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也
本世紀最初10年里,至少已經發生四起反映世界歷史進程深刻變化的重大事件:2001年的“9·11”,10月間美國入侵阿富汗的戰爭,一年以后入侵伊拉克的戰爭,然后是美國官方承認、開端定為2007年12月的美國次級貸款危機——它旋即擴散為全球金融危機、經濟危機。所謂反映世界歷史進程深刻變化,是說所有這些事件,都基于美國和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衰退,成為這一歷史趨勢的不同方式的表現,都或者從美國發生,或者由美國發動。
“9·11”仿佛是開臺鑼鼓。兩次戰爭,起因被說成美國對“9·11”襲擊的報復。到我們寫這篇短文的時候,在主流輿論渲染的世界經濟危機結束的歡快樂章中,全球都已經知道,經過幾番像模像樣的調查和審判,美國出兵伊拉克的所有理由,沒有一條站得住;代價是毀滅人家的國家、絞死人家的總統和自己丟盔卸甲、拋尸荒野。奧巴馬宣布,要從伊拉克撤軍。10月25日,巴格達遭遇連環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死傷800人。不知道這該算作歡送美軍卷包凱旋呢,還是算作數千美國軍人葬禮的禮炮。
在阿富汗,10月26日美軍遭遇“黑暗的一天”:3架直升機墜毀,14名美國人死亡。27日,又有8名駐阿美軍士兵陣亡。《華盛頓郵報》31日有《美軍戰斗傷亡人數大幅增加》,說最近的3個月里,美軍傷亡過千人。28日,美國國務卿希拉里開始訪問巴基斯坦,北方重鎮白沙瓦即有汽車炸彈襲擊,死傷300人,被認為是塔利班迎接她的下馬威。幾個小時以前,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再次遭遇襲擊,至少12人死亡,死者主要是聯合國工作人員。接著又是火箭彈射向總統府外圍和外國人聚居處,成為美軍的“血腥星期三”。塔利班方面說,“這只是我們的第一次襲擊”。
阿富汗歷史悠久,有過伊斯蘭文明、同奧斯曼帝國逐鹿中亞的中世紀的輝煌,近代以來,在世界歷史的教科書上,卻很難留下幾行字。美國的這次入侵和占領,造就它世界明星的地位——全球最腐敗的國家、最貧困的國家和鴉片種植第一大國,同時是最頑強抗擊外來侵略的國家。
8年以前,美國調集5艘航空母艦、700架戰機、20萬官兵撲向阿富汗,信誓旦旦,要活捉據說策劃了“9·11”襲擊的“基地”頭領本·拉登,推翻據說袒護拉登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權。8年過去,拉登罪證仍然處于宣傳的層面,倒是有專著出版,論證“9·11”不過是美國的苦肉計——中央情報局自己制造的發動對外戰爭的借口。拉登數次被宣布死亡,忽然又被說成游走于阿富汗、巴基斯坦的荒山野嶺之間,過幾天還出來發表一通演說。塔利班下臺,接著是無聲無息中的集結和發起連續不斷的武裝反擊,業已控制國土的1/3。美國文武帶打推行選舉,西方民主鬧劇變成了連續劇。先是造出一個卡爾扎伊政權。今年8月20日第二屆選舉,刺刀護著投票站,聯合國派出監督員,創作出世界公認的舞弊樣板。準備11月間再次投票。《華盛頓郵報》10月26日報道,卡爾扎伊的對手阿卜杜拉表示,正在考慮抵制第二輪選舉,“參加一場或許會發生大量舞弊的競選更加危險”。
關于阿富汗局勢,關于美國的阿富汗政策,正在進行一場全球性爭論。美國出手時候那種顢頇勇武和不可一世蕩然無存。美國繼續用兵于阿富汗必定失敗的問題提出來了,美國是應該增兵還是撤軍的問題提出來了,盡管失敗不可避免卻要退出得不失體面的問題提出來了。
反對美國發動這場戰爭、要求美國撤軍的聲音,從一開始就響徹世界各國。越來越多歐美人正在奔向阿富汗、支持塔利班。《華盛頓郵報》10月21日公布民意調查,美國內民眾反對增兵者居多數。奧巴馬身邊的重要官員和一些國會議員,也在反對或質疑,直到要求制定撤軍時間表。高級將領承認,局勢“嚴重并日益惡化”。奧巴馬的阿富汗問題顧問布魯斯·里德爾也說,“阿富汗的狀況不可持續,我們正在輸掉這場戰爭”。[i]美國侵越戰爭的失敗,蘇聯從阿富汗的倉皇撤退,越來越成為印證今天美國在阿富汗處境的歷史故事。相關文章最常用的詞是失敗——正在失敗,已經失敗,必然失敗,最終失敗。墨西哥報紙說,阿富汗正在成為“奧巴馬的政治墳墓”:“似乎一切都表明,盡管作為‘和平總統’入主白宮的奧巴馬反對戰爭,卻將諷刺性地以失敗總司令的身份,在一場即便最樂觀的人也看不見盡頭或勝利的戰爭中,度過未來幾年的總統歲月。”[ii]
如果用GDP或者軍事裝備、軍人數量衡量戰爭,簡直不可思議。一方是世界最富有、最強大的美國,是最現代化武器武裝起來的美國和北約10萬大軍,加上美國人指揮的阿富汗20萬安全部隊和警察,另一方是窮得丁當響的小國阿富汗,是它的流竄于山野的2.5萬人的游擊隊。裝備之外,兵力對比為12:1。
搖羽毛扇的團隊中,基辛格說,“美國駐阿富汗指揮官斯坦利·麥克里斯特爾將軍提出的增兵要求,使奧巴馬總統陷入兩難境地”和“無法解決的煩惱”,但是力主“堅持到底”:“戰勝‘基地’組織和激進的伊斯蘭圣戰組織,應該享有最高優先權”。[iii]
階級斗爭、民族斗爭的最高形式是戰爭。然而軍事失利幾成定局,最好下場一如布熱津斯基所說,不過是重蹈蘇聯出兵阿富汗的覆轍。政治把戲,泥潭換馬嗎?法新社一個報道的題目就是:“許多阿富汗人將通奸、裸體與民主聯系在一起,從而表明在8月20日總統和地方選舉臨近之際,民主這一外來觀念對阿富汗人精神狀態的影響還微乎其微”[iv],阿富汗水土不服,也已經成為公認的事實。
有人主張在阿富汗人中挑撥離間、制造裂痕,收買一部分人,打擊另一部分人。這種培養汪精衛式力量的殖民者老伎倆,在第三世界各國,歷來不可靠。可以收買一部分人,但是不可能收買大部分人,尤其不可能收買一個民族。
于是有人主張做秀:“占領地盤后交給阿富汗軍隊,并推出發展項目(打井、灌溉、建學校、開診所……)”。[v]
還有“文化戰爭”的新點子:“所有人都渴望某些東西,如言論自由和法治國家”,“只要西方將其勢力范圍與人權的普遍性等同起來,……什么地方出現威脅和風險,就可以在什么地方消除威脅和風險”。[vi]對于婚禮變為美國戰機轟炸目標的阿富汗人來說,這種普世價值的高論不著邊際;對于在阿富汗人仇恨眼神中準備殺戮和或等待死亡的美軍官兵而言,它純屬廢話。
沒有足夠資料證明塔利班作為阿富汗一個政治組織先進性。但是事情總是相對的。阿富汗人民在美國駐軍及其扶持的政權和塔利班之間進行選擇。離開這種選擇,一味渲染塔利班的落后守舊、宗教律令和武力強制,以此解釋它在美軍征剿中的死而復生和頑強存活,顯然沒有說服力。關于塔利班以宗教禁錮人民、阻礙社會進步的宣傳,令人懷疑是否存在人為夸大和妖魔化的成分。輿論主導權完全控制于西方,另一方有口難辯。美聯社9月19日曾經報道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在穆斯林開齋節前的一個聲明,就說“國際社會把塔利班描繪成一個反對教育和婦女權利的力量,是錯誤的”。何況也已經有英國作者承認,“繼續在阿富汗駐軍可以改善阿富汗的人權狀況,尤其是婦女的人權狀況。對我而言,這是最耐人尋味也是最令人沮喪的理由。”[vii]“沮喪”也就罷了,這個“耐人尋味”實在“耐人尋味”。
美國和北約軍隊勞師遠征、損兵折將,敗得顏面掃地,還是要賴在阿富汗,鼓噪“唯一行不通的選擇方案就是撤軍”[viii]。西方主流媒體說得最多,也最令人生疑的原因,是兩個。一個是“反恐”。沙特阿拉伯報紙說,不論“布什版本”還是“奧巴馬版本”,都“把這一口號作為絕對控制阿富汗的借口”,但是“‘反恐’的口號是最大的謊言”。 [ix]另一個,“首先是為了保證我們自身的安全”,“我們在阿富汗捍衛我們的安全”,“我們必須留在阿富汗——為了自保”。[x]然而一個萬里之遙、窮山惡水的小國,何涉于美國以及其他西方國家的安全呢?真相始終被掩蓋著,至多塞在媒體文字的犄角旮旯里,以期盡量不引起人們注意。
美國發動阿富汗戰爭和控制阿富汗,要害在三個方面——
第一,“阿富汗不幸位于亞洲的心臟,這一戰略位置使控制該國的人能夠密切監控該地區所有核國家:中國、俄羅斯、印度和巴基斯坦;還能完成對伊朗的包圍”。
第二,“在‘被解放’和受到美國軍隊和情報部門控制的阿富汗,毒品生產全速恢復,打破了所有歷史紀錄”,每年為美國提供至少500億美元。[xi]前引沙特阿拉伯報紙文章也寫道,“阿富汗是世界最大的毒品種植國家和制造國家。整個美國經濟都受這種毒品經濟的制約”,“對整個美國經濟、社會、政治、安全和軍事體制來說,直接控制阿富汗,就成了一個生死問題”。
第三,阿富汗戰爭是北約轉變為全球軍事機器的標志,正在擴張為50個國家的大軍營。美國和北約不僅由此“將其軍事結構安插到與俄羅斯和中國交界的國家,重組軍隊、縮小對中俄這兩大競爭對手的包圍圈”,而且把戰火燒到南亞、中亞、里海地區,“可以在世界上任何地點展開戰斗”。[xii]
倒是兩位身處對立陣營的人物,從不同方面說出了阿富汗戰爭的實質。
一個是塔利班首領奧馬爾。美聯社9月19日引述的他的聲明,簡直就是上給奧巴馬的一堂歷史課:“美國和北約應該好好讀讀阿富汗的戰爭歷史”,“從1839年到1919年,我們同英國侵略者打了80年,最終打敗他們獲得獨立”,“我們將繼續發動圣戰,直到我們贏得獨立,把侵略者趕走”。
另一個,是美國當局權威智囊布熱津斯基。他認為,“全球范圍的群眾政治覺醒”,“對歐洲殖民主義和美國干涉不滿,使得這種熱情具有了鮮明的反西方色彩”,“被激起的穆斯林不滿情緒集中在美國和西方身上”,導致當前“全球安全面臨史無前例的風險”。越是北約深深卷入的地方,情況越是嚴重。[xiii]只要美國和西方駐軍阿富汗,就“不能改變阿富汗人有關他們是外國侵略者的看法”。[xiv]問題同樣被歸結為干涉和反干涉、侵略和反侵略。
在阿富汗戰爭中,美國和北約已經身處劣勢。師出無名,到人家的國家去打仗,為侵略而戰,此其一。全球樹敵和設立軍事基地,戰線過長,顧此失彼,此其二。以為可以作為進一步擴張跳板的伊拉克,亂事迭起,反而繼續成為反對侵略的戰場,此其三。周邊幾個國家被誣為“邪惡國家”,心懷芥蒂,被迫防衛,此其四。8年失敗的歷史,此其五。喀布爾大學生反美示威,老太太舉槍瞄準美國兵,標志阿富汗全民反抗侵略的態勢,此其六。最后,還是那位布熱津斯基:奧馬爾“生不逢時”,“在國際舞臺上面對的巨大風險與他的全球野心的規模不相稱”。[xv]這就是美國和資本主義全球體系衰落的大勢所趨。氣數將盡,奈何奈何!
塔利班死纏硬打,把個美國折磨得進不得、退不得,走不得、留不得,戰不得、和不得。其實在自己家里過日子也就是了,何必到阿富汗送死,既然已經鑄成大錯,最好的結局,是三十六計走為上,回家了事。早走早好,晚走完好,不走不好。
但是帝國的戰略可以改變,帝國的原則卻不會改變。否則,帝國就不成其為帝國了。10月29日有消息,說奧巴馬擬在阿富汗實施收縮戰略。收縮也罷,擴展也罷,以收縮掩蓋和準備擴展也罷,在華盛頓或是倫敦決定阿富汗命運,終究也如一篇俄羅斯文章講的歷史課:“阿富汗像個泥淖,幾百年來,多少大國在此折戟沉沙”,“北約命懸阿富汗”。[xvi]
二十一世紀剛剛開始。看來,在這個世紀的人類歷史上,阿富汗將演出一場驚天動地的歷史活劇。
2009年10月31日
--------------------------------------------------------------------------------
[i] 《阿富汗,沒有結束的戰爭》,黎巴嫩《新聞》周刊》2009年10月8日;《正在尋找退出戰略》,英國《泰晤士報》2009年10月24日。
[ii] 專欄作家康塞普西翁·巴迪略《阿富汗,奧巴馬的政治墳墓?》,墨西哥《紀事報》2009年10月7日。
[iii] 亨利·基辛格《美國必須面對的游擊戰》,德國《世界報》2009年10月11日。
[iv] 法新社喀布爾2009年8月6日電。
[v] 雷諾·古拉爾《為何不應放棄阿富汗》,法國《費加羅報》2009年9月4日。
[vi] 《北約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只會有助于商定撤軍的條件》,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2009年8月9日。
[vii] 約翰·哈里《推動阿富汗戰爭的三個謬論》,英國《獨立報》網站2009年10月21日。
[viii] 《阿富汗不是奧巴馬的越南——現在還不是》,美國《洛杉磯時報》2009年9月6日。
[ix] 《阿富汗,美國地緣政治的重心》,沙特阿拉伯《生活報》2009年10月16日。
[x] 記者專訪北約秘書長安諾斯·福格·拉斯穆森《北約應‘長期介入’阿富汗》,法國《世界報》2009年9月5日;《北約加強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只會有助于商定撤軍的條件》,德國《星期日法蘭克福匯報》2009年8月9日;該報主編約瑟夫·約菲《戰爭作為預防原則——我們必須留在阿富汗,為了自保》,德國《時代》周報》2009年9月3日。
[xi] 《在阿富汗戰爭背后隱藏著什么?》,西班牙《起義報》2009年10月7日。
[xii] 《阿富汗戰爭:北約建立史上第一支全球軍隊》,西班牙《起義報》2009年8月14日。
[xiii] 布熱津斯基《北約議程——邁向一個全球安全網》,美國《外交》雙月刊9/10月號。
[xiv] 見《在阿富汗問題的一個冷靜警告》,美國《紐約時報》2009年9月14日。
[xv] 見《布熱津斯基和國際戰略研究所:“新地緣政治”和美國實力下降》,墨西哥《每日報》2009年9月21日。
[xvi] 《全球政治中的俄羅斯》雜志主編費奧多爾·盧基揚諾夫《阿富汗的流沙》,俄羅斯報紙網2009年10月29日。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烏有之鄉 WYZXWK.COM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
注:配圖來自網絡無版權標志圖像,侵刪!
聲明:文章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本站觀點——烏有之鄉
責任編輯:shiji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