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昌明:從“領導”、“爭霸”到“攪尿棍”
——漫談美國國際影響力的興與衰
去年10月,中國出資50%,倡導建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美國唯恐中國此舉會觸及它的金融霸權,立即進行強烈抵制。美國政府高官甚至不惜公然對其盟友施壓,一再告誡他們:不要加入!
眼看3月31日——“‘亞投行’意向創始國”報名的最后限期將近。沒想到,3月12日,恰恰是美國的“鐵桿盟友”英國,率先正式報名“亞投行”,成為首個申請加入“亞投行”的主要西方國家。隨后,法、德、意、盧森堡、瑞士等歐洲多國紛紛表態加入。澳大利亞、韓國的態度也都出現了緩和,連日本也表示“不排除加入”可能。這讓習慣于以“世界領導”自居的美國總統奧巴馬的臉,不由自主地陣陣發熱、泛紅。
記得去年5月28日,奧巴馬在西點軍校畢業典禮上,還在高調宣告:“美國必須一直在世界舞臺上擔當領導者”,美國至少還要“領導世界”一百年!沒想到還不到一年,美國的“領導力”就“失效”了!
“領導”者,按辭書解釋,當為“率領并引導朝一定方向前進”之含義。或者說:為了實現某種目標,運用權利向其下屬施加影響力的一種行為或行為過程。說到底,“領導”的實質無非就是一種“影響力”。
“影響力”,有正負面之分。發揮正面作用的,可謂是“領導”;起負面作用的,只能叫作“搗亂”、“攪尿棍”。
世界各民族人民,各自生活在自己的國土上,依照各自的生活方式生活著。他們需要有美國的“領導”嗎?需要來自美國強加的“影響力”(諸如美國式的民主模式——“普世價值”)嗎?須知,239年前(1776年美國建國前),這個世界上根本還沒有這么一個美利堅合眾國,可是世界的文明歷史已經延續了五千多年!憑什么“美國必須一直在世界舞臺上擔當領導者”?!
不過,話說回來,客觀地回顧一下世界現代史,美國對這個世界倒也確實有過、甚至發揮過重大的影響力。可惜它的影響力,是一個由正面向負面的蛻變過程;其歷史作用,是由曾經的“領導”作用,經過“爭霸”演變,最終墮落為“搗亂”禍源,成為一根攪亂世界的“攪尿棍”!
從“領導”到“爭霸”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千世界,萬物競生;陽光普照,雨露滋潤。不變的天道是:只有陽光、雨露給“萬物”以生命養分,“萬物”才會接受陽光、雨露。
有“領導”,就得有“被領導”。“領導”者,只有得到“被領導”的歡迎與擁戴,才能真正發揮其影響力,才能名副其實地實現它的“領導”。
1937年7月,日本法西斯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在亞洲點燃起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火;1939年9月,納粹德國入侵波蘭,“二戰”在歐洲打響;1941年6月,希特勒閃擊社會主義國家蘇聯,使“二戰”規模擴大;同年12月,日軍偷襲珍珠港,美國被卷入“二戰”,世界大戰全面展開。
1942年1月,就在德、日、意法西斯侵略勢力荼毒世界之際,由美、英、蘇、中等國發起召開的華盛頓會議,簽署了《聯合國家宣言》,建立了有26個國家組成的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其后:蘇聯在歐洲反法西斯戰場上發揮了主導作用;中國(本土八年抗戰)、蘇聯(消滅日本關東軍)、美國(進攻日本)在亞洲戰場上也都分別發揮過主導作用;美國還在太平洋戰場上(殲滅日本海軍)發揮了主要作用;美、英在北非戰場上發揮了主要作用。
如果沒有世界統一的反法西斯陣營,法西斯侵略勢力是不會自行消亡的。應該說,美、蘇兩國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領導作用,是不容否定的。這就是歷史。誰也不能否定美、蘇、中、英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以及締造戰后和平過程中的影響力。
然而,就在“二戰”結束以后,隨著國際形勢的改變,美國對世界的影響力開始由正面轉向了負面;從反侵略立場,轉向反對共產主義運動,后又成為同蘇聯爭奪世界霸權的對外擴張立場。
1946年3月,丘吉爾在杜魯門陪同下,在密蘇里州富爾敦市威斯敏斯特學院發表演說,攻擊蘇聯進行共產主義的“擴張和傳教”,發出了“冷戰”的訊號。第二年3月,杜魯門正式提出“杜魯門主義”。主張遏制共產主義,穩定資本主義,但不訴諸戰爭。隨后,美國通過援助希臘、土耳其的法案,撥款4億美元援助希臘和土耳其政府,鎮壓人民革命運動。
“杜魯門主義”,是美國公開干涉別國內政的標志。從此,美、蘇這兩個“二戰”中反法西斯盟友正式分手,資本主義與社會主義兩大陣營的冷戰全面展開。
為了穩定資本主義,1948年到1952年,美國在歐洲推行復興歐洲的“馬歇爾計劃”。通過給西歐的131億美元的經濟援助,促進了西歐經濟的恢復與發展。在遠東,為了遏制共產主義,美國先后發動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并重新武裝日本。通過這些經濟、軍事等手段,實現了對歐洲國家和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政治、經濟和軍事的控制。其真正的目的,就是要實現美國的霸權擴張。
據美國官方統計,冷戰期間美國發動的較大規模的對外軍事行動就多達有125次。其中規模大的戰爭如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1961——1973年的越南戰爭,1991年1月的海灣戰爭;小的如1983年的入侵格林納達戰爭;1989——1990年入侵巴拿馬戰爭;1990年6月的入侵利比里亞戰爭,等等。
以上這些戰爭,盡管有的打著“聯合國”旗號,以“維持和平、實施人道主義援助”,或以“反對侵略”以及“保護”美國公民的生命財產安全等各種借口,但本質上無一不是為了推行與維護美國的霸權擴張,同蘇聯爭高下。
從“爭霸”到“攪尿棍”
1991年,東歐劇變,蘇聯自我解體,冷戰終結。美國在全世界實現了“一超”獨霸。但美國仍堅持冷戰思維,帶領“北約”盟友,不斷東擴,直逼俄羅斯心腹地區。為了維護霸權與擴張,美國又發動了:1993年的索馬里戰爭;1994年7月的入侵海地太子港戰爭;1994年8、9月間的對波黑塞族的戰爭;1998年的打擊蘇丹和阿富汗的戰爭;1999年的科索沃戰爭。
如果說,美國在冷戰期間的許多戰爭,還是在“聯合國”的旗號下進行的,多少還搞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么,此后美國發動對外侵略戰爭,連“遮羞布”也撕掉了,變得越來越“赤裸”,越來越任性。
2001年小布什上臺,美國發動戰爭的頻率越來越高。特別是以“反恐”名義發動的戰爭,公然無視國際法和國際關系準則,采取繞過聯合國,提出“先發制人”戰略。美國高官只要隨便給人安上個“邪惡軸心”、“流氓國家”、“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就可以對其進行“制裁”、“封鎖”,“孤立”與打擊。簡直就是“看不上誰就打誰”,“愛打誰就打誰”,到了無所顧忌、為所欲為的地步。美國接連發動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與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同時,又不斷激化同伊朗、朝鮮、利比亞的矛盾。
然而,世界上的事情總是辯證的。正當美國實現了“一超”獨霸,走到了任意妄為這一步時,恰恰又正是它進入了快速衰落的時期。小布什在位八年,僅僅阿富汗、伊拉克兩場戰爭,很快就把美國拖垮了!美國財政由盈變虧,并迅速變為巨虧。2008年隨即爆發金融危機,并禍及世界。
2009年1月,奧巴馬是打著“反戰”旗號、披著“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的光環上臺的。可是他上臺后,不顧迎面襲來的經濟危機,繼續美國的霸權主義立場。不僅沒有終結伊拉克戰爭,反而在阿富汗增兵,2011年又打了利比亞戰爭。與此同時,他又推行“美國重返亞洲政策”,扶植日本右翼勢力,強化美軍在西太平洋的存在,特別是挑動東海釣魚島事端和南海中國島礁問題的矛盾,組織反華同盟,以求遏制中國的發展。這還不夠,美國還揮舞著“民主、自由、人權”旗號,推行它的“普世價值”,在中東、北非的阿拉伯世界策動“顏色革命”,把那里搞得人仰馬翻。
盡管美國的財政極端困難(據2014年12月1日美國白宮發布的數據,美國聯邦政府的公共債務總額已高達18.01萬億美元!為該國名義GDP的103%),但今年奧巴馬政府的軍事預算仍高達5850億美元!為什么?因為它要保持“世界霸主”的地位。
人們真的弄不懂,既然美國國力在衰落,為什么還要這樣到處伸手,不斷制造事端,禍亂世界,這究竟是為了什么?
其實,說穿了,這就是它為保持“一超”獨霸地位的霸權主義戰略:搞亂世界,削弱他國,保住自己。借力打力;誰冒頭,就搞誰。這叫什么?美國人自稱為“巧實力”,實際上就是“搗亂戰略”,亦可稱為“‘攪尿棍’戰略”。不信,人們不妨可以冷靜地回頭看看:
薩達姆的伊拉克,曾經是中東的富國、強國,一度成了地區“老大”。薩達姆堅持反殖、反帝立場,堅持阿拉伯民族主義。于是美國就瞄上了它,通過布什父子發動的兩場海灣戰爭,伊拉克就此陷入戰亂、分裂和恐怖主義橫行之地。
北非卡扎菲的利比亞,一度也是非洲的富國、大國。2010年人均GDP為12062美元!為非洲第一。利比亞人民享受著免費分房、免費教育、免費醫療,以及勞資共享企業利潤等諸多的社會福利權利,社會長期穩定。卡扎菲主張非洲統一,長期持反帝反殖立場,采取積極中立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支持巴勒斯坦人民的斗爭,要求美蘇艦隊離開地中海。這使美國如芒刺在背,必欲去之而后快,但一直不能下手。本次,借著“顏色革命”之機,加上這頭“沙漠雄獅”居然對美國滋長和平主義幻想,主動放棄核武裝,最終被滅。如今的利比亞已成了分裂、內戰、死亡、恐怖之地。
新舊世紀交替時期,東北亞的形勢曾經出現過積極向好趨勢。可是這一趨勢為美國所不容,于是就大肆攪局,拼命搗亂。
2000年6月,朝鮮半島兩位首腦金大中與金正日在平壤會面,共同簽署了《南北共同宣言》,承諾為實現朝鮮半島的統一和開展各個領域的合作與交流而努力。其后,韓國繼任總統盧武鉉,繼承這一“陽光政策”。但這一良好趨勢很快在美國的作用下,發生逆轉。2008年親美的李明博總統上臺,南北關系重新劍拔弩張,愈演愈烈。
在日本,2009年9月,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就任日本首相,提出了一系列全新的政治主張:支持沖繩民眾要求,承諾讓普天間基地遷出沖繩縣,停止在印度洋為美軍供油行動,反對加入美國主導的“TPP”計劃;在外交上主張不過于依附美國等西方盟國,加強與亞洲國家的關系;在對華關系上,承認侵華史實,承認釣魚島存在主權爭議,提出“東亞共同體”構想。面對中日友好發展趨勢,美國立即啟動“搗亂戰略”。
首先,美國使壞,讓鳩山無法破解“普天間基地遷移”難題,迫使他辭職。隨后,2012年4月,美國又邀請日本反華右翼代表人物、東京都知事石原慎太郎訪美,挑起釣魚島事端。石原在美拋出“購島論”——揚言“東京都政府要購買釣魚島”,引起日、中兩國輿論一片嘩然。此后,又是在美國的慫恿與支持下,日本輿論急劇右傾化,使右翼政治勢力大大膨脹,最終導致安倍上臺,中日關系不斷惡化。美國的所作所為,徹底改變了遠東地區原先良好的發展趨勢。
種種事實充分證明,當今美國在世界的影響力,實質上已成了“搗亂”的代名詞,已淪落為一根臭名昭著的“攪尿棍”!
自搬石頭自砸腳
美國霸權主義的“搗亂戰略”,說到底就是一種帝國主義的“損人戰略”。它也許可以得逞于一時,但最終逃不過失敗的命運。
記得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與初期,老牌帝國主義英國伙同法國等一直推行反共、反蘇的外交政策。英國首相張伯倫面對納粹德國的囂張氣焰,就一再耍弄“損人戰略”,大搞綏靖主義——以犧牲他國利益,滿足希特勒的侵略野心,竭力慫恿納粹德國去進攻社會主義的蘇聯——又叫“禍水東引”政策。為此,1938年9月,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搞了一個“慕尼黑陰謀”,擅自決定把捷克的蘇臺德地區割讓給德國(實質上允許納粹德國吞并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慕尼黑陰謀”事件發生后,10月,毛澤東在中共六屆六中全會上就批判道:
“‘搬起石頭打自己的腳’,這是張伯倫政策的必然結果。張伯倫以損人的目的開始,以害己的結果告終。這將是一切反動政策的發展規律。”其后歷史的發展,完全證實了毛澤東的預言。
希特勒在吞并了捷克斯洛伐克后,卻不敢向東進攻蘇聯;相反,而是按“柿子揀軟的捏”的邏輯行事。1939年9月,希特勒進攻了英國的盟國波蘭,然后閃擊整個西歐,發動“不列顛戰役”。張伯倫搬起法西斯這塊大石頭,狠狠地砸了自己的腳!
歷史何其相似乃耳!如今美國的“搗亂戰略”,難道不是正在重蹈當年張伯倫“損人戰略”的覆轍?
美國今天利用日本軍國主義“搗亂”中國,但誰能保證它會永遠聽命于美國?永遠甘心做美國的狗?永遠不想報“東京大轟炸”與吃兩顆原子彈的“仇”?
歷史上的反動派無一不是實用主義者。它們生就的就是一副鼠目寸光,永遠只能看到眼前鼻子尖底下那么一點利益,永遠看不到遠方和未來,更不懂辯證法,這是它們屢犯錯誤的根本原因。
聯系當今的“烏克蘭危機”,難道不正是美國霸權主義“搗亂戰略”的產物?隨著事態的發展,值得高興的是:歐洲一些領導人的頭腦似乎正在變得冷靜與清醒。他們好像開始意識到一場災難正在向歐洲襲來,只要繼續聽任美國“搗亂戰略”的實施,最終倒霉的就一定是歐洲人!
為扭轉這一危險趨勢,默克爾、奧朗德已化了九牛二虎之力,完成德法俄烏的“新明斯克協定”,意在緩解烏克蘭危機。可是,美國卻高調宣示:要向烏克蘭當局提供“殺傷性”武器,還主張要強化對俄“制裁”┄┄
美國的霸權主義“搗亂戰略”,究竟還能不能繼續推行?前景如何?
對此,目前恐怕還很難回答。也許還能,也許已難推行。但從本次美國的西方盟國紛紛加入“亞投行”事件中,人們已可看出端倪:
美國的所謂“世界領導”的影響力已經大大地失靈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