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糧食安全問題愈益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客觀分析我國糧食供求狀況,采取有效應對措施,改善糧食供求形勢,是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保持社會穩定發展的必然要求。
一、我國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有效供給能力
科學有效的農業發展方式是加強糧食供給能力建設的重要保證。目前,我國農業發展方式還存在一系列與糧食增產不相適應的環節。例如,土地利用方式粗放,水利基礎設施陳舊,一家一戶的生產組織方式落后,糧食流通體系滯后,科技支撐能力不足,等等。糧食是特殊而敏感的產品,糧食供給即使出現一些細小的問題都可能引發人們不必要的恐慌,導致市場劇烈波動,并進而影響社會穩定。目前,國際糧食形勢嚴峻,我國糧食供給能力需要進一步提高。糧食安全是治國安邦的頭等大事,必須采取戰略措施,增加糧食供給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
工業化、城鎮化建設對糧食生產產生“擠出效應”。國際經驗表明,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會導致糧食消費增長和糧食生產比較優勢下降。我國工業化進程對農業生產造成巨大壓力,對本不穩固的糧食安全體系提出新的挑戰。同時,城鎮化加快推進,建設用地不斷蠶食耕地面積。中國國土資源公報顯示,2009年全國批準建設用地57.6萬公頃,比上年增長44.6%。土地資源的有限性,決定了建設用地會對糧食生產產生一定的“擠出效應”:直接造成耕地面積減少、糧食供給能力減弱。雖然2009年農村土地整治新增耕地26.9萬公頃,但是質量和肥力不足,只是數量意義上的占補相對平衡。一方面,工業化、城鎮化加快推進形成了土地的相對高收益率;另一方面農資價格上漲、糧食生產成本逐步上升,這導致糧食生產比較效益不斷下降,影響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個別地方政府出現忽視糧食生產的不良傾向和放松糧食安全的麻痹思想,也給糧食安全蒙上陰影。
二、依靠國際市場無法保障我國糧食供給和糧食安全
世界糧食市場供給無法有效滿足我國的糧食消費。稻谷是我國口糧消費的主體,占口糧的近60%,消費量每年為3700—3750億斤,而國際市場大米貿易總量也就是500—600億斤,僅占我國大米消費量的15%左右,通過國際市場調劑的空間十分有限。此外,世界糧食生產量與消費量并不同步增長。據測算,近10年來全球谷物消費需求增加2200億公斤,年均增長1.1%;產量增加1000億公斤,年均增長0.5%。目前,世界谷物庫存消費比已接近30年來最低水平。世界主要糧食庫存消費比屢創新低,糧食供給緊張狀況難以緩解。
世界主要產糧國進一步強化對糧食出口的政治干預。近年來,由于受到自然災害影響和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一些糧食主產國頒布了糧食出口禁令。盡管以求自保的出口政策無可厚非,但是必然影響全球糧食供求關系,給我國糧食供給造成一定負面影響。在2008年糧食危機中,一些國家不負責任地將糧價上漲的原因主要歸于中國等新興國家消費的增長。如果我國的糧食消費20%依賴進口,我們面臨的不僅是巨大的財政壓力,而且還有巨大的政治和道義壓力,以及保障有效進口的巨大壓力。糧食供給堅持立足國內、實現基本自給的方針,不但是關系國計民生的重大決策,也是爭取有利國際環境的重要保障。
“糧食武器”已成為個別西方國家控制我國的重要手段。我國加入WTO以后,農產品市場逐步放開,不可避免地受到“糧食武器”的干擾。中國需要養活13億人口,然而城市擴張和工業擴張加劇了耕地的流失,復合肥料的大量使用造成農業投資生產率下降,還伴有水資源短缺和環境污染加劇等問題。所有這些結合起來,已經足以迫使中國在世界經濟中無奈地受限于糧食。基于“誰來養活中國人”的悲觀預期,個別國家欲把“糧食武器”作為控制我國的戰略選擇。跨國糧商加緊在我國的糧食戰略布局,建立上下游完整的糧食產業鏈,加強從源頭到終端的全程控制。豐益國際、阿丹米、邦基、嘉吉、路易達孚等跨國公司在我國糧油市場的貿易份額持續擴大,豐益國際旗下的益海集團在生產領域和流通領域投資并舉,對我國糧食安全可能造成的影響不可小視。
三、我國糧食需求保持剛性增長
我國糧食需求結構主要包括口糧需求、飼料糧需求和工業糧需求等。影響因素主要是口糧消費總量增加和消費結構升級,以及飼料糧和工業糧需求增長。
口糧需求數量持續攀升且質量逐步提高。國家人口計生委預測,未來十年我國人口仍將以年均800-1000萬的速度增長。2020年,我國人口總量將達到14.6億;人口總量高峰將出現在2033年前后,達15億左右。人口增長導致口糧需求剛性增長。按照人均400公斤年口糧消費量計算,2010年口糧消費需求為5.48億噸。201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54641萬噸(10928億斤),比上年增加1559萬噸(312億斤),增產2.9%。表面看,我國糧食總產與口糧消費基本持平,實際上,糧食產量不可能全部用于口糧。2020年和2033年前后,我國口糧需求總量將分別達到5.84億噸和6億噸,口糧需求數量持續攀升。
飼料糧和工業糧需求的數量、質量同步增長。質量型消費對食用油、肉蛋奶和精加工食品需求迅速增長,引發飼料糧消費快速增加。據預測,到2020年飼料用糧需求總量將達到2355億公斤,占糧食消費需求總量的41%。由此,導致飼料糧主要來源——大豆和玉米需求增長。有資料顯示,2007—2008年度,我國玉米消費需求較上年度增長3.6%,大豆消費需求較上年度增長5.7%。飼料市場需求旺盛,引發優質專用大豆、高質量玉米需求量大幅走高,出現與人爭糧、與人爭優質糧現象。同時,生物燃料、玉米深加工、生物制藥和釀酒工業尤其是生物燃料迅猛發展,不但會增大糧食消費比例,要求提高質量標準,而且會扭曲糧食價格,引發物價總水平上漲預期。
四、提升國家糧食安全的戰略選擇
1. 立足國內糧食生產,開展多邊糧食貿易。我國是農業大國,確保糧食安全,進口糧食只能是對國內生產的必要補充,而不能危及國內產業發展,并且要與技術創新結合起來,實施進口替代和產品出口戰略。鑒于世界糧食供給有限、出口政治干預和“糧食武器”風險,我國有必要開展多邊糧食貿易,破除國際資本壟斷,避免經濟風險和政治摩擦。在這方面,日本給我們提供了很好的借鑒。2003年,日本進口農產品來源地多達20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包括一些太平洋、大西洋上的小島。正是依靠多邊糧食貿易戰略,日本在保持經濟高速發展的同時,保證了本國糧食安全。從長遠看,全球現有可耕地面積約77億公頃,目前用于生產的耕地還不到30億公頃,僅巴西一國就有耕地4億公頃,是我國耕地面積的2.5倍。幫助發展中國家利用好可耕地,不僅有利于緩解世界糧食危機問題,也有利于保障我國的糧食安全。我國要在立足國內糧食生產的基礎上,有效利用國際市場,實現立足國內、自給自足和適當利用進出口調劑余缺的有機結合。在農業資源豐富的國家和地區設立農產品貿易機構,與多個國家簽訂糧食進口協議,與部分重要產糧國建立長期、穩定的農業合作關系。鼓勵糧食企業走出去跨國承包土地,提供直接技術援助,建立穩固的國外糧食供給來源,增加糧食安全系數。
2. 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倍增農業投入力度。根據糧食生產要素的現狀分析和遠景展望,起主要制約作用的是水土資源、糧食政策和資金投入。由于糧食政策和資金投入是一種可控的人為因素,所以真正制約糧食生產的硬件是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水資源和耕地資源是糧食發展最基礎的生產資源,是保障糧食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農業和糧食具有明顯的正外部性,能夠提高全社會的福利水平,必須嚴格保護生產資源,倍增農業投入力度。要嚴格落實基本農田保護條例,堅持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按照糧食生產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的原則,抓好水土保持和生態建設,堅持走節水增產的道路;鑒于糧食政策和糧食價格直接影響農民種糧的機會成本和生產邊際曲線,繼續實施有利于糧食增產、農民增收的支農政策。通過資源保護和政策激勵,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業綜合收益,充分調動農民種糧和地方政府重農抓糧兩個積極性。
3.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國內外的經驗都證明,除了體制變遷的特殊階段外,科技進步對糧食增長的貢獻始終居于突出地位,成為糧食生產發展的第一推動力。在我國耕地面積有限的情況下,提高糧食單產成為提高產量的惟一途徑;而提高糧食單產主要有增加農業要素投入和推動科技進步兩種途徑,在物質投入邊際效益不斷下降的情況下,現代科技必然成為糧食增產最重要的戰略舉措。因此,要加大自主創新力度,加快農業關鍵技術成果的集成創新、中試熟化和推廣普及,研發具有重要應用價值和自主知識產權、安全可靠的新品種,健全糧食技術推廣和服務體系,從而強化農業科技的支撐作用,增強糧食有效供給能力。
4. 完善倉儲物流體系,提高糧食周轉效率。我國歷次物價總水平上漲均與食品價格上漲有關,食品價格上漲均與糧食產銷不銜接、糧食調配不順暢有關,而這又與倉儲物流體系建設滯后有關。倉儲物流是聯結生產與消費的中介環節。要發展有機銜接于糧食流通的倉儲類型和有利于提高效率的物流模式,暢通國內糧食跨地域物流通道,打通國際糧食貿易進出海通道;改革主產區倉庫多的單一模式,確定適度的倉容規模和最佳的庫點位置,重點加強主銷區、交通樞紐、港口碼頭和戰略裝車點;優化中央和地方儲備糧食品種結構和區域布局,健全中央儲備糧吞吐輪換機制,發展城鎮糧油供應網絡和農村糧食集貿市場,提高糧食中轉能力,提升儲備調控效率,實現更廣范圍的糧食安全。
5. 促進糧食文明消費,調控飼料工業用糧。要運用社會輿論力量,營造“愛惜糧食光榮,浪費糧食可恥”的氛圍,提倡文明、適度、節儉的糧食消費方式,反對鋪張浪費,制止非理性消費行為。采取科學有效措施,優化從收獲源頭到餐桌消費全過程節糧,減少糧食損耗。據專家測算,我國糧食在種、收、運、儲、銷和加工、消費等環節的損失率至少為10%。我國是糧食消費大國,沒有以消耗糧食為代價發展生物燃料和糧食深加工的本錢。要運用經濟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優先保證小麥、玉米、大豆、水稻等農產品滿足口糧需求,優先滿足用于畜牧業發展的飼料用糧需要;在保障口糧和飼料用糧的前提下,制定完善生物燃料和糧食深加工市場調控和規劃指導意見,改進糧食生產工藝,完善質量標準體系,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實現工業用糧適度發展。
6. 樹立食物安全觀念,提高食物質量安全。要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和治理力度,避免工業污染;推進特色農業區域化布局、專業化生產、產業化經營,堅持市場導向、龍頭帶動和科技支撐,不斷提高優質特產農產品的規模和質量;提高農產品市場準入制度,暢通劣質產品退出制度,加強生產安全認證制度、質量安全信息追蹤制度和食品衛生保障制度,強化市場監管,加強檢測檢驗,努力構建從農田到餐桌的全過程綠色無公害產業鏈條。
(作者:山西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
**********轉載請注明來源:求是理論網,原文網址:http://www.qstheory.cn/hqwg/2011/201122/201111/t20111129_126343.htm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