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導言
自從《通論》出版以后,西方經濟學界對于該書的基本思想及其政策主張的批評,始終沒有停止過。一方面,在凱恩斯學派內部,以英國羅賓遜夫人為首的凱恩斯派和以美國薩繆爾森為首的凱恩斯派進行了長達二十年的大論戰;另一方面,新奧地利學派、貨幣學派等不停從外部抨擊凱恩斯主義,特別是包括貨幣經濟周期(理性預期)學派和實際經濟周期學派在內的新古典宏觀經濟學對凱恩斯主義的理論和政策主張進行了全面的攻擊。不管興起于二十世紀八十年代的新凱恩斯主義(New Keynesianism)如何提出各種各樣的價格粘性理論和消費函數來彌補其微觀基礎(新古典宏觀經濟學派對凱恩斯主義的批評之一),通過建立各種通貨膨脹模型來解釋經濟滯脹(來自現實的挑戰),他們始終回避其均衡假定給其理論帶來的非真實性,堅定地從凱恩斯那里得來的儲蓄恒等于投資的均衡假定的基礎上構建和修改其理論,而固執地置科爾內(或譯科奈爾)、貝納西等人對他們所采用的均衡分析方法的批評于不顧。張建平在其《西方經濟學的終結》中也對凱恩斯《通論》中的投資恒等于儲蓄的觀點提出了挑戰,雖然他看到了凱恩斯在論述投資恒等于儲蓄的論點時的一些邏輯錯誤,并得出了儲蓄等于零等結論,但他的批評并不是很徹底。而凱恩斯主義在中國目前面臨的困境也再次讓我們反思其科學性。本文擬從凱恩斯主義的“投資恒等于儲蓄”假定為例來說明其在邏輯上存在的矛盾和與常識的沖突,并以此為基礎進一步反思以均衡假定為理論基礎的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在方法論上的科學性,進而希望對推崇進行宏觀需求管理政策的政府和推崇在均衡假定基礎上構建宏觀經濟學理論的經濟學者有所啟發。
二、均衡假定的邏輯錯誤和與常識的沖突
自從凱恩斯的《通論》出版以來,宏觀經濟學逐漸成為一個比較系統而相對獨立的學科,后人將凱恩斯的短期經濟增長模型進一步長期化為外生和內生經濟增長理論。縱觀其理論構建,都有一個共同的假設:市場能夠自動實現均衡。但是,正是這個假設將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引入了歧途,對于原凱恩斯主義、新古典綜合派、新凱恩斯主義、哈羅德—多馬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和索洛的新古典增長理論、新古典宏觀經濟學而言,它都是一個難以回避的硬傷。
也許有人會說,宏觀經濟學就是因為市場在短期內不能自動實現均衡,以均衡為基本理念的微觀經濟學不能很好地對此給予解釋才產生的,怎么會假定市場能夠自動實現均衡呢?為什么說假定儲蓄等于投資就意味著市場能自動實現均衡呢?
這要從凱恩斯在其《通論》中對投資I和儲蓄S的定義說起。凱恩斯在文中認為:
“所得等于本期產品之價值,本期投資等于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那一部分產品之價值,儲蓄等于所得減去消費,只要大家同意這些用法(這些既與常識不悖,又與傳統相符的用法),則投資與儲蓄自然相等”。
上述關系用公式表示為:
“所得=產品價值=消費+投資
儲蓄=所得-消費
故儲蓄=投資(即I=S)
這三個等式就是著名的凱恩斯宏觀經濟學理論體系的核心方程。不管是后來希克斯和漢森建立的模型以及在此基礎上建立的新古典綜合派的AD-AS(總供求)模型,還是哈羅德—多馬建立的C=的經濟增長理論、索洛建立的新古典經濟增長理論,都隱含了這個假定。而且這個命題被后人稱為是一個恒等的公理,表示為I≡S。可見,凱恩斯的思想影響之深遠。
在凱恩斯看來,“所得等于本期產品之價值,本期投資等于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那一部分產品之價值,儲蓄等于所得減去消費”既與常識不悖又與傳統相符,故將這幾個命題作為他的理論基石,其推導的結果是“投資與儲蓄自然相等”。
但在凱恩斯的這個邏輯推理過程中,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或錯誤:
第一,把市場不出清這個問題給假定掉了。
“所得等于本期產品之價值”中的“本期產品之價值”與“本期投資等于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中的“本期產品”在內涵上是有區別的。前者是從實際市場價值——即成交價格的角度來說的,后者是從實物的角度來說的。二者當量不同,豈能比較?更不要說相等了。如果后者一定要與前者相比較,“本期產品”就應該表述為“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兩者都以價格為當量,方能比較)。當產品在市場上沒有賣出去時,其預期的市場價值顯然沒有得到實現,從價值量的角度講,前者(本期產品之價值)就妥小于后者(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二者之間的差值就是存貨的預期市場價值,即:
存貨的預期市場價值=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本期產品之(實際市場)價值
凱恩斯在此顯然將“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和“本期產品之(實際市場)價值”等同起來了。這實際上等于假定:生產出來的產品的預期價值都能在市場上得到實現,產品沒有過剩——即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社會也就能相應地得到多少收入。這其實就把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市場不出清——生產過剩這個問題給假定掉了。如果沒有產品(包括勞動力和資本)的過剩,如果生產多少就能賣出多少,社會就能得到多少收入,那么宏觀經濟學還有存在的必要嗎?凱恩斯在此犯了偷換概念的邏輯錯誤。
第二,把消費品和資本品混為一談、偷換了必要的存貨儲備與過剩的存貨之間的概念。
“本期投資等于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那一部分產品之價值”中的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構成,根據常識用數學等式可以表示為:
本期產品(的預期市場價值)二本期投資(的資本品的市場價值)+消費晶(的市場價值)+存貨(的預期市場價值)
凱恩斯武斷地認為,“本期投資等于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按照我們對投資和消費的常識,本期產品中沒有被消費的產品包括本期的資本品(其中包括有過剩的資本品,即資本品存貨)和本期過剩的消費品(即消費品存貨)。凱恩斯的這一論斷意味著存貨也是已作投資的資本品,即過剩的消費品和其價值未得到實現的資本品都是投資品。凱恩斯在此犯了兩個方面的錯誤:(1)將“資本品與消費品混為一談,這顯然與常識相悖,(2)偷換了為了正常經營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存貨儲備(這是一種投資)與過剩的存貨之間的概念(沒有投人預期價值能帶來增殖的生產的資本品存貨豈能算作投資品?)。這一論斷的錯誤之處可以用以下算術式之間的矛盾來說明:
凱恩斯認為,“本期產品中未作消費之用者”(凱恩斯認為就是投資)等于“所得減去消費”(凱恩斯認為就是儲蓄)。
即投資=儲蓄 (1)
(1)式的左邊=投資=本期產品-未作消費之用者 (凱恩斯的觀點)
=過剩的消費品+資本品 (常識)
=過剩的消費品+過剩的資本品+已作投資用的資本品(常識)
即投資=過剩的消費品+過剩的資本品+已作投資用的資本品 (恒等變形) (2)
(1)式的右邊=儲蓄=所得-消費 (凱恩斯的觀點)
=已售本期產品市場價值-已售消費品的市場價值 (常識)
=已作投資用的資本品的市場價值 (常識)
即儲蓄=已作投資用的資本品的市場價值 (恒等變形) (3)
由(2)式和(3)式得投資盧儲蓄 (4)
則(1)式和(4)式矛盾。
凱恩斯在其通論中之所以會出現上述矛盾,正是在于他混淆了資本品與消費品之間的區別、偷換)
為了正常經營的需要而作的必要的產品儲存與產品過剩之間的區別,即(2)式所示的荒謬論斷。
如果存貨都成了投資用的資本品,那么當經濟出現過剩導致經濟危機時,政府和企業緊張什么呢?
凱恩斯所擔心的需求不足(包括投資需求不足)豈不成杞人憂天了?他在此基礎上提出的擴大政府支口
以拉動投資的政策建議豈不是多此一舉嗎?
看來,唯一的解釋是,凱恩斯政策建議中的拉動需求的投資用的“資本”與其理論基礎中的包含存貨的“資本”是有區別的,而且是有本質上的區別的。存貨與我們傳統和賞識歷認為的“投資用的資本”的含義是不同的,存貨就是一種過剩,一種預期價值沒有在社會中得到實現的產品,而不是投資用的資本。作者認為,投資是指購買預期能帶來價值增殖的資本品的行為,只有投入在預期價值能夠增殖的生產中的資本品才是投資品。
一個經濟體只有在社會需要(并且有足夠的購買力)的預期能帶來價值增殖并得以實現的資本品集合等同于該經濟體供給的資本品集合時,該經濟體的資本市場才可能出清。那些不具有預期價值增殖的“投資”,對市場出清和經濟良性運行以及社會福利的增進是沒有實質性意義的,甚至是一種資源的浪費。
第三,武斷地假定收入獲得者只有消費和儲蓄兩種經濟行為。
“儲蓄等于所得減去消費”意味著對收入獲得者而言,只有儲蓄和消費兩種經濟行為,沒有投資行為。這完全漠視現實中還有部分收入者的投資行為,而只看到收入水平在溫飽線左右的低收人群體的經濟行為,這顯然是不符合現實的。
總之,凱恩斯在不符合現實的前提條件下,得出了不符合現實的、一個與他批判古典經濟學家們的市場出清時所持觀點相矛盾的結論——儲蓄恒等于投資;而他的追隨者們(新古典綜合派、新凱恩斯主義)和哈羅德—多馬的古典經濟增長理論、索洛的新古典經濟增長論、新古典的宏觀經濟學卻始終堅持在這不符合現實的“投資恒等于儲蓄”(等)均衡假定下構建其宏觀經濟理論;雖然他們引入了越來越復雜的數學工具,但對其理論與現實的脫節卻沒有絲毫幫助,以至于托馬斯.邁耶發出了這樣的感嘆:“我們必須承認的事實是,雖然數學處理令人眼花繚亂,但是經濟學的進展卻可以用‘緩慢’一詞加以描述。”
三、對以均衡假定為理論前提的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的進一步討論
按照凱恩斯的說法,市場不能出清是由于工資的剛性。但在其宏觀經濟理論大廈中,工資剛性除了在談到市場不能出清的原因時出現過以外,在他的政策建議中卻沒有看到它身影,究其原因,就是因為這個致命的均衡假定,它把市場不出清的問題都假定掉了,市場不出清的原因在有效需求不足和需求管理理論里自然找不到它的位置了。這說明,“投資恒等于儲蓄”不僅在其推導過程中存在邏輯錯誤和與常識的沖突,而且導致了凱恩斯主義理論在邏輯上不能自洽。而正是他不自覺地引用了古典主義的均衡假定,使得他并沒有能夠在現實上真正地與以均衡分析為基本方法的古典主義決裂。
薩繆爾森力圖將古典經濟學和凱恩斯主義有機結合在一起,將投資區分為計劃(或意愿)投資和非計劃(或非意愿)投資——即存貨或者說過剩,通過模糊“過剩”與為了正常經營所做的“必要儲備”之間的區別,從而為這個恒等式(或市場出清)的成立辯解,仍然沒有逃脫上文所述的凱恩斯所犯的錯誤——偷換概念、把宏觀經濟學的基本問題假定掉了。
新凱恩斯主義雖然承認凱恩斯主義(原凱恩斯主義和新古典綜合派)存在很大的問題、并被普遍認為彌補了許多原凱恩斯主義所缺乏的微觀基礎,但是仍然在以均衡假定為前提下推導出的IS—LM和AD—AS模型下討論宏觀經濟問題,仍然沒有意識到均衡假定對其理論框架造成的致命缺陷而與均衡分析方法決裂。新古典宏觀經濟學作為古典主義的新版本,更是在均衡假定下構建其宏觀經濟學理論、在均衡的框架下分析宏觀經濟問題。
既然,如上文所述,在均衡假定基礎上構建經濟理論的均衡分析方法存在如此重大的缺陷,而且科爾內(或譯科奈爾)、貝納西等人早已對均衡分析方法提出了的批評——均衡假定不符合現實,那為什么從政府制定和實施宏觀經濟政策到大學課堂(比如我國目前)仍還充滿著對建立在均衡假定基礎上的西方主流宏觀經學理論的推崇呢?為什么許多優秀的經濟學者對于在均衡假定下構建宏觀經濟理論樂此不疲呢?這究竟是科爾內等人錯了、還是推崇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的人們沒有認識到均衡假定的錯誤所在呢?除了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諸如上文所述的“儲蓄恒等于投資”假定在邏輯上存在的各種矛盾及與常識的沖突、沒有更令人滿意的可替代的宏觀經濟學理論出現和其它的各種原因外,或許還與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采用的方法論——工具主義方法論的迷惑性以及對其批判的不徹底有關。
工具主義者認為,假定是無所謂對錯的(因為我們始終不可能對現實作全面的描述)、理論只要在邏輯上自洽和對現實的解釋力強就行。崇尚建立在均衡假定基礎上的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理論的人們大多以此為理由爭辯道:為了便于研究,我們假定儲蓄與投資相等、貨幣供求相等、進出口平衡,有什么可以指責的呢?
是的,假定是無所謂對錯的。如果單純從哲學或科學的角度講——即不考慮學科的特殊性,“一個理論或者假說只要在邏輯上自洽,那么,該理論就是成立的”這種說法是無可挑剔的。但是,經濟學不是哲學和數學等形而上學,而是一門以研究人類個體行為規律和社會運動規律為對象、并最終為人類個體或者社會集體進行經濟抉擇時提供有關真實世界的信息,從而減少人類因為信息的不充分帶來的效率損失(或者錯誤)的學科。經濟學作為一門應用性的學科,其研究的目的絕對不是為了形而上的思辨,而是為了能為現實的經濟抉擇提供理論上的指導,這就要求經濟學者們在作假定時,可以簡化但不能脫離實際,否則,再美妙的邏輯推理和表達形式也對我們的現實選擇無益。而且,我們不能全面描述現實不等于我們不能正確描述現實的本質(或主要)特征,實際上,我們也沒有必要全面描述現實(描述現實也是有成本的)、只要“大體上對”或者“差不多”就可以讓我們作出較為明智的選擇了,我們不能全面描述現實并不構成“假定無所謂對錯”成立的充分條件,不能把“允許犯(與現實相比)部分的‘錯’”(不一致,下同)等同于“允許犯(與現實相比)完全的‘錯’”。
當然,這并不是說工具主義就一無是處,比如強調“理論要在邏輯上自洽”、“理論要能解釋世界”,作者也是同意的,作者所不同意的僅僅在于“假定無所謂對錯”的說法。如果假定也要受到真實性的約束,那么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所采用的均衡假定無疑不滿足這個條件。一個建立在均衡假定基礎上的經濟理論如何能夠很好地解釋或者分析不均衡的現實世界、并提出有助于經濟的可持續增長的、科學的政策建議呢?如果能夠,那倒是令人不可思議了:那還有必要區別真理與謬論嗎?
四、結論
當我們在研究方法上都錯了(或者是在某個特殊的目的下故意如此)時,一個學科能否健康發展就讓人懷疑和擔心了,從凱恩斯的《通論》出版以來的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的發展歷程無疑給我們提供了這樣一個鮮活的案例,在錯誤的工具主義方法論指導下、在以均衡假定為前提下構建宏觀經濟學理論,不管凱恩斯的后人如何竭盡全力地彌補原凱恩斯主義的微觀基礎,引人多么復雜、先進的分析工具,始終無法改變西方主流宏觀經濟學遠離現實的命運(雖然,其中不乏真知灼見,任何全面的否定或肯定都是不可取的)。而在此理論的指導下推行宏觀經濟政策的國家和為此理論體系、為此方法耗費了許多美好時光的經濟學人卻非常的不幸。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