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結束的歐洲央行議息會議上,各位委員幾乎一致同意“保持利率不變”。特里謝在會后表示:對通貨膨脹壓力保持“高度警惕”。有媒體僅憑這樣的說法便認為:這是暗示7月議息會議上,再提出加息問題。
這次不加息,就是下次加息――不知這是一種慣性思維,還是有意渲染加息。實際上,除了通脹理由,我看不出“加息”的主張者還能提出什么其它理由。但是,當我們字斟句酌地閱讀議息會議公告之時,我們可以看出的是:歐洲央行在加息問題上顯得十分猶豫。
比如,特里謝說:按照目前的形勢,歐洲央行“可能在下次政策會議上加息”,但央行永遠不會預先作出承諾。為什么是下次議息會議上加息,而不是這次?為什么要用“可能”的字樣?難道歐洲“目前的形勢”CPI漲幅不高?那為什么特里謝會預測說:預計未來幾個月通貨膨脹率將保持在遠高于2%的水平?
另外我注意到特里謝稱:“物價面臨上行風險,歐洲央行提供的充裕流動性可能助長了通脹壓力”。但他卻表示:“通脹壓力主要來自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看明白了嗎?歐洲寬松的貨幣條件僅僅是“可能助長”通脹壓力,而不是通脹的根本原因。通脹的根本原因是:來自全球能源和大宗商品市場。
和美國人打了100年交到的歐洲人太明白了,目前的物價問題不是歐洲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歐洲緊縮貨幣僅僅治理全球性通脹的“輔助力量”,而絕非“決定性因素”。“決定性因素”是美元濫發,這不是歐洲人可以左右的事情,更不是歐洲貨幣政策可以解決的問題。
這一點比我們中國認知“精準得多”。我們的學者和管理者總是“目光向內”,無視通脹的全球性,結果是:在物價上漲的問題上大包大攬,卻無法很好地控制物價,更重要的是,為了單純地控制物價,讓經濟、讓股市、讓企業、讓個人全都付出了“不應有的代價”。沒有抓住正面的機會,反而放大了負面的作用。今天,大量企業嚴重“缺血”,就是證明。
歐洲人明白,他們現在最核心、最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債務危機”問題。歐洲突然陷入又一次債務危機,與歐洲央行加息密不可分。不是25厘債務負擔的增加使債務危機加深,而是不斷加息的預期被市場投機者利用,使得受災國承受了遠遠超出25厘的債務負擔。目前,希臘等受災國長期國債利率高達10%以上,這絕不是歐元區可以接受的痛苦。如果再加息,問題是“歐元還保得住嗎”?
所以,我們看到的事實是:歐元區第一次加息,特里謝便表示:這不代表歐元區已經進入加息通道;加息后,歐洲金融市場監管機構加大了對投機的打壓力度,甚至下調了債券市場交易的杠桿比率。
作為美 國人的老師,在貨幣問題上,英國人實際是最聰明的。英國的CPI已經接近5%,但他們拒絕加息。現在看,英國絕不會先于美國加息。因為他們知道英鎊和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有何等懸殊。此時此刻,英鎊絕不會無端逞強,去和“自己左右不了的事情”較勁,而自覺地把價格關注讓位于經濟恢復。
反觀中國。現在這個階段去搞什么“人民幣國際化”,搞什么通脹治理,這真不是時候。人民幣國際化是否可以改變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可以變成硬通貨?如果改變不了現實,人民幣國際化就只是一個“美夢”。就向當年的日本,日元的國際接受程度遠比人民幣強的多得多,但又怎樣了?是逃開了美元的魔掌?還是被魔掌害得更慘?
“無所不能的自信”是不切實際的。我們經常告誡自己,不要盲目自大,中國還只是個發展中國家,還很貧窮,還很弱小。GDP總量排行老二,但人均GDP卻在世界100名之后。但是,現在就去追求人民幣國際化是不是屬于“盲目自大”?我看像。
對于人民幣國際化的問題,我主張“無為而治”。讓他自然而然地生長,而不去為止支付代價。但現在,政府主導人民幣國際化,加快它的進程,往往適得其反。為了人民幣回籠,中國不得不搞“國際版”股市,不得不搞離境的債券市場等等,而完全無視國內A股市場和債券市場的發展現實和利益訴求,最終的結果:我們只是為外國人制造了打劫中國的工具。
現在,人民幣發行到了全世界,當心有一天,中國經濟出問題,這些錢只需做一個簡單的動作――把人民幣換成美元。這將使“人民幣海外游資”變成理所當然的“熱錢”,變成攻擊人民幣匯率的中流砥柱。
說這么多只想告訴大家一個道理。中國不是強國,只是“肥肉”,是國際金融資本最想獵殺的對象。我們一定不能在還沒有“長成老虎”之前就充“大”,那我們的死期就不遠了。
我們必須看到,開放的中國,WTO成員的中國,其貨幣政策根本談不上獨立。我們一味強調獨立性的結果就是貨幣政策出錯,就是國家、百姓付出巨大的經濟代價。不是嗎?我們現在經歷的全球性通脹,不是美元對我們的打劫嗎?如果我們無視美元造孽,而一味自己緊縮,那中國經濟的損失不是美國經濟的收入嗎?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