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盟包圍: 當前中國的安全困境及戰略抉擇 |
Surrounded by Political Alliances: Security Dilemmas and Strategic Choices of Contemporary China |
|
作者:張治國 |
引 言
(一) 問題的背景:學理邏輯、現實意義
從世界歷史上來講,聯盟現象具有普遍性,政治聯盟的影響尤為巨大,國際關系學者,尤其是現實主義者,很多是在政治聯盟這個意義上直接使用“聯盟”這個詞。西方主流的聯盟理論,尤其是各種現實主義流派,都注意到了政治聯盟實踐中的大量對抗性現象,多從國家生存的角度來定義政治聯盟[1],而較少關注發展性的政治聯盟,對廣大發展中國家在發展過程中的結盟需要和聯盟特征解釋力有限。本文從利益共享體角度來定義政治聯盟,既容納了發展性和非對抗性的政治聯盟,避免了這個缺陷,也容納了雖沒有正式國際條約,卻對國際關系有著深遠影響的準聯盟(Quasi-alliance),使定義更具現實意義?! ?/p>
從學理邏輯上來講,要搞清政治聯盟問題,首先要界定政治這個概念的范圍。王惠巖說:“凡涉及國家與社會存亡的大問題都是政治問題?!?A style="mso-endnote-id: edn2" title="" name=_ednref2>[2]那么,一個問題,不管它涉及的是政權領域、經濟領域、文化領域、生態領域還是其它領域,只要它是關乎國家與社會存亡的大問題,具有戰略性、全局性,需要國家政權加以調控,當然就是政治問題。從這個意義上說,軍事從屬于政治,是政治的一部分,故本文中的“政治聯盟” 一詞包含“軍事聯盟”?! ?/p>
從中國的現實處境上來講,當今中國也無往不在政治聯盟之中。一方面,它處在與朝鮮的正式政治聯盟和與廣大發展中國家的非正式政治聯盟之中;另一方面,看看遍布中國周邊的美國盟友和美軍基地,再看看 2011年2月8日 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發表的國家軍事戰略報告[3]所體現的圍堵中國的戰略意圖,不難作出這樣的判斷:中國處于包圍之中,而包圍的施動者是美國主導的政治聯盟。嚴格來說,這是一個以美國為核心、包括北約在內的政治聯盟體系,至少還包括美國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泰國、澳大利亞這些國家的正式聯盟和與臺灣、新加坡、印度、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以及中東數國的準聯盟。面對這種嚴峻的國家安全形勢,以戴旭為代表的中國戰略學者也提出了用“中國戰矛刺穿美國C型包圍圈”的愿望[4]。關注政治聯盟實踐,總結其經驗,把握其規律,利用其力量,破解其包圍,維護國家利益,對我國具有重大意義?! ?/p>
從研究方法上來講,本文以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和地緣政治理論為指導,注重矛盾分析、利益分析、歷史分析和心理分析,綜合運用了案例分析法、文獻比較法等具體研究方法?! ?/p>
(二) 文獻研究綜述
歸納起來,前人關于政治聯盟問題的研究文獻可以分為四類:政治聯盟理論研究、政治聯盟歷史研究、政治聯盟現狀及趨勢研究和政治聯盟對策研究。以中文論文為例,從1992年到2010年,在符合資料搜集要求的63篇文章中,四類論文數量分別為14篇、24篇、16篇、9篇,占比分別為22.2%、38.1%、25.4%、14.3%。歷史研究比例最大,接近4成;理論研究和現狀及趨勢研究大體相當,均為2成多一點;對策研究比例最小,不到1成半。如果把這個結果作為該時間段內我國學界對政治聯盟問題研究現狀的一個抽樣來看,相關類別所占的比例應該還是比較接近于實際情況的?! ?/p>
1. 理論研究
政治聯盟的理論研究主要關注政治聯盟的概念、分類、成因、困境、瓦解等方面的規律。在這些論文中,可以清晰地發現,我國的政治聯盟研究受1991年底蘇聯解體刺激很大,從1992年開始陸續有人就政治聯盟內部關系緊張和聯盟解體及其外部影響等問題進行研究,如李樹藩的《論聯盟的解體》、范曉軍的《聯盟體制的內在矛盾及蘇聯民族主義分離運動》、林村的《聯盟的解體及其對周邊國家的影響》、吳方桂的《聯盟伙伴關系緊張》等。在這個基礎上,逐漸擴展到有關政治聯盟或同盟的一般理論,如李廣民的《國際同盟淺論》、董希品的《論廣義的政治聯盟之一般的規定性》。同時,歐美現實主義、理想主義和建構主義等范式中有關政治聯盟的部分也隨著學術譯介活動而影響到國內學界,如劉星的《關于聯盟的幾種理論》、王志軍的《軍事結盟與國家安全》、尹繼武的《國際關系中的聯盟信任形成研究:一項基本評估》。從2005年左右至今,理論研究領域的最新熱點是準聯盟研究,如孫德剛的《國際關系中“準聯盟”現象初探》、《聯而不盟:國際安全合作中的準聯盟理論》和《準聯盟外交探析》以及他的專著《多元平衡與“準聯盟”理論研究》?! ?/p>
2. 歷史研究
政治聯盟的歷史研究主要關注政治聯盟的歷史經驗,注重過程描述和規律總結。如上所述,歷史研究是政治聯盟研究的大頭,也是實現從實踐到理論飛躍的主要方式。具體來說,在上述24篇論文中,研究中蘇結盟及其分裂歷史的共有12篇,占二分之一,如潘正祥的《從結盟到對抗——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的中蘇關系》、徐思彥的《走向破裂的結盟:中蘇同盟研究的新進展》、馬敘生的《結盟和對抗都不好——80年代的中蘇關系》、薛銜天、欒景河的《中俄關系的歷史與現實——從三次結盟到〈睦鄰友好合作條約〉》。涉及日本的論文共9篇,占三分之一強,如張景全的《歐美對中日“結盟”的態度與策略》、《國際體系與日本對外結盟》、《日本對德結盟與對美結盟的關系》、《日本對外結盟視野中的中國》、《日本結盟原因的民族觀念分析》、《結盟對國家崛起、發展的影響——以日本為例的歷史分析》、鄧興普的《關于德意日法西斯結盟原因的思考》、王軼群的《日本結盟偏好中的文化因素》、武雪彬的《李鴻章的中日結盟觀》。單純研究中國古代聯盟戰略和德國俾斯麥聯盟戰略的論文各1篇,分別為李德義的《中國古代聯盟戰略初探》和魏光啟的《現實主義的盟國策略——評德國統一后俾斯麥的結盟政策》。闡釋結盟不可靠思想的讀史隨想1篇,為王圣寶的《示弱無外交,結盟不可靠——讀史隨想》。可見,中國學者受中國近現代屈辱史的心理刺激太大,通過結盟尋求強援、抵抗強敵的思想根深蒂固,在中蘇同盟分裂和蘇聯解體后,一直在追問和探究聯盟解體的原因,追問政治聯盟與國家獨立自主的關系,追問政治聯盟與國家富強的關系。這當然是優點,但是另一方面,也體現出我們過于注重眼前在政治聯盟問題上的利弊得失,而沒有在總結我國歷史上豐富的政治聯盟經驗方面花費多少精力,在獨立自主與政治聯盟之間也沒能很好地把握二者的平衡,存在極端化現象??上驳氖牵?009年世界知識出版社對閻學通、徐進等的專著《王霸天下思想及啟迪》的出版,標志著我國國際關系學者已經在努力挖掘我國古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處理政治聯盟的經驗了,這對于學界過于依賴現代國際關系史的經驗和歐美研究范式是一種可貴的糾正;2010年1月,張江河的論文《地緣政治與戰國策派考論》在《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的發表,標志著學界對抗日戰爭時期興起的戰國策派開始重新挖掘與評價,并為在當今社會延續中國古代地緣政治思想傳統開辟了道路?! ?/p>
3. 現狀及趨勢研究
政治聯盟的現狀及趨勢研究主要關注當前國際關系領域存在的政治聯盟,分析聯盟本身和內外環境的特點,分析聯盟對于成員和第三方(有時是針對方)的影響,分析聯盟組織結構中存在的弊端,分析聯盟的發展趨勢,為政策設計提供基礎。如劉月華的《如何看俄白結盟》、黃石的《淺談聯盟解體對俄羅斯的得與失》、趙玉芬的《中韓建交對朝鮮半島局勢的影響(1992-2001)》、趙可金的《美日同盟還能走多遠?》、翟崑的《日澳結盟,不針對中國?》、龐朕、楊鑫玉的《從同盟到伙伴:中朝關系的歷史演變》、張剛、李開榮、杜慧明的《美國聯盟戰略的新動向》、胡子南的《歐洲區域一體化對東亞地區主義的啟示》?! ?/p>
4. 對策研究
政治聯盟的對策研究主要關注政治聯盟內外關系中的癥結,試圖提出救治之方。在上述9篇論文中,有8篇都是對中國的國際關系戰略抉擇提出建議,如張竹云的《論中國應該實行準聯盟戰略》、孫德剛的《國際體系轉型與中美戰略準聯盟》、黃小芳的《新時期我國聯盟戰略的選擇和運用》、楊揚的《日美同盟的調整與中國外交的戰略抉擇》、孫赫、Maria Juliana Gomez的《中國與拉丁美洲及加勒比地區國家戰略結盟的可行性及對策研究》。此外,還有一篇渣打銀行全球首席經濟學家李籟思的論文《歐元區必須要成為政治聯盟》可以作為參考。從以上這些文章來看,主張中國調整不結盟政策,利用準聯盟的靈活性,實施準聯盟戰略的建議屬于多數。
一、 分析的起點:政治聯盟的定義、特征和規律
無論是組建政治聯盟,還是破解政治聯盟包圍,都應該首先對政治聯盟在理論上加以界定和探討,以便有一個共同的話語基礎?! ?/p>
(一) 政治聯盟的定義
在國際政治領域,我們大致上可以把政治聯盟定義為國際政治主體之間在共同利益的基礎上,通過條約機制或無條約的戰略協作而構建的利益共享體。至于政治聯盟的外延,應與政治的外延一致?! ?/p>
(二) 政治聯盟的特征
為了弄清政治聯盟的特征,我們可以先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考察:
1. 政治聯盟的主體
政治聯盟的主體主要是國家,其次是部落、民族、黨派、地方政權等次級政治實體。國際政治活動的行為體主要是國家和國際組織,但是國際組織之間的聯盟現象似乎極其少見,聯盟主要是國家行為,因此,可以把國家稱為聯盟的主體,我們的論述也以國家為主。同時,在實踐中,部落、民族、黨派、地方政權之間以及他們與國家之間的聯盟又屢見不鮮,如中華民國時期軍閥之間的聯盟和當今美日臺非正式聯盟。由于次級政治實體在政治活動中的地位和影響不如國家,而且其政治作用的發揮在很大程度上受國家制約或者支配,所以它們只能居于次席。但是,由于它們在實踐中不可忽視的影響,在政治聯盟研究中又不宜把它們排除在外?! ?/p>
2. 政治聯盟的客體、目的、動力和聯結紐帶
政治聯盟的客體、目的、動力和聯結紐帶都是國家利益。利益是政治的本質和根源,政治是利益的集中表現,[5]因此,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所有其它方面相對于政治來說,都處于從屬地位,脫離利益的政治研究尤其是政治聯盟研究,無異于舍本逐末。包括聯盟行為在內的政治,天然地包含著利益追求。國家的聯盟,當然為的是國家利益。所謂國家利益,就是指國家的生存與發展。所謂國家的生存,是指國家主權獨立與領土完整不受侵犯和威脅的安全狀態。所謂國家的發展,是指國家生存狀態上前進的、上升的運動和變化,比如國際地位的提高、經濟的繁榮、文化的發達、社會的和諧等等。聯盟的目的是成員國各自的生存與發展,而不只是安全,尤其不是只保有簡單生存狀態的安全,那樣的生存沒有意義,只有發展才是國家生存的本質。聯盟目的上的利益指向性和利益實現方式上對外援的依賴性決定了聯盟只能是利益的共享體。共同利益的存在決定政治聯盟的存在,共同利益的發展決定政治聯盟的發展,共同利益的消失決定政治聯盟的解體。沒有利益共享的所謂聯盟只是無源之水、無本之木、空中樓閣,沒有存在的依據和必要?! ?/p>
3. 政治聯盟的方式
政治聯盟的方式有正式的條約和非正式的戰略協作。條約(廣義)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國際法主體依據國際法確定其相互權利和義務的一致的意思表示。[6]凡是以此為內容的條約(狹義)、公約、協定、議定書、憲章、盟約、規約、換文、文件、宣言、聲明、諒解備忘錄、聯合公報都屬于廣義的條約。也正因為其正式性,所以要履行相應的國際法和國內法程序才能達成,不可避免地要受到一國國內反對派和社會輿論的監督。非正式的聯盟則因為不需要這些正式的程序而能夠繞開相應的監督,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甚至成員之間只要心照不宣地互相配合就可以了,所以又叫“準聯盟”,如美國和以色列的關系就屬于這種形式。
4. 政治聯盟的組織形式
政治聯盟的組織形式有多邊國際組織,也有雙邊戰略協作機制。國際聯盟、聯合國和歐洲聯盟是典型的多邊國際組織,尤其是后兩者在當今國際政治中仍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雙邊協作機制并不都屬于政治聯盟,從功能角度來看,有許多還局限在領土糾紛、民族矛盾、經濟摩擦、資源爭端等的調解,更多地是屬于生存的層次上的問題,而只有那些真正提高到戰略層次和全局高度的雙邊協作機制才屬于政治聯盟。
(三) 政治聯盟的規律
歷史地、辯證地考察政治聯盟實踐中各種矛盾的運動變化對聯盟本身及其成員興衰成敗的影響,從中引出規律性的東西,是為我所鑒、為我所用的前提?! ?/p>
1. 政治聯盟的成因
在政治聯盟的成因上,國際關系理論上有三種主流觀點。現實主義認為,政治聯盟的形成基于權力最大化的追求、對共同威脅的平衡、對利益回報的期待。自由主義認為,政治聯盟的形成基于在成員自身內部各種政治力量對政治主導權的爭奪中,聯盟對某些派別所能起的加分作用。建構主義認為,國家之間的價值觀及其衍生的制度如果相近,則能促進相互認同與信任,使它們易于結成政治聯盟。[7]
以上三種觀點都有道理,但在實踐關注和邏輯論證上各執一詞,未免片面和僵化,但相互之間又不存在不可調和的邏輯矛盾,而是可以相互補充。站在實踐的立場上對之進行梳理和歸納,可以總結出成員之所以建立政治聯盟的三點原因:
(1) 利益需求相合
促進政治聯盟形成的,是利益需求;導致政治聯盟瓦解的,是利益分歧。所以,利益一致是政治聯盟之本。正因為如此,有些人“實力是政治聯盟的基礎和目的”這種話其實是似是而非的。從方法論上講,實力只是實現和維護利益的手段,把手段當目的,本身就是本末倒置、混淆因果。況且,有實力的國家未必需要聯盟,聯盟的成員也未必就有很強的實力,比如,冷戰時期的不結盟運動與兩大陣營相比較實際上只是弱者的聯盟。很多時候恰恰是“沒有實力”而又面臨共同的威脅才是聯盟成員結成聯盟以求聯合自強的肇因,而聯盟的基礎還是得從利益方面尋找?! ?/p>
(2) 戰略目標相洽
聯盟成員實力不同,在國際關系格局中的地位不同,其聯盟的戰略動機和目標也就自然地有所不同。例如,在美日同盟中,美日兩國在國際格局中的戰略處境、戰略動機和戰略目標就極為不同。美國以其無與倫比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實力在二戰后充當著國際體系主導者的角色,奉行的是稱霸世界的全球戰略。冷戰時期,美國之所以與日本聯盟,一是為了阻止日本倒向敵國(蘇、中和社會主義陣營)為敵所用,二是為了控制和防備日本,以免它重走軍國主義道路,對己不利。而日本雖然猛志常在,已發展成經濟大國,奈何政治和軍事上都唯美國馬首是瞻,只能借船出海、狐假虎威,以提高自己的國際地位,并獲得政治提攜、安全保障和經濟援助,進而增強統治的合法性,維護自身的穩定和發展。兩國的戰略目標雖然差別極大,但能相融相洽,利益共享,各取所需?! ?/p>
(3) 意識形態、文化傳統和歷史遭遇相似
意識形態是社會存在的反映,意識形態的相互接近,代表了社會存在的相互接近,意味著它完全可以作為盟友之間在利益一致之外互相溝通、順暢合作的第二橋梁。二戰后的兩大陣營都具有這個特點。文化傳統相似與否雖然不是政治聯盟與否的決定因素,但是文化傳統相似的國家,與意識形態相近的國家一樣,具有“先天的”溝通渠道和合作橋梁。比如,中國和朝鮮、越南這樣的國家,都具有濃厚的儒家文化傳統,都遭受過帝國主義的侵略,有過深重的民族災難,又都富于革命傳統,所以在二戰后反抗美帝的斗爭中當然易于結成政治聯盟。即使在中越反目成仇后的戰場上,兩國士兵在過農歷年時自動休戰甚至互致問候、互贈禮品,讓人感覺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p>
2. 政治聯盟的困境
仔細研究政治聯盟的生態,我們可以發現,它天然地具有三重結構性矛盾:
(1) 難以調節的利益矛盾引發信任的危機
利益本身具有層次差別和種間差別。國情的不同決定了國家利益的不同,聯盟的共同利益與成員的核心利益、根本利益或最高利益也未必重合。有人認為,“盟內之國無不著眼本國利益,都想用聯盟來肥私,因此各打各的算盤,各懷各的鬼胎,同床異夢而使聯盟形同虛設,不攻自破。而且聯盟都是針對第三國的,憑空樹敵,必遭外部打擊。”[8]也有人認為,“小國之與大國從事也,有利則大國受其福,有敗則小國受其禍?!?A style="mso-endnote-id: edn9" title="" name=_ednref9>[9]從利益矛盾的角度來理解,盟國之間互相猜忌成為常態也就毫不奇怪了?! ?/p>
(2) 成員自主性難以保持
結成政治聯盟之后,成員自身的獨立自主屬性不可避免地要降低,戰略戰術上的自由要受限制,被盟友拖入戰爭的事也時有發生。聯盟成員間在這方面的互相猜疑是一種常態。為避免猜疑,往往設有重大決策的通報和協商機制,如果成員間不履行通報和協商義務,必會降低相互信任,使聯盟陷入危機或者分裂。例如,1958年中國大陸炮擊金門,事前未通知盟友蘇聯,促使蘇聯領導人決定停止援助中國發展核武器,導致中蘇同盟最終破裂。[10]
(3) 安全兩難難以消除
在國際上,政治聯盟在使自己增加朋友,借力而上,提高地位,擴大影響的同時,也容易刺激潛在的敵人,使之有所警覺而加緊構建反向的聯盟或進行軍備競賽,減小外交的回旋余地,卷入戰爭的可能性不但可能無法降低反而可能悖論式地升高,付出的代價可能更大,從而陷入安全兩難(Security Dilemma)之境,有違聯盟的初衷。兩次世界大戰的演變過程證明,戰爭與政治聯盟往往是是互為因果、惡性循環的關系?! ?/p>
3. 政治聯盟的瓦解
政治聯盟的困境往往也就是它分裂的肇因。至于分裂的影響,可以以蘇聯的解體為例加以說明。蘇聯憲法始終承認各加盟共和國是主權國家,保留其退出聯盟的權利。所以,它是典型的政治聯盟,其解體也具有典型性??偨Y一下蘇聯解體的經驗,可知聯盟解體時大體會出現三個影響:
(1) 成員經濟實力、國防實力和相互聯系減弱
政治聯盟關系只要經營有時,成員間的經濟聯系肯定會加強,政治聯盟的分裂除了具有政治意義,也必有其經濟影響。蘇聯本來是歐洲第一、世界第二的強國,是兩個超級大國之一,然而隨著它的解體,原來的各加盟共和國無一例外地陷入經濟衰退之中,長期得不到恢復。即便是作為前蘇聯最大的繼承國的俄羅斯,經濟上也經歷了連續十余年的負增長,各種生活必需品嚴重匱乏,人民生活水平倒退了十幾年。實際上,隨著經濟實力的減弱,各成員國防實力必然減弱,甚至會防務廢弛。俄羅斯憑蘇聯之力本來是能與美國平起平坐的超級大國,但在蘇聯解體后,卻變成了一個飽受欺凌的二流國家,軍隊經歷了一個很長的裝備老化、軍無斗志時期,一直到現在都無法恢復當年與美軍爭雄的榮光。此外,聯盟解體,成員們分家另過,各自打起了自己的小算盤,相互間經濟和社會聯系也自然減弱,原有的生產分工和經濟一體化框架被嚴重削弱甚至打破?! ?/p>
(2) 成員內部和成員之間矛盾激化
1991年底蘇聯解體時,其2240多萬平方公里的領土一分而為十五,除產生聯盟財產和債務分配爭端外,相互之間邊界不清、糾紛迭起甚至大打出手,直到現在都沒有完全解決。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幕日爆發的格魯吉亞和俄羅斯之戰即可為證。另外,蘇聯境內有100多個民族,在執行民族政策上發生嚴重失誤,沙俄以來積累的民族矛盾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導致聯盟內部民族矛盾日益激化,爭斗不息,并與政治腐敗、經濟衰退、分配不公、兩極分化、民生凋敝相交織,產生了加劇內耗、激發犯罪、持續動蕩、震動國本的后果。當今世界上與蘇聯一樣屬于多民族國家者占絕大多數,單一民族國家極少。居住在不同國家的某個民族所具有的同一性,既可能成為這些國家結成聯盟的粘合劑,也可能是引發該民族與成員國內其它民族矛盾并造成聯盟分裂的分離劑。而聯盟成員國間特質各異的不同的民族要實現和睦相處有賴于實行真正的平等、團結、互助、互諒、互讓的民族政策。如果民族問題處理不好,往往會使原來掩蓋在聯盟形式下的民族矛盾有所激化,產生對抗乃至戰爭。
(3) 成員實力變動引發國際格局變遷
政治聯盟分裂導致成員實力減弱,國際地位隨之降低,這也不可避免地影響了國際政治經濟格局。蘇聯解體結束了美蘇兩個超級大國及兩大陣營幾十年的冷戰局面,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美國及西方列強在干涉別國內政和實行國家恐怖主義方面更加肆無忌憚,先后挑起了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他們的“國防部”實際上成了“進攻部”;在非傳統安全領域,原先受到壓抑的國際恐怖主義勢力大搞恐怖襲擊,而美國反恐戰爭的結果卻是越反越恐;在世界經濟中,兩極分化的趨勢更加嚴重,廣大發展中國家危機重重、災難深重。總之,世界不是更加和平和安全了,而是更加動蕩不安了。
二、 政治聯盟包圍下的中國
在理論上認清政治聯盟規律,有助于我們在實踐中制定符合時代條件和國際斗爭實際的政治聯盟戰略,維護我國的國家利益,而敵友關系是政治聯盟問題上永恒的主題,弄清敵友是看清形勢、制定戰略的前提和關鍵,走出理論,關注實踐,理應從這里開始。這正如毛澤東所說:“誰是我們的敵人?誰是我們的朋友?這個問題是革命的首要問題?!?A style="mso-endnote-id: edn11" title="" name=_ednref11>[11] 因此,必須密切關注、搜集和深入分析外交環境中敵、我、友、非敵非友四方的詳細情報和情報背后所透露出來的信息,做到“知己知彼”,真實、準確、全面、暢通、快捷地傳遞信息,才能使決策者審時度勢、通權達變,達到“百戰不殆”[12]的效果。 (一) 潛在的敵國
1. 中美矛盾是中國安全問題的主要矛盾
新中國是世界上面臨最復雜邊界問題的國家。自成立至今,在陸地邊界方面,已經通過和平談判方式,解決了與除印度、不丹之外所有國家的爭端。在海上邊界方面,我國領海面積473萬平方公里[13],除渤海是內海外,黃海、東海、南海分別與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越南和印度尼西亞有劃界爭端。這些海域,因為既蘊藏著豐富的石油、天然氣等戰略資源和漁業資源,又是由太平洋進入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因而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美國在該地區又分別與日本、韓國、菲律賓、新加坡、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存在著政治聯盟或準聯盟關系,也就增加了我國維護海洋權益、解決海洋爭端的難度。所以在中國國家安全問題上,中美矛盾是主要矛盾。我們要牢牢抓住這個主要矛盾,這就好比驅趕羊群要控制好頭羊,分析形勢要緊抓住重點,在西方列強中,美國就是這樣的頭羊和重點,分析好美國的動向,就可以大致掌握西方列強的動向。在美國制造的全球金融危機爆發后,它如果真的虛弱,本可以通過迅速調回侵略他國的軍隊來節約開支,本可以通過放松高技術產品及相應技術出口限制來換取出口的大規模增長,也本可以用自己所囤積和重兵守衛的大量黃金來償還自己的債務,而實際上,它卻又一次揮舞起貿易保護主義的大棒,又一次濫發美元,制造和輸出通脹,而把黃金作為防止美國經濟全面崩潰的最后一道防線留給了自己,又一次通過對臺軍售和接見達賴破壞中國的主權和領土完整,又一次挑起中東和北非國家的動亂,哪有這樣的虛弱者?這不但證明了美國的虛弱是假裝的,而且再一次證明了它的反動性:它不但要用軍事和經濟的方式反對和控制發展中國家及其人民,而且要反對和控制它的“盟國”及其人民,甚至對自己本國的人民也要用制造危機的方式來反對,為的卻只是滿足超級資本巨頭尤其是軍工利益集團的私利。
2. 中國與韓、日、歐的矛盾是中國安全問題的次要矛盾
(1) 韓國和日本
就美國的聯盟戰略而言,它“在全球至高無上的地位,是由一個的確覆蓋全球的同盟和聯盟所組成的精細體系支撐的。”[14]在這個體系中,美日、美韓同盟對中國的國家安全影響最大。在日韓二者中,韓國需要借助中國平衡其與日、朝、俄、美的關系,與中國關系的對抗性在日美之下;而日本在近現代史上卻以侵略成性、“難思悔改”而著稱,且因其經濟、科技實力強大,具有巨大的戰爭潛力,欲圖拉攏澳大利亞、印度等國圍堵中國而成為中國的心腹大患。在日本對外聯盟視野中,中國往往被視為聯盟建構前的犧牲品、建立后的勝利品或對抗對象,使中國國家安全受到威脅,戰略空間受到壓縮,損失了巨大的國家利益。[15] 自民黨的下臺和民主黨的上臺,并沒有使日本在對華政策上顯出顯著的不同。在民主黨內,菅直人和小澤一郎競選黨首時對繼續霸占中國釣魚島的表態也沒有不同。這說明,在一超多強、美日結盟的條件下,對于日本,難以指望它的所謂民主選舉能選出一個自動吐出包括琉球群島在內的侵略成果的政府,難以指望任何新政府能突破自己與美國的奴主關系,也難以指望它放棄稱霸東亞的野心。尼克松說:“國與國之間的結盟是因為恐懼,不是因為愛?!?A style="mso-endnote-id: edn16" title="" name=_ednref16>[16]作為尼克松老搭檔的基辛格當然深諳此道,他宣稱:“日本的噩夢是看到中國巨人站穩腳跟?!?A style="mso-endnote-id: edn17" title="" name=_ednref17>[17]這句話雖簡潔明了,卻意蘊深刻,既是對日本的恫嚇與拉攏,也是對美日聯盟的維護與加強,還是對中日關系的挑撥與離間,收到了一箭三雕之效。日本的主導政治勢力也一直按照這種地緣政治思維思考和行事,很難看出有多少可供回旋的戰略余地。日本所極力構建的美、日、印、澳等國亞洲版北約雖因種種原因尚未建成,[18]但走向聯盟的趨勢是明顯的?! ?/p>
從地緣政治上來講,日本處于中俄美三大國包圍之中,這樣的地緣特性決定了任何兩國的結合都可以將它置于死地,它在三大國中制造矛盾,有打有拉,借力打力,居間漁利,很是聰明。但是,東亞很像炸藥庫,而日本自恃有美國支持,漸漸放棄“悶聲發大財”的戰略,時時在炸藥庫里玩火,它要想全身而退難度也很大。在多極化形勢下,日本民意認為日本自身經濟衰退,債臺高筑,美國國際地位衰落,有求于中國超過有求于日本,唯恐被美國拋棄[19],不安全感增強,且日本在國際上與強者聯盟的意識根深蒂固,隨著中國日益強大,日本有更多地尋求對華合作的一面,民主黨在大選獲勝后一度熱心于推動東亞共同體的建立可以作為例證 [20]。但在事涉中國核心利益的臺灣問題、釣魚島問題和東海問題上,兩國之間沒有什么妥協的余地,基本上是零和關系,日本所得即是中國所失。此外,琉球群島本為中國屬國,1879年被日本吞并,二戰后日本的這個侵略成果并沒有回吐,不但如此,它還要以此為依據,要求和中國平分東海。隔著琉球群島,本無所謂“東海問題”?!?972年5月15日 ,美國將琉球群島行政管理權交給日本,該群島“30多年來,從未停止過驅逐日本爭取獨立的斗爭?!?006年3月4日 ,琉球全民公決,75%的民眾投票要求獨立,恢復與中國的自主往來。”[21]中國應該和美日談的不是東海問題,而是琉球與日本劃界和美國從琉球撤軍的問題。在國際法上,積弱的清朝和李鴻章都沒有承認琉球歸于日本。已然強大的新中國,就更難有理由讓日本得到在清朝和李鴻章手里沒有得到的東西。舊中國外交慣于喋喋不休地跟強盜講道理,結果是越講越受氣,越講越窩囊,有了這樣的教訓,新中國在領土和領海問題上更可取的態度應該是:優先對待,作好戰備,盤馬彎弓,蓄勢而發。日本已成為心腹大患,不排除日本牽制,在解決南海問題時,我們將難以擺脫兩面受敵的困境。
(2) 北約和歐盟
北約作為軍事組織,主要是針對蘇俄,由于華約解散、蘇聯解體而失去了敵對的對象,于是把俄羅斯作為戰略對手橫加打壓。但是,由于美歐同床異夢、裂痕加大,北約在東擴之后反應低效,在科索沃戰爭、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表現稀松疲軟,成為笑柄。[22]歐盟通過聯合自強和6次東擴,已經有27個成員國,經濟實力迅速增強。以2009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為標準進行比較,歐盟為18.5萬億美元[23],美國為14.3萬億美元[24],歐盟已大幅超過美國。歐盟大多數成員都是北約成員,與美國是盟國,但對于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中趁火打劫,使歐洲老牌強國失去世界主導權耿耿于懷,只是在軍事實力不濟的現實面前又無可奈何,與我國在牽制美國、均衡多極上互有戰略需要。美國戰略學界對歐盟以經濟實力為支撐發展獨立防務早已警惕有加,唯恐歐洲走上與美國爭霸的道路,自己的世界霸主地位被歐洲取代。[25]畢竟,美國的國力是有限的,而且處于相對衰落中,當它把戰略重心從歐洲轉向亞洲而放松對歐控制時,歐洲重新崛起為能與美國分庭抗禮的戰略力量是可以期待的,它將是美國霸權的噩夢。不過,歐盟核心國家有著深厚的殖民主義傳統,歷來對中國都不愿平等相待,隨著中國經濟實力的增強、海外影響的擴大,尤其是與歐盟在經濟交往上的加深,雙方經濟政治摩擦的幾率反而增大了。它們雖然表面上承認了主權平等的國際法原則,但是在思想和行動上卻經常表現出否定和踐踏該原則的傾向,或者有意將其施行范圍縮小化,這就必然在它們與發展中國家之間造成一個難以逾越的意識形態鴻溝。這有著深刻的歷史根源和惡劣的現實表現。哈特穆特•貝爾(Hartmut Behr)認為,19世紀歐洲國家在與非歐洲國家交往時制定并執行著一種“文明的標準”,這種標準把歐洲尤其是西歐作為世界的中心,把非歐洲國家視為環繞歐洲這個中心的政治欠發達地帶;歐洲國家認為國際法實際上是基督教教義和16、17世紀法理遺產中的歐洲國際法,在19世紀歐洲國家與越來越多的非歐洲國家締結國際條約時變得國際化,“國際社會”最初只存在于歐洲,后來逐漸擴展,一直到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都被囊括進聯合國;認為當今歐盟入盟政治中向候選成員國所要求的“人權”、“民主”、“法治”和“自由市場”的標準是19世紀“文明的標準”的繼承和發展。[26]杰里·辛普森(Gerry Simpson)認為,“國際法是一個實力之間的對話,它對不同國家的不同適用是根本性的,而不是偶然性的”,[27]國際法和主權平等原則只適用于符合歐美標準的“精英國家”之間,[28]其它國家包括中國在內都是“法外國家”,[29]“法外國家”“是瘋狂的、惡劣的或者危險的,或三者兼有”[30]。最早的“法外國家”標準是“基督教”標準,非基督教國家即為“法外國家”;19世紀中后期是“文明”的標準,“不文明”的國家即是“法外國家”。“法外國家”不享有“精英國家”所享有的國際法權利,二者的關系也不受國際法調整。[31]“這種使許多國家處于國際社會邊緣的排斥性規范仍然是當代政治社會的一個特征。”[32]可見,哈特穆特•貝爾和杰里·辛普森的觀點是相似的。在對“文明的標準”的堅持和對“法外國家”的歧視上,西方列強的思想是一致并且根深蒂固、歷久不變的,英國前外交大臣米利班德對中國 2009年12月29日 處決該國籍毒販什肯·阿克毛(Akmal Shaikh)的反應也可以作為外交實踐上較近的佐證。他在當地時間同日10點36分的發表的博客,委婉地表達了對中國判決阿克毛死刑的失望和對以前認為中國可以融入國際體系的看法的改變。[33]歐美對正在崛起和復興中的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尚且持有如此根深蒂固的傲慢與偏見,對實力不如中國的其它發展中國家持何種態度就更不用說了。所以總體而言,歐盟處在與我國可敵可友或亦敵亦友的戰略中間地帶,對于它們能在多大程度上與中國進行戰略合作似乎只能謹慎樂觀?! ?/p>
(二) 盟國和潛在的盟國
1. 朝鮮
朝鮮當然應該歸屬于第三世界國家,但是二者關系特殊,所以在此單獨列出。在中國和朝鮮的外交關系上,《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仍然有效,尤其是,條約第二條明確規定:“締約雙方保證共同采取一切措施,防止任何國家對締約雙方的任何一方的侵略。一旦締約一方受到任何一個國家的或者幾個國家聯合的武裝進攻,因而處于戰爭狀態時,締約另一方應立即盡其全力給予軍事及其他援助?!钡谌龡l又規定:“締約雙方均不締結反對締約雙方的任何同盟,并且不參加反對締約雙方的任何集團和任何行動或措施?!?A style="mso-endnote-id: edn34" title="" name=_ednref34>[34]所以,二者是正式的聯盟關系,也因此,中國雖然宣稱自己奉行的是不結盟的外交政策,但并不是不結盟國家,這里,不結盟的外交政策與結盟行為之間有所矛盾,這不是秘密,只是當事方不加張揚而已。但是,中朝關系也是一波三折,從朝鮮戰爭中二者對軍隊領導權的爭奪,到意識形態、經濟社會政策和中韓建交等問題上的爭論和不快[35],到朝鮮和臺灣之間1989-1992年在建交問題上的眉來眼去[36],到2006、2009年違背承諾進行的兩次核試驗……凡此種種,不一而足。總體而言,兩國仍然是唇齒相依的關系,但交往的歷史越長,相互間的恩怨也難免就越多,我們對此應該以大國氣度和平常心看待,要看主流和重點,而不要在支流和非重點上只攻一點,不及其余,輕率地把盟友變成敵人,犯當年蘇聯對中國所犯的錯誤?! ?/p>
2. 俄國
俄羅斯地處麥金德所認定的地緣政治樞紐地帶,在世界所有國家中擁有最廣闊的領土,富有資源尤其是能源,不需依賴他國供給,在軍事力量上具有毀滅美國的足夠能力,這樣的俄羅斯不會甘心做美國、北約和歐盟的附庸國,雖然屢受挫折,實力大減,卻仍是美國全球霸權夢想的最大障礙。肢解俄羅斯,控制這片樞紐地帶及其戰略資源一直是美國地緣政治學界戰略設計中不變的目標。蘇東劇變,美國違背承諾,逐個引誘前華沙條約成員國加入北約,1999年又大舉轟炸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同為斯拉夫民族的俄羅斯卻無力回擊,備嘗屈辱和辛酸,痛定思痛,逐漸與中國接近。現在,中俄之間已經解決了所有邊界問題,建立了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兩國共同主導下建立的上海合作組織成為雙方之間以及雙方于中亞國家之間進行政治經濟合作的平臺,有利于我國國家利益向中亞擴展,也有利于為兩國的安全與發展提供相對穩定的戰略依托?!拜o車相依,唇亡齒寒”[37],這決定了俄羅斯在可見的未來不可能成為美國對華包圍圈上的一環,而是可以與中國一起抗衡美國的盟友。“俄羅斯擁有超過13萬個油井和約2000個石油和天然氣田。據估計石油儲量近1500億桶,接近伊拉克。在遙遠的北極地區,由于鉆探困難,還有可能存在更大的石油和天然氣田?!?A style="mso-endnote-id: edn38" title="" name=_ednref38>[38]把俄羅斯的技術、能源與中國的龐大人口結合起來,本身就是足以震撼世界的力量。如果俄美、中美關系緊張,美國在逼迫中俄上不知所止,可能刺激中俄及上合組織提高對抗層級,建立反美聯盟。如果俄美關系緩和,中俄之間的矛盾則可能進入多發期。對俄羅斯來說,西方列強在北約和歐盟東擴問題上像狼群一樣步步緊逼,大大壓縮了它在地緣政治上的回旋空間,它結好中國的戰略,使它既避免了兩線作戰、腹背受敵,又多了一個在可預見的長時期內可以信賴的盟友,尤其有利于它對北冰洋海域和資源的爭奪?! ?/p>
3. 第三世界國家
第三世界包括亞洲、非洲、拉丁美洲及其他地區的130多個發展中國家,占世界陸地面積和總人口的70%以上,有廣大的市場和豐富的資源,還有許多戰略要地,在政治、經貿、地理、軍事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戰略地位。它們過去絕大多數都是帝國主義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和附屬國,在取得政治獨立后,由于實力較弱或內部分裂,仍然處于被西方發達國家滲透、控制、歧視、仇視、妖魔化、打壓甚至侵略的地位,面臨著肅清老殖民主義、抵抗新殖民主義、發展民族經濟、鞏固民族獨立的共同歷史任務,是反對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建立公正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的基本力量。世界是辯證的,西方列強在世界近現代史上對亞非拉廣大地區進行侵略和奴役、為中國制造難兄難弟時,也許不會想到他們同時也為中國準備了為數眾多的潛在盟國。這些潛在盟國是中國最大、最寶貴的外交資源之一,在制定外交戰略時,他們是需要優先考慮的依靠對象,與他們互通有無、取長補短、共爭和平、共創繁榮是我們最現實、最可靠的選擇。毛澤東對三個世界的戰略劃分對中國當今的戰略突圍仍有著巨大的指導意義。中國需要發展中國家,發展中國家也需要中國,發展中國家的聯盟是中國崛起的必要條件。至于中國和某些發展中國家的矛盾,是第三世界大家庭中的兄弟矛盾,與中國和西方發達國家的矛盾則具有根本的區別。比如,那印度來說,張文木把印度定位為“愛占小便宜”的朋友[39],把中印之間的博弈看作“交友中的磨合過程”[40],這是很有道理的。他還指出,“印度洋是地緣政治利益最密集的地方,是西方控制世界的關鍵海區,而只有像近代英國那樣全面地占領印度,才能徹底地控制世界資源和世界政治。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印度在未來面臨的安全壓力要比中國大得多”,并得出“如果中國像蘇聯一樣倒下,接下來美國打擊的對象只能是印度”[41]的結論。其實,不只印度如此,南海周邊與中國有領海矛盾的國家,甚至黃海東岸與中國一樣遭受過日本侵略的韓國都是如此。中國是大國,大國就要有大戰略,大戰略就應為最大的外患和內憂而準備,而不是為愛占小便宜的對手所準備。中國的戰略力量只能服從護衛東南海疆、統一祖國的戰略目標,而不是與印度和東南亞小國爭端的戰術目標。
(三) 包圍、遏制和利用:中國在美國國際戰略中的定位
1. 中美關系的戰略地位和總體特征
就中美關系的重要性和政治生態而言,它可以用六個字來概括:不尋常、不正常。說它不尋常,是因為它是世界上最基本、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之一,起著左右世界局勢的作用。中美敵對,整個世界會為之不安。中美緩和,則是亞太和平的必要條件。說它不正常,是因為美國作為這個雙邊關系的一方,在國際上奉行霸權主義和國家恐怖主義,大搞強權政治、流氓政治,動輒以勢壓人,玩弄陽奉陰違,損害別國主權獨立、領土完整和經濟、社會、文化安全,對中國也毫不例外,一直不愿以平等待之。
2. 美國的戰略困境使它有求于中國
對美國來說,冷戰時期,美蘇激烈對抗,負擔沉重,發展延緩,兩敗俱傷,而其它大國卻抓緊時機發展自己,逐漸脫離兩極控制。冷戰后,美國吸取教訓,盡力避免與其它大國的直接碰撞,在對小國、弱國出擊時,試圖讓盟友更多地出人、出錢、出武器、出資源,為實現自己的戰略目標服務。從2003年侵略伊拉克至今,它又陷入了難堪的戰略被動。小布什執政時期,本來已經按照他們戰略老祖宗麥金德的陸心說打好了算盤,先后在伊拉克和阿富汗各插一刀,以圖控制這塊世界上最大、最關鍵的石油產區,并以之為基地進入歐亞大陸的腹心,進而實現控制歐亞大陸和全世界的構想??墒侨怂悴蝗缣焖悖驗辂溄鸬轮坏莱隽艘话雰赫胬恚硪话雰旱恼胬韥碜杂跉埧岬臍v史:他們下手的地方,既是大國的競技場,又是世界霸權的墳墓。蘇聯沒有逃出的宿命,美國也注定無法逃脫?!案o雙至,禍不單行”[42],就在他們陷入泥潭難以自拔的時候,朝核危機、伊朗核問題、全球金融危機又迎面撲來,愈演愈烈。到處碰壁之后,美國人學乖了,對內換了總統,對外換上了以“巧實力”(Smart Power)[43]為核心的戰略。其實,所謂的“巧實力”并非新事物,只是辯證法的代名詞而已。政治是藝術,要求解決政治矛盾的巧妙性,國際關系實踐的歷史有多長,國際關系戰略對巧妙性、藝術性要求的歷史就有多長。小布什執政之失,就在于戰略思維上僵化和簡化到非白即黑、非友即敵、一味強硬、徒損國力,不懂剛柔相濟、以柔克剛的辯證法。從這個角度看,胡錦濤與小布什會晤時選擇送他飽含辯證法思想的《孫子兵法》是意味深長的。所以也可以說,美國政治上、經濟上、文化上,都需要中國的幫助。比如,美國學者托馬斯•巴尼特就認為,歐洲和日本正在顯著老化,將來難以指望;在傳播和保護全球化方面,美中兩國利益一致;美國反恐戰爭需要中國的軍事人力支持,中國也需要美國維護全球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應該優先考慮與中國而不是印度結成軍事聯盟,之后再將印度拉進來,以免被中國認為是二者圍堵自己。[44]再比如,弗雷德•伯格斯坦作為擔任過卡特政府財政部長助理,在美國政界和經濟界有廣泛影響力,創辦過美國最具影響力經濟類智庫的著名經濟學家,也一直主張中美應建立“兩國集團(G2)”。[45]而且隨著金融危機的擴大,擁有世界最多外匯儲備的中國越來越為各國矚目,“G2”這個詞在美國也一度熱得發燙。應該看到,一方面,美國學者是出于利己主義的動機,站在美國國家利益的基點上論述他們對中國的需求的,出發點是將更多的責任和義務轉嫁給中國,從而降低美國霸權的運行成本,并不真正關心我國利益訴求,甚至是存心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另一方面,全球問題也不是只要中美合作就能解決的,兔死狗烹、卸磨殺驢、落井下石這種事兒卻是美國的一貫行徑。對這一點,我們應保持清醒,提高警惕?! ?/p>
3. 中國在美國地緣政治大棋局中的定位
美國的戰略學界已經真正實現了產、學、研三結合,一旦戰略家和學者的身份轉換為外交政策的操作者,他們的思想也就轉化為外交政策和外交實踐。美國的地緣政治戰略家們師法和繼承了英國的均勢戰略。在他們的世界地緣政治大棋局中,對其世界主導地位威脅最大、最讓他們恐懼的,是被其視為世界地緣政治中心的歐亞大陸,尤其是俄羅斯。這種戰略思維在戰略家們的著述中俯拾皆是。比如,布熱津斯基對這一點說得比較露骨:“歐亞大陸既是競爭的大舞臺,又是爭奪的主要對象,因為它包括世界上大多數政治上最自信、最充滿活力的國家,還包括世界上三個經濟上最先進地區中的兩個:西歐和遠東。全面主宰歐亞大陸,就等于在全球獲得了霸權地位。”[46]在無力直接控制歐亞大陸的條件下,它便退而求其次,尋求分而治之,著重于在大陸東西兩端通過政治聯盟包圍和制約中國和俄國,欲圖發揮約翰·米爾斯海默所謂“離岸平衡手”的作用。[47]具體到亞洲,基辛格曾經說過:“亞洲有豐富的資源,有最勤勞的人民,還有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一個包含以上因素的敵視美國的亞洲集團不符合美國的國家利益?!?A style="mso-endnote-id: edn48" title="" name=_ednref48>[48]他還說,“美國在亞洲的國家利益在于防止任何一個大國,尤其是一個敵對國稱霸亞洲大陸,帶動亞洲國家為全球繁榮做出貢獻并緩和亞洲國家之間的沖突。實現以上目標的最佳途徑是與所有亞洲國家保持建設性的關系,不把其中任何一國當作夙敵,除非該國的行為逼得美國別無選擇”[49],“這樣美國就可以在關鍵時刻提供決定性的支持,以免其他國家袖手旁觀,或是利用美國對付自己的對手?!?A style="mso-endnote-id: edn50" title="" name=_ednref50>[50]再具體到東亞,為了降低霸權運行成本,布熱津斯基將中國看作這個基本戰略的遠東支撐(anchor),加以利用和遏制,他的如意算盤和基本手法是:攥住日本,拉攏印度和東南亞國家圍堵中國,推動中國在中亞和遠東與俄國爭鋒,如果中俄相爭,互相削弱,就可以基本保證世界上再沒有美國看得起的、足以妨礙其控制世界的力量。此外,在歐亞大陸的西端,美國還要繼續將歐盟攥在手里,通過北約和歐盟從西方牽制俄羅斯,使其兩面受敵,雙線作戰,力圖將俄羅斯錨定或束縛在歐亞大陸紛爭之中,讓它動彈不得,也讓所有處于紛爭之中的國家都動彈不得,最終形成美國所希望的橫跨歐亞大陸的安全與合作體系。[51]為了達到對中國進行經濟滲透、文化控制,進而進行政治控制,并借中國之力打擊、削弱和控制俄羅斯的目的,美國在對華外交上,時而口蜜腹劍,巧言令色,時而拉攏嘍啰,陳兵軍演,眈眈相向。對于“美中關系目前處于最好狀態”的甜言蜜語、迷魂湯藥,我們有些同胞感覺很受用。但是,和諧共進的夢想代替不了殘酷兇險的現實,至少在朝鮮半島,停戰協定不等于和約。在理論上,美國與中朝還是敵國關系;在現實中,美國也時時在中國周邊海域挑釁生事??梢哉f,在東亞,冷戰尚未結束,熱戰可能再起。實際上,在霸道成性的美國眼里,兩國的政治關系從來就不是平等的關系。在危害中國安全、牽制中國發展的事情上,它一直不遺余力,臺獨、藏獨、疆獨、釣魚島問題、南海爭端等種種問題都有美國在幕后做導演,它還時而將航母戰斗群開進黃海,直接威脅中國的心臟地區。而且,從目前美國在世界的戰略態勢而言,它已經通過全球性的政治聯盟尤其是軍事基地網對中俄兩國完成了戰略包圍。據威廉·恩道爾統計,“美國的軍費連同其所有北約盟國以及日本、韓國和澳大利亞等亞太關鍵盟國的軍費總額高達1.1萬億美元,占世界軍費總額的72%。”[52]根據美國國防部的軍事基地結構報告,“美國在38個國家和地區擁有軍事設施,加上美國托管的地區,美軍海外軍事基地總數達44個。不過這個數字是非常保守的,因為它沒有將重要的戰略前進基地計算在內,也沒有包括美國最新獲得的一些基地?!?A style="mso-endnote-id: edn53" title="" name=_ednref53>[53] 正所謂“困獸猶斗”[54],困境下的美國并沒有放棄全方位主導世界的目標,軍隊是它能運用的最后一張王牌,對中國來說,戰爭危險是越來越大了而不是越來越小了?! ?/p>
三、 美國主導的政治聯盟包圍中國的歷史和宗教根源
由美國主導、以西方列強為主體、以部分發展中國家為脅從的政治聯盟,之所以要包圍中國,有著深刻復雜的原因。從現實主義理論出發,可歸結為中國是它們主宰世界的障礙,而且是實力越來越強大的障礙。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講,中國是最大的社會主義國家,扳倒了中國,也就消滅了它們最大的意識形態敵人。這兩方面前人之述備矣,茲不贅述。本文從歷史和宗教根源角度切入,目的在于從心理上破除國人的和平幻想。
(一) 歷史根源
民族歷史在觀念上反映為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民族文化是民族心理的積淀,也是理解民族心理的密碼。從民族歷史出發理解民族心理和民族文化是研究和預測民族行為的基礎。歐亞大陸上東方民族由東向西沖擊歐洲的長期歷史,給以麥金德為代表的西方戰略家留下了深刻的恐懼心理,所以他們一直將東方視為警惕、防范和削弱的對象,在當代則表現為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包圍和遏制。麥金德說:“在非常真實的意義上說,歐洲文明是反對亞洲人入侵的長期斗爭的成果?!?A style="mso-endnote-id: edn55" title="" name=_ednref55>[55]在這些入侵歐洲的亞洲人中,在西徐亞人之后,“在從五世紀到十六世紀的全部時期中,圖蘭語系的游牧民族——匈奴人、阿瓦爾人、保加利亞人、馬扎爾人、哈扎爾人、帕濟納克人(patzinak)、庫曼人、蒙古人、卡爾梅克人從人們所不了解的亞洲內地,穿越草原,通過烏拉爾山與里海之間的隘口,令人驚異地接踵而至。”“近代史的一大部分,可以看成是對這些襲擊所直接或間接引起的變化的注釋。”[56]他還說:“在蒙古人出現以前的三四百年,從中亞崛起的塞爾柱突厥人沿著這條道路蹂躪了我們可以稱之為五海地區——里海、黑海、地中海、紅海和波斯海的廣大地域?!?A style="mso-endnote-id: edn57" title="" name=_ednref57>[57]辛旗也說:“公元10世紀以后的500年中,歐亞草原上的土耳其人、蒙古人、通古斯人像以往近千年中不斷為西遷尋找牧場的印歐人一樣鐵蹄踐踏歐洲腹地?!?A style="mso-endnote-id: edn58" title="" name=_ednref58>[58]值得注意的是,匈奴人和突厥人都是在敗于中國古代漢、唐兩朝政權武力打擊之后而西遷的。單就匈奴來說,漢武帝自元光二年(公元前133年)至征和三年(公元前89年)40余年間15次遠征匈奴,尤其是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漠北大戰迫使匈奴發生分裂,一部附漢,一部向西遷徙,沖垮了西羅馬帝國。[59]在漢匈之戰中,匈奴甚至在世界歷史上首次使用了生物武器,致使中原瘟疫爆發,人口銳減,病者具有鼠疫和流行性出血熱的病理特征,時稱“傷寒”。隨著匈奴西遷,這種瘟疫先后爆發和反復發作于中亞、羅馬、南亞、阿拉伯半島、北非和歐洲。[60]匈奴所帶來的死亡與恐懼尚且如此,古代突厥、蒙古以及當代擁有核武器的蘇聯、中國、印度和巴基斯坦所帶來的影響就更不用說了。這種恐懼今天被歐美資本巨頭利用而對其人民進行恫嚇和從精神到肉體的控制?! ?/p>
(二) 宗教根源
1. 一神教原教旨具有獨裁性
從宗教上來說,無論是猶太教還是基督教、伊斯蘭教,都屬于一神教。在基本教義上,三者是一脈相承的關系,基督教揚棄了猶太教,伊斯蘭教又揚棄了前兩者,三者之間在對上帝的信仰上是一以貫之的關系。值得注意的是,在這些宗教的原教旨中,上帝是不允許人類信奉其他的神的,如在《舊約》的《十誡》中,上帝說:“除了我,你們不可信別的神。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無論是天上、地下、水中任何東西的偶像。不可跪拜或侍奉它們,因為我耶和華你們的上帝是個容不下其它神的上帝。凡恨我的人,我必向他問罪,從父親至兒子,直到第三、四代子孫;凡愛我守我戒律的人,我必對他們施仁慈,直到千代子孫?!?A style="mso-endnote-id: edn61" title="" name=_ednref61>[61]難怪弗蘭西斯·培根說“我們的上帝”“是一位‘忌妒’之神”了。[62]這種“誰不獨尊我,我就懲罰誰”的思維方式,明顯是一種獨裁式的思維方式。這種原教旨,體現在宗教信仰中,是上帝要在“末日審判”中,以洪水、火獄或其他極其殘忍的方式,懲罰除上帝“選民”之外的罪人和其它“被造物”;體現在國際關系中,就是要搞國際獨裁,搞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摧殘其他信仰的種族和國家,還要拿著殘忍當神圣,拿著不是當理說。正是由于一神教這種非寬容性,即使是信仰相近的國家,也可能由于教派教義分歧而紛爭迭起。如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信仰上帝,猶太人和阿拉伯人的祖先都是亞伯拉罕,但是有古代的十字軍東征和當代的阿以沖突;伊拉克和伊朗都信奉伊斯蘭教,但是雙方發生了兩伊戰爭?! ?/p>
2. 政治勢力利用一神教進行國際爭奪
正是一神教原教旨的這種獨裁性、狹隘性或者說是非寬容性的特征,孕育著某些政治勢力(包括國家政權)披上宗教外衣欺騙和利用信眾,進行國際爭奪的可能性。英美財團領導下的一個叫做“共濟會”(Free and Accepted Masons,直譯為“自由石匠盟會”)的跨國秘密組織對英美金融、政治和意識形態進行著超黨派控制,幾個世紀以來,歐洲各國王室成員、英國首相、美國總統多數都是該組織的成員,在美國呼風喚雨的骷髏會實際上也是共濟會的下屬組織。共濟會組織信仰的基礎是猶太教教義和啟蒙時代的自然神論。[63]共濟會的目標是主宰全世界,它的領導和協調使西方國家在意識形態和政治舉動上具有高度統一性和同步性,17世紀以來的世界政治經濟史,都受這個組織的影響。[64]而且,共濟會1995年舊金山費爾蒙特飯店會議和2005年倫敦高級成員會議已經在策劃用核武器和生物武器消滅地球人口50%以上第三次世界大戰。這個計劃被稱為“盎格魯·撒克遜計劃”,主要針對有色人種,首先是華人,是典型的種族滅絕計劃。[65]雖然15、16世紀的歐洲通過宗教改革,已經培養出了新教的寬容精神,[66]但由于基督教原教旨的限制,這種寬容精神不但無法徹底實行,還遭遇了當代共濟會用偽基督教形式進行的反攻倒算。共濟會之下的洛克菲勒家族用來推進商業利益的最詭異方法之一,是利用名為基督教圣經翻譯人員、實為基要派福音傳教士的人,與中央情報局和美國國務院共同采取行動。[67]“到20世紀80年代,中央情報局在拉丁美洲和世界各地頻頻掀起偽基督教狂熱”[68],他們利用“電視福音布道活動”,“對教區信眾進行的蠱惑人心的政治宣傳,使福音派基督教原教旨主義教會(其中最著名的是五旬節教會)成為在美國發展最快的教會,而傳統的天主教和基督新教都在掙扎著保住自己的信眾?!?A style="mso-endnote-id: edn69" title="" name=_ednref69>[69]美國有調查顯示,在所有支持伊拉克戰爭的輿論消退的情況下,基督教福音派仍然是美國在中東鷹派外交政策的堅定支持者。[70]米凱·溫斯坦說:“這種狂熱的支配主義基督教已經像海嘯一樣橫掃五角大樓承認的所有737個美國軍事機構……遍及世界132個國家。其中70個在歐洲,11個擁有核武器?!?A style="mso-endnote-id: edn71" title="" name=_ednref71>[71]數十年來,資本巨頭、戰爭鷹派、右翼智庫、極端宗教組織和壟斷新聞巨頭聯手經營,已經從根本上把美國變成了一個處于永恒戰爭狀態的斯巴達國家。從這種意義上說,阿富汗戰爭是基督教塔利班和伊斯蘭教塔利班這樣兩種原教旨主義者的戰爭。分別在經濟和軍事上對共濟會和美國稱霸全球目標阻礙最大的就是中國和俄羅斯,戰爭和災難在向這兩個國家及其人民步步逼近?! ?/p>
四、 中國須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
共濟會和美國所主導的政治聯盟,對中國和俄羅斯來說,的確是一種強大的包圍?;蛘咔ネ督?,任人宰割,或者敢于亮劍,奮起應戰,二者必居其一。有著5000年光輝歷史的中國,5000年來英雄輩出的中國,繼承了陽剛尚武漢唐血性的中國,打敗過世界最強帝國主義的中國,必會選擇后者?! ?/p>
(一) 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具有必要性和可行性
1. 構建政治聯盟具有必要性
(1) 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是構建和諧世界的需要
就總體的戰略環境而言,世界依然面臨安全兩難的夢魘,但核武器的破壞性使核國家之間的戰爭很難打得起來,因為,打起來就不知道如何收場,結果必定使人類遭受重創,這在相當程度上使兩難困境有所舒緩。因而,作為政治聯盟主要形式的軍事聯盟,其存在依據也備受質疑。有人甚至說“核戰爭作為消滅一切戰爭的戰爭”“使軍事聯盟失去存在基礎和進一步強化的現實意義”,還說“縱觀古今中外,依靠軍事手段來處理國與國之間的問題,或者地區或全球問題,從來就沒有真正成功過,即或一時達到了目的,其壽命也是短暫的”。[72]這種看法在我國學者中有一定的代表性,初看之下,用意良善,也好像很有道理,但仔細想來,又不盡然,甚至有害。對于核戰爭是否能毀滅人類,有人已經提出了有力的質疑[73],沒必要多談。至于后一句,讓人覺得結論下得有點兒匆忙,因為戰爭手段還有正義和非正義之分,戰爭后果也有好壞之別,不能以偏概全。從反面講,假如真像他所說,那么秦國對其它六國的統一之戰是不是不打為好?秦漢大一統之后我國總體來講完整而穩定的大國版圖是否沒有意義?漢與匈奴、唐與突厥、反法西斯同盟與法西斯軸心國集團之間的戰爭是不是都不用進行了?更值得人們玩味的是,不結盟運動本身就是一種非正式的政治聯盟,而且作為該運動首倡國的南斯拉夫,其解體后的繼承國南斯拉夫聯盟共和國在科索沃戰爭中慘遭北約轟炸,孤立無援,開戰后臨渴掘井,想加入俄白聯盟而不可得[74]。假如當時南聯盟已經加入俄白聯盟,北約是否敢冒挑起世界大戰的風險去轟炸南聯盟恐怕就值得懷疑了??梢姡温撁说拇嬖谧杂衅淅碛?,至少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不但政治聯盟會存在下去,戰爭也會存在下去,因為戰爭的帝國主義策源地并沒有消除,在首次核打擊有效性上,以中俄朝和美日歐韓為雙方的矛與盾之爭也遠沒有確定的結果,而在相對更“干凈”卻更為恐怖的第四代核武器上的研發競賽卻早已展開[75]。除此之外,人類所共同面對的反恐、軍控、環保、能源、難民、傳染病、金融危機、糧食安全、跨國犯罪等方面的嚴重威脅卻要求不分國家、種族、膚色的人們,放棄或克制人性中的貪婪,組成一個消除威脅的政治聯盟。
(2) 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是中國保衛自身安全的需要
就中國自身而言,我們已經通過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初步形成了一個以亞太地區為重點、以世界大國為支撐、以發展中國家為依托、以戰略伙伴關系為框架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但是,一方面,我們必須承認,中國崛起必然帶來其它列強的相對衰落,帶來國際利益格局的調整和重構,因此根據自身的國家利益和實力承擔相應的國際責任,與他國實現共同繁榮、共同發展,消除別國不必要的恐懼,是必須的。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在找到各方能共同接受的利益分享機制以前,與中國相關的安全兩難并沒有特別的解決之道,只能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加快發展自己的軍力,核常兼備,均衡發展,將臺灣、黃海、東海、南海乃至全中國和盟友置于軍刀護衛之下,對美國要超越“海中你稱霸,陸上我為王”的保守自滿心態和被動格局,稱雄于太空,揚威于遠洋。國家安全是個動態的過程,大國之間要比拼的是綜合國力的發展速度、耐力和自主性。以往經驗表明,全球性的經濟危機往往伴隨著戰爭,隨著全球經濟危機的爆發,戰爭和動蕩的風險明顯是增加而不是減少了,為了保護自己,穩定國內外形勢,必須強軍備戰,適時適度地調整目前的不結盟外交政策,靈活機動地與潛在盟國結成政治聯盟,借以破解潛在敵國政治聯盟的戰略戰術包圍,而不能像薩達姆一樣自廢武功,“身死國滅,為天下笑”[76]。
2. 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具有可行性
共濟會和美國所主導的政治聯盟雖然強大,但卻并非不能戰勝,根本原因就在于其宗旨的邪惡性、狹隘性、獨裁性、反動性和運作方式的陰謀性、欺騙性和殘忍性。仔細觀察還可以發現:這個政治聯盟并不是勻質的,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分層的。按照實力大小由外向里劃分,它的最外層是附庸于西方列強的弱小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菲律賓;繼而是新興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如印度;繼而是一般發達國家和地區,如英國、法國、德國、日本、韓國;繼而是超級大國——美國;最后是幽靈般的資產階級世界政府——共濟會。既然這個聯盟是分層的,每一層級內又有若干利益單元,層級間和層級內的利益單元之間就必然存在著利益矛盾,只要有利益矛盾,就有我們可以對之進行分化瓦解、各個擊破的操作空間。具體來說,近代共濟會起源于英國,滲透到世界各地后,掌握了國家政權的分會“卻轉變為以本國的民族國家利益為本位的民族主義和國家主義。這是英國發起共濟會運動時所始料不及的?!?A style="mso-endnote-id: edn77" title="" name=_ednref77>[77]同時,宗教間矛盾和同一宗教內部的教派矛盾也一直困擾著共濟會。一脈相承的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之間矛盾深重,基督教內部天主教、東正教和新教之間也矛盾重重。為了按照一個鼓點進行政治活動,共濟會采取各種公開與秘密的形式對全世界進行著宗教滲透、改造與整合,尤其在美國進展迅速。滲透與反滲透、改造與反改造、整合與反整合之間,也充滿著斗爭。所以,共濟會整合目標的完成,不會是朝夕之功,這又會為我們團結世界人民,建立反包圍、反種族滅絕的政治聯盟贏得時間。毛澤東早在1946年就曾經說過:“一切反動派都是紙老虎。看起來,反動派的樣子是可怕的,但是實際上沒有什么了不起的力量。從長遠的觀點看問題,真正強大的力量不是屬于反動派,而是屬于人民?!彼€說:“提起美國帝國主義,人們似乎覺得它是強大得不得了的,中國的反動派正在拿美國的‘強大’來嚇唬中國人民。但是美國反動派也將要同一切歷史上的反動派一樣,被證明為并沒有什么力量?!?A style="mso-endnote-id: edn78" title="" name=_ednref78>[78]在美國付出了4419名軍人死亡、3.2萬名軍人受傷,耗費軍費7630億美元(超過朝鮮、越南戰爭)和重建費用500億美元的侵略代價,從一片混亂的伊拉克開始撤軍之后[79],這樣的話讀起來仍然很有現實意義,也會使我們的信心更加堅定。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已經讓美國大傷元氣,再在中國周邊挑起戰爭或直接與中國打仗的代價更將是美國的國力所無法承受的。從大歷史的角度看,對美國來講,轟炸南聯盟算是“一鼓作氣”,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算是“再而衰”,接下來與伊朗、朝鮮或中國之戰必將是“三而竭”。[80]就像當年美國深陷越南泥潭時尼克松明智地采取退卻戰略一樣,今后十年美國的戰略主題不應該是進攻,而應該是退卻,舍不得退,或退得不好,還是會作繭自縛?! ?/p>
(二) 我國構建反包圍政治聯盟的原則
在反包圍政治聯盟戰略的制定和執行上,必須符合這樣的原則:
1. 獨立自主,依靠大眾
獨立自主是國家生存與發展的前提和起點,是不可或缺的國家利益,結盟和不結盟都是實現獨立自主發展的手段。比如,我國在積貧積弱時,無論是孫中山還是毛澤東,都主張“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斗”[81],中國革命要成功就不能沒有外援,因而將“聯俄”作為基本的外交政策。在當時,不結盟就不能實現獨立自主。打敗日本后,中國是為保持獨立自主、不受侵略而與蘇聯結盟,同樣也是為保持獨立自主而與蘇聯論戰、決裂并與美國結盟對抗蘇聯。在將來,作為大國的我國,不論與誰建立政治聯盟,也都必須在聯盟中保持獨立自主和爭取對聯盟的主導權。在獨立自主的依靠力量上,毛澤東同志早就指出:“兵民是勝利之本?!?A style="mso-endnote-id: edn82" title="" name=_ednref82>[82]我們要把解決一切問題的立足點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礎上,堅定依靠和放手發動我國人民。在獨立自主的實現途徑上,要內外結合、平戰結合:平時調動一切積極力量學習和借鑒人類一切優秀的文明成果,進行大規模的國內建設和國際市場的開拓,對內節制資本,取消特權,均衡利益分配,增強社會保障,縮小工農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藏富于民,寓兵于民,和諧人民內部關系尤其是階層關系和民族關系,戰時便能高效動員,同仇敵愾,堅決肅清一切內奸、賣國賊,如此自立于天下,則世人莫敢不敬,莫敢不懼?! ?/p>
2. 有所側重,靈活機動
正式聯盟有其必要性,但主要應該側重于準聯盟。準聯盟具有增加朋友,減少敵人,靈活便利,減少執行上的內部阻力,開放包容性強的基本特征[83],必要時可升級為正式的聯盟。所以,準聯盟是進可攻、退可守的戰略抉擇,是聯盟戰略在當今時代的發展方向。所以在聯盟戰略的選擇上,我們要更多地發展和利用準聯盟?! ?/p>
3. 廣交盟友,不拘于形
是否是盟國,不是由經常成為一紙空文的盟約決定的,而是由國家之間的共同利益決定的,所以在這個問題上沒必要糾纏于是否有正式的條約形式。與中國存在最多共同利益的是第三世界國家。中國的亞非拉戰略是“以農村包圍城市”的革命路線在國際政治領域的翻版。搞好與第三世界的聯盟,是中國外交的基石,是中國國際影響力的重要來源,是國際秩序變革的動力之一?! ?/p>
4. 仁主力輔,義利并重
中國文化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它的人本情懷。這種人本情懷在表述上最核心的概念就是“仁”和“義”,“博愛之謂仁,行而宜之之謂義”。[84]“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85]。國際政治仍然是實力政治,國際關系仍然是利益關系。中國近現代史表明,只有仁愛理想而無力實現和保障,只有正義而對人無用,只會給自己帶來屈辱,既然我們的短處在于“力”,就應該最大限度地發揮有限的資金和資源的效益,堅決地、毫不動搖地發展我國的綜合國力,尤其是國防實力。比如,將1億元資金投入到與國防實力高度相關的航天科技領域與投入到高速公路建設上所產生的國防和經濟方面的效益是有著天壤之別的。航天科技領域更有戰略性,在投資方向和投資規模上當然也應該具有優先性。另外,我國在聯盟內承擔的責任和義務一定要與國家利益、國家實力和相應權利相適應,而不應過度承擔責任和損耗實力。
5. 重視謀略,捭闔縱橫
“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86],中外歷史上,戰禍頻仍,紛亂難息,不重視謀略,不精于合縱連橫之道,不懂得廣交友、不樹敵或者少樹敵、分化對手的人和國家,難免被無情淘汰。雙贏和多贏的經濟、文化合作是消除政治敵對的重要甚至是決定性力量。要在堅持作好武裝斗爭準備的前提下,高舉和平發展旗幟,樹立“互信、互利、平等、合作”為核心的新安全觀,從戰略高度睦鄰、安鄰、富鄰,建設和諧、和平、穩定的周邊環境,最大限度地以柔克剛、化解對立、減小阻力、增加動力。但是,在這種共生利益的總體分配中,我們要爭取拿大頭,結果必須是我們與美日歐實力差距的縮小,是我們越來越強,美日歐的實力則相對減弱,萬不可走依附型發展道路,合作到最后我們成為人家的附庸,這就失去了發展的本意?! ?/p>
(三) 我國組建政治聯盟的方法
要組建政治聯盟,必須有一定的組織形式。一方面要利用好既有的國際組織,另一方面要尋求新的結盟對象。中國直接參與的與自己國家安全有關的國際組織有聯合國、上海合作組織、東南亞聯盟等,將來還可能有東亞共同體。但是,這些組織的地位和功能不是平列的,而是有主有次的。其中,聯合國無疑是最重要的,其次為上海合作組織,再次為東南亞聯盟。在聯合國內,中國與發展中國家的政治聯盟是“大聯盟”,在周邊地區、非洲和拉丁美洲,要搞的是“小聯盟”,最終應該形成一個高低搭配、大小連綴、我為主導的政治聯盟體系。有了這個政治聯盟體系,我們才會有應對貨幣戰爭、糧食戰爭、石油戰爭、轉基因陰謀和其它各種挑戰的足夠實力。
1. 在聯合國中組建與發展中國家的“盟內之盟”
聯合國起源于反法西斯和安排二戰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政治聯盟,在很大程度上反映著當代中國的外交環境。而中國未來的聯合國戰略就是要在聯合國組織內部搞好與發展中國家的“盟內之盟”,當前最要緊的是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搞好合作。安理會是聯合國的核心機構,其改革過程充滿著國際博弈,改革結局事關未來國際政治格局。
(1) 常任理事國在安理會占有核心地位
國際關系史本來就是國家及其政治聯盟之間以實力和智謀互相博弈的歷史,因此,安理會的結構設計首先考慮了現實的大國博弈。《聯合國憲章》通過安理會平臺把世界上最有“資格”打世界大戰的五大強國聚攏和聯結在一起,通過一種民主的形式大量簡化、虛擬化、公開化和文明化了以往需要通過爾虞我詐、連環計謀、秘密外交和刀兵相見所進行的、難以止息的合縱連橫和生死較量,讓它們在安理會這個虛擬化的戰場上直截了當地討價還價,折沖樽俎,讓世界尤其是小國免去了許多池魚之殃,這當然是文明和進步的表現。雖然它們彼此間也有著深刻的、難以調和的矛盾,但是基本上還能維持不打世界大戰的局面,如果能彼此協調,再加上在憲章體制下與其它會員國的協調,世界上沒什么國家敢于挑戰這種政治聯盟的力量,所以和平的局面也就大體能夠維持下來了。這是國際和平與安全的實力和體制基礎。從以下三點看,五大國在聯合國事務中的一票否決權,也有著充足的理由:
一是符合目的優先和實質正義優先原則。承認五大國的實力、能力和貢獻高于其它國家,給予它們一票否決權,遵循的是目的高于手段、實質正義高于形式正義原則。當目的和手段發生矛盾的時候,手段要服從目的。當實質正義和形式正義發生矛盾的時候,形式正義要服從實質正義。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是目的和實質正義,主權平等是手段和形式正義。二是有利于保證組織效能。從組織學規律來講,給予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也是因為它們肩負著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的最重大責任,是權責相稱、權能相稱的體現。舍此而取國際聯盟那種給予每個國家一票否決權的絕對平均主義,每個議案都很難全票通過,必然是低效低能的。三是有利于保護發展中國家。給予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還是因為它是對付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群體狂熱和群體盲從的鎮靜劑和減壓閥。冷戰期間蘇聯動用否決權保護社會主義國家和當今中國利用否決權保護發展中國家都可以作為證明。今后,中國要破解西方列強對發展中國家分而治之和以政治聯盟進行包圍、滲透和控制的戰略,就必須和發展中國家緊密團結起來,組成反包圍的政治聯盟,而中國在聯合國安理會的一票否決權則將對發展中國家起到特殊的保護作用?! ?/p>
(2) 安理會存在的問題
一是安理會代表性過低?,F在聯合國會員國已增至193個,安理會成員國增至15個,占比為7.81%。[87]會員國尤其是發展中會員國數量的成倍增加與安理會規模變化不大之間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二是理事國類型結構和地域分布失衡。歐洲國家占常任理事國3/5,到 2011年1月1日 占非常任理事國達到3/10,合計占理事國總數1/3強,[88]比例過大,而占會員國2/3以上、人口占世界85%的發展中國家,[89]在安理會中的比例則過小,尤其是,非洲國家占理事國總數的1/5,南美洲國家占理事國總數的2/15。[90]因而,理事國的代表性廣受質疑,擴大安理會代表性的呼聲日益高漲。三是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被濫用。冷戰時期美蘇兩強對峙,常任理事國一票否決權被嚴重濫用;蘇聯解體后的“一超多強”格局下,美國失去有效制約,架空和甩開聯合國及安理會的傾向發展到極點;安理會對某些大國、政治軍事聯盟和區域國際組織對他國的肆意干涉、侵略和國家恐怖主義行為無法作出及時有效的反應,被嚴重邊緣化,處境尷尬,生存堪憂。
(3) 安理會改革的難點
最有力量維護或破壞世界和平與安全的,必然是大國,安理會的任何改革尤其是常任理事國的“擴編”,也必然繞不開大國博弈,這為安理會改革劃定了難以逾越的紅線。
① 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國家數量難以擴大
這由兩方面的現實決定:一方面,從常任理事國行使權力的歷史來看,一票否決權的動用過于頻繁和輕率。在處于冷戰時期的1946-1989年,五大國共行使了199次一票否決權,其中,美國60次,蘇聯79次,英國、法國、中國共60次。[91]在這44年時間里,一票否決權動用頻率為平均每年4.5次。雖然能動用一票否決權的國家只有五個,動用的理由各種各樣,是否出于私利也不能一概而論,但是如此頻繁地動用,已經屢屢使安理會處于尷尬無為、近于癱瘓之狀,一票否決權擁有國數量如果增加,勢必使理事國之間達成共識的難度更大,使安理會的效率更低,使廣大會員國更加不滿。另一方面,一票否決權擁有國的數量如果增加,勢必削弱既存的五個常任理事國的既得權力和利益,招致它們共同的、或明或暗的反對和抵制。多年來,有些常任理事國出于自身國家利益考慮,曾公開支持某些國家成為常任理事國,但卻常常是逢場作戲、言不由衷的,一到關鍵時刻,便會作堅決反對之態,表現其反對“增?!钡谋疽猓蔀槌H卫硎聡皵U編”不可逾越的障礙。[92]
② “不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地位近于幻想
有的國家退而求其次,在“常任”二字上做文章,要求當“不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但是,在它們心目中,“不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地位只是一個階梯、一個過渡而已,“得了隴”還會“望蜀”,“得了寸”還會“進尺”,說得通俗些——“吃著碗兒里的”還會“望著鍋里的”。這種愿望有實現的可能性,但是由于具有這樣的副作用,并且會迫使“五常”不得不和一些自己不喜歡又不能更換的對象打交道,還是會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五?!钡募鹊脵嗔屠?,所以也不容易被“五?!苯邮埽贸训目赡苄砸簿妥冃×恕M艘蝗f步說,假使2005年德國、日本、印度、巴西“四國聯盟”都如愿成為了“不具有一票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以它們為對手的“咖啡俱樂部”[93]國家也會提出同樣的要求,這難免是新紛爭的開始??纯磳﹃嚨碾p方就能猜測結局了:意大利對德國、韓國對日本、巴基斯坦對印度、墨西哥和阿根廷對巴西[94]。相互作為區域對手,誰也不會甘心讓對方在國際政治法律地位上壓自己一頭。這樣一來,不但老矛盾將拖延難決,新風波也會接踵而至。在“四國聯盟”中,對常任理事國最想當又最難當的恐怕就是日本了,它不但與韓國,而且與二戰時遭受過它侵略的所有東亞國家都存在歷史問題;在現實中,又與中、俄兩大國和韓國存在領土和領海爭端,美國作為它最好的盟國也只是想對它既利用又控制而已,在宿敵中、俄、美、韓聯合防范日本的條件下,日本想成為常任理事國只是夢想,反用電影《夢想照進現實》的名字來說,這種夢想“照不進”現實。意大利與德國同為老牌發達國家,墨西哥、阿根廷和巴西同為美洲發展中大國,“同性相斥”的思想根深蒂固。中國、巴基斯坦與印度的領土爭端和戰略猜忌對印度大國夢想的阻礙就更不用多說了。
③ 非常任理事國的適度規模與效率難題困擾世界
如此看來,增加常任理事國的道路似乎都被堵死了,但是安理會的擴大又勢在必行,那么似乎只有用增加非常任理事國的辦法來增強安理會的代表性才比較可行,但是究竟以增加多少非常任理事國方能最大限度地保證安理會規模與效率的適度平衡又成了新的問題。
④ 改革程序繁難復雜
安理會改革這樣重大的問題,至少要在包括所有常任理事國在內的2/3以上的會員國間協商一致。如前所述,聯合國已經是擁有193個會員國的、人類歷史上最為龐大的國際組織,在這樣龐大的組織中,在有著千差萬別國情和利益的會員國間,取得普遍共識的難度是不言而喻的。合法合理的程序是使改革總體順乎大多數會員國意愿并得以順利進行的必要條件。安理會改革屬于重大問題,要依照《憲章》第十八章即第108、109條規定的程序執行。[95]具體來說,一個相關的改革方案要想通過,先后至少要依次經過六大關口:一是在每屆聯大召開前,由秘書長作為年會的“臨時議程”提交給大會總務委員會;二是獲得總務委員會成員簡單多數通過成為正式議案;三是經聯大全體會議簡單多數通過列入正式議程;四是經第六委員會(法律委員會)以出席并投票國家的2/3多數通過;五是聯大全體會議以出席并投票國家的2/3多數通過;六是經大會會員國以2/3多數(包括安全理事會全體常任理事國)表決通過并各依其憲法程序批準后發生效力。[96]如果有會員國試圖繞過這六大關口中的任何一個,都必然會遭到廣大會員國的強烈反對,使之“欲速則不達”[97]。
(4) 中國在的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可以采取的戰略抉擇
在當前體制下,在安理會改革問題上,對廣大發展中國家總體利益最有利的一點是,中國擁有一票否決權,對于有害于它們的改革建議,中國可以毅然否決。這是發展中國家維護自己總體利益的根本保障,也是西方列強最為忌憚、無可奈何又不得不妥協的體制保障。
① 在常任理事國及一票否決權是否擴容問題上中國有上、中、下三策
上策是不增加同時擁有常任資格和一票否決權國家的數量,中策是增加只擁有常任資格而不擁有一票否決權的國家數量,下策是增加同時擁有常任資格和一票否決權的國家數量。退一萬步講,即使形勢嚴峻到只剩下策才能選擇的地步,我們也要支持巴西、埃及[98]這樣的發展中大國成為擁有否決權的常任理事國,為歐美從側翼培植強勁的戰略對手,減輕我國的戰略壓力。越是放開手腳這樣做,實現聯合國及安理會維護國際和平與安全宗旨的希望就越大。
② 非常任理事國“擴編”應采用黃金分割法
在非常任理事國“擴編”問題上,關鍵是“擴編”程度要與組織效率達到一種較好的平衡。從組織學上來講,安理會“擴編”并取得合適的決策效率的一個關鍵,就是要確定高級決策者占成員總數的合適比例,而“黃金分割法”[99]也許是確定這個比例的合適辦法。不管多么民主的組織,其高級決策者雖然關鍵,也終歸是少數。黃金分割比例近似于0.618,1減去0.618還剩0.382,這應該是這個關鍵少數所占的比例。當前,聯合國會員國總數是193個,乘以一個0.382是73.726,比已被歷史證明低效低能的國際聯盟的會員國最大數字59[100]還高出不少,這個數字顯然作為安理會理事國的數量是不適合的,再乘以一個0.382是28.163,國家的數量只能是整數,用去尾法取整所剩整數為28。安理會理事國數現為15,如果擴至28,似應是比較合適的。當然,為了決策中不至于出現相等的票數考慮,也可以擴至27或者29,不宜再多。也就是說,安理會理事國以增加12-14個為宜。同時,這新增的12-14個名額應本著國家類型和地域分布平衡的原則,向亞非拉廣大發展中國家,尤其是沒有常任理事國名額的非洲和拉丁美洲國家傾斜,最好能使發展中國家在安理會中的比例占到2/3以上,以便與發展中國家在會員國總數中的比例相稱。這樣,既能稀釋發達國家的決策權,又能增強發展中國家的決策權,可收一箭雙雕之效,尤其是能明顯分擔和減輕安理會中的發達成員國對中國所施加的壓力,有利于實現國際和平與安全事務上的公平與正義。
當然,國際政治是不是單純的數字運算,會受到國家實力、國家戰略、意識形態、歷史傳統、民族特色、地理條件等多種因素的影響,某個具體問題對安理會成員國國家利益和國際公益大、小、輕、重、緩、急等方面的影響也不盡相同,這些都會影響到國際組織的決策效率及其公正性。但是,沒有必要的抽象就沒有科學,要進行制度設計,上述的技術性問題就是繞不開的問題,把與組織學無關的其它的問題暫時抽象掉是必要的。此外,單純從組織學規律來講,組織中參與決策者的數量與該組織的決策效率成反比關系。從長期的、多問題決策的平均效率來看,安理會“擴編”之后,更多成員之間達成共識的難度會更大,效率會更低,問題只在于低到什么程度而已。
2. 把上海合作組織發展成反霸政治聯盟
(1) 上海合作組織概況及其發展趨勢
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有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總面積近3018.9萬平方公里,占歐亞大陸面積的五分之三;人口15億,占世界總人口的四分之一。[101]此外,它擁有蒙古、伊朗、巴基斯坦和印度四個觀察員國家和白俄羅斯、斯里蘭卡兩個對話伙伴國,還與阿富汗、土庫曼斯坦等國家和聯合國、獨聯體、歐亞經濟共同體、東盟等國際組織存在伙伴關系。概括起來說,上海合作組織的宗旨即推動成員國間的全方位合作?!?010年6月10日 至11日,上海合作組織成員國元首理事會第十次會議在塔什干舉行,批準了《上海合作組織程序規則》和《上海合作組織接收新成員條例》。后者歷經兩年才制定完成,對組織發展和歐亞大陸地緣政治格局影響重大。從該文件的內容[102]來看,擴員候選國應該屬于歐亞地區,這就排除了美洲、大洋洲和非洲國家參加的可能性,屬于有限開放。此外,候選國必須是同所有成員國有外交關系并且擁有觀察員國或者對話伙伴國地位的國家,這樣的規定保證了候選國在成為正式成員國之前與既存成員國之間有一個相互熟悉和磨合的循序漸進的過程。候選國要贊同與各成員國開展積極的經貿和人文合作,這使得成員國之間以及它們與候選國之間的合作不只是局限在政治尤其是安全領域,還能向在經貿、人文等領域擴展和深化,旨在預防貿易保護主義和市場分割,有利于統一的中亞市場的形成,有利于相互了解的增進、全方位合作的落實、合作紐帶的強化、組織凝聚力的增強和中亞一體化的實現。不處在聯合國的制裁之下,同其他國家沒有武裝沖突的國家才能成為成員國的規定,是要力求避免上海合作組織被有危害世界和平與安全嫌疑或行為的國家用作地緣爭奪的工具,避免組織資源和能力透支。由于擴員還要細化一些程序規定,制訂有關具體的法律文件,所以近期還不能接納新成員,但是預計不需要等太長時間了。目前來講,在上合組織中,觀察員國應該是比對話伙伴國的地位更高,但是在所有的觀察員國中,由于伊朗正在遭受聯合國制裁,印巴之間存在領土爭端和時而爆發的武裝沖突,以及印度與中國之間的領土爭端,似乎只有蒙古“轉正”的希望最大,而伊朗一旦解決了與國際原子能組織的矛盾,正式加入的障礙也將隨即消失。在對話伙伴國中,白俄羅斯和斯里蘭卡成為正式成員的障礙也不大。從遠期來看,朝鮮也有參加上合組織的可能。擴員會給國際組織注入新的血液,帶來更大的活動空間和更多的機遇,但是也不可避免會帶來更多的意見分歧,加大協調的難度。上海合作組織也是這樣,這正是它在擴員問題上十分謹慎的原因。
(2) 中國在中亞和上海合作組織發展問題上的戰略抉擇
目前,上合組織中亞成員國自滿于在中、俄、美、歐競爭中坐收漁翁之利的地緣政治局面[103],組織本身也沒有且無須明確地以它國或它組織為敵對對象。但是,正所謂“匹夫無罪,懷璧其罪”[104],只要它本身的存在與發展給中國、俄羅斯和中亞各成員國帶來政治安定、經濟繁榮、社會和諧的局面,即會被帝國主義者看成其實現全球霸權的重大障礙,具有引來敵視與破壞的效果。基辛格稱:“美國必須保持它在亞洲的存在,它的地緣政治目標必須繼續是阻止亞洲結成一個不友好的集團(若是亞洲受到其中一個亞洲大國的影響,以上情形最有可能發生)?!?A style="mso-endnote-id: edn105" title="" name=_ednref105>[105]在1991年底蘇聯解體后,本來俄羅斯是傾向于西方的,但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列強對俄羅斯和中國極為輕蔑,繼續步步緊逼,上合組織只不過是西方列強肢解蘇聯,又持續擠壓中俄戰略空間的邏輯結果。從這個意義上說,西方列強是上合組織的接生婆。對中國、俄國、伊朗可能結成的反美聯盟,布熱津斯基在1997年出版的《大棋局》中就已經表達了警惕[106],但是對地理范圍上比中俄伊聯盟更大的上合組織的出現還是始料不及。2008年,美國前國家安全事務助理斯考克羅夫特在和布熱津斯基討論時也說:“上海合作組織吸納了幾個亞洲國家,而美國沒有被邀請加入,我們必須盯著這件事。”[107]戰略上的猜忌和敵視早已轉化為行動,美國所導演的一場場“顏色革命”就是證明。在已經被美國當作敵人的意義上,上合組織不管在主觀上是否愿意和在外交語言上如何描繪,都必然也只能是“反美聯盟”,區別只在于激烈程度高低而已。在這個問題上,機會主義要不得,鴕鳥政策更要不得。在美國實施核訛詐戰略的條件下,它阻止不了蘇俄擁有核武器,阻止不了英法擁有核武器,阻止不了中國擁有核武器,阻止不了朝鮮擁有核武器,也將同樣阻止不了伊朗和更多被美國威脅的國家擁有核武器。與美國所主導的政治聯盟及其包圍所帶來的威脅來講,伊朗是否想和是否擁有核武器并不重要,我們既然已經擁有了核武器,就不必再害怕任何國家的核訛詐。在美國仍然阻撓中國統一大業和變本加厲地確認美日安保條約涵蓋釣魚島[108]的條件下,即使上合組織一時不能接納伊朗,中國也應該盡快將與伊朗的關系提升至至少不低于與巴基斯坦準聯盟關系的水平。
3. 建構由中國主導的東亞共同體
(1) 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的建立引發新的地緣政治競爭
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第8次會議于 2004年11月29日 在老撾萬象舉行,確定東亞共同體為東亞合作的長遠目標。[109]在目前中日總體經濟實力接近的條件下,東亞共同體的建構是由東盟主導進行的,這是合作各方都能接受的折中辦法。截至2009年底,東南亞國家聯盟成員國有10個,總面積約446萬平方公里,人口5.76億,觀察員國為巴布亞新幾內亞。[110]東盟的近期目標是到2015年建成包含政治-安全共同體、經濟共同體和社會-文化共同體三根支柱的東盟共同體。[111]深化與東盟的合作關系,最終建成由中國主導的東亞地緣政治格局,并使之與上合組織所覆蓋的區域逐步實現一體化,應是中國周邊外交戰略的重要一環。經過10年努力,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于 2010年1月1日 全面建成,涵蓋19億人口、6萬億美元國民生產總值、4.5萬億美元貿易額,是為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112]這是中國繼2006年11月3-5日舉辦中非合作論壇北京峰會以來,又一次用地緣經濟工具塑造地緣政治格局的大手筆。上合組織的內部的經濟合作,已經推動了中北亞經濟的一體化,而中國-東盟自由貿易區成立后,必將推動中國和東南亞地區的經濟一體化和地緣政治合作,而中國則處于中北亞和東南亞之間的接合部,占有地緣樞紐的位置。不管將來美、日、韓與東盟的關系如何發展,至少亞洲大陸這個地緣政治板塊會越來越統一,這必然限制美日聯盟對亞洲大陸挑撥離間、制造矛盾的空間,其“離岸平衡手”的效用會越來越低。日本正是看出了這一點,所以極力要將美國、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印度這些非東亞國家拉進東亞共同體,卻閉口不談讓俄羅斯和朝鮮加入,欲圖將東亞共同體泛化和降格為像亞太經合組織那樣松散的、便于離間和控制的清談俱樂部。然而,相對實力的持續下降,已經讓日本感到力不從心?!?010年8月16日 ,日本內閣府公布數據顯示,二季度日本實際國內生產總值為12880億美元,而中國之前已經公布自己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為13390億美元,這組數據意味著中國已經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113]這成為中日經濟實力對比的轉折點,再加上國民黨在臺灣上臺后海峽兩岸關系改善,引發了日本朝野的深刻焦慮。在這樣的背景下,為了試探中國官方的戰略能力、對抗意志和國民凝聚力,日本海上保安廳巡視船于 2010年9月7日 在釣魚島海域非法攔截、沖撞并扣押我漁船及船民,在我國外交斗爭和經濟斗爭的壓力下,不得不放船放人,但是中日關系也降至冰點。這個突發事件又一次提醒我們,走向東亞共同體之路是荊棘叢生且坎坷不平的,領土和領海爭端隨時都可能阻礙、中斷甚至終止這個進程。布熱津斯基說:“美國承擔防止敵對勢力主宰歐亞大陸的義務,就要冒打一場毀滅性核戰爭的危險。因此,美國安全政策的重中之重只能是軍備競賽、為了競爭而積聚核武器、甚至于計劃打一場全面核戰爭?!?A style="mso-endnote-id: edn114" title="" name=_ednref114>[114]屠刀已架在頭上,我們也不能沒有打完仗,尤其是打完核戰爭再“從頭收拾舊山河”[115]心理準備。耐人尋味的是,正當中日兩國因為釣魚島海域撞船事件關系緊張之時,俄羅斯總統梅德韋杰夫于 2010年9月26日 訪問中國,前往旅順蘇軍烈士陵園拜謁并獻上花圈,強調了二戰中中俄共同抗擊日軍的歷史友誼[116],在與胡錦濤主席會晤期間,雙方簽署了《中俄兩國元首關于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65周年聯合聲明》?!堵暶鳌氛f,兩國人民用戰斗友誼和互幫互助譜寫的光輝歷史篇章奠定了當今中俄戰略協作伙伴關系的堅實基礎。訪問期間,梅德韋杰夫還宣稱自己想去視察俄日有爭議的四個島島嶼,并于 11月1日 飛赴國后島視察,激化兩國領土紛爭。[117]這些至少表明,中國對俄國在未來的中日爭端中發揮盟友作用是可以期待的。
(2) 奪回琉球群島是中國主導東亞共同體的前提條件
從東亞地緣政治的歷史和現實上來講,中國和琉球群島是一個命運共同體內不可分割的兩部分。從東亞地緣政治格局來講,在琉球群島被日本控制的條件下,中國通往太平洋的門戶只有臺灣海域,過于逼仄狹窄,又由于臺灣海峽兩岸尚未統一,難以保證暢通無阻,對我極為不利。我們由東海向東南沖擊和奪取琉球群島一線,打破美日聯盟對中國的島鏈封鎖,有利于拓寬我們走向太平洋的門徑,改變被動的地緣形勢,也有利于減輕俄羅斯在西、北、東三面所面臨的美歐戰略壓力,因而有利于獲得其戰略支持。對我們來說,最好但可能性最小的結果是美日迫于形勢自動退出琉球群島,最壞但可能性最大的結果就是通過戰場廝殺、刺刀見紅之后奪回琉球群島,永遠終結日本以琉球群島為跳板覬覦臺灣和華南的夢想。這當然首先需要對美國東亞戰略的底線和極限的思考,張文木通過總結歷史經驗得出如下結論:只要中國不分裂,東經125度即臺灣東側附近海域是美國國力伸展的極限,它對之只能影響而不能有效控制;東經125-130度的北太平洋是東亞大國有效國力可及的海域;東經130-180度海區是北太平洋東西兩岸大國將要長期磨合的海域;北太平洋日界線以東是美國會拼力死保的地緣政治底線。所以,中美在太平洋上的戰略博弈過程,本質上是一個磨合而不是絕對沖突的過程,是一個需要美國對中國在西太平洋的利益有一個起碼承認的過程,其核心是接受中國統一臺灣。[118]琉球群島除一小部分位于東經125度以西之外,絕大部分位于東經125-130度海域,也就是我們國力可及的、可以有所作為的海域。對美國來說,即便退出琉球群島,它在西太平洋中部還有包括軍事基地塞班島、提尼安島和關島在內的馬里亞納群島作為戰略支撐。二戰時期,該群島就是美軍從太平洋中西部北上打擊日本的基地。只要美軍還留在馬里亞納群島,日本受中、俄、美三大國包圍的遠東雅爾塔格局就不會有根本變化,它就沒有再次西進稱霸亞洲大陸的機會。中國的東海戰略應該是“立足談,準備打”,不打則已,打就要打出血性,也要打出藝術。對于破壞我國主權和領土完整、阻礙我國統一大業的強盜,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要打出讓對方“疼”、“殘”或者“死”的效果,而不能打出摩腰捶背或者打情罵俏那樣越打越舒服的伺候人的效果。撞船事件也表明,強盜想把釣魚島和琉球拿在手里,當作封鎖我們的鏈條,而我們也可以把它們用作勒在強盜咽喉上的絞索,今后可以往那些海域不時地打上幾顆導彈或者火箭彈,或者派點軍艦、潛艇,“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119],用槍桿子做做文章。泯滅了霸權企圖和侵略野心的美國和日本,才會轉而對東亞共同體的建設有利。在徹底清算日本侵略歷史的基礎上,如果中國和日本的劃界問題仍一時無法解決,兩國可以在東亞共同體框架下,由精英與大眾一起探討避開劃界問題,在雙方之間建立按人口平等分配物質和科技財富的共同體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如果雙方都認為具有可能性和可行性,再進入官方層次進行具體操作,最終訴諸全民公決,如果雙方達成了合意,即可實施。在積累了一定時期的經驗教訓之后,在適當的時機還可以考慮將其它國家吸收進來。當然,其間的太多的難題也會考驗雙方的智慧。歐洲聯盟建設之路走了60年仍然磕磕絆絆,東亞共同體的建設更將是“道阻且長”[120],甚至會出現倒退,好事多磨,急躁不得。在中國主導下,消除了帝國主義威脅的東亞共同體,才能為世界和平、發展和和諧作出更大的貢獻。
結 論
政治聯盟戰略,要在得道,旨在多助,弊在牽制,危在分裂,患在叛賣。代表少數資本巨頭私利的共濟會有其獨霸世界的理想,無產階級和其他勞苦大眾也有自己大同世界的藍圖。當二者相背而行時,后者才是“道”之所在。在政治聯盟和“道”的關系上,二者是“用”和“體”的關系,“道”應該是天下之公利和大利,是政治聯盟的目的和依歸,政治聯盟是實現“道” 的手段。中國人自古以來最難以釋懷的傳統,就是對家國天下的責任感,正是在這種責任感下,追求和實踐著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121],當為政者和國家偏離了這個“道”,就會有人站出來“九合諸侯,一匡天下”[122]。這里的“合”,就是政治聯盟;這里的“匡”,就是糾正,是醫治。500年來,大國起落浮沉,小國飽受侵凌,列強紛爭不斷,眾弱生靈涂炭。善于形而上學思維的“西醫”們,給世界開了許多藥方,頭疼醫頭,腳疼醫腳,治來治去,始終弊病不斷,此起彼伏,此伏彼起,衍生無盡,無休無止。然而“西方不亮東方亮”,西方所缺的,正是中國所有的。中國是辯證法的故鄉,是講究天人一體、宏微聯系、互應互動、辨證論治的,中國的知識分子是講究匡世濟民、“不為良相,便為良醫”[123]的,連中醫的醫生都是講究“上醫醫國,其次疾人”的[124]。站在“中醫”視角,用辯證思維和以百年為單位的大尺度來審視和衡量500年來的國際關系史,我們會發現,500年來的世界,一直就是個陰陽失調的世界,具體表現在世界政治、軍事、經濟、文化、社會等方面的種種不平衡、不和諧,表現在西方無“道”者組織政治聯盟圍剿和控制小弱國家,對東方、北方對南方的圍堵、侵略、剝削和壓榨。中醫之道,既是中國哲學之精粹,又是實踐經驗之升華,小可驗于人體,大可效于國際,要把它落實在國際政治方面,總體要求就在于“平天下”,具體來說,就是要通經活絡、泄實補虛、扶正祛邪、平衡陰陽、和諧萬邦,說白了,就是要平等分配世界資源,讓世界人民大體均衡地共創繁榮、共享和諧,而不是組織狼性的政治聯盟去包圍、打擊、奴役和剝削小弱之國及其國民。但是,美妙的大同世界理想不等于經常是血淋淋的現實,全世界反動階級及其派別在消亡之前是不會自動停止其敵視、圍堵、騷擾、摩擦和破壞的,未來的斗爭仍難免是你死我活、驚心動魄的,它決定著世界未來政治經濟格局的基本面貌。所以,我們應該有“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125]的戰略自信,有避實就虛、主動出擊、創造條件、乘敵之隙、打破圍堵、聯絡外線、爭取盟友、反向包圍、殲滅敵人的戰略自覺,還要有調控矛盾、減少牽制、制止叛賣、化解內耗、合眾為一、克敵制勝的戰略能力,唯其如此,才能說我們為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創造了扎實可靠的條件?! ?/p>
[2] 王惠巖.重視政治發展問題研究[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1995(2):80-81.
[3] 美軍事戰略報告矛頭暗指中國[N].參考消息,2011-02-10(1).
[4] 戴旭:2011年,我愿中國戰矛刺穿美國C型包圍圈[EB/OL].(2011―01―13)[2011-02-27]. http://news.xinhuanet.com/mil/2011-01/13/c_12976582.htm .
[5] 張江河.論利益與政治[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135.
[6] 王鐵崖.國際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5:401.
[7] 尹繼武.國際關系中的聯盟信任形成研究:一項基本評估[J].外交評論,2008(2):105-113.
[8] 王圣寶.示弱無外交聯盟不可靠——讀史隨想[J].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04(4):97-99.
[9] 司馬遷. 平原君虞卿列傳第十六[M]//司馬遷.史記:卷七十六.北京:中華書局,1959:2375.
[10] 戴超武.中國核武器的發展與中蘇關系的破裂(1954-1962)[J].當代中國歷史研究,2001(3):76-85;( 5):62-72.
[11] 毛澤東.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M]//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1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
[12] 孫武.謀攻第三[M]//李零.孫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19.
[13] 中國政府網.中國的國土與資源[EB/OL].(2005―08―11)[2009-10-31].http://www.gov.cn/test/2005-08/11/content_27116.htm.
[14]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3.
[15] 張景全.日本對外聯盟視野中的中國[J]日本學論壇,2007(3):60-64.
[16] 理查德•尼克松.透視新世界[M].劉庸安,李燁,王愛霞,譯.北京:中國言實出版社,2000:131.
[17] 亨利•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21世紀的外交[M].胡利平,凌建平,譯,北京: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130.
[18] 美日澳印“牽制中國”對話機制解體[N].參考消息,2008-02-17(8)。
[19] 理查德·哈洛倫.日本靠邊站[N].參考消息,2008-11-06(3);日報擔心日美同盟出現“靜靜危機”[N].參考消息,2008-11-27(3);張國慶.美日關系親密“有間”[N].北京青年報,2007-06-23(A4);王麗穎,詹晨.債務黑洞:日本比美國陷得深[N].國際金融報,2009-10-22(1).
[20] 鳩山倡建日中“兄弟關系”[N].參考消息,2009-09-25(8).
[21] 唐淳風.日本沒有資格與中國談釣魚島[N].環球時報,2010-09-19(14).
[22] 北約作為軍事組織作用不再[N].參考消息,2008-02-13(3);北約已變成一具腐爛尸體[N].參考消息,2009-10-22(5).
[23] 中國外交部.歐盟概況[EB/OL].(2010-05)[2010-10-10].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oz/1206_46/.
[24] 中國外交部.美國國家概況[EB/OL].( 2010-5-26)[ 2010-10-10].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bmz/1206_22/.
[25] 查爾斯·庫普錢.美國時代的終結——美國外交政策與21世紀的地緣政治[M].潘忠岐,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143-193.
[26] BEHR HARTMUT.The Europe Union in the Legacies of Imperial Rule? EU Accession Politics Viewed from a Historical Comparative Perspective[J].European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007,13(2): 239-262.
[27] 杰里·辛普森.序言[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7.
[28] 朱利江.譯者序[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
[29] 杰里·辛普森.中文版序[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
[30] 杰里·辛普森.前言[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11.
[31] 朱利江.譯者序[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2.
[32] 杰里·辛普森.中文版序[M]//杰里·辛普森.大國與法外國家——國際法律秩序中不平等的主權.朱利江,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5.
[33] MILIBAND DAVID.Akmal Shaikh[EB/OL].(2009-12-29)[2010-03-16].http://blogs.fco.gov.uk/roller/miliband/entry/akmal_shaikh.
[34] 中國外交部.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友好合作互助條約[G]//中華人民共和國條約集:第十三集(1961).北京:法律出版社,1962:25-27.
[35] 沈志華.中國人民志愿軍撤出朝鮮的背后原因[EB/OL].(2008-04-23)[2009-3-25].http://news.ifeng.com/history/1/jishi/200804/0423_2663_504811.shtml;錢其琛.通往漢城[M]//外交十記.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3:157-160.
[36] 臺灣與“硬漢”朝鮮擦身而過[N].參考消息,2008-10-14(12).
[37] 僖公五年[M]//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307.
[38]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46.
[39]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253.
[40]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306.
[41] 張文木.論中國海權[M].2版.北京:海洋出版社,2010:128.
[42] 劉向.權謀[M]//趙善詒.說苑疏證.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1985:359.
[43] NOSSEL SUZANNE.Smart Power[J]Foreign Affairs,2004,83,(2):142;NYE JOSEPH S,Jr.Soft Power and American Foreign Policy[J].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2004,2:255-270;CLINTON HILLARY R.Statement of Senator Hillary Rodham Clinton, Nominee for Secretary of State,Senate Foreign Relations Committee[EB/OL].(2009-01-13)[2010-10-10].http://www.realclearpolitics.com/articles/2009/01/statement_of_senator_hillary_r.html.
[44] 托馬斯·巴尼特. 美學者稱“建立美中聯盟才是明智之舉”[N].參考消息,2007-8-30(3).
[45] 劉洪.中美應建立“兩國集團(G2)”[N].參考消息,2008-11-6(12).
[46]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M].王振西,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44.
[47] 約翰·米爾斯海默.大國政治的悲劇[M].王義桅,唐小松,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264.
[48] 亨利•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21世紀的外交[M].胡利平,凌建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123.
[49] 亨利•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21世紀的外交[M].胡利平,凌建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185.
[50] 亨利•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21世紀的外交[M].胡利平,凌建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131.
[51]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113-175.
[52]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92-293.
[53]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114.
[54] 宣公十二年[M]//楊伯峻.春秋左傳注.中華書局,1981:748.
[55] 哈•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M].林爾蔚,陳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46.
[56] 哈•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M].林爾蔚,陳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50.
[57] 哈•麥金德.歷史的地理樞紐[M].林爾蔚,陳江,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5:55.
[58] 辛旗.諸神的爭吵——國際沖突中的宗教根源[M].4版.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8.
[59] 何新.漢武帝十五擊匈奴——讀史札記[M]//何新.圣與雄.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188.
[60] 何新.匈奴對漢朝的生物戰爭及其歷史后果[M]//何新.圣與雄.北京:金城出版社,2004:233-243.
[61] 圣經舊約名篇精選:英漢對照[M].李娟,魏玉奇,編譯,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133.
[62] 弗蘭西斯·培根.論宗教信仰的統一[M]// 弗蘭西斯·培根.人生論.何新,譯, 3版.西安: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7.
[63] 何新.共濟會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M]//何新.統治世界:神秘共濟會揭秘.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125.
[64] 何新.論共濟會:全球資本主義的核心中樞[M]//何新.統治世界:神秘共濟會揭秘.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10.
[65] 何新.恐怖驚讀倫敦共濟會戰爭文件[M]//何新.統治世界:神秘共濟會揭秘.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194.
[66] 辛旗.諸神的爭吵——國際沖突中的宗教根源[M].4版.北京:華藝出版社,2007:84.
[67]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03.
[68]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09.
[69] 威廉•恩道爾.霸權背后:美國全方位主導戰略[M].呂德宏,趙剛,郭寒冰,單立坡,譯,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9:206.
[70] BAUMGARTNER JODY C, FRANCIA PETER L, MORRIS JONATHAN S. A Clash of Civilizations? The Influence of Religion on Public Opinion of U.S. Foreign Policy in the[J].Political Research Quarterly,2008,61,(2):171-179.
[71] WEINSTEIN MIKEY.We’re dealing with a Christian Taliban[EB/OL].(2007-09-07)[2010-10-10].www.informationclearinghouse.info/article18334.htm.
[72] 王志軍.軍事聯盟與國家安全[J].現代國際關系,2000,(3):22-25.
[73] 田力為.從三峽大壩的安全看中國必須實施等效核威懾戰略[EB/OL].(2002-05-16)[2009-10-19].http://www.cssm.gov.cn/view.php?id=361.
[74] 王憲舉.“俄白南聯盟”尚需時日[N].光明日報,1999-4-20(4).
[75] 章名豈.第四代核武器只有子彈大小[N].環球時報,2005-10-19(14).
[76] 歐陽修.伶官傳[M]//新五代史.中華書局,1974:397.
[77] 何新.共濟會創建了美利堅合眾國[M]//何新.統治世界:神秘共濟會揭秘.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1:128.
[78] 毛澤東.和美國記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談話[M]//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191-1196.
[79] 七年之痛戰爭之殤——駐伊美軍“勝利大逃亡”,今日正式結束作戰任務[N].重慶晚報,2010-8-31(15).
[80] 莊公十年[M]//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183.
[81] 孫中山.遺囑[M]//孫中山.孫中山選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921;毛澤東.論人民民主專政[M]//毛澤東選集:第4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468-1482.
[82] 毛澤東.論持久戰[M]//毛澤東選集:第2卷.2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509.
[83] 孫德剛.聯而不盟:國際安全合作中的準聯盟理論[J].外交評論,2007(6):59-67.
[84] 韓愈.原道[M]//韓昌黎全集:卷十一.北京:中國書店,1991:172.
[85] 孟軻.公孫丑上[M]//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235.
[86] 孫武.謀攻第三[M]//李零.孫子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7:23.
[87] 聯合國.聯合國一覽[EB/OL].[2010-01-20].http://www.un.org/zh/aboutun/.
[88] 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EB/OL].[2010-10-19].http://www.un.org/chinese/sc/members.asp.
[89] 吳建民.駐法使館是如何參與我國申辦2010年上海世博會的[M]//吳建民.外交案例.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7:256.
[90] 聯合國.聯合國安全理事會成員[EB/OL].[2010-10-19].http://www.un.org/chinese/sc/members.asp.
[91] 李伯軍.從“大國否決權”看聯合國改革的困境——法律、政治與倫理分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7,17(3):99.
[92] 吳妙發.美國又用“入?!彼E毡綶EB/OL].(2007-10-12)[2010-3-15].http://gb.cri.cn/12764/2007/10/12/[email protected].
[93] 咖啡俱樂部[EB/OL].(2008-02-23)[2010-3-15].http://baike.baidu.com/view/777125.htm?fr=ala0_1.
[94] 陳向陽.第一解讀:“咖啡俱樂部”杠上“四國集團”[EB/OL].(2005-04-15)[2010-3-15].http://world.people.com.cn/GB/1030/3323606.html.
[95] 聯合國.聯合國憲章[M]//聯合國新聞部.聯合國手冊.10版.張家珠,等譯.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88:504-505.
[96] 楊澤偉.聯合國改革的國際法問題研究[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9:169-170.
[97] 孔丘:子路第十三[M]//劉寶楠.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1990:535.
[98] 祖國斌.繼日德印巴西后,埃及也要求成安理會常任理事國[EB/OL].(2004-09-12)[2010-3-18].http://gb.cri.cn/3821/2004/09/12/[email protected].
[99] 黃金分割[EB/OL].(2010-09-13)[2010-10-10].http://baike.baidu.com/view/1816.htm?fr=ala0_1_1.
[100] 威廉·內斯特.國際關系:21世紀的政治與經濟[M].姚遠,汪恒,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569.
[101] 上海合作組織.組織簡介[EB/OL].[2010-10-10].http://www.sectsco.org/CN/brief.asp.
[102] 孫壯志.上海合作組織塔什干峰會的特殊意義[J].當代世界.2010,(7):39-42.
[103] KAVALSKI EMILIAN.Whom to Follow? Central Asia between the EU and China[J].China Report2007,43(1):43-55.
[104] 桓公十年[M]//楊伯峻.春秋左傳注.北京:中華書局,1981:128.
[105] 亨利•基辛格.美國需要外交政策嗎?——21世紀的外交[M].胡利平,凌建平,譯,中國友誼出版公司,2003:123.
[106] 茲比格紐•布熱津斯基.大棋局——美國的首要地位及其地緣戰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94.
[107]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布蘭特•斯考克羅夫特.大博弈——全球政治覺醒對美國的挑戰[M].新華出版社,2009:101.
[108] 美確認美日安保條約涵蓋釣魚島[N].參考消息,2010-8-18(8).
[109] 中國外交部.東盟與中日韓領導人會議(10+3)[EB/OL].(2010-5-31)[2010-10-10].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3/.
[110] 中國外交部.東南亞國家聯盟[EB/OL].(2010-5-31)[2010-10-10].http://www.fmprc.gov.cn/chn/pds/gjhdq/gjhdqzz/lhg_14/.
[111] ASEAN.About ASEAN[EB/OL].[2010-10-7]http://www.aseansec.org/about_ASEAN.html,)
[112] 王軍偉.世界上最大的自由貿易區正式建成[EB/OL].(2010-1-1)[2010-10-10].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01/01/content_12738070.htm.
[113] 中國新聞網.發改委專家:“中國GDP超日本”是歷史性進步[EB/OL].(2010-08-26)[2010-10-10].http://www.chinanews.com.cn/cj/2010/08-26/2493571.shtml;中國“第二大經濟體”身份獲確認[N].參考消息,2011-2-15(1).
[114] 茲比格涅夫·布熱津斯基.大抉擇——美國站在十字路口[M].王振西,主譯,北京:新華出版社,2005:45.
[115] 岳飛.滿江紅[M]//唐圭璋.宋詞三百首箋注.新1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37.
[116] 日報稱中俄欲建對日“包圍網”[N].參考消息,2010-9-28(8).
[117] 理查德·勞埃德·帕里. 日本擔心中俄軸心[N].參考消息,2010-10-7(16);呂國棟.俄羅斯總統視察俄日爭議島嶼[EB/OL].(2010-11-01)[2011-02-2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0-11/01/c_12724718.htm .
[118] 張文木.全球視野中的中國國家安全戰略:上卷[M].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8:249.
[119] 毛澤東.水調歌頭•游泳[M]//毛澤東.毛澤東詩詞集.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95.
[120] 蒹葭[M]//周振甫.詩經譯注.北京:中華書局,2002:180.
[121] 大學[M]//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3-4.
[122] 司馬遷. 管晏列傳第二[M]//司馬遷.史記:卷六十二.北京:中華書局,1959:2131.
[123] 吳曾.文正公愿為良醫[M]//吳曾.能改齋漫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381.
[124] 醫和視平公疾[M]//黃永堂.國語全譯.貴州人民出版社,2009:435.
[125] 孟軻.公孫丑下[M]//朱熹.四書章句集注.北京:中華書局,1983:241.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