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評級機構穆迪們的墮落之路
21世紀經濟報道 楊穎樺 北京報道
核心提示:在金融危機中倒下最快的那些投行們,給予三大評級巨頭的報酬相當豐厚,有人說,操縱評級界最好的方法是擁有一家評級機構。而中國目前的評級市場,已經被由美國公司控股、參股或者是合作的機構,占去80%的市場份額。“從這個意義上講,中國的評級的話語權已經喪失了。”
穆迪曾經的總部位于曼哈頓的教堂街,在這棟建筑入口處上方,有一塊磨光閃亮的青銅浮雕,這是1951年這個辦公室開張時穆迪的創始人約翰?穆迪安放在這里的。
浮雕上由一英尺高的字母組成的銘文寫著:“信用:人與人間的信心所系。”
這句話下面是引自南北戰爭前美國參議員丹尼爾·韋伯斯特(Daniel Webster)的話:“信用是現代商業系統中關乎生死存亡的氧氣。它對一國致富的作用比全世界所有寶藏的作用還要大1000倍!”
紐約時報專欄作家弗里德曼說過,我們生活在兩個超級大國之間,一個就是美國,一個就是穆迪,美國可以用炸彈摧毀一個國家,穆迪可以用評級毀滅一個國家。
回溯歷史,約翰·穆迪在1900年創建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公司;1906年標準統計局成立,在1941年和普爾出版公司合并后成為今天的標準普爾。90年代,惠譽國際崛起,美國三大評級巨頭格局終于成型。當下,評級成了任何金融產品都必不可少的部分東西,每個在國際金融市場發行的證券類產品,都必須經過評級機構出具的有效評級。
但是這種“關乎生死存亡的氧氣”,卻在金融市場的高度發展、以及評級行業自身的急速膨脹等因素的推動下,逐步蒙塵。
6月22日穆迪評級風險部經理Bart Oosterveld表示,希臘重組債務是可以想象的,但可能性很小。穆迪于6月將希臘政府的主權評級從A3調降4個等級至Ba1,為垃圾級。今年以來,正是三大評級公司組成的聯合方陣,將希臘等歐洲國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終深淵。
而以穆迪為代表的評級機構在次貸危機中的表現,也遭到了包括美國司法部、美國證監會、美國金融危機調查委員會和美國參議院永久調查委員會(Senate Permanent Subcommittee on Investigations,以下簡稱永久調查委員會)等多個部門的圍剿。
6月16日,美國參眾兩院議員通過議案,由美國證交會(SEC)設立一個中介機構,為金融機構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安排指定的評級機構,提供初次評級。這給以往自行選擇評級機構的結構性產品發行商關上了大門。同時參議院通過另一修訂案,除去對“三大巨頭”──標普、穆迪和惠譽作為NRSROs(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組織)成員所獲得特殊的保護。2006年,美國的《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案》曾賦予NRSROs機構的評級方法、指標和程序的科學、合理性等實質問題不受監管涉足的特殊地位,如今這一監管空白已被填補。
美國參議院永久調查委員會也在今年4月份發布了一份581頁的調查報告,名為“華爾街與金融危機:評級機構的角色”,揭示評級機構與投資銀行內部員工互動的內幕。
而穆迪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其股東利益追求也在侵蝕著評級機構的獨立性。摩根士丹利位列穆迪的第六大股東,持有近950萬股,市值約為2億美元的穆迪股份,根據納斯達克網站最新披露的信息,其股東中更不乏華爾街大型投行的身影,包括花旗、巴克萊銀行、美國銀行,JP摩根、高盛和美林等。
事實上,在金融危機中倒下最快的那些大投行們給予三大巨頭的報酬是相當豐厚的,根據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的報告,在結構性金融產品上面,美林給穆迪、標普和惠譽貢獻了7690萬、3127萬和7727萬美元的收入,而在穆迪的大客戶里面,花旗、瑞銀、高盛和德銀等都貢獻了近千萬美元以上的收入。
對此,有評論指出,“操縱評級結果最好的方法,就是你擁有一家評級機構”。
此外,正在成長中的中國信用評級及相關資訊行業,也滲入了穆迪等三巨頭的影子,四大信用評級公司中,除大公國際外,三家都是三大巨頭的合資公司,分別為中誠信、聯合、上海新世紀等三家。
然而但隨著三大巨頭“失去信用”,被越來越嚴厲的監管力度壓得喘不過氣來,國內信用評級市場將來的路也在何方呢?
警示危機還是制造危機?
Trieste大學的教授Mauro Bussani 在其研究成果《Credit Rating Agencies` Accountability.Short Notes on a Global Issue》中就指出,在希臘債務危機發展惡化的過程中,信用降級導致危機升級,危機升級又使信用評級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表現得非常明顯。
今年以來,三大評級公司組成的聯合方陣,正是用著這種炸彈般的威力,將希臘等歐洲國家一步一步推向最終深淵。
三大巨頭中率先向希臘“發難”的首先是標準普爾。
2009年 12月,標普將希臘信用展望級別降至負面,一時間希臘國家上空風雨欲來。次日,惠譽國際將希臘主權信用評級由“A-”降為“BBB+”。
14天后,穆迪則將希臘短期主權信用級別由A-1下調至A-2級。至此。希臘債務危機終于爆發。
其他歐洲國家也迅速成為三大巨頭下調評級的目標。4月底,標準普爾將葡萄牙的長期主權信用評級從A+降至A-。
5月初,穆迪將葡萄牙Aa2級主權信用評級列入負面觀察名單,并提出有可能下調兩檔的警告。
5月底,惠譽宣布將西班牙的主權評級從AAA級下調至AA+級,歐元在6月初被打到4年來的最低深淵。
由此,希臘債務危機開始向歐洲債務危機發展。引發全球市場恐慌,美國和全球股市都出現了暴跌。
Trieste大學的教授Mauro Bussani 在其研究成果《Credit Rating Agencies` Accountability.Short Notes on a Global Issue》中就指出,在希臘債務危機發展惡化的過程中,信用降級導致危機升級,危機升級又使信用評級進一步下降的惡性循環表現得非常明顯。
那么各家機構的評級是如何產生的呢?
穆迪的信用報告系統有著固定的模式。如果某家公司的債券被賦予AAA評級,那就意味著穆迪相信,貸款給這家公司后,你收回本息的概率非常高。概率越低,評級就越低——從AAA到AA到A,然后就是Baa,最后是Caa到C級,穆迪在從Aa到Caa的各個基本等級后面加上修正數字1、2及3。低于Baa的評級被認為是“垃圾級”,或者說是高風險的評級。其他的評級公司的評級標準也與此類似。
而產品的評級從初次評級到評級觀察期,都時刻變動著。
以穆迪中國網站披露的評級觀名單為例,中新地產集團在2007年7月6日得到了第一次評級,當時的評級為(P)B1((p)是穆迪對于某些地區的特別標準),至今中新地產經歷了10次評級調整,其最新的評級是在2010年6月15日做出調整的,已經降至Caa3。
其中,初次評級是相當重要的,它直接影響每個產品的發行成功與否。“在發行過程中,評級機構的評價是相當重要的一個部分,我們和市場都非常看重他們的評價。”一家券商投行部的副總裁對記者表示。
穆迪評級流程解密
評級分析師們通常依賴于公司的信用評級模型來評估風險,“他們很少做額外的信貸風險分析”,美國永久委員會的調查如此評價。
根據穆迪披露的公開信息,一個企業債券的初次評級過程通常會包括以下的程序。
首次評級的初次評級會議通常是在穆迪公司的總部舉行,時間從半天到一天不等,穆迪可能還會作實地訪問。討論的議題包括公司的債務結構、財務狀況及流動資金來源等。會議后,穆迪分析師會繼續進行分析,通常還會與發行人進一步討論,以獲得及證實跟進資料。
結束分析后,穆迪分析師會向穆迪評級委員會作評級建議。 穆迪評級委員會相當于一個把關人的角色,在首次為某機構評級時,主管分析師會在完成所有分析后召開一次評級委員會會議,會議上討論的因素包括債務發行的規模、信用的復雜性及新工具的引進。
穆迪的評級過程從初步討論到公布評級,大約需要60到90天。
然而,這其中也有例外,穆迪透露,他們可以根據發行人的需要及時間安排,盡可能“靈活地”進行相應調整,以“配合”更緊湊的融資時間表及其他要求。
在授予及公布評級后,穆迪至少每年會與管理層會面一次,分析師會通過電子郵件及電話與發行人保持定期聯絡。在最初評級之后,穆迪會發布季度或年度報告,并據此及時的作出評級調整。以中新地產集團為例,其三年間的評級調整達到了10次。
而更為神秘的結構性金融產品的評級,則與傳統的企業債券評級有所不同。
根據美國永久委員會的調查顯示,在結構性金融產品的評級過程中,首先由發行商向評級機構提供相關的RMBS(住房抵押資產支持證券)和CDO(擔保債務權證)的數據信息,包括相關抵押貸款和其他資產在內的資產池信息。
接下來則由評級機構分析師研究相關的結構性金融產品。評級分析師們通常依賴于公司的信用評級模型來評估風險,“他們很少做額外的信貸風險分析”,美國永久委員會的調查如此評價。
以RMBS證券的信用評級為例,在穆迪,其相應的分析模型被稱為M3,在標普則被稱為LEVELS。這兩種模型都是基于大量按揭貸款的實際表現來收集數據,以做出預測。
對分析師來講,對一筆新的交易進行評級是一個相對固定的程序。在電腦上打開穆迪的評級模型軟件,輸入被評級產品的基本數據,然后點擊一下,軟件就會自動運行,經過上百萬次的運算,將每次得出的評級結果綜合得出平均值,這樣一個評級結果就產生了。
付錢的就是上帝?
在這些被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曝光郵件中,穆迪分析師在2006年4月份說,高盛就希望今天推向市場的一筆交易向我施加了嚴重壓力。當時高盛要求這位分析師修改穆迪給出的評價,給出更為有利的說法。
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顯示,發行人和分析師的溝通會影響具體產品的評級過程。
在這背后,評級行業的“發行人支付模式”是受到最多質疑的。
要得到一份由穆迪出具的評級報告,所需費用是多少呢?
根據調查,一份RMBS或者CDO在初次評級或每年持續觀察所需的費用在3.5萬美元/次到5萬美元/次左右。
而這部分費用是由產品的發行人來支付的,據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的調查顯示,每發行一個產品,發行人需支付給評級機構的總報酬在5萬美金到100萬美金不等。
如果這個評級報告的價格是產品的消費者,即買方直接支付的話,將是一筆巨大的費用。
從當前實際來看,評級機構主要采取的收費機制是向發行方收費。
隨著評級對象的增多,三大評級機構先后采用了這種收費模式。
目前主要評級公司的大部分收入都來自發行方為評級所支付的費用。根據2002年11月21日美國證監會聽證會的資料,穆迪公司收入的90%來自受評對象支付的評級費用,10%來自公司提供的研究和數據服務;惠譽公司的收入中同樣90%左右來自發行方支付的費用,大約10%來自定購服務(subscription services)。
評級機構由發行人支付費用的模式,是個橫亙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利益之間的巨大沖突。
這種沖突,在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曝光的穆迪員工與投行之間的郵件往來中被揭露得淋漓盡致。
在這些被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曝光郵件中,穆迪分析師在2006年4月份說,高盛就希望今天推向市場的一筆交易向我施加了嚴重壓力。當時高盛要求這位分析師修改穆迪給出的評價,給出更為有利的說法。
2007年6月12日,穆迪分析師向美林銀行人員表示:“除非費用問題談妥,否則無法開展評級工作。”
后者隨后回復稱:“對于此交易更改后的收費明細,我們都可以接受。”
這樣的情景并不陌生,用中國的一句老話說:有奶便是娘。
有毒資產帶給評級機構的盛宴?
而相對應的,穆迪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質變,其 RMBS和CDO業務的收入從2002年的6100萬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億美元。標準普爾年收入從2002年的5.17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億美元,其中48%來自結構金融產品。
穆迪轉型的決定,是在穆迪原結構金融產品部主管克拉克森擔任首席執行官之后不久做出的。這也是整個穆迪經營重心的一次“搬家”:結構性融資工具開始超越公司債券評級,轉而成為穆迪的支柱產業。
在金融危機爆發前,穆迪和標普都創造了他們營業史上的新紀錄。從2004年到2007年,標準普爾發出超過5700個RMBS交易和835個 CDO交易評級,其增長速度是驚人的。在2002年,標準普爾約為700個RMBS和 80個CDO進行評級,到2006年,穆迪進行評級的結構性金融產品已超過1600 個RMBS和340個CDO的交易 。
在同一時期內,穆迪公司發布了近4000個RMBS評級和870個CDO評級,在2002年,穆迪為500個RMBS和45 個CDO做出評級,而到了2006年,這兩個數字分別增長到了1200個 RMBS和360個 CDO評級。
而相對應的,穆迪的收入結構發生了質變,其 RMBS和CDO業務的收入從2002年的6100萬美元激增至2006年的2.08億美元。
標準普爾年收入從2002年的5.17億美元上升到2007年的116億美元,其中48%來自結構金融產品。
這背后,正是結構金融領域的硝煙四起。90年代后期,隨著結構金融領域的硝煙四起,穆迪的研發節奏大幅放緩,銀行成為領跑者,穆迪和其同行成為了比較被動的參與方。在這個領域,穆迪一度在統計分析(分析事實)和隨機分析(分析可能性)方面處于領先地位,但它跟不上銀行設計的最新金融工程產品的步伐,這些新產品要求它們給予評級,評級機構承擔了巨大的道德風險。
隨著業務上的重心改變,公司的管理層也在發生變化,結構性金融產品部門逐漸掌握大權,原有的老強項——公司債券評級部門開始失勢。結構金融產品部主管克拉克森開始掌握大權,起初這是個實驗性的冷門業務領域,但是到1997年,克拉克森開始負責穆迪整個抵押債券部門。他曾在采訪中指出:“如果穆迪想繼續以全球頂級評級機構自居,那它就必須改造自己。我們屬于服務業,我對此不感到遺憾。”
到2006年,克拉克森的團隊已經飛速成長,他們產生的收入占到穆迪公司年度總收入的40%,其他所有業務部門都相形失色。
如果說結構金融產品市場的快速膨脹,與克拉克森的結構金融部門的崛起,確定了穆迪重心偏向于結構金融的路線,那么穆迪的上市則讓公司在這一路線上快馬加鞭起來。
2000年,穆迪從金融出版商鄧白氏(Dun & Bradstreet)分拆出來,作為一家公眾公司登陸股票市場。
而穆迪的股價在上市后四年中上漲了500%,而這期間整個市場卻是在走下坡路。
2007年穆迪上交給美國證監會的財務報表顯示,穆迪的CEO雷蒙德丹尼爾,在2007年獲得880萬美元,并獲得股票期權獎項價值超過230萬美元,穆迪結構金融產品部門的主管布賴恩克拉克森在2007年獲得超過320萬美元的獎金。此外,同期穆迪的管理層也得到了40萬美元至50萬美元的獎金與可觀的股票期權。
穆迪的管理層們已經被這些誘人的獎金與期權所引導,與華爾街一同走入了結構性金融產品的深淵中。但誰也沒想到,這些龐大的風險中的一角,最初是暴露在一個程序上的小BUG(缺陷)上的。
2006年8月,穆迪首次介入了CPDO (固定比例債務債券)的評級。該產品由荷蘭銀行設計,并被貝爾斯登的分析師稱為“結構融資產品中的圣杯”。它給出的評級是AAA——最接近無風險的級別。標準普爾也給出了AAA評級。
CPDO產品沒有抵押物支持,實際上是對數百家歐美公司信用所下賭注的集合。CPDO債券是穆迪所經手的產品中最有利可圖的單個投資工具。
CPDO的缺陷比其他產品的評級程序缺陷多出不少,穆迪的一位分析師在2007年1月2日給整個團隊發了一份電子郵件:“嗨,伙計們,新年好!我又找到了CPDO評級程序中的一個缺陷。”
此前的缺陷未對CPDO的評級造成大的影響,但不久之后發現的一個缺陷就不是這樣了。穆迪用來運行其CPDO表現模擬軟件的電腦代碼出現了一個單獨的小問題,但卻讓結果大相徑庭。當這個錯誤得到糾正后,該CPDO的違約率急劇增加了。最后的結果表明,CPDO根本就不是AAA級的產品。初步得出的結果表明,上述錯誤可能使評級提高多達四個級別。
2008年7月,在此事被揭露后,穆迪不得不發布公開聲明,承認自己在CPDO上所犯的錯誤,并指出此次所涉及錯誤評級債務證券規模達到了10億美元。 穆迪還表示,其全球結構化融資業務的倫敦主管諾埃爾·基爾農將于月底離職。
而此時的市場狀況已在步入了慘烈下跌的路徑,CPDO被降級,據報道投資某些CPDO產品的投資者已損失高達60%的資本。
CPDO的命運與他曾經輝煌的兄弟們是一樣的:那些曾經獲得“投資級”評級的金融產品,在金融危機之后紛紛遭到降級。以穆迪為例,根據FCIC的報告,有價值兩萬五千億美元的RMBS(住房抵押資產支持證券)被降級,同時被降級的CDO(擔保債務權證)價值 5640億美元。
而由穆迪評級的RMBS和CDO總價值分別為四萬七千億和7360億美元。也就是說,如果按價值數額計算,被降級的RMBS比例超過一半,CDO則超過四分之三。
誰在大肆收買評級機構?
“評級機構由發行人支付費用的模式,是個橫亙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利益之間的巨大沖突。不僅評級機構人員在利益驅動下做出更適合客戶心意的評價,整個信用評級行業的氛圍也造成了評級機購的越演越烈”。
“評級機構由發行人支付費用的模式,是個橫亙在評級機構的獨立性與利益之間的巨大沖突。不僅評級機構人員在利益驅動下做出更適合客戶心意的評價,整個信用評級行業的氛圍也造成了評級機購的越演越烈。”美國永久調查委員會的這段評價,清晰地指出了評級機構“失去信用”的整個發展鏈條:評級機構已淪為被發行人挑選的商品。
而在今年4月份的一起MBS(抵押貸款支持證券)發行,則是反映激烈采購評級機構的最好見證。
今年4月,位于美國加州的紅木信托(Redwood Trust)房地產投資公司(以下簡稱“紅木信托“),以穆迪最高評級AAA標準順利發行了至少2億美元基于新建房屋住宅抵押貸款的MBS。
而值得注意的是,紅木信托今年初曾聯系過標普與穆迪兩家評級機構,希望對其新推的MBS發行作出評級,最后獲得這項評級業務的是穆迪。
此后,標準普爾在對這一債券公開發行發表的評論揭開了穆迪勝出的謎底,標普指出:這項交易“并不符合”他們的3A標準。
而紅木信托和穆迪則做出回應,紅木信托的CEO Brett Nicholas表示:“我們是想讓標普參與這項交易,但該評級公司不能滿足我們的要求。”而穆迪發言人則表示,根據危機后有所加強的標準,他們已經對這筆交易“進行了詳盡的審核”,并最終給予最高的AAA評級。
類似紅木信托的爭議并不少見,之前提到的CPDO產品的穆迪首批評級公布兩周后,未被邀請對任何CPDO產品進行評級的惠譽公司表示,它無法理解這樣的評級是如何得出來的,它自己的模型對CPDO債券的評級僅是垃圾級之上而已。
2007年9月,穆迪公司CEO這樣描述評級行業的競爭:“在2004和2005年間,我們的競爭對手,惠譽和標準普爾都瘋了,我們生活中所有的一切都是關于投資等級。”
美國證監會報告則指出:“ 最近幾年信用評級機構所面臨的潛在利益沖突有所增加,這是大型信用評級機構的業務擴張導致的競爭激烈化所造成的。”
政策庇護傘不再
既是市場的評判員,又是市場的利益分享者,穆迪等評級機構的這種特殊位置還得益于監管層的政策庇護。
既是市場的評判員,又是市場的利益分享者,穆迪等評級機構的這種特殊位置還得益于監管層的政策庇護。
美國的證監會規定,評級機構沒有被監管義務。
2006年美國新頒布的《信用評級機構改革法》規定,SEC無權干涉評級公司的決定,其監管目標集中在如何引入競爭,并加強對評級機構的財務報表和評級規則的管理。
同時,美國把“三大巨頭”──標普、穆迪和惠譽列入NRSROs(“全國認可的統計評級組織”) 。NRSROs實際上為他們提供了特殊的保護地位,其規定凡參加的評級機構,投資者不但無權起訴,即使評估投資風險時犯錯,也不會受到任何制裁。
美國政府及監管部門對NRSROs評級結果的日益倚重,使得證券發行人或投資者在發行、購買或持有相關證券時出于對監管目標的依靠,不得不考慮或受制于NRSROs評級。
“監管特許”加強了NRSROs的市場影響力,強化了其在資本市場的話語權。憑借NRSROs的壟斷地位及NRSROs評級的監管基準屬性,穆迪、標準普爾、惠譽三大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直接影響或決定相關證券發行人的融資機會及成本、機構投資者的資產組合以及受監管實體的合規成本。
而許多國家在制定監管目標時,要求參考“國際知名評級機構”的評級結果,形成了NRSROs在美國國內以及在全球范圍內的壟斷力量。
此外,雖無明確限制的法規條例,但美國監管當局一直嚴格“把關”,令外國信貸評級機構進入美國市場處處碰壁。以2003年美國證監會的公開聲明為例:“一些人相信由少數幾個信用評級機構對行業長期獨占是新進入者難以拓展業務的首要原因,還有一個事實是市場也許并不需要超過兩個或三個評級機構的評級”。
日本最大評級機構R&I早于1998年起申請進入美國市場,但花了近10年才能夠成功,但開展業務時仍受到許多不成文的規則限制。
但隨著立法機關對評級機構的緊追不放,原來庇佑著三大巨頭的政策大傘也突然收起了。
6月16日,美國參眾兩院議員通過議案,由美國證監會設立一個中介機構,為金融機構發行的結構性產品安排指定的評級機構,提供初次評級。
中介機構將研究以抽簽或輪轉等機制,向評級機構分派工作,亦會考慮過往表現良好的小型評級機構,在日后可獲分配更多評級工作。
事實上,這避免了以往結構性產品發行商可以自行選擇評級機構,同時由于“發行人支付模式”引發的利益沖突。
6月16日,參議院同時通過另一修訂案,除去對“三大巨頭”──標普、穆迪和惠譽作為NRSROs成員所獲得特殊的保護。
同時,在美國評級市場準入層面也開始出現變化,在次貸危機發生后,美國證監會加速批準了一些已經申請NRSRO多年,但一直未獲得批準的信用評級機構,它們是伊根瓊斯評級公司(Egan-Jones Rating,2007年12月)、雷斯金融公司(Lace Finance,2008年2月)和實點公司(Realpoint,2008年6月)。
伸向中國“評級之手”
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曾指出,在中國目前的評級市場,已經被由美國公司控股、參股或者是合作的機構,占去80%的市場份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中國的評級的話語權已經喪失了。”
北京復興門內大街,有一棟由四座呈矩陣式分布的矩形辦公樓與圓形的中央入口大堂組合而成的北京招商國際金融中心,進入其中D座12層,就是國內評級行業中的領軍企業之一——中誠信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誠信”)辦公地點所在,而由鉆石形玻璃穹頂的入口大堂進入大廈C座10層,可以發現穆迪北京辦事處已安家其中。
兩者的共同點不只是辦公地址而已,查閱中誠信的董事會名單,可以發現,其董事會成員中,有四名皆是穆迪公司代表,其中包括穆迪現任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Raymond W. McDaniel、穆迪亞太區董事總經理魏以諾和北京穆迪董事長、穆迪中國業務主管人葉敏等,其中葉敏出任中誠信的副董事長、首席執行官。
這就是國內評級機構與國際三巨頭之間的關系的真實寫照。
在信用評級市場上,目前具有信用評級資格的國內機構主要有五家,分別為中誠信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大公國際”)、聯合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聯合資信”)、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海遠東”)和上海新世紀資信評估投資服務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世紀”)。
除大公國際外,另外4家信用評級公司均有外資信用評級公司參股,或與外資信用公司簽署技術服務協議。2006年4月,穆迪收購中誠信國際49%的股份;同年,新華財經公司以自然人代持方式持有上海遠東50%的股權;2008年5月,惠譽宣布完成聯合資信49%的股權收購;2008年8月6日,標普與新世紀簽署技術服務協議,雙方的合作領域包括培訓、加強聯合研究項目的合作以及分享信用評級技術。
在國內企業要在資本市場進行融資、發行固定收益債券的話,國家規定必須進行評級,評級后的結果級別表示這些企業在債券到期后的償付能力。
比如國家電網發行短期融資債券就是由聯合資信評級的,建設銀行發行次級債也是由聯合資信評級的,這兩個企業都是最高等級AAA級,表明它們的抗風險能力最高,償付能力最強。
而國內的債券評級市場目前并未向外資開放,外資只能曲線進入國內市場,以參股的方式進入。
根據記者獲得的一份聯合資信的研究報告顯示,在2009年國內的中期票據市場中,聯合資信和中誠信兩家評級機構在發行期數和發行主體數量的評級市場占有率較高,總共約占80%的市場份額,其中聯合資信在發行期數和發行主體數量的評級市場占有率分別為37.78%和32.2%,而中誠信則分別為42.05%和47.03%,大公則分別占11.65%和11.44%。
這表明,由外資參股的評級機構已占據了中國債券評級業務的大半壁江山。在去年底的一個信用評級論壇上,大公國際資信評估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裁關建中曾指出,在中國目前的評級市場,已經被由美國公司控股、參股或者是合作的機構,占去80%的市場份額。“從這個意義上講,我們中國的評級的話語權已經喪失了。”他遺憾地指出。
在監管層與金融市場動蕩的雙重壓力下,三大巨頭風光不再,但這也給一直受三大巨頭壓制發展的中國信用評級機構帶來了機會。
以大公國際為例,它曾籌備接近兩年申請加入NRSROs皆被拒絕,隨著美國監管層對評級行業準入的放開,以大公國際為代表的國內評級機構的發展空間也被打開。
但國內評級機構首先要解決的是自身發展的束縛。
首先,信用評級業的監管問題有待改進。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經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江涌認為:現在國內評級業的監管證監會有一塊,人民銀行有一塊,發改委也有一塊,現在多頭監管,群龍無首。
事實上。由于不同類別的債券由不同部門監管,使得不同類別的債券評級業務的監管也分屬于不同部門。其中公司債券評級業務由證監會監管;企業債券評級業務由發改委監管;短期融資券、中期票據、金融債券和資產支持證券等銀行間債券市場評級業務由人民銀行監管。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監管的難度。
其次,穆迪等國際評級巨頭走下神壇,也給國內評級機構以這樣的警示:評級業的獨立性與準確性才是行業立足之本。
國內評級機構有過評級失誤的前車之鑒。曾經的五大評級機構之一的上海遠東,就曾經因為信用評級失效而大受打擊。2006年7月26日,上海遠東發布,由于福禧投資無法提供必須的基礎材料,此前給予該公司一年期短期融資券——“06福禧CP01”A1級的短期信用級別暫時失效。這是自短期融資券發行以來,第一次出現發行企業的信用評級失效。而“06福禧CP01”信用等級降級事件導致上海遠東資信評估有限公司的評級業務受到較大影響,逐漸淡出國內評級業務市場。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