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依然看不見結束的曙光,西方卻加緊在俄羅斯周邊布局,繼續給俄羅斯施加壓力。最重要的標志就是,美軍入駐芬蘭,德軍入駐立陶宛,與俄軍正面相望。
據路透社報道,12月18日,芬蘭防長安蒂·海凱寧在華盛頓與美國防長奧斯汀正式簽署雙邊《防務合作協議》。根據該協議:
美軍可以使用芬蘭境內的15處軍事設施,包括4個空軍基地、1個海軍基地和多個陸軍營地及訓練設施。
美軍可以使用芬蘭北部的鐵路通道,并在通往俄羅斯邊境的鐵路旁設置彈藥儲存設施,方便預置彈藥和裝備。
現階段芬蘭正在升級完善其與瑞典邊境的鐵路基礎設施,以便盟國更容易從大西洋彼岸向靠近俄芬邊境的凱米耶爾維地區派遣增援部隊和裝備。凱米耶爾維地區距離俄邊境僅1小時車程,距離俄軍事重鎮摩爾曼斯克僅7小時車程。
這對俄羅斯來說,軍事態勢很不利。大家看下芬蘭與俄羅斯的邊境線,長達1300公里。芬蘭加入北約之后,兩國從北冰洋到芬蘭灣漫長的邊境線,就變成了北約與俄羅斯的邊境線。
蘇聯解體后,俄羅斯對北約東擴原本就非常抵觸。俄羅斯出兵烏克蘭,主要理由之一就是烏克蘭要加入北約,倒向西方。結果戰爭爆發之后,北約除了全力支持烏克蘭之外,還迅速吸納芬蘭為北約成員。如今美國直接在芬蘭部署兵力,相當于直接把美軍部署在俄羅斯的國境線上,導致俄羅斯完全失去了緩沖區。
美國和俄羅斯實際上也是鄰國,在遙遠的東部,美軍和俄軍隔白令海峽相望。不過對俄羅斯來說,東部是荒蕪之地,精華在西邊。美軍入駐芬蘭之后,離圣彼得堡可以說咫尺之遙。這讓普京與整個俄羅斯,都覺得很不自在;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雪上加霜。
然而作為北約的核心,美國并不是獨自面對俄羅斯,還有很多北約成員國為羽翼,其中最重要的就算德國。北約成員國中,除了美國之外,最強戰力就是德國和英國;論陸地戰斗力,德國當之無愧的第一。
美軍入駐芬蘭時,德軍去了立陶宛。
俄烏戰爭開打之后,歐洲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經濟層面看,歐盟被美國收割了一波。
從政治和軍事層面看,德國獲得了巨大的自由。眾所周知,當今國際秩序主要源自于二戰,同盟國的中、美、蘇、英戰勝了軸心國德、意、日。戰后的德國和日本被同盟國駐軍。美國在海外的主要軍事基地,就是以德國和日本為中心展開。
但是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后,西方對烏克蘭援助的過程中,德國的自由度大幅增加。德國竟然計劃把陸軍部署到立陶宛。要知道德國士兵上一次到立陶宛,還是二次世界大戰期間。
據美國“政客”新聞網歐洲版消息,同樣是12月18日,德國以安全擔憂為由,正采取一項“前所未有”的措施——以“不同尋常”的速度在立陶宛永久部署一個新的裝甲旅,來加強北約東翼的軍事能力。
德國計劃把5000名德軍官兵派到距離俄邊境只有大約100公里的基地,那里非常接近戰略要地蘇瓦烏基走廊。
12月18日,德國國防部長鮑里斯·皮斯托留斯與立陶宛國防部長阿爾維達斯·阿努紹斯卡斯在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簽署了相關協議,確定把4800名德國士兵和200名文職人員部署在立陶宛。
協議規定,先遣隊將于明年派出,整個旅預計2027年到位。
皮斯托留斯稱:“有了這支戰備旅,我們將在這里和北約東翼承擔起領導責任。這項計劃的速度清楚地表明,德國理解新的安全現實。”
阿努紹斯卡斯稱:“我們不僅應該對好的情況有預期,還應該對非常糟糕的情況有預期。我們必須做好準備……俄羅斯仍然是我們和北約的主要威脅。”
德國此舉意味著幾個關鍵點:
1、德國在政治和軍事層面松綁
有一說一,烏克蘭戰爭讓德國損失不小。戰爭之前,俄羅斯的廉價能源可以直通德國,讓德國得到了很大的實惠。戰爭爆發之后,通往德國的北溪管道被破壞,俄羅斯和德國的能源聯系中斷。另外因為戰爭造成歐洲動蕩,又讓德國的資產外流不少。
對美英來說,如何才能忽悠經濟受損的德國繼續和俄羅斯對抗呢?只能通過政治和軍事層面誘導。當初東歐劇變前夕,是英法暗中給德國使絆子,阻止東西德合并統一。美英從來不做慈善,即便是用政治和軍事松綁,也想把德國引誘到最危險的地方對抗俄羅斯。而立陶宛,就是最危險的地方之一。
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英法誘導德國和蘇聯對抗,最終造成了德國戰敗。這次德國還會上當受騙不?至少從目前看,德國的選擇并不是很高明。但按照德國的政治智慧,現階段除了跟著美國走,似乎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2、德軍駐地很敏感
根據雙方協議,德軍部隊將駐扎在立陶宛魯科拉和魯德寧凱基地,非常接近東歐戰略要地蘇瓦烏基走廊。
蘇瓦烏基走廊縱貫波蘭和立陶宛,連通白俄羅斯與加里寧格勒。
眾所周知,加里寧格勒原本叫哥尼斯堡,是東普魯士的首府,日耳曼人龍興之地之一;二戰期間被蘇聯占據;蘇聯解體之后成了俄羅斯的飛地,同時也是波羅的海艦隊的基地。
烏克蘭戰爭爆發之后,波蘭和立陶宛為針對俄羅斯,從陸地上封鎖了一部分俄羅斯對加里寧格勒的物資補給通道。只有白俄仍然對俄羅斯友好,并且俄羅斯在白俄有駐軍。所以德國軍隊到蘇瓦烏基走廊,可以說是直接面對俄軍。
當美軍決定入駐芬蘭時,德軍入駐立陶宛,可以說北約同時向俄羅斯亮出兩大王牌。如果俄羅斯要對北約國家展開軍事行動,就要同時直接面對美軍和德軍。對俄羅斯來說,北約其他小國可以視而不見,唯有美軍和德軍必須謹慎應對。
3、德國和俄羅斯沖突的潛在風險激增
德軍此舉,被視為插入俄羅斯命脈的“一把尖刀”,風險極大。
立陶宛本身就是彈丸之國,全部人口加起來也就280萬(類似中國一個普通地級市),軍隊只有1.5萬人,其中3500人是義務兵。德國一下子出動5000兵力,比立陶宛的義務兵還多,相當于接管了立陶宛的安全。
一旦和俄羅斯爆發沖突,立陶宛自身那點兵力肯定無法阻擋俄軍。這種情況下,北約要想報復立陶宛,德軍就必須出手和俄軍對抗。
簡單來說,德國此次動作禍福難料。從政治和軍事層面看,德國確實獲得了極大的松綁,德軍此舉看似讓德國的影響力在東歐得到增強,但實際上也可能是掉入泥潭。稍有不慎,就可能讓德國卷入與俄羅斯的沖突之中。
德國與俄羅斯潛在的沖突風險,也給地球村的前景蒙上了陰云。縱觀人類文明史,戰爭從來都不稀奇。但論慘烈度,兩次世界大戰絕對名列前茅。而不論第一次世界大戰還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日耳曼人與斯拉夫人之間的戰斗,都是最慘烈的。
德國和俄羅斯之間,要么不打,打起來就天昏地暗。最要命的是,現在是擁核時代,俄羅斯是擁核國。德國雖然沒有擁核,但有北約成員國身份,本身還是歐盟的盟主之一。按照德國的工業能力,要擁核也不是難事。
隨著德國政治和軍事松綁,以及與俄羅斯沖突風險的激增,那么德國會不會尋求成為擁核國?也許德國愿意直面與俄羅斯沖突的風險,可能就是在為未來成為擁核國而布局。
當美軍和德軍同時開往俄羅斯周邊,意味著俄羅斯和西方的角力短時間內難以化解。如果俄羅斯能從歐洲方向牽制住北約主要力量,那么美國針對中國的力量,勢必減弱。這對中國來說,也算是一個潛在的利好因素吧。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