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金融危機大事記(33)
2011年2月
1日,英國《泰晤士報》網站發表《“金融恐怖分子”對美國構成嚴重威脅》。
法新社開羅電,“銀行里沒錢,燃料匱乏,旅游收入蒸發,隨著罷黜胡尼斯·穆巴拉克總統的人民起義進入第二周,埃及人正在感受經濟上的困苦”。
3日,美聯社羅馬電,聯合國糧農組織今天說,世界糧價已創歷史新高,但是糧食的豐收會阻止類似2008年在許多地方出現的糧食恐慌。
《今日美國報》刊登《對一些美國公司來說,在華銷售情況占據最重要地位》,說“越來越多的美國公司看到,押在中國身上的賭注,帶來廖豐厚回報”。
“美國之音”電臺網站報道,“巴西與美國共同對抗中國的進口威脅”。
4日,美國勞工部發布報告,1月份失業率降至9%,為2009年4月以來最低,但非農業就業人口增幅不如預期。就業人口減少5萬到10萬。
美國財政部表示,“拒絕把中國列為貨幣操縱國”。
5日,《華爾街日報》頭條《就業報告顯示黯淡前景》。
《紐約時報》載文,美國廣義失業率16.1%,比去年12月的16.7%有所下降,還有139萬人處于失業。失業率從一個月前的9.4%下降到目前的9%,尚未走出“無就業復蘇”泥潭。
“美國之音”網站引述民主黨議員蒂姆·瑞安的話報道,他同另外兩位議員最早將在下周向眾議院提交一項法案,“主要是授權美國總統向操縱貨幣的國家征收關稅和反傾銷稅”.
6日,法新社華盛頓電,“從美國麥當勞的漢堡、玻利維亞的糖倒印度尼西亞的辣椒,全球的食品價格正在猛漲”。
7日,《紐約時報》發表《大衰退之后的大倒退》,說歐洲國家經濟衰退,工資福利大幅倒退。
工資和社會福利的回落在希臘、愛爾蘭、羅馬尼亞和拉脫維亞幅度最大。這些國家正實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歐盟制定的緊急援助計劃。
信息是一樣的:降低工資——公共部門的工資、最低工資——減少福利并提高退休年齡,在有的國家還減少就業保護。
在財政可持續性的旗號下,歐洲大多是中間偏右的政府正放棄二戰后開始的社會進步使其所取得的一些重要進步。
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批準對從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石油鉆桿征收最高450%左右的反傾銷和反補貼關稅。
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在巴西不點名地批評中國刻意低估人民幣幣值,使巴西和其它國家蒙受損失。
8日,西班牙《起義報》發表《我們將生活在危險的一年》:
引發動蕩和抗議浪潮的糧食價格上漲、石油漲價、全世界失業潮和經濟復蘇乏力等,似乎為全球不穩定和騷亂“海嘯”創造了先決條件,但它究竟在何時,以何種方式爆發,還是一個未知數。
《紐約時報》網站刊登《是到收緊銀根的時候了》,主張西方國家應該迅速收緊貨幣政策。
路透社芝加哥電,“交易商稱,由于出口需求強勁和擔心中美收成面臨威脅,美國小麥期貨上漲了近2%,今天又達到近30個月以來的最高點。”
法新社華盛頓電,美國政府呼吁國會支持一項為期6年、耗資530億美元的城及高鐵投資計劃。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中國央行4個月來第三次加息,人民幣可能迅速升值至17年來最高。
法國《論壇報》載文《下一個泡沫將在哪里出現?》,認為新興國家股市將是下一個泡沫。
巴西公布數據顯示,衡量通貨膨脹水平的消費指數(CPI)1月份增長5.99%,超過巴西銀行4.5%的調控目標
9日,《華爾街日報》頭條《通賬憂慮蔓延》。
法新社自法蘭克福報道,德國證交所和紐約-泛歐證交所今天說,它們正在進行深入談判,可能合并為按運營收入和利潤計算全球最大的證券交易所運營商。
“美國國防部傳言網站”刊登《國家情報總監自動對制造業的國家情報評估》,說美國制造業衰退影響美國安全。文中舉例,美國鋼鐵工業只能滿足一個正常年度國內需求的2/3,
德國《世界報》發表《650萬德國人嚴重赤字》,說德國650萬嚴重欠債者,18歲以上的成年人中每10人中近1人欠債。德國消費者破產人數還將上升。
《華爾街日報》發表《奢侈的春節到拉斯維加斯購物》,說中國游客狂購奢侈品。5000名游客過去一周來到強王拉斯維加斯的梅西百貨店。2010年中國游客在英國的消費超過3.5億英鎊(1英鎊合10.59元人民幣)。
俄羅斯《獨立報》刊出《美國召喚巴西加入反華聯盟——北京的貨幣政策有損兩國經濟和金融利益》。
10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文章,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監督機構表示,對美國和英國金融監管的“幼稚崇拜”,造成對金融危機風險的嚴重失察。
白宮預算局局長杰克·盧在CNN發表講話說,奧巴馬提出2012年財政年度的預算,尋求在今后10年里將創紀錄的聯邦預算赤字減少1.1萬億美元。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議員再次就人民幣匯率問題掀起新一輪攻勢。眾議院籌款委員會民主黨議員桑德·萊文牽頭的《2011年匯率改革通過公平貿易法案》獲101名議員支持。
日本財務省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10年12月底,日本公共債務余額(包括國債和短期政府債券)919.1511億日元(約合75.19萬億人民幣),創歷史新高。國民人均負債721.6萬日元。
《華爾街日報》《印度的崛起絕非必然》報道,今年1月,外資從印度股市撤走9億美元。2010年,印度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驟減32%,降至240億美元,而中國為印度的4倍。
11日,英國廣播公司網站報道,“美國今天表示,已經要求世界貿易組織就美國與中國兩項貿易糾紛做出裁決”,創紀錄的貿易逆差,促成美國再次向人民幣施壓。
英國《每日電訊報》載文,說中國消費者在改變世界。
美國農業部網站報道,2010年美國農業出口額1158億美元,創歷史新高。每10億美元農業出口帶來8000個工作崗位。2010年農業出口幫助美國創造近100萬就業機會。“中國首次成為美國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市場”,進口額達到175億美元,去年購買美國58%的出口大豆。
美聯社河內電,越南大幅下調本幣幣值。
12日,日本《朝日新聞》刊登《二十國集團作用下降,世界面臨“G0”化危險》。
《日本經濟新聞》報道《日本債務余額將刷新發達國家歷史最高紀錄》,說日本2009年一般債務(包括地方政府在內)對名義國內生產總值之比達到217%,創1875年有記錄以來最高紀錄。
香港《東方日報》報道:
《華爾街日報》刊登《中國人節假日消費堪比美國》。
13日,西班牙《國家報》刊出《再見了,低價糧食》。原文提要為:
加拿大《環球郵報》網站發表《二十國集團不成功便失敗的一年》。
14日,美國彭博新聞社報道,世界小麥價格上升到兩年多來的最高點。
奧巴馬向美國國會提交2012財政年度聯邦政府預算案,計劃開支連續第四年超過3萬億美元,達到3.73萬億美元。奧巴馬說,這份預算案能幫助他兌現在自己任期結束時把聯邦財政赤字減半的承諾。國防預算仍達5530億美元,較前反而增加。
日本內閣公布數據,2010年日本名義國內生產總值5.47萬億美元,中國5.88萬億美元。西班牙《世界報》13日發表《日本經濟降至世界第三位,居中國之后》。14日,美國《華爾街日報》網站發表《崛起的中國超越衰落的日本》和《中國因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紐約時報》網站發表《中國在2010年取代日本成為第二大經濟體》。
美國每日科學網站發表《世界磷使用跨過危險》,說“這種現代農業肥料的關鍵成分可能很快出現供應短缺”。
15日,世界銀行公布數據,去年6月以來,小麥、玉米、蔗糖和食用油等價格的上漲,使發展中國家4400萬人陷入極度貧困。世界銀行行長佐利克說,糧食安全是一個全球安全的問題,全球糧價處于危險水平,糧價上漲“可能會使中東和中亞脆弱的政治和社會狀況變得更加復雜”。
德國《世界報》頭版《德國面臨嚴重稅收赤字》,說德國法人所得稅虧損結轉將達到6050億歐元,營業稅納稅人申請的虧損結轉將為5690億歐元,虧損結轉實際數額遠遠超過所得稅和營業稅收入。
16日,德國《法蘭克福匯報》頭版《法蘭克福和紐約交易所合并》,說此事尚待美國和歐洲財政、監管等多個部門的批準,合并交易預計在2011年底前完成。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刊發《聯合國認為拉美和非洲國家面臨糧食騷亂的危險》。
17日,墨西哥《每日報》刊登《金融全球化加劇全球饑荒和動亂》。
《華爾街日報》援引知情貿易官員和法律界人士消息,世界貿易組織18日出臺一份初步報告,包括“中國在法律上無權對9種原材料實施出口限制”。有人把這一報告稱為“對中國貿易政策的懲罰”。
美國《赫芬頓郵報》刊登《二奶和中國繁榮的奢侈品市場》。
18日,《紐約時報》網站載文,說中國汽車在美國遭到冷遇,“未在美國的汽車市場取得進展”。
19日,日本農林水產省預測,到2020年,世界大米、小麥和其它谷物的價格將上漲30%。
美國彭博新聞社網站報道,美歐將拿G20新指標壓中國,“在美國尋求對人民幣施加影響之際,二十國集團就經濟不平衡指標達成一致”。
《華爾街日報》頭條《威斯康星州預算大戰》,說該州議會大廈被數千名抗議者圍得水泄不通,政府雇員反對修訂工會法。
西班牙《世界報》刊登《中國是怎樣刺探法國(和其它國家)情報的》,說法國警惕中國刺探經濟情報。
《華爾街日報》報道,由于美國投資委員會的反對,中國華為公司被迫放棄收購美國企業專利權。
20日,美國《洛杉磯時報》發表《哥倫比亞紡織廠稱中國引發產業蕭條》,說拉美制造業埋怨中國搶飯碗。
日本商業報道網站刊發《中國金錢的真正實力在哪里》,說中國富人比例為0.4%,約500萬人,據稱在國民收入中占70%,“在世界頂級商場狂買的中國人,大多是這些人”,好像這個人均GDP4000美元的國家,“大有買下全世界之勢”。
21日,斯德哥爾摩國際和平研究所報告顯示,2009年,世界最大的100家軍火商(不包括中國)共賣出價值4010億美元的武器,其中美國公司銷售額最高,盡管2009年全球經濟持續下滑,這100家的總銷售額仍比2008年增長148億美元。
英國《金融時報》網站載文,說民意測驗顯示,歐美民眾對通貨膨脹憂心忡忡。
墨西哥《改革報》載文《中國吞噬世界》,評論中國企業海外采購。幾乎所有對外投資都來自國有企業,2009年占67.7%。西方擔心中國“不是為了重振企業雄風,而是為了獲取技術”,為此“西方政府常常設置各種障礙”。
22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信貸泡沫的壞毛病故態復萌》,認為在所謂創新名義下金融系統如此紊亂,“歷史地看,新一輪金融創新的前景依然是可怕的”。
23日,《華盛頓郵報》發表《聯邦、州和地方債務達到二戰剛剛后的水平》,說“美國國家、各州和各地區債臺高筑,令人望而生畏”。
24日,新加坡《聯合早報》載文《中國成為新的世界銀行?》。
25日,《華爾街日報》刊登《美國制造業的真相》,說美國仍然是世界頭號制造業大國。
27日,英國《獨立報》發表《食品價格是本輪革命的核心——沒人能預料暴動的出現,但它們的深層原因并不難探究》,認為食品價格震蕩是引發中東騷亂的前奏曲。
英國《星期日電訊報》刊發《歷史告訴我們,石油價格飆升可能導致美國經濟衰退》,說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以來,“每一次石油價格大幅上漲(漲幅80%以上),美國就會有規律地陷入衰退”。以往5次全球衰退,都緊跟在石油價格大幅上漲以后發生。
《紐約時報》載文稱,沃爾沃總裁25日宣布在中國建立新工廠;戴姆勒公司上周說,將在中國建造一個梅塞德斯發動機工廠并擴展其經銷商網絡。有一種擔心,汽車制造商紛紛進入中國“有可能推動另一個泡沫”。
28日,英國《金融時報》發表《油價上漲有可能導致全球經濟下滑》。
在對數字進行年度修正時,美國財政部稱,中國2010年12月底持有總數達1.16萬億美元的債務。這比政府兩周前的預測高出30%。
英國《每日電訊報》刊登《2050年中印統治世界,還是美國?》,文中預測:
到2050年,中國和美國——而非中印兩國——將組成兩國集團(G2)共同統治世界。
法國《焦點》月刊2月號發表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