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仰:帝國夕陽——痛不欲生的英雄
劉仰
·
2009-12-16
·
來源:烏有之鄉(xiāng)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是一場野蠻的混戰(zhàn),大英帝國已失去了掌控戰(zhàn)爭進程的能力。面對另一個新崛起的歐洲國家,大英帝國雖然拼盡全力還能支撐,但已不知道如何才能取勝。直到美國大兵開入歐洲,戰(zhàn)爭的天平才徹底傾斜。美國在歐洲戰(zhàn)場上拉偏架,既有與英國血緣上的關系,也有經濟上的原因,后一個因素更大。對于美國來說,一方面仍在門羅主義的陰影下,不能完全大展拳腳,只有擺脫門羅主義,美國才能真正成為霸主;另一方面,美國也體會了自己神奇的能力:當歐洲打做一團,大英帝國已無力一聲咳嗽便威風八面,快刀斬亂麻地把事情搞定,美國加入哪一邊,哪一邊就必定獲勝,美國已經成為舉足輕重的力量,自我感覺很不錯。
但是,大英帝國并不愿就此接受謝幕的命運,它依然懷抱著世界帝國的雄心,依然想繼續(xù)領導世界。一戰(zhàn)之后,大英帝國搞了一個“國聯(lián)”。現在人們常說“國聯(lián)”是今日聯(lián)合國的前身,事實上,在這個“國聯(lián)”里,大英帝國還想當老大,美國不買賬、不支持,“國聯(lián)”只能無疾而終。到了二戰(zhàn)之后,在美國主導下重起爐灶搞了聯(lián)合國,兩者沒有多少血緣關系。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面對老態(tài)龍鐘的大英帝國戀棧不去,美國也不是省油的燈。美國出于微妙的原因幫了蘇聯(lián),也幫了德國。希特勒德國在一戰(zhàn)廢墟上再次迅速崛起,美國起了相當的作用,這不是造謠。大英帝國當年針對歐洲大陸搞均衡的那套手法,如今被美國用來對付英國了。
歐洲的和平時期,只是在為下一場戰(zhàn)爭做準備。美國也面臨選擇:讓德國強大了,可以削弱大英帝國。但是,新鮮出爐的德國像美國一樣,也是雄心萬丈,氣勢難當。未來的世界,美國究竟是與年輕的德國爭雄呢?還是與疲軟的大英帝國掰手腕?美國在一個時期內,并沒有明確地對此表態(tài),關鍵在于大英帝國的態(tài)度。不管怎么說,老霸主余威尚存,餓死的駱駝比馬大,大英帝國還有不少美國想得到的資源,只是看用怎樣的方式,能讓老霸主交出大印。
張伯倫被歷史嘲笑,因為他對德國妥協(xié),以為妥協(xié)便能換來和平。丘吉爾因堅持抵抗德國而成為二戰(zhàn)的英雄。其實,美國一開始并不喜歡丘吉爾。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前一階段,大英帝國的遭遇比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危難得多,前一次還能拉鋸抗衡,這一次快要亡國了。丘吉爾的抵抗能夠成功,是因為得到了美國的全力幫助。美國之所以愿意全力幫助丘吉爾,是因為丘吉爾不得不讓出了大英帝國的利益,認命作美國的跟班。與丘吉爾相比,張伯倫還沒有這樣的“覺悟”。沒有美國的首肯,張伯倫很清楚,光靠大英帝國自己,不可能戰(zhàn)勝德國,況且,那時的德國還得到美國的幫助。對于張伯倫來說,既不想失去大英帝國的地位,不想讓出大英帝國的利益,又明知打不過如狼似虎、與美國勾勾搭搭的德國,除了妥協(xié),他還能怎樣?歷史就是這樣殘酷,張伯倫為了完整的大英帝國,結果被后人嘲笑;丘吉爾交出了大英帝國的權杖,結果成了英雄。只因為那是美國的需要。丘吉爾代表昔日的老霸主向美國邀寵,條件是保住大英帝國的一部分利益,別讓大英帝國像西班牙那樣死得太難看,讓大英帝國從此跟在美國的后面,還能喝點剩湯。美國也終于看到,對付已經服軟的大英帝國,比對付想自己當霸主的德國要容易,于是,新的世界格局就這么定了。
雖然大英帝國的權杖在丘吉爾手中交了出去,但是,為了不被美國這個新霸主拋棄,丘吉爾首先提出了“鐵幕”一說,開始了冷戰(zhàn)。當所有歐洲國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后都氣息奄奄時,再開始一場冷戰(zhàn),美國不帶著英國玩,還能帶著誰?姜還是老的辣,丘吉爾證明了這一點。它也像是一個女人套住男人的手腕,美英兩國不得不成為長期的盟友。丘吉爾曾經擔任過大英帝國的殖民大臣,面對甘地要求印度獨立的倔強,丘吉爾用最難聽的話大罵甘地,完全沒有一個政治家的風度。但是,向美國交出權杖后,讓印度獨立是大英帝國不得不接受的命運。因為,在美國看來,如果英國繼續(xù)保有印度,它就還有很大的潛力,就容易不聽話。要讓大英帝國從口頭服軟到真正內心服軟,必然把印度這個“大英帝國皇冠上的明珠”徹底摘走。丘吉爾正是在這種狀態(tài)下,說自己“痛不欲生”,多么美好的殖民地啊!失去了它,大英帝國再也難以翻身。
曾經同意以色列復國的大英帝國,猶猶豫豫地想拖延兌現承諾。在自身利益的權衡下,大英帝國因不想得罪阿拉伯世界而變成以色列復國最大的障礙。在美國支持下,全世界猶太人把憤怒從希特勒轉移到大英帝國身上。大英帝國不得不把巴勒斯坦問題的主導權全部交給了美國掌控下的聯(lián)合國,以色列這個新國家便飛快地成立了,美國在第一時間便承認了這個新國家。很明顯,今天的聯(lián)合國絕不是大英帝國當初的“國聯(lián)”。交出了巴勒斯坦,大英帝國也跟著交出了中東石油產區(qū),那里成為美國的天下。事實上,在交出巴勒斯坦主導權的時候,大英帝國已經認識到,以色列、巴勒斯坦、中東石油是連在一起的,既然美國這個新老大想要,大英帝國這個退位的老霸主一個也別想留住,那就索性爽快一點吧。
歷史應該這樣寫:丘吉爾拯救了英國,卻葬送了大英帝國。丘吉爾之后,大英帝國只是一個舊夢,英國重新變成一個海島上的國家。美利堅帝國趁人之危、落井下石這一招,應該說玩得挺漂亮。大英帝國壽終正寢,對于美國這個催命鬼,發(fā)不出多少怨言。來之不義,必被不義去之。因果報應就是這樣輪回。但英國,這個大英帝國的后代,還有點殘存的孤傲:到底是永遠靠在美利堅帝國的身上,還是回歸歐洲?成為英國長期搖擺的政治選擇。不管是哪一種選擇,它都只能是英國,再也不是大英帝國;它都只能是跟著別人一起玩,再不能自己帶著大家玩。歷史真的應該理解丘吉爾無奈的痛楚,他伸出的“V”型手勢,只是內心痛苦的掩飾。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xiāng)
責任編輯:執(zhí)中
歡迎掃描下方二維碼,訂閱烏有之鄉(xiāng)網刊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