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債危機 = 歐元危機嗎?
(原文載<第一財經日報>評論版 7月17日)
很少見到如此激烈的爭辯,而且是發生在兩個重量級的德國人之間。
時間:2011年7月12日中午
地點:倫敦金融城最著名的阿莫斯大廳
人物:
正方—德國駐英國大使、充滿激情的歐元捍衛者布隆嘉登(H.E. Georg Boomgaarden)
反方—德國聯邦工業協會主席、曾經堅定的歐元支持者、如今堅定的歐元懷疑者和反對者漢斯.漢克爾教授(Prof. Hans-Olaf Henkel)
反方率先發難:“我曾經是歐元的堅定支持者,如今卻是歐元的懷疑者和反對者。我對歐元深深失望和悲觀,我對歐元區和歐盟領導者深深失望甚至憤怒。你問我為什么?我有三個最充分的理由。其一、自從1999年歐元誕生以來,幾乎沒有一個成員國遵守《馬斯特里赫特條約》所定下的規則。幾乎所有國家都突破了財政赤字占GDP3%和公債規模占GDP60%的紅線,歐元區的中流砥柱德國和法國也沒有模范遵守規矩,我對此非常震驚和絕望!其二、無論是《馬斯特里赫特條約》還是歐元區其他協議和規則,都沒有規定成員國有義務拿錢去救助另外的成員國,我們沒有所謂的救助條款(Bailout Clause)。如今卻要成員國納稅人出錢去挽救希臘或其他陷入債務危機的國家,法律依據何在?納稅人憑什么要同意?難怪德國納稅人要憤怒。希臘人會領我們的情嗎?絕對不會。我告訴您們,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德國人竟然成為希臘民眾最憎恨的人!其三、希臘根本就沒有資格加入歐元區。為了鼓勵希臘加入歐元區,我們的領導人幾乎不顧一切,容忍希臘操縱數據、造假賬。毫無疑問,希臘債務危機就是歐元危機,歐元區自毀長城,自我誤導。歐元區的設計確實有重大缺陷,沒有任何退出機制和懲罰機制。歐元區各國經濟增長率差異如此巨大,通脹水平非常不同,經濟政治政策哲學各異,文化心理差異亦有天壤之別,怎么可能實施一刀切的貨幣政策呢?錯誤的設計和不遵守規矩讓金融市場形成錯覺,以為希臘債券和德國債券一樣優良、一樣安全。危機爆發之前,象希臘這些國家的債券收益率竟然和德國不想上下,如果不是同處一個歐元區,這怎么可能呢?他們確實有搭便車、吃免費午餐的嫌疑。然而天下沒有免費的午餐,至少沒有永遠免費的午餐。如今真相大白,我們目瞪口呆!我們素手無策!我們手忙腳亂!歐元區的出路何在?我的答案非常明確,那就是讓希臘和其他不符合條件的國家退出歐元,或者迅速建立退出機制,讓各個成員國自己選擇是否退出歐元區,或者允許各國退出歐盟。退出歐盟就算是自動退出歐元區了。與此同時,政府不能慷納稅人之慨去救助那些深陷債務困境的國家,應該讓市場機制發揮作用。大量購買希臘債券、不知道區別風險和收益的金融機構,為什么不能自我承擔損失?歐元區領導人長期一意孤行、背離市場機制,是導致歐元區今日困境的主要原因。”
正方:“昨天晚宴上我就說過,以前我也多次說過,歐元是一個偉大的政治工程,歐元關乎歐洲的戰爭與和平,它是德法兩國乃至整個歐洲為了避免戰爭重演而構建的偉大工程。歐元是德法永久和好的產物,是歐洲政治整合的產物,是歐洲經濟整合的產物,是歐洲經濟整合的產物,是整個歐洲大大陸和解的產物。盡管它不完善,卻取得了巨大成功。您能夠告訴我世界上哪里有完美無缺的工程和事情?任何事情都需要不斷改進,不斷完善,世界天天都在發生變化,歐元從誕生那天起,就一直面臨挑戰和考驗。但我必須提醒各位注意,歐元誕生初期是非常穩定的貨幣,是非常成功的貨幣,歐元極大地推動了歐洲貿易、金融、勞動力市場的進一步整合,極大地擴展了歐洲金融市場的規模和深度,極大地提升了歐洲金融市場的國際地位。歐元今天失敗了嗎?歐元區必定要解體和崩潰嗎?歐元喪失前途了嗎?沒有,完全沒有!您們為什么要將希臘和其他成員國的債務危機完全歸咎于歐元?歐元為什么要為一切經濟問題承擔責任?英國沒有加入歐元,不是照樣出現房地產泡沫,不是照樣陷入金融危機,不是照樣債臺高筑、難以為繼嗎?過去幾十年來,全球出現那么多次金融危機、貨幣危機和銀行危機,我們有拉美債務危機、美國儲貸機構危機、亞洲金融危機、俄羅斯債務危機、美國次貸危機和金融海嘯,他們可沒有歐元啊!他們為什么會陷入危機呢?美國加州和其他州也深入債務泥潭難以自拔,甚至瀕臨破產,難道也要它們脫離美元,發行加州貨幣嗎?您們將希臘債務危機等同于歐元危機是完全錯誤的類比。您們似乎提出了一個非常強有力的理由,那就是假若希臘有自己的獨立貨幣,她就可以將自己的貨幣貶值,從而提升經濟競爭力,度過債務危機。我想提醒各位,世界上有哪一個國家能夠單憑貨幣貶值來提升競爭力?匯率貶值頂多是一個短期解決之道。不錯,我承認歐元區領袖們不是十全十美,甚至犯過嚴重的錯誤,我們需要改進決策機制和治理結構,需要提升領導力,但不能把這些都歸罪于歐元。我深信歐元前途光明。歐元的出路不是放棄,不是崩潰,不是解體,不是分裂,而是堅持,是整合,是團結,是協作。我們需要一個更加強大和緊密整合的歐洲和歐元區,而不是一個分裂和弱小的歐洲和歐元區!”
漢克爾和布隆嘉登的激烈爭論,是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各個方面重要問題的全面展示。自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以來,關于歐洲主權債務危機之根源,大體上有五個說法或假說:(1)歐元危機說;(2)危機傳染說;(3)競爭劣勢說;(4)美國打壓說;(5)全球失衡說。深入分析各個說法或假說,有助于我們理解歐債危機和國際貨幣體系面臨的基本困境。
“歐元危機說”將歐債危機等同于歐元危機,認為是歐元或歐洲貨幣聯盟機制設計之內在缺陷導致了希臘和其他歐元區國家的債務問題。
“歐元危機說”的基本推論和結論是:(1)歐元壓根兒不應該產生,歐元區不具備最優貨幣區條件。歐元誕生純屬政治工程,沒有經濟、金融和貨幣可行性,遲早會陷入困境乃至解體。早在1970年代,圍繞是否加速推進歐洲貨幣聯盟,就有“貨幣學派”和“經濟學家派”之爭。貨幣學派認為貨幣聯盟是促進經濟政治整合最有力的推動力量,應該先建立單一貨幣區。經濟學家派則認為經濟和政治整合是貨幣整合之前提,應該先推動經濟和政治整合,最后才是貨幣聯盟和單一貨幣區。
(2)歐元區有三個難以解決的矛盾:“一刀切”貨幣政策與各國獨立的財政政策相沖突;“一刀切”貨幣政策與各國經濟發展不平衡和競爭力差異巨大相沖突;“一刀切”貨幣政策永久取消匯率調節機制或貨幣貶值機制,貨幣政策獨立性之喪失反而惡化經濟結構剛性,延緩經濟結構調整。
譬如歐元誕生初期,德國尚未擺脫國家統一導致的巨大財政負擔,需要貨幣市場低利率以刺激經濟。然而當時愛爾蘭、西班牙等國家卻面臨經濟過熱,需要緊縮貨幣政策和上調利率。德國主導的“一刀切”貨幣政策直接誘發了一些成員國的房地產投機和資產價格泡沫(以愛爾蘭和西班牙最甚),泡沫破滅就是危機來臨。“一刀切”的低利率貨幣政策,讓希臘等國能夠以非常低的利率或成本大肆發行債券,國際金融市場竟然將希臘債券與德國債券等量齊觀。希臘等國債臺高筑怎么可能持久?危機爆發勢在必然。
“危機傳染說”不同意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等同于歐元危機,最有力的反駁理由是:英國、冰島以及世界許多國家不屬于歐元區,不屬于單一貨幣區,卻依然遭受全球金融危機沖突,深陷債務危機、銀行危機或經濟危機。“危機傳染說”認為,希臘、愛爾蘭和西班牙等國面臨的債務危機是2007—2008年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危機的傳染效應和后續反應。危機之前,全球整體消費需求和投資需求旺盛,南歐諸國的旅游業和房地產業非常繁榮,經濟前景良好,投資者愿意購買希臘等國債券實屬情理之中,恰如2002—2006年之間,全球投資者愿意大量購買美國次級按揭債券一樣,希臘等國能夠大量發行公債,并非歐元單一貨幣的低利率政策所誘發,它是一個全球性的現象。格林斯潘不是早就說過嗎?自1980年代后期起,全球就進入了低利率時代,怎么能夠將歐元區的低利率歸咎于歐元誕生呢?
美國次貸危機和全球金融海嘯爆發之后,在挽救經濟危機、避免債務危機方面,與美國相比,南歐諸國有許多劣勢:(1)南歐諸國市場規模難以與美國匹敵,旅游業和房地產業又最容易遭受消費銳減、利率飆升、投資下降的多重打擊。次貸危機以來,美國消費持續疲軟,房地產市場持續萎靡。美國尚且如此,希臘等國如何可以獨善其身?因此,希臘債務危機只不過是全球金融危機的一部分,歸罪于單一貨幣區實在牽強。(2)與美聯儲相比,如果說歐洲中央銀行挽救希臘危機有什么不足,那就是沒有象美聯儲那樣,直接入市大量購買債券。假若歐洲中央銀行直接入市購買希臘債券,根本就不會發生債務危機。這是不是歐元單一貨幣區的錯誤呢?非也。假若沒有單一貨幣,希臘擁有獨立貨幣,希臘早就破產,債務危機要比現在嚴重得多。
“競爭劣勢說”將注意力從貨幣金融層面轉向真實經濟層面,認為希臘等國深陷債務危機是咎由自取,寅吃卯糧必然破產,債臺高筑必然崩盤。南歐諸國的產業層級、企業競爭力、技術水平和人力資本,皆無法與德國等北歐諸國相抗衡,消費水平、福利開支、最低工資等等,卻非要與德國看齊。政客們為了取悅選民,總是許諾高福利、高工資、低勞動。稅收收入無法兌現承諾,就只好訴諸借債。
世界上的道理其實很簡單。天下哪有免費的午餐?天上哪里真能掉下餡餅?既要養尊處優、奢侈享樂,又不想努力工作,三歲小孩都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為什么德國民眾強烈反對政府慷納稅人之慨去救助希臘?理由很簡單很充分。金融危機之后,德國勞動者主動降低工資應對危機,南歐諸國卻天天罷工要求漲工資!同屬一個歐洲,差別怎么這么大呢?經濟毫無競爭力,消費享受卻要力爭上游,靠債務來維持海市唇樓,早晚是夢幻一場!單一貨幣確實讓希臘人吃了免費午餐,但那不是單一貨幣的錯。
“美國打壓說”很簡單,那就是美國始終希望搞垮歐元以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事實上,美國主流政經界一直對歐元不冷不熱。1999年歐元誕生之前,美國政界不斷地給歐洲領導人潑冷水,學術界努力發表著作論證歐元不可行。1999年歐元問世前夕,筆者還記得美國經濟學界重量級人物、里根總統經濟顧問委員會主席、美國國民經濟研究局主席馬丁.菲爾德斯坦曾經在《華爾街日報》發表文章《歐元必將歐洲創新拖入戰爭深淵》,預言歐元必然解體,并因此導致歐洲混亂、紛爭乃至戰爭!1999年歐元呱呱墜地、而且相當時間里異常堅挺,美國精英們的反對和懷疑之聲日漸式微,甚至銷聲匿跡。
自2009年希臘債務危機爆發,美國政經大佬們自然而然地站到“歐元危機”一邊,公開場合,他們盡管大聲呼吁歐元區盡管采取措施結束危機,私下卻偷著樂,希望看歐元的笑話越鬧越大。身為美國財長的蓋特納毫不掩飾他對歐元的悲觀失望。今年三月,蓋特納到國會聽證,直言不諱地說:“歐元區的問題極端困難,困難程度簡直難以置信,我甚至懷疑他們能夠搞定。你們應該明白,你們已經給自己挖了一個極深的坑,要爬出來有那么容易嗎?”
前美聯儲高官、現任華盛頓彼特森國際經濟研究所高級研究員的特德.杜魯門直言歐元區處于十字路口,必須做出痛苦的抉擇:“單一貨幣其實制造或加劇了歐元區內部的嚴重失衡。消滅匯率和實施低利率貨幣政策,極大地提升了德國經濟和出口競爭力,德國經常賬戶盈余迅速飆升。然而,德國人民和政治家們沒有認識到,這種似乎一夜之間天上掉下來的利益是曇花一現,他們終將付出代價。歐元區必須做出抉擇。要么繼續前行,推進經濟政治整合,直至建立歐洲財政和政治聯盟,要么退回來,建立某種較為緊密的歐洲邦聯,并重新引入獨立主權貨幣和匯率機制。”
對于華盛頓的許多重要人物來說,他們最希望看到的結果或許就是歐元區解體。歐元區解體是否能夠大幅度提升美元已經擁有的強大霸權地位?盡管答案充滿不確定性,然而,確鑿無疑的是,維持美元的霸權地位或者依照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的說法,維持“美元在全球貨幣金融市場上的特殊地位”,乃是美國國際貨幣金融戰略的頭等大事!
美元霸權地位或者“美元特殊地位”,對美國究竟有多么重要?或者說對美國真的就那么重要嗎?坦率地說,中國人民對此沒有太多感覺,更談不上系統深刻認識和詳盡研究,因為我們傳統上對金融是嗤之以鼻乃至深惡痛絕的,我們喜愛的是直接管理,坐地征稅、“既無內債、也無外債”,對于金融投機、貨幣債務一類的玩意兒,只是最近一些年才開始有所感覺。
關于美元霸權地位對美國的極端重要性,我只想提及滔滔歷史長河里幾朵精彩的浪花。一是1965年法國總統戴高樂將軍對美元霸權的著名批評:“美國享受著美元所創造的超級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s)和不流眼淚的赤字。她用一錢不值的廢紙去掠奪其他民族的資源和工廠”。超級特權(Exorbitant Privileges)一詞從此不脛而走,成為不朽。
二是1961年法國著名的國際經濟學者、國務活動家和戴高樂的經濟顧問雅克.魯夫(Jacques Rueff 1896-1976)對美元霸權貨幣體系的尖銳批評:“當代國際貨幣體系
已經淪落為小孩子的過家家游戲。歐洲各國辛辛苦苦賺回美元和英鎊,然后又毫無代價地拱手返回給發行這些貨幣的國家,就好像小孩子們玩游戲一樣,贏家同意將賺回的籌碼奉還給輸家,游戲卻繼續進行。”
三是對歐元誕生具有重大意義的德國《根舍報告》三目標。1988年2月,長期擔任西德外長的根舍從國際戰略角度極力推動西德創建歐元。他給西德政府提交一份秘密報告(史稱《根舍報告》),明確指出創建單一貨幣,旨在實現三大目標:(1)降低歐洲對美元的依賴;(2)永久性強化歐洲貨幣匯率機制;(3)擴張歐洲貨幣單位之運用范圍。
四是今年6月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呼吁美國量度盡快就提高美國國債上限達成一致:“如果國會兩黨真想就美國財政的未來找到好的出路,就必須盡快及時就提高債務上限達成一致,否則就是自取失敗。如果不能按時支付美國財政債券的本金和利息,哪怕只是延期很短時間支付,都必將嚴重擾亂金融市場和支付體系,導致美國公債信用級別下降,削弱人們對美國信用的信心,極大地損害美元的特殊地位,嚴重影響美國財政債券的未來發行或供給。”
五是美國著名國際貨幣學者、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教授依成格林2010年出版小冊子《全球失衡和布雷頓森林體系之教訓》,結論是:今天國際貨幣體系與布雷頓森林體系最基本的區別,乃是有一個美元的替代者—歐元。
考慮到以上的分析,美國努力打壓歐元或陰謀顛覆歐元,似乎順利成章!難怪每當美國信用評級公司調低歐元區成員國主權信用級別之時,歐元區領導人都要大為光火,猛烈反擊。不過,即使從理論邏輯上相信“美國打壓說”,現實的可靠證據依然不足,難以定論。
“全球失衡說”試圖從大歷史角度和全球視野來理解歐洲主權債務危機和其他金融危機。該學說有如下基本要點:(1)所謂全球失衡不是新現象。全球經濟、金融和貨幣從來沒有真正“平衡”過,失衡才是常態。失衡需要調整,調整就意味著危機。即使是人們今天時常懷念的19世紀國際金本位制和1950—1971年之間的布雷頓森林固定匯率時代,也有多次危機發生。一國金融貨幣體系具有內在和天然的不穩定性,全球金融貨幣體系亦復如是,且尤甚之。
有名的經濟危機歷史學家金德伯格和經濟周期學者明斯基皆寫過大量文章和專著,來論證一國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的內在不穩定性。依成格林等許多學者的研究成果亦證明,金本位制和布雷頓森林體系并非象人們所想象的那么穩定和美妙,它們最終不可避免的垮臺或崩潰,本身就證明了兩大體系是不穩定的貨幣體系。假若從這樣一個大的歷史背景出發,我們自然無法將歐洲主權債務危機歸咎于單一貨幣,即使沒有單一貨幣,即使匯率完全浮動的許多國家,照樣發生債務危機、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和金融危機。危機是金融貨幣體系內在不穩定性的必然結果。我們所能夠做的,只是探索貨幣體系內在不穩定性和金融危機的基本規律,并據此設計一些規則和制度安排,將危機的損失降低到最小。
(2)筆者曾經提出金融貨幣體系乃至一般經濟體系之“風險遞增定律”。與任何自然有機體系一樣,人類的經濟體系和貨幣金融體系亦是一個復雜系統,是一個“熵增”系統,是一個秩序與混亂相伴相生的體系,是一個復雜性持續遞增的體系,是一個風險不斷累積和擴大的體系。從無序到有序,從混亂到規則,從增長到衰退,從蕭條到復蘇,從崩潰到重建,循環往復,以至無窮,此是天地宇宙自然生命之最根本規律,任何體系概莫能外。以此觀之,人類經濟系統、貨幣金融系統出現危機,乃是最自然不過的現象,不值得大驚小怪,甚至亦不需要救助。
今日人類自作聰明,相信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和其他多樣政策可以挽救金融危機,可以抹平經濟周期,可以降低貨幣金融體系的風險和不確定性,甚至可以完全防止金融危機和經濟周期之爆發,所以,一旦危機發生,各國和國際金融機構猶如救火隊一般,手忙腳亂地充當著救世主的角色。然而,人們并沒有停下來仔細思考一個最簡單、最有意思的問題:假若放任危機不管,世界將會怎樣?理論模型難以模擬,歷史經驗卻有線索,那就是不采取救助措施或許更好!
這不是說笑,而是一個非常嚴肅的政策話題。7月9-10日到意大利西耶那參加蒙代爾一年一度的國際貨幣圓桌會議。今年日子特別,是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四十年,亦是蒙代爾發起圓桌會議四十年。當年參與解決拉美債務危機的多位重量級人物到會發表感想,為歐洲債務危機把脈,包括當年直接牽頭商業銀行與拉美各債務國談判的比爾.羅德斯,當年身處危機漩渦之中的墨西哥前中央銀行行長多明戈,當年任職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直接參與解決拉美債務危機(后任以色列中央銀行行長和摩根大通國際主席)的雅各布.弗蘭克爾,等等。
會議辯論正酣之際,我突然提問:可不可以不救助希臘、讓她自生自滅或干脆宣布破產?聽眾起初愕然不解,接著吵鬧一片,后來大家似乎達成結論:完全不去救助也許是一個辦法,還可能是最好的辦法!幾天后到倫敦,拿到貨幣金融機構官方論壇(OMFIF)的內部刊物,赫然看見該組織顧問委員會主席、倫敦經濟學院資深教授、英國貴族院議員梅格拉德.德賽的文章《希臘如何向冰島學習?》,他建議不要救助希臘,讓希臘舉行全民公決來決定如何處理債務,最佳辦法就是宣布破產。
不要忘了,今天各國和國際貨幣金融體系最大的麻煩之一,就是政府天天充當救火隊所產生的“道德風險和逆向選擇”,就是所謂的“大而不能倒”(Too Big to Fail),就是金融機構和債務人知道一旦惹出麻煩,瀕臨倒閉和破產,政府就會拿納稅人的錢來給他們買單,所以就有恃無恐、肆無忌憚地任意借債、擴張、高杠桿消費、高杠桿投資、高杠桿玩兒風險游戲、高杠桿玩兒衍生金融產品。德國人民為什么郁悶?為什么強烈反對政府救助希臘?理由很簡單。以前國內金融機構出了問題,納稅人掏錢挽救自己國內的金融機構也就罷了,現在還要求實現國際人道主義或國際共產主義,讓納稅人掏錢去挽救其他國家和其他國家的金融機構,如何想得通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是當今世界最大的國際性救火隊,時常自鳴得意,權力日益膨脹,其實反躬自省,腳踏實地去思考,它多年來汲汲挽救金融危機,可能反而大幅度增加了“逆向選擇風險和道德風險”,大幅度提升了國際貨幣金融體系之整體風險。
(3)與40年之前相比,或者與以往任何時候相比,今天的全球失衡有許多嶄新特點。坦率地說,我們對全球經濟、金融和貨幣的運行機制和內在規律還知之甚少,我們對今天全球失衡的根源、規律和后果還知之甚少。談到全球失衡,美國財政部和美國學術界主流的意見就是美國的貿易逆差和經常賬戶逆差,與此相對應,自然就是美國的財政赤字、國際收支赤字和國債規模不斷擴張。美國人經常在算賬,算美國經常賬戶赤字與GDP之比,算美國國債與GDP之比,算美國國債利息支出與財政總支出之比,等等。目的是要判斷,美國的經常賬戶赤字、國際收支赤字和居高不下的國債能否持續下去,或者能夠持續多少年。
當我們批評希臘寅吃卯糧、揮霍奢侈之時,千萬不要忘記,全球真正能夠長期寅吃卯糧、揮霍奢侈的國家是美國。依照國民收入恒等式,美國長期維持經常賬戶逆差和國際收支逆差,意味著美國的投資和消費長期超過其國民產出,長期依靠借債來消費和投資。事實上,數十年來,美國的國民儲蓄率整體為負。
誰借錢給美國呢?1960—1990年代主要是德國、日本和其他國際收支順差國家,2000年之后,中國很快成為給美國借錢的大戶,成為美國的主要債主。窮國為富國融資,窮國借錢給富國消費和投資,窮國以辛苦汗水和資源消耗為代價給富國生產真實商品和服務,富國只需要開動印鈔機印刷一些紙鈔或者大量發行國債,就可以幾乎無限度購買窮國辛辛苦苦生產的產品。
這就是前面提到的雅克.魯夫(Jacques Rueff 1896-1976)所說的“小孩子過家家游戲”:“歐洲各國辛辛苦苦賺回美元和英鎊,然后又毫無代價地拱手返回給發行這些貨幣的國家,就好像小孩子們玩游戲一樣,贏家同意將賺回的籌碼奉還給輸家,游戲卻繼續進行。”你只要把魯夫說的歐洲各國換成中國,就完全可以明白所謂全球失衡對中國意味著什么,對我們每一個辛苦工作的勞動者意味著什么。然而美國并不領情!美國人享受免費午餐之余,卻高聲指責中國制造了全球失衡,抱怨中國搶走了美國人的飯碗。
須知美國債務與希臘債務有一個最大的區別。美國債券甘心有人購買,甘心有人為美國赤字融資,甘心為美國寅吃卯糧買單;美國要償還債務易如反掌,開動印鈔機就可以了,無需象希臘那樣到處磕頭,求爺爺告奶奶。最近一段時間里,許多人談論美國債務危機,將美國債務危機和希臘債務危機相提并論,似乎美國馬上要陷入到與希臘同樣的命運。天真幼稚,糊涂犯傻,莫此為甚也!
這樣的全球失衡,這樣的國際經濟、金融和貨幣體系史無前例。我們經常說19世紀英鎊的地位與今天的美元地位相似,其實不然。當年英鎊是金本位制,為了維護英鎊的國際地位,英國必須維持貿易順差。假若英國長期貿易逆差和國際收支逆差,黃金就會從英國大量流失,金本位制就會崩潰。所以,我們看到19世紀的英國,長期是貿易順差、經常賬戶順差和國際收支順差,長期是資本輸出國。易言之,金本位制下,要維持全球主要儲備貨幣地位,就必須實施審慎財政、穩健財政、盡量少借債或不借債、盡量維持貿易和國際收支順差。
1971年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之后的國際貨幣體系,是人類有史以來最奇特的一個貨幣體系,那就是一個國家的信用貨幣成為最主要的國際儲備貨幣,一個國家的中央銀行成為“準”世界中央銀行,一個國家必須始終保持貿易逆差、經常賬戶逆差和國際收支逆差,才能為全球經濟供給儲備貨幣和流動性,一個國家始終維持“寅吃卯糧”、持續借債、債臺高筑,不僅不是世界的“災難或麻煩”,反而是世界經濟運行的“前提或福音”!
所以,連英國《金融時報》首席評論員馬丁.沃爾夫也承認:“作為一個國家,美國是全球最大的對沖基金、最大的風險投資公司和最大的私募基金,而且她不需要任何資本金。它具有近乎無限的融資或創造信用的能力。美元長期貶值符合美國根本利益。”
這樣的美元貨幣體系才是真正的全球失衡,或者或,才是全球失衡的真正根源。美元本位制和浮動匯率是當今國際金融國際貨幣體系的兩大主要特征,是過去40多年來全球金融危機和貨幣動蕩持續頻繁爆發的總根源。
世界銀行2003年的統計研究結果顯示,1970--2000年,全球93個國家共發生了117次金融危機。根據美國經濟學家依成格林和波多的研究結果,1973--1997年,全世界總共發生139次金融危機,其中發達國家44次,發展中國家95次。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1945--1971年,全球總共只發生38次金融危機,而且都是規模和影響程度很小的危機。
因此,美國次貸危機也好,全球金融海嘯也好,希臘債務危機也好,它們皆同出一個根源。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