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情局監控全球輿情
人員分散駐各國使領館
新華社發 轉帖自人民網2011年11月05日15:19 來源:《北京晚報》
飛機上看到的中情局總部,看到密密麻麻的汽車,就知道有多少人在為這世界上最龐大的情報機構工作(資料圖)
■微博客 ■社交網站 ■報紙網站 ■電視媒體網站
■社區電臺網站 ■互聯網聊天室
導讀
美國弗吉尼亞州有一處沒有名稱的工業園,園內有一處不起眼的磚砌建筑,那里是中央情報局(CIA)監控海外網絡輿情的大本營“開放源中心”。
中心主管道格 納坎最近接受美聯社記者金伯利 多齊爾專訪,介紹中情局網絡監控相關情況。美聯社4日報道,這是這支從未正式對外公開的情報團隊首次公開面對一名媒體記者。
有價值語言都被監控
整合觀點遞交白宮
這一網絡監控中心2001年后設立,起初由當時一個調查“9 11”事件的委員會建議。設立之初,中心主要目標是關注美國以外地區互聯網上的恐怖主義情報和武器擴散情報。
隨著時間推移,這支人數保密的團隊現已拓展監控范圍,微博客、社交網站、報紙網站、電視媒體網站、社區電臺網站和互聯網聊天室都已成為這座磚砌小樓的挖掘對象。
美聯社說,這支團隊監控多種語言言論,除英語外,阿拉伯語、漢語、烏爾都語等幾乎所有中情局認為有價值監控的語言都被列入監控清單。
在程式上,例如針對某起國際或地區事件,監控員截取網絡留言、甚至直接錄制網絡聊天語音片段,而后比對這個國家在同一事件上的媒體觀點,最終整合成這個國家對這起事件的輿論反應,遞交白宮作為參考。
人員廣泛分散全球使領館
外號“復仇的圖書管理員”
中心主管納坎告訴美聯社記者,大多數網絡監控員在弗吉尼亞州總部,但也有人廣泛分散于美國遍及全球的使領館內,以便“近距離把握脈搏”。
納坎介紹,這些網絡監控員知道如何深度檢索所需信息,就像懸疑破案小說《龍紋身的女孩》里的主人公一樣,詭詐且善于破解互聯網的秘密,他們“知道如何找到別人壓根兒以為不存在的東西”。
《龍紋身的女孩》是一部瑞典暢銷小說,講述的是一名黑客女孩與一名男記者聯手破案的懸疑故事。
納坎說,網絡監控員大多為外語或圖書館科學碩士畢業,外號“復仇的圖書管理員”。
網民言論具參考價值
主管常常“便衣行動”
在回答美聯社記者有關社交網站和微博客是否代表輿論的問題時,納坎說,越來越普及的手機端交友軟件使這些公開的網民言論更具參考價值。
中心副主管向美聯社記者介紹一樁案例。美聯社說,由于這名副主管眼下可能仍在外國“著便衣行動”,因此不予公開姓名。
案例1
搜集網民對拉登之死看法
美國特種兵今年5月在巴基斯坦擊斃“基地”組織頭目本 拉登后,“開放源中心”截取大量巴基斯坦互聯網網民的言論,最終遞交給白宮一份結論:“絕大多數烏爾都語言論不認同美國的做法”。
案例2
評估伊朗示威活動
美聯社報道,這一中心2009年密集監控伊朗社交媒體網站,用以評估當年總統選舉結果產生后發生的大范圍示威活動,而后遞交白宮,作為總統奧巴馬發表對伊朗講話立場的參考資料。
事實上,伊朗政府在當年爆發的示威活動期間屢次指責美國情報部門插手、煽動伊朗人的情緒。不久,伊朗政府關閉了網民接入幾家美國主要社交和微博網站通道。
案例3
監控泰國集會現場
近兩年泰國“黃衫軍”、“紅衫軍”在街頭鬧事期間,中心副主管與其他19名相同職責的人員“潛伏”在美國駐曼谷大使館內。他們經由微博客和社交網站了解集會現場情況,特別是軍警“武力清場”期間。
集會和清場最膠著時,泰國和外國媒體記者被拒在集會現場外,大多數媒體失去第一現場和第一時間的情況報道,但一些集會者、甚至是警察本人借助手機對外發布消息和現場圖片。
這名副主管說,清場開始后一小時內,現場情況全出現在微博客和社交網站上。網絡監控員交叉評估消息發布者的前后消息和圖片,在這些消息中確認出哪些是可信信息。
美聯社報道,最終,美國駐曼谷大使館將一批報告傳回華盛頓,其中三分之二成為各部傳閱的開放分析報告。
中情局此刻向美聯社記者介紹“開放源中心”的用意不詳,“開放源中心”的海外作業模式是否會招惹一些國家的反感也不清楚。但中心主管納坎請求美聯社記者不要公開中心的確切地址卻是事實,理由是“擔心遭受物理或電子攻擊”。 新華社發
(來源:北京晚報)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