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美國全國教育政策中心(NEPC)一項最新報導指出,非裔和拉丁裔學生在校違反校規或行為不當時,所接受的處罰可能比白人學生要來得重。
根據《赫芬頓郵報》報導,有些時候,學生遭受的處罰與學校其它學生的安全并不相關。雖然,過去多有研究贊成,在教室中采用零容忍政策,將常搗蛋的學生請出教室可以改善其它表現良好學生的學習環境及安全。
但NEPC的報告顯示,實情并不盡然如此。2004年印地安納州一項研究顯示,有95%的課后留校察看是因為學生出現擾亂行為,只有5%的課后留校察看是因為學生出現持有武器等危險行為。
日前公布的這項報告是”校園尊嚴全國行動周”的活動之一。該報告的作者為洛杉磯加州大學公民權利計劃教育法暨政策制定專家羅森(Daniel Losen)。
“雖然我們的社會變得前所未有的多元,今日學校的隔離狀況跟30年前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NEPC執行長威爾納(Kevin Welner)在聲明中表示。”了解多元性、紀律和學術成就之間的差異是很重要的,被趕出教室后來會演變成中輟。”
這項名為《校規政策、成功學校和種族正義》(Discipline Policies, Successful Schools, and Racial Justice)的報告指出,在其中一個案例中,擾亂課堂進行的學生被請出教室,但隨著這些學生離開教室,”原先沒有特別吵鬧的學生就變成課堂上主要行為問題的來源”。
除此之外,那些遭處罰的學生輟學的可能性較高;而那些被罰離開教室的學生,會因為錯失教育機會,而遭受更大的損失。
羅森分析了美國教育部公民權益辦公室所搜集的2006年資料,發現超過28%的男性非裔中學生曾遭留校察看,而男性白人中學生遭留校察看的比例為10%。至于女性方面,有18%的非裔女性中學生遭留校察看,而僅有4%白人女性中學生遭到這種處罰。
非白人因偏見被罰
自從1970年代開始,留校察看這項懲罰的發生率就穩定增加,而種族不平等的現象也有所增加。這次報告也顯示,教師針對不同種族學生施以處罰的程度有所不同,在身心障礙學生身上也看見這種不公平的現象。
不過,羅森也發現高留校察看率并不代表違反校規行為更常發生、發生的程度也更為嚴重。在報告中,他指出研究顯示,白人學生通常是因為較不主觀的違規行為而被處罰;但非裔學生因為只經教師評斷就被請出教室的頻率卻不成比例地高。
舉例而言,在北卡羅萊納州,比起白人同學,第一次犯錯的非裔學生比較有可能因為像是使用手機、上課吵鬧或是公開表達感情等較小過錯,遭到留校察看的處罰。
這種不同種族接受處罰程度不同的不公平缺乏明確原因,不過根據《教育周刊》報導,羅森認為無意識的偏見是可能的一個理由。”我認為,有一股勢力正在興起,向外界訴說:‘等一下,我們可以做得更好!’”羅森表示。”因為學生犯了一點點小錯就罰他們留校察看,這并不是健全的教育政策。”
雖然美國教育部仍需檢視羅森的報告,教育部發言人漢米爾頓(Justin Hamilton)表示,教育部正認真思考所有關于學校規范政策中,關于所有學生教育機會的部分。
過度懲罰恐適得其反
羅森在他的報告中提到,認為留校察看是造成學生表現不良或是中輟主因的論證目前仍不成熟,而目前也無明確的”最佳規訓系統”存在。然而,這項研究并不支持針對非暴力或較小型的違反校規行為進行留校察看和停學的處份,因為這些處罰較有可能帶來負面的結果,事實上也確有更好的處理方式替代之。
這項報告公布時也同時為校規制定方向提出明確建議,提供建議書和相關資源。此舉回應了今年7月的一項校規辯論。7月的報告指出,德州有半數7到12年級學生曾被留校察看或停學。報告一出,激起各界激辯,校規體制是否真的得到其所預期的結果。在曾被留校察看或停學的學生中,有15%曾接受校規處罰達11次以上;而這群人當中又有半數曾進出少年法庭。
在NEPC的報告公布數日后,美國教育部長鄧肯(Arne Duncan)和司法部長霍德爾(Eric Holder)提出一項聯邦倡議計劃,目的在于要扼止”從學校到監獄”的發展路線,也就是減少接受校內處罰的學生,最后犯法接受司法審判的頻率。
科羅拉多州學校官員也在檢視該州嚴格的校規政策,包括對于在桌上涂鴉的學生施以寄發傳票和控訴的處罰,這些過于嚴苛的處罰對學生影響很大。而在芝加哥,學生們亦集結起來請愿,廢除過嚴校規,像是如果學生在課桌上寫下自己的姓名,就要被送進警察局;而帶手機上學或是沒有按規定穿制服的學生,會遭停學處份。
2011-11-06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