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生產力論”者的真面目
早在一百多年前,馬克思和恩格斯就通過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的經濟材料,分析了科學與生產的關系,肯定科學對生產的推動作用,并提出生產力里面“有科學的力量”,“勞動生產力是隨著科學和技術的不斷進步而不斷發展的”等著名論斷。
馬克思主義為,科學技術作為知識形態時,是“一般社會生產力”,或知識形態的生產力;當科學知識、科技成果變成勞動者的技能或體現在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中,就物化為“直接生產力”。凡是真心實意要發展生產力,除隨時關注生產關系對生產力的適應狀況外,無不大力振興科學技術。
拿資本主義國家日本來說,戰后一直重視振興科學技術事業,開展以科學技術為中心的職工教育,注意培養高水平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熟練工人。這樣,日本的高中生成為企業工人的主要來源,占工廠職工總數一半以上,大學生占三分之一。日本憑借大批科技人材、熟練工人,結果只花了20年的時間,就在科學技術上與美國拉平了差距,勞動生產率躍居世界前列。而我們很少辦有技師和熟練工人學校,而著名大學和一些重點中學只是為外國輸送優秀留學生的預科班,剩余學生只能和億萬農民工一起爭奪手工操作的體力勞動崗位,還往往敗下陣來。
韓國在60年代,人均GDP與我國相當,那時我國有了紅旗轎車、解放轎車,韓國什么都沒有。75年韓國才開始干,于今韓國現代汽車跑遍中國,跑遍全世界。60年代,韓國還沒有計算機和半導體,我們已經有了,現在韓國的閃存數碼手機也是在全世界銷售。60年代,我們的萬噸巨輪下水,韓國連小船都造不了,80年代開始造船,現在韓國的造船業占世界第一,全世界35%的柴油發動機是由韓國生產的。核電技術,也遠遠落后于我國,韓國現在開始出技術成果。韓國用了30年的時間,人均GDP從一千美元達到了1.2萬美元,韓國只有4700萬人口,占中國的4%,但GDP總值相當于中國的40%。原因就是把自主創新作為頭條發展戰略來考慮。
可是,那些“唯生產力論”者這30多年來干什么了?他們不是要以資本主義國家為師發展科技來大大提高生產力嗎?他們真的在振興科學技術嗎?掌握了數量可觀的核心技術了嗎?他們真的在把科學知識、科技成果變成勞動者的技能或體現在機器設備等生產資料(勞動資料、勞動對象)中,物化為“直接生產力”了嗎?我國的生產力水平大大提升了嗎?沒有!我們億萬工人在搞房地產,在出口制造業代工廠加班,全是低端技術!那么“唯生產力論”者他們在干什么?他們在走捷徑:以市場換技術哩!
換到了技術嗎?科技部長劉燕華在人民大會堂的演講說:“在殖民主義時代,爭奪的對象主要是土地,因為有了土地就占有了資源。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征服的主要對象可能就是市場,市場成為利潤的主要資源。有一種說法,叫做以市場換技術,他們認為,只要市場開放了,技術也會隨之而來,通過招商引資來大批引進技術。可是事實的情況怎樣呢?事實證明這種路子根本就走不通,這種說法有些自欺欺人。第一,市場是有限的,一旦讓出去了,奪回來十分的艱辛;第二,讓了市場并不見得會得到技術;第三,讓了市場則廢掉了自己的技術;第四,讓了市場又缺乏核心技術,有可能發展成為依附型的國家,最后受制于人。”
我們來看看現實罷:
在中國科協2005年烏魯木齊會議上,許多專家認為:“中國還不是‘世界工廠’,至多算世界工廠的一個車間。”有報告顯示,雖然中國的制造業規模排世界前列,但高技術產業的增加值占制造業比重為8%,遠低于發達國家40%;我國高技術產品出口90%是“三資企業”實現的;我國幾乎100%光纖制造裝備、85%的集成電路制造裝備、80%的石油化工制造裝備、70%的數控機床、95%的醫療設備等都依賴進口。同時產品出口大多靠貼牌生產銷售。在世界100個名牌中,還沒有一個是中國的。
中國制造業出口商品中90%是貼牌生產。中國制造業出口基本是賣資源、賣勞力、賣血汗,而美國等發達國家卻是賣標準、賣專利、賣品牌。2000年,美國擁有世界生物專利的59%、藥物的51%、人類基因的40%。這一年IBM獲得利潤 81億美元,其中知識產權許可、轉讓為 17億美元,占總額的21%。2001年,美國通用公司銷售額為1773億美元,其中靠品牌銷售約占70%。
據商務部去年公布的一份報告說,美國輝瑞、德國大眾等8家跨國公司,在中國申請的專利,每年以30%速度增長,這說明他們高度重視自己的核心技術保護。也就是說跨國公司的專利權不僅僅作為法律手段運用,而且還要作為一種有效的市場策略。跨國公司在知識產權上有三個目的:一是靠專利從中方手中分取一部分利潤;二是通過收繳專利費,提高中國企業的成本,限制中國企業向高端產品發展;三是打壓中國競爭對手,降低中國企業品牌的莢譽度等。
我們再來看看制造業出口商品的慘狀罷:
據國際市場機構調查,在國際大分工全球價值U形鏈中,處于U形底端制造環節的收益極少,大頭全歸處于U形兩高端的研發環節、原料供應、品牌標志和營銷環節。如我國生產世界服裝約10個名牌產品,每件掙加工費約10多美元,而銷售商及品牌擁有者賣到100美元以上。一套在歐洲市場上賣100歐元的女裝,中國企業只拿到3-4歐元加工費。改良版解放鞋國外76美元一雙,我加工費只有10美元左右。南非喇叭“嗚嗚祖拉”出廠價0.6元到2.5元人民幣一個,國外售價約合53.1元人民幣。德國吉祥物獅子“格列奧”,國外每個售價人民幣近200元,國內加工費約15元人民幣。我國制造地球儀,出口價為5美元,而美國商家賣到85美元。中國制造的鼠標,在美國市場上賣24美元,而我國制造商僅掙0.3美元。芭比娃娃在美國賣10美元,中國制造商僅拿到所得利潤中的0.35美元。其它如鞋帽、衣褲、箱包、玩具……莫不如此。還有DVD,我國出口一臺賣30美元,但每臺向日本、歐洲交10美元以上的專利費。
中國工程院院士王一鳴指出:“國際化大生產是一條‘微笑性的曲線’,處于兩個高端的是品牌和技術,處于低端的是加工組裝。由于決定品牌價值的往往是技術含量,所以沒有核心技術,就意味著只能停留在國際大分工和全球價值鏈的低端。”他還說:“核心技術是買不來的”。倪光南院士更一針見血地指出,經濟全球化,不是“免費的午餐”,缺乏核心技術,就很難分享全球化帶來的利益。
這是什么樣的“微笑性的曲線”!對于歐美大壟斷資本家,確實經常不自覺地露出猙獰的微笑,對于我國生產這些產品的包括富士康跳樓慘死者在內的億萬手工操作的青年工人,這條U形“微笑曲線”,無疑是一條倒U形的“哭泣曲線”!
所以,“唯生產力論”者大力鼓吹發展生產力是假,大行詭道瘋狂改變生產關系搞私有化是真。他們根本不考慮依靠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管理創新轉變和生產資料的潛力發展生產力。他們也根本想不到要搞集約型生產,他們只大搞粗放型生產,依靠億萬青年農民工手工操作,以擴大生產規模,不顧勞動力大量消耗、原材料大量消耗、資源大量消耗、能源大量消耗、環境生態極度惡化,僅以GDP增長為唯一目標,靠犧牲后代利益加速眼前的發展。這就是“唯生產力論”者極端丑惡的真面目!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