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在崩潰(美國為何無法統治世界)>
第一部分 1.超級大國和它的秘密(1)
當暴風云從遠處蜂擁而來,云集海面,
讓我們每個人都起誓效忠這片自由的土地,
讓我們每個人都深切感恩這片公正的土地,
我們高聲宣誓這一莊嚴的禱告——
歐文·柏林(IrvingBerlin)
《神佑美國》(GodBlessAmerica)
針對當前的社會問題,超級大國的態度反映出一種不成熟和野蠻思維下的鐵腕強權政策。……對于社會反動勢力及恐怖組織的挑釁及破壞行動,這個超級大國并沒有訴諸于任何法律手段去解決或平息,而是無情地進行單方面獨裁式的打擊行動。在這種情況下,法律僅僅表現為單方面的獨裁力量。……這個超級大國似乎急于以文明生活的艱難歷程和解決問題的激烈方式,來實現它不斷膨脹的欲望——
馬歇爾·麥克盧漢(MarshallMcluhan)《機器新娘》(TheMechanicalBride)
在世界的中心,矗立著一個獨一無二的國家,這就是美利堅合眾國——美國。這個國家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人民,也融合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精髓。這個國家不但是全球最大的軍事大國,而且也是迄今為止,最具有影響力的軍事大國。
來自世界各地的思想和文化,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交匯融合,形成了別具一格的美國文化。它們散發出獨特的魅力和吸引力。即便是那些未曾踏足過美國的人,也不由自主地關注著美國這片神奇的土地。美國是世界的焦點,是萬眾矚目的中心。涌向美國尋求發展的人越來越多。每年,來自世界各地的幾百萬的移民蜂擁般地擠進美國。這支龐大的移民隊伍魚龍混雜,有合法入境的移民者,也有非法入境的偷渡者。因此,從某種意義上講,這個國家有責任引領全球,走向更輝煌燦爛的明天。
美國已經成為全球國家的典范。它以前所未有的成就影響乃至控制著世界的發展。全球的其他國家,在不同程度上都迷失了方向,也只有借助美國的力量,這些迷途的國家才能回到正途。美國,也只有美國,才擁有這樣的勇氣和魄力,帶領全球走向更加美好的明天。因此,我們的未來——整個世界的未來,都仰賴于美利堅帝國,及其統治下的和平世界。
顯然,上面的這些假設是有其事實根據的。美國的地位獨一無二,它在諸多方面的非凡成就有目共睹,其他國家無法比擬。美國是歷史上實力最龐大的軍事、經濟、文化強國,它對世界的影響力遠遠超過它在全球的人口占有率。它以少數的人口影響著世界上的的絕大多數人口。與此同時,美國以絕對的優勢影響著全球的進步和發展。我們現在所采用的全球管理特別體系,很大程度上是以華盛頓為中心的管理系統。就目前而言,美國是世界的領軍人物。無論我們是否承認,這都是我們無法辯駁的事實。除此之外,我們別無選擇。
我們討論的重點并不是華盛頓是否是這個世界的管理中心,美國是否是這個世界的主宰者。我們要論證的是,美利堅合眾國將不可能繼續保持住它對全球的統治地位。
迄今為止,經濟發展和創新一直是社會發展和政治變革的主要動力。這種情況在將來也仍將繼續。然而,在諸多重要方面,今天的美國經濟都顯得極其脆弱。
第一部分 3.從齊格弗里德到超級大國(1)
神話故事是現實生活中極為重要的組成部分。無論是個人的、家庭的、國家的,乃至國際的神話都有助于形成我們的世界觀。盡管我們知道很多神話其實只是神話而已,不具備任何現實意義,但人們還是繼續從這些神話里尋求慰藉。
那些一度引起轟動、激勵人心的真實故事慢慢演化為神話,或者變成神話故事的某一部分,讓人分不清現實和神話的界限。從本質上來說,這種演變并沒有什么壞處。紐約人可以幻想著到狂野的西部一搏天下;倫敦人幻想著在亞瑟王的宮殿卡米洛神殿施展神威;而都柏林人則幻想化身為芬恩·麥克庫爾和他手下的一幫騎士團。
的確,無論這些故事的精髓是什么,在神話這個浪漫外衣的掩蓋下,那些深刻的東西早已消失殆盡了,余下的只有浪漫和想象。自然而然,都柏林人就幻想著成為狂野西部的那群威風凜凜的強盜,而紐約人幻想著化身為神勇的凱爾特騎士。當然,這種想象或者說是神話本身并無傷大雅,然而,當神話接近于知識時,就會變得相當危險。一旦神話與知識混淆不清、混為一談,幾乎任何事情都具有可能性,變得可能了。
神話在歐洲風行了很長時間,這些神話首先是被人惡意地鼓吹起來的。19世紀普魯士建立德意志帝國后,構建德國民族意識變成了一件迫在眉睫的首要大事。新興的德國為了喚起并強化本國的民族意識,重新構造了齊格弗里德(Siegfrid)1的傳奇故事,它喚醒人們對這個依然盛行的傳奇故事的記憶。德國用這個故事把過去和現在聯系起來,用它來證明如今的德國毫不遜色于齊格弗里德時期。隨后,法國第二帝國挖掘出韋辛格托里克斯(Vercingetorix)2的傳奇故事();維多利亞大不列顛帝國發掘出卡米洛特(Camelot)的傳說;比利時搬出昂比奧里克斯(Ambiorix)3的傳奇;而新生的意大利則宣示了羅馬帝國的驕傲。一位意大利代表在第一屆意大利國會中發言指出:“我們已經建立了意大利帝國,我們必須培養意大利民族意識。”復興的神話證實了這些國家存在的合法性,構建了每個國家獨具特色的民族意識。
1齊格弗里德或稱西格魯特,是古代日爾曼的戰士,在德意志和北歐被廣泛傳揚。齊格弗里德為了妻子、家人和榮譽與對手展開了激戰。譯者注。
2韋辛格托里克斯是羅馬帝國時代高盧部落的一個領袖,聯合其他部落反抗凱撒大帝的羅馬統治。譯者注。
3昂比奧里克斯是反對愷撒大帝和羅馬帝國統治的古高盧國王。譯者注。
神話有一個特殊的優勢,那就是神話中的任何推理和情節都是合理的。神話無須受到質疑——我們可以全盤接受。神話也不需要人們為它承擔任何責任。因為神話只是神話,并不真實存在。而現實則不然,現實需要我們去調查事情的前因后果,找到事情的真相,還要追究其社會影響,我們要不斷地質疑事實的真相。某些細節性的東西或許會有所變化,大同小異,但是事情本質性的東西并不會改變。
如果我們不善于提問,不善于對事情提出質疑,那么我們就不能從中學習并有所提高。在“民主搖籃”之鄉的古希臘首都雅典,著名的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Socrates)認為,質疑有助于建立人們的信念及價值觀。提出相反的觀點可以拓寬論據,促進對問題的更深程度上的理解,加深我們對問題的認識。如果我們不能接受現實,只接受神話,那么我們就不能擴展論據、分析相關信息、深化知識,也不可能得出一個合理的結論。如果我們不能對事實做出合理的解釋,就不可能拓寬我們的知識,那么我們就會承擔風險——再次重蹈覆轍——“那些忘記教訓和忘記過去的人將會像遭受報應般的一而再、再而三地重蹈覆轍。”而那些不能忘記國家神話的人——如果他們不能忘記曾經支撐著他們希望的神話,那么他們將會被這些神話束縛不前、固步自封。
第一部分 4.從齊格弗里德到超級大國(2)
浪漫的民族主義和淺薄的神話,是上個世紀整個歐洲陷入兩次世界大戰的一個爆炸性因素。20世紀的這兩次規模宏大的世界大戰,留下了6000萬的戰爭亡魂。那些死于戰爭的人是最大的犧牲者,而他們的親人們也是戰爭的受難者。由于這兩次世界大戰,從1900年到1945年期間,平均每年有100多萬的戰爭亡魂——換而言之,在這漫長又短暫的45年里,平均每分鐘有兩人以上死于戰爭。這是競爭民族主義神話的昂貴代價。我們相信,這樣昂貴的錯誤只屬于我們大家共同的歷史,屬于我們人類共同的過去,并且一去不復返。而我們21世紀的孩子們——這群屬于電視、廣播和因特網時代的孩子們——不可能重蹈覆轍,也不會再成為那些邪惡神話的囚徒和犧牲者。
直到最近,人們才找到真正樂觀的理由。冷戰是一場主宰了地球長達半個世界的特殊戰爭。它用“核毀滅”威脅整個地球安全。如今,這場戰爭已經平靜地結束了,永遠地劃上一個句點。歐洲的參戰國在戰后痛定思痛,沉重而緩慢地建立起一個全新的政治組織——歐盟。在歐盟的調解和管轄之下,這些國家的神話得以和平地實現,各國之間的緊張關系得以緩和和化解。在最壞的情況下,歐盟的日常工作的協調也會使這些沖突得以無聊地平息。
在世界舞臺上,200多個主權國家都在全球貿易問題、司法、穩定發展、人權、環境、健康和其他無數問題上達到共識。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真正試圖去控制全球的社會秩序的機構——聯合國——把原來在冷戰中安裝的那副不合適的假牙換成了真牙——或許是乳牙,但同樣是如假包換的真牙。
然而,冷戰結束后出現的樂觀局面是短暫的,這種樂觀局面并沒有持續太久。在南斯拉夫、盧旺達、剛果和車臣,駭人聽聞的政治野蠻事件有開始復蘇的跡象。這些政治事件給全球秩序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戰。發達國家的人們承受了新的不幸。衛星電視向公眾實時現場直播栩栩如生、聲情并茂的電視大屠殺。人們對事情的預知能力和對事情的控制能力之間產生了巨大的鴻溝,這種差距比歷史上任何一個時期都大。集體反應的冷漠令人深感痛惜;國際社會的潺弱的集體作用也令人難以置信,其薄弱的力量實在無法取信于人。因此,當衛星電視如實地轉播了2001年9月11日美國“9o11”大屠殺時,美國并沒有依靠國際社會的集體力量來解決這個悲劇的爭端,而是單方面訴諸武力予以還擊。這種單方面的打擊行動幾乎變得自然而然。然而,這樣的獨裁反應本身就充滿了無力感。
即使是美國,這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最非凡實力的國家,也很難隨心所欲地規劃并操縱全世界。浪漫的民族主義神話——文化及生活方式的沖突、上帝授意打擊邪惡者、抵制野蠻政策的蔓延及擴張——被重新賦予給這個世界政治的中心。正如本章前面部分提到的,19世紀50年代早期,著名傳播學家馬歇爾·麥克盧漢描繪了美國的代表形象,美國偉大的傳奇英雄——它的齊格弗里德或亞瑟王——但相較于布什政府對伊拉克的所作所為,如今的美國形象顯然已有所不同,甚至大相徑庭。即使是堪稱超級大國的美國也不能把一個國家隨意拆分,然后再按照華盛頓的指令把它重新裝配回去。事實已經證明,美國21世紀的神話不可能像歐洲早期那些超級大國一樣擲地有聲,行之有效。
美國和大部分發達國家的眾多區別之一就是美國對未來不抱任何幻想,美國的宿命感更是絲毫未減。19世紀新興的單一民族國家大部分都認為他們的民族是獨一無二的、最偉大的。他們認為他們的獨特性不僅僅在于民族或語言的區別上,更重要的是由于他們的神圣的職責使然——這個神圣的職責是上帝、命運或是歷史賦予他們的,沒有任何一個民族可以與之比擬或者相提并論。他們有一個特殊的使命——那就是拯救基督教徒,救贖殘暴者,堅持本性的清白,堅持啟蒙世界等等。對大多數國家來說,這樣的自命不凡已經被20世紀的邪惡歷史沖擊得七零八落。在經歷了奇恥大辱后,他們才開始懂得他們所謂的獨特性幾乎就是人類的共性,不過獲得這種認知的代價十分慘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軸心國(德國,意大利,日本)所經歷的戰敗的恥辱,大帝國(英國,法國)所承受的被侵占的恥辱,以及俄國共產主義社會的崩潰的恥辱,這些慘痛的教訓使這些國家從國家天命的幻想中猛然蘇醒過來。
第一部分 5.從齊格弗里德到超級大國(2)
然而,美國卻是個例外。它悠然自得地享受19世紀的成功。19世紀80年代,美國常用“天定命運”來解釋它的大陸擴張行為。這個詞喚醒了美國人的使命感,或者說是天職。美國人民確信,上帝賦予他們的使命是把“自由界限”擴張延伸并傳播到別國去,為此,他們把民主制度的理想和信念,強加給那些獨立自治的國家。然而,這個范疇并不包括那些不能自治的民族,比如說美國的本土居民印第安人和非歐洲血統的居民。美國的這種使命感,并未因為曾經遭受過的痛苦和創傷而稍有減損或磨滅,相反,20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的勝利,使美國人的那種強烈的使命感變得更加堅定不移。
美國人的使命感本該在越南戰爭中就走向結束。然而,事實并非如此。在越南,美國經歷了兩個令全世界的大多數國家都為之警醒的教訓——戰敗和恥辱。這個事實強有力地證實了,美國并不是上帝指派的戰無不勝的戰神。相反,令美國人深感痛苦的是,全世界的人民都意識到了美國在越南的所作所為,是一種令人發指的暴行,為全世界人民所鄙視和不齒。盡管在美國的公眾生活中,越南之戰的失敗變得如此突兀而刺眼,可這一切還不足以削弱并永遠消除美國人所信奉那種“天定命運”的使命感。
這主要有三個顯而易見的原因。第一,在美國人看來,尤其是對那些對美國文化有強大影響力的、目前有號召力的黨派而言,越南之戰的失敗并非緣于外界因素,而是在于美國內部的原因。他們認為,美國并非敗于越共及其領導下的越南人民,他們的失敗在于美國叛徒的背叛——那些出生于20世紀60年代的迷茫的一代。他們墮落,沉迷于煙酒。這些迷茫的一代的精神狀態影響并決定了整個美國的精神狀態和士氣,是他們的這種背叛行為導致了美國的失敗,他們應該為此負責并被嚴懲不怠;第二,長期以來,大多數國家都習慣于指望得到美國的救助。因此,別國的期待成為強化美國的特殊使命感的驅動力;第三,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宗教思想始終塑造著整個美國文化。這種宗教思想認為,上帝為每個個體量身訂做的特別計劃,可以輕而易舉地轉變為集體共同的神圣使命。換而言之,上帝為美國精心打造的特殊任務也適用于任何國家,因此美國有責任和義務向其他國家傳播上帝的任務和使命。
持天定命運觀念的人認為,他們本來是清白和無辜的。而美國人對于他們長期以來所信奉和珍惜的神話也是如此定義的。在美國人的集體意識里,他們對自己的定義是:美國是正義的力量,光明的力量,真理的化身,文明的化身。它反對黑暗勢力,反對謊言和欺騙,對抗蠻橫和暴行。然而,正當美國開始為其在伊拉克的軍事行動辯解的時候,美國士兵在戰爭中施暴的確鑿證據卻被披露出來,公諸于眾。第101空降師是讓美國人最引以為豪的駐伊部隊。它激發了無數美國人的愛國熱情。2003年10月,當第101空降師在伊拉克進行反報復行動時,俄亥俄州的《托利多刀鋒報》(ToledoBladenewspaper)公布了第101空降師的精英部隊在越南戰爭中的一份詳細的調研報告。報告指出,在1974年的軍事調查報告中,至少有18位飛虎隊(TigerForce)成員在1967年觸犯了戰爭罪,但這些調查結果從未公諸于眾,也從未對這些戰爭罪犯進行任何公訴或審判。由于這份調查報告一直保密,從未被外界披露過,當然也就沒人知道這些令人怵目驚心的事實。
第一部分 6.從齊格弗里德到超級大國(3)
一些參戰士兵的口供,為此次調查提供了有利的證據。這些參戰士兵曾經是一些善良正直的年輕人,他們和其他普通的美國年輕人沒有什么本質性的區別,然而他們卻在戰爭中扭曲了人格,變得極其殘暴。其中詹姆斯·巴奈特(JamesBarnett)的口供最具有代表性:
“然后,我們整個分隊從那里轉移出來,還帶著兩個婦女和一個孩子。我們走了大約200到300米遠,就停在另一個小屋面前。我自己(巴奈特軍士)、屈特和另外三個士兵帶著那兩個婦女和那個孩子走進里面……我看到屈特和一個婦女進到一個倉庫里去了。大約5分鐘后或是隔了更長一段時間,屈特從小屋里出來,然后他說了一些類似”這太美妙了“的話。換句話說,他的意思是他強暴了她。幾個小時后,屈特又從小屋里出來,然后他命令我去把那個婦女殺死……我問屈特他是否真的命令我去把那個婦女殺死,他回答我說”干掉她“。”干掉“這個詞是屈特最喜歡的表達方式之一……我拿起我的M-16式步槍,對準那個婦女,照她的胸口開了一槍。她應聲倒下。我轉過身,屈特就站在我的身后,他看到了我殺死那個婦女的全過程。我們把那個婦女的尸體扔在那里,然后歸隊。”
“為什么你要開槍殺死那個婦女呢,巴奈特先生?”
“因為屈特命令我那么干,我在執行他的命令。”
這份調查報告無情地批露了美國士兵的戰爭犯罪事實,證據確鑿,無可爭辯。正當美國又一次在亞洲國家發動另一場殘酷的戰爭之時,正當越來越多的伊拉克無辜百姓慘死在美國士兵鐵手之下的時候,這些殘酷的事實被赤裸裸地公諸于眾。這些可怕的真相至少應該引起國際社會對美國的非議。然而,事實并非如此。神話和現實的結合或許太過于尖銳和敏感,這一切事實很難融入到美國人的談論中去。第101空降師那些未曾被玷污的豐功偉績似乎才是強而有力的事實,而那些記載了他們貢獻的文件似乎也是一個神話般的幻想。那些試圖從美軍在戰爭中的所作所為中學習一些有價值的東西的想法,讓人覺得簡直不可思議。
在21世紀之初,我們必須要深深地思考和探究:神話將在何處結束,而現實將在何處開始?我們該如何管理和整治我們生活的地球?我們該如何判斷我們所公認的準則是否持久而可靠?我們是在光明大道上蹣跚而行、艱難而進,還是就這樣渾渾噩噩地繼續走向災難?
無論我們對這個世界有何種深思,美國始終是我們的中心。正如美國的公民所看到的一樣,正如美國的朋友及敵人所看的一樣,神話和現實相逢,彼此交織,看似偶然,然而,這一切都發生在美國這個神奇的國家。
何謂美國?我們是否能夠把美國神話和全球現實區分開來?而這些區別又該如何告知我們?
第一部分 7.美國神話和全球現實(1)
我們所有的人都了解美國,至少我們覺得就是如此。每一個初到美國的外國人都會被那種強烈的“前世報應”的感覺深深震撼。在電視和電影里,我們所有的人都見過美國曼哈頓島的身影、馬路標志、華盛頓紀念碑、警車、出租汽車以及不是上百萬也有數以千計的琳瑯滿目的服裝。我們讀過很多美國出版的書和雜志,以及瀏覽越來越多的美國網站。對于我們來說,既使從未踏足這個國家,美國也是我們大家某種意義或是某種程度上的“家”。
對于整個世界來說,美國本身已經成為世界中心的標記。我們可能熟悉其他國家的一些景觀和地標,比如說英國倫敦的紅色雙層汽車、法國巴黎的埃菲爾鐵塔以及埃及開羅城外的金字塔,等等。但那些景物僅僅是外國的標志而已,卻沒有家的內涵。
英語,尤其是美式英語,已經成了世界通用語言,這種情形前所未有。一個巴黎人到明斯克去看他的白俄羅斯新娘。他們自然而然地用英語交流,這種交流方式看上去似乎是十分平常不過的一件事情,沒有什么稀奇。
讀者朋友,你讀的這本書也許正在被輸入到一臺由美國公司生產的計算機里,而這臺電腦所使用的程序軟件是由另一家美國公司設計生產的。這本來就像“狗咬人”那樣一條平常不過的新聞,但是,它也會被報道成一件離奇萬分的事情。
我們親眼目睹美國幾乎是單槍匹馬地把它的軍隊搬運到橫跨半個地球的地方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美國把一個人口2400萬的國家打得七零八落。令人驚奇和引人注目的不是伊拉克戰爭中美國的勝利,讓我們驚訝不已的是,戰爭中伊拉克人民對于他國的侵略和占領所做出的強烈反應。他們的反應程度讓人不得不對此驚訝萬分。這場讓我們為之驚訝的反抗戰爭,充分說明了美國在精神領域所處的世界強國地位。
出于本能,我們把美國看作是這個世界上最富裕、最有活力和最強大的國家。因此,它必定處于任何世界秩序的核心地位。那么美國到底是不是最富有、最強大的國家呢?是的,美國是這樣的國家。當然,我們也可以說,美國也不是這樣的國家。
美國擁有940萬平方公里國土。就國土面積而言,美國是在俄羅斯、加拿大和中國之后的第四地域大國。美國有2。8億人口。從人口數量上來講,美國是位于中國和印度之后第三大人口大國。如果將歐盟算做一個單獨的實體的話,美國的人口則排名第四。這些數據很有趣但沒有提供足夠多的信息。格陵蘭島也許是全球最大的海島,但只有一小部分國土適宜居住。
雖然美國只有不到全世界5%的人口,卻擁有了超過25%的世界財富以及23。1%的世界進口總額和16。3%的出口總額。從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來講,美國一度排在盧森堡和挪威之后,位于全球第三,是17個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25000美元的國家之一。但是美國只是世界的一個成員而已,充其量是最重要的成員而已。打個比方來說,當美國參加足球超級聯賽(PremierLeague)時,它實際上只是整個聯賽中的一員,雖然是其中重要的一個參賽者,但也只是其中一員而已。
第一部分 8.美國神話和全球現實(2)
下列的圖表就一些國家的軍事力量進行了對比。這些數據十分詳盡但也令人頗為費解。
圖表1。1:軍事大國國防預算數據對比
國家 2002年國防預算
(10億歐元) 軍隊(人) 坦克(輛) 戰斗機(架)
法國 37。4 281,872 1,960 430
德國 30。6 338,000 2,800 369
英國 46。2 248,526 616 366
美國 349 1,365,800 7,900 2,835
圖表1。2:美國、歐盟國防預算比較
政體 2002年國防預算
(10億歐元) 軍隊 坦克 戰斗機
歐盟 180。7 1,977,461 13,367 3,099
美國 349 1,365,800 7,900 2,835
這些原始數據只是粗略說明了一個大致的情況,它并沒有詳細說明各種武裝力量或軍備的實際作用。
2003年,美國的軍事預算為3960億美元,是排名全球軍事開支第二的俄羅斯的6倍;遠高于其他排名其后的25個軍事大國的軍事開支總和。2005年,美國的國防開支總計高達5000億美元,比2003年的國防預算增加了480億美元。這個新增的預算比大部分國家的國防預算都要多得多。
上述情況說明了什么?以銷售術語來說,美國有兩個主要賣點。首先,美國的軍事開支比其他國家的軍事開支巨大。第二,美國的文化,尤其是它的企業文化,已經成為大半個地球的發展模式,或者說是發展標準。這種文化已經成為參照基準,因為人們相信它的成功。如果這種文化信仰在人們的心里已經開始嚴重地動搖了,那么美國的霸主地位將只能依靠他的軍事開支來維持了。有趣的是,這正是前蘇聯解體前所經歷過的情形。
第一部分 9.不僅僅是另一個帝國
人們對熟悉的事物總是毫無疑慮,但對新鮮的事物卻表現得茫然和不安。美國的強大和隨之而來的巨大影響,之所以會讓很多人感到心安和可靠,是因為人們單純地把美國看作是一些早期的帝國,譬如大英帝國或者傳說中的羅馬帝國的繼承者。美國的強大是與眾不同的,在人類歷史上也是前所未有,甚至可以說是史無前例。在某種程度上美國是虛擬的帝國,美國幾乎沒有什么殖民地。而早期所有帝國,要么是某個地理領域的統治者,要么是某些特殊疆域的霸主。然而美國并非如此。
早期一些東地中海地區和中東地區的帝國(亞細亞帝國、古巴比倫帝國、波斯帝國和古埃及帝國),它們是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和興盛而日趨強大。這些帝國只是某個地理區域內的強國,只是世界上某一個角落的統治者。當然,羅馬帝國也是如此。在羅馬帝國的鼎盛時期,它的版圖從愛爾蘭擴展到里海地區,但它終歸只是一個地方霸主,它并不能統治全世界。羅馬帝國與當時的印度古普塔王朝和中國漢朝共存于同一時代,它們各自雄踞一方。它們彼此互不干涉。即使各帝國間有了貿易和商業往來后,它們對彼此也沒有任何威脅。因為,無論在人力資源方面還是在科學技術方面,它們都不可能對其他同一時代的帝國形成威脅。從人力調度方面上來說,古羅馬帝國不可能千里迢迢,揮軍討伐中國。即使古羅馬帝國可以繞過半個地球,遠渡重洋來到中國境內,他們也會面臨軍備實力與它旗鼓相當的中國軍隊的嚴厲打擊。這樣一來的話,它們的企圖很難得逞。當然也就談不上什么威脅了。
同樣,中美洲文明(奧爾麥克人和薩巴特克人)和印加文明(印第安先民)也是地域霸主,其影響只能輻射在某一個特定地理區域內。他們也不能對同一時代的羅馬、印度和中國的商業或軍事造成任何威脅。那個時代,各個帝國之間和平共處。
簡而言之,所有人類政治歷史包括了區域強國或特殊疆域的霸主(比如俄羅斯帝國擁有一支強大的陸軍但沒有真正的海軍,而大英帝國主要是強大的海軍與一支小規模陸軍)。19世紀晚期,歐洲各帝國或多或少都擁有旗鼓相當的軍事力量。關于這一點,從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對峙狀態和戰場上的戰斗情況就得以證實,美國和上面的幾個帝國都不一樣。
第一部分 10.美國的實力和使命
對一些美國人來說,美國是史無前例的文化、經濟和軍事大國。這種獨一無二的強大實力,意味著美國碰到了一個建立全球新秩序的絕佳機會——建立一個由美國領導下的和平世界。這個由美國建立的嶄新的全球秩序,將引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像美國一樣繁榮富強。一些人把這個新秩序的建立看作是神的旨意,其他人則認為這是人類歷史發展的必然選擇,還有部分人認為這是偶然事件。無論美國緣何處于當今世界的主宰地位,現在有很多的協定與美國相關,美國人應該抓住這個機會。
作為美國新保守黨右翼的主要學術捍衛者,美國學術界的弗朗西斯o福山(FrancisFukuyama),在《歷史的終結與最后之人》(TheEndofHistoryandtheLastMan)一書中說:“自由民主很可能成為人類思想演變的終點。”他還說,“現代自然科學使無限制的財富積累成為可能……所有正在進行的經濟現代化的國家,其發展模式必然會越來越相似。”其隱含的觀點就是自由民主和自由市場經濟代表了人類發展的最終形態,而其他國家的發展模式必然和美國模式越來越相似。
像其他任何一種論斷一樣,這個明智的論斷當然也是有理有據的。但當它以官方政策的形式表達出來時,這個論斷就變成了一種無形的威脅。在《美國國家安全戰略》里,美國總統喬治oW.布什寫道:“唯一一個能夠使國家獲得成功的發展模式是:自由、民主和自由企業。”他總結他的陳述:今天,人類應把握手中的機會,去戰勝他們的敵人,進一步擴大自由的勝利。美國很樂意肩負起這個偉大使命的領導責任。“
第一部分 11.神話還是現實
對于很多國家來說,美國模式意味著更加燦爛的前程和更加輝煌的未來。如果不能原樣復制美國的發展模式,那么仿效美國的模式也未嘗不可。美國不斷創造了新的現代社會模式,堪稱現代社會的典范。美國是我們的未來和追求的目標。
如果說,這就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那么全球所關注的問題則有所不同。我們所要關注的是,怎樣才能最好地與美國合作,或者是,怎樣才能更好地在美國的領導下走向更輝煌的明天。英國首相托尼o布萊爾(TonyBlair)可以說是全球最負盛名的美國的追隨者。對于美國來說,別國復制美國的發展模式,就意味著有可能成為美國潛在的威脅。美國不會允許別國追尋它的發展道路。美國會采取任何可能的手段去阻止及打擊這種刻意的抄襲。如果這樣的話,我們所要面臨的現實又會是什么呢?現實究竟在哪里呢?或許,現實就介于復制美國模式或者追尋美國的領導之間,或者是在美國發展模式之外的某個地方?
如果,在很大程度上,或是在一定程度上,美國力量的優勢只是一個神話而不是真實的存在,那么對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來說,問題就變得大不一樣了:如果不需要從根本上依靠美國的力量,那么我們應該怎樣統治我們的世界?
我們爭論的焦點是:盡管強大的美國是名副其實的,但從某種程度上來說,美國的強大也是虛構出來的強大,這種貌似的強大其實十分脆弱。
第二部分 1.一路響丁當(1)
一個聲音在我心里不停地重復著。它重復著,重復著說,我要,我要,我要,啊,我要——
索爾o貝婁(SaulBellow)
《雨王漢德森》(HendersontheRainKing)
啊,上帝,你能為我買一輛奔馳轎車嗎?
我的朋友全都開著保時捷,我也不甘示弱。
我一輩子勤勤懇懇工作,也沒有依賴任何朋友的資助,
所以,上帝啊,你能為我買一輛奔馳轎車嗎?——
賈尼斯o喬普林(JanisJoplin)
《奔馳》(MercedesBenz)
如果被問及美國最受游客歡迎的地方,大部分的人可能都會猜想到這個最引人入勝的地方是迪斯尼樂園、帝國大廈、尼亞加拉瀑布或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然而,很顯然,這些答案都不夠正確。事實上,這個倍受關注的地方坐落在明尼蘇達州一個并不起眼的城市——布魯明頓市,它是一座占地32公頃,由混凝土、鋼筋及幕墻玻璃構筑而成的商業大廈——美國摩爾購物商城。
摩爾購物商城是一個巨型超市,也是美國最大的購物中心,它集購物、餐飲和娛樂于一體。每年,不少于4000萬人次的游客選擇到這里狂購或者狂歡。絕大部分的訪客是四面八方慕名而來的美國本土居民。在所有的購物中心中,摩爾購物中心獨占鰲頭,是最具影響力的一家。在全球范圍內,也只有摩爾購物中心有能力成為匯集布魯明戴爾(Bloomingdale?s)百貨公司、梅西(Macy?s)百貨公司、諾斯丹(Nordstrom)百貨公司和西爾斯(Sears)百貨公司等四大高級百貨公司于一體的購物商城。對很多地方來說,要想把這四家百貨公司齊聚一堂,簡直是難以想象的事。
摩爾購物商場里聚集有多達520多家的零售專賣店和60多家酒店。在延綿6。5公里的休閑長廊兩邊,密密麻麻地擠滿了占地40多萬平方米的各類連鎖店。摩爾商城面積廣大,貨物種類繁多,職員眾多。無論你需要什么,整個商城的1。2萬名員工會為你提供竭誠服務。從避孕套到克萊斯勒汽車,從瓷制杯到訂制的泰迪熊,應有盡有、琳瑯滿目。僅僅這座購物商城,年銷售額就高達17億美元。
在美國,摩爾購物中心的地位極為特殊。摩爾之于美國就如同長城之于中國——是一個國家的象征。即使是在好萊塢電影里,摩爾購物中心也獨具特色,綻放出迷人的光彩。阿諾德o施瓦辛格(ArnoldSchwarzenegger)1993年主演的電影《一路響丁當》(JingleAlltheWay),著實讓摩爾購物中心風靡全球。摩爾購物中心那種美妙、迷人的氛圍,喚起了無數情侶選擇在此喜結良緣的愿望。在這里,他們就如同置身于愛的殿堂。美國摩爾購物中心始建于1992年8月,以后每年的8月,為了慶祝摩爾的成立及蓬勃發展的事業,當地的一家廣播電臺都會組織92對情侶在此宣誓結婚。很多情侶把選擇在這里走向婚姻殿堂作為孜孜不倦地追求的夢想。
一個匯集了林林總總專賣店的購物商城,竟然擁有如此巨大的誘惑力,這是由美國長期形成的特定的消費文化決定的。在美國人看來,摩爾購物中心就是愛的殿堂,這也體現了美國人對物質的神圣崇拜。
第二部分 2.一路響丁當(2)
美國擁有巨大的消費需求,這對全球經濟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原因在于,巨大的消費量意味著對物質的巨大需求,這就必然牽動全球經濟活動的神經。美國擁有巨大的財富資源,這是四面八方的人們共同選擇移民到美國的一個重要原因。財富是一個巨大的誘惑,它能誘使越來越多的人移民到美國,在這里發財致富,或者追求更加美好的生活。在美國,即使是新澤西州或是加利福尼亞州的任意一家超市,其售出的商品都是令人嘆為觀止的。那些商場的貨架上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商品,這些商品不是來自某個大洲,而是來自全球的各個角落。數量龐大的商品和種類繁多的物質,不僅僅體現了美國豐厚的物質財富,更重要的是,它反映的是美國作為世界中心的地位——世界各地的商品源源不斷地匯集于此,很快被消費掉;同時它也顯示,美國有一種令人不可抗拒的力量,促使世界各地的人紛紛來此購物,享受那些他們期待已久的東西。只要看到這種具有強大魔力的商業是如何運轉的,你就會相信美國的魅力有多大。
美國是世界的中心,在我們的印象里,它是世界上最成功、最創新、最具有競爭力的經濟大國。作為一個經濟大國,美國的背后掩藏了很多微妙而復雜的事實,然而那些事實并不是我們所能想象得到的。現在的美國和過去的美國已經完全不一樣了。
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勁的經濟實力。它創造了巨額的財富,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美國生產的商品暢銷全球,深受歡迎;美國人生活勤奮,勤勤懇懇,工作效率極高;在很多行業,美國企業都處于頂尖地位,引領世界潮流。美國企業雇用了很多資深的研究員參與市場調查,源源不斷地開發新產品;各企業內部采用了科學的企業管理體制,企業的運作更加市場化、合理化。美國是經濟超級大國,也是軍事大國和政治大國,顯而易見,美國在當今世界的崇高地位是其他任何國家所無可比擬的。
美國稱霸世界的領導地位,來源于其強大威猛的經濟實力。那些極力反對美國勢力的人,也不得不面對他們無可否認的事實——美國是世界的領導者,很多國家都在依賴著美國的生存而生存。無論是歐洲的普通百姓,還是亞洲的普通百姓,在他們的日常生活里,他們一直都在為美國的經濟祈禱。他們意識到他們自身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美國的興盛,依賴著西雅圖、帕洛o阿爾托(PaloAlto)、華爾街和TheLoop這些財富發源地的興盛,依賴著那些美國大商場等財富消費地的興盛。他們知道美國主宰著全世界。然而,他們并不知道,世界也在主宰著美國。
第二部分 3.貿易赤字
年收入20鎊,而年消費19。196鎊,皆大歡喜;年收入是20鎊,而年消費為20。06鎊,則愁云慘淡——
查爾斯o狄更斯(CharlesDickens)
《大衛o科波菲爾》(DavidCopperfield)
美國經濟對全球經濟的依賴程度,遠遠要大于全球經濟對于美國經濟的依賴程度。美國不僅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債權國,也是最大的債務國。為了滿足自身巨大的消費,美國已經負債累累。從各種權威的經濟衡量標準來看,美國向世界索取的份額比世界向它索取的份額要多得多。這種引人注目的懸殊,引來了許多組織機構的側目和強烈措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便是其中之一。此前,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在不同場合曾多次重申美國經濟的模范作用。但2004年初,該組織發出警告,稱在未來的幾年里,美國對全球的純財務支出將占其總收入的40%——據該組織稱:“這是一筆巨額外債,一筆在工業大國中前所未有的巨額外債。”如今,這筆外債已經對全球的經濟構成嚴重的威脅。
美國的貿易赤字已達到創記錄的500億美元。這個數值意味著,如果美國市場沒有崩潰而美元也沒有貶值的話,每天至少有15億美元的外國資金源源不斷流入美國。僅僅一個月,美國就需要向全球借貸500億美元,以支付其進口貿易赤字及填補聯邦政府赤字。
就目前而言,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美國的進口額遠遠大于其出口額。這是因為,美國消費者對各種商品有巨大的需求。從日本電器產品到越南制衣廠生產的耐克運動服,各種各樣的商品都源源不斷地蜂擁般地流入美國,與此同時,美國工業行業出口到全球其他地方的產品數量非常有限,遠遠小于其進口數額。即使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商業擴張歷時最長、最強勁的時期,美國的貿易赤字和財務赤字也一直居高不下,呈不斷增長的態勢。個人消費品支出及商業財務支出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進口商品的消費。從1991年年初到2000年年末,美國的進口貿易年增長了10。6%,這說明進口貿易的增長幅度相當大。影響這些貿易赤字的因素很多,其中包括:與收入息息相關的高消費;較低的個人儲蓄利率;為了維持表面繁榮的新技術產業所需要的資金支出;消費者及企業對進口產品的源源不斷的需求,支持和鼓勵了商業活動和消費;美元的強勢地位導致進口低廉;緊張的勞動力市場;美國在全球范圍的龐大的失衡的雙邊貿易,這方面突出表現在美國與日本及中國的雙邊貿易,以及與加拿大和德國的雙邊貿易。
在美國,一半的進口商品是美國企業的外國子公司提供的。這些產品在國外生產,然后進口到美國本土。就全球范圍而言,貿易數字的平衡本身并不能說明問題。如果通用汽車公司根據與英國的沃克斯豪爾(Vauxhall)、德國的歐寶(Opel)、瑞典的薩博(Saab)、韓國的大宇(Deawoo)的貿易,做出調整價格的措施,那么進出口數據的變化就不能正確反應出通用汽車公司及美國的經濟健康狀態。然而,令人震驚的是,貿易赤字在以令人擔憂的速度持續增長。2003年,美國貿易赤字為4894億美元,在2002年4180億美元的基礎上增長17。1%。讓人更為震驚的是,2004年的貿易赤字上升到6000多億美元。盡管美元的貶值削弱了進口貿易,但是美國的貿易赤字并沒有減少,反而有增無減,而且是大幅度地累加。
第二部分 4.聯邦赤字
與此同時,公債標準的提高,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歷經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巨額花費后,1950年,美國的公債達到2570億美元。即便是1970年,美國的公債也只有3890億美元,然而到了1980年,美國公債的數額就已經增長到了9300億美元。此后,美國公債的數額就急遽地不斷增長。1990年,美國公債數額達到32,000億美元,2000年則增長到57,000億美元。到2003年底,美國公債的數額已經增長到將近70,000億美元。這是一組13位的數字:6,951,808,546,861美元。僅僅為了支付2004年財務年一年的公債利息,美國政府就花費了326億美元。從根本上來說,目前國家公債的水平——高于國內生產總值的60%——也許是在可承受范圍內,但是債務增長率卻高得讓人難以接受。據國會預算辦公室估計,到2008年,美國公債將達到97,000億美元,到2015年,將會上升到127,000億美元。遲早有一天,美國政府會采取措施來控制國債的增長。
然而,布什政府并沒有采取有效的措施來控制聯邦赤字的增長,相反,該政府實施的兩大政策平臺——國外戰爭和國內裁減稅收——反而加劇了問題的嚴重性。在喬治。W。布什任職的頭三年里,他想方設法把上屆政府余留下來的56,000億美元的盈余花費得一文不剩,并且還創造了一筆40,000多億美元的財政赤字。56,000億美元的盈余加上40,000多億美元的赤字,布什在短短的三年里已經消耗了將近100,000億美元。
僅僅是伊拉克戰爭初期,聯邦政府平均每個月就要花費掉58億美元,但是布什總統及其領導下的政府,只會花錢卻不會為美國國庫賺錢。僅僅在任職的頭三年里,布什總統就裁減了31,200億美元的稅收。2004年,個人所得稅的稅收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例,下降到1951年以來的最低值。
2003年5月,《金融時報》披露,布什政府隱藏了一份重要的財務報告。該財務報告預言,美國的財政赤字將增至當前美國國債的十倍,相當于美國四年的經濟收入總和,換句話說,相當于美國全部國民財產的94%。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艾倫·格林斯潘表達了他對美國將要面臨的金融災難的憂慮,他稱此次的金融災難為“震耳欲聾的寧靜”,而聯邦政府正日益陷入金融危機的泥淖中。格林斯潘在一次發言時稱,美國聯邦稅收要全面提高66%,才能達到填補預算赤字的要求。2004年11月3日,美國財政部宣稱,2005年第一季度,美國需要借貸1470億美元。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借貸記錄,但是,這個數字所創下的記錄將在2005年下半年被打破,屆時,將有更新的數字刷新并取代這個記錄。
美國國內并不能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去填補這些日益攀升、居高不下的赤字。原因在于美國居民持有歷史上最低的個人存款,政府很難在國內籌集到他們想要的資金。如果國家負債累累,那么國民負債更多。
第二部分 5.堆積如山的個人債務
在經濟蕭條時期,大部分國家操作預算赤字的方法是,國家借貸主要投資于基礎設施建設或用于維持國家的服務水平。通常來說,在發達國家,大部分國債的籌資,來源于該國國民的存款。公民通過養老金、生命保險計劃、信托公司等方式存款。通常情況下,這些基金會的經理或有關負責人,拿出大部分基金購買被稱為“藍籌股”的政府公債。國債的安全性和穩定性彌補了投資的低回報率的缺陷。
然而在美國,這種傳統的集資方法并不行之有效。這是因為,美國目前的個人存款率和存款數額處于空前低迷的狀況。1992年,美國的個人存款率為7。7%左右,但到了2004年9月,個人存款率下降到個人稅后收入的0。2%。個人儲款率呈不斷下降的趨勢。正如我們所看到的那樣,消費者在商場和汽車方面的消費,為美國和全世界籌集了很多發展基金。研究員們歡迎美國人消費他們的存款,但讓他們恐慌的是,美國消費者實際上是借貸消費,消費者們實際上已經負債累累。美國經濟通過電子商務的方式進行,20,000億美元價值的消費者債務會拖垮美國經濟。如今,一般的美國傳統家庭都持有8張信用卡,平均每張信用卡的使用額度都在7500美元左右。
無論是對于美國家庭來說,還是對于整個美國社會而言,這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關于這一點,在第三章中我們將進一步詳細剖析。而對于美國經濟及財務政策來說,則具有更加重大的意義。這是由于,個人借貸是建立在歷史最低利率的基礎之上的。如果聯邦儲備局決定像以前那樣突然提高美國利率,美國消費者的債務中有相當大的部分將可能很快變得毫無價值可言。消費者個人處在極其窘迫的預算中,提高還貸利率,有可能使得個人無力償還他們的貸款。
美國信用機構意識到了這方面的威脅。因此,他們越來越普遍地采用了一種被稱為“普遍拖欠”(UniversalDefault)的慣例做法。這就意味著信用卡發行人不僅僅要監督持卡人的用卡行為和用途,同時還要監督他們對水電費賬單、汽車貸款和其他消費帳單的支付行為和消費信譽。如果信用卡持有人不能在有效的期限內及時償還消費貸款,那么任何一次延遲付款的行為,都可能會導致信用卡還貸利率的提高。利率提高的幅度從現行的9。2%,上升到18%,有時候甚至高達28%。
第二部分 6.世界擁有美國的資產份額多于美國…
20世紀90年代之初,一種普遍的看法是,美國擁有世界的資產份額比世界擁有美國的份額要多得多。對當時的情景來說,這種說法是正確的。1990年,美國人擁有的外國資產的價值超過了外國人擁有的全美國資產的價值,這個差額是5000億美元。但到了1998年,這兩個位置卻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美國擁有世界的資產份額遠遠少于世界擁有美國的資產份額。外國人擁有的美國的資產份額比美國人擁有的外國的資產份額多出15,000億美元。
盡管美元的貶值,大大提高了美國的海外投資的美元價值。但是,2002年底,外商直接投資的流入凈值下降到了自1992年以來的歷史最低點,美國的外商投資總額仍然超過美國在國外的投資,差額為23872億美元。這個數額比前一年增加了4073億美元。2002年美國在海外擁有的資產總值為1790億美元,2002年,外國在美國本土內所擁有的資產總值為7070億美元——這兩個數字相比,后者是前者的3。5倍多。
美國在海外所擁有的資產價值為61,892億美元,而外國在美國本土內所擁有的資產總值為85,764億美元。據美國非銀行行業公司報告稱,2002年期間,美國對非附屬國家的債務從711億美元攀升到8,703億美元,這個報告同時也反映出,美國企業借貸資金主要的部分來源于西歐和加勒比海地區。外國所擁有的美國流通貨幣,從215億美元提高到2,971億美元。國外私人和國際金融機構所擁有的美國財產有價證券,也由1,146億美元上升到5,036億美元。
2002年,美國非銀行業公司從外國籌集到的借貸總額為721億美元,而美國放貸給外國的總貸款為319億美元,美國的借貸數額是放貸數額的兩倍多,換句話說,美國的借貸多于放貸。整體來說,美國銀行擁有良好的信譽,它欠外國14,600億美元的債務,而它放貸給外國的債務總額是14,100億美元。盡管如此,從整體上看,美國企業從外國所貸債額,仍比外國企業從美國借貸的債額高。
到2002年底,美國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凈債務額高達26,000億美元,相當于美國國內生產總值的24。9%。與世界上其他國家相比,美國政府的外匯儲備本身也處于赤字狀態。2002年底,美國政府的國際儲備總額僅僅是1,586億美元。外國政府及官方機構投資到美國金融資產中的美元儲備,卻高達13,000億美元。
大量涌入美國的外資,刺激了20世紀90年代美國長期的消費繁榮景象。1992年到2002年的10年期間,美國信貸的海外資產已經增長了3倍;在增長總額中,海外投資者給美國信貸市場提供了超過14%的信貸基金。
第二部分 7.全球信心
所有的不均衡因素結合在一起,導致了全球經濟對美國經濟的巨大依賴。由于外國投資者對美國經濟的依賴,這就使得他們的洞察力和決策變得極為脆弱。正如2000年美國國會貿易赤字檢查委員會(CongressionalTradeDeficitReviewCommission)所指出的那樣:
每年,美國設有一個往來赤字的帳戶。在這個帳戶里,國際投資的凈負資產比例明顯提高。作為財產擁有者,美國每年都不得不把相當比例的利潤、利息、租金和股息支付給那群規模日益龐大的外國投資者。一部分人擔心,這些日益增長的支付款項,可能會限制美國生活水平的提高。除此之外,還有部分人擔心,外國投資者很有可能不愿意再繼續供應資金,讓美國來彌補未來的貿易赤字。更有甚者,一部分外國投資者很有可能不愿意再繼續他們目前在美國的投資項目了。
在提交給美國貿易赤字檢查委員會的一篇報告中,美國經濟學家艾倫o辛耐(AllenSinai)指出:
“只要填補這些赤字的資金可以從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中籌集而來,無論是通過何種籌集方式,間接投資也好,直接投資也好或者是這兩種投資方式同時進行也罷,只要有貸款和外國投資,就會有源源不斷的資金流向美國,那么關于資金籌集這個問題就沒有什么可讓人憂慮的了。但是,沒有人能夠確定何種資產和債務水平才能滿足貸方和投資者的需求,也沒有人知道投資商、個人、金融機構、企業和政府是否會基于各種難以預測的原因而將資金撤出轉向他用。在這種情況下,美元的價值有可能會有所下降,甚至銳減,從而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調整外匯率后再降低預期的真正利潤、利息上升、信貸和金融額度削減、經濟活動減緩等一系列問題,甚至還可能導致一場經濟大蕭條。”
艾倫o辛耐的報告中,有一個非常關鍵的句子:“只要這些赤字可以從美國以外的其他國家籌集而來。”從根本上來說,美國只有依賴于外國投資,才能維持它的高消費水平。如果沒有源源不斷的外國資金流入,美國消費和周期投資就缺乏動力,那么美國經濟也就難以繼續運轉。在很大程度上,外國資金流入到美國,本身也依賴于美國國民借貸的能力。這個循環周期是這樣運行的:美國消費者運用他們手中持有的信用卡賒購外國進口產品,這些進口產品的銷售贏利又以美元的形式流放到那些外國投資公司囊中。然后這些外國企業又再次把大量的錢投資到美國,這樣一來,外國公司又從中獲利。外國公司的目的在于把錢借貸給美國人,然后從中獲得高利潤。因此,美國人只有依靠借貸,才能支付更大規模的消費活動。
一定程度上說,這種消費形式讓每個人都很開心。然而,消費者和政府機構的借貸規模卻日益龐大。2000年第二季度,所有國內非金融行業機構(家庭、聯邦政府、州政府、地方政府和企業)的最新的凈貸款上升到了25200億美元,而他們原有的尚未付清的信貸債額卻已高達216,000億美元,并且更為嚴重的是,這筆債款的42%是從國外借貸而來的。
正如國會預算辦公室成員簡·德阿里斯塔所指出的那樣,這種消費有其致命的弱點——“長期以來,外國投資支撐著美國經濟的發展。將來某一天,如果美國家庭和企業購買力都達到了某個飽和點,無力再靠借貸去消費進口商品時,那么美國普通消費者不可能再把錢放到外國投資者手中,同樣,外國投資者也就不可能從美國普通民眾手中獲得利益。這樣一來,外國投資也會因此受到影響,并且搖擺不定,那么美國經濟的發展也就因此受到很大的影響。”
為了籌集資金彌補美國的聯邦赤字,美國不得不依賴于外國政府、公司和個人對美元、美國公債等的儲備。從傳統觀念看,美國政府發行的國庫券中,有15%為外國政府(通常是外國中央銀行)所持有。如今,外國政府對美國國庫券的持有率上升到了40%。
到目前為止,有一些跡象——一小部分的跡象表明,外國投資者開始懷疑,他們本人及其國家是否有必要持有一筆如此龐大的美元儲備及美國公債儲備,他們開始懷疑這種財富儲備形式本身是否是明智的舉動。
沙特阿拉伯投資者在美國的總投資資金大約為10000億美元。他們中的一些人,已經開始把這筆資金撤離美國,轉向投資歐洲及歐元中去。2004年6月,世界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S)公布了2003年的調查數據。該數據表明,中國已經取代了美國,成為外國投資者的首選目的地,而法國則位居第二。
2004年9月9日,美國財政部發行了一次常規國債。通常來說,這種國債有一半的數量會被外國投資者搶購一空。這方面表現最積極的是中國和日本的中央銀行。在通常情況下,他們會購買合計高達13000億美元的國債作為外匯儲備。然而,在2004年9月9日美國發行的國債的買主中,沒有任何一家來自中國或日本。JuliusBaer銀行駐紐約的全球固定資產交易部負責人薩達斯奇o羅賓斯先生(SadakichiRobbins)是這樣形容市場反應的:“恐慌的念頭從那里閃爍出來……世界末日的場景。9月9日搖曳著恐懼,同時也伴隨著利潤回報,這表現于:2004年8月期間,私人投資者拋售的美國股票比他們所買入的美國股票的價值要多出20億美元。而他們拋售的美國公債比他們所買入的美國公債的價值要多出40億美元。”
在隨后的國債發行銷售中,雖然并沒有重復出現9月9日發生的債券發行遭遇,但是,每個人都已經明白了這個警告——引用駐地華盛頓的美國研究機構國際經濟研究所主任佛瑞德o伯格斯(FredBergsten)的話說,就是:“任何一天都可能要準備逃生,這是千真萬確的。”倫敦經紀公司MonumentSecurities首席經濟分析師斯蒂芬o劉易斯(StephenLewis)說得更加直露:“事實是,美國財政和超額的貨幣維持了這些年來全球經濟的發展。但如今,這種超額已不為外匯市場所容忍了。這種現狀的出現和存在是沒有選擇權的,我們無法改變這種現狀。我們唯一要面對的問題是,我們應該如何把調整后的痛苦分擔出去?”
第二部分 8.布什政府:瘋子管理下的精神病院
喬治oW.布什和共和黨暗中支配著美國國會,布什和國會都意識到了國家財務的慘況,然而他們卻仍然繼續展示著他們好奇、迷人、盲目的信心。他們堅信事情會變得越來越好,堅信美國的財務狀況將會日益改善。但是事實上,他們制定的一系列表面上美妙的政策使得事情變得越來越糟。
要想解決美國的貿易逆差,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雖然,為了減少貿易逆差,美國政府制定了一系列的積極政策,但是這些政策并不包括減少進口石油的消耗量。美國政府之所以要這樣做,是因為美國注定要維持它作為世界上石油需求大國的地位,同時還要維持稅收較高但燃料消耗極大的豪華車的龍頭老大地位,以及日漸老化的工業基礎設施的地位。
第一屆布什政府對增長的聯邦財政赤字承擔直接的責任。布什政府繼承了上屆政府留下的一大筆聯邦預算,他把這筆錢花得一文不留而且還欠下一筆聯邦赤字。2004年3月,無黨派國會預算辦公室報告中指出:聯邦赤字的全面增長并不是受到經濟低迷的影響,而是由于裁減稅收和增加開支所致。
布什政府大規模削減美國稅收,這就給未來的一年增加了將近20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負擔。更糟糕的是,白宮看來很有可能把這種臨時措施變成永久性經濟政策。如果這樣的話,美國財政赤字的負擔會更加嚴重。這種通過裁減稅收來促進國家經濟增長的政策原理源于供應經濟學,而這種經濟政策理論最早是在里根政府時期得以奉行和實施的。在這種理論的指導之下,政府裁減了公民所必須交納的個人所得稅,留給他們更多的錢進行消費,同時就也給予他們更大的消費空間。廣大民眾由于稅收的減少,個人收入增加,因此有更大的消費空間進行額外消費。這些額外的消費刺激了經濟的發展,給經濟的發展提供了很大的動力支持,并且隨著時間的推移,各州的稅收收入也隨之增長。在里根執政時期,這個理論可謂是聲名狼藉,更何況大部分可以享受到減免稅收優惠政策的人,只是處于美國頂層社會的1%的有錢人,而不是針對美國普通大眾,因此,即使實施一定稅收減免政策,實際的額外消費可能還是不太樂觀。老布什總統駁斥供應經濟學理論是“巫毒教經濟”。
如果白宮不準備提高稅率,美國中央銀行,也就是獨立于政府的聯邦儲備委員會,其強大的阿倫。格林斯潘主席給予政府的選擇就變得非常有限。由于受到布什的政治思想體系的制約,布什政府可能選擇兩種可能的方法。第一個方法是大幅度削減聯邦開支。另一個方法則是把聯邦開支的主要項目轉移到各州、各城市和各縣或者是每個市民身上。從布什政府和他的支持者的聲明和行動來看,白宮好像計劃要同時實行這兩種方法。
2003年財政年度,美國聯邦政府花費了大約22,000億美元。在這22,000億美元開支當中,8600億是所謂的“自由開支”(discretionaryspending),政府可以自由支配這筆資金,任意選擇它的用途和去處。剩下的那一部分就是“強制開銷”(mandatoryspending),聯邦政府依據國家相關的法律規定來支配這筆錢的去處和用途,聯邦政府必須嚴格執行法律規定不得挪作他用。“自由開支”中有49。5%的款項,也就是4250億美元,全都花費在國防開支方面。布什政府意欲在國防建設上投資更多,因此,減少開支的主要目標(以及責任和開支轉移)必須是增加強制消費。
共和黨右派非常清楚,如果他們對聯邦的社會開支計劃、醫療保險、醫療補助和社會保障做出任何一次正面攻擊,那么他們的言論和倡議將是不得人心的,也很難得到積極的響應,而且他們的這種責難也很難對國會產生影響。美國人格魯姆o朗奎斯特(GroveNorquist)宣布的稅收改革的目標是把聯邦各項收入降低到某個水平點上,這樣,某些將要實施的計劃或項目因為資金的匱乏而不得不宣告破產或崩潰。當被問及,把聯邦議程如此清楚明了地公諸于眾是否會因此遭遇任何危險時,他回復道:“不會。不會有任何危險發生。我認為,精明的左翼人士早就已經知道他們身陷困境中——并且,他們也一定知道我們正在挖掘出他們整體的計劃結構和勢力結構。”
《金融時報》(FinancialTimes)用苛刻的言語對上面的措施做了評論:
瘋子正掌管著精神病院……提議大幅度地削減聯邦開支,特別一些社會項目的開支,是一個詭計多端的選舉主張,但一次財政危機給通過秘密手段進行的強制削減行為帶來了窘迫的前景。對于他們(極端的共和黨人)來說,破壞了多邊國際秩序還覺得意猶未盡;在收入分配上,長期以來所持有的觀點也需要作根本性的轉變。
布什總統和國會兩院中大多數的共和黨人,想要實現如《紐約時報》(TheNewYorkTimes)所說的“財政列車失事”計劃。如果這個計劃能夠順利實現的話,那么美國政府隨后就會停止資助一系列越來越昂貴的計劃項目,然后聯邦政府可以盡可能地把更多負擔和責任轉嫁給50個州和無數的地方政府,包括廣大的美國公民,讓公民自己去支付和承擔更多的的醫療保險和退休保險。
雖然高風險戰略本身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但是要實行這個計劃至少要解決兩個主要問題。一個問題是,在2010年到2020年的10年時間里,美國預計會有大約7600萬的退休者——他們是嬰兒潮時期出生的人——這樣就會增加數以萬億計的聯邦社會保障和醫療保險開支,這是強制性的聯邦開支。如果在這10年期間,那些不斷努力進入政府工作的人能夠避開這顆特殊的子彈的話,那么他們的工作或許會更加舒適一些。另一個重大問題是,在這7600萬即將面臨退休的公民中,大多數人已經無法為自己安排足夠的個人退休保障金。如今,美國聯邦政府試圖把這個沉重的負擔轉移到50個州身上。看起來這是一個非常不錯的舉措,但是,美國各州根本無力支付這筆龐大的費用,各州政府也同樣面臨著破產的危險。
第二部分 9.各州資金危機
正如全美州長協會執行總干事史基派奇所說,全美50個州都將會面臨自1812年以來最嚴重的資金危機。29個州正面臨著累計1000億美元的資金短缺,而且,按照法律,49個州必須維持預算平衡。股市的崩潰、失業人口數量的不斷增長以及企業的破產和倒閉,導致了各州稅收的縮減。在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景氣時期,全美大多數州政府已經削減了他們的各項稅收和開支。2001年和2002年,各州已經紛紛啟用儲備金來應付經濟壓力。現在,隨著收入的不斷減少、日常開支的不斷增加和儲備金的日益耗盡,各州立法機關正在面臨更加嚴峻的挑戰。
各州都在盡可能地削減各項社會服務項目,提高各種稅收。在很多州,開設新的稅收項目或者是增加一定的稅收都必須由公民投票批準。盡管各州分攤的醫療補助資金越來越多,然而,華盛頓政府還是要把更多的負擔轉嫁給各州政府。
在新保守黨思想的操縱下,華盛頓政府試圖把財政危機轉嫁給各州。然而,各州的日子并不好過,如果一些州希望維護最少的社會項目支出,它們就必須大幅度提高稅收。稅收提高后,市場就將會發揮調節資源的作用。正如20世紀60、70年代發生的情況那樣,富人遷移到稅收更低和服務更好的州,在那里重新開始生活,謀求新的發展。而那些貧窮的人們,只能固守在土地上,依然貧困潦倒,痛苦掙扎著度日。
在經歷了10年到20年的水深火熱的歲月后,美國也許會產生一個財政完善的政府,但是為這個結果所付出的代價太大了。正如很多右翼共和黨人所持觀點一樣,美國聯邦政府的政策,迫使各州不再依賴聯邦政府,長此以往,將誕生一個各州相對獨立的國家。
一個荒唐的傳統觀點支配著聯邦政府的行為,這也是一個不斷重復出現的美國式的殘酷邏輯:如果人們生活貧窮,那么一定是他們自己的過錯。華盛頓的保守黨傳統基金會的梅麗薩o帕杜(MelissaPardue),在評論那些已經用盡終生福利保障的人——那些失業的人們時,稱贊了克林頓時代的福利改革:“那些受到經濟蕭條沖擊的人是因為他們沒有工作。不參加工作的人也就不會有更多的收入。因此要加倍鼓勵人們去尋找工作。”貧窮是窮人自己的錯。社會上的普遍民眾,他們必須承擔他們的行動和懶惰帶來的后果。
第二部分 10.為我們的阿根廷哭泣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對6~7位數字并沒有太具體的印象,就如同恐龍留給我們的印象那樣模糊不清。我們都知道恐龍是龐然大物,碩大無比,但是由于我們從未看見恐龍這種稀奇動物,因此我們并不知道恐龍實際有多么巨大。我們只有把一只恐龍的圖片放在一個正常人的圖片旁邊,通過比較我們才可以想象恐龍的實際大小。相對而言,我們對于國家預算赤字和國家收支差額之間的巨大反差,也是必須要這樣比較才能夠有一個感性的概念。美國的收支是用百萬、十億甚至是萬億來表達的。如果說,收支差額的數據已經大得驚人的話,那么比收支差額更為巨大的國家預算數字就可想而知了。一個很簡單的事實是,美國作為一個獨立的聯邦國家,不僅分裂了,而且破產了。如果美國是一家公司,那么它的管理層會因為非法貿易被判刑。
白宮似乎非常希望看到美元下跌的情況,他們甚至希望事態向這個方向發展。換而言之,白宮期待美元貶值,他們甚至對此持樂觀的態度。早在2004年11月,在法蘭克福的一個會議上,聯邦儲備理事會主席艾倫o格林斯潘(AlanGreenspan)陳述道:美國財政赤字已經成為一個鐵錚錚的事實,我們無法回避和否認。在某些方面,政府其實是期望通過貶值來增加美元收支差額。國際投資者最終將調整他們所擁有的美元財產儲備,或者是尋求更多的美元彌補風險,以此刺激美國財政赤字的金融支出。事實上,艾倫o格林斯潘很早也曾經預言過:在今后的五年,發生美元危機的可能性很大,發生的幾率是75%。
從理論上來說,美元的貶值應該會促進美國出口,美元的下跌也會刺激美國進口更加昂貴的商品,這樣就可以削減美國巨額貿易逆差。事實上,情況不容樂觀,美元的貶值沒有減少聯邦赤字。
那么,美元的貶值是否能夠真正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哪怕是在短期內有利于美國經濟的發展呢?人們對此表示了懷疑,他們主要有三個方面的疑慮。
首先,中國政府堅決保持人民幣不貶值,并且保持人民幣對美元的兌換率。因此,中國對美的出口成本實際上并沒有增加多少,也沒有因此變得更加昂貴。其次,由于美國企業的海外子公司所生產的產品和提供的服務構成了一半的貿易逆差,因此此類產品或服務的銷售額的減少,會對美國公司資產負債表和美國的股票市場產生負面的影響。再次,由于美元對外國投資者的誘惑力已經呈不斷下降趨勢,美國聯邦儲備局有責任提高美元利率,以給那些投資者更多的回報。然而,提高美元利率,就意味著削弱甚至會損害美國普通家庭的利益。
許多重量級的美國評論員,紛紛對美國的國家財政狀況越來越憂心忡忡。2004年1月,前美國財政部長羅伯特o羅賓(RobertRubin)、美國重要思想庫——奧金斯研究所的資深研究員彼得o歐斯薩格(PeterOrszag)以及經濟決策投資研究公司的艾倫o辛奈(AllanSinai)三人聯合向美國經濟組織提交了一份研究報告。該報告稱,美國官方推測說財政赤字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有所削減,然而根據研究結果表明這種推測并不是建立在合理推測的基礎之上。他們警告稱:
龐大的赤字還在呈不斷攀升的趨勢,并且可能會降低人們對前景的預期和信心。在潛在的財政赤字、金融市場和房地產經濟當中,這種負面影響會引起和產生惡性循環……盡管這種財政和金融混亂引發了一系列的潛在消費,但也引發了一些負效應,然而這種潛在消費及服負效應,可能會使得不斷攀升的龐大的預算赤字陷入更加惡化的困境。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保羅o克魯斯曼(PaulKrugman)補充說:
國際投資者對阿根廷的信心持續到了將近于20世紀90年代末。分析員們無視阿根廷那些巨大的預算和貿易赤字,他們對此并不以為然;他們堅持稱,商業友好的理念和態度,自由市場政策會讓整個阿根廷得到更好更充分的發展。但是當所有美好的信心都走向破滅崩潰的時候,那種樂觀的理念被事實證實為是如此愚不可及的事情。阿根廷,這個曾經是世界新秩序的展示品,很快變成了經濟災難的笑柄……為我們的阿根廷哭泣吧。
艾倫o格林斯潘爭論稱這種顧慮其實是建立在過時的國際金融觀念之上:“歷史告訴我們,令人可喜的機會降臨了,小分裂會緩沖目前的不均衡。”2004年1月,在一次英國財政會議上,艾倫·格林斯潘指出,當電信泡沫爆發時,新金融手段允許國際系統去消化幾千億的損失:“不同于前一階段的大規模金融災難,沒有任何一家主要機構不被波及到……”為了躲避這次金融風險的沖擊,人們創造了一些新辦法。這些新辦法開創了一個“比已經存在了四分之一世紀的金融系統更有彈性、更有效率、也因此更有活力的金融系統”。由于投資者與他們國內市場的聯系變得越來越少,這使得“美國比前幾十年籌集到更多的經常帳戶赤字”。
無論是左派還是右派,爭論的雙方都一致同意,只有在全球框架內,美國的金融問題才能得以解決。如果由前財政部長羅賓所說的危機真的發生了,那么類似國際金融機構這樣的機構在救援行動中扮演了一個極為重要的角色。如果艾倫·格林斯潘的觀點被證實是正確的,那么我們現在已經生活在一個新的全球經濟體制下,在這個新建的體系之中,美國只不過是其中一個參與者而已,盡管它是極為重要的一員。
如果這是我們所面臨的現實,那么全球體制則需要全面徹底地、認真地進行一番革新,這其中包括更換美元的國際儲備貨幣的地位,即以某種貨幣替代美元的地位。這樣一來,約翰o梅納德o凱恩斯(JohnMaynardKeynes)在1944年布林頓森林會議上提交的提議——建立國際清算組織,使用該組織虛擬的貨幣去平衡貿易波動——可能會被認為是富有想象力的合理的提議。
無論解決問題的方法是什么,這個方法都必須是一種全球化和多邊性的解決方案——直接對立于美國貨幣管理的單邊政策。這種單邊管理政策不僅沒有保護到普通美國公民的利益,促進美國企業的繁榮,反而讓他們的經濟承受能力變得更加敏感和脆弱。
美國經濟整個體系都依賴于美國平民百姓的經濟狀況,依賴于普通老百姓支付帳單和消費其他東西的能力。現在普遍存在的一種假設——美國的平民百姓可以過上好日子,生活水平的提高可以帶動更多的消費并促進經濟繁榮——最近的150年,大部分人接受了這個假設。從這個意義上來說,美國在購物商場中所產生出來的威力和它在軍事上所產生的威力一樣大。削弱美國中產階級的購買力就如同用炸彈和恐怖行動來襲擊他們的心臟一樣有效。
中產階級的精髓就是美國夢——其實就是一種信念,就是任何人,或是從廣義上來說,每一個人都可以通過不懈的努力獲得上流社會的地位并享受到上流社會的生活。但是,美國夢正處于困境中,它面臨著重重的困難,而美國政府的所作所為使這種美國夢,在任何時候對美國人來說都變得更加遙不可及,變得更加難以實現。
第三部分 1.準富翁:今日美國的階級和貧困(…
今天,我們比任何時候都更接近了消除貧困的理想狀態,也更接近消除人們對生活的恐懼的理想狀態——
赫伯特·胡弗(HerbertHoover)
1928年10月
在丹麥詩人皮特·海因(PietHien)所著的一本詩集的封面上,描繪了一幅生動的卡通形象。畫面上一個肥胖、禿頂的中年哥本哈根商人,深深凝視著一方小小的池塘。在池塘的倒影中,這個肥胖禿頂的中年男子,看到的自己卻是一個高大威猛的海盜形象。這幅漫畫所表現出來的意境和今日美國的情況是多么的相似啊!它所反射出來的幻象,是多么類似于美國的荒野西部和白宮群英的關系啊!“美國夢”(AmericanDream)向人們描繪了一個獨立、自信的社會,一個潦草粗獷的、平等的共和社會。在這個社會中,每一個男人和女人都會變得優秀、成功、富有,如同他們本身能夠做到的那樣。
在如今的美國社會,有不少人依然孜孜不倦地努力追求著霍肖基·阿爾杰(HoratioAlger)式的夢想——19世紀,美國暢銷小說家霍肖基·阿爾杰創作了一個從一貧如洗到家財萬貫的經典傳奇故事,此后“從赤貧到巨富”就成了美國人的夢想。這個傳奇故事的目的是“激勵人們不懈努力、追求成功。半個多世紀以來,這種精神深深地激勵著阿爾杰式的勇敢無畏的英雄們——那些年輕人的奮斗精神和奮斗史有力證明了偉大的美國夢,并且鼓舞了幾百萬美國年輕人的英雄夢想。”美國設立了“霍肖基o阿爾杰獎”。每年,美國都會將該獎項“頒發給那些成功的美國人,以表彰他們的顯著成就,同時也肯定了他們積極的主動性和進取心,以及誠實、努力地工作、自力更生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品質。”這些獲獎者給美國人豎立了一些卓越的榜樣,給予人們很大的精神鼓舞。阿爾杰著有數以百計的暢銷故事,由于現實的榜樣的存在,這些暢銷故事中的經驗和教訓變得極為簡潔明了:在美國,每一個人,無論經濟多么貧困,出身多么低賤,只要誠實、努力和樂觀,就能擁有財富和取得成功。
然而,這種移民-先驅-個人主義者的夢想,并不僅僅是美國一個國家的夢想,它的魅力和光輝照耀了整個世界。這個誘人的夢想深深影響了20多萬歐洲移民。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這支龐大的歐洲移民隊伍遠渡重洋,漂流到了美國,他們不僅懷抱著追求財富的夢想,還夢想著過上一種遠離封建政權統治和遠離偏見的新生活。大量的移民源源不斷地向美國蜂擁而來。美國吸引了幾百萬個來自于拉丁美洲、亞洲、非洲和歐洲的移民——尤其是那些非法入境的移民,但是,實際上,移民們的處境卻是一片慘淡。
“美國夢”的魅力在于,有時候它確實可以美夢成真。在某種程度上,美國是個名副其實的開放社會。一些一貧如洗的移民者確實賺了大錢并且家財萬貫。每一次移民浪潮的第一代人都吃足了苦頭。他們超長時間工作,冒著種種風險,挖掘地道,建筑高樓大廈,挖掘煤礦,鋪設鐵軌,或是全天候地在小餐館及商店工作。他們如此不辭勤苦,就是為了下一代能夠過上更好的生活。這群數量龐大的移民不但自己過上了更好的生活,他們也建設了城市、學校、醫院和福利機構,而所有這些設施都給他們的子孫后代奠定了更好的生活基礎。那些創業失敗的人們已經被永遠地遺忘了,但是他們的奮斗精神卻使這個美國夢綻放出勃勃的生機。移民的感激之情激起了一種強烈的愛國熱情。
在美國中產階級的自我形象中,美好的神話扮演了極其重要的角色。2000年《時代》(Time)雜志做了一份調查,19%的答卷者稱他們位于金字塔端1%的最高收入者行列;另外20%的人稱希望將來某一天能夠進入最高收入者行列。用《天堂里的波波族》(BobosinParadise)作者大衛o布魯克斯(DavidBrooks)的話來說:“我們當中沒有任何人真正過著貧困的生活;我們都是些準富翁。”作為一個到處都是準富翁的國家,美國這種自我陶醉的形象,釋放著難以預料的強大威力。這種自我形象或許是一種幻想,然而這是一個強大的幻想。如果你想到財富就圍繞在你身邊,在你觸手可及的地方,那么你就不會憎恨那些已經家纏萬貫的人。你就不會想要去揍他們,而是千方百計想加入到這個團體中去,成為他們中的一員。
借助美國電影及電視作品的影響,“美國夢”被復制和推廣到全世界,美國社會對其自身的形象設計,也等同于美國對整個世界的形象設計。有兩個主題反復出現在“美國夢”里:第一個主題是,獲得成功;另一個主題是,悠閑舒適的生活。在這個社會中,你的工作和你取得的成就,遠比你的出生重要百倍。美國社會沒有天生的貴族。一個從相對貧困、沒有任何背景的家庭中走出來的孩子,也可以成為總統。比爾o克林頓(BillClinton)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相反,歐洲社會則被認為是更加注重形式、更守舊、等級更加森嚴的社會。盡管經過后天努力,你本身可能極其出色,但在歐洲由世襲貴族組成的上層社會中,你也會被拒之門外。或許有一天,你的孫子會被允許加入這個上層社會的梯形壁壘中去,但條件是他們的父母——也即你的子女——進入貴族學校就讀,并且要學會包括如何使用餐具、如何吃菜等一整套的餐桌禮儀。
然而,“美國夢”里的美國社會形象和當前美國的社會現實并不一致。在大西洋兩岸的高爾夫和美國鄉間俱樂部里,“老貴族”與“新貴或暴發戶”的那種區別依然存在。
第三部分 2.準富翁:今日美國的階級和貧困(…
當今的美國是一個等級森嚴的社會,社會之間的等級劃分,甚至比歐洲的任何一個國家都要嚴重。像歐洲的大部分國家一樣,美國也有階級劃分,不過這種階級劃分標準與歐洲社會的劃分標準不同,美國的階級劃分是建立在金錢基礎上的。在美國,普通百姓要提高自我的實際機會比在歐洲要小得多,并且在很大程度上,決定的因素是他們在何處出生以及他們父母擁有多少財富。
根據2003年聯合國發展計劃署所提供的人類發展指數,美國在最發達國家中排名第7,在挪威、冰島、瑞典、澳大利亞、荷蘭和比利時之后,但仍是一個十分適合于居住的地方。然而,根據聯合國發展署提供的人類貧窮指數1(HumanPovertyIndex,HPI-2)來看,美國位于第17位——是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體系中最差的一個國家。
1該指數用于衡量貧窮和懸殊差異。
列表3。1:17個經濟合作發展組織體系國家HPI-2排序
排序 國家
1 瑞典
2 挪威
3 芬蘭
4 荷蘭
5 丹麥
6 德國
7 盧森堡
8 法國
9 西班牙
10 日本
11 意大利
12 加拿大
13 比利時
14 澳大利亞
15 英國
16 愛爾蘭
17 美國
從社會及政治的角度來看,在不同的社會階層之間,財富分配不均的影響力遠不及階層之間流動性的影響力大。在后工業社會,談及19世紀的工人階級幾乎是沒有任何現實意義的。在后工業社會,產業工人能賺到足夠多的錢去維持他們的生活,而且他們的后代也無須遵循父輩的生活軌跡成為另一代產業工人。21世紀的社會,可劃分為三個社會階層:屬于富人階層的上層社會,貧窮的下層社會,兩者之間還存在一個規模最為龐大的中產階級。
階層之間的流動變化性是衡量社會和經濟成功以及穩定性的一個重要尺度。如果大富大貴家財萬貫者變得身無分文,他們是否會失去他們已經取得的特權和優勢呢?如果下層社會要提高自己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他們面臨的困難有多少,是易如反掌還是難如登天呢?中產階級是否擁有合理可靠的安全保障,來維持和確保他們現有的生活,保證他們的孩子將來會發展得更好?
2004年的調查報告顯示,1/3的美國人不再相信“美國夢”。一些人之所以對“美國夢”失去信心,是因為他們雖然一生都勤勤懇懇、不辭勞苦地工作,卻在老年時仍要面對令人窒息的貧窮生活。而其他一部分人,則質疑“美國夢”本身的可信度。
在如今的美國社會,社會分配不均和社會階層之間缺乏流動的矛盾無法協調。從財富分配的角度來看,美國是最不公平的社會。這對于美國社會并不是什么好兆頭。更為重要的是,從現實的角度來衡量美國的影響力,這對于嚴重依賴普通百姓的貸款和消費以保持經濟發展的美國社會來說,并不是個好兆頭。
如果美國的經濟整體并不景氣,陷入重重困境中,那么隨之而來的是,個人獲得成功的機會將會更加有限。這種情況本身就削弱了“美國夢”的可信度,降低了其誘惑力。美國社會實施兩面政策,一方面是積極允諾,一方面是設置種種障礙,現實與理想之間的巨大鴻溝,基本上銷毀了“美國夢”。
第三部分 3.大富大貴者
財富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有誰不記得我們拿到的第一份工資?這筆錢的數目或許不大,但是它比我們曾經得到的要多得多,因為這筆錢絕大部分都歸我們自己支配。大部分人在領取第一筆工資時都會覺得,一下子變得很富裕——而相當一部分人覺得比以前的任何時候都要富裕。因此,人們對于財富的定義和他們所處的生活圈的人們的收入水平有關。而這又涉及到另一個概念,即你如何定義你的生活圈?是你的家庭,你生活的小鎮,還是你的國家?
財富的多寡與消費水平的高低有關。假設人類中吝嗇的守財奴的比率恒定,在某種程度上,如果人們的財富增加,則消費水平也會相應提高。對于中產階級來說,收入與支出之間呈正比的關系。如果你掙到更多的錢,你會買更大的房子或汽車,會選擇更舒適愜意的度假方式和度假地點,經常到更為高級的餐廳就餐,也會把瓶裝的保加利亞夏敦埃酒換成默爾索干白葡萄酒,你會把連鎖店的衣服換成阿瑪尼系列的套裝。
然而,當你擁有大量的財富時,這種財富和消費之間并不成正比例的關系。甚至,當財富積累到一定階段后,你的消費水平已經與你擁有的財富沒有任何關系了,即你可以隨心所欲地消費,而不用擔心你付不起足夠的錢。當你在最高檔的小區擁有最完美的房子,另外還擁有三套度假別墅、供你差遣的傭人和汽車,你已經擁有了你想要的大部分東西,這樣一來,你需要增添或置換的東西就會越來越少了。對于那些大富豪來說,財富的增添并不能刺激更多的消費。但如果你1個小時掙5000美元(1年大約1000多萬美元),你的工資上漲了50%,那么很有可能你會花掉50%或更多的收入。但是,如果你的工資接近于美國最低工資標準即每小時5。15美元,現在如果把你的工資提高到每小時7。5美元,那么很可能你會把額外增加的全部收入都花費掉。換而言之,如果想要讓社會保持持續的消費,更合理的做法是把錢分配給那些較為貧困的人群而不是那些較為富裕的人群。但是,事實恰恰相反,在美國社會,向來都是有錢的人更加有錢,沒錢的人更加沒錢。
事實可以讓我們相信,比起20年前,現今的美國擁有更多的有錢人,但實際上,人均擁有的財富并沒有增加。美國聯邦儲備局(中央銀行)主席艾倫o格林斯潘在1998年爭論,盡管最高收入者的人數在增加,但與全國總收入相比,他們的收入實際上并沒有增加多少。格林斯潘引用了美國普查數據,佐證了他的觀點。
然而,美國普查數據其計算方法本身存在問題。因為計算方法不同,得出的結論也就不一樣。舉個例子,兩個好朋友下班后一起喝酒,他們中有一個年薪9萬美元,而另一個年薪11萬美元,那么,他們說他們兩個的平均年收入為10萬美元。他們這樣平均他們的年薪,得出的數據讓你覺得無可厚非。但是,如果一個年薪120萬美元的人后來加入到他們的飯局,他們三個人又平均了一下他們的年收入,則這個數據就會變成每年每人的平均年薪是46萬美元。這個數據本身并沒有錯誤,但是這種算法得出來的數據,顯然毫無意義可言了。
美國收入統計表通常有兩種劃分形式,一種是10%的種類;另一種是十分位數的形式。艾倫o格林斯潘采用十分位數的方式來表示,收入排名最前的那10%的美國家庭的收入并沒有比另外90%的那部分家庭富裕多少。以這種方法計算,美國的所有家庭收入都很好。
然而,事實并非如此。1998年,美國納稅者中收入排名前10%的人,最低收入為8。1萬美元,但在這10%的比例中,大部分的財富是屬于收入排名前0。1%的那部分有錢人的。收入排名在前1%的那部分有錢人的最低收入為23萬美元。如果仔細地研究和分析,這個財富金字塔會變得更狹窄。收入排名在前1%的那部分人的總收入中,60%的財富掌握在收入排名在0。1%的那一部分人手中的,他們的最低收入為79萬美元,而這60%的財富中,有一大半的錢流向排名在0。01%的那部分人手中。盡管這個金字塔最頂端不過是1。3萬人,但是他們的最低收入為360萬美元,平均人均收入為1700萬美元。因此,盡管收入排名最前的10%的有錢人只比其他人多賺了很多錢,但收入排名最前的1%的人則比其他人多賺了巨額財富。根據國會預算辦公室所提供的數據,美國的稅收是由收入排名前1%的納稅人所繳納的。
按1998年通貨膨脹調整之后的美元計算,美國的平均年薪,從1970年的32,522美元上升到1999年的35,864美元,人均年薪上升了10%。根據《財富》雜志的統計數據,同期內,美國企業的公司總裁或管理者的平均實際收入(工資、獎金和股息)從130萬美元上升到3750萬美元,他們的收入上升了2785%。1970年,公司總裁的收入是工人平均工資的39倍,到了1999年,他們的收入已經上升到了1000多倍。這是一個基本性的變化。康奈爾大學經濟學家羅伯特o弗蘭克(RobertFrank)評論稱:“現在,美國人可以依靠自己的工作收入變成有錢人,而在25年前這確實是不太可能實現的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一份研究報告顯示,1979~1997年期間,收入排名前1%的家庭的稅后收入上升了157%,而在同期,中產階級的對應收入只上漲了10%。
美國人口中最富有的1%的人口擁有了全美國38%的財富,紐約大學經濟學家愛德華o沃爾夫(Edwardwolff)稱,從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90年代末期,美國百萬富翁家庭的數量幾乎翻了一番,達到480萬個。1995年,在提交個人所得稅利息的1。3億美國家庭中,有130萬美國家庭的收入超過20萬美元,到2001年,這一數據上升到300萬。
第三部分 4.赤貧者(1)
與上流社會光鮮亮麗的形象相比,在美國社會光譜的另一端,官方統計的排名20%的最貧困人口,他們的形象就比較糟糕了。2001年,根據官方公布的貧困線標準,18~64歲年齡段的最低收入標準為9214美元。美國人口調查局的調查資料顯示,3290萬美國居民生活在貧困線下,其中未成年人在貧困人口中的比例是35。79%,但是在全國總人口中卻只占據了25。6%的比例。18。2%的6歲以下兒童生活在貧困線下,非西班牙血統的白種人的貧困率在不斷攀升,而18~64歲之間的人口的貧窮率也呈上升趨勢。美國農業部稱,有3100萬美國居民“溫飽毫無保障”。大約有900多萬人經歷著真正的饑餓生活,農業部把這種貧困的生活狀態,形容為“由于缺乏食物供應,他們無法獲得食物,他們生活在不安和痛苦的恐懼之中。”2002年,美國25個主要城市的緊急食品救援需求幾乎上升了20%。比起1965年,今天有更多的美國人生活在貧困中。
平均貧困程度——衡量“貧窮的深度”的方法——也在不斷加劇。那些被官方劃分為貧困人口的窮人的人均收入不足2707美元,這意味著美國出現了從未有過的最大的“人均貧窮差距”。2001年,將近180萬年齡介于18~64歲之間的美國人,其年均收入是6507美元。2002年,紐約貧民救濟機構謝絕了向8。4萬個饑餓兒童提供食物,原因是該救濟機構已經沒有儲備的食物提供給這些孩子了,與2000年相比,這一數字激增到218%。2002年,紐約食品銀行和救濟組織每天都救助100萬個紐約饑荒者。
在美國,大約有4000萬居民無法享受醫療保險,另外預計還有290萬人的醫療報銷數額過低。醫療保險問題變得越來越嚴重——無法獲得醫療保險的人數,從2001年的240萬上升到2002年的436萬,幾乎上漲了一倍。據統計,2002年整個年度,全美有15。2%的人口沒有享受到任何醫療保險,而在2001年,沒有醫療保險的人口只占全國人口的14。6%。將近1100萬美國未成年人享受不到絲毫的醫療保險,也沒有任何醫療保障。在未來的3年中,預計還有9萬的美國兒童將會失去醫療保險。
在美國,醫療保險其實是一個政治抉擇的問題,而不是財政問題——美國是當今世界上最富強的國家之一,2002年美國在醫療衛生事業方面的建設基金占國民生產總值的14%。相反,世界衛生組織稱,從醫療保障、效益和效力方面來看,法國的醫療衛生事業是“世界上最棒的”。2002年,法國投資9。9%的國民生產總值用在醫療衛生建設方面,為5900萬居民提供了世界上最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而美國沒有獲得醫療保障或醫療保障不健全的人口就有6900萬。在歐盟,每10萬人中有322個醫生,而美國的同比數字是279人。
大約15%的美國人收入甚微,他們的處境堪憂,一旦稍有差錯,他們便陷入貧困的險境。63歲的芝加哥護士羅斯o謝弗(RoseShaffer)的遭遇,殘酷地驗證了人們的這種擔心。2000年10月的某一天,謝弗太太心臟病突發,暈倒在大街上。因為情況緊急,她并沒有被送到較遠的國立庫克郡醫院,而是被緊急送往最近的的一所醫院——愛德維科特南郊醫院,這是路德教會屬下的一所慈善連鎖醫院。如果在庫克郡醫院就醫,謝弗太太就無須支付任何醫療費用。但在愛德維科特醫院,謝弗太太并沒有任何醫療保險,換而言之,她必須支付在愛德維科特醫院住院期間的一切費用。作為愛德維科特醫院的非醫保病人,謝弗太太每天需要支付6000美元的醫療費用,她一共住院治療3天,為此她必須支付1。8萬美元醫療費。對謝弗太太而言,這是一筆龐大的數字。她無力支付這筆昂貴的治療費。愛德維科特醫院依據聯邦法律的規定,委托了一家債務托收機構向謝弗太太催債。這家代理公司對謝弗太太窮追不舍,直到她宣告破產為止。為了保住她最后一份財產——房子,謝弗太太不得不在一家兒童看護機構夜以繼日地長時間工作,以償還債務。
弄清上面的情況,我們就不會為美國出現越來越多的病人大驚小怪了。盡管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好最先進的醫學院和醫院,美國的醫療條件和醫療設施越來越好,但沒有能力享受這些醫療服務的人口卻越來越多了。美國各個州所面臨的財政危機致使各州紛紛削減了許多基本的醫療保障計劃。各州一直都缺乏足夠的資金支持一些疾病(如肺結核、哮喘等)研究。由于沒有社會精神病救治措施,數以千計的精神病患者流落街頭自生自滅或者被投入監獄。一些州(如肯塔基州)大大削減了老年人的醫療保障計劃,其他州(如德克薩斯州)則削減了兒童疾病預防計劃。
結果可想而知。德克薩斯州1/4的兒童沒有接受任何疾病疫苗防疫注射。密西西比州超過1/10的人患了糖尿病。緬因州則有超過1/10的人患有哮喘病。1993~1995年期間,這三個州的居民每月平均生病只有6天以上,但在1999~2001年期間,他們平均每個月平均生病14天以上。
第三部分 5.赤貧者(2)
美國人比加拿大、日本和大部分歐洲國家的居民壽命要短。美國女性的壽命比哥斯達黎加的女性壽命要短。瑞典的嬰兒死亡率是美國的一半,而利比亞、毛里求斯和塞舌爾的嬰兒死亡率則低于底特律。
任何國家醫療衛生體系的取消行為都會殃及美國企業。美國企業不得不為其雇員承擔龐大的醫療保險費用,有時這筆費用就像個無底洞一樣沒有盡頭。醫療費用成了企業的一項新的投資。美國汽車通用公司每年為其員工支付的醫療保險費用的總額,比鋼鐵成本還要高。醫療保險也成了雇員就業選擇的考慮因素之一。
對于那些低收入者來說,住房問題是一個嚴重的問題。住房開支預算占平均家庭開支預算的37%,美國最貧困的720萬家庭把一大半的收入都投資在了住房方面。將近20%的無家可歸的人應聘全職工作或者兼職工作。2004年美國聯邦預算削減或取消了7項主要的住房政策,如“HopeIV”計劃。
整個20世紀90年代,2000萬美國最貧困家庭無法支付住房費用。加利福尼亞州裁減了社會住房計劃,政府提供的項目資金從2000~2001年度的57,800萬美元下降到2002~2003年度的1100萬美元;康涅狄格州的住房援助項目裁減到1100萬美元;2002年北卡羅萊納州的州住房信托基金從900萬美元裁減到300萬美元,裁減了2/3。俄亥俄州的住房計劃一年內就已經裁減了25%。美國市長及國家城市聯盟會議要求建立國家住房信托基金,然而,美國住房及城市發展組織(HUD)主席梅爾·瑪廷內茲(MeiMartinez)否決了這個提議,他稱“地方政府不應該指望聯邦政府解決問題。”1998年,美國無家可歸者全國聯盟(USNationalCoalitionforHomeless)統計稱,每個職員每小時需要掙到8。99美元,才能承擔得起只容得下一張床那么大的斗室的租賃費用。同年,美國經濟政策機構的統計數據顯示,30%的美國工人每小時只掙到8美元的工資,甚至更少。
在美國,貧窮和福利有其特殊的內涵。對大部分發達國家來說,窮人普遍都是那些失業者、病弱者和殘疾人。導致他們貧困的直接原因,在于他們沒有勞動能力。他們沒有工作,因此無法獲得勞動報酬,也就沒有了直接的經濟來源,當然也就導致了生活陷于貧困。對他們來說,失去了勞動能力也就意味著面對貧困的生活。但在美國,情況卻并非如此。美國人的貧窮和勞動能力沒有太多直接的關系。很多美國人勤勤懇懇地工作,但是他們仍然度日維艱。美國最大的零售機構之一——沃爾瑪連鎖折扣商店,呈現出讓人瞠目結舌卻又顯而易見的事實。作為沃爾瑪超市的擁有者,沃爾頓(Walton)家族的5個孩子的平均身價為205億美元。2003年美國《福布斯》(Forbes)雜志財富榜將他們列為全球最富有的家庭。但沃爾瑪公司支付給員工的工資卻是少之又少,以至于該公司的人事經理給新招聘的員工發放如何向政府申請食品卷的資料。
2004年10月,安妮o凱西(AnnieE.Casey)和洛克菲勒(Rockefeller)基金會發表了一份聯合研究報告。該報告稱,920萬美國工薪家庭僅僅能夠維持生計。報告揭露了1/5的美國工人從事中等薪酬的工作,他們的薪酬低于每小時8。84美元——這個數據是美國四口之家的貧困線時薪收入標準。他們的薪水很低。正如研究報告所指出的,“在汽車旅館工作的領班、五金店的零售店員或咖啡店的廚師,如果他們并非單身,需要撫養孩子,那么他們的家庭的生活條件會很艱難,他們的工資太低了,難以維持一個家庭基本的生活所需,他們生活拮據,入不敷出。”
1998年至1999年,美國記者巴巴拉o厄萊雷奇(BarbaraEhrenreich)曾先后在佛羅里達州、緬因州和明尼蘇達州做過很多收入低廉的工作,例如招待員、酒店服務員、療養院助理、家庭清潔工和銷售助理等。在2001年出版的《美國生存體驗實錄》(NickelandDimed)一書里,她詳細地講述了自己難忘的生活體驗。她發現這些工作的報酬總是在聯邦政府規定的最低工資標準——每小時5。15美元左右。她需要從事一份全職和一份兼職工作,才能付得起最基本的房租費用,例如流動房公園里的拖車或者是活動房屋。而對于一個由兩個大人和兩個小孩組成的標準的四口之家來說,要維持基本的房租,意味著這個家庭的兩個家長每個人每天至少要工作12個小時,兩個大人合起來至少要做三份工作,換句話說,他們其中一個人至少要做兩份以上的工作才能勉強維持這個家庭的基本支出。他們每天都把大部分的時間用于工作,用于家庭生活、社會發展的時間就少之又少了。他們同樣也沒有什么時間去輔導孩子的功課,像交流、購物和其他需要做的事情都要掐著時間做完,他們盡可能用最少的時間去把這些事情做完。
厄萊雷奇總結說:“有些事情失常了,嚴重的失常。一個身體健康的未婚單身女子,即使她擁有一輛用于上下班的汽車,哪怕她努力不懈的工作也幾乎不能維持她自己的生計。你無需研修經濟學學士,就可以明白基本的事實——工資太低,而房租太高。”
第三部分 6.中產階級
對于那些已經飛黃騰達身價百倍的人來說,“美國夢”也許已經不能引起他們太大的興趣,對于那些依然溫飽不足的下層社會來說,“美國夢”又是一個可望而不可及的海市蜃樓,那么對于中產階級來說,“美國夢”似乎是一個可以實現的熱望。我們對于中產階級的定義是:那些年收入在2萬美元到9萬美元之間的一群人。他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質量高于貧困線水平,但低于收入排名在前10%的富翁的收入標準。
在過去的20年里,中產階級的收入在日益減少。這正如保羅o克魯曼教授所指出的:“如果富人賺到更多的錢,那么剩下來給其他人的錢也就更少了。”我們還是用數字來表達中產階級的收入水平:
飯店經理和廉價旅館經理的年收入為2萬多美元;在美國有許多低成本營運的公司,如美國鷹牌公司(美國航空公司)、達美聯運公司(達美航空公司)或美國大陸特快客運公司(大陸航空公司)等,在這些低價運營的航空公司,飛機駕駛員初始年薪在1。3萬~1。6萬美元之間,但已經有幾年工作經驗的老駕駛員年薪可提高到4萬美元;美國教師的平均年薪為41,351美元。2002年,紐約的電信技術員年薪可達5萬美元;1996年,一個在加利福尼亞一家醫院給殘疾兒童治療的理療師,和他的妻子——一所學校的代課老師,他們總收入是48,444美元。
到1997年為止的20年內,中等階層的收入提高了10%,但是扣除物價因素,從2001到2002年,中產階級的家庭收入實際上降低了1。1%。下降到42409美元。對很多中產階級的收入者來說,他們的實際工資并沒有增長。他們相對意義上的財富和安全感也被破壞殆盡。由于企業縮小規模,從1980年到1995年,3900萬美國企業雇員因此失業。在美國,醫療保險和工作是互相捆綁的,就是說有工作才有醫療保險,而大部分養老儲備金是由雇主繳納的,一旦個人失去了工作,哪怕你盡快找到另一份工作,還是會影響到醫療保險以及退休金計劃。
職業婦女、私人債務和美國傳統慣例的移民浪潮這三個因素刺激和助長了近20年來美國經濟的發展。
美國創造了世界上最大的服務行業。新興的服務行業的崛起為美國開拓了更多的工作崗位。購物商場、醫院以及醫療保健中心等新興的行業為美國提供了1400萬個工作職位。其中大部分的職位都提供給女性職員。如今,近一半的美國家庭都是雙薪家庭,就是說在一半的家庭里妻子不再閑守家中,而是忙碌在各個工作崗位,這些職業女性為他們的家庭創造了另一份收入。美國的雇員需要工作很長時間——平均一周工作50個小時——并且,美國雇員假期工作的加班工資是所有發達國家中薪酬最低的。
私人債務的增加刺激了服務行業的發展,服務業的繁榮提供了更多的工作崗位。到2001年底,美國的抵押貸款發放總量(現有抵押貸款的新增抵押貸款或再融資)超過了20,000億美元。60%的抵押貸款總放量,或者說12,000億美元,是再融資,比如說,靠提高資產凈值而不是借貸來重置另一份資產。1998年,借貸給收入在5000美元以下的借債人的債務償本利息的收入所得提高了22%。
美國中產階級的生活節奏越來越快,他們在高速運轉——他們中的大部分都走進勞動力市場并且工作時間越來越長——他們這樣努力的工作只是為了安定和穩固既有的生活水平和社會地位。他們靠工作收入以及借貸款來維持中產階級的生活水準和生活方式。他們普遍認為,美國是一個股東的社會。但是,在很大程度上,這種觀點是虛構的,很不現實。根據信用卡酒店網絡銷售聯盟1的分析報告指出,2000年,年收入在2萬美元以下的人中,僅有14%的人有一些微薄的股票收入;收入在2萬美元到7。5萬美元的人中,有20%的人有一些股票收入;但收入超過20萬美元的人中,87%的人有股息和分紅。據紐約股票交易中心稱,1998年,8400萬美國股東中,僅有338萬人直接持有股票。換而言之,美國股東所持有的股票,60%的份額是養老金、退休金或相互資產凈值基金。在美國,中產階級股東的股票交易經濟只是一個神話而已。
1一家設在伊利諾斯州里弗伍茲市的稅務分析公司。
第三部分 7.效率和流動性
與其他國家相比,美國不同階層之間的個人收入差距很大。但是,新保守主義者爭辯說,這又能說明什么呢?無論勞動技能有多低,或者勞動薪酬有多少,由于勞動市場的自由化和就業的簡單化,使得生活在底層的人們有了不斷向上攀登的機會和可能,也使得這種向上層社會的攀登更容易一些。一旦有了向上攀登的機會,那些不懈努力的人將會獲得成功。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人們認為,身處更高的社會階層就會獲得更多額外的收入,這種獎勵制度促使那些急欲改變社會地位的人不斷提升自我。任何想要限制獎勵制度的措施和意圖,任何影響財富重新分配的限制措施,都會無可避免地導致出現前蘇聯曾經歷過的情況,即“國家假意支付薪籌給我們,我們也假意地工作。”
同樣是市場占主體的國家,美國社會各個階層之間的流動性要遠遠低于歐洲的一些國家。一份比較美國勞動力市場和7個主要歐洲經濟實體(其中包括3個勞動力市場高度規范的北歐國家)的研究報告指出,美國工人收入分配的流動性最低。與其他7個國家相比較,美國收入排名最后的20%的工人流向收入稍高的20%的部分的人數最低,而流向收入最高的60%的比例也最低。
一份最近公布的國際經濟組織調查報告顯示,在英國、意大利和德國全職工作的雇員,收入、升遷的進度比美國的全職雇員快。相反,美國工人很可能看到的不是工資不斷攀升的情景,而是要面臨收入不斷減少的窘境。國際經濟組織報告也指出,比起勞動市場管理比較規范的歐洲國家,美國的勞動力流動性相對而言比較低。
第三部分 8.霍肖基·阿爾杰的奇怪來生(1)
如果以上所列的糟糕的狀況都是無可爭辯的事實,那么為什么霍肖基o阿爾杰的神話依然頑固地駐扎在人們的心中?這是因為,人們真切地感覺到,美國已經變成了幾個不同的國家。來自不同國家和地域的人們生活在美國這個大熔爐般的國家里,他們彼此之間有著或多或少的社會或文化影響。雖然,在一個居住圈,種族和民族的因素仍然發揮了一個重要的作用,但財富的多少才是決定一個居住群體的最重要因素。相同的種族和民族聚集在一起,而財富分配相當的人也會聚居在一起,財富的多寡強烈地影響著這些聚居群體的排列組合。
美國上層社會,真正富裕起來的人擁有了所有財富,但是他們同時也選擇了脫離美國社會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巨額財富使他們幾乎可以完全獨立地生活,可以擺脫任何公共供給。他們生活在寬闊的私人住宅里,把他們的孩子送到全世界最好的私立中學和大學就讀,他們為自己支付醫療保險,他們到全世界最好的醫院和診所接受治療,他們駕駛著私人飛機從自己的機場起飛,進行環球旅行。
把上層社會與世隔絕的生活演繹得最極致的地方是私人封閉性社區(HomeOwner?Associations,HOAs)。在這個封閉式的社區里,他們可以脫離他們的國家和州,進行獨立生活。社區中的居民也給打算入住的后來者設下了條件:一個家庭可以有幾個孩子,他們最小的年齡是多少,是否允許飼養家庭寵物,什么類型的寵物可以飼養,什么品種和體重的寵物狗可以允許飼養。私人保安公司把一些房屋所有者協會和外界隔絕起來,只允許受邀請的人來訪,那些沒有受到邀請就直接造訪或私自闖入者將會被拒之門外。一些私人封閉性社區里有多達5000人的住戶。在美國,如今有700萬個家庭生活在這種門控式的社區里,而在1963年,只有不到300萬人選擇生活在這種門控式社區。美國建筑師奧尼爾o佩頓(NealPayton)在文章中寫道:“門控式社區是城市生活中一種令人深惡痛絕的方式。他們這樣做,實際上是把自己同各自的鄰居隔絕開來。也是同公眾生活隔絕開來。”據統計,在加利福尼亞州,大約有40%的新家庭都住在高強大院后面。
很多美國中產階級也過著一種與世隔絕的生活。他們不僅與窮人隔絕,也與富人隔絕。不過,曼哈頓市是僅有的一個例外。在曼哈頓,即使某些人掙的錢高于平均工資(一年超過10萬美元),但他們依然要面對食宿之憂。
大衛o布魯克斯(DavidBrooks)對中產階級的現狀做了總結性的陳述,他說:
但是,如果你是美國規模最宏大的中產階級中的一員,那么你生來就不能頻繁地接觸那些你負擔不起的昂貴的東西,那些東西與你的距離非常遙遠。雷克薩斯(Lexus)是一個從豐田汽車分離出來的針對北美市場的豪華車品牌,并不是每一個角落都有雷克薩斯汽車的經銷權,你不能享受到雷克薩斯汽車的優越品質。你不能到豪華飯店去用餐,也沒有專業的斟酒服務員幫你把那些昂貴的瓶裝酒水分類開來。你只能消費得起沃爾瑪超市或是美國科爾連鎖百貨公司的大部分商品。你可以偶爾到美國德克薩斯州的知名餐飲連鎖店MacaroniGrill用餐。此外,開著一輛豪華氣派的捷豹汽車(Jaguar)去教堂做禮拜,或是請一家專門的餐飲公司為你準備晚宴,這只能是中產階級遙不可及的夢想。
1945~1965年的20年間,在州政府和聯邦政府的幫助下,美國中產階級開始支付昂貴的購房費用,變成了有房一族。在初始階段,45%的美國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而到了末期,美國家庭的住房擁有率上升到65%。買得起房子的人也越來越多了,擁有自己房子的中產階級家庭越來越多了。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起,美國的人口增長了30%,但是從1975年到2000年間,美國的住房開工率1下降了40%。在加利福尼亞州,只有不到40%的中產階級能負擔得起市區房子住房貸款。許多中產階級的購房者已經被美國住房市場排除在外。昂貴的房價使他們無法負擔起購房款或住房貸款,他們沒有足夠的經濟能力來承擔一套房子,因此,他們只能被住房市場“驅逐出境”。
第三部分 9.霍肖基·阿爾杰的奇怪來生(2)
1住房開工率是衡量該國建筑業活躍程度的指標,由于建筑業為經濟發展變化周期中的先導產業,預示未來經濟的變化。
一方面是私人社區的奢華生活,一方面是中產階級的窮酸生活,貧富之間的分流日趨明顯,其差距甚至讓人瞠目結舌。美國住房會議報道稱,1/7的美國家庭面臨著一個重大的選擇,如果他們想住得舒適愜意,那么他們就得花費超過50%的總收入用在住房投資上;如果他們想節約一些錢挪為他用,不愿意在住房投資上花費太多錢,那么他們就得住在不太讓人滿意的房子。
在下層社會,工人的工資極低,依據聯邦最低工資標準,一個工人月收入最多為1200美元左右。對于一個雙薪收入的家庭(雙職工家庭)來說,如果這個標準的收入是作為一個家庭的額外收入,那么他們的生活就不會過得太緊。但是,如果是作為一個家庭唯一的生活收入來源,那就入不敷出了。這種入不敷出的生活狀況會引發很多問題。美國記者巴巴拉o厄萊雷奇在佛羅里達州的某個大賣場當售貨員的時候,她發覺她只能租得起帶有小廚房和衛生設備的單間公寓。這個簡陋的小屋在一個移動房屋的后面。即使是這種最基本最簡陋的住房,每個月也要花去她500美元的房租。她租的的這個小屋距離她上班的地方有50公里遠。她預先支付了一個月的房租,還得交一份等額的押金。事實上,她也只能租得起這個價位的房子了,因為她只有1300美元的的盈余資金來租房。每個月從1200美元的月薪中拿出1000美元存入銀行,似乎是不太可能的事。
巴巴拉o厄萊雷奇對她的工作伙伴的住宿條件及環境做了一些簡單的描述。她的一個同事每月花600美元租一間小屋,那種小屋被形容為“移動房”。一個20歲的年輕孕婦同事和她媽媽住在一起。另一個每月花700美元的租金租一間單人房。一對沒有車的夫婦每晚要花60美元租一個廉價旅館的房間,而他們每個月的房租等于他們工資總收入的75%。而另一個單身同事則住在他自己的貨車里。他的貨車就停在當地購物中心的后面,每天早上他都去租用那對“旅店夫婦”的淋浴池洗澡。
如果你是住在私人封閉性社區的寓所里,你是不可能淪落為一個大賣場的售貨員,也不可能會淪落到夜宿貨車里的。當然,你也不可能會去沃爾瑪這樣的超市購物。如果你每夜花費75%的工資租用一個廉價旅館的房間睡覺,那么你也不太可能會去其他地方買什么額外的東西了。
在當今的美國社會,生活優越的上層社會,小資情調的中產階級,以及為溫飽苦苦掙扎的下層社會,他們之間存在著一種深深的隔膜和一道高高的門檻,他們之間很難互相滲透,也很難互相跨越。每個階層,尤其是相對而言社會地位較低的某個群體,總是會從同一階層的其他人那里吸取很多社會標準。各個階層之間的隔閡和樊籬威脅了國家的總體發展和經濟發展。那些家財萬貫者、那些受過良好教育的人以及那些有更多閑暇的人,理所當然地,對國家的政治討論和政府政策具有更大和更為深遠的影響,他們對此也更具有發言權。
第三部分 10.殘缺的教育夢(1)
那些運氣不濟至今尚未飛黃騰達的人仍然對“美國夢”醉心不已。他們總是能從那里獲得希望——無論他們目前的現實處境多么艱辛和不如人意,他們的子孫會有更好的未來。教育是通向成功的大門,教育也是無數窮苦家庭和身份卑微的人向上層社會發展的一個金光大道。
教育是促進經濟發展,也是促進整個社會進步的一個重要工具。19世紀,由于政治原因及經濟原因,社會初級教育誕生并發展起來。工業化經濟需要更多受過教育的勞動力,在一些特殊的領域,那些受過學校教育的人會有更多的成功機會。教育對于民族社會的發展也是舉足輕重的。
美國的創始人之一,美國第三屆總統托馬斯o杰斐遜(ThomasJefferson)在一篇文章中寫道:“我知道,除了人民自己,沒有一個安全的場所可以寄放社會極權;如果我們都認為人民群眾沒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他們不能用健全的判斷力來行使他們手中的權利,那么我們別無選擇,我們只有通過教育,來引導和提高他們的判斷力……”在此后的50年,英國保守黨政治家,英國首相本杰明o迪斯雷利(BenjaminDisraeli)把教育的重要性提到一個更重要的高度:“一個國家的發展及命運依賴于該國的教育發展及普及程度。”
在全球范圍內,各國開始實施普及初級教育,甚至把普及初級教育規定為義務教育。即每個公民都有義務接受教育。隨后,各國提供了全民范圍的第二階段中級教育,最后又實施了更高要求的第三階段教育——高等教育。對一些國家來說,第三階段的高等教育是免費的,學生無需負擔任何學雜費。在另外一些國家,家境貧困的學生將會獲得政府的資助以完成該階段的學業。
1944年,美國政府設立了一項特殊的獎學金——GI法案(TheGIBill),來資助那些戰后退役軍人接受高等教育。對于很多工薪家庭來說,這項獎學金使他們家里有機會出現第一個大學生,也使得他們買房子的愿望成為可能并且實現。GI法案被形容為“中產階級的一塊奇妙的魔毯”,它被形容為美國歷史上最具有變革意義的立法之一。由于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和取得一定的專業成就,“嬰兒潮”時期的父母們終于實現了“美國夢”,提高了他們的社會地位。
教育已經成為美國發展的動力,然而兩個互相關聯的趨勢悄悄破壞了教育在美國社會所扮演的角色。其一,公共教育體系使富商的人數銳減。其二,為了平衡預算收支,地方政府和各州政府都裁減了教育基金。
在美國,有10%的學生就讀于像安杜佛大學和埃克賽特大學這樣的私立學校(英國的私立學校就讀比例是7%);22%的學生選擇到私立綜合大學或專科學院去完成他們的高等教育。在美國,這樣的大學舉不勝舉,其中包括:東海岸的常春藤同盟(包括哈佛大學、耶路大學、康奈爾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加利福尼亞州的斯坦福大學、德克薩斯州的萊斯大學和芝加哥大學、伊利諾斯州的西北大學、喬治亞州的埃莫利學院、北卡羅萊納州的杜克大學。馬薩諸塞州的麻省理工大學和加利福尼亞州的理工學院也是私立大學。每年這些私立大學的學雜費高至4萬美元。
根據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提供的數字,美國在第三階段的高等教育方面,投資了國民生產總值的1。4%。相較而言,英國投資了0。7%的國民生產總值在大學教育上。而法國和德國的相應數值為1%。然而,在1。4%的國民生產總值的教育投資中,又有92%是注入到私立大學或是私立或專科學院中去的。因此,盡管美國比法國多投資了大約40%的國民生產總值發展第三階段的國民教育,但實際上只有8%的教育經費直接投資于公立大學和公立專科學院中。
私立大學的平均學費是18,273美元,而公立大學的平均學費是4000美元。生活費是額外另計的,并不包括在學費之內。在一些小城鎮,每年生活費大約需要1萬美元。在1965年,國家資助低收入學生就讀的主要聯邦機制——“羊皮紙補助金”(thePellgrant)可為一名公立大學四年制的學生提供80%的費用,但到了2000年,這個數字就下降為40%,就是說,國家提供的貸款只能支付大學四年40%的費用。2003年,美國公立大學的學費提高了13%,2004年則又提高了10。5%。
美國教育部的統計數字表明,在2000年,25歲以下的年輕人中,有15。9%的人中學沒有畢業就離開了學校。中學肆業者的年平均收入大約1。6萬美元,而那些有碩士學位的人年平均收入是5萬美元。更讓人吃驚的是,51。2%的中學肆業者不是沒有工作就是沒有工作能力。對于一個個人財富決定教育程度的體系來說,那些學業不良的父母,他們的孩子進入較好學校接受較好教育的機會也相當少。
這不僅僅威脅到“美國夢”,也嚴重削減了未來美國工人的勞動技能,也因此削弱了美國的潛在經濟能力。如果一小部分的美國一流大學仍然在前沿研究領域引領著世界潮流,則每個人提升社會地位,走向上流社會的故事就大不相同了。2004年中國有32。5萬個理科畢業生,是美國理科畢業生的5倍。從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的理科畢業生就呈不斷下降趨勢。2003年,中國政府投資了600多億美元在研究和發展方面,而美國則投資了2820億美元用于此方面。中國在此方面的低投資意味著有130萬中國研究人員致力于中國的發展,以抗衡74。3個美國研究人員。
第三部分 11.殘缺的教育夢(2)
美國理科畢業生的比例比中國和日本的可比比例少一半。每年有600萬中國學生參加英特爾公司贊助的國際科技比賽,而在美國只有5萬個學生參賽。正如《紐約時報》編輯托馬斯o弗里德曼(ThomasFriesman)指出的“在中國,比爾o蓋茨是小甜甜布蘭妮,在美國,小甜甜布蘭妮就是小甜甜布蘭妮……中國人和印度人并不是爭著和我們競爭看誰排在最后,他們和我們比誰排名在最前。”
一份關于中學生科學分數的國際比較(1994~1995)顯示,在21個被調查國家中,美國排名第15位,排名優于意大利、匈牙利、立陶宛、塞浦路斯和南非,但落后于瑞典、荷蘭、冰島、挪威、加拿大、新西蘭、澳大利亞、瑞士、奧地利、斯洛文尼亞、丹麥、德國、法國、捷克共和國和俄羅斯。美國最有影響力和最具代表性的55所大學中,抽出556名高年級學生參加某項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他們中有40%的人并不知道美國內戰發生于何時。
美國公立教育基金是當地政府的職責所在。1970年聯邦政府撥給公立教育基金的比例占教育基金總數的5%,而到了1999年,這個數據下降到基金總額的4%。1970年,當地政府撥款50%,而各州政府撥款剩余的50%。到最近的30年來收支并不平衡,1999年各州只投資了50%的款項。
全美國的公共教育基金負擔沉重的狀態已經持續了很多一段時間了。各州目前的危機和當地稅收及收入危機無疑使這種狀態雪上加霜。一份相關的報告是這樣形容費城一所小學圖書館的破爛情形的:“圖書館的桌子和椅子陳舊不堪,歪歪斜斜,破破爛爛。圖書館里也看不到一臺電腦。”它又進一步指出圖書館的書籍非常過時,連最近五屆的美國總統都未曾提及,可見書籍的年代久遠。
俄勒岡州的科瓦利斯市共有15所中學,目前其中的3所學校已經關閉了。而幼兒園的服務時間則裁減至半天。俄克拉荷馬州的塔爾薩市正在開設速成課以培訓母親以及外祖母們作為孩子們的自愿代課老師。亞利桑那州圖森市的校長們要求家長向學校提供手紙和海綿,并且學校還把剩余物品交換其他的必需品。
俄克拉荷馬州削減了1。58億學校基金,或者說是削減了8%的基金數額,2002年可能還要裁減掉5000個老師,而該州的教師人數為4。4萬人。這個比例相當于要裁剪掉1/10的教師。阿拉巴馬州學校董事會預言:“在未來的30年里,公共教育將會出現最壞的預算情況。”俄勒岡州從52億美元學校預算中削減了4。18億美元,余額已經所剩無幾,預計還會裁減掉9500萬美元。這項經費的裁減措施主要是通過每學年削減了15天的上課時間,另外還有28天的裁減計劃將會實施。在荷蘭,這么長時間的停課意味著學生不能學習到算數中的十進制系統,科學課中的電學或是俄勒岡州歷史。一個學年中停課15天意味著教師每年最多能掙到5000美元,比他們能賺到的最高限額要少(在俄勒岡州擁有碩士學位經驗豐富的老師每年最多可賺到56700美元)。一些科羅拉多州的學校把上課時間裁減到每周四節課,以此來減少經費支出。在加利福尼亞州被列入下崗教師預備名單中的人數已高達2。5萬人。
公司贊助及廣告在美國公立學校中起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以ZapMe!公司為例。它給學生提供免費計算機房和登陸免費網站的機會。作為回報,學校承諾機房每天至少開放4個小時。門道在哪兒呢?當然是ZapMe!公司用心良苦。因為網絡瀏覽器在一刻不停地顯示廣告。公司還可以收集每個學生經常瀏覽的信息,把它們賣給其他公司以此獲利。全美國12000個學校的800萬個學生每天收看電視臺第一頻道提供的免費教育電視節目。第一頻道每日12分鐘的播放時間中只有20%的時間專用于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題材。余下高達80%的時間則播放廣告、體育、天氣預報、電影和該頻道自己的宣傳。
一些軟飲料公司,如可口可樂公司和百事可樂公司實施了一項特別的賺錢計劃。這些飲料公司與校方商定把自動售貨機安裝在校園內,然后學校從自動售貨機的銷售總額中提取一定比例的盈利。根據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所提供的資料,高中校方從自動售貨機銷售額中提取98%的盈利,初中校方提取74%的盈利,而小學校方提取的相應比例則是43%。這些在校園自動售貨機中所銷售的飲料都在第一頻道做大量的廣告。有趣的是,一項調查表明,在最近的30年里,過度肥胖的美國學生比例從5%上升到15%。
同樣,大學校園也難逃此劫。內布拉斯加州中止了向1000名大學在校生提高助學金,并且縮減了401個大學工作崗位。愛荷華州立大學增加了18%的學雜費。喬治亞大學已經有一年多不再雇傭新的老師。而俄克拉荷馬州政府則要求俄克拉荷馬大學償還曾經撥給該校的教育經費。
2002年,在50個州中就是26個州裁減了教育經費。而私人捐贈給私人貴族學校的款項下降了6%。每個州都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學費,有些甚至提高了20%。毫無疑問,各州也紛紛要求得到政府的教育經費援助,俄亥俄州要求增加兩倍的教育撥款,加里福尼亞州要求增加3倍的撥款,而麻塞諸薩州則要求增加5倍的撥款。紐約州要求增加50%的撥款,密歇根州則要求增加39%的撥款,緬因州的相應比例是30%。
佛吉尼亞大學法律教授詹姆斯?賴安(JamesRyan)在《華盛頓郵報》(TheWashingtonPost)中寫道:“由于出生地及戶口所在地這個偶然的原因,這個國家的孩子受教育的機會差別非常大也非常不公平。這種不平等的影響和沖擊源遠流長。最初公立學校是作為社會調節器而出現的,但是隨著時代發展,公立學校最初的功能喪失了,它的存在加劇了社會的不平等。”
《紐約時報》對這種現象做了更加深入的闡述。在一篇評論文章中指出,在過去的10年里,美國聯邦政府在平均每個富裕家庭出生的大學生身上投資了10美元的教育基金,而相應的教育基金投資在貧困學生身上的卻只有1美元。這篇評論文章提到美國教育的問題也威脅到了整個國家的的發展,因為美國是一個仰賴機會發展的社會:“大約有25%的成績突出但家境貧寒的學生無法進入大學繼續就讀,因為他們支付不起昂貴的學費。如果這種現象繼續存在,那么通過教育提高自身的社會地位這個夢想將會破碎,并徹底消失。”
第三部分 12.勞動力和移民浪潮
在傳統的經濟繁榮時期,美國經濟的增長總是由大量的新勞動力來推動的。大多數新移民非常樂意從事薪酬比較低廉的工作。美國人經過勞動刺激經濟出口量并且通過消費刺激出產。在19世紀晚期和20世紀早期,這種繁榮景象往往是由大量的歐洲移民創造的。
類似的大量勞動力涌入美國的景象發生在1990年代。數據統計表明,大致有1350萬的新移民涌入美國,而其中大多數是亞洲人和拉丁美洲人。這次移民浪潮超過了19世紀末的那次“移民大浪潮”,是美國歷史上眾多移民浪潮中規模最為龐大的一次。其中260萬移民的年齡在25歲至34歲之間。他們的到來,正好填補了美國這一年齡段勞動力的缺乏局面。這次移民浪潮中大多數是中青年勞動者,老人占很小的比例,男性勞動力的比例明顯大于婦女勞動力。27%的移民者為大學畢業生,他們從事者科學研究、機械制造和IT產業研發,然而在教育行業卻很少有大學生去涉足。估計2/3的移民是非洲移民,他們在條件很艱苦的服務行業和工廠工作,比如肉品包裝行業。
如果以上的結論大致上正確,則美國經濟的動力是來源于另外的一些低收入的勞動力浪潮,但是另外一些數據表明,這次移民新浪潮帶來的長久的經濟影響力,明顯不同于早期移民浪潮。技術和全球的發展可能會影響移民消費的指向。
“大移民”時代的美國移民,像潮水一樣涌入美國,他們和家人一起建立新的生活方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在新的國家成立他們的家庭。這些新移民要建筑新的房子,購買食物和家具,并且要把他們的孩子送到學校去接受良好的教育,他們為美國經濟的新一輪發展做出了自己應有的貢獻。相反,今天一些或許說相當一部分拉丁美洲來的移民并不想定居在美國。他們可以通過高科技手段——比如衛星廣播、更便捷的飛機、廉價的手機等通訊手段,比以前更方便快捷地跟國內的家人保持緊密的聯系。拉丁美洲逐漸繁榮的經濟以及更好的生活服務,使他們更情愿選擇回到國內而不是定居于美國。他們非法的身份也往往使他們很難在美國組建家庭定居下來,送孩子去學校讀書。
紐約佩斯大學(PaceUniversity)的喬治o賓圖(JorgePinto),同時也是世界銀行前執行總裁,對此發表自己的看法:“人們以為移民會定居下來,其實他們大多數人覺得擁有足夠多的錢之后,會選擇回到自己的國家。”從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住在美國的薩爾瓦多人已經開始陸陸續續地返回他們以前居住的地方。一個明顯的例子是,薩爾瓦多88%的適宜中產階級居住的房子,是在美國工作的薩爾瓦多人購買的。
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回到自己的國家花錢,而不是在美國消費。在墨西哥,假如移民工人能夠為他們的家庭提供美元收入,那么墨西哥共和國的醫療設備將會有明顯的改善。事實也是這樣的,在美國,非法移民的墨西哥人在美國獲得的醫療援助遠比他們在國內享受的醫療服務差得多。2002年,有240億美元的外匯源源不斷地從美國流向拉丁美洲,這主要是通過在美工作的移民匯款實現的。其中流入薩爾瓦多的外匯就高達20億美元,這個數額是美國饋贈給該國的政府援助的33倍。另外還有16億美元的外匯流入哥倫比亞。墨西哥政府已經提供了相當數額的“移民基金”去支持地方事業的發展,比如學校、基礎設施建設和商業。從9月11日開始,外國移民匯回本國的美元外匯不斷增加,然而外國在美投資卻在不斷萎縮。
拉丁美洲的領導人,上至墨西哥的總統福克斯,下至圣薩瓦多市的市長埃克托席爾瓦,紛紛給美國施加壓力,呼吁美國給拉丁美洲的移民工人更好的待遇。由于阿根廷經濟的崩潰,在1999~2001年期間,據估計拉丁美洲因此而損失了250億美元的外國投資資金。然而,在此期間損失最為慘重的不是拉丁美洲的投資金額流失,而是成千上萬的移民打工一族。在這短短的3年期間,他們損失了500億美元的打工收入。以前拉丁美洲駐美的外交使節對該國在美國的非法入境者不聞不問,如今情形卻大不相同。2002年11月,哥倫比亞駐美大使路易斯o阿爾博倫o莫雷諾(LuisAlbertoMoreno)參加了一個在白宮門外舉行的夜間祈愿,要求美國政府給眾多在美國的哥倫比亞移民們提供臨時工作許可。
如果這次新的移民大潮中,相當大一部分比例的移民者不打算在美國定居下來,如果他們只是打算在美國工作幾個季度或者幾年,以籌集到足夠的資金回到自己的國家和家鄉組建一個農場或開辦一家公司,那么,這些來去匆匆的移民者的消費對于美國經濟的推動,就會遠遠小于過去那些廉價勞動力的移民浪潮所帶來的發展和繁榮。
第三部分 13.從“美國夢”中蘇醒
曾經的“美國夢”——提倡財富的不斷積累和社會地位的不斷提高——如今已搖搖欲墜。和其他可與美國相提并論的國家相比,美國的貧富差距,尤其是富人和中產階級之間的差距是最大的。這種差距比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任何時候都要明顯,并且呈日益擴大的趨勢。
和其他實力相當的國家相比,美國投資了更多的資金在醫療衛生保險方面。它對于第三階段的大學教育的投資也是最多的。然而,這些投資全都集中在有錢人或者是家境良好的人身上,他們是最大的受益者,而其他人卻很難享受到這些投資的實惠。醫療消費的集中已經成為緩解就業壓力的消極因素,而教育基金的集中使教育的發展產生了某種失衡甚至缺陷,這也是為何美國企業一直以來短缺理工科雇員的原因。
如今美國中產階級的工作時間比最近幾十年來的工作時間都要多。美國中產階級的工作時間增長,他們的休假時間也就因此而縮短很多。相較于其他旗鼓相當的國家來說,在美國,家境貧寒地人要進入大學接受教育或者是順利地完成大學教育似乎更難一些,他們所面臨的挑戰和變數更多更嚴峻。
如今的廉價勞動力移民潮不再像他們的前輩一樣長期地定居在美國,他們中已經很少有人會選擇在美國生活并長期定居下來。很多移民者在美國富裕起來后,都會離開美國。他們寧愿選擇定居在圣薩爾瓦多、圣地亞哥或是巴西的圣保羅,也不愿選擇生活在錫拉庫扎或者舊金山。
所有這些因素使得美國經濟的局面日趨滑向不穩定。長期以來美國經濟的發展和繁榮仰賴于普通的美國居民借貸能力,而普通大眾是靠借貸進行消費的。早就有人預言過,美國經濟很可能會達到了債務最高飽和點,消費者借貸不是為了購物或其他消費,而是為了償還舊債務,也就是說他們以新的貸款來償還舊的貸款。如今,美國經濟的增長是一個很奇怪的循環,每1美元的經濟增長都會產生6美元的額外債務。由于貧困階層的窘迫處境并沒有什么改善且不斷惡化下去,而中產階級所承受的社會壓力也越來越大,如今,美國衍生了一種真正的危機——借貸消費的惡性循環。
美國對這些隱性問題并沒有采取任何措施,甚至不屑于理會,這給美國的工業提出了嚴峻的挑戰。而如今美國工業所面臨的問題更是積重難返。
第四部分 1.從福特主義到白日夢:空洞化的美…
美國經濟的最大推動力恐怕是它的敵人了。在一定程度上,那些被美國人所誣蔑的粗俗的馬克思主義者、普通的右翼分子和未來的反帝國主義激進分子刺激了美國經濟的發展。美國資本的積累是它的敵人賜予它的禮物。這是統一和諧的過程。對于美國來說,無論美國的總統及議員是誰,他們不過是美國的傀儡和木偶人,而軍隊才是美國真正的意志執行者。美國意欲控制及領導這個世界,并且已逐步實現了它的愿望。
事實上,美國資本并非是單一的個體。美國工業有三種非常重要的模式。第一種是世界一流的跨國企業,它們的產品行銷全球。第二種是空殼企業。此類企業追求最大化利潤,然而,這是以犧牲長期效益作為代價的。有相當比例的空殼企業已逐漸滲透到第三類企業中。第三類是國防及航空軍事工業復合型企業。此類企業基本上都是國有工業。政府是它的最大主顧。
跨國企業的發展需要一個穩定的全球協議及政府框架。其他類型的企業(如空殼企業和依賴美元稅務而生存的企業),則需要一個更加獨裁的美國政府。
1870年以后,美國就取代了英國的經濟地位,引導世界經濟的發展潮流。20世紀90年代初期,亨利o福特(Henryford)創造了福特主義(Fordism)——前所未有的大規模生產和銷售市場。福特主義預示了工業革命時代的到來,也預示了大規模生產的發展及消費市場的繁榮。福特主義建立了一系列工業生產、產品分配以及市場營銷的新方式,這些新觀念很快就在全球擴展開來,并使美國變成了羅斯福總統(Roosevelt)所描述的“民主的兵工廠”(ArsenalofDemocracy)。二戰期間,美國生產了幾百萬支武器槍支、戰斗機、運輸工具及其他戰爭所需品。
福特主義模式誘發了工業及經濟的全球化發展,催生了一大批跨國企業和管理技術的發展。福特產品的風潮很快風靡了全美以至全球,使20世紀最后25年進入一個經濟繁榮時期。
亨利o福特堅決反對那種追求高收益低成本的商業邏輯。當時的各生產廠家支付給工人最低的工資,并以市場可以接受的最高價格賣出產品,從中賺取高額差價。相反的,福特付給工人高薪,把產品控制到較低的價格,以擴大市場份額。
福特創造了偉大的美國消費者。1914年,他支付給工人每天5美元的工資,是同行業工人工資的兩倍。他還把工作日的工作時間從9個小時縮減到8個小時。這種措施激發了福特公司的生產能力,并為福特產品打開了廣闊的市場。這種經營管理措施的轉變并非是出于慈善之心,而是出于對消費市場的考慮。工人是潛在的消費者,如果他們有更多的錢他們會進行更多的消費。在晚年,福特反對在自己的工廠實施更先進的自動化生產,理由其實很簡單,因為“機器人不可能購買汽車”。
另一方面,大規模的生產技術的應用使汽車的價格降低,無論是福特工廠的工人,還是其他行業的工人都可以消費得起。其中一款ModelT汽車的價格從1908年的890美元下降到1927年的290美元。所以,從1908年到1927年期間,福特公司賣出了1700萬輛汽車,比同期內其他所有汽車公司的總銷售量還要多。
福特的深思熟慮是建立在創造一個良性循環的基礎之上的。工人的工資收入比較高,工作的時間也比較合理,這樣的話,他們不但消費得起先前那些對他們來說是奢侈品的東西,而且他們也有休閑的時間去享受這些奢侈品。大規模的市場份額降低了產品的生產成本,由于那些奢侈品的價格有所降低,也就使工人階級的消費有了可能。需求量擴大就意味著有更多的工人有更多的錢去消費,那么,這整個過程將會不斷得到更新,使其更具市場活力。
當然,生活和經濟從來都不是如此簡單。通向消費者天堂的旅程,被各種危機和戰爭硬生生地摧殘了。但無論如何,福特主義模式確實代表了美國工業經濟最強勁的推動力。巧妙的獨創性、孜孜不倦的工作、合理生產的產品以及全球范圍的模式,這些因素有機地結合在一起,使“美國夢”重新生效。每個人都能夠實現他們心中的美國夢,哪怕不能攀登到上層社會,至少也能提高幾個社會階層。在福特生產流水線上的那些小伙子們,可以追隨福特的發財路——從迪爾波恩市的農場男孩到企業大亨。
像福特公司這樣的美國企業不是靠股票市場來籌集資金的。這些企業的高效益水平來源于創建者和管理者在快速發展的經濟當中的不斷創新。“思維新穎的移民為企業的發展注入了一股新鮮的血液,企業家們把廉價的土地和勞動力結合在一起,開拓了大陸市場的諸多機遇。”
股票市場的傳統角色是允許成功企業的創建者將公司的部分股份以股票的形式出售給大眾,以獲得資金。
華爾街的崩盤以及隨后發生的蔓延到全世界的經濟大蕭條,源自于美國銀行部門中那些自我規范和自我管制的體系的失敗。初期自由放任的資本主義并不能監督其自身,最終導致了內部的崩潰。富蘭克林o德拉諾o羅斯福(FranklinDelanoRoosevelt)在總統競選之初提出了“新政”,其中一個至關重要的舉措是采用1933年通過的“格拉斯-斯蒂高爾法案”(theGlass-SteagallAct),對銀行部門進行改革和規范。1934年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成立,以監督股票的保證金交易,并確保各個公司上繳準確的年度帳目。其他法規則緊密地監督及規范電力部門和其他舉足輕重的部門。
美國出臺了企業法規,來監督和規范各企業的首席執行官(CEOs)的行為。他們有效地管理著并不屬于自己的公司。過去,大部分的美國企業都是由公司的創建者或所有者親自管理和規劃的。如今,越來越多的專業管理者被聘用履行這一職責。首席執行官的首要責任是成功地管理公司,至于紅利和對股東負責則位于其次。
從二戰后到20世紀70年代末期,美國經濟以每年3%的速度增長。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眾多企業投資了相當大的利潤來擴大公司的進一步發展。聯邦國防開支投資了相當多的錢在一些重要的經濟部門,許多投資都用于尖端科技的研究和發展。
第四部分 2.個人投資者和機構股東
然而,股份所有權模式的徹底轉變,是經濟增長和經濟利潤模式下的一個副作用或者說是惡果。1945年,93%的股份是屬于個人所有,但到了1997年,個人所擁有的股份已經下滑到43%了。個人股東和機構股東之間的利益和要求并不相同,甚至大行徑庭。
私人投資者從福特、波音和IBM公司購買股份,他們的原始動機是作為退休金的一種儲備方式。這種投資的回報率比他們在任何金融機構的儲蓄和管理利息要高得多。因此,個人投資者在選擇這些投資公司時不但特別謹慎,而且他們還要考慮到比較長遠的發展及回報。實際上,個人投資者買的是公司的某些股份,但他們會選擇購買這些公司的股份是因為考慮到了這些公司的長期成就和表現。
對于機構股東來說,他們購買股票很大的原因是因為他們把股份看作是一種產品,他們想在較短時間從中獲利。因此,公司在股票市場的形象比一個公司的實際運作成就更加重要。這樣一來,股票本身就是一種商品。20世紀90年代,高科技的崛起加速了股票交易短期獲利的速度。因特網公司雅虎的股票在各股東手中的持有時間平均只有8天,亞馬遜公司的股票的保留時間則是7天,然而,可口可樂公司的股票通常在股民手里則長達26個月,相較而言,這是一個漫長的時間概念。
隨著機構投資的增長,華爾街崩盤后,從股票交易和金融服務行業中轉移牽制的壓力也日漸增大。撤銷管制變成股東價格革命中一件引人注目的政治事件。1998年,“格拉斯-斯蒂高爾法案”被廢止了。
美國議會的投票在很多方面都減低了福特制的樊籬。美國企業的優先管理權已經改變了,公司的利潤和得失不再是衡量公司成就的一個重要手段和方式,股票價格代而取之成為新的衡量標準;公司股東比公司本身更加重要;如今,公司首席執行官的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其公司股份期權。股票的價值越高,股東就越高興——公司的首席執行官也就更富有。
2000年,美國可執行的股票期權的總價值高達6000億美元,威爾o赫頓把這種情況稱作“世界歷史上最巨大的財富轉讓之一。”對于過去更多受到政治控制的企業來說,是一種驚人的轉變。這是一個秘訣,但這對于公司的真正成功來說,這并不是最佳秘訣。
第四部分 3.股東價值和空洞的公司(1)
通用電器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企業之一,同時也是最多姿多彩的企業之一。通用電器公司的創始人是美國一個偉大的人物,托馬斯o阿爾瓦o愛迪生(1847~1931),他出生于美國的英雄時代——資本主義早期。他成功地詮釋了美國人的美國夢,他從一個一貧如洗的窮小子不斷地奮斗成一個家財萬貫的企業家。他是一個發明天才。他發明的燈泡、唱片機深受大眾贊揚,且實實在在地融入到人們的生活,造福了廣大民眾。同時,愛迪生也是電子節氣閥的先驅。愛迪生創造了無數新奇的東西,他一生發明了1000多項專利。
通用電器公司最高引人注目的產品是它的家用電器產品。這些家用電器用具由新成立的浩普公司生產的。然而,這些產品的收入僅占整個通用公司總營業額的一小部分,并不是它大部分的收入來源。通用電器公司的收入涉及到美國國家廣播公司(NBC),亞太財經新聞頻道CNBC,美國全國廣播公司有線電視新聞網站(MSNBC)和美國國家廣播環球公司(NBCUniversal)等多家媒體和廣播。它制造發電設備,飛行引擎和許多工業產品。通用電器公司很大一部分工業產品都賣給了美國國防部。現在,該公司一半左右的事務都是金融服務,由通用電器金融服務機構負責。
現代的通用傳奇是與該公司一個光彩奪目的總裁——杰克o韋爾奇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從1981年起,就任通用電器公司的首席執行官的20年間,杰爾o韋爾奇創造了美國新管理風格,它領導的通用電氣公司是美國企業新管理體制的縮影。在韋爾奇的領導下,通用公司的年收入增加了14個百分點,這完全達到了韋爾奇當初承諾的最大程度地提高股東股票的價值。因此,韋爾奇成為華爾街的新寵。相較而言,1834~1837年間鐵路投資顯得毫無吸引力可言,它的最高回報只上升了9。5%,這和通用公司給股東的增值盈利是難以相提并論的。
韋爾奇長期受聘于通用公司,任期長達20年。在此期間,通用公司并沒有開發出什么引人矚目的新產品,也沒有賣出數以百計或是數以千計額外的洗衣機或噴氣發動機。通用公司的發展策略做了一個很大的調整。從生產轉型到金融服務是通用公司一個重要的發展,公司確實從這種轉型中獲得一些盈利,但是轉型后公司的最大收入來源并非如此,而是通過削減開支、關閉工廠、裁減工人以及縮減科研基金來實現的。在韋爾奇的領導時期,通用公司總共裁減了10萬名雇員。
韋爾奇在通用任職期間,聚斂了一大筆財富,估計多達10億美元。2000年,通用公司支付給他170萬美元的工資,其中包括獎金及股票期權。通用公司發給韋爾奇的退休金中6萬美元是顧問聘用定金,然而這也只是現金部分,非現金部分的收入更為誘人。通用公司承諾“保留韋爾奇在其公司的終身權利,他可以隨時回到通用公司的管理層工作,并且,韋爾奇享有任何在職員工所擁有的一切福利和服務。”
然而,像1981年到2001年間這樣的突出的盈利狀況,在通用公司的財務狀況中是不可能再重復出現了,2001年后,通用公司的盈利狀況也很不穩定。無庸置疑,公司在未來的發展中確實會有所收益,但是,最終,公司還是必須要通過生產和銷售洗衣機和噴氣發動機來支撐公司的財務支出,以及促進公司的進一步發展,并且通用公司需要重新審查它的金融服務產品。總而言之,通用公司不可能再裁減掉100,000雇員來節約財務支出了,它也不可能就目前的局勢繼續發展下去。一個進行通用股票交易的華爾街商人評論稱“杰克·韋爾奇領導下的通用公司不可能會實現它所預期發展的那個盈利增長狀況了。”
美國波音公司也聲稱,公司的經營重點做了相應的調整,從創建和發展一流的公司轉向最大化地增加股東的收益。在這個目標的影響下,波音公司的研究和開發能力也大大地削弱。過去作為世界領先地位地飛機制造公司,設計及建造新型飛機是波音公司的強項,不過,在其發展重點轉型后,人們開始不斷質疑其在這方面的能力了。
第四部分 4.股東價值和空洞的公司(2)
波音公司是制造全金屬單翼飛機的先驅,它為美國軍隊設計并制造了重型轟炸機,其中包括B-17飛行堡壘轟炸機(1935)和B-29超級堡壘轟炸機(1942)。波音公司漸漸地滲透到整個西雅圖和華盛頓城,并從當地鋁工業中獲利匪淺。新政的實施,給哥倫比亞沿岸的工業建立不少了廉價的水電工程,由于水電費比較低廉,鋁工業開始發展并興盛起來了。隨后,波音公司設計并制造了B-52戰斗機,并且協助實施了B-1重型轟炸機。波音公司繼續設計及制造了一系列很成功的噴氣式客機——707,727,737,747,757,767和777。
波音公司最知名的客機,是747大型噴氣式飛機。這個機型早在20世紀60年代就首次投入研發生產了。波音公司的賭注是,未來的航空客運發展趨勢,將更加傾向于一個較為低廉的市場,一個航班將一次載承更多的旅客,而機票價格卻相對的低廉。波音公司管理層把公司的未來的發展前途,投注到747大型噴氣式飛機上——而歐洲的定位卻大相徑庭,他們卻把未來的航空客運繼續定位在奢侈的航空市場,同時研發了英法協和式飛機,以適應和滿足未來的航空客運市場需求。
波音公司有自己的資金儲備。公司大部分的股東是一些忠實的小股東。波音公司與美國西北部的當地銀行,建立了非常良好的合作關系網。波音公司同時也為美國泛美航空公司試生產一些新型飛機。在規范的市場環境下,泛美航空公司足夠的收益保證,支付給波音公司試生產新型飛機所花費的費用。美國民航管理局管理和規范,保證了飛機工業的利益,它們籌集資金來發展飛機工業,促進技術革新。
12,500名工程師用了將近10年的時間,設計及制造出了波音747大型噴氣式客機。1970年,波音公司首次制造出的大型噴氣式客機,耗資20億美元。該客機后來轉讓給了泛美航空公司,直到1978年,波音公司才收到83架747客機的大訂單。此后10年左右的時間,波音公司當初投入的20億投資資金終于獲得很大的回報,它創造了200億美元的利潤。波音公司20億美元的投資獲得了10倍的回報率。然而,這并不是一個短暫的過程,這個工程前后歷時20年。
波音公司發展定位的變化,意味著波音公司不能再重復當初747飛機的賭注了,也就是說波音飛機要建造新型飛機的賭注無法再也繼續不下去了。銀行業消除管制后,地區銀行的數目大為銳減。據估計,在1980年到2000年期間,美國銀行的數目減少了一半。這種局面造就了銀行和房地產的一次性扭虧為盈,但也使得銀行的決策集中在少數的一些銀行總部。為了維護銀行自身的股份價格,沒有一家獨立的銀行或者是少數的幾家大銀行可以支撐得起20億美元貸款來支持長達20年的工業賭注。華爾街不會接受這種賭注。如果這樣,銀行的股價也會因此而遭受池魚之殃。華爾街的投資者當然也不可能會考慮投資在這樣的一些項目上。
1978年美國民航管理委員會撤銷不久,隨后,幾乎所有的航空公司都取消了管制。脫離了管制的航空公司降低了某些航線的機票價格,有些公司甚至不惜犧牲公司的利潤,甚至不惜血本無歸。這種局面導致了航空公司大范圍內的兼并和破產。如果不是在幾十年內,那么至少是在幾年內,美國的航空公司再也沒有一家能夠發展到泛美航空公司這樣的規模和業績了,它們也沒有足夠多的資金計劃提前購置飛機。航空公司也必須要小心翼翼地關心它的股價情況了。
1978年,美國股東協會的勃恩·皮肯特說服了一些公司的財務經理。他們聯合起來,試圖共同出其不意地打擊波音公司。據估計,波音公司每份股票價值75美元,但售價卻只有7美元。在這樣的情況下,華爾街擔心波音公司會轉變其發展策略,取代747飛機的發展計劃。然而,其他航空公司的偷襲計劃被挫敗了,原因在于波音公司的管理層獲悉了相關的消息,波音公司停止了制造新飛機的計劃,裁減了研發項目基金,將近50,000工人因此而被迫下崗。波音公司的股價飆升到每股60美元。費爾·康迪特時任波音公司的首席執行官,1996年他持有價值980萬美元的波音股票期權。他說:“波音公司的首要任務已經不是制造一些領先與同行業的新型飛機。如今,我們的主要任務是,努力創造一個以穩定股價為基礎的發展環境。在這種新的發展環境中,單價、投資利潤、股東利潤將由股東自己來判斷和衡量。這是一個巨大的轉變。”
1997年10月,波音公司實行的即時供應的低成本零部件定購及輸送系統崩潰了。這種即時供應體制的崩潰,說明了波音公司的轉變存在了很大的問題。即時供應體制的目的是,即需即買,不需要儲備重要的零部件,以減少終極廠商的成本支出,節約成本。然而與此相反,零部件供應商也采用即時供應制度,即他們也沒有儲備什么產品,只有當他們有訂單或有什么需求的時候,才去采購或生產這些產品,而不是事先儲備藏貨。糟糕的是,這種即時供應體制并不如想象的那樣獲得順利運作,由于某些環節的中斷,即時供應體制失效。由于缺少了一些重要的零部件,波音工廠被迫停產,短缺的零部件總價高達26億美元。
第四部分 5.股東價值和空洞的公司(3)
由于適時生產的即時供應體制的破產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波音公司開始考慮放棄建造音速巡航者概念機的打算。后來,在考慮再三之后,還是放棄了這個計劃。2002年,波音公司聲稱,波音公司將其公司總部從西雅圖轉移到芝加哥。
波音公司的研發計劃發生了戲劇性得變化。它取消了建造軍用航空工具的計劃,只保留一架新型客運機的生產線。
波音747大型噴氣式飛機的替代品是A-380。這是一種世界上最大的民航客機——空中客車。該飛機由總部設于法國圖盧茲市的歐洲控制巴士工業公司設計并生產。A-380的建造成本預計高達120億歐元。同時,波音公司對外聲稱,它將建造世界上最大的飛機——鶼鶘軍用運輸機。飛機工程師稱,鶼鶘軍用運輸機能運載14000噸的貨物(約17輛主戰坦克)飛行16000多公里。鶼鶘軍用運輸機的設計極為巧妙,它可以在離水面上空六米的距離飛翔,它采用了浮力空氣動力學的地面翼效應來保證最大運程。
波音公司擁有了聯邦政府軍事工程的一系列令人羨慕的清單,這說明波音公司從一個競爭實力強勁的客機生產設計商,轉型到由聯邦政府贊助的軍用飛機生產設計商。波音公司參與設計及建造了政府軍用武器,這其中包括了登陸土星、月球火箭的部分項目及工程、“和平衛士”洲際彈道導彈和空中發射巡航導彈。1960年,波音公司購買了直升飛機制造商伏托爾飛機公司(努克運載直升機CH-47D),成為國內一家唯一能建造該機型的飛機商。1997年,波音公司在國內的唯一一家制造民航飛機的競爭者是麥克唐納·道格拉斯公司。麥道公司主要生產先進的戰斗機,其中包括F-15鷹戰斗機和F-18戰斗機。波音公司同時也制造RAH-66科曼奇戰斗直升機(但該計劃目前已經停止);V-22魚鷹傾斜旋翼飛機,(這是一種具有革命性意義的飛機,同時也引起很多爭議)以及C-17軍用運輸機。
如果波音公司沒有足夠多的錢研發出新產品,那么它的民航飛機市場的份額就會縮減,原來的份額就會被其他公司瓜分殆盡。如今,空中巴士公司的銷售額已較波音公司稍稍領先,而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也緊跟其后,望其項背。波音公司的地位已經瀕臨搖搖欲墜的險境。從長遠來說,波音公司只有放棄生產民航飛機,否則就要眼睜睜地看著它的股價暴跌。波音公司曾經是飛機工業的世界領袖,它引領了飛機工業尖端技術的發展。如今,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它已經受到由意識形態主宰的政治決策的左右,它在艱難地前行。波音公司的生意仰賴于美國政府的青睞。根據《華盛頓郵報》所提供的消息稱,“波音公司每周需要10億美元來維持和支撐公司的正常運轉,這是一筆驚人的數字。波音公司也不可能再依靠商務飛機業務來籌集到這筆龐大的資金。”從名義上來說,波音公司是私有資產企業,而實質上,如今的波音公司已經演變成為國有企業了。
我們的經濟日新月異,持續不斷地更新和發展。新鮮的產品和服務層出不窮;消費者在不停地嘗試和采用這些新產品、新事物,并形成他們自己地的興趣和取向。無論經濟形態有什么變化,人們地的經商理念有什么變化,但萬變不離其衷,經商本質性的東西依然保持不變。公司仍然必須獲取贏利,以謀求更進一步的發展和壯大。他們必須要生產出有形的商品或提供這種無形的服務來獲取盈利,且產品的售價必須要高于產品的成本,否則公司便無盈利可言,更談不上什么發展,,否則面臨的難題將是倒閉或是宣告破產了。
近幾年來,美國很多知名企業紛紛倒閉,其中不乏各行業中佼佼者。由于一些企業的倒閉過于轟轟烈烈,引起了全美乃至全球的廣泛關注,因此,像安然公司和世界通信公司的倒閉,它們的名字在美國大眾中已是耳熟能詳。相當一部分企業的倒閉是由于公司不誠實經商導致。欺詐經商的不斷循環和惡性發展導致公司不斷陷入僵局進而破產或倒閉。公司管理所存在的通病和其他社會部門所存在的毛病不分上下。公司既沒有較其他部部門更規范的行業道德約束,也沒有比其他部門具有更加可供貪污或挪用的社會資源,因此,對于企業的管理問題也就沒有什么特別引人注目的地方。
然而,有兩個特別值得關注、需要反省的地方。首先,政治任人唯親的裙帶關系扮演著一種極為重要的角色。它改變了常規的管理分配方式。對某些企業和某些部門青眼有加,但對某些企業及部門則是冷眼以對,政治不再是一視同仁,而是區別對待。就本身來說,任人唯親政策并不是一種反常的社會現象。但是,如果這種厚顏無恥的行為,變得過于明目張膽的話,就很難再定義為正常行為了。其次,由于政治和商業活動混為一談,制造幻想就變成一種重要的管理手段。從政治層面上來說,無論事實是什么或者將會是什么,事實總會被不斷地重新調整和重現定義,以切合人們的愿望和信念;從商業的角度來說,當事情變得不盡如人意時,企業并沒有積極努力去改變管理的方式和經營的策略,以改善現狀挽回局勢,而是編造一些所謂的新的事實,來掩蓋那些他們不愿意面對的殘酷的現實。有相當一部分公司虧損了,經濟狀況很尷尬,入不敷出,公司的運營和發展陷入了僵局。然而,他們實際上做的卻不是真的希望彌補虧損,為公司再創盈利,而是想方設法自欺欺人,他們不但欺騙自己,也欺騙他們的股東,他們的客戶,他們的雇員以及整個世界。更為致命的是,企業本身竟然越來越相信,他們自己對外的一些宣傳,以及向外界公布的掩飾性或編造性的謊言,連它們自己都被自己編造的謊言蒙騙了。不僅如此,他們還如愿以償地把這個信念傳輸給他們的投資者,讓他們相信這一切都是真的,讓他們相信這一切都是如假包換的事實。
第四部分 6.能源市場消除管制后的安然丑聞(…
美國能源巨頭安然公司,成立于1985年,該公司曾是世界上最大的能源天然氣交易商和最大的電力交易商,鼎盛時期其年收入達1000億美元,連IBM和AT&T都黯然失色。它雇傭2萬多員工,企業務遍布歐洲、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它擁有遍布全球的發電廠和輸油管線,在美國電力和天然氣市場具有呼風喚雨的實力。2001年早些時候,安然公司還在《財富》世界500強企業排名中,位列美國第7和全球第16位,在《財富》調查中,連續4年榮獲“全球領先企業”稱號。當然,安然也一度鼓吹自己為“全球領先企業”。令世人震驚的是,安然公司在2001年12月2日,宣告破產。其破產保護申請文件中,累計的資產總額為498億美元,也創下了美國有史以來最大一宗破產申請記錄。
安然曾經是一個營運成功且盈利高漲的天然氣公司。在美國,每年有250億百升的石油以及幾千億立方米的天然氣從300萬公里以外的地方源源不斷地輸送到美國的每一個鄉鎮、每一個市縣及每一個州。安然公司是“美國天然氣行業大王”。它占有大部分的市場份額,全美所需的天然氣有17。5%是由安然公司供應的。在談及安然公司時,一位前休斯頓天然氣公司的執行總裁是如此評價該公司的,“安然公司唯一做的事情是賺錢。盡管賺錢是件特別單調的事情,但是這確實一件十分可靠的事。”
安然公司的董事長和首席執行官是肯尼斯o萊。他是德克薩斯州的共和黨人,它對政治極為熱心,它是大、小兩屆布什總統的積極擁護者,在兩屆布什總統任職期間,他都積極響應政府的號召和政策。肯尼斯·萊做了很多努力,甚至不遺余力地爭取讓政府,取消對電力部門以及天然氣管道運輸行業的管制。在他眾多致力推動的目標當中,最大的兩個目標是成立新公共事業控股公司和督促政府通過聯邦能源和通信法案,此法案涵蓋能源行業相關的產品價格和公司利益。政府能否通過此法案,須受到債務發行的限制。這類企業,不應該由離岸公司和非本公司控股,最為重要的是,此類公司不應參與到任何形式的政府捐贈或贊助的活動中。1992年,在老布什總統離職前,他批準了取消對電力部門和通信部門的管制的法案,包括撤銷負責對電力能源部門強制執行的帳目標準體系。
此后,在喬治o布什任職美國總統后,在德克薩斯州也采取了同樣的行動,政府取消了對德克薩斯州電力及通信部門的管制。美國的電力和通信部門就完全向安然公司敞開大門了。同時,安然公司也制定了自己的一套審計系統。為了表達對布什總統的感激之情,在2000年的總統競選活動中,整個電力工業系統直接捐贈了650萬美元給布什作為謝禮,并贊助240萬美元給副總統戈爾。2004年,整個電力行業捐贈了190萬美元用于總統選舉。
整個20世紀90年代,安然從一家天然氣、石油運輸公司變成一個類似美林、高盛的華爾街貿易公司。差別僅在于,安然交易能源證券,而美林和高盛交易金融證券和股票。肯尼斯o萊領導了全新一代的安然領導班子,其中包括前麥肯錫公司的會計師杰夫o斯基林、安然首席財務官安迪·法斯托和電子商務的神童專家路易斯·基欽。到了20世紀90年代末,安然在線交易網已經建立起來,其發展蒸蒸日上,日新月異。
1999年11月,安然在線交易網成功開通,并很快成為史上前所未有的最大的電子商務網站。安然在線網坐落在公然公司40層高、價值3億美元的休斯頓辦公大樓內。休斯頓大樓內有四層樓專門用于電子商務交易,每層樓可供500臺高速運轉的電腦處理電子交易。安然公司的歐洲總部設在英國倫敦,總資產高達1億美元。
2000年的前五個月,安然在線共成交了11萬筆交易,交易量超過450萬美元。安然公司熟悉天然氣,電力和相關的一系列產品,因此,安然在線開始進行諸如此類商品的電子商務,同事也進行其他產品的電子商務交易,如煤、精煉產品、寬帶、紙、整形外科,空氣清新劑等林林種種的東西。安然在線交易800多種不同的商品。安然在線變成市場的創造者,它開發了新的市場,并影響巨大。華爾街的商品交易操作員總是專門留出一臺電腦,以便不停地關注安然在線的交易內容。
安然的IT平臺給人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并且也是最為成功的一個電子商務網站。它可以立即評估出每一筆交易的風險,快速地處理并做出令人滿意的決定。安然在線的操作者是最杰出的交易員,幾乎每筆交易都用一個貿易壁壘來平衡收支。作為產品供應商,同時也是商品消費商,安然公司可以敏銳地解讀市場,把握市場的動向及發展方向,它清楚地理解市場的趨勢。安然公司開始采取行動開發市場并左右市場的發展及動向。
第四部分 7.能源市場消除管制后的安然丑聞(…
2000年,杰夫·斯基林在接受《金融時代》雜志的采訪時宣稱:“我們堅信市場是調整及管理工業企業的最好方式。你們將會看到舊商業體系的分崩瓦解,盡管我們曾經是從這個舊商業體系中成長而來的,但是舊體系的瓦解是大勢所趨,不可避免,并不是我們能夠挽留的。”
商務市場的發展飛速,日新月異,它正處于完美的市場經濟的黎明時期。盡管如此,這個市場依然存在著一個缺陷。這些交易并沒有為安然公司創造絲毫的收益。安然在線是市場的創造者、貿易壁壘,它需要一筆龐大的資金保證所有的貿易正常運轉。安然公司本身并沒有如此龐大的資金來支撐其本身的運轉,因此,它不得不靠貸款來維持公司運作。然而,安然已經是負債累累。2000年前6個月,安然公司借貸多達34億美元來支撐公司的正常運作。與此同時,安然公司出現了負現金流量,僅6個月內就虧損高達5。47億美元。到2000年6月底為止,安然公司每天必須支付200萬美元的貸款利息。這是一些驚人的數字。
安然公司的運作需要靠不斷吸納新的資金來維持,但是如果安然公司借貸更多的錢,那么它的貸款評級將會下滑,那將會增加安然公司更多的損失。安然公司需要增加新的資金來源,并且這種資金不能影響到安然公司的信貸評級。
在解決安然公司的財務危機方面,安然的首席財務官安迪·法斯托展示了他驚人的天才。他提出了采用“創造性會計”的方法來讓安然公司安然渡過經濟危機。“創造性會計”通常需要變通規則,如果變通過度,可能會導致這種創造性會計的破產,也會導致公司的經濟崩潰。杰夫o法斯托對外吹噓說,他的金融工程“不會有什么風險”。
安然公司采用了“創造性會計”來管理公司的收支,確保運作正常。1999年底,杰夫o法斯托的同行們不得不承認,并深深贊嘆他的天才創意。由于法斯托的幫助,安然公司成功地“掌握了創造性會計”,因此,《首席財務官雜志》提名他為年度最佳資本結構管理者,并頒發給他“資本結構管理優秀首席財務官獎”,以嘉獎他的杰出成就。1998年到2001年期間,安然公司每年支付給杰夫·法斯托1100萬年薪來嘉獎他的天才創意。
杰夫·法斯托的想法其實極為簡單。他成立并發展了離岸公司,然后把安然公司的高成本和高風險投資都轉移到離岸公司里操作。安然公司屬下的大部分離岸公司,包括四個被稱為“猛禽”的離岸公司,向安然公司購買那些滯銷的商品。安然公司自然不希望商品滯銷,通過離案公司的收購,安然公司滯銷的商品就可以在內部流通起來。由于這些離案公司的介入,只要輕輕敲動鍵盤,安然公司的收支平衡表就會有所改觀,經營狀況也不再是慘不忍睹,而是變得頗為可觀。安然公司的信貸評級和股票價格也會因此而有所提高,那么公司及其管理層也會因此表現出突出的管理才能。
由于安然擁有了眾多的離岸公司,各離岸公司不斷地定購呆滯在安然公司內那些令他們窘迫不安的的商品。這樣一來,安然的離岸公司及其本身的交易就輕而易舉地成交,交易價格也為安然公司量身定做。從表面上看來,安然公司確實做了很多成功的交易,獲利頗豐。離岸公司錯綜復雜的網絡需要融資,而這種融資籌集與安然的股票相悖。“猛禽”和它的兄弟公司使安然的收支平衡表越好,則安然公司的股價就會賣得越高。2000年之初,安然股份每股售價為43美元,但到了2000年8月23日,安然股份攀升到每股90美元的高峰。安然公司抵押了10億美元來贊助法斯托的離岸王國,并且,由于法斯托在大部分的安然離岸公司都擁有股份,因此他從這些交易中又額外賺取了4500萬美元外快。
法斯托得這種“創造性會計”存在兩個問題。第一,“創造性會計”的建立基于不斷地刺激并提高安然的股價,以達到一定的高度,但實際上安然本身的表現與銷售股價并不相符。套用《時代》雜志的話就是,這一切全都是“煙霧和鏡子”。
第二個問題是,正如安然自己的法律部門所警告的那樣,“創造性會計”在很大程度上是非法的。2000年9月1日,安然的一位律師給他的上司發了一封電子郵件,在信中他說:“我們發覺大部分的投資都被引進到”猛禽“公司中去,這種做法極為不當,很不妙。這是讓人極為難堪的難題,這種做法很可能會讓人懷疑安然公司的金融帳目的準確性,并且這容易讓人誤解,安然為了消除贏利中的不利因素,而篡改帳目。經過安然的會計師和審計師——安達信國際會計公司的處理,這些帳目看上去似乎沒有任何問題。”猛禽“公司的所有帳目都是安達信國際會計公司處理的,為此,該公司向安然收取130萬美元的服務費。
安然公司倒閉了,安達信國際會計公司自暴其短。安然倒閉的丑聞很快傳遍了整個美國,也傳到了白宮的玫瑰花園里。2001年12月,安然公司提交破產申請文件。與此破產時間相關的調查、逮捕和沒收持續不斷地發生和進行。安然公司的股東,包括全美的共同基金在內,共損失了670億美元。12000名安然員工,由于安然公司的破產而立即失業。安然的退休金計劃——美國的401(K)退休金計劃,在這種計劃的框架內,美國的退休金計劃與雇員是互相掛靠的——由于安然的崩潰已經分文不值而變得毫無意義。前安然雇員中,由不少人交納了好幾年的401K退休金計劃,如今已沒有任何退休金提供或補償可言。無論在一個州(德克薩斯州)還是在一個國家(美國),都不具有有效的社會福利安全網絡。
在殘酷現實的折射之下,安然公司的美夢破滅了,同時安然公司的福特主義式的天然氣傳輸交易的有利可圖的殘夢,也隨之消失殆盡。
第四部分 8.世通公司與電信取消管制
在美國,電信業一度是一個受到高度管制的部門,電信行業所受管制與能源行業受到了很大的限制。老布什總統在離職前,取消了對電信行業的管制,而電信業也因此獲利匪淺。對于老布什總統的舉措,電信業并沒有漠然以對,他們對此感激不盡。國際數據通信運營商,環球電訊公司成立之初,以股票期權的形式,捐贈給老布什以支持他競選總統。當環球電信公司成為上市公司后,那些股票期權價值高達13億美元。2000年1月2日,環球電訊公司宣告破產,在其破產保護申請中,開列的資產總額為255億美元。
最知名的電信企業巨頭要數世通公司,《時代》雜志稱世通公司犯了”史無前例的最盡心動魄的欺騙罪“。《時代》雜志對于世通公司的丑陋內幕,做了更進一步的闡述:“世通公司并不像安然公司那樣,至少安然公司還利用神秘難懂、高超的創造性會計的把戲來愚弄他的投資者,而世通公司用一個簡單不過的計劃來捏造它的帳目,這樣的把戲實在愚不可及,這樣的把戲連一個只會數到101的學生都能想出來。”世通公司只是簡單地記錄了38億用于資產投資的商業消費。電費帳單變成了一種能源投資,而380億美元的消費變成了收支平衡表上一個積極因素。世通公司的倒閉,導致了2萬人下崗。而世通公司的401K退休金更是毫無價值可言。世通公司虧損了1500億美元,并欠下了320億美元的債額。安達信國際會計公司同樣是當時世通公司的全球顧問和審計師。
在戰后的伊拉克,美國政府投資4500萬美元建立了一個移動通信網絡,它無須經過招標就毫不猶豫地選擇MCI世界通信公司作為其合作對象,該公司是世通慘敗后的幸存者。美國領導的聯軍臨時權力機構,與GSM移動系統關系甚密,該系統是巴林通信公司于2003年7月在巴格達開辦的,只有MCI世界通信公司才擁有專賣權。然而,MCI公司并沒有運作運動電話服務的任何經驗。
第四部分 9.泰科——貪婪是美好的事情
美國泰科集團被認為是現代版的“美國夢”的版本——“貪婪是最好的事情”。美國泰科集團總裁丹尼斯o科茲洛夫斯基,是新澤西州州長紐娃克的兒子。1975年他加入泰科集團的前身公司,這家公司發展壯大成為后來的泰科集團。1992年,丹尼斯·科茲洛夫斯基就任泰科集團的首席執行官。在他的領導下,在不到10年的時間里,泰科集團從一個年收入只有30億美元的公司,發展成為385億美元的大企業財團,公司經營超大范圍的產品交易及提供各種服務。泰科集團的利潤上漲了40倍,其股票價格上漲了12倍。
在2001年5月的《時代》雜志的報道中,泰科公司被稱為超效率的公司。在該期雜志的相關宣傳相片上,有一張丹尼斯o科茲洛夫斯基的特寫鏡頭,他站在公司的直升飛機前意氣風發,躊躇滿志。接受采訪時,他聲稱他最宏偉的目標是“建立另一個通用電器公司。”
丹尼斯·科茲洛夫斯基的策略其實很簡單,他讓泰科公司商業銀行顧問團中的內部團隊尋求一些實力雄厚的公司,然后以盡可能低的市場價格購買下這些他們早已屬意的公司。這些離岸公司一旦被泰科收購后,就會在很短的時間內縮減規模,成為泰科公司的賺錢機器,為它賺得大筆的贏利,通過收購,這些公司的原有資產也歸泰科公司所有。1997年,泰科公司從擁有的離岸資產中獲利頗豐,后來,它又發展更多的離岸公司。每年,泰科公司免除或者避免上繳5億美元的稅收。
泰科公司是建立在信貸的基礎上的,它以新的借貸償還及抵銷舊的信貸。當市場開始凝滯的時候,此時的泰科已經負債累累,債額高達260億美元。安然公司倒閉后,各公司的帳務都經受了更加徹底、審慎的檢查。同時,華爾街對經濟形勢不再表現出樂觀的態度。泰科公司的股價從當初的每股60美元暴跌到7美元。情況急轉直下。一夕之間,股東們價值800億美元的投資大大縮水,剩下不到100億美元。情況繼續惡化,越來越糟,并且難以收拾。長久以來,丹尼斯·科茲洛夫斯基努力扮演著一個工人階級的窮小子,通過不懈的努力而獲得事業成功的形象,然而,盡管如此,他還是從公司資產中,為個人牟取了1。35億美元的財富。2002年7月3日,就在他再次簽任就職泰科公司首席執行官的第二天,丹尼斯o科茲洛夫斯基被警方逮捕了。至此,泰科神話破滅了,丹尼斯的神奇故事草草收場。根據《金融時報》2002年的調查報告稱,僅排名前25位的倒閉企業公司,就有33億美元的公司資產被公司職員以各種手段巧取豪奪,其中包括股票、獎金以及其他賠償金等等。他們自私地侵占公司的財產,甚至無視公司已經瀕臨破產,隨時都有倒閉的可能。
對泰科公司的窘況來說,欺詐性的管理策略無異雪上加霜,加劇了泰科公司問題的嚴重性。但是,導致泰科破產的根源并不在此,其根源是借貸交易。泰科公司總是沒完沒了地通過貸款,來堆徹公司的發展和繁榮的假象。然而,貸款交易不但沒有促進泰科的興盛,也沒有使它擺脫困境,相反,貸款交易把泰科一步一步推向絕境,直到難以挽回的地步。事實上,泰科甚至連一筆賬面交易都不必操作,很快就會有下一筆數額更加龐大的交易來取代上一筆交易。這是典型的股票市場泡沫,正如美國諾貝爾獎獲得者、經濟學家約瑟夫·斯蒂格利茨所形容的那樣:
瘋狂的回音——這些毀滅的種子是什么呢?首先是繁榮本身,資產階級與實際的價值相背離,這是一個典型的泡沫,在某種程度上,這相當類似于持續了幾個世紀的資本主義。經濟泡沫是建立在某種不合理的繁榮上的……
第四部分 10.金融資本主義
在我們的觀念里,仍然以為商業活動就是生產商業和銷售服務。然而,當今的商業活動已經遠遠超出了我們的設想,它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我們稱之為“金融資本主義”。由很多錢從純粹的金錢交易中滋生出來,源源不斷。這比制造汽車、開采礦石、種植糧食、理發和干洗賺取的錢要多得多。金錢在全球范圍內流通,它通過電子網絡從東京流向臺北,流向開羅,流向法蘭克福,流向倫敦,流向紐約,最后通過加勒比海又回到東京。這樣的一個流動過程也不過是短短的幾分鐘,一天24小時,一個星期7天,一年365天,每時每刻都在重復著這樣的金錢循環。
這就是金融資本主義——從股票交易、分紅、貨幣和其它形式的有價證券以及貸款,諸如此類的方式來賺錢。而不是按市場規律的價格來生產和銷售產品,來賺取利潤。英國古典政治經濟學體系的建立者亞當o斯密(1723~1790),通常都視為自有企業的辯護者,他相信大部分的資本家寧愿以錢賺錢,而不是以產品賺錢。因此,從這個意義上講,金融資本主義是一種合理的資本主義。
保守主義派的理念可以簡單的概括如下:公眾利益僅僅是個人利益的總和,個人利益累加在一起便是公眾利益。公司管理層只對公司股東肩負神圣的職責,而不必理會公眾的干涉行為。
美國聯邦儲備局(中央銀行)主席格林斯潘為國家或國際權威的調節作用做了一番辯護,他稱:“現代市場力量必須由先進的金融管理體系護航;有完備的法律機制保護及規章制度作為文化支持。”
盡管在一定程度上,美國的管理機制已經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是,相較于歐洲的目標來說,其管理力度和管理范圍,卻相差甚遠,甚至比起20年前的美國本身的管理作用業,也遠遠落后。這些管理缺陷嚴重地威脅了資本主義制度本身——“雖然只有資本家才能消滅資本主義,但是盡管如此,資本主義業承受不起一而再、再而三的沉重打擊,資本主義已經遭受了許多弊端之苦,最近那些眾目睽睽下的丑聞,我們有目共睹……例如安然、世界通信、環球電訊、泰科集團以及這些公司首席執行官們。”
第四部分 11.全球性的現實對抗美國狂想(1)
在所有這些丑聞當中,商業和政治勾結在一起,狼狽為奸,藏污納垢,導致并助長了災難的降臨及爆發。然而,諷刺的是,新保守主義派政治議程,從一個反面的角度威脅到美國企業的利益——他直接抵觸了那些成功的跨國公司的長期利益。
從一個方面來說,美國新保守主義者和民族主義者同盟,對國際社會基本上采取敵對的方式。他們完全反對國際法的實施。美國前國務院副部長約翰o柏爾博對于這種立場做了極為鮮明的論述。他稱:“批準任何國際法的合法性對我們來說是一個極大的錯誤。哪怕在短期內看這么做對我們極為有利,但是,從長遠來看,那些堅持認為國際法代表公正公平的人正是那些想要妨礙美國在國際上大展神通的人。”
然而,從另一個方面來說,強大的美國商業如今是一個全球性的實體。對整個美國體系而言,他們的贏利將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企業從國外商業活動中獲取的贏利是美國國內商業利潤的兩倍。2000年,美國出口總值高達1100億美元。但在同一時期,美國企業國外子公司的銷售額總計達2900億美元。盡管美國國內商業創收巨大,但相較于國外商業活動卻相差甚遠。
對很多國家來說,經濟的發展越來越成熟,則各國之間相互依賴就顯得越來越必要,依賴性就日益明顯。因此,認為美國可以不依靠別的國家,就能獨立發展得很好的想法是極為荒謬的。德國寶馬公司在美國設廠生產汽車,目的是在美國生產在美國銷售,然后再把銷售利潤返回德國慕尼黑。同樣,福特公司在德國生產汽車,其利潤則返回底特律。戴爾電腦公司從全球各地定購電腦零部件,然后在愛爾蘭將它們組裝成戴爾品牌電腦。把寶馬汽車公司簡單地形容為德國公司或把福特汽車公司單純地劃分為美國企業,是一種毫無意義的舉動,這就好像把戴爾電腦歸為愛爾蘭企業一樣不具備任何意義。
因此,在伊拉克戰爭準備階段,當布什政府開始把法國和德國列入敵國名單時,美國無疑是想表明,對法國和德國經濟的直接制裁。美國跨國企業在全球,均設有投資項目,但歐洲仍然是美國資金的投資重鎮。1994年至2002年,美國在荷蘭的投資金額是墨西哥的兩倍,中國的10倍。2000年,美國跨國公司的國外子公司的總資產為6000多億美元,其中55%的收益來源于歐洲。美國企業在德國的資產有3000多億美元,遠遠超出整個拉丁美洲的企業資產。與此相反,在美國,有2/3的外資企業屬于歐洲企業,總資產達3300億美元。
新保守派急欲表明的是,美國與歐洲之間巨額的貿易往來,填補了美國同其他國家貿易往來的不足。但是,從各國間經濟相互依賴的衡量標準來看,這種貿易方式卻讓人頗為費解,并且會引起很會誤會。1898年,美國與亞洲間的貿易總額達3150億美元,與此相比,美國與歐盟間的貿易額達1880億美元。但是,美國企業設在歐盟的外國子公司的總收入加上美國出口到歐盟的貿易總額,兩項銷售額合計為6000億美元。
美國企業在政治、外交、經濟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才打開中國的市場。在20世紀90年代,美國在華直接投資急劇上升。2000年,美國在華分公司的銷售總額達到320億美元。然而,美國在中國的銷售額,只不過與美國在瑞典的銷售額持平,這比起美國在德國投資的2360億美元以及在法國投資的1375億美元,相去甚遠。
第四部分 12.全球性的現實對抗美國狂想(2)
1990年到2001年,美國企業分布在全球的子公司的區域資源收入已經大大降低,如下圖4。1。
表4。1:美國企業分布在全球子公司的區域資源收入
區域 比率
歐洲 50%
亞太地區 19%
拉丁美洲 11%
加拿大 9%
其他 11%
因特寬帶網業務描繪了世界不同區域之間的貿易水平(交流水平),同時也勾勒了全球范圍內的商業活動的情況。如下圖標4。2所示,該表說明了2001年全球因特寬帶業務的情況。
表4。2:2001年國際因特寬帶業務情況
區域范圍 全球寬帶水平
美國和加拿大-歐洲 73。5%
美國和加拿大-亞洲/太平洋地區 18。9%
美國和加拿大-拉丁美洲 6。4%
歐洲-亞洲/太平洋地區 0。5%
美國和加拿大-非洲 0。35%
歐洲-非洲 0。2%
歐洲拉丁美洲 0。03%
所有數據都表明,全球經濟中心主要集中在美國,加拿大和歐洲三個國家和地區。顯然,這個事實與解決全球問題的單邊主義做法相悖。類似于聯合國這樣的全球性機構對全球問題持嗤之以鼻的態度,而美國則向全世界表現出一副蠻不講理、反復無常、孤僻的超級大國形象。
正如我們所看到的一樣,無論是美國的國外分公司,還是駐地美國的歐洲企業,他們的銷售額均以美元交易。這就助長了美國的貿易赤字,美國本土企業每天需要10億多外幣注入,以維持企業正常的運作。從裁減選擇稅、無視環境問題到昂貴的單邊外國企業等,美國政府實施了一系列政策,更加惡化了貿易環境,正如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之一喬治·阿克洛夫所形容的那樣,這些政策無異是一種掠奪。“
總而言之,美國經濟極度脆弱,甚至不堪一擊。如果外國投資者對美國的信心下滑,那么美元對外國投資者的吸引力就越來越小。如果美國對需要它的國家和地區實行配合友好的態度,以此來遏制國際社會日益增長的挑戰,那么國際合作就會顯得非常重要。如果華盛頓繼續否認和惡化目前的局面,那么美國經濟就會崩潰。那么隨之而來的經濟危機將會對全球造成很大的沖擊,局勢將難以收拾。
無論從哪一個角度來看,美國對世界上其他國家的依賴程度,至少不亞于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對于美國的依賴程度。
第五部分 1.軍事-工業復合體
從某種程度上說,作為單一的經濟實體,美國經濟是及其脆弱的。持續增長的弱勢群體,不斷加劇的財富鴻溝,公共醫療政策的缺席,以及越來越少的高等教育的機會,這些因素堆加起來,迫使美國的消費者越來越難以承受他們目前的消費水平。與此同時,這種局面的后果是,高學歷人才的缺乏,成為美國未來的經濟發展的瓶頸。一個真理就是,如果只根據股東的利益處理私人的財產,那么會導致美國整個國家各行各業的產業真空。
上面所陳述的這些跡象,意味著美國政府本來應該致力于制定一個完備的工業發展政策,建立商業合伙人制度,彌補聯邦資金的缺口,從而促進美國未來的商業和產業發展。然而,令人遺憾的是,美國政策幾乎是背道而馳的。
那么,令人困惑不解的是,主要有那些經驗豐富的、受過良好教育的精英人士領導的美國政府,為什么卻要做出違背美利堅合眾國的利益的頑固行為呢?答案主要有兩個,一種答案是,布什上臺之后,美國受到新保守派的觀念、基本信仰以及理念的左右;另一個答案則是基于現實的考慮,一個非常具有重要意義的、政策性的失衡的影響性因素是,美國的工業經濟部門不是依賴于全球性的銷售市場,而是依賴于美國的聯邦貨幣。
1961年,作為一名在二戰中統帥過美國軍隊的著名將軍,美國總統艾森豪威爾在他的退職演說中,首次提出軍事工業復合體的概念,他警告說,要警惕軍事工業復合體操縱美國的內外政策。
“強大的軍事組織和巨大的軍火工業的聯姻是美國歷史進程中的一個新現象。在每一個城市、每個州的議事機構、聯邦政府的每個辦公室都能感受到它的總體影響——經濟方面、政治方面,甚至是精神方面。我們認識到這種發展具有不可避免的需求。然而,我們不可以不去理解它的重大影響……在政府各部門,我們必須防備‘軍工復合體’獲得無法證明是正當的影響力,不管其尋求與否。”
在這段講話中,艾森豪威爾描述了一種新的發展態勢。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雖然有很多美國大型機械企業有能力生產武器,當然也確實生產了大量的武器,但是沒有一家美國企業是單獨生產武器的。艾森豪威爾說:
“直到世界大戰前期,美國都沒有單獨生產武器的工業,但是漸漸地,因為時代的要求,那些過去生產犁頭的制造商們開始生產刀劍。然而我們再也不能冒國防緊急動員的危險了,我們必須同意建立一支大規模的、長期的真正的軍事工業隊伍。”
在艾森豪威爾為他的演說所擬寫的草稿中,他用了一個更加準確的詞語“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但是艾森豪威爾刪掉了“國會”,因為他覺得,由一個即將下臺的總統,去批評國會的做法,也許是不合適的。
因為利益的因素,這種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只能緊緊依賴美國政府的投資。這種傳統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杰弗遜總統時代,他曾經給美國國防部門取了個綽號,叫“國家社會主義”。更準確地說,也許這是社會主義在美國的一種變體——因為它創造出了國家補貼工業,這是一種理論上能夠接受的方式。
隨著戰爭本身開始私有化進程,布什政府賦予了軍事-工業復合體新的形式。一個新的迅速擴張的商業部門,掌管著許多原先由軍事部門控制的部門。這就產生了法律和政治責任,衍生出道德和倫理的問題。
1925年,加爾文·庫利奇總統曾經說過一句名言:“美國人民主要的事務就是經商。”如今,這句話可以解釋為:“美國政府主要的事務就是打仗。”
第五部分 2.美國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1)
如今,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軍事強國,當然,美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軍火制造商。僅美國一國,就占據了全球軍火交易份額的51%。
2005年,包括美國能源部核武器研制費用在內,美國國防預算達到了史無前例的4500億美元。如果把美國國防部資助外國政府的武器支出和支付退伍軍人的費用計算在內,這一數字將會上升到5600億美元。這個巨額的數字,或多或少,造成了美國聯邦政府財政赤字大規模增長的現狀。今天美國的國防預算,比美蘇軍備競賽時的歷史平均水平高15%以上。同時有資料顯示,自2001年以來,美國的國防開支每年以30%的速度遞增。如今,美國占據了全球40%的軍事開支,比緊隨其后的全球其他15個國家的國防開支的總和還多。2003年美國僅增加的480億軍事預算,就比美國之外的其他任何一國的年國防預算總額還要高。
相比之下,2002年,被美國指責為潛在的敵對國家的古巴、伊拉克、伊朗、黎巴嫩、朝鮮、蘇丹和敘利亞國防開支的總和,加上俄羅斯以及中國的國防開支,總共也不過1770億美元。
2000年,在采購合同上,五角大樓花費了1332億美元。2004年,獲得采購合同的公司,按照它們所獲得的份額多少依次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219億美元,波音公司173億美元,諾思洛普·格魯曼公司111億美元,以及通用動力公司82億美元。除此以外,五角大樓每年花費大約80億美元用于保養軍備,支付軍火出口補貼。通過購買美國武器的方式,以色列大約每年能從美國獲得超過18億美元的軍事援助。2006年,美國財政部貸款38億美元給波蘭,幫助波蘭從美國進口48架F-16戰斗機。
毫無疑問,軍隊需要武器。國會的任務是表決并通過軍費預算,而私人企業的任務,則是研制和生產這些武器。私人企業需要大量的美元,為了獲得這些現金,他們游說軍方和國會議員。當然,參議院和眾議員需要為他們的州或者選區的選民謀取工作。為了選民的利益,他們往往舉手贊成,因為他們這樣做,可以為選民爭取到地方建設經費。
這方面,最有說服力的例子要數產地在喬治亞州瑪麗艾塔的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C-130大力神運輸機項目。根據美國總財務處辦公室的預算,1978~1998年之間,美國空軍需要5架C-130大力神運輸機。美國國會投票通過了能夠提供生產256架飛機的費用。喬治亞州的參議員薩姆·朗因供職于武器后勤服務委員會,眾議院議長共和黨人金里奇也是來自喬治亞州選區。由于國會并沒有投票表決如果支配這筆額外的新增設備基金,因此,這筆資金最終大部分會被挪作它用,用于基礎維護服務,而不是用來增強軍事實力。把本來應該用于軍事方面的業務預算挪作它用,實際上削弱了美軍的軍事能力。換句話說,大量的公共基金并沒有加強美國的軍隊實力,相反,削弱了美軍力量。
軍火商們是政治獻金的最主要的支持者。1997年,5個最大的軍火承包商獲得了五角大樓高達540億美金的合同,與此同時,他們的政治獻金也高達2500萬美元。2000年大選中,五角大樓最大的四個承包商在政治獻金中共捐出了1100萬美金。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和波音公司是國防部兩個最大的軍火承包商。波音公司每個周的運營費用為10億,而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每周的營運費用則為5000萬美元。
2004年,美國五角大樓撥款給波音公司大約84億美元,用于實施F22和F35聯合攻擊戰斗機(JSF)研制和采購項目的經費。包括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在內,這項共同參與的計劃總費用估計為2970億美元。2004年,波音公司被指定獲得97億美元的訂單,以生產其旗下的F-18戰斗機、C-17運輸直升機、備受爭議的V-22魚鷹直升機和科曼奇直升機。估計所有的費用大約在2020億美元左右。
2004年2月,美國國防部取消了生產科曼奇直升機的計劃,從1983年以來,雖然為了此項計劃,美國國防部已經花費了80億美元,但是,原來用于生產科曼奇直升機的資金,被五角大樓轉移到新的國防預算中去。這項國防預算主要用于更新波音公司生產的阿帕契攻擊型直升機。
美國政府的兩大部門——國會和總統,它們與大私人公司之間處于剪不斷理還亂的混亂的關系中。之所以形成這樣的局面,部分或者全部原因取決于政府既是這些公司的供應商又是這些公司的買主。要想弄清楚這些利潤的全部運作過程將非常困難。我們不知道在這個鏈條上,美國政府會在什么地方結束,那些軍火供應商又從什么地方開始。事實是這樣的,某些公司已經在政府的一些部門中獲得了壟斷性的地位。這種地位決定了他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會更加親密。
第五部分 3.美國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2)
洛克希德·馬丁公司便是典型的例子。公司大約80%的收入來自美國政府,剩下的20%的收入來自于與外國政府軍火商的交易。但是這筆交易的費用同樣來自于美國政府提供的財政撥款、基金和國防費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編寫的程序比著名的微軟公司提供的還要多。該公司提供的設備系統廣泛應用于美國的各個國家部門。他們的系統為美國郵政局整理郵件、為稅務部門計算稅額、統計人口普查數據以及填寫寫社會保險支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從這些業務中賺取52,500萬美元的收益。它已經從國土資源安全部拿到了價值8700萬美元的合同,這些合同旨在升級國土資源安全部新部門的電腦。不僅如此,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還獲得了180億美元的巨額訂單,負責重建美國海岸防御系統。同時,它還要為美國運輸部門的職員提供價值600萬份身份證件,這種身份證件可以根據人體生理機能辨別身份。
奧爾德里奇先生以前是美國國防部負責武器采購的官員。在任期間,他曾經授權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生產F-22猛禽戰斗機。這種戰斗機造價極高,為25,800萬美元。如今,奧爾德里奇先生卻作為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董事,為該公司效力。當然,政府與企業之間人員的流動是雙向的。既然政府官員可以進入那些私人企業,那么私人企業的高級職員也能進入國家機構。每年,不僅有國防部的官員進入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擔任要職,也有很多原來效力于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職員成了五角大樓的要員。那些曾經代表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利益的,為該公司工作過的,或者替該公司游說政府的人員,如今卻供職于政府的各個部門。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比如,新上任的美國國家安全顧問斯蒂芬·哈德利、海軍部長、運輸部長、國家核武器聯合公司董事以及國家間諜衛星生產公司董事。前洛克希德·馬丁公司執行官們則服務于美國國防政策理事會、國防科學委員會、國土安全咨詢委員會等國家要害部門。華盛頓負責政府項目監督的丹尼爾·布賴恩評論道:“很難說,這一鏈條中哪些地方應該是政府結束的地方,哪些地方又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開始的地方……就好比我們無法指望生活在雞舍里的狐貍保護雞舍一樣,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勢利本來就已滲透在五角大樓的每一個角落。”
退役海軍羅伯特·斯蒂文是洛克希德·馬丁公司的首席執行官。2003年他的各種福利津貼總計達到950萬美元。他曾經把他們公司定位為:“在政策和技術的相互作用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國家安全政策層面的事情,而且還要考慮技術層面的事情(我們追求的是兩方面的完美結合)”。羅伯特·斯蒂文這樣描繪洛克希德·馬丁公司提供給軍方的技術:“提供一張作戰空間地圖,就好比提供的是上帝的一只眼睛”。
毋庸置疑,官商勾結的狀況滋長了一度囂張的腐敗風氣。波音公司曾經從美國空軍獲得了一筆租買合同,為其生產超過100架波音767直升機的任務,這種直升機主要用于運輸空降坦克。如果美國空軍購買飛機或者更新他們既有的航隊,那么他們將花費更多,但是,他們本來承諾波音公司不必借用額外的資本來運營波音767的航線。如果是這樣,聯邦政府將耗資價值200億美元來降低公司的資產負債率和維持股價。在空軍采購官員達琳Druyun被宣告有罪,并且被判9個月的監禁之后,2004年10月9日美國國會否決了該合同。在達琳Druyun任空軍官員期間,她的女兒和女婿曾經在波音公司牟取了職位。2003年10月,她從美國空軍位置上退休之后,也曾擔任波音公司的副總裁。如今,一些空軍部門有關波音公司的合同正在遭到相關部門的審查,波音公司的首席執行官菲利浦·康迪已經被解職。
美國行政部門正在實施一項深思熟慮的政策,這項政策在過去的十年中已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1992年的一份國防部門文件(國防部門文件的別名又叫“切尼的杰作”,因為它形成于切尼在老布什手下任國防部長的時候)討論認為:“美國應該阻攔發達工業國家對美國領導權的挑戰,不僅如此,我們甚至希望美國不僅在該地區,而且應該在全世界起著模范帶頭作用。”雖然當時這份文件只是當成工作草案被否決了,但是,10年之后,美國政府的官方政策變成了國家意志:“我們應該壯大我們的軍隊,以阻攔潛在的對手實行軍事集結,以期超過或者與美國的力量并駕齊驅的可能。”
美國新的野心就是成為獨霸全球的超級大國。美國的歷史一再表明,要想成為超級大國,毫無疑問,必須首先發展軍事力量。政治和軍事之間的關系已經開始漸漸發生轉移。縱觀許多國家的歷史,軍事力量只是一種手段,而不是目的——軍隊只是一種防御性的措施。然而,漸漸地,軍隊已經超出了它本來要為之服務的國家的控制范圍。軍隊不再是實現國家意志的工具,它已經越來越變成成了美國政府對內或者對外政策的首要的工具。
第五部分 4.1775~1890 從和諧到流血
美國是經過革命后才建立起來的國家。當初,美國人民為了反對大不列顛的統治,開始了獨立解放的斗爭。它的大陸的革命武裝部隊和政府力量,大部分是從路易十六那里獲得的。這些人參加到1775到1783年的獨立解放運動的戰爭中。獨立戰爭勝利后,喬治·華盛頓成為美國的第一任總統,它一手創立了美利堅合眾國。
建國之初,這個小國家只擁有數量很少的軍隊。1784年,美國陸軍只有80個男職員,到1789年,它已經擴展到700人。1791年11月4日,在今天的俄亥俄州,發生了美國獨立戰爭之后的第一場戰爭。美軍部隊被美洲土著團團圍住,不久便被打敗。當軍隊撤退的時候,美軍遺棄了1200支武器,630具死尸和282個傷員。1812年,美國的武裝軍隊人數不到14000人。
在拿破侖戰爭中,英國戰船干擾美國的貿易,兩國于1812年宣戰。美國獲得了一些海軍戰役的勝利,并且占據了底特律。1814年,英國軍隊放火燒掉了華盛頓的一些公共建筑。從此以后,直到2001年“9o11”事件之前,美國大陸再也沒有受到外敵的入侵。1814年12月兩國在特根簽署了一項和平協議。然而,英國軍隊并沒有按照協議的規定,1815年1月8日,英軍突然襲擊了新奧爾良(后來被美國購買)。英國軍隊被杰克遜總司令領導的南方軍隊的6500名士兵打敗,當然他們同樣沒有意識到兩國之間已經簽訂了和平協議。
1812年,杰克遜總司令吞并了西佛羅里達,并于1817年進攻原來由西班牙占領的佛羅里達,尋找并奪回了與印第安人塞米諾爾族生活在一起的奴隸。1819年,在跟西班牙簽訂了陸地交換的協定之后,美國獲得了佛羅里達。
在安德魯·杰克遜擔任總統期間,以及接下來的1830年的印第安人大遷徙運動中,他動用軍隊圈占了大量印第安人的土地,并且粗魯地驅趕了大約10000名卻洛奇族人、契卡索族印第安人、巧克陶印第安人、克里克聯盟的印第安人和米諾爾人。雖然美國的高等法院反對美軍做出如此殘忍的行為,但是他們置法律的威嚴于不顧,依然蠻橫地將這些少數民族從密西西比河東岸驅逐到西部的俄克拉荷馬州。在這些被迫的大遷徙運動中,大約25000名印第安人死于非命。這就是廣為人知的“血淚之路”。人們熟悉的詞語“種族清洗”,也許是來自前南斯拉夫,但是很早之前就有人已經把這個詞付諸實踐了。
1823年,詹姆士·羅門向國會議員們發表演說,闡明他的羅門主義。他提醒議員們注意,美國再也不能忍受歐洲大國頤指氣使地干涉美洲的事務,美國應該積極行動起來,保護美洲大陸。有了羅門主義,美國后來決定干涉拉丁美洲新的獨立國家的內部事務的行動,就顯得合乎邏輯了。然而,羅門總統并沒有意識到,如果沒有強大的軍隊作為支撐,他的干涉主義是無法真正能夠得到切實實施。
美國和墨西哥之間曾經發生了一場無法解決的邊界糾紛。這場糾紛直接導致了美墨戰爭的爆發。1846年美墨戰爭打響,1847年9月美國占領了墨西哥城。墨西哥戰敗。1848年2月,墨西哥與美國簽訂了瓜達盧佩條約。根據該條約,墨西哥不得不割讓大量的土地給美國。這片土地相當于今天的新墨西哥城、猶他州、內華達州、亞利桑那州、加利福尼亞州、德克薩斯州和西科羅拉多州。
1861年至1865年,美國爆發了國內戰爭。這場戰爭,可以說是世界歷史上第一場現代戰爭。大概有240萬軍人卷入到戰爭中,他們分別為南部政府和北部的聯邦政府效力。在這場長達5年的戰爭中,超過600,000人命喪黃泉,當然還不包括500,000傷者。這是美國發生在大陸上的最后一場規模巨大的戰爭。聯邦政府的軍隊挽救了共和國,維護了聯邦政府的權威,不僅如此,這場戰爭還為后來美國廢除奴隸制度掃除了障礙。1865年,美國總共大概有1100,000陸軍。然而,到了國內戰爭結束后的1866年,美國陸軍只剩下不到80,000人,下降了93%。
在國內戰爭期間以及以后的歲月里,美國陸軍和土著美洲人之間發生了一系列的戰爭,史稱印第安戰爭。這些戰爭結束于1890年的南達科他。在南達科他州,美國軍隊進行了大屠殺,大約有200名歐格拉蘇男人、婦女和兒童被處以臏刑。
從1775年到1890年,版圖不斷膨脹和實力不斷壯大的美國擁有了大量的武裝力量。其間,美國經歷了一系列的戰爭,主要有國內戰爭、分別與大不列顛王國、西班牙王國以及墨西哥的國際戰爭。通過這些戰爭,美國形成了現在的大陸版圖。美國的國土從浩瀚無邊的大西洋延伸到了一望無際的太平洋海岸。在這20多年的時間里,美軍還經常違反美國政府簽署的條約,擅自通過侵略、強迫、驅趕、限制、破壞等各種手段,逼迫美國土著離開他們世代居住的家園。美國土著遭到了史無前例的厄運,他們的土地被白人占領。他們過著漂泊流浪的生活。不過這個時候,美國永久軍隊的規模依然很小,他們還受著美國政治力量的控制。
第五部分 5.1890~1941 區域霸主(1)
1867年,美國占領了太平洋上的中途島,并且建立了美國海軍基地。在克利夫蘭總統的授權下,1885年,美軍在中途島,第一次大規模建設自己的海軍。早在美國內戰期間,美國的經濟就獲得了飛速的發展,到了1870年,美國開始挑戰英國的世界經濟霸主的地位,成為世界最大的經濟體。在1870到1890年期間,美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從760億美元,躍升到1830億美元,幾乎翻了兩番。經濟的飛速發展并沒有帶來美國的軍費開支的高速增長,一直徘徊在7億美元(按照1982年的美元價格)左右。
1895年,美國插手委內瑞拉與英屬圭亞那之間的領土紛爭。美國警告英國,現在華盛頓已經是美洲大陸獨一無二的霸主。這個時候的英國,正被波爾戰爭弄得焦頭爛額,自然無暇顧及美洲的事務。英國聽從了美國的建議,把兩國之間邊界爭端的問題交由國際仲裁法庭處理。這個時候,美國終于有足夠的力量,來真正能夠實施70多年前羅門總統提出的羅門主義了。
1895年,古巴發生起義,反對西班牙的殖民統治。1898年2月,美國軍艦緬因號在古巴的哈瓦那港莫名其妙地爆炸,并且迅速沉沒。美國政府震驚了,為了把西班牙軍隊從古巴趕出去,美國國會授權武裝力量介入古巴事務。美國海軍攻入古巴,隨后又進入波多黎各。在菲律賓,美國海軍摧毀了西班牙海軍艦隊。1899年12月,兩國簽署巴黎條約,西班牙宣布古巴獨立,割讓西太平洋的關島和美洲大陸的波多黎各給美國。同時西班牙以2000萬美元的價格將菲律賓賣給了美國。1899年,美國海軍的軍費開支漲到了40億美元,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戰,海軍軍費一直保持在30億美元以上。
在當了麥金利總統多年助手之后,西奧多·羅斯福1901年當選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在1903年提出了著名的外交政策:這是一個有關鄰里關系的古老格言——一手拿著美元,一手拿著大棒,你將會走得更遠。如果一面對美洲民族和顏悅色,一面建立和擁有一支強大的、訓練有素的海軍軍隊,那么羅門主義將會走得更遠。
羅斯福總統離任之后,在美國的領導和策劃下,1903年,巴拿馬脫離了哥倫比亞的統治。經過談判,美國從剛剛獲得獨立的巴拿馬共和國獲得了巴拿馬運河區的租賃權。美國還插手中國的事務,破壞了在樸茨茅斯簽署的俄羅斯-日本和平協定,盡管這個條約得到了俄羅斯帝國的支持。
現在,美國終于有實力來履行它1823年做出的宣言了。美國已經有足夠的能力插手美國所認為的勢力范圍。美國在太平洋上建立了自己的海軍基地,通過巴拿馬運河,美國把太平洋和大西洋的軍事力量連接起來。20世紀的前十年,美國是當時世界上8個大的、勢均力敵的力量之一。其他幾個分別是,大不列顛王國、法蘭西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奧特曼帝國、奧匈帝國以及日本帝國。
盡管美國已經開始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它的拉丁美洲的鄰居們,但是美國卻沒有像英國等老牌帝國那樣,在這些國家建立殖民統治,而是選擇了建立軍事基地。在這些國家,美國享有外交優先權。不僅如此,美國還參與了中華帝國的瓜分活動。為了保持美國在太平洋上的絕對優勢,防止出現新的競爭對手,美國采取措施限制日本帝國勢力的增長。讓美國感到欣慰的是,在歐洲的5個競爭對手中,沒有一個國家像美國那樣,具備同時在太平洋和大西洋與美國抗衡的能力。一個多世紀以來,美國一直防備在其勢力范圍之外的地方,出現與它抗衡的歐洲競爭對手。
第五部分 6.1890~1941 區域霸主(2)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和奧特曼帝國土崩瓦解。德意志帝國和它的競爭對手法國與英國之間分成了兩個不同的對抗戰營,它們的沖突不斷加劇,演變成了戰爭。英法聯軍傷亡人數達到了250萬人,德意志帝國傷亡也很慘重,雖然沒有英法那么糟糕,卻也達到了190萬。更糟糕的是,法國軍隊戰營里出現了大批的叛變者。美國不希望看到,在歐洲大陸出現一個足以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出于對可能出現的德國勝利局面的憂慮,美國決定在1917年參與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去。
美國軍隊的開支急劇上升,從1916年的32億美元躍升到1919年的710億美元。美國軍隊的人數也是急劇膨脹,到1918年達到290萬人。戰爭結束后,美國通過吞并、購買等各種手段占據了太平洋上原來屬于德國的殖民地(西薩摩亞群島、馬里亞納群島等等)。
第一次世界大戰后,美國參與了干涉蘇聯內戰的1919年西線行動。在美國的斡旋下,戰勝國和戰敗國在法國巴黎召開了凡爾賽和會,簽訂了凡爾賽條約。但是美國參議院不僅沒有批準該條約,而且拒絕加入國家聯盟。美國當然不愿意退回到戰前的地位,如今美國已經成為當時世界上五大國之一,其他4個國家分別是英國、法國、日本和蘇聯。
雖然蘇聯的成立給世界帶來了很大的不安,但是剛剛新生的蘇聯一心忙于國內事務,對國外事務無暇顧及。英國和法國國民經濟正在恢復過程中,這時候,美國漸漸把它的注意力轉移到太平洋上空。1923年,美國和日本簽訂華盛頓海軍條約,一方面美國可以繼續保持其在太平洋上的優勢地位,另一方面又可以緩解日本海軍力量的增長可能帶來的威脅。
在20世紀20年代,美國的軍隊開支又降到了每年不到50億美元的地步。到1920年,美國陸軍軍力減少了88%,總人數大約在343,000人。1923年,美國解散了戰爭中成立的軍事情報部門。丹尼爾將軍說:“一個舉止文明的紳士不會去偷看另一個紳士的書信。”美國中央情報局保留了有限的收集情報的功能,而且他們把大部分注意力集中在拉丁美洲地區。
一戰后,美國雖然繼續介入拉丁美洲國家的事務中去,但是,并沒有引起人們過多的關注。這是因為國內出現的1923年經濟大危機、日益猖獗的組織化犯罪活動、以及羅斯福總統實行的新政吸引了人們更多的眼球。這種情況一直持續到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前夕。
1941年12月7日,日本海軍航空部隊成功偷襲了美國在太平洋的珍珠港軍事基地。這也許是歷史上最著名的偷襲行動了。這時候,美國還是一個地區大國,軍隊的裝備還比較落后,還不足以打一場現代戰爭。作為美國陸軍一部分的美國空軍,缺少現代化的武裝直升機。而且美國陸軍本身規模很小,也沒有配置現代化的裝甲部隊。美國主要的坦克,還是以格蘭特總司令命名的M3,早已經落后于時代了。美國海軍航空部隊大部分裝備是過時的直升機。在遭受珍珠港襲擊之前,美國政府還沒有成立海外情報部門,美國政府無法組織力量去收集并處理情報。他們無法收集,更無法迅速、頻繁地攔截日本軍隊的情報。不過,短短四年之后美國很快扭轉了這種被動的局面。
第五部分 7.1945~20??:全球超級大國
到1945年12月,美國已經成了全世界最大的超級大國,它的競爭對手德國和日本已經被擊潰,蘇聯和法國已經奄奄一息,英國也差不多處于崩潰的邊緣。到1945年底,美國軍隊總人數達到了1200萬人,到1947年又降到了160萬人,下降了87%。1939年,美國國防開支是100億美元,但是到了1946年,即使考慮到通貨膨脹等因素在內,它的開支達到5570億美元。1945年,美國是世界上唯一的擁有核武器的大國。
然而,雖然美國已經成為全球超級大國,但是總統的職能并沒有什么改變,但是作為總統權力延伸的軍隊,其力量空前強大。美國的軍隊超過了既有的規模,也超過了美國國內的政治勢力的控制范圍。政府管理部門并沒有成立相應的機構去履行新職能。
保持必要的震懾力
借用艾森豪威爾總統的話,第二次世界大戰鍛煉了“美國國防應對危機的能力”。二次世界大戰行將結束的時候,美國沒有拆除那些在戰爭中成立的政府機構和軍事工業,相反,美國保留他們,憑借它們來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這種原因,部分可以從美國經典的外交政策中有跡可尋——完全有必要防備單一超級大國競爭對手的出現。對美國來說,蘇聯共產主義政權的存在,是一種潛在的威脅。這就為美國保留足夠的軍隊和軍事工業找到了理論上的證據。1916年,艾森豪威爾總統闡明了他對共產主義的理解:“……一種敵對的思想——在全球范圍內,彌漫著無神論的、殘忍的意志、陰險的手段。”
經歷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人們毫不懷疑蘇聯捍衛領土的能力,一旦蘇聯領土遭到外敵的入侵,那么蘇聯人會毫不猶豫拿起武器進行反擊。但是,很多人擔心,蘇聯是不是正如美國及其盟國在雅爾塔所說的那樣,會對其“勢力范圍”之外的國家發動侵略。1953年,斯大林去世之后,蘇聯變化不定的局勢更加劇了人們的擔憂。這種擔心在當時西歐比較流行。到1970年代早期,西德總理威廉·勃蘭特拋出了其著名的東方政策,以緩和西方國家與蘇聯其華沙組織成員國之間緊張的關系。這時候,西歐國家不太相信蘇聯會發動侵略。
在討論《蘇聯行為的根源》(來自1947年出版的《外交事務》)一文中,美國外交官喬治·凱南認為,在對待西方國家的態度上,蘇聯是保持克制和謹慎的,因為蘇聯人相信,由于資本主義自身無法克服的矛盾,資本主義國家必將慢慢走向滅亡。對此,對蘇聯人來說,最好的辦法就是耐心地等待資本主義社會走向崩潰,而不是冒昧地對這些國家發動軍事進攻。在這篇文章中,喬治·凱南進一步指出,其實與西方的任何國家相比,蘇聯的問題都要嚴重得多,蘇聯最終會走向崩潰,因此,對西方國家來說,最明智的政策就是想方設法牽制蘇聯。后來的事實,驗證了喬治·凱南觀點的正確性,當然,這也是西方國家樂意看到的結果。
1988年,在紀念蓋茨堡的演講中,卡爾山苷指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時候,美國和蘇聯都是不可攻破的大國。美國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經濟實力,還擁有大量的武器。它的國土的東部和西部被浩瀚的大洋包圍著,它的南邊和北邊是力量比較孱弱的友善的鄰邦。蘇聯擁有世界上最龐大的軍隊,也沒有受到明顯的來自外國的軍事威脅。當美國開始了核武器的沖刺后,蘇聯也迅速加入其中。華盛頓宣傳美國生存的希望掌握在蘇聯領導人的手中;同樣,蘇共中央政治局對美國的言行做出回應,指出蘇聯的存亡取決于美國總統。
有能力做某事和能否做成某事,是兩樣不同的東西。一個是存在的事實,而另一個則牽涉到對事情的看法。任何一個曾經跟陌生人一起在一個餐桌上吃飯的人都有這樣的體驗,一起吃飯的那個人完全有能力越過邊界,朝你臉上猛擊一拳。你會在冥冥之中感受到來自餐友的威脅么?在正常的情況下,也許你并沒有這樣的感覺,但是也許這僅僅代表了一種觀點。
1945年,美國政界一致認為,蘇聯已經對美國構成了威脅。這種觀念最早來自情報裝備和軍事外交政策委員會,并且把報告遞交給了總統和國會。美國在接下去的1946到1989年那長達43年的歲月里,為了和蘇聯對抗,花費了大約10萬億美元的資金。
隨著前蘇聯的土崩瓦解,我們得以有更多的機會去接觸蘇聯的文件檔案和各界名人。剔除流行的共產主義的意識形態,以及他們借此機會表達他們自己的意愿不談,我們從這些文件和名人的言行中,并沒有找到蘇聯要去攻打西方國家的任何證據。事實上,已經有人開始質疑幾個蘇聯武器系統的實際可靠性。43年來,一直被美國情報裝備和軍事外交政策委員會談虎色變的導彈與轟炸機分離系統,也許僅僅是一直存在于美國人的腦海中,是他們憑空捏造出來的一道咒語。
也是這種觀念有些事后諸葛亮,它至少說明,一個先天貧弱的政府系統,他們負責尋找和衡量可能的威脅。如果他們沒有對這些可能的威脅作出反應,那他們也就沒有了工作的機會,沒有了由此獲得的利益。所有這些是相互關聯的。
如今,美國軍方的輿論宣傳機構,又是大肆渲染來自外部的國際恐怖主義的威脅。國際恐怖主義已經巧妙地取代了共產主義,在各種討論中,自然而然地,反恐被理解為愛國的行徑,反恐成了軍事-工業-國會復合體目前以及將來合理存在的理由。確實,恐怖主義具有共產主義威脅所不具備的優點,它是一種開放的、無法預知的威脅,人們根本無法防御,所以美國軍方沒完沒了地提高警惕級別,便顯得很合理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