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免费人成视频在线观看,国产极品粉嫩馒头一线天AV,国产精品欧美一区二区三区,亚洲 古典 另类 欧美 在线

首頁 > 文章 > 國際 > 國際縱橫

趙憶寧:危局與破局——朝鮮20年沉浮記

趙憶寧 · 2012-02-17 · 來源:烏有之鄉
收藏( 評論() 字體: / /
記者手記 :                                                  
2006 年 1 月,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應胡錦濤總書記之邀訪問中國。中共中央九名政治局常委分別與金正日見面、會談以及專門陪同前往武漢等地訪問。金正日訪問中國引起世界的震動,特別是引起美國方面的關注。當中朝兩國通訊社共同發表消息時,記者正在參加由美國智庫 — 全美亞洲研究局舉辦的題 為 --- 北朝鮮的“大膽轉變”國際研討會。而實際上,金正日訪問中國對朝鮮半島的影響卻成為會議的最大熱點。 
作者正是籍此會議不僅第一次聽說朝鮮的“艱難的行軍”、“主體思想”、“先軍政治”等等,也第一次在正式的學術會議上聽到“朝鮮大饑荒死了 280 萬人”!無疑產生巨大的震動!參加研討會的學者均是東北亞及朝鮮問題專家,他們來自美國、日本、南朝鮮、俄羅斯和中國。在外國學者中,除一名俄羅斯學者訪問過朝鮮外,其余的人甚至沒有到過朝鮮。紙上談兵或者數據論證就可以縱橫馳騁地“概論”一個國家嗎?記者對此持質疑態度。 
自中國改革開放之后,曾經被稱為與中國“唇齒相依”的朝鮮,在我們的視線中消失了 20 多年,一切有關朝鮮的消息大多是來自意識形態對立的西方媒體,而大多數自以為能夠獨立思考的人,不僅盲目輕信 對 朝鮮的誣陷,也成 為 流俗大河里翻卷的泡沫。今天的朝鮮到底是什么樣?朝鮮的大饑荒嚴重到什么程度?是否與專家們描述的相同? 朝鮮經濟衰退的原因與目前經濟狀況到底如何?“朝鮮式社會主義道路”是什么含義?朝鮮為何要發展核武器? 
毛澤東有句名言,“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要想知道梨子的滋味,就要親口嘗一嘗。 7 月份利用休假,記者踏上了訪問神秘國家朝鮮之旅。在短短數天的訪問時間里,內心積攢的情感被酣暢淋漓地釋放出來 --- 震驚與悲傷、同情與憐憫、記憶與理解、羨慕與希望。所見、所聞匯成邏輯的河流蛻變 為 思考: 
--- 朝鮮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經歷了十年經濟衰退期,直接原因來自蘇聯的解體,但是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遠遠超過朝鮮戰爭的經濟損失,則是沒有想到的,這一外部沖擊對朝鮮政治、社會影響時間之長、經濟負面影響之深,是所有同樣遭受這一影響的國家中極為少見的; 
--- 朝鮮連續四年遭受自然災害,積累有 1/2 多的人口成為災民。大饑荒使人民所遭受的痛苦之深,經濟總量下降幅度之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多,在朝鮮的歷史上既空前的也是少見的;人們因沒有糧食而被餓死、因沒有能源而被凍死,而所謂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之可憐(自然災害期間只有 7010 萬美元),這在當今世界上也是極為少見的; 
--- 在朝鮮連續遭受兩次外部沖擊的情況下,以一個土地面積只相當于中國 1/80 的小國、 GDP 相當于美國 1/350 的窮國獨抗美國的外部封鎖長達 50 多年,其捍衛民族尊嚴、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不畏美國霸權的意志,不僅十分悲壯而且也是少見的; 
--- 在國際環境極為險惡的條件下,在外援驟減與沒有任何與國際金融機構的“幫助與扶持”下,朝鮮人民完全依靠自力更生,不僅使經濟狀況得到恢復,并經過經濟政策的調整,正在開始點燃經濟起飛的巨大引擎,這在一個國家或者一個地區的經濟恢復中也是少見的; 
--- 一個人均收入不足世界平均水平 1/5 的低收入國家,卻能夠實現人類發展極高水準的覆蓋,做到“四免”,即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住房、免農村稅費,其國家體制的功能與政府的治理能力,不僅優于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在一些發達國家也是少見的。 
作為一名記者,我敬重這個職業,也有責任把朝鮮的見聞與對朝鮮的分析與廣大中國讀者共享。目的只有一個,讓人們真正了解,朝鮮過去發生了什么和正在發生著什么…… 
 
朝鮮一直被西方的所謂“國際輿論”萬般詆毀,并冠以很多“名稱”---“警察國家”、“流氓國家”、“精神病人國家”、“邪惡軸心國家”、“專制國家”等等。在信息泛濫的今天,朝鮮的信息極為缺乏。由于朝鮮信息的對外封閉,人們只能通過美國駐韓國大使館、美國軍方、國際人道救援組織等了解朝鮮。在西方媒體上經常看到的消息是,大饑荒、農業凋敝、人口外逃、窮兵黷武、能源嚴重短缺、經濟瀕于崩潰等等。總而言之,對朝鮮的報道絕大部分都是負面的消息。
朝鮮今天究竟什么樣?嘲諷的觀點認為,朝鮮同過去一樣糟糕,或者做些表面文章給外國來訪者看看。帶著強烈探尋真相的愿望,記者在朝鮮進行了一次難忘的旅游式訪問。在記者眼中,朝鮮的經濟正在恢復且具有實質性內容,人們精神面貌健康,社會安定有序,自90年代末期朝鮮實行的社會經濟改革所期待的結果開始顯現。一切事實證明,朝鮮勞動黨不僅有政治意愿,而且有國家組織與動員能力戰勝經濟困難,并會把朝鮮重新帶入經濟增長之路。

第一部分:背著方便面和礦泉水去旅行
八年前(1996年)在朝鮮遭受重大自然災害最困難時期,國內一個新聞代表團訪問朝鮮,歸來的人訴苦,在朝鮮吃不飽。早餐除了一個面包外,可在一杯牛奶或者一個雞蛋之間選擇,牛奶只有半杯,雞蛋如同鴿子蛋,幾天的訪問均以方便面充饑。我相信他說的是真話,也為朝鮮的狀況感到震驚。
到朝鮮旅游之前,中方旅行社告知我們,“朝鮮沒有礦泉水”,并建議“最好帶點方便面”。我們從北京背了一箱24瓶礦泉水與8盒方便面,一路上搬上搬下很是辛苦,因為無論中國還是朝鮮的火車站,通往站臺的臺階是一樣的漫長。 
進入朝鮮邊界城市新義州的第一餐飯證實,這種“儲備”根本沒必要。等待換乘通往平壤的火車時,朝鮮導游發給每人一個盒飯,里面不僅有牛肉還有一整條煎平魚,外加一瓶礦泉水。標簽上注明是朝鮮自己生產的!在朝鮮的日子里,早餐是自助式的隨便吃,中晚餐非常豐盛----朝鮮烤鴨、高麗人參燉雞、朝鮮火鍋,而且米飯管夠。為了不受二茬罪,水喝了,方便面送人了。
顯然,豐盛的餐食是對外國人的特殊待遇,但我還是比我的同事幸運,我也更為2300萬朝鮮人民高興:朝鮮經歷了近10年的經濟衰退,為了讓人民吃飽,“農業第一主義”成為重中之重,幾年來調整工業在國民經濟中的比重,已從60%下調到34%,農業比重則從最低的12%上升到30%。
火車奔馳在新義州開往平壤長達 200公里 的平原上。一望無際的農作物長勢很好,有水稻、玉米和豆類。平壤到開城的高速公路旁,種了許多蘋果樹。由于石油的短缺和油價的提高,很少看到農業機械作業,被分成為15-20人一組的農民們聚在一起干活,且有說有笑;放暑假的孩子趕著一群群小鴨子來到河邊,鴨子與孩子們“打成一片”,游泳、抓魚、打水仗---此情此景仿佛回到40年前的孩童時代---雖然消費品短缺,但是十分快樂。
朝鮮農業生產從2001年以來保持連續增長(見表1),2005年糧食產量436萬噸,比2004年提高了1.2個百分點。根據聯合國糧農組織估計,朝鮮最低谷物需要量每年在480萬噸左右。五年來,人均糧食產量不斷上升,從2001年的 180公斤 上升到2005年的 190公斤 。導致農業生產增長的主要原因,除了這些年風調雨順之外,主要是實行了農戶“小集體管理體制”,我把它稱為“小包干”;政府也提高了收購糧價,其提高幅度之大,遠超過中國農村改革時的力度,極大地促進了農民種糧積極性。令人震撼的是,沿途看到由朝鮮人民軍參與修建的 800公里 灌溉水渠,如同京密運河那樣寬,這是為改善水稻主產區新修建的灌溉設施;據朝鮮媒體報道,幾年來建成上千個小水電站,改進了農村的供電和電力抽水系統,以便更能經常和有效的使用農機設備。

表1:朝鮮糧食總產量與人均產量                          
糧食產量(萬噸)增長率(%)人均糧食產量(公斤/人)
1995345160.0
19963697.0170.4
1997349-5.4161.6
199838911.5181.3
19994228.5196.7
2000359-14.9165.8
200139610.3180.5
20024134.3185.9
20034252.9189.1
20044311.4190.0
20054361.2190.1

糧食總產量數據來源:韓國統一部,人均糧食產量系作者推算。                  

朝鮮導游告知,今年夏季發了洪水,糧食收成可能比2005年減產。顯然,雖然近幾年糧食產量增產,但朝鮮還未能完全解決糧食問題。望著他因說起糧食減產而憂心忡忡的神態,只有身臨其境才能夠理解,“糧食”二字已經成為一個民族的永久之痛。
記者不曾在路邊看到“糧食就是共產主義”宣傳牌,但是在經濟困難時期,金日成主席確實說過這句話,以鼓勵人們增加糧食生產。有點像前蘇聯提出的“土豆加牛肉”的共產主義。時至今日,前蘇聯不復存在,而朝鮮人民還在為生產更多“糧食”而勞作不息。

第二部分:艱難度過四年自然災害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朝鮮連續四年(1994-1997)發生了自然災害。八年過去,大饑荒還是遺留了抹不掉的印記:無論是街上的行人,還是在平壤少年宮的兒童,孩子們都有一張營養良好且白凈的臉龐。而成人和老師們卻有著黑黃的皮膚與道道皺紋,看起來比實際年齡大---因為他們是孩子的父親或母親!就像我們的父母親!在中國60年代初期連續3年遭受自然災害,父母親把配給的糧食盡可能多地留給孩子。
從平壤到妙香山 160公里 高速路兩旁的山坡上,樹木已被耕地所替代,有些坡度在25度以上。當問到“樹到哪兒去了”時,導游低聲說:“這是有原因的”,之后再沒有一個字。這真是個沉重的話題。中國遭受自然災害時期,人們因饑餓而砍樹開荒,甚至剝樹皮、挖樹根充饑。聯想到此深深感到內疚:自然災害就像一個不會愈合的傷口,它是永遠的痛,一被觸及就會流血。但人們一定堅信,在每個創傷上面都標志著向前邁進的一步。
從1957年農村集體化以來,朝鮮就實施了糧食配給制度,這個政策適用于除了農民以外的居民。在一般情況下,糧食每十五天供應一次,居民在指定的糧店購買。導游告知,目前朝鮮糧食的供應標準:重體力勞動者每人每天 750克 ;一般成人每天 500克 ;大學生 400克 ;小學生 300克 ;而四年自然災害時期則全部減半,關鍵是肉、蛋、奶、食油與水果供給短缺。
關于朝鮮大饑荒沒有找到任何朝鮮官方的報道,包括朝鮮印刷的英文版報紙《平壤時報》。但在新義州逛小書店時,找到一本《金正日時代的朝鮮》的書,作者是日本記者名田隆司。從書中詳細記載一段大饑荒的數據看,朝鮮的災情非常嚴重:
1994年受到冰雹災害;
1995年洪水災害:總受災額150億美元;難民520萬人(相當于當年總人口的24%);耕地受災面積36萬公頃;森林2.1 萬公頃;遭到破壞的住宅4.8萬棟;糧食損失191萬噸(相當于糧食減產1/2);損失家畜48萬頭;
1996年洪水災害:總受災額17億美元;受災地區有8個道(直轄市)、117個郡;難民327萬(相當于總人口的15.1%);遭到破壞的住宅8600棟(3萬套);耕地受災面積29萬公頃,農作物水淹面積--水田近 7萬公頃 ,玉米田 3234公頃 ,家畜損失2.7萬頭;
1997年高溫災害、旱災和海嘯災害:高溫災害和旱災---受害區有四個道,受災耕地面積47萬公頃;海嘯災害—受害地區有22個郡140個里,難民280萬人(相當于總人口的13.0%),水稻減產70萬噸,玉米減產150萬噸,合計損失糧食220萬噸;鹽田受災面積 5730公頃 ,損失家畜6萬頭。
這是我們第一次知道的朝鮮大饑荒的資料。記者在剛剛出生時經歷過中國的大饑荒。一個只有2000多萬人口的國家,在連續三年內(指1993年-1997年)累計有1127萬人口成為災民,其痛苦經歷與艱難不言而喻。依據名田隆司所提供的1995年糧食減產191萬噸的數據計算(假定2005年糧食生產恢復到災前的水平),1995年實際糧食產量只有235萬噸,減產43.8%;全年人均糧食產量 113.6公斤 ,等于每人每日糧食產量只有 300克 左右,如加上糧食庫存和糧食進口,也不會超過 400克 ;1997年是連續四年自然災害的第四年,也是朝鮮最困難的時期,糧食再次減產220萬噸,估算當年糧食產量只有萬噸216萬噸,糧食減產50.5%;年人均糧食產量減少到 100公斤 左右。
大饑荒期間,朝鮮營養不良人口比例迅速上升,其朝鮮營養不良人口是大饑荒前的2.8倍(見表2)。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數據顯示,朝鮮在1990-1992年發生大饑荒前每人每日糧食消費量為2470大卡,要高于印度,營養不良人口比例要低于印度;大饑荒的1995-1997年期間,每人每日糧食消費量下降為2160大卡,要低于印度,減少了12.6%,營養不良人口增加了470萬人,營養不良人口比例上升至34%,要明顯高于印度。
ian遭破壞的教育設施在短期內得到恢復與重建,在                   
表2.朝鮮與印度營養不良人口及比重的比較
朝鮮印度
每人每日糧食消費(大卡)
1990-199224702370
1995-199721602440
2001-200321502440
營養不良人口(萬人)
1990-199226021480
1995-199773020180
2001-200379021200
營養不良人口比例(%)
1990-19921825
1995-19973421
2001-20033520

數據來源: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2006年)

毋庸諱言,因饑餓造成大規模的人口非正常死亡,對于現代文明社會來說是極為悲慘的不幸。朝鮮的四年自然災害到底有多少非正常人口死亡?對此有多種猜測,最近看到的數字是280萬人。西方媒體曾借此大做文章,以攻擊朝鮮的“專制體制”。記者依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經濟與人口數據庫(2006)計算結果顯示,朝鮮非正常死亡人口大約有60萬人左右,上述死亡人數被西方學者和機構夸大了。
按照人口統計學原理,影響朝鮮總人口下降有兩個原因,一是饑荒造成出生人口下降,帶來出生率瞬時迅速下降,這是人口變動的主要原因;二是饑荒造成人口非正常死亡,導致死亡率上升。假定兩者權重在6:4之間。表2中數據顯示,在饑荒前的1994年,朝鮮總人口數為2134萬人,人口增長率1.33%;從1995-2001年的七年時間里,開始出現人口增長的異常變動,人口自然增長率逐年下降,最低年份是1998年,人口增長率為-0.60%(見表3第5列);直到2001年人口增長率恢復到1994年人口增長1.33%的水平,絕對人口數量2194萬人。以1994年1.33%人口為基數,計算1994-2001年的人口模擬增長數量,2001年人口絕對數應為2341萬(見表3第4列),而實際人口比模擬人口累計減少了147萬(見表3第5列),其中因饑荒出生人口減少87萬人,而非正常死亡人口約在60萬人左右。
人們為什么關注朝鮮人口非正常死亡數量?因為透過人口變動之窗可以看到大饑荒的真實景象。人們為什么關注朝鮮人口的變動?因為人既有“手”又有“口”,人既是生產者又是消費者,所以人口增長與經濟增長有更緊密的關系。中國三年自然災害時期人口增長率下降幅度與朝鮮相像[1]。由于兩國人口基數規模差異甚大,中國非正常死亡人口絕對數大大超過朝鮮。正是因為如此,我們非常同情朝鮮人民所遭受的不幸。

表3.           饑荒對朝鮮總人口的影響 
年份實際人口(萬人)(A)人口增長率(%)模擬人口(萬人)(B)相差人口(萬人)
(C)=B-A
199020021.682002
199120361.702036
199220711,722071
199321061,692106
199421341.332134
199521561.0321626
199621650.42219126
19972159-0.28222061
19982146-0.60225086
19992145-0.052280135
200021650.932310145
200121941.332341147
200222221.28
200322471.33
200422670.98
200522910.97
200623110.87

根據安格斯•麥迪森世界人口經濟數據庫(2006);(B)數據,1994-2001年期間模擬人口是按人口增長率1.33%計算。

第三部分:朝鮮被迫“艱難的行軍”
在朝鮮遭受自然災害時期,西方媒體多次預言:“1995年12月北朝鮮即將崩潰”,“1996下半年北朝鮮即將崩潰”,并斷言朝鮮勞動黨垮臺只是時間問題。但是十多年過去了,朝鮮不僅沒有崩潰,而是經過調整艱難地渡過最困難時期。   
為什么朝鮮能夠在連續的自然災害面前挺得住?他們是如何度過這一難關的呢?客觀地說,只有12萬平方公里的朝鮮,其國土面積只相當于中國1/80,當自然災害來臨時,既不同于中國地域廣闊有很大的回旋余地,也沒有“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大國優勢,當自然災害發生時有滅頂之災的致命打擊。
朝鮮人是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的呢?“這是因為有金日成主席的主體思想[2]”,導游的回答令記者十分驚詫,他說:“在朝鮮困難時期,官員的糧食配給量與普通人一樣,沒有一點特殊”。在糧食極度短缺的情況下,只有平均分配才保證更多的人生存下來。
  自然災害時期,朝鮮勞動黨總書記金正日對黨政干部講,“拿著空飯碗向人民宣傳社會主義制度好,是不能使他們深刻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真正的優越性的,也不能抱有社會主義愛國主義思想的”。為了扭轉困難局面,朝鮮在上個世紀90年代中后期,不得不進行“艱難的行軍”。
什么是“艱難的行軍”?據《金正日傳》所描述,“艱難的行軍”指從1938年12月到1939年3月初,金日成將軍率領的抗日游擊隊為了向朝鮮進軍,突破日本軍隊司令部的包圍,展開決戰進行的為時100多天的行軍。行軍是在攝氏零下40度的嚴寒和嚴重的糧食困難,與日寇進行殊死戰斗的逆境中進行的。朝鮮教科書把這一段歷史稱為“艱難的行軍”。20世紀90年代中后期,朝鮮人民發揚抗日武裝斗爭時期艱難行軍的精神,扭轉經濟困難局面,所以朝鮮稱這個斗爭為“艱難的行軍”。
艱難行軍有什么新的涵義呢?一是堅持和發展以金正日總書記為中心的“朝鮮式社會主義”;二是活躍經濟,包括對外貿易轉變方向和活躍農業在內的國內經濟;根本目的是提高朝鮮人民的生活水平。1996年元旦,《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報》聯合社論指出:“我們正在艱難的環境中建設社會主義”。
  這一口號的提出,事實上反映了朝鮮當時正在經歷著建國以來最嚴酷的現實,國家面臨著嚴峻的考驗。朝鮮《勞動新聞》、《朝鮮人民軍報》和《青年前衛》報在1996年的聯合元旦社論中指出:國家面臨三大障礙,一是持續不斷的政治軍事的緊張狀態;二是美國等國家的經濟封鎖;三是空前的自然災害。
金正日在 1996年10月14日 同黨中央委員會負責干部的談話《干部要以“艱難行軍”的精神生活和戰斗》中說,“要更加發揚‘艱難行軍’的精神扭轉當前局面,進行頑強的斗爭,掀起社會主義建設高潮”。
在西方國家經濟封鎖,以及前蘇聯、東歐社會主義市場體系解體的外部環境下,朝鮮人民不僅經受著嚴重的自然災害與糧荒的痛苦,而且自力更生搞經濟建設。從平壤出發共有三條高速公路,其中平壤至南浦澗的高速公路是在自然災害時期所建,在一切設備不足情況下,工人們使用釬子和錘子開鑿巖石、用人力背運沙土和砂石完成了這條公路的建設。至今留在這條路邊的標語牌上寫著:“不怕路途艱險,含笑前進”。
1998年《勞動新聞》元旦社論正式宣布“艱難的行軍”結束。1999年,金正日動員全體人民投入旨在“強盛國家建設中掀起革命大高潮的第二千里馬大進軍”。 1998年1月4日 《勞動新聞》的一篇文章提出建設目標:活躍農業、煤炭工業、電力工業、鐵路運輸、金屬工業等所有主要經濟部門。自此,朝鮮進入經濟恢復與調整期。
朝鮮在90年代先后經歷了九年經濟下滑衰退期(1990—1998),1998年經濟達到最低谷;而后開始三年經濟恢復期(1999-2002);以2002年經濟改革(“七一措施”)為起點,預示著經濟加速增長的復蘇期(見表3)。時至今日,朝鮮已經度過了歷史上最困難的時期,正在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非常類似于中國在經歷了三年年(1960-1962)自然災害之后,于1962年達到低谷,而后出現了迅速恢復和迅速增長(見表4)。

表4    朝鮮經濟增長率的估計 (1990-2005)
年份GDP 增長率(%)
1990-3.7
1991-3.5
1992-6.0
1993-4.2
1994-2.1
1995-4.1
1996-3.6
1997-6.3
1998-1.1
19996.2
20001.3
20013.7
20021.2
20031.8

數據來源:韓國銀行




[1] 1960年中國人口自然增長率為-4.6%,朝鮮1998年最低年份為-0.60%。
[2]
從上個世紀九十年代至今,朝鮮痛苦地經歷了因蘇聯解體第一次經濟衰退期(1990-1993),因四年自然災害第二次經濟衰退和低谷期(1994-1998),經濟恢復期(1999-2002),經濟改革與經濟起飛準備期(2002--)四個階段。在前兩個時期,擁有2100萬人口的朝鮮遭到什么樣的打擊?又為此付出了什么樣的代價?令人震驚的是,九十年代兩次外部沖擊與經濟衰退所造成的經濟影響,大大超過50年代初期朝鮮戰爭的經濟損失!
整個90年代,中國正處在經濟高增長和貿易高增長時期,而我們的朝鮮鄰國卻是另外一種情景。如果不是記者親自來朝鮮訪問,即使是事后的訪問,既不會知道在過去的十幾年中朝鮮發生了什么?更不會知道前蘇聯的解體對朝鮮有多大的負面影響?朝鮮人民為此付出了什么損失?他們因嚴重的自然災害遭受了什么樣的痛苦?朝鮮人民是如何在極其艱難困苦下是如何戰勝困難的? 
第一部分:90年代經濟衰退超過朝鮮戰爭的經濟損失
七月炎熱的夏天,記者來到“三八線”的板門店。朝鮮停戰協議的文本放在談判桌上,此時距離 1953年7月27日 板門店簽字,已經過去了53年。
1950年,朝鮮戰爭給參戰方帶來巨大的人員傷亡,也對朝鮮經濟造成巨大損失。在朝鮮戰爭的前3年時間(1950-1952年)里,經濟總量持續下降,1952年GDP比1950年減少了17.5個百分點,但是到1953年GDP已比1950年經濟總量高出2.5個百分點,到1955年時已經比1950高出15個百分點[1]。這說明,朝鮮人民民主共和國成立之后因朝鮮戰爭出現的第一次經濟衰退,雖然經歷了三年時間,但是僅用1-2年極短的時間,就使經濟得到迅速恢復。除了朝鮮人民重建家園的努力之外,與前蘇聯、中國的經濟技術援助,特別是雙方貿易增長的外需作用密切相關。
但是90年代朝鮮經濟衰退完全不同,首先由于蘇聯解體,使傳統社會主義市場崩潰,朝鮮與蘇聯等國的對外貿易大幅度下降,1993年GDP比1989年累計下降了16.5個百分點,1993年外貿額比1990年累計下降了37.1個百分點,這是朝鮮遭受的第一次致命性的打擊。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994年之后,朝鮮遭到連年重大自然災害,而受到第二次致命性的打擊。1997年農業總產出比1993年下降了9.2個百分點,經濟總量比1993年又進一步下降了12.7個百分點,并于1998年進入最低谷年份。
以上兩次先后來臨、互為疊加的打擊,造成朝鮮長達9年(1990-1998年)之久的經濟嚴重衰退。1998年GDP總量比1989年累計下降了30個百分點,1998年外貿額比1990年累計下降了44個百分點。而后又花了7年(1999年-2005)時間才恢復和接近1989年的GDP總量和外貿額總量水平。
90年代朝鮮所經歷的兩次打擊,造成經濟衰退的時間之長,經濟總量下降幅度之大,所造成的經濟損失之多,是朝鮮歷史上空前的。從相對經濟復蘇來看,遠遠超過朝鮮戰爭之后所花費的時間。從相對經濟規模損失來看,遠遠超過朝鮮戰爭的所遭受的經濟損失,或者說是相當于兩次“朝鮮戰爭”的經濟損失。
第二部分:朝鮮經濟衰退的一般性分析
朝鮮經濟衰退到底是什么原因?是“內因論”還是“外因論”?對此,國際間最流行的也最普遍的看法是內因論,大體有三種主要觀點:
首先,從政治上看,朝鮮是“專制國家”國家,所以經濟衰退不可避免。美國朝鮮問題專家認為這是朝鮮依舊實行所謂的“獨裁專制統治”的結果。在前蘇聯解體、東歐國家相繼發生“顏色革命”的今天,只有社會主義的朝鮮依舊是所謂“美帝國主義勢力“針插不入、水潑不進”的專制國家,這種由意識形態對立或因未能實現的“和平演變”極端看法不足為怪;中國也經常遭到這樣的責難。
第二,從經濟上看,經濟衰退是由于朝鮮仍舊實行被歷史證明失效的“共產主義的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的必然結果。其理論依據是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他的導師路德維奇·米塞斯證明過的,即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具有一種自身無法解決的“社會主義計劃問題”,而無法確定資源的稀缺性,也無法實現資源的有效配置。
但是,這種觀點無論從理論或者實踐上都是站不住腳的:奧地利學派的觀點只是認為,中央計劃經濟體制是沒有效率的,會產生不必要的高昂成本,但是并沒有說中央計劃經濟體制就一定等同于劇烈而漫長的經濟衰退。
依據世界經濟統計學家安格斯•麥迪森的估計,1929-1939年的10年間,前蘇聯人均GDP平均增長率為4.9%,而同期美國人均GDP年平均增長率是-0.5%,這是因為美國經歷了“大蕭條”的經濟危機;1929年美國人均GDP為6899美元(1990年國際美元),到1933年使降至4777美元,減少了2122美元,與1905年4672美元差不多。美國由于大蕭條而倒退了28年的時間。這表明,實行自由市場經濟的美國也并非總是成功,也有走麥城的時候。
1950—1980年30年間,前蘇聯人均GDP平均增長率為7.6%,同期美國人均GDP平均增長率是2.23%。麥迪森提供的數據證明,計劃經濟國家表現不一定比市場經濟國家差,而計劃經濟體制并非是經濟衰退的必然根源,這既無法解釋90年代朝鮮的經濟衰退,也無法說明2002年之后朝鮮經濟開始增長。
第三、從內外關系上看,認為朝鮮是自我封閉的國家,經濟衰退是孤立所致的結果。實在不能用指令型社會主義固有的各種經濟缺點來解釋時,有些人把朝鮮經濟的衰退歸結為,過去十幾年演化成為閉關自守的“具有朝鮮特色的社會主義”來解釋。
實際上,朝鮮并不是一個自我封閉的國家,從建國起,就開始與社會主義國家做貿易,由于美國50多年來對朝鮮實行全面禁運和經濟封鎖,才使得朝鮮的貿易伙伴非常有限,當90年代社會主義國家貿易圈的解體給朝鮮帶來致命的外部沖擊,而這一國際因素被大多數美國專家所忽略。

第二部分:蘇聯解體和自然災害的外部沖擊
實事是,朝鮮經濟衰退是受到無法預測又無法控制的外部沖擊所引起的。第一次打擊是蘇聯解體,第二次打擊是重大的自然災害,這是所謂經濟衰退的“外因論”。
朝鮮是一個人口少(只有2300萬人)的島嶼經濟體,內部市場規模比較狹小,對外貿易對于刺激需求及促進經濟至關重要,這也解釋了為什么許多小國或島嶼經濟體對外貿易依存度比較高的原因,反映了這些經濟體對外部市場需求的明顯地高于大國或者內陸國家。
對外貿易對于小國來說是把“雙刃劍”,即可獲得外部刺激促進經濟增長,在條件變化的情況下也是外部沖擊的受害者,而且這種外部沖擊既不可測也不可控。90年代朝鮮經濟突然陷入衰退的原因,就是受到這一因素的嚴重影響,世界社會主義市場的崩潰,使朝鮮對外經濟關系發生了根本轉變,從這時起,朝鮮陷入了長達9年的經濟衰退期。
事實上,從1985年戈爾巴喬夫一上臺,蘇聯就開始陷入解體的深淵而且經濟急劇下跌。1989柏林墻的倒塌,給民主德國40余年的社會主義制度劃上句號;同年匈牙利的十月驚變,推倒了東歐的多米諾骨牌,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保加利亞、羅馬尼亞、納斯拉夫如洪水般決堤,相繼發生了巨變。1991年12月“老大哥”倒下了,俄羅斯聯邦等11個國家首腦正式宣告建立“獨立國家聯合體”,標志著原有的社會主義陣營的徹底解體。
由于前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經濟與政治的崩潰,對朝鮮造成致命的打擊。不僅原有社會主義陣營國際勞動力分工迅即崩潰,國與國之間所達成的易貨“記賬式貿易”方式隨之終止,除了前蘇聯和東歐國家之外,加上向市場經濟轉型的中國、越南和古巴也要求使用“美元”結賬,朝鮮幾乎失去了所有的貿易伙伴。朝鮮幾十年的對外貿易中,雙邊易貨貿易一直采用“友好價格”為基礎的記賬式方式,即不使用美元結算,導致朝鮮沒有必要的外匯儲備。“社會主義經濟圈”也就是“貿易圈”的土崩瓦解,朝鮮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
數據顯示,1990年朝鮮貿易總為42.1億美元,1991年降到25.84美元,下降了38.6個百分點(見表1)其中出口額下降了46.7%,進口額下降了32.7%。朝鮮對外貿易在1993年之前,約70-80%的貿易量是與前蘇聯、東歐各社會主義國家之間進行的。1988年朝鮮與俄羅斯的雙邊貿易占朝鮮貿易總量的55.4%,1990年為53.1%,而1993年突然將至8%,到1995年又下降至3.6%(見表2)。
據韓國銀行數據,1989年朝鮮外貿依存度為21.4%,1992年陡然下降至12.1%,1990-1994年的五年期間,朝鮮的累計外貿逆差為31.37%,相當于同期進口累計額(85.96億美元)的36.5%。缺少外匯“硬通貨”使朝鮮無法從國際市場進口急需的商品,成為貿易量下降的第一個時期。
朝鮮經濟下降的第二個平臺是連續遭受四年自然災害的1995-1998年,于1998年經濟總量和貿易總量都降到谷底。1998年經濟供給總量比1989年累計下降29.8%,對外貿易額比1990年累計下降65.8%。農業產出比1989年下降了25.7%,采礦業產值下降了45.5%,制造業下降了53.2%,建筑業下降57.4%。重工業下降的幅度最大為60.4%。這遠比朝鮮戰爭造成的經濟損失大得多。之后朝鮮的對外貿易開始漸漸地恢復并逐漸爬升,到2005年已經接近1989年的水平。

表1.      朝鮮對外貿易(1990-2003)      單位:億美元
年份進出口總額出口進口進出口貿易平衡
199042.1017.7324.37-7.04
199125.849.4516.39-6.94
199225.559.3316.22-6.89
199326.469.9016.56-6.66
199421.008.5812.42-3.84
199520.527.3613.16-5.80
199619.777.2712.50-5.23
199721.779.0512.72-3.67
199814.425.598.83-3.24
199914.805.159.65-4.50
200019.735.6614.07-8.41
200122.706.5016.20-9.70
200222.607.3615.24-7.88
200323.917.7716.14-8.37
200431.20
200535.00

數據來源:韓國銀行,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韓國統一部

表2.              朝鮮對外貿易伙伴結構與比重                 單位:%
196519701975198019851988199019931995199820002003
中國42.418.526.121.818.212.311.531.92423.427.834.5
俄羅斯4258.924.627.749.555.453.18.03.63.72.04.0
日本7.49.213.918.514.611.811.416.825.922.419.89.0
南朝鮮0.00.00.00.00.00.00.56.110.518.315.620.6
其他8.013.435.431.917.720.623.637.235.932.334.731.9

數據來源:韓國銀行

持續連年的經濟衰退、外貿下降,對朝鮮的經濟影響極為嚴重。由于不能充分進口所需原材料,經濟建設所必須的石油、焦炭和橡膠嚴重短缺,進而使得電力短缺,對朝鮮歷經幾十年所奠定的經濟基礎造成致命性的破壞,包括農業生產、能源、制造業等等;其次,在朝鮮遇到四年災害時,因其沒有充足的外匯購買糧食,大大降低了抗擊自然災害的能力。整個九十年代以來嚴重的經濟負增長證明了這個趨勢。
朝鮮的經濟增長與外貿增長密切相關,外貿額下降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見圖1)。韓國銀行貨幣與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Young-Hoon Lee介紹:從1990年到1998年,由于朝鮮的貿易量下降,導致經濟增長率下降了2.1%。從1990年到1998年經濟增長率平均為-3.8%,其中因貿易下降貢獻占了55%。
                            
受到這一影響的不僅僅是朝鮮一個國家。2005年8月記者訪問芬蘭中央銀行時被告知,此前,蘇聯是芬蘭的第一大貿易伙伴,1993年經濟總量比1989年下降了11.1個百分點,直到1997年才超過了1989年的經濟總量。前后經歷了8年時間。從1988年世界最富有國家排名第8位,下降到1995年的第19位。除了芬蘭之外,東歐等國、蒙古、越南等國都受到蘇聯解體的大巨影響。
“蘇聯解體不僅是俄羅斯自己的失敗,對全球而言也是世界的重大失敗”,2004年莫斯科的一次國際會上,俄羅斯科學院遠東經濟研究所所長季塔連科這樣說。在全球化的今天,一個國家的發展成功會給周邊國家帶來正外部性,而一個國家的失敗,特別是大國的失敗,不僅給本國人民帶來災難,也給周邊國家帶來負外部性。
第三部分:國際援助的減少與外債的增加
除“貿易圈”解體之外,對朝鮮經濟發展至關重要的因素還有社會主義陣營援助的減少。根據韓國統一部的研究,從朝鮮人民民主主義共和國成立至七十年代中期,朝鮮接受外援助總額為47.5億美元,其中包括12.8億美元的無償援助和34.7億美元的有償援助,43%的援助來自于前蘇聯和中國,其余的來自于東歐國家。    
外匯的短缺又直接導致朝鮮外債的增加。根據美國國會會計審計局的調查數據,到2000年,朝鮮債務累計數額估計達到124億美元。朝鮮最大借債國是俄羅斯與中國。朝鮮對俄羅斯的外債有兩個完全不同的數據,朝方承認的外債額是40億美元,而根據俄羅斯財政部和審計總署的數據是80億美元。
雖然俄羅斯和中國減免了很多國家的外債,比如,俄羅斯不顧美國的反對,已經同意重組敘利亞134億美元債務,還免除了蒙古約100億美元債務;中國也承諾減免非洲重債貧窮國和最不發達國家100億元人民幣債務。減免債務顯示了中國的崛起與俄羅斯政府開始愿意在石油貿易受益豐厚的時期放棄一些短期經濟利益,以獲取強大的政治影響力和長遠的地緣政治優勢。
但是目前還沒有跡象顯示各方對朝鮮外債的減免,我們也得不到中國方面減免朝方債務的數據。“2004年1月,朝正式建議以蘇聯時代債務換取對其債務進行長期重組的方案,但俄羅斯并不愿給予朝任何減免,只提出把約3 0億美元的債務轉換成俄對朝工業和國企的持股,俄的理由是它承擔著倫敦和巴黎俱樂部的義務。也可能俄考慮到了它對韓國的債務(約14.7億美元),一旦南北統一,就可以用朝鮮的債務來沖消”,美國夏威夷檀香山亞太安全研究中心的副教授曼索烏說。但是還有國際問題專家分析,從長遠來看,即使朝核問題尚未解決,朝鮮仍然很有可能得到俄的某種債務減免,以應付度過經濟難關。
盡管朝鮮受到極其嚴重的自然災害,但是國際援助不僅大幅度減少,而且十分可憐。韓國銀行貨幣與經濟研究所經濟學家Young-Hoon Lee介紹:1995年6月至1998年2月在朝鮮最困難的時候,所得到的全部國際官方援助只有7010萬美元。1996年朝鮮最困難的那一年,獲得國際官方援助305萬元美元;1997年獲得2667萬美元。西方國家特別是美國不愿意對朝鮮國際援助,盡管每年有幾百億美元的國際援助。朝鮮主要的援助方來自韓國,1995年-1998年期間,韓國的援助占外部援助總額的40.5%。而中國無論官方援助還是私人援助都是極少的,基本上對鄰國所發生的災難 “知之甚少”,更無法起到“援助之手”與“雪中送炭”的特殊作用。
第四部分:能源嚴重短缺制約經濟發展
外匯短缺給朝鮮帶來的沖擊是致命的,不僅僅表現在沒有能力在自然災害時期購買所需的糧食與化肥,更重要的是造成90年代朝鮮能源進口能力與供應能力迅速下降,成為經濟衰退的重要因素。
上個世紀80年代,朝鮮人均能源消費與其東亞發展中國家相比并不低。但是到了20世紀90年代,能源生產和消費急劇下降。根據韓國銀行數據,朝鮮實際發電量從1990年的277億千瓦小時下降到1998年的170億千瓦小時,下降了39%。能源消耗量從1990年的3300萬標準噸,減少到2001年的2000萬標準噸,也下降了39%%。朝鮮冬天非常寒冷,伴隨著冬季的到來而能源供應極度短缺,一些病人、老人、殘疾人、兒童與營養不良者因不能抵御寒冷而死亡。 
朝鮮的能源結構主要依靠煤炭供應為主,其中煤炭占觸及能源消耗比重的70%,電力占16%,石油占10%(幾乎全部需要進口),還有其余的能源占4%。90年代后煤炭生產量持續下降,從1990年的3315萬噸到1998年的最低點1860萬噸(見表3),比1990年的數額下降43%。發電量也相應減少。產生的電力只有202億千瓦時, 比1989年的電力產量減少了46%。
表3                    朝鮮煤炭產量                    單位:(萬噸)

份199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炭3315271025402370210020601860
210022502310219022302400

數據來源:韓國銀行

發電量減少有多種原因,一是水供應受到嚴重季節性變化影響;二是森林退化導致水資源總體減少;三是發電廠設備陳舊、故障率高、檢修量大。俄羅斯專家告馬索爾知,朝鮮有一部分俄援助企業,關于這些援建工廠的改造問題,雖然俄已多次承諾,但還是無法兌現。比如,大同江冷凝器自動化工廠、電動機工廠、北倉煉鋁廠、南浦有色金屬冶煉廠等,由于朝鮮沒有能力償還到期債務,所以俄也不愿出資幫助改造。朝鮮有五個蘇聯援建的熱電廠,雖然這些電廠還能運轉,但是同樣面臨著部件更換的更新改造問題。實際上,俄羅斯也正在經歷衰退而“自顧不暇”。
九十年代朝鮮引起的石油供應中斷直接減少了電力部門的實際發電量。雖然朝鮮的石油消費量僅占能源結構的10%左右,但是作為初級能源供應以及朝鮮電力生產的燃料,顯而易見非常重要。外匯缺乏導致石油進口不穩定,進口原油由1990年的252萬噸下降到1999年的32萬噸,進口能力只相當于1990年的12.6%(見表4)。2004年朝鮮石油進口量比1999年增加了一倍之多,但也只有1990年進口量的28%。
據外國專家推測,中國向朝鮮提供的石油盡管每年不超過一百萬噸,但已經占到了朝鮮進口石油的70%~90%。2004年中國調整原油出口計劃,中國商務部宣布將原油出口量減少2/3。此次政策調整,影響最大的國家是日本和朝鮮。但日本有能力從其它地區大量進口石油,而朝鮮缺少“硬通貨”。 
表4.                       朝鮮原油進口                 單位:萬噸
年份
1990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原油25313691110945150323958606570

來源:韓國銀行
第四五部分:嚴重的經濟結構不平衡
除了社會主義國家貿易圈的解體造成的能源危機之外,朝鮮內部自身機制也是經濟衰退的重要原因,缺乏競爭和低效率的中央集權計劃經濟,及自給自足的經濟體制,在外部沖擊下暴露諸多問題。例如,幾乎所有的行業,如農業、制造業、服務業、建筑業在整個90年代處于下滑狀態,嚴重制約了朝鮮的經濟增長潛力。
還有哪些特殊因素導致了朝鮮九十年代艱難的經濟形勢呢?首先是經濟結構的不平衡。在朝鮮戰爭之后,采取了“重工業優先的同時發展農業和輕工業”的發展戰略,因此工業、重工業在經濟中占有較高比例。80年代在朝鮮進入第二個七年計劃期間,實施了“攻占高地”的行動,包括“鋼鐵高地”、“有色金屬高地”、“煤炭高地”、“化工產品高地”和“電力高地”等。其意圖是建立比較完整的、自給自足式“小而全”的工業體系,卻導致工業占經濟比重過高。1969年朝鮮工業比重占74%,2002年經過調整后,這一比重下降到34%,與1956年的工業比重相當。
自1987年開始,朝鮮開始執行第三個七年計劃(1987-1993年),提出十大經濟目標,目的是實現奠定高度發展的物質技術基礎的“社會主義完全勝利”。1988年11月召開的朝鮮勞動黨的六屆十四中全會上,決定在第三個七年計劃時期,重點發展機床、電子、自動化工業,建立電子、自動化、數控機床、集成電路、電子計算機和電子原件工業。其目標仍是建立“小而全”的工業體系,這在一個經濟小國是十分困難的。
面對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市場的崩潰,金日成于1990年1月初在黨的六屆十七中全會上,決定調整第三個七年計劃制定的經濟增長速度,縮小了經濟規模,按照加強國家經濟自立性的方向完善經濟結構,改變對外貿易的方向,“以便在任何情況下都能依靠自己的力量活下去”。
1993年12月召開的朝鮮勞動黨第六屆二十一中全會上,確定“今后幾年(1994-1996)為緩沖期”,在經濟建設中貫徹“農業第一主義、輕工第一主義、貿易第一主義”,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由此開始實施“國家的經濟結構以重工業為主的經濟轉為以農業和輕工業為主的經濟,并改變對外貿易方向”的經濟戰略。這是一次重大的經濟發展戰略的轉型,不僅是國內經濟發展方向的調整,而且是國際貿易發展方針也相機作了調整。由于四年嚴重的自然災害使得朝鮮的經濟緩沖期延長,但是到2002年,產業結構的調整初見成效(見表5),農業由九十年代的25%上升到30%,工業比重回落到34%,進一步強化了服務業的發展,已經占到36%,并在經濟結構的比例不斷保持上升的趨勢。

表5                 朝鮮與其他國家經濟結構比較           單位:%
農業制造業服務業
朝鮮(2002年)303436
印度(2005年)18.627.653.8
中國  (2005年)12.547.340.3
俄羅斯(2005年)5.437.157.5

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2006
第二,國民經濟的非貨幣化。現代貿易已經不可能在易貨貿易的基礎上有效運轉,然而,在過去的幾十年中,貨幣在朝鮮的經濟活動中所發揮的作用極其微弱。根據美國企業研究所專家尼古拉斯·艾伯斯塔德的研究證明,在20世紀80年代末,朝鮮工資總額只達到“凈物質產量”的1/3,遠遠少于國民生產總值的1/3。他認為,“即使對一個實行共產主義體制的國家的國民經濟來說,這一比例亦實在太低。更糟糕的是,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這個比例仍不斷下跌”。根據2002年7月朝鮮頒布的“七一措施”,朝鮮開始再次將貨幣引入包括生產資料的所有消費部門。
第三,金融媒介的缺乏。迄今為止的經濟文獻都已證明,金融媒介包括銀行、信用市場等在國民經濟的增長和發展當中扮演了直接而積極的角色。而朝鮮事實上到現在為止還沒有官方批準的此類金融媒介的運行體制。
第四、朝鮮的統計體系失效。自20世紀70年代初以來,一直有跡象表明,朝鮮的統計部門無法將準確和全面的數據與信息提供給決策者,這是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的一個重大缺陷。
如果清晰地看到朝鮮上述一系列不利的經濟政策和實踐的話,將會容易理解朝鮮為何會出現漫長的經濟衰退。對此,朝鮮于2002年開始經濟改革,在朝鮮被稱之為“七一措施”。對朝鮮來說,這些改革措施能否提高朝鮮的生產潛能、改善貿易狀況、促進短期和長期的金融穩定嗎?




[1]根據麥迪森數據庫(2006)計算
在過去幾年,朝鮮在公開場合一直堅持認為其經濟政策是正確的,也從未有過“改革與開放”的表述。但實際上朝鮮早已采取了一些對內改革與對外開放的措施。在記者眼中,朝鮮的對外開放在前,對內改革在后,兩者相差9年時間。   
1991年,根據金日成主席的建議,朝鮮建立了第一個經濟特區---羅津特區;1993年為了進一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對應“社會主義貿易圈解體”的國內外形勢變化,又提出了“新經濟戰略”,核心是謀求向資本主義市場擴大貿易;而始于2002年的“七一措施”,被稱朝鮮新時代改革的起始點,比如,生產中開始進行獨立經濟核算,并承認利潤的存在等。這是朝鮮經濟體制轉變的開始。有人把朝鮮的改革稱為“謹慎小步前進”的改革,而朝鮮自己則稱之為“朝鮮式社會主義的探索”。

第一部分:從農村改革起步度過艱難時期
朝鮮的改革是如何發生的?突破口在哪里?與中國改革有異曲同工之處,突破口在農村。金正日認為,經濟恢復和早期的經濟增長取決于糧食供應,為此,“農業占據打開活躍經濟突破口的重要地位”。1998年元旦,朝鮮《勞動新聞》社論指出:“農業戰線是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1211高地[1]”。
1996年,為了應對農業大幅度減產的嚴峻形勢,金正日提出加強“分組管理制”的措施以提高農業生產。把土地、勞動力和生產資料(包括農業機械)固定下來,按耕地的等級與面積確定產量,以及按照執行計劃的情況評工的一種制度。比如,給每個農民(每勞動力平均)每年分配260公斤糧食,分配剩余由國家收購。如果超額完成任務,則可分配超額量的50%,其余50%由國家收購;國家收購農民的糧食時,每公斤稻子為0.6朝元(朝元與人民幣匯率為17:1),玉米為0.4朝元,而共給城市職工時每公斤大米為0.08朝元,玉米為0.06朝元;每個分組定員為15-20名,按照土地的多寡來決定;國家以各種形式獎勵超額完成生產計劃的分組。這些措施是應對自然災害而采取的。
1998年自然災害結束的第一年,朝鮮的農業目標非常明確,即“迅速提高糧食產量”。農業部門的主要任務是:第一,解決種子問題,培育出施肥量低成長快的品種;第二,大力推廣二熟制,提高土地的利用率;第三,按照農民的意愿安排和培育農作物;第四,增加山羊等食草家蓄的養殖,大搞養魚和蘑菇栽培;第五,采用復合微生物肥料。朝鮮政府希望農業提供更多糧食以供養城市人口,另外,通過實現農業盈余或者減少使用外匯購買糧食,把稀缺的外匯用于工業恢復與基礎設施建設。
通過提高產量實現實際收入增長的農業環境有力地促進了工業部門的發展,農業必須將很大一部分剩余收入轉移到現代化領域,這也是朝鮮目前的實際情況。總之,農業必須提供更多的糧食、更多的市場,為工業現代化部門提供更多的資金和貸款。這對經濟恢復至關重要。
第二部分:價格調整 城市改革的序幕 
朝鮮是否已經啟動城市改革?他們又是如何進行改革的?改革力度有多大?人民是否從中受益?改革成效在哪些領域?
朝鮮導游說,他目前的月工資為5000多朝元,相當于300人民幣。而改革之前只有100多朝元,其工資收入比改革前上升了50多倍。另一位剛剛參加工作的女導游工資是2000元,相當于120元人民幣。朝鮮的高收入者有兩類人,一是生產者,比如礦山、冶金等部門的工人、技術員、工程師,他們所從事的領域提供了國家急需的資源型產品;另外是醫生、教授、研究人員等。他們的工資在1.2--1.5萬元之間。總體上看,改革后無論是工人還是政府官員的平均工資比原來提高了20倍左右。
工資水平的大幅度提高,直接促進日用消費品的需求迅速增加。女導游穿了一套杏黃色的朝鮮民族服,約8500朝幣(相當于500元人民幣);而另外一個導游則剛剛買了一臺中國制造的洗衣機,花了20400朝幣(相當于1200元人民幣)。
伴隨著薪酬的調整,物價也同時調整。朝鮮的物價改革涉及所有產品(見表1),包括糧食、副食品與工業原材料。例如,薪酬調整之前大米價格為每公斤0.08朝元,現在47朝元;玉米價格從每公斤0.49朝元調整到每公斤20朝元。大豆40朝元;帶骨的豬肉110朝元;無骨豬肉170朝元;雞肉180朝元等。公共汽車地鐵票從過去的0.1朝元上升為2朝元。原材料價格也隨之調整,煤的價格調整到每噸1500元,是原來價格的44倍;電是每千瓦2100朝元,是原來價格的60倍;焦炭、鋼板和橡膠比原價高了45倍;汽油和煤油的價格提高了70倍。
物價調整之后,使得生活消費占月工資收入的50%以上。朝鮮方面認為,價格調整的目的是使“商品價格反映真實價值”,因為過去這些商品的價格是根據電力與煤炭價格制定,而現在的消費品或服務價格是基于糧食的價格。這表明,朝鮮已經開始接受市場的價格機制。
與中國物價改革相比,其改革的幅度與力度大于中國。無論是工資調整、商品零售價格指數上漲幅度以及原材料價格的提高幅度,遠遠高于中國改革初期的水平。大力度的改革使朝鮮面臨嚴重通貨膨脹的威脅。

表1:                朝鮮的價格改革              官方價格改革始于 2002年6月1日 
項目改革之前(B)改革之后(A)A/B
大米(公斤)(收購價)0.80
(銷售價)0.08(收購價)0.40
(銷售價)0.4450
550
玉米(公斤)(收購價)0.49
(銷售價) 0.06(收購價)20
(銷售價) 2441
400
豌豆(公斤)(銷售價) 40
豬肉(公斤)(銷售價)7(銷售價)17024
雞肉(公斤)(銷售價) 180
公共汽車費,地鐵費0.10220
有軌電車費0.10110
煤(噸)341,50044
電力(千瓦/小時)352,10060
焦炭、鋼板,、橡膠45
石油 (噸)92364,60070
運動鞋1818010
香皂3206.7
洗衣皂0.501530
醬油(公斤)16
菜籽油 (公斤)180
副食品 (公斤)300
魚 (公斤)100
房租(月/60㎡)78
供暖 (月/ ㎡)175
沙灘門票35017
文學雜志1.23529


第三部分:“七一措施”的改革藍圖
在價格改革實施一個月之后,朝鮮正式提出“七一經濟管理改善措施”,簡稱“七一措施”。出臺這一措施的目的是要打破平均主義,建立真正追求利潤的經濟核算體系。朝鮮第一次承認工農業產量下降除了由于技術落后之外,“平均分配制度是另外一個原因”。為此,“七一措施”畫出基本藍圖,除官方消費品價格上升之外,正式接受農民消費品市場的自由買賣,以及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市場化改革邁出了重要的一步。
----擴大國有企業經營自主權。從企業業績考核以產量或數量為標準,轉變為企業管理的績效。給與企業決策權,并成為真正獨立的實體。企業可自由支配超過稅收計劃外的資金,甚至給予獎金。企業有權制定完全獨立核算的管理計劃體系,自負盈虧。
----擴大“雙軌”市場。農民自由交換市場被正式接納;批準除農產品外的工業消費品自由交換。
---開放部分原材料市場。對主要經營建筑材料和工程電力產品的原材料市場有限度的開放,經營的貿易類型和范圍由政府特許指定。
---貨幣貶值---匯率從1美元等于2.16元到1美元等于150元(大幅貶值69倍)。
上述改革措施取得了初步成效,對經濟產生了積極的影響,進而刺激了市場活動。減輕國家的財政負擔,并調動了工人和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在幾乎包括所有的工農業領域中,產量顯著增加,已經出現穩定的糧食供給和其他輕工業生活必須品供應的增加。
但是,這些措施尚不包括經濟的關鍵部分,比如政府仍然保持了對計劃內中間產品企業的物價控制,生產和投資在國家控制下不變等,因此不是根本改變中央計劃經濟體制的性質,而是完善這一體制以提高效率。

第四部分:朝鮮的對外開放
朝鮮是一個“閉鎖體制和閉關自守的經濟體”嗎?朝鮮是一個“心甘情愿關閉門戶”的國家嗎?如果不戴有色眼鏡或者采取負責任的態度,甚至只是到朝鮮看一看,就不會有這些疑惑了。
朝鮮的大街小巷可以看到很多標語,卻看不到矗立的廣告牌。平壤通往開城的高速公路邊的巨型廣告就顯得格外引人注目,這也是朝鮮境內唯一的廣告。兩輛款型時髦的汽車占據畫面,一輛越野與一輛轎車--“口哨”與“布谷鳥”,賞心悅目的名字。他們是朝鮮與菲亞特的合資產廠--和平汽車制造廠的作品。該廠于2004年投產,第一年生產1000輛,價格1.2萬美元,隨著產量的增加,今年價格降到9000美元。兩款車與中國同類型汽車價格差不多,不同的是在朝鮮私人不能從市場買車,一律對公。在朝鮮如果開私家車是身份的象征,都是共和國勞動模范、人民功勛演員等,汽車是國家給予的獎勵。31歲英年早逝的前世界乒乓球女子單打冠軍樸英順得到過汽車的獎勵。
顯然,朝鮮并不排除國際上的經濟合作。目前僅在羅津---先鋒開發區,包括合營、合作和獨資企業在內共有上百家公司,包括韓國、日本、中國、泰國、俄國與荷蘭及中國香港等。中國和香港主要投資于飯店和商店,香港的恩培爾集團在朝鮮投資1.8億美元建設高檔飯店;而日本企業投資出租汽車、燃料供給、建筑構件、汽車修配、水產加工等;俄國則搞轉口貿易與照相館等。
朝鮮的對外開放開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1991年12月羅津---先鋒地區辟為“經濟貿易區”,并公布了開發計劃:允許區內居民開辦私營企業等多項措施。但是朝鮮認為,“經濟貿易區”是為謀求進一步活躍共和國經濟而提出的“開發計劃”,而絕不是西方國家認為的“改革開放的一環”。
1994年金日成患心臟病并動了眼科手術,本需要靜養。但是他不聽醫生的勸阻, 6月16日 和17日做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打開朝美對話之門—會見到訪的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卡特到訪的前兩天即 6月14日 ,金日成親自擬定了羅津—先鋒地區的“開發方向”:利用這一地區的有利地理條件,建成轉口貿易基地、出口加工基地和金融服務基地。不幸的是, 7月8日 凌晨2點,金日成主席病逝在辦公室中,也未能實現已經確定的訪問南朝鮮之行。金正日遵照金日成的遺訓,領導有關部門按照他的構想開發這一地區。
為引入外資,朝鮮于1992年10月制定了包括《外國人投資法》、《合作法》與《國外人企業法》;1993年1月制定了《外匯管理法》、《經濟貿易區法》、《土地租賃法》、《海關法》和《外國投資銀行法》。并公布了占地621平方公里的羅津—先鋒地區的開發計劃。1993年—1995年是計劃的第一期,進行貿易區的基本建設;1996年—2000年為第二期,使之成為東北亞交流的匯點;2001年的10年間,成為國際交流的平臺。目前,開發區內基礎設施,包括公路、鐵路和港口建設,包括通訊網的建設已經初具規模。
2002年9月,新義州被朝鮮政府劃為特別行政地區。同年11月,最高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通過“開城工業區法案”和“金剛山旅游地區法案”,指定開城為特別工業開發區,金剛山地區為特別旅游景點。韓國企業在開城直接投資于礦業、食品加工、汽車制造和輕工業。
雖然我們這次訪問了開城市,但未能參觀開成工業園,因為需要特別的批準。今年1月份在北京,韓國國際政策研究所研究員Deok Ryong Yoon詳細地介紹了開城工業園項目。
2000年8月,南北共同同意由現代集團與亞太和平委員會建設開城工業園項目,并在2002年8月份第七次部長級會談當中最后敲定。項目第一個階段從2004年4月份開始,第一階段的試點到現在項目進展順利。
站在“三八線”朝方瞭望臺上,可以清晰地看到開城工業園區。這個園區不僅距離漢城非常近,高速公路、鐵路、港口等交通運輸網絡相連接,也占據土地和勞動力便宜的優勢。目前開城工業園有5000多名當地朝鮮人在韓國的公司里面工作。作為朝鮮來說,希望能夠把開城建成跟深圳類似的經濟技術開發區,并提供一個比較優惠的投資環境。
“開城工業園區項目除了雙邊政府都積極參與外,南方對于北方的開放政策不僅提供了很多資金的支持,還有技術設備的轉讓。最重要的是,這是一個共贏的游戲,雙方都能夠從中得到好處,不僅僅對于北方,對南方也有經濟利益”, Deok Ryong Yoon說。

第五部分:朝鮮的自主改革與發展之路
引入市場機制、促進對外貿易以及吸引外國直接投資,這些改革與開放有其自身的邏輯。無論選擇何種改革方式,或者快也好、慢也好。據記者了解到,朝鮮正在考慮2006年金融與貨幣改革,包括建立兩級銀行體系,通過利率工具管理貨幣供應,解決貿易表現和金融穩定性問題。金正日認識到了經濟改革緊迫性,“通常經濟衰退會導致主權國家的消亡”,朝鮮謹慎地開始并加快經濟改革。
西方媒體報道稱,朝鮮正在模仿中國式的“改革”或者越南式的“革新”。從朝鮮政治領導人的視角看,他們一直認為朝鮮走的是一條自主的“朝鮮式社會主義”探索之路,而不同其他國家包括中國。朝鮮的改革目標設定為“漸進的、進一步擴大對外交和沒有輸家的改革,這種觀點得到了上層和下層的普遍支持”美國夏威夷檀香山亞太安全研究中心副教授曼索沃認為。
朝鮮一直奉行自主式發展道路。“主體思想”決定了其堅持“政治上自主、經濟上自立、國防上自衛”的原則。正是在其自主的原則下,不僅自主地生存下來,自主地從嚴重的自然災害中走出來,自主地實現經濟的恢復,也自信能自主地走出一條朝鮮式的社會主義之路。
在過去的兩年中,朝鮮提出了一個新的概念“志遠”,這是朝鮮傳統的抗日民族解放運動的新表現,作為“朝鮮式社會主義”、“軍事政治優先”的補充。其意是要胸懷遠大的雄心,金正日坦誠地說:他的“所有思想和行動都是以志遠為基礎”。朝鮮領導人“志遠”的政治抱負是要“爭取社會主義的完全勝利”。
為此,朝鮮領導人曾提出不需要效仿他國的“改革開放”,反對“社會民主主義”與“第三條道路”。并明確提出“對別人的行動,絕不盲從”,因為朝鮮認為自己是可以“根據變化了現實創造性地制定路線和政策的國家”,朝鮮至今認為,他們走的是“朝鮮獨特的社會主義道路”。
從理論上講,一個國家不可能不改革,無論是外生性改革還是內生性改革,都是由于國家之間的競爭或者是內部危機所導致,或者是兩者共同引起。無論是前蘇聯、東歐,還是中國、越南與朝鮮,都屬于上述兩種因素相互作用的改革類型。
當今世界200多個和國家,主張社會主義方向的國家是極少數,除中國之外也都是一些人口小國。因此當今世界社會主義不是主流派,而是極少數派。因此,社會主義在世界性的資本主義的圍困之下,甚至處于巨大的外部壓力與競爭之中。社會主義究竟向何處去,是需要共同思考與不斷實踐的問題。
由于各國的情況極為不同,各國的改革目標、改革路徑與改革的方式也不同。這就決定了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只能是多種模式。不僅探索道路的方式不可能有一個,而且也不可能有一個中心。比如,前蘇聯或者東歐國家,不僅選擇了市場經濟,也認同西方國家的資本主義政治民主;中國也選擇了市場經濟體制,但是堅持社會主義的方向;而朝鮮即堅持計劃經濟,有限度地引入市場機制,政治上仍然堅持社會主義方向。
朝鮮勞動黨兩代領導人的自主發展或者改革道路的選擇是理性的,并一定會按照自身的邏輯推演下去,這本身就是一種新的探索。各國國情不同,選擇的發展道路不同,我們要尊重朝鮮經濟發展或者改革的自主性,當然也不應該搞新的意識形態的爭執,也要克服大國主義。對此,我們有前蘇聯的深刻體驗與經驗教訓,決不能因為別人與我們不同就對別人指指點點,而且不排除相互學習與借鑒。
  




[1] 1211高地是朝鮮戰爭時期在前線東部展開激戰的高地,這里是一種象征性的提法。
朝鮮是一個被世界知之甚少又極其神秘的國家,之所以神秘是人們可以猜測或者道聽途說。西方媒體看朝鮮,除了冠之“專制國家”外,一般只使用一個指標即人均GDP,而沒有其它。而國人也認為朝鮮是一個貧窮的國家。在丹東,一位出租汽車司機繪聲繪色地描述了朝鮮是如何地“窮”。民不聊生,一片凋敝的傳聞似乎成為事實。
該如何看待一個國家處在何種發展水平?早期的思路一直是看人均收入或人均GDP,發展等于增長,增長替代了發展。從90年代以來,人們對發展的認識更加深化也更加全面。1990年聯合國計劃開發署正式使用人類發展指標(HDI),以記錄、觀察、比較各國發展,不僅包括用購買力平價計算的人均收入與人均GDP,還使用了與人全面發展相關的兩大指標:教育指標和全民健康指標。后兩個指標不僅全面反映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與社會發展進步,而且直接反映了一個國家的社會公平與社會平等。用我們現在的話來講,就是社會主義的發展;我們如何運用這一概念來理解朝鮮的發展道路呢?
在朝鮮記者驚人地發現,按照人均收入水平朝鮮居世界后列,但是教育指標已處在發展中國家的前列,健康指標已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平,也明顯地超過了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
朝鮮為何能在人均收入只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1/5的情況下實現全體人民社會福利的最大化?如何成為世界教育覆蓋水平最高的教育模范之國?又是如何構建覆蓋所有人口(包括農村人口)的現代國民健康保障衛生體系?她所實行的各項社會發展政策對2300萬朝鮮人民意味著什么?
平壤大同江畔矗立著朝鮮主體思想塔篆刻了金日成的“主體思想”:“社會歷史的主體是人民群眾”,用我們今天的話概括就是“以人為本”,這是朝鮮式社會主義建設與發展的靈魂。

第一部分:成人識字率居發展中國家前列
   到朝鮮訪問的第一站是與中國丹東接壤的新義州。當地人告知,在這個邊境城市里竟然有四所大學,包括一所綜合大學、一所工學院和兩所師范大學。兩位來自古巴的大學老師告知,他們正在這個城市的工學院作暑期義務講課,所授專業為機械制造。
1947年建國之前,朝鮮是世界上少數沒有高等教育的國家之一。但是今天,2300萬人口的朝鮮有300多所大學(中國13億人口有普通高校1792所,民辦普通高校252所,合計2044所),接受過大學教育者有173多萬人(1994年數據),占總人口比重的13.3%。而中國1995年大專以上文化程度人口比重只有2%,時至今日,中國經過多年的努力,這一比重為5.3%。朝鮮受高等教育人口為何如此之高?這與重視人力資本投資的發展理念和其國家教育體制密切相關。
朝鮮可能世界二次大戰之后發展中國家最早實施義務教育的國家之一,也是最重視人力此本投資的國家之一。據2002年朝鮮出版的《20世紀朝鮮》一書記載,建國前朝鮮是一個文盲充斥的國家,1949年經過兩次掃盲運動,完成掃除230萬文盲人口。1949年9月,朝鮮最高人民議會通過法令,決定自 1950年9月1日起 實施普及初等教育制,但是1950年6月朝鮮戰爭爆發,這一法令的實施暫時被中斷。戰后,慘遭破壞的教育設施在短期內得到恢復與重建,1956年8月起全面實施普及初等教育制,并廢除了小學的學費。 1958年11月1日起 ,開始實施普及中等教育制,廢除了中學的學費。 1959年3月2日 ,朝鮮內閣發布《關于全面廢除學生的學費》的第18號決定,宣布自 1959年4月1日起 ,開始實行普遍的免費教育制。到了1967年4月起實施普遍的9年制義務教育;自 1975年9月1日起 全面實施普遍的11年制義務教育;1976年4月制定《兒童保育教養法》,由國家和社會出資育養所有兒童。這些基于教育機會平等的制度可能是世界上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是較早的國家之一,這反映了朝鮮的國家職能非常“到位”,實施能力非常有效。這些制度一直延續到今天。即便是只有三名學生的燈塔小島學校也正常上課,還為偏僻山村的學生開通班車。an,an施普遍的11年制義務教育,oan題,
朝鮮的義務教育被分為三個階段:學前一年;小學四年;中學六年,共11年義務強制性教育。之后,憑著3次嚴格的考試,合格者升入大學,一般大學為五年制,只有醫科大學學制為七年,由國家提供獎、助學金。每逢新學期開始,由國家免費供應學生制服與教科書,對學生來說只有一個義務:好好學習。朝鮮義務教育的目的非常明確,即“保證新一代都能掌握中等一般知識和現代科學技術的基礎知識”。
正是經過多年沒有中斷的連續性政策,使得朝鮮現階段成人識字率(15歲以上能夠讀寫)不僅遠遠高于發展中國家的水平,也高于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堪與美國比美。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數據庫2006年的數據顯示,朝鮮成人識字率為99%,對這一數據朝鮮人并不認可,并堅定地糾正說,“我們國家沒有文盲”。其實一個百分點的誤差不能說明什么,經過多年努力的中國這一指標也僅有90.9%,而印度只有59.5%,與朝鮮相差三十九點五個百分點(見表1)。
成人識字率被視為衡量一個國家教育水平,即“反映一個國家生產潛力”的重要指標,即人力資本。朝鮮使全體人民獲得平等教育的機會,并提高了能力,這是朝鮮未來經濟增長過程中將起決定性作用的因素。

表1.        成人識字率國別比較                     
國別%
朝鮮99
印度59.5
中國90.9
俄羅斯99.6
美國99

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數據庫(2006)

自從人類社會產生階級之后,知識分子一直被認為是可以投靠任何一個階級并為之服務的中間階層。知識分子則因為自己的雙重性,而在很多場合或遭人非難或被人贊揚,所有社會主義國家知識分子問題一直是復雜而棘手的問題。但是朝鮮除外,在朝鮮戰爭進行最嚴酷的時候,1951年8月,金日成發布命令,將具有大學學歷或者沒有完成學業的所有軍人撤出前線,因為朝鮮戰爭結束后他們是建設社會主義的最重要力量。
與毛澤東發動“文化大革命”的目標不同,金日成提出朝鮮式的“文化革命”目標是,實現全社會知識分子化的文化技術水平的全面發展,即“在實現了社會所有成員工人階級化的基礎上,把他們培養成為具有大學畢業程度的、文化技術水平的、全面發展的共產主義新人”(《金日成著作集》,第30卷,中文版,第449頁)。在朝鮮的經濟建設中,廣大知識分子作為極其重要的人力資本一直受到尊重,而且被視為黨和國家的重要社會基礎。朝鮮勞動黨黨徽上有三個象征性的標記。即鐮刀、鐵錘和毛筆,分別代表農民、工人和知識分子,知識分子即是人民群眾的主體也是勞動黨的三大社會基礎。
   
第二部分:低收入覆蓋下的全民健康保障
朝鮮有2300萬人口,其人口數量與臺灣省人口相等。根據聯合國開發計劃署2005年人類發展報告數據顯示(見圖2),朝鮮公共衛生支出占GDP的3.5%,均高于中國和印度的2.0%和1.3%;朝鮮每10萬人有297名醫生(1990年至2004年),中國和印度分別是164名和51名/每10萬人;雖然朝鮮人均醫療支出僅有57美元(PPP),中國為261美元,印度為96美元,但是由于朝鮮醫療保健的公平體制,其效率既高于中國與也高于印度。表2給出的三個國家人均預期壽命、嬰兒死亡率等即可證明。這些數據提供了一個客觀真實的朝鮮,并非像一些人所描述的那樣糟,雖然長期受到醫藥和醫療器械嚴重短缺的困擾,但是,朝鮮的總體健康水平是一份令人難以置信的優異答卷。

表2                衛生健康醫療指標
國別公共衛生支出
(占GDP)
2002人均醫療支出(PPP$)   
2002醫生(每十萬人) 1990-2004人口與可持續獲得改善水(%)
2002
朝鮮3.557297100
中國2.026116477
印度1.3965186

數據來源: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人類發展報告》,(2005)

    為了使數據不會遭到質疑,記者使用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數據庫的最新數據(2006年),把朝鮮、中國、印度、俄羅斯四個國家的人均預期壽命、新生嬰兒死亡率與人口死亡率作對比,從中可以看到朝鮮另外真實的一面。
---人均預期壽命朝鮮明顯高于印度與俄羅斯。人均預期壽命直接反映人民生活狀況和生活質量,也能反映一個國家對疾病預防、控制、治療的水平。朝鮮人均預期壽命為71.65歲(男性68.92歲,女性74.51歲),這一指標僅比中國72.58歲少了0.93歲,比俄羅斯67.08歲高出4.57歲,而比印度的64.71歲高出6.96歲。客觀地說,這些年來印度的進步是很突出,而十幾年前印度的人均預期壽命只有50歲。
---新生嬰兒死亡率(千人)。新生兒是指那些出生不滿28天的嬰兒,每年世界有400萬新生兒死亡,主要原因是貧困、缺乏食物是造成營養不良等為主要原因。這一指標朝鮮為23.29‰,但這一數據竟然只比中國的23.12‰相差0.17‰;而印度這一指標是54.63‰,其嬰兒死亡率是朝鮮的2.3倍。但是在西方媒體上看到都是朝鮮嬰兒死亡的照片,而找不到印度的一張照片,這是因為印度是世界上最大的民主社會,可以使一切問題都忽略不計。俄羅斯的這一指標在四個國家中最優,只有15.13‰,顯示了曾經的超級大國雄風與科技醫療水平。
---千人口死亡率。這是集中反映經濟與社會發展及生活的指標。朝鮮人口死亡率為7.13‰:僅僅比中國6.97‰高出0.16‰。令人疑惑的是,這就是朝鮮的大饑荒與嚴重的營養不良嗎?那么印度的8.18‰應該叫什么?“餓殍遍野”才能解釋死亡率比朝鮮還高1.05‰?從俄羅斯14.52‰的數據看,所謂休克療法改革帶來的沖擊要遠比朝鮮大饑荒更甚。

表3.            社會發展指標國別比較
國別人均預期壽命(歲)新生嬰兒死亡率(‰)千人口死亡率(‰)
朝鮮71.6523.297.13
印度64.7154.638.18
中國72.5823.126.97
俄羅斯67.0815.1314.52

數據來源: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世界數據庫(2006)

朝鮮為何人口預期壽命達到71歲?這不能不談到朝鮮所實施的全民免費醫療體制。
朝鮮從1947年光復不久后就對工人、職員實行了免費醫療制。在朝鮮戰爭期間為了進一步實施普遍的免費醫療做準備,國家撥出大筆資金,修復和建議醫院與醫療診所,并培養醫務工作者。 1952年11月13日 ,戰爭正激烈進行的時候,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內閣頒布了《關于實施免費醫療》的第203號決定,并于第二年起在朝鮮北半部全境實施了國家出資的普遍免費醫療制,從此確立了國家醫療服務體制。
從這個時候起,朝鮮的勞動者和兒童的健康得到可靠的保護,并在憲法中明確寫入“保障朝鮮公民享受免費醫療的權利”。城市、農村、漁村和偏僻的山區,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都有設備齊全的醫療單位與醫生,國家實施醫生分區負責制,使所有的勞動者隨時受到預防治療、診察、用藥、住院、療養。助產、鑲牙、使用校正器和住院膳食等一切費用都由國家負擔,甚至去療養所的往返旅費也由國家支付。
盡管朝鮮人均收入只有世界平均水平的1/5左右(2003年世界人均GDP為6432美元,朝鮮為1127美元),但是在朝鮮沒有健康不安全的擔憂,人們生活在衛生條件良好的環境中,比如,100%的人民享有較好的水源,人人可以享受到基本的公共醫療服務,不分居住地區、收入水平、職業、年齡。“在朝鮮遇到自然災害時期,國家仍然堅持實行免費醫療制,更多地貫徹預防為主的醫學方針”,朝鮮導游非常自豪地說,因為他們知道中國沒有這一制度。

第三部分:城鄉居民共享的免費住房
以朝鮮實行免費住房制為例,70年代,城市家庭平均住房面積為 90平方米 左右,80 年代以后為120平米左右。始建于70年代的平壤江區樂園洞的3000多套住房里,每戶都置備了電飯鍋、冰箱、電視和家具,這也是平壤的第一個高層住宅林立的大街。80年代之后又建設了蒼光大街、千里馬大街、光復大街,每幢樓房都在20-40層之間。這些小區建筑群風格不同,但又保持協調。每套住房有3-4個房間,每個房間均被置了家具、廚房設備等。指揮建設的正是金正日。
在平壤時,記者看到千里馬大街和光復大道上的住宅樓正在“穿新衣”,這些20-40層高的樓房外,有的搭上了腳手架或者掛上了繩索,工人們正在粉刷樓房的外立面,一座座完成粉刷的樓房不僅顏色典雅,而且大部分都更換了白色的塑鋼窗。維修費用由國家統一支付。
在朝鮮,每一個城市住房者僅需要支付使水電煤氣用費。改革之后,如果以 60平方米 的月費用計算,每月有78朝元,相當于人民幣4.6元。朝鮮導游告之,在工資與物價改革之后,這筆費用占消費支出比例上升到5%左右。而在鄉村則全部免費。鄉村群落式建筑特點是整齊劃一,無論新舊房子,所有的屋脊、屋檐一律是白色溝邊。在很多地方人們可看正在建設新的村莊,這是對在自然災害時期被大水沖壞房屋的重建。
如今,在咸興、遠山、惠山、南浦、三池淵邑、穩城邑等城市和工礦企業及農村,正在新一輪的住房建設與翻新。在平壤通往開城的路上,當我們驚嘆朝鮮也有別墅式的建筑群時,導游告知,“這些是國家為農民蓋的新房”。

第四部分:沒有稅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 
朝鮮不僅對農民實行免費住房、免費11年義務教育和免費醫療,而且農民從1964年開始免交一切稅費,朝鮮稱其為是農村“沒有稅制的國家”。
1961年,朝鮮勞動黨第四次代表大會通過了“關于執行國民經濟七年計劃期間完全廢除農業稅制的決議”。這也是朝鮮實施第一個七年計劃的時期。金日成在推進社會主義建設的同時,還為實現“朝鮮人民吃米飯、吃肉食、穿綢衣、住瓦房”的歷史夙愿。把農業和農村問題放在與“工業、國防建設”并舉的地位。
1964年,金日成發表經典著作《關于我國社會主義農村問題提綱》,全面闡述了社會主義制度下農村問題的本質和內容:“在不斷鞏固農村社會主義制度的基礎上,高度發展生產力,使農民生活富裕起來,消除剝削階級社會遺留下來的農村落后狀態,逐漸消滅城鄉差別”。
最終解決農村問題的基本原則與途徑,在1964年第三屆最高人民會議第三次會議上通過了歷史性法令中體現:“在1964年到1966年期間,逐年完成廢除農業實物稅制;用國家資金進行農村的基本建設和住房建設;國家負擔費用向農村生產供應生產設備和農業機械。同時促進農業技術革命,迅速完成水利化、機械化、電氣化、化學化的任務。大力推進農村文化革命”。
朝鮮在1946年6月開始實施農業實物稅制,農民上交國家的實物稅站收獲量的25%。1953年朝鮮戰爭之后,實物稅率平均降低到20.1%;1959年完成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后,又降低到8.4%;1964年,朝鮮頒布了《關于豁免部分合作農場的實物稅》的內閣61號決定。
取消實物稅的理由是,在國家經濟恢復初步完成工業化建設之后,工業要反哺農業。鑒于在國家預算中農業實物稅收入所占比重和他對國家經濟生活的意義已經微不足道,政府不僅決定完全廢除25%的農業實物稅,而且由政府向農村提供與城市相等的公共服務。1964年朝鮮宣告了沒有稅制的社會主義新農村的誕生。這一政策的實施比中國早了整整40年。
普通的朝鮮人如何理解什么是社會主義呢?在他們看來,那就是朝鮮的“四免”,即免費教育、免費醫療、免費住房和免農業稅。朝鮮導游自豪地告之:“我們國家是一個沒有城鄉差別、收入差別的社會主義國家。” 
朝鮮所實行的多種賦有人民性的措施,也被金日成稱之為的“共產主義措施”,不是所有的社會主義國家和富裕的國家都能夠實行的。金日成認為,只有在“真正以人民群眾為重,對人民群眾的命運完全負責的黨和國家才能施行”,這正是金日成主體思想的核心內容。 1994年7月8日凌晨 ,金日成主席突然逝世在他的辦公室,之后朝鮮經歷了嚴重的四年自然災害,即便在此情況下朝鮮一直實行了糧食供給制、普遍免費教育制、普遍醫療免費制、幼兒保育制、社會保險制、社會保障制和免費住房與國家出資修建住房等多項社會福利措施。

第五部分:朝鮮的國家治理能力
在發展中國家,甚至在發達國家,各國政府為失業、乞丐、流浪者、貧民窟,吸毒、妓女、犯罪、黑社會等社會丑惡現象所困擾,但是在朝鮮我們沒有看到上述社會現象,其社會內部的社會秩序與安全,在世界上是最好的國家之一,包括像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也無法相比。盡管美國稱之為世界最民主國家,但是它的監獄規模最大,關押犯人最多,聯邦調查局和警察的支出最大,但仍是世界犯罪率較高的國家之一,與朝鮮大為不同。記者在朝鮮的感受是內心的平靜與祥和,看到過的警察只是指揮城市交通的漂亮的女警察,沒有任何不安全感,與西方媒體所描述的“警察國家”或者“秘密警察國家”是風馬牛不相及。在西風壓倒東風的媒體世界,西方媒體從來沒有對朝鮮社會發展水平與社會安全的良好秩序給予客觀的評價,更談不上應有的評價。
無論是冠以“民主國家”還是“非民主國家”,說到底是要看國家體制在發展中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國家體制是否具備強制執行的能力。對此,1997年世界銀行的《世界發展報告》將國家體制的功能與范圍作了界定。這份清單(見表4)劃分單個范圍,最低功能7項、中等功能6項與積極功能2項,一共15項,作為衡量國家體制運作范圍的基準(見表4)。在這三種類型的15項功能指標中,朝鮮除了最低功能的“財產權”和中等功能中的“管制企業壟斷”2項指標外,都顯示了朝鮮實現國家治理的能力,其中不少只能許多發展中國家,甚至在發達國家也很難做到。
以“保護貧民”為例,當今貧民窟問題困擾著世界各國,在發展中國家是動蕩的溫床,在發達國家成為犯罪的根源。印度這個世界最大民主國家,貧民窟的人口達到了1.7億,其中孟買就有1100萬人。英美都有“貧民區恐懼癥”,雖然這些“統建房”已經超過發展中國家的居住水平,但是由于種族沖突、貧富差距成為滋生暴力犯罪的地區。“貧民窟”與“貧民區”產生的根源是無法協調貧富差距的產物,也是無法協調社會發展與經濟發展矛盾的產物。在世界各地,很多發展中國家都面臨著這一巨大的社會問題,在政府治理層面被稱之為“國家失敗”。

表4.                    國家體制的功能范圍
最低功能中等功能積極功能
提供純公共服務處理外部性產業政策
國防、法律與秩序教育、環境財富重新分配
財產權管制企業壟斷
宏觀經濟管理克服不完整教育
公共衛生保險、金融管制
增進社會平等社會保障
保護貧民

資料來源:世界銀行《世界發展報告》(1997年)
當更多地了解朝鮮“四免”的普遍社會福利體制時,感覺與去年訪問“福利國家櫥窗”北歐四國時有著驚人相似!而在有些方面比如免費住房,就是這些“福利國家”也不能做到。但是朝鮮與北歐四國卻有著本質的區別,北歐四國,包括瑞典、挪威、芬蘭、丹麥,其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名列世界前茅,而朝鮮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5。我不能確定,西方學者特別是美國學者如果看到在如此之低的人均收入覆蓋下的高水平社會發展水平會有何種評價? 
朝鮮為何能夠在低收入的水平下達到如此之高的社會發展水平?政府為何具備強有力的社會公平、社會有序、社會保障的建設能力?從朝鮮式社會主義的探索中,我們更加認識其社會價值取向、社會結構特征、政策模式與制度性的安排。
當今,西方福利制度面對改革的挑戰,在傳統的西方國家重新界定其含義,包括“協議退出”與“拯救社會保障制度”等;而在俄羅斯等國被稱為“福利貨幣化改革”。而只有朝鮮堅持這一社會主義福利的方向,正是如此,才能在面對極不對稱強大的外界壓力下,在最困難的自然災害時期,人民主體的福利大廈扮演著支撐政治與社會穩定和社會凝聚力的重要作用。這也是西方媒體多次預言“朝鮮崩潰”而未能成為現實的根本原因所在。 
朝鮮在度過經濟衰退后,經過艱難的爬行增長,直到目前的經濟復蘇。持續幾年經濟增長率在1%-2%左右(估計數,也有估計為3%)。這其間,朝鮮人民歷經“艱難的行軍”、“第二個千里馬運動”以及“快速急行軍”運動,可謂是舉國動員為恢復經濟而努力。
以2002年實施的“七一措施”為標志,正在有步驟地進行國內社會和經濟改革,使朝鮮經濟呈現新的活力。由于積建國58年優異的社會發展儲備所奠定的基礎,朝鮮已經具備了進入起飛期的諸多必要條件:無論是在收入水平、儲蓄與投資、預期壽命、教育水平、貿易、基礎設施等方面也出現了經濟起飛的預兆。
雖然還不能預期朝鮮未來的經濟增長到底有多快,也不能確切地知道這些變量到底怎樣影響長期增長、如何影響,影響的幅度有多大,但是從這這些諸多變量中可以看出,朝鮮的經濟將能比近十幾年的任何一年都要增長和發展得更好,朝鮮未來幾年有可能進入經濟起飛期。

第一部分:工業與投資拉動經濟增長
經濟學的有條件趨同論顯示,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與經濟先進國家的發展水平或收入差距越大,在一定條件下,落后國的經濟增長率將高于先進國的增長率,從而與先進國家的收入差距縮小或趨同。這里,趨同并不是無條件的,而是有條件的。對朝鮮而言,其經濟起飛或經濟趨同是否已經劇具備條件了呢? 
判斷經濟增長或者復蘇,一般要觀察其經濟主導部門,比如工業部門是否增長并成為帶動經濟增長的部門;農業基礎是否改善,以保證人民的基本糧食安全,并為輕工業發展提供原材料來源;國內儲蓄率是否提高,國內投資是否擴大,以帶動基礎設施發展;外貿及外部需求是否增長,以直接帶動經濟增長;以及人力資本基礎多重因素。
---朝鮮的金屬工業繼續保持1550萬噸的年均生產能力,包括541萬噸鑄鐵,598萬噸鋼材,404萬噸鐵板,已經恢復到十多年前的水平。政府從2002年起在其主要鋼鐵廠---金策鋼鐵廠等進行重大改造計劃,安置大量退伍專業軍人,負責大型維修和技術改造項目。朝鮮政府還鼓勵本國企業同中國、韓國公司建立合資企業,加大對黑色金屬和有色金屬工業設施的現代化改造的固定資產投資;
---作為朝鮮經濟支柱的煤炭和鐵礦石生產的采掘業連續7年保持增長,從1998年的最低年產量289萬噸,提高到2003年的443萬噸。(見表1)。中央政府在2003年對采礦業的固定資產投資增長了30%。

表1           朝鮮主要工業產品產量 (1995-2004年)            
年份煤炭產量/萬噸鋼產量/萬噸鐵礦石/萬噸發電量/億千萬小時
19952370153422230
19962100121344213
19972060102291193
1998186095289170
19992100124379186
20002250109379194
20012310106421202
20022190104408190
20032230109443196
20042280107458206

數據來源:韓國統一部,2006年3月。

---朝鮮水力發電和火力發電的比例是6:4。1996年1月通過頒布《電力法》到1997年1月出臺《電力法實施規定》,政府集中對現有的火力發電廠進行維護和檢修,其發電能力從1990年的714.2萬千瓦上升到2003年的777萬千瓦。推動建設發電在1萬千瓦以下的中小型水電廠建設,用于滿足小工廠和首都以外居民用電的需求。
2003-2005年,朝鮮政府實施了旨在提高電力生產,解決燃料電力危機的三年計劃,其途徑是提高電價以改善發電領域的收人;在 2003年5月19日 同瑞士ABB集團達成一項大的基礎設施建設協議,改造電網和全國高壓輸電系統,以理順電力供應體系,節約輸電工程中消耗的電力。結果是過去三年來,能源生產和消費都有緩慢增長,2003與2004年分別達到196億千瓦時和202億千瓦時。
---石油工業總原油精煉能力在350萬噸(每天71000桶),1999年達到歷史最低點,根據韓國銀行的數字,當時估計原油進口在320萬噸左右。
目前,實際原油進口比2004年估計的70萬噸要更高。有專家分析,中國將供應已經恢復到每年100萬噸(比1999年中國的燃料援助要高3倍),通過連接中國丹東和中國建設的--之間的中朝友誼原油管道輸送。但是記者沒有看到這一數據。從2003年起,伊朗可能恢復對朝鮮的原油運輸,盡管運輸量不太會達到每天4萬桶的數量。此外,考慮到利比亞、也門、阿聯酋、敘利亞的石油運輸,朝鮮在渤海灣遠洋區和最北部黃海海域三個盆地開采的幾千噸石油,還包括從俄羅斯濱海邊疆地區經過鐵路運輸的少量原油,在雄基精煉廠加工,數量在每年50萬噸左右。如果這個假設正確,朝鮮比一般認為的成品油數量要高1倍,能夠滿足包括國內汽油、輕油、噴氣機燃料、柴油、煤油,還能夠保持軍方所需的燃油水平。
---朝鮮建筑業保持7年以來的復蘇,這是由于中央和地方政府投資的一些固定資產項目,包括了過去幾年對近萬棟居民樓群進行維修。其中,中國資助的泰安友誼玻璃廠,日產量在300噸平板玻璃。
---基礎設施優良。朝鮮有機場79個;鐵路總數5235公里(包括 3500 公里電氣化鐵路),韓國鐵路為3380公里;道路總量31200 公里,其中柏油路1997公里,非柏油路29203 公里,高速公路1000多公里;港口運輸能力3690萬噸;但是電話擁有量還比較低,至今不能使用手機和因特網(因2004年龍川大爆炸關閉無線移動系統)。
---盡管面臨中國商品在朝鮮市場的巨大競爭,輕工業成立了若干主要企業,包括新義州化妝品廠,新義州鞋廠,大同江啤酒廠,馬鈴薯加工廠和一個方便面廠,還有不斷與中日韓中小企業成立的合資企業,包括紡織品、服裝、制鞋和日用品和自行車。
---化工業是朝鮮經濟恢復中的一個例外。由于設備陳舊、一些主要設備報廢、能源不足、缺乏原材料和零部件,出現了一些磷肥廠生產不足。朝鮮自身不能生產鉀肥和復合肥料,必須從中國和韓國進口。據朝鮮媒體報道,化工業僅有人造肥皂生產線和輪胎廠超額完成生產。在最近三年,化肥業趨于穩定,達到2002年當年的50.3萬噸,也只有不足1990年產量的1/3。
---盡管有一些報道說朝鮮落后的重型機器制造業正在改造,在外貿雜志上也有很多廣告,但是機器制造業仍然由于存在的結構性問題而陷于休克。電力設備和電器工業缺乏資金和先進技術所至。

第二部分:對外貿易擴展推動經濟增長
朝鮮外貿在1998年探底之后出現連續7年高增長(見表2),1998年-2005年期間平均增長率為13.1%。部分原因是由于對中國貿易十分活躍,部分是由于南北朝鮮之間的經濟合作;美朝由于在核問題僵局引發國際安全形勢惡化之后,致使朝鮮只能在世界貿易體系中對極少經濟體開放。但是對外貿易的恢復和近年來超速增長,正在促進朝鮮經濟增長。 

表2               朝鮮貿易額(1990-2005)              單位:億美元
19901991199219931994199519961997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41.725.825.526.521.020.519.821.814.414.819.722.723.928.031.235.0

數據來源:大韓貿易投資振興公社和韓國統一部

中國是促進朝鮮對外貿易增長的第一大國。2002年以后中國取代日本成為朝鮮第一大貿易伙伴,韓國為第二位,日本為第三位;根據美國中央情報局世界數據庫顯示,2005年朝鮮的主要貿易進口國前三位分別是中國、韓國和日本,三國所占朝鮮貿易進口總額比重為32.9%、10.7%,和4.8%。三者合計為48.4%。朝鮮的出口國前三位分別是中國、南朝鮮和日本,所占比重別分為45.6%, 20.2%, 12.9%,三者合計為78.7%。 
被稱之為“新的唇齒相依”的貿易關系,使中朝雙方均從中獲益。2000—2005年期間,朝鮮與中國雙邊貿易額增長了2.24倍,其中,朝鮮對中國的出口增長了12.49倍,直接帶動朝鮮外需增長;朝鮮對中國的進口增長了1.40倍。這一時期朝鮮對中國的外貿累計額為59.64億美元,其中外貿逆差額累計20.08億美元(見表3)。如果朝方長期貿易逆差,使雙邊貿易高增長也是不可持續的,
以出口為例。朝鮮出口產品主要以礦產品、冶金產品、制造品、紡織品和漁業產品為主,其煤炭和鐵礦砂生產的恢復同出口中國能源需求相關。特別是中國東北三省(吉林、黑龍江和遼寧)越來越依賴朝鮮的硬煤以發展鋼鐵和化工業。因此,朝鮮對中國礦產出口在2004年顯著上升,礦山提高了產量,不斷生產以滿足中國增長的需求,也使朝鮮煤炭價格上漲了47%。結果是朝鮮出口中國的無煙煤從2003年上漲了218.2%,達到2004年的4900萬美元。最近三年以來朝對華出口的最大特點就是鐵、錫、鎂、石墨等礦砂和金屬出口大幅上升。
由于朝鮮經濟改革深人,朝鮮不斷從中國經濟繁榮中受益,還受益于國際市場原材料價格的增長(無煙煤、有色金屬、鋼、鐵、稀有金屬和木材)。同時,中國占朝鮮外貿的比重從1998年的25%上升至2005年的48%,反映出朝鮮對中國最大貿易伙伴的依賴度加深。此外,中國對朝直接投資從1999年的227萬美元增長到2004年的5000萬美元和2005年的9000萬美元。盡管中國對朝鮮投資額還是比較少,但卻是第一大外國直接投資國。過去三年中朝成立了124家合資企業,占朝鮮直接吸引對外投資的85%。

表3              朝鮮與中國貿易(2000-2005)          單位:億美元
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5年增長指數(2000=100)
出口0.371.672.713.965.84.991349
進口4.155.714.676.287.9610.81240
進出口4.88 7.387.3810.2413.7715.80324
貿易平衡-3.78-4.04-1.96-2.32-2.16-5.82167

資料來源:韓國統一部,2006年3月

南朝鮮是促進朝鮮外貿增長第二個外部來源。據韓國經濟學家統計,近年來由于南北貿易增長對朝鮮經濟增長的作用達到2.1個百分點。南北之間的經濟聯系上升也成為朝鮮經濟復蘇的主要動力。南北貿易(包括無償、有償、商業和特許加工)從1998年的2.2億美元上升至2005年的11億美元,年平均增長率為25.7%, 增長了近4倍(見表4)。此外,朝鮮經濟還得益于韓國政府資助的大型聯合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包括慶州Tonghae鐵路線和公路連接、臨津河防洪工程、開城市工業企業建設、金剛山旅游項目、韓國企業對礦業、食品加工、汽車制造和輕工業的直接投資不斷增長。還有KEPCO在Kumpo地區投資基礎設施,包括韓國民眾和私營部門加大了對朝人道主義援助。
與中國、南朝鮮相反,朝鮮同日本的貿易從2001年的4.5億美元以兩位數的幅度下滑到2002年的3.7億美元,進而2003年的2.7億,2004年的2.6億美元,到2005年不到2億美元。日本占朝鮮外貿總量的比重從21%減少到7.5%的原因是,雙邊關系中的核問題僵局、綁架人質以及日本同“在日朝鮮人協會”有關系的從事對朝貿易公司出現經濟危機,日本對朝鮮施加經濟制裁。貿易關系急速下滑和經濟脫鉤可能預示著兩國對外交關系正常化的興趣減少和日本對朝政治影響力的下降。

表5.           南北朝鮮貿易額(1998—2005)           單位:億美元
1998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
2.223.334.254.036.427.246.9711.00

數據來源:韓國銀行

第三部分:朝鮮處在經濟起飛的前夕
根據經濟起飛的必要條件分析,除了上述的投資與對外貿易,還包括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教育水平等人力資本條件(對此已經在系列報道之四中作了詳細的分析)。健康與教育這兩個因素對經濟起飛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比如更長的預期壽命表明了人口健康水平的總的提高,反過來又可能意味著更健康、更有生產力的勞動力。另外,更長的預期壽命可能促進儲蓄和資本積累,因為如果人們預期活得更長久,以獲取更多利益,他們將更愿意投資與技術和教育,所以,更長的預期壽命與更快的經濟增長之間有很強關系。與此相同關于教育水平,在包含技術變化擴展后的索羅模型中,提高教育水平被認為可轉化為具有更高技能的勞動力和增加有效勞動的數量,因而會有更高的穩態收入水平。
從地理因素看,朝鮮是一個島嶼沿海國家,將比熱帶國家或者內陸國家有更大的經濟發展機遇,既較少受到熱帶國家瘟疫、不穩定的降雨以及不適于農業生產的貧瘠土地,也不存在內陸國家更高的運輸成本和更加閉塞的外部自然環境。目前朝鮮不僅具有內部良好的鐵路、公路、港口等基礎設施,只要有良好的國際環境就會吸引大量外國直接投資,進一步提高對外貿易增長潛力。
經濟改革為經濟起飛提供了有利條件。朝鮮中央政府已經大幅度取消或者減少了一系列包括對國有企業的公共補貼,以減少預算開支,增加企業、合作和個人使用費,改善了收入基礎,也朝著更加平衡和有效的中央預算邁出第一步。2003年3月,金正日正式承認“市場”是有效的批發和零售的分配渠道。而政府也允許把“農戶市場”擴展到“一般(綜合、消費者)市場”,允許這些市場在城區銷售范圍廣的制成品。僅在平壤就有95個綜合性市場。記者在訪問朝鮮的沿途看到不少集市貿易市場,盡管交易規模還比較小,但也活躍了市場。2004年1月,朝鮮開始試驗農業家庭制,明顯地提高了糧食及農產品產量;實行了公司治理改革,加大了管理的自主、效率和國有企業的利潤,包括在商品銷售和工業生產部門。目前,朝鮮政府正在考慮在2006年實行金融和貨幣改革,以建立兩級銀行體系,通過利率工具管理貨幣供應與需求。
在經濟起飛的多種因素中,從朝鮮自身來看,需要最為關注的是如何進一步籌集重振經濟的可貸資金。目前朝鮮正在實行的所有微觀經濟改革措施都似乎旨在鼓勵利潤再投資、進一步擴大再生產。但是無論朝鮮政府如何動員國內儲蓄用于生產,比如2003年下半年開始發行的“人民生活債券”屬于這樣的改革,不僅消除了私人手中多余的貨幣流動性,抑制通貨膨脹,但是資金量有限。如何進一步擴大出口、吸引國外基礎投資,只有這樣才確保加速資本組合與充實社會間接資本。但是有專家認為,朝鮮下一步關鍵還不在上述問題,關鍵是要“建立經濟決策程序、商業金融體制和政府預算制度,這些良好的制度才能確保出口快速增長帶來的利潤能有很大一部分用于高產出的再投資”,這對朝鮮來說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過去,許多發展中國家都是在開采自然資源的基礎上建立出口業,而出口的迅速擴張又被用來進口基礎設備,償還經濟起飛期的外債。而且積極利用國外資本在周期較長的社會間接資本建設中可發揮重要作用。
盡管可耕地稀少,化石燃料能源匱乏,朝鮮的比較優勢在于其豐富的自然資源與人力資本。目前的國際貿易行情,特別是不斷上漲的煤炭和礦石價格,有利于朝鮮的采礦業,礦區距離中國這個朝鮮的天然市場也很近。有外電消息稱,2006年1月金正日訪問中國,重要內容是商議“朝鮮大開發5年計劃”。中國投資20億美元于朝鮮茂山鐵礦、惠州青年銅礦、滿浦亞鉛礦、會寧金礦、龍登煤礦等富礦床的五十年開發權,其中茂山鐵礦擁有30億噸儲量,為亞洲最大礦藏。中國還得到了羅津、清津港及其工業特區、新義州經濟特區以及從中國通往上述礦山、港口、特區的鐵路、公路、電力系統的五十年開發經營權。2005年12月,中朝簽屬了海上石油開發文件。“我們發現了海上石油,但是沒有開發技術與資金,希望與中國的合作”,朝鮮人這樣告訴記者。
總而言之,朝鮮的情況正在變得更有希望。朝鮮已經具備了經濟起飛的可能性和國內條件。但是“可能性”并不一定會變成為“現實性”,從國內各種因素來看,朝鮮已經具備了諸多有利于經濟起飛的條件。但是,影響朝鮮經濟發展的最大不確定因素不是國內因素,最關鍵的是美國因素。美國一直視朝鮮為“邪惡國家”,對其國家安全是一大威脅。而這些不確定的外部因素使得朝鮮既無法發揮國內發展潛力,實現經濟起飛,也無法有效地對外開放、利用世界資源、開拓世界市場,而不得不加大軍事開支,實行“軍事優先政治”以維護其基本生存。
從歷史數據看,朝鮮有過經濟高增長的紀錄。在1957-1970時期,國內工業生產產值年平均增長率高達19.1%。這一時期除了國內經濟發展的有利因素之外,從外部因素看,由于美蘇兩的大國的冷戰,對朝鮮而言,國際環境相對寬松,與外部市場特別是中國和蘇聯社會主義市場聯系緊密(例如,1965年朝鮮對中國的貿易戰朝鮮的貿易總量的42.4%,對蘇聯占42%。兩者合計高達84.4%)。
由此可見,朝鮮是否經濟起飛,不是取決于內部因素而是取決與外部因素,只要國際緊張局勢相對緩和,或有明顯改善,朝鮮的貿易就會迅速增長,進而實現經濟高速增長。


朝鮮是目前既不能使用手機也不通互聯網的國家,在入境前中方導游收走了記者的手機。但是幾年前手機已經在朝鮮被使用,被中斷的直接原因是發生在2004年4月的龍川爆炸事件。
據法新社報道,由電線點燃炸藥和石油所引起的爆炸沖擊波半徑達 4公里 ,龍川火車站附近30多幢商業設施及8100多戶居民的住房遭到了破壞,150多人死亡,1300多人受傷,估計損失480億朝元(約合3億歐元)。對事故的原因有多種說法,但爆炸前金正日的專列剛剛離開。接近調查的官員證實,在爆炸現場發現遺體身邊的手機、膠布和電線,朝方認定是使用移動電話引爆火車運載的硝酸銨和燃料。這次爆炸事件后朝鮮不僅關閉了無線通信。互聯網也遭如此命運。
“互聯網絡的基礎設施已經建好,但是一直沒有開通”,導游這樣說。
從1947年朝鮮建國之際起,國家安全始終受到外部的威脅,主要是來自美國的威脅,人們不太能夠理解“朝鮮為什么遲遲不對外開放”。正如同馬斯洛所提出人的需求層次理論,國家也有需求層次理論。而對國家需求層次而言,國家安全需求則是最基本需求,包括免受其他國家的威脅、攻擊、侵略等。
只有到朝鮮訪問并從朝鮮人的角度思考,才親身感受也才能體會到什么是“國家不安全”:通往三八線公路的兩旁,一排排高聳的水泥墩聳立,這是全國“要塞化”的產物,一旦遭到外敵入侵時,這些水泥墩將被摧毀成為防御進攻的路障;軍事分界線上連綿 240公里 的混凝土壁障橫在國土的中央,把一個國家劃分為兩半;表情嚴肅的朝方軍人保持高度警惕地嚴陣以待。
由于國家安全這一最基本的國家需求得不到保證也得不到滿足,這既是造成
朝鮮發展不足的外部原因,也是南北朝鮮發展差異的根本原因。任何一個國家
只有先“生存”后才能“發展”,沒有“生存”何談“發展”?國家需求層次理論同樣
適用于朝鮮。朝鮮的發展依賴于一個先決條件,即保證政權的穩定和生存,
她的“生存”、“發展”的確與中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
決定朝鮮經濟增長和經濟起飛前景的因素,不僅僅是本國政府的改革決心
和國內因素,其對外關系正常化與有效消除安全威脅是重要因素。

第一部分:朝鮮的國際生存環境
朝鮮歷來的發展國際生存環境十分險惡。從1894年之后的100多年時間中,朝鮮一直受到外部的侵略與威脅(見專欄1),如1894年-1945年時期,朝鮮受到日本占領和統治;1950年-1953年是朝鮮戰爭時期;1953年至今,是朝鮮與美國嚴重對立時期。一個人口少的小國長期受到殖民統治、外敵入侵與威脅,這在當代世界歷史上也是十分少見的。
長期以來,朝鮮不僅背著“犯罪國家”、“流氓國家”、“精神病人國家”、“邪惡軸心國家”等形形色色的稱謂,而且面臨著來自美國全面的經濟制裁與經濟封鎖、“扼殺北朝鮮作戰”以及“政權更迭”。50 多年來,朝美較量一直就沒有停止過,還爆發過多次危機。

專欄1.朝鮮歷史與國際環境(1894-2000年)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根據《馬關條約》規定,日本正式占領朝鮮半島。
1904年日俄戰爭爆發,1905年在美國總統出面調停下簽訂了《日俄和約》,明文規定和沙皇俄國承認日本對朝鮮的“保護統治”。同年,日本迫使朝鮮李氏王朝簽訂了《乙丑條約》,剝奪了朝鮮的外交權和內政權,對朝鮮實行“統監統治”;20世紀初朝鮮成為日本列強的殖民地。
1930年,金日成近18歲時組建建設同志社。1934年金日成組建朝鮮革命人民軍,領導抗日活動。 1945年8月15日 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朝鮮光復。同年10月,金日成建立朝鮮北朝鮮共產黨;1948年9月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成立,1949年正式組建朝鮮勞動黨。
1950年6月爆發朝鮮戰爭。同年10月毛澤東和黨中央決定派遣中國人民志愿軍赴朝作戰。
1953年7月,朝鮮與美國正式簽訂停戰協定。三年朝鮮戰爭使朝鮮主要城市(特別是平壤)成為廢墟。
 1968年1月23日 ,美國武裝間諜船“普韋布洛”號入侵離元山附近麗島7.6海里的海域進行偵察,當場被朝鮮人民軍捕獲。 12月23日 美國在謝罪書上簽字,承認入侵朝鮮領海進行間諜活動,并表示道歉,保證不再侵犯朝鮮領海;
 1969年4月5日 ,美國太平洋艦隊大型偵察機“EC-121”侵入朝鮮領空進行軍事偵察,被朝鮮人民軍炮火擊中,在空中爆炸。美國認為他們的偵察機在“公海上空”進行“合法的偵察活動”,威脅朝鮮今后“繼續偵察”;
 1976年8月18日 “板門店事件”。由美國軍官以有礙監視為由,不經協商砍伐共管區一棵樹木所引發的雙方混戰。兩名美國軍官當場斃命,朝方也有人受傷。美國福特政府向在南朝鮮的所有武力下達戰斗命令,美軍第三師被派到南朝鮮,“獵人”號、“中圖”號等美航空母艦駛入南朝鮮海域。 
1985年,為了消除美國的核威脅、實現朝鮮半島的無核化,于12月朝鮮加入了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1992年,朝鮮與國際原子能機構訂立核保障協議,并接受國際原子能機構的非定期檢查。在第六次非定期核檢查之前,突然提出要核查另外兩處軍事設施,朝鮮斷然拒絕這一要求。威脅要對朝鮮進行集體制裁。
1993年,美國宣布重新舉行一度廢止的“協作精神”聯合軍事演習。出動20多萬兵力和投擲核彈的戰略轟炸機、大型核航空母艦,舉行“協作精神 93” 聯合演習,對朝鮮進行威脅。
 1993年3月8日 ,金正日向朝鮮人民軍下達最高司令部第0034號命令,“向全國、全民、全軍宣布準戰時狀態”。
 1993年3月12日 ,朝鮮宣布退出不擴散核武器條約,促使美國盡早結束“協作精神 93” 的軍事演習,停止國際原子能機構的“特別核查”行動。
1994年6月16-17日,金日成會見美國前總統卡特,為重新舉行陷于僵局的朝美會談創造了條件。
1994年10月,美國總統致信金正日,次日,朝美達成《框架協定》
1998年8月,朝鮮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美國視為彈道導彈發射,要給予制裁。
 2000年10月12日 ,朝鮮與美國發表聯合公報,隨后美國國務卿訪問了平壤。                                               


面對沒有石油的朝鮮,美國叫板意在何為?正如美國前高官的疑問,“朝鮮沒有石油,美國打下朝鮮做什么?”對此,朝鮮學者金哲明坦言:“美國對朝鮮半島垂涎欲滴,因為它是通往亞洲大陸的關口與橋頭堡”。
從美國發動朝鮮戰爭到現在,美國50多年來一直在貿易、投資和金融等領域對朝鮮實行嚴格的經濟制裁與禁運:第一、禁止進出口、投資、運輸、金融、財政等整個經濟活動;第二,禁止經由第三國的出口;第三,凍結在美國國內的朝鮮人民共和國的政府與國民的所有資產等等。1987年11月發生“大韓航空(KAL)”客機爆炸事件以后,美國一直指控是朝鮮策劃的陰謀。為了保證國家安全與外交利益,不僅對朝鮮,也對古巴、伊拉克等國家實施美國《出口管理法》。其主要內容是:第一,禁止出口美國貨物與技術;第二,禁止出口包含零件和美國技術的外國貨;第三,每次出口須經商務部批準等等。
1994年6月,美國前總統卡特作為美國總統特使訪問朝鮮,金日成兩次與卡特會談。 7月8日 金日成突然逝世。 10月20日 ,美國總統致函金正日,次月,朝鮮和美國達成《框架協議》(見專欄2)。美國于1995年緩解對朝鮮的部分限制,包括準許辦理電話通信業務,解凍朝鮮在美國約1100萬美元的資產;準許進口鎂砂(耐火材料原料)等。但是這些措施是由于1996年5月日本客機遭劫持事件,美國指控朝鮮為“恐怖支援國家”而中斷。
不僅是“扼殺北朝鮮作戰”的經濟封鎖,美國一直指控朝鮮“參與國際恐怖主義,參與國際毒品和人口販賣活動,制造假鈔,擴散大規模殺傷性武器,并且在國內粗暴踐踏人權”等等。一直保留和揮舞著對朝鮮“政權更迭”的“大棒”政策。
而朝鮮方面認為,美國才是一個“真正的邪惡帝國,尋求單邊侵略和霸權政策以傳播美式民主,利用武力建立由美主導的世界秩序和霸權”。朝鮮官員認為,美國對其政權構成“明確和現實威脅”,因為“美國對南部的軍事占領旨在扼殺社會主義并且推翻北部制度”。朝鮮媒體稱,“美國是最大的霸權帝國, 幾乎擊垮所有敵視美國的國家,只有在金正日領導的朝鮮才是唯一敢于對抗美國,而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的國家。”到了朝鮮看到,她是當今世界上唯一沒有美國影響的國家,沒有可口可樂、麥當勞、肯德基,也沒有好萊塢大片和CNN,甚至沒有美元交易。所有對外商店與飯店都是以歐元標價。
朝美兩個對峙了50多年、互為敵對國家,它們之間沒有絲毫互信,卻有著嚴重的安全悖論。在過去10年內雙方都有不守承諾(如1994年的《框架協議》,見專欄2)的歷史紀錄。盡管中國、俄羅斯從中斡旋,韓國顯示出更大的靈活性,但是朝鮮半島安全問題的解決方式以及朝美日三國關系正常化的前景卻更為渺茫。六方會談也是間歇性的開啟與閉合。

專欄2.         朝鮮和美國《框架協議》( 1994年10月21日 )

美國按照美國總統提出保證的信函,負責采取措施在2003年以前向朝鮮提供擁有200萬千瓦發電能力的輕水反應堆;美國每年提供50萬噸重油,補償朝鮮因凍結石墨慢化反應堆和有關設施受到的能源損失,直至第一號清水核能發電站建成為止;以此為條件,朝鮮凍結石墨反應堆和有關設施,最終拆除;美國在本協議簽署后3個月之內,緩和包括消除通信服務和金融結算的限制措施在內的貿易和投資的限制;隨著領事等業務性問題的解決,雙方互相在對方設立聯絡辦事處;并隨著雙方共同關心的問題的解決,把雙邊關系升格為大使級;美國隊朝鮮不使用核武器,也不用核武器進行威脅;朝鮮仍作為核不擴散條約的成員國,履行依據條約的保障協議。


朝鮮與美國實力相差十分懸殊,美國人口是朝鮮的12.9倍,國土面積是朝鮮的78倍,經濟總量是朝鮮的333倍,進出口額是朝鮮的753倍(見表1、)。一位普通的朝鮮人說:“不是朝鮮威脅美國,而是美國威脅朝鮮國家安全”。而朝鮮領導人是如何應對在國力極不對稱格局下保障國家安全的呢?朝鮮發展核武器是制止不對稱性的最后一張王牌,既是保證國家安全戰略也是國際生存戰略的選擇。如同當年毛澤東決定中國發展原子彈一樣,需要一根“打狗棍”。
當一個小國、窮國、弱國面臨一個大國、富國、強國的“生存”威脅時,她能夠做什么?是束手待斃還是也像中國一樣找根“打狗棍”?對此,中央黨校政治學專家趙虎吉認為,解決朝核危機的“球”在美國這邊,“美國放棄對朝鮮的敵對政策,美國放棄在朝鮮帶來制度的變化是先決條件,如果不能讓北朝鮮相信這一點的話,朝鮮就不會放棄核武器,核問題就不會解決”,核問題最終是政治問題。
發展核武器是朝鮮制止不對稱性戰略的選擇。冷戰后,朝鮮事實上成為與國際社會的隔離狀態,原有社會主義國家陣營的解體,即以美國無所顧忌的單極超級霸權,使得朝鮮被迫選擇變被動為主動的發展核武器戰略。1985年12月,朝鮮承諾前蘇聯加入關于不擴散核武器的條約,前提是蘇聯提供四個輕水核反應堆,建設核電廠以解決電力不足問題。1991年--1992年間,俄羅斯、中國先后與韓國建交,朝鮮表示,過去朝鮮、蘇聯與中國的三角關系已不存在,朝鮮沒有其他途徑只能靠尋求特種武器來保護自己的安全, 而再也得不到來自友好國家的安全感。發展核武器的目的是阻止來自美國對其國家安全體系的威脅。
有人認為,“核危機提供了所謂的軍事為中心的政治理由, 這實際上是解決國內潛在的政治危機的一項基本手段”。也有人認為,朝鮮“故意制造國際緊張局勢已成為一個重要的轉移內部注意力和減輕內部危機的方法”。
只要稍微了解一些朝鮮歷史與現狀,就可判斷出并非如此。因為“軍事政治中心”是基于國外威脅其安全的挑戰,“軍事為中心的政治"只是在特殊時期的危機管理制度,并非是朝鮮社會主義改革和建設時期的基本政治制度。“極端沖突”是“軍事為中心的政治”的合理起點。朝鮮認為,冷戰結束之后,朝鮮與美國的對立已經取代了美蘇對抗和東西方對抗。朝鮮從蘇聯和東歐解體的教訓中看的是,軍事手段的喪失意味著無法制止反革命和捍衛革命,失去軍事就是失去一切。在朝鮮,軍隊是保障國家安全的最后自衛防線,也是保證“社會主義與人民的尊嚴不受任何侵犯”的生存戰略之一。
金正日母親早逝,從10歲起跟著父親金日成在朝鮮戰爭最高司令部作戰指揮部長大,與父親同在指揮臺前熬夜,金日成給他分析戰局、學習進攻戰、圍殲戰。能指揮空軍、海軍作戰的金正日說:“我國人民珍惜民主的尊嚴和國家的和平,不希望戰爭,但是不會在自己的尊嚴被蹂躪的情況下乞求和平”、“敵人要明白,我們絕不容許他們侵犯共和國一村土地,一草一木”。作為任何一個受到外部威脅的國家領導人做出這種選擇都是符合邏輯的。

第二部分:國際經濟援助與朝鮮經濟的未來
朝鮮問題是國際社會關注的熱點,那么如何處理?是軟著陸還是硬著陸?美國方面的智庫—全美亞洲研究局今年年初召開題為“大膽轉型”的國際研討會。在這次會議上,各國朝鮮問題專家希望幫助朝鮮與美國建立合作關系。他們認為,六方會談的成員應做出各種承諾,包括邦交正常化。首先,朝鮮應采取下列措施: 
•以可核查的方式放棄核武器且不可逆轉,遵守不擴散核武器條約, 并做出維護東北亞和平的承諾
•徹底解決綁架日本人問題
•開始進行的經濟改革計劃轉向市場開放、對外貿易和投資, 為此來申請成為國際貨幣基金會、世界銀行、亞洲開發銀行的成員。
國際社會圍繞五個國家—日本、美國、中國、韓國和俄羅斯應當保證:
•不管朝鮮政治領導人是誰,保證現行政治制度的安全
•支持朝鮮半島和平統一
•為北韓提供外部援助,努力進行經濟改革,包括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和擴大對外經濟開放、技術援助和確保能源供應的穩定
也就是說,只要朝鮮成為國際社會中一個“正常”的國家,國際社會將為此向朝鮮提供相當可觀的金融援助。如果朝鮮實現了“大膽轉型”,國際社會將必須給予朝鮮兩種形式的政府資金援助,包括政治援助和發展援助。
那么,國際社會將會為此提供多少的潛在資金?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亞洲問題專家尼古拉斯·艾伯斯塔德的估計是,“其規模是朝鮮維持目前進口水平所需的官方援助和公開貸款的總額”:
政治援助: 
韓國。雖然不能肯定韓國提供的政治援助的具體數量,但韓國領導人和公眾將輕而易舉地同意每年向朝鮮提供20億美元的援助。韓國可能會在朝鮮實現“大膽轉型”、韓國本身節省國防開支的前提下決定提供援助的具體數目。韓國2004年度國防預算超過160億美元,而朝鮮安全政策的“大膽轉型”將會為韓國每年節省20億美元以上的國防(稅收)開支。
日本。如果朝日實現了關系正常化,那么日本將仿照1965年韓日關系正常化時為韓國提供援助的模式為朝鮮提供贈款、援助以及貿易信用等。1965年,韓國和日本達成了《解決涉及財產和主張諸問題的協定》。該協定規定,日本為韓國提供3億美元的無償贈款(分10年付清)、2億美元的政府貸款(年利率為3.5%,20年償還,寬限期為7年)和10年內 3億美元的商業信用,所有的贈款和信用都將以日本產品和服務的形式提供。考慮到上述背景,加上日元的匯率在近些年發生的變化,因此有理由假定,一旦朝日能實現關系正常化,日本將大概提供給朝鮮一筆120億美元的一攬子援助。
對此,日本駐中國大使館一位官員說:“如果北朝鮮進行了認真的經濟改革,包括開放政策,日本政府會提供多少資金我無法回答。但是,以我個人觀點來看,日本會提供類似給韓國的安排幫助”。另一位官員進一步解釋:“在許多領域日本和美國的政策是類似的,但是有些領域,我們和美國的方法是有區別的。日本對朝鮮政策是獨立的,因為日本同朝鮮的距離比美國近,太平洋隔在朝鮮與美國之間,但朝鮮的導彈可以打到日本的全境,所以對我們來說這是一個很大的安全的威脅”。
俄羅斯。如果朝鮮的安全政策實現“大膽轉型”,俄羅斯將成為主要受益國,因為這將使得長久以來一直處在構思之中的“朝鮮刺激”--鋪設跨越西伯利亞的鐵路、鋪設俄羅斯油田至韓日的石油、天然氣管道成為現實。這些項目將為俄羅斯政府帶來可觀的經濟收入,當然也包括朝鮮。冷戰結束后俄羅斯提供給朝鮮的援助少得可憐,由于蘇聯解體前夕,為了維持搖搖欲墜的國民經濟,當時的前蘇聯政府向許多國家主要是巴黎俱樂部的西方國家大筆借債。1998年俄羅斯曾因為無力償還債務而發生了經濟危機。但巨額石油美元收入的涌入使俄羅斯提前償還絕大多數前蘇聯外債。俄羅斯已經計劃未來能向其他國家提供貸款,不排除朝鮮。 
中國。在后冷戰時期,中國被視為朝鮮“最后一個援助者”。1990年至2004年,中國向朝鮮提供的所有援助(朝鮮對華貿易逆差,非中國官方正式宣布的援助項目)與朝鮮對其它國家的貿易逆差成反比:當朝鮮與其它國家的貿易逆差增加,中國就會暗里增加對朝鮮的援助;而當朝鮮同世界其它國家的貿易逆差有所減少,中國就會暗里減少對朝鮮的援助。但無論如何,這種援助的量變幅度不大,每年的變化量在2.5億美元到5億美元之間。如果朝鮮實行“大膽轉型”,中國是否會增加對朝援助值得關注。
美國。很難想象任何一屆美國政府會有愿意給朝鮮提供新的政治援助,因為現在美國所有政治圈子(包括民主黨和共和黨在內)均篤信,朝鮮缺乏可信度。但是,如果朝鮮能實行經濟改革,并能贏得國際社會的信任,那么美國就可能給朝鮮提供新的安全援助。從政治上來說,美國可能每年為朝鮮提供幾億美元的急需援助。
歐盟。近來,歐盟對朝鮮半島及其安全形勢等頗為關注,因而可能愿意為朝鮮提供安全援助。但是,歐盟的援助可能是象征性的。
世界銀行亞洲事務顧問、曾在斯坦利基金會主持未來與朝鮮多邊經濟合作項目中擔任項目主管的Babson認為,對朝鮮的援助還包括發展援助。他說:“國際社會將在朝鮮實行大膽轉型后提供各種新的對朝發展援助,但這取決于朝鮮在多大程度上能滿足國際社會提供發展援助的一系列條件。例如,國際金融機構(世界銀行、亞洲發展銀行等)提供定期援助的條件是該國是否加入了國際金融組織,近而該國是否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成員。并且,國際金融組織提供援助多寡取決于具體項目的信用狀況”。前提是朝鮮必須加入該國際組織,也是有附帶條件的。
不可否認,這是一張非常詳細的清單。但是兩個問題凸現:第一,美國智庫的這份有前提條件的援助清單,朝鮮是否買賬?沒有人能夠確定,就連學者本身都認為這只是一個“假設”。第二,據Babson介紹:朝鮮“1997年時曾向亞洲開發銀行發出了一封信,以探索申請加入的可能性。這封信來得非常突然,該提議被大部分股東拒絕了。1997年9月,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派了一個情況調查團到朝鮮,該調查團就其調查結果提交了一份報告給其執行董事會。1998年2月,世界銀行向朝鮮派遣了一支考察團,以了解發展與該國關系的好處和要求。執行董事會在2000年南北朝鮮首腦會議以后,在朝鮮外建立了非正式的聯系,并向朝鮮發出了作為‘特邀嘉賓’參加2001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年會的正式邀請。但朝鮮拒絕了該邀請,而在2002年l0月的事件以及接下來的核危機以后,直接聯系便停止了”。問題就在這里,在朝鮮最困難時期已經過去的9年之后,朝鮮不僅沒有放棄核武發展計劃,而且核武已經握在手中,這個“游戲”的下一步該怎么玩?

第三部分:經濟起飛與國際因素       
顯而易見,朝鮮目前的外部環境與國家安全問題是經濟起飛最大的制約因素。以往我們在總結中國經驗時忽略了外部因素的變量—即國際合作條件。中國在鄧小平領導下采取了“改革開放”政策,如果沒有20世紀70年代毛澤東和周恩來實現的與美國和日本外交關系正常化,很難設想中國今天能夠成為美、日的最大貿易伙伴,雙邊貿易的緊密程度已經是“一損俱損,一榮俱榮”的關系。
越南同樣也是如此。當越南從柬埔寨撤軍,在國際社會中形成一定的信任感之后,實現了和一些西方國家的邦交關系正常化,之后才開始了一系列的經濟的改革和轉變。
對此有人認為,朝鮮也應該像中國與越南一樣,與美日達成全面安全問題解決方案,實現無核化,緩解緊張局勢,朝鮮或許可以從中直接或間接地獲取可觀的經濟利益。因為一方面將減少軍費支出,國內資源將被分配到生產力更高的民用部門,實現所謂的“和平紅利”;另一方面也因為國際經濟金融制裁將取消,朝鮮也會隨之加入一些國際金融機構和貿易組織,帶來更多的外貿機會、國際資本和先進技術的轉讓。理論上,這種期望是很合理的。但在實踐中似乎并不現實。
在冷戰時期,大范圍的國際安全解決方案在經濟上的作用有好有壞,并不都是喜訊。韓國在1965年不太情愿地實現了對日和解和關系正常化,當時的韓領導人是軍事強人樸正熙將軍。日本則向韓國進行了一攬子經濟賠償,極大地帶動了韓經濟發展,也造就了20世紀70、80年代著名的“漢江邊的經濟奇跡”。中國與美國和西方的安全關系正常化后,同時實行了經濟開放和漸進的市場改革,在20多年的時間里累計吸引了5000億美元的外國直接投資,經濟連續25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與之相反,前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的“大交易”,曾設想以經濟援助換取核裁軍,到頭來只是一場空。盡管簽了一堆裁減核武協議,但還是沒能得到西方承諾的援助和資金,未能滿足蘇聯經濟現代化的需要。而且直接導致了災難性的后果--前蘇聯解體成為11個獨立國家,蘇聯在1991年歲末從歷史舞臺消失。使得俄羅斯的綜合國力在五個大國(美、中、日、印、俄)中降到最低,使其經濟總量與中國的相對差距由1995年的3.8倍擴大為2003年的8.5倍。
越南在上世紀90年代與美國達成了安全協議,雖然隨后美國于1993年開始不再反對國際融資機構(IFI)的對越援助,于1998年解除了對越貿易禁運,使雙邊貿易額從1994年的2億美元增加到2003年的近45億美元,但美對越援助卻比預計的要少得多。2000年到2004財年僅為1.71億美元,并且在越南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的社會主義經濟改革和振興中也沒發揮太大作用,越南主要還是靠經濟自由化并依托于蓬勃的中國市場。
對此,朝鮮領導人看得十分清楚。為何朝鮮在經濟改革上表現得猶豫不決?或有人把“七一措施”稱之為的“三心二意”的改革?緣于美國寄期望于朝鮮逐步、完全地實行經濟自由化,很可能會“逐步地讓朝政權軟化,直到變得認不出來。”對此,金正日有許多文章專門論述如何防止西方國家“輸出民主革命或是搞顏色革命”來改變朝鮮社會主義政權。
國際社會普遍認為,朝美對立猶如陷進“囚徒的困境”的“外交象棋”。走出"囚徒的困境"的游戲規則,美國有兩種選擇,即合作--保證朝鮮的政治制度,非合作—繼續敵視朝鮮。對朝鮮來說也有兩個選擇,即合作--放棄核武器,非合作--保留核武器。目前局面是,朝鮮與美國均選擇不合作策略。在這一回合中,得分的是朝鮮而不是美國:朝鮮政權并沒有因為美國的敵視與威脅而受到顛覆;由于核武的裝備,美國更不敢輕易動手實施“武力行動或秘密行動”。當事態螺旋上升并達到一個臨界點時,也許就預示著新一輪的“博弈”到來。
我們有理由關注朝鮮,關注朝鮮式獨特的主會主義探索。這將是本世紀初為數不多的一場挑戰美國的“政治博弈”。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利永貞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網刊微信公眾號

收藏

心情表態

今日頭條

點擊排行

  • 兩日熱點
  • 一周熱點
  • 一月熱點
  • 心情
  1.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2.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3. 褻瀆中華民族歷史,易某天新書下架!
  4.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
  5. 我對胡錫進和司馬南兩個網絡大V的不同看法
  6. 公開投毒!多個重大事變的真相!
  7. 菲律賓沖撞中國海警船,中國會打嗎?
  8. 2001年就貪污23億后出逃,如今被抓回國內,也叫認罪悔罪減刑?
  9. 否定了錯誤,并不代表問題不存在了
  10. 吳銘|輿論斗爭或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1. 普京剛走,沙特王子便墜機身亡
  2. 送完一萬億,再送一萬億?
  3. 湖北石鋒:奇了怪了,貪污腐敗、貧富差距、分配不公竟成了好事!
  4. 紫虬:從通鋼、聯想到華為,平等的顛覆與柳暗花明
  5. 李昌平:縣鄉村最大的問題是:官越來越多,員越來越少!
  6. 朝鮮領導落淚
  7. 讀衛茂華文章:“聯想柳傳志事件”大討論沒有結果,不能劃句號
  8. 司馬南|會飛的螞蟻終于被剪了翅膀
  9. 美國的這次出招,后果很嚴重
  10. 房地產崩盤,對經濟的影響超出你的想象
  1. 張勤德:堅決打好清算胡錫進們的反毛言行這一仗
  2. 郝貴生|如何科學認識毛主席的晚年實踐活動? ——紀念毛主席誕辰130周年
  3. 吳銘|這件事,我理解不了
  4. 今天,我們遭遇致命一擊!
  5. 尹國明:胡錫進先生,我知道這次你很急
  6. 不搞清官貪官,搞文化大革命
  7. 三大神藥謊言被全面揭穿!“吸血鬼”病毒出現!面對發燒我們怎么辦?
  8. 祁建平:拿出理論勇氣來一次撥亂反正
  9. 說“胡漢三回來了”,為什么有人卻急眼了?
  10. 這輪房價下跌的影響,也許遠遠超過你的想象
  1. 77年前,2583名英雄兒女踏上北撤之路
  2. 大蒜威脅國家安全不重要,重點是他為什么會那樣說
  3. 相約12月26日,共赴韶山!
  4. 烏有之鄉關于推出紙質閱讀資料的公告
  5. 歐洲金靴|“一切標準向毛主席看齊!” | 欣聞柯慶施落像上海福壽園
  6. 司馬南|對照著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大家給評評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