伯石油資源的公司,簡稱阿美石油公司,獲得了在沙特阿拉伯東部進行石油勘探、開采、加工、運輸、銷售66年的特權。同年開辦加利福尼亞一阿拉伯美孚石油公司。1936年該公司與得克薩斯石油公司(美國總統布什父子大本營),達成合營協議,稱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石油公司。1939年這個公司取得的租讓面積已占沙特阿拉伯領土的2/3。1948年新澤西美孚石油公司和紐約美孚石油公司(即莫比爾石油公司)正式加入阿美石油公司。之后,該公司又同沙特政府簽訂了海上石油特許協定,相繼發現蓋瓦爾、塞法尼耶等8個儲藏豐富的大油田,并擴建了拉斯坦努拉煉油廠,鋪設了從東部波斯灣布蓋格和拉斯坦努拉延伸到西部紅海延布港的輸油管道網。美國石油公司通過當地廉價勞動力和豐富的石油資源獲得巨額利潤。
    早在1970年代,在世界各國包括臺灣都把美元換成黃金的背景下,美國與沙特簽訂了達成一項只能用美元定油價的“不可動搖”的協議,并得到石油輸出國組織其他成員國的同意。由于沙特是最大產油國,美國一方面承諾不到沙特實行民主,保留沙特王室制度,另一方面釀造第一次石油危機,讓產油國受益,這是一個雙贏的局面——產油國由于油價暴漲而得益;美國可以大量印刷美元而得益。這個世界是零和游戲,有贏的就有輸的。那美國和產油國“雙贏”的結局必然是其他國家的慘輸。
    這樣,美元剛剛與黃金脫鉤,立刻就跟石油掛鉤。各國為了買油,不得不把黃金換成美元。然后,美國成功地主導了第一、二次石油危機。石油漲價,美元的需求量劇增,美國便可大量印刷綠色紙票子。從此,美元又變成了“石油美元”而被各國儲備起來。
    有人戲稱,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美元與黃金聯姻,統治世界,尼克松撕毀協議,美元立刻改嫁石油,又得以一統天下。依筆者看,黃金只是在布雷頓森林體系下鑲嵌在美元刀上的“寶石”,讓世人覺得美元不是刀,而是黃金;石油則是今天美元刀上的防銹劑而已,是為了使美元刀更加鋒利——試想,沒有石油標價的美元刀,還能砍得動其他貨幣和掠奪別國財富嗎?
    毋庸諱言,美國也受到了石油漲價的沖擊和經濟危機,但是在戰略利益下,美國是有“壯士斷腕”的勇氣和決心的。2008年的金融危機,極有可能也是美國的“自損八百殺敵一千”的謀略。這在后面還會講到。
    雖然阿美石油公司1979年被沙特收歸國有,但是與美國的配合一直是默契有余。眾所周知的是,“9•11”的襲擊分子里就有沙特王國的公民,而美國對沙特網開一面,卻對阿富汗和伊拉克全面打擊。美國控制中東石油能源還需要沙特這一最大產油國的配合。事后有人分析,1991年薩達姆入侵科威特是得到了美國的默認,最后卻被美國“玩了一遭”,遭到了滅頂之災。正如日本當年偷襲珍珠港,據說美國人也是故意使然,最終得到反戰的“民主和自由”的美國人民的首肯,全面投入第二次世界戰,四兩撥千斤,收割了二戰的勝利果實。
    自從以色列建國以來,中東一直是戰火紛飛。前面也講過,利用美國越南戰爭和美元危機的空當,阿拉伯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成立了。
    據1973年阿爾及利亞提交聯合國特別會議的備忘錄稱,由于發達國家的石油公司對中東產油地的控制,在過去的20年中,與美國德克薩斯灣生產的原油價格相比,石油輸出國組織成員國在油價方面蒙受的損失就達2270億美元。歐佩克的成立說到底就是產油國對付西方石油公司,利用石油作為武器,通過抬高石油價格來捍衛自己的利益。美國很好地利用了這一形勢。
    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使石油價格暴漲10倍,達到20美元/桶。也許有人認為,這是因為以色列人發動了“贖罪日戰爭”所造成的。筆者倒情愿相信是美國策動的,是實現美國石油美元戰略的第一步。
    當時的背景是,歐洲尤其是西德和日本,正為手里越攢越多的美元與美國大打出手,要求美國改善國際收支和政府赤字,減少貿易逆差。因為當時的美元已經不能兌換黃金了。石油危機爆發后,歐洲與日本,這兩個石油進口大國,突然發現為了用美元購買非常昂貴的石油時,事實上手中的美元并不多。所以歐洲人與日本人,只能忍痛失去挑戰美元霸權的機會。這樣全球貨幣史上最符合美國與世界食利者們的憲法,在石油大棒下誕生了。
    接著,1976年的伊朗發生了“霍梅尼革命”,爆發了第二次石油危機,油價暴漲到40美元/桶。這時,歐佩克內部發生分裂。多數成員國主張隨行就市,提高油價。代表美國利益的沙特阿拉伯則主張凍結油價,甚至單獨大幅度增加產量來壓價。結果歐佩克失去市場調控能力,各主要出口國輪番提高油價,火上澆油。
    這一席卷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二次石油危機,引發并加重了又一次世界性的經濟危機。油價在1979年開始暴漲,從每桶13美元猛增至1980年年底的41美元。
    雖然兩次石油危機,也使美國國內經濟受到了相當大的沖擊,但是美國的“壯士斷腕”的做法,卻使石油美元戰略得到了成功實施,石油輸出國從此也成了美國金融殖民地;歐洲、日本及中國等石油進口大國在掂量自己日益增長的美元儲備時,再掂量日益升高的油價,與美國叫板的底氣就少了許多。
    經過兩次石油危機,美國成功地控制了石油資源,中東產油國產生了大量的石油美元。目前的石油美元估計有1萬億美元左右,成為國際資本市場上一支令人矚目的巨大力量。
    上世紀70年代美元危機之后,尤其是冷戰結束后,美國已經將“石油戰略”和“美元戰略”配合實施——前面講到1999年當發現歐佩克的官員有意將石油貿易的結算貨幣部分轉為歐元和大量的國際資本流向歐盟區后,美國就在巴爾干半島狂轟濫炸了78天。
    美國的戰略家和決策者們心里清楚,歐亞大陸上可能成為美國競爭者的各大國,將來即使能擺脫以美元為中心的貨幣體系,但他們(除俄羅斯外)誰也擺脫不了對石油的依賴。
    于是,以美元為武器的美國金融霸權,開始了操縱世界油價,打壓新興經濟體的第二步戰略。這就是大家都知道的21世紀的石油漲價。
    記得筆者1999年出國時,當時的世界原油價格約為10美元/桶,由于國內油價成本大大高于進口原油,于是出現了大規模的原油和成品油走私,“中石化”和“中石油”兩大國企出現大規模的虧損。其間出現的福建賴昌星“遠華走私大案”就是在當時的背景下發生的。
    自那時起,國際油價一路攀升,達到2008年7月11日的147美元/桶。同時,美國人出來說了,因為中國等新興經濟體的快速經濟增長,導致了原油供需矛盾突出,言下之意,是中國的石油進口導致了原油價格攀升。
    姑且不論中國的“經濟增長”是為美國消耗石油——因為產業轉移的結果是,美國消耗石油的行業轉移到新興經濟體了,換言之,美國不用石油了,就得有別的國家代替美國使用石油。
    實際上,2001年中國GDP為11萬億人民幣,2008年GDP達30萬億人民幣,升幅近3倍。而石油價格從2001年25美元/桶,尤其是從2007年年中的70美元1桶左右上升至2008年中的147美元/桶,升幅為6倍。難道是中國需求推升了全球石油價格嗎?想必這應該是不合理的說法。因為今天全球每年石油貿易交易300億桶,中國才占不到1/30。
    對此,美國著名學者、《石油戰爭》的作者威廉•恩道爾接受中國多個媒體采訪說,石油漲價背后有地緣政治的因素,與美國大選的美國總統候選人奧巴馬、麥凱恩背后的石油力量有密切關系。以下是摘錄的部分采訪內容:
    1986年石油危機時,當時美國是里根政府執政時期,老布什是副總統。當時,美國強迫石油生產國沙特阿拉伯降低油價,推動了以汽車業為龍頭的經濟繁榮,進而促成了1988年老布什總統大選的成功。這些都讓我堅信那句鐵律:誰控制石油,誰就控制了整個世界。
    在國際政治中,在必要時期,石油通常都會被政治所利用。2006年,美國共和黨就開始著手下屆總統大選了,而那時美國國內已經有越來越多人反對伊拉克戰爭,反對美國在中東的霸權政策,那么,共和黨政府如何才能讓選民覺得美國中東政策的必要性呢?只能是暗中操縱、提升油價,讓選民覺得下屆美國總統還應該是共和黨人才行。所以,2007年年底,當美國大選剛剛開始時,油價就開始上升了,直到2008年夏天的高峰值。當時,我的個人預測是,隨著美國總統大選的結束,油價必然會下降。現在,果然是這樣。
    但是,很糟糕的是,當時太多投資銀行都說,油價還會漲到每桶200美元,他們勸發展中國家趕緊囤積石油。這樣,美國又一次在石油上漲中贏得大利。
    油價波動的60%~70%是投機和操縱市場引起的。華盛頓的監管者沒有任何關于大型金融機構例如高盛、摩根士丹利、摩根大通和巴克萊的操盤信息。因此,只要不斷制造地緣政治背景,比如以色列準備向伊朗發射導彈、石油禁運、俄羅斯與格魯吉亞的沖突等,油價就可以操縱在他們手里。
    投機是在2003年開始變得活躍的。那一年,美國通過一項規定,放開了對大宗商品交易的監管,這是自此以后基金變得活躍、投機行為增多、油價上漲的起因。
    布什政府及其身后的石油集團的一個重要盟友就是高盛。美國財政部長保爾森的老東家就是高盛。高盛是油價的最大操盤手。高盛在2006年利用基金做空石油就是一個例子。
    就拿最近的油價拐點來說,在2008年7月11日前公布的報告中,高盛還令人驚奇地預測,中國對石油的需求將失控性地增長,使得價格突破200美元。這是圈內人做空石油的信號;而做空的前奏就是吸引“最后一棒”接手原油倉位。
    不幸的是,很多石油消費國,包括中國,就真的成為這“最后一棒”。他們在130、140美元的價位上大量接手。據說中國就有很多在147美元建倉的原油。
    由上述報道可知端倪,美國金融霸權下的美元實際上操縱著國際油價,達到了美國的戰略目的,延緩了新興經濟體的經濟發展。
    由于目前石油是全球工業的糧食,油價上漲必然引起連鎖反應。對于石油進口國而言,這意味著發展成本的不斷增加。
    但是,美國想不到的是,連續10年的高油價卻成就了俄羅斯的巨額石油收入,造成了俄羅斯的迅速崛起和對美國霸權的嚴重挑戰。
    由于油價暴漲,石油出口大國俄羅斯賺到了更多的石油美元。2005年俄石油出口收入大約為900億美元。到2005年9月,俄不僅提前償還了欠巴黎俱樂部的巨額外債,而且將黃金和外匯儲備提高到了1500億美元,到2008年,俄外匯儲備得到5000億美元。俄加入了“金磚四國”俱樂部,并不斷挑戰美國霸權,收復失地。如在中東,與中國一道,在伊朗問題上與美國叫板;打擊格魯吉亞,在朝核問題上讓美國騎虎難下……這是美國萬萬不能容忍的。
    于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的沖擊下,國際油價一路走低,維持在目前的50-70美元/桶左右,按美元的貶值計算,相當于2000年左右的30美元本位。有分析指出,俄羅斯的石油開采成本是50美元每桶。事實正是,蘇聯解體后的10年是石油價格低迷的10年,剝奪了俄羅斯靠能源出口恢復經濟的能力;這次金融危機后的10年,還會是油價低迷的10年。
    毋庸置疑,能源是長期吃緊的,什么時候油價還會暴漲呢?筆者認為,對伊朗的軍事打擊之時,就是油價再度瘋漲之日。目前美國對伊朗引而不發,就是為下一輪石油漲價埋下的地雷。這也解釋了美國為什么對伊拉克的兩次打擊前后相差1 0年——美國的謀略能力實在不容小覦。
    還有一點需要提醒的是,油價是以美元計價的,歷次石油暴漲,都和美元嚴重貶值是聯系在一起的。要打仗,美國必然是多發美元,讓全世界為其戰爭開支買單。戰爭、石油價格暴漲,都是美國美元戰略的赤字政策的表象和必然結果。
    在金融霸權下對黃金價格的操縱,是為了打擊美元儲備國家拿手中美元轉換黃金的企圖,也是為了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美國出租黃金和黃金期貨都是壓低黃金價格的具體措施,研究美元、黃金和石油三者的聯動和美聯,已是中國必須面對的生命攸關的新課題。
    一言蔽之,利用美元霸權,通過操縱資源價格,美國邁開了從金融霸權到資源霸權的一步,這是美元戰略的最重要的內容。
    2008年金融危機也是美元地位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二戰以來,中東國家支撐了以美元為主導的全球貨幣體系。但是,中東國家目前面臨著輸入型通貨膨脹和外匯資產貶值等問題,這將可能促進其將貨幣由盯住美元轉為盯住一籃子貨幣,從而可能導致石油以美元計價機制終結。即使各國合力阻止以美國為中心的戰后國際體制崩潰,國際金融新秩序出現將不可避免。
    美聯儲前主席格林斯潘也承認,這場金融危機是一個百年一遇的嚴重危機。美元危機將嚴重威脅美元帝國地位,后面第十三章還會講到這個問題。
    正如美國外交關系協會主席理查德•哈斯所言,“全球化將增強非極化趨勢”。在非極化時代,即使有一國扮演了美國現在的角色,也并不意味著現行體制的繼續。
    要促使多極化的盡早出現,必須探尋和解析美國的美元殖民戰略。
    (《環球視野globalview.cn》第423期,摘自《美元全球經濟殖民戰略解析》)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執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