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國際傳播也要“講政治”
張文木
來源:環球時報:2011年3月22日第15版
戰場是最好的課堂,對手是最好的老師。英國是盎格魯撒克遜民族中治理世界時間比較長、經驗比較豐富,其外交戰略思維也比較圓熟,因而也最值得正在走向世界的中國人對其加以總結和借鑒。歐洲人曾借美國人之手埋葬了蘇聯,又借中亞人民的手將美國拖垮。對此,中國在提高警惕的同時,更要知己知彼,學習其中有效我們又尚不熟悉的治理世界的經驗,為中國成長為一個世界性的大國而做好準備。在這些經驗中,重要的一條就是,文化的國際傳播也要“講政治”。
國家的文化交流要與其外交目標及相應的戰略策略相呼應。大國文化的國際交流,即使不是所有,至少也有相當的內容都貫穿著外交目的。在對外交流中,宣傳什么,輸出什么知識,是與國家的外交目標及相應的戰略策略相配合的。比如,近代日本“學術”就有明顯的為侵華戰爭服務的“筆部隊”性質??梢哉f,20世紀30年代的日本侵華戰爭不僅是其長期軍備的必然,也是日本對華戰略中意識形態“筆戰”的結果。歷史經驗告訴我們,為了擴大對外開放和交流,適度淡化意識形態,從策略上考慮是可以的,但從戰略上做則是要吃虧的。
英國人和美國人在文化宣傳上的政策是“外松內緊”:在國內講統一性,在國際上則要求多樣性,用各種方式弱化他們的對手國家和種族,鞏固其國內統治和世界霸權。美國歌手邁克爾·杰克遜厭惡自己的黑人人種,想從膚色上與白人人種“保持一致”。在美國居統治地位的白人們看中了這一點,便把他捧了起來,并使其在多民族聚集的美國大紅大紫,讓在美國人口中占相當比例的黑人們在杰克遜的搖滾樂中忘記其種族的歷史和個性,并由此產生對白人統治國家的認同和依賴。英國人在印度將甘地捧為“圣雄”,在南非將曼德拉捧為“和平斗士”。兩人思想中有許多有價值的內容,可英國人卻偏宣傳、鼓勵和強化他們思想中的“非暴力”部分,將其改造并美化為對英殖民者無大害的“普世主義”價值觀,將其灌輸給英國殖民地人民并以此強化那里的人民對英國殖民統治的依附意識。
西方的對外文化政策是為其外交目標服務的,它不僅講政治而且帶有血腥味。在近代中國,香港是英國人的殖民地。新中國建立后,華人武術界里出了一個李小龍,他在其主演的功夫片中一改香港華人“好勇斗狠”的猥瑣形象,表現出了中國人的正義、正氣和威武不屈的精神。李小龍用自己的武藝和武德贏得了世界人民的熱愛,他在美國和日本人民中擁有眾多崇拜者。但李小龍在33歲就“死于不幸”。其長子、決心繼承父業的李國豪,在事業初有聲色的時候,也隨一起“誤擊事件”而英年早逝,死時年僅28歲。如果再聯想清末曾多次打敗洋人的愛國武術大師霍元甲在年僅42歲時便“不意中毒身亡”的結局,我們不能不懷疑在這些相似結局后面的某種戰略意圖及其政治關聯。
西方的殖民文化政策對第三世界的影響深遠。我們看看目前流行于東亞地區的一些武打片,其中的主角形象多是一些好勇斗狠的俠客,而俠客是有勇無義的。這是當年日本及歐美殖民主義國家在這一地區可以接受的文化底線。東亞國家和地區迄今還有相當的言情片中的苦戀,都以退場的一方買了去西方某國的機票或另一方在機場注目剛升空飛往西方某國的飛機為劇終。這其中隱藏的暗喻就是:西方才是人生的“伊甸園”,到了西方就找到了道德的制高點。這樣的傾向是殖民文化長期“心理暗示”的結果?!ㄗ髡呤潜本┖娇蘸教齑髮W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