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戴旭:C形包圍
第三章 冷觀反恐
第一節、喪鐘為誰而鳴?--冷觀美國反恐戰爭
導讀:
2005年的時候,作者就預言美國反恐戰爭必然失敗。和那些被美國話語洗腦的人不一樣,作者始終站在客觀的立場上,冷靜地觀察,比如他認為"恐怖主義是霸權主義的影子",這就找到了病因,也由此成為本文的邏輯:只要霸權主義存在,恐怖主義就不會消失。
特別是作者提到,美國根本就是打著反恐的幌子,搶占世界戰略要地和資源,這只會激起更大范圍的恐怖主義。
其實,仔細地分析一下,美國所遭遇的恐怖主義,只是*世界對它的不對稱抵抗而已。而其他國家的恐怖主義,其實是這股針對美國發起的襲擊狂潮卷起的逆流。
如果美國能夠實現和*世界的和解,恐怖主義將會減弱,順便地,其他地方的恐怖主義也將式微。
但是,美國人似乎不這么看,于是,本文斷言,這也許會是一場愚公移山式的戰爭。2009年來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的巨大爆炸聲,依舊折磨著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
作者已經在另外的文章中預言,美國在阿富汗快頂不住了。
當今世界,誰是惟恐天下不亂的人?是美國。誰是惟恐美國不亂的人?是本·拉登。"9·11"事件四年后,人們普遍的感受是:恐怖主義是霸權主義的影子。自從這兩大黑色的"主義"形影不離地走進21世紀,美國和世界就開始亂成一團,讓好不容易走出20世紀50年核陰云的人們,又籠罩在新的陰霾之下。
2005年9月11日,紐約教堂鐘聲齊鳴。面對當年的廢墟,紐約市長布隆博格說,4年來紐約市的反恐形勢依然嚴峻,反恐任務更加艱巨。同一天,大多數美國報紙都含蓄地認為美國未能實現預期的反恐目標。國外的評論則或奚落嘲笑,或尖酸抨擊,讓美國人又一次感到說不出的"痛"。西班牙《起義報》以數字羅列的的方式,歷數四年來美國的反恐"成就":2000年美國本土以外的恐怖組織有43個,2004年有80個;2004年"基地"組織訓練了18000名恐怖分子;2004年全世界共發生651起恐怖事件……
還是2005年9月11日這一天,美國廣播公司播放了一盤錄像帶,一名美國籍"基地"恐怖組織成員威脅將在洛杉磯和澳大利亞墨爾本發動襲擊一名自稱亞當·加達恩說:"昨天,倫敦和馬德里。明天,洛杉磯和墨爾本。
半個月前的8月27日,專門審查美軍基地重組工作的委員會通過投票,同意五角大樓周圍的大部分軍事和情報機構搬到遠離市區的地方。與此同時,美國政府也正在規劃將包括聯邦調查局在內的一些敏感的政府部門,分散搬遷到華盛頓郊區。以確保下一次恐怖襲擊發生時政府能夠繼續運作。
所有事情聯系起來看,給人的印象甚至是:美國在退守。
"911"剛一發生,美國高層和社會各界就本能地將其與60年前的珍珠港事件相提并論。但是,當年的美國只用了不到4年的時間,就將珍珠港事件的元兇山本五十六擊斃,并徹底摧毀了實施這一陰謀的日本聯合艦隊,征服了制造此一陰謀的國家--日本;而現在四年過去了,美國既沒有抓住"911"的罪魁禍首本·拉登,也沒有摧毀他領導的基地組織,甚至沒有改善美國的安全狀況。
曾幾何時,美國高舉著反恐戰旗,從阿富汗打到伊拉克,打散了塔利班和本·拉登,活捉了薩達姆,并制訂10-30-30戰略,躊躇滿志,準備一年打贏五場戰爭。至今依然對伊朗和朝鮮劍拔弩張,并在亞太、臺海和中亞地區咄咄逼人。
一邊是連續實施世界性的戰略攻勢,一邊卻又在大張旗鼓地構筑最后的防線。怎么解釋這種矛盾的現象?為什么先發制人的攻擊性戰略和舉世無雙的軍事力量,沒有取得應有的反恐成就,給美國和世界帶來期望中的安全感?
而種種跡象顯示,以本·拉登為首的基地組織比四年前顯得更強大。那么,在過去的四年里,美國所謂的反恐到底是怎么回事?下一步美國將何去何從?這場世界性的較量將如何演變?
一、道高一尺魔高一仗的較量:四年五個回合
如果我們按時間順序,把4年來發生的針對美國及其隨從的主要恐怖事件與美國的應對行動羅列出來,可以清晰地看出雙方的攻防態勢:
第一個回合: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對紐約發動襲擊;
第二個回合:2001年10月20日,美國進攻阿富汗;
第三個回合:2003年3月20日,美國進攻伊拉克;
第四個回合:2005年3月11日,恐怖分子襲擊西班牙馬德里;
第五個回合:2005年7月7日和25日,恐怖分子兩次襲擊倫敦。
五個回合中,除了美國發動的兩場戰爭以外,基本上都是基地組織在進攻(或反攻)。即使不算伊拉克不分晝夜的襲擊,發生在世界其他地方的恐怖活動,也幾乎數不勝數。美國及其盟國枕戈待旦提心吊膽自不必說,余波所及,一些親西方的*國家如印尼、土耳其等也未能幸免。
其實,只要將雙方五個回合的較量做一個整體觀察,就不難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表面上看起來,美國與基地組織的"拳擊賽"似乎很熱鬧,雙方高聲喊殺,你來我往;但細一琢磨,雙方除了在個別時間--2001和2003年;個別地點--伊拉克(阿富汗)戰場--短兵相接以外,在其他時間和空間里,基本上是你打你的,我打我的。擊潰了塔利班和基地分子之后,美國根本沒有窮追猛打,把本·拉登捉拿歸案,從而了結"9·11"事件的意思;反而別有用心地將軍隊進駐中亞數國,在那里搞起了顏色革命,和俄羅斯展開戰略角逐,惹得當年大力支持其進攻阿富汗的俄羅斯極大不滿。更有甚者,此后,美國又以反恐為名,進攻伊拉克。這一次連一向對其言聽計從的聯合國和歐洲諸盟友也覺得太過分。本·拉登襲擊美國,美國卻拿薩達姆試問,讓人不得不感嘆新一屆美國政府外交手法的粗糙和保守分子的厚顏無恥。
這邊美國"指桑罵槐",那邊基地分子因為美國本土戒備森嚴,一時無從下手,于是就對美國的隨從國們祭起了屠刀。從土耳其、到西班牙再到英國的首都,爆炸聲此起彼伏。由于地理范圍和時間間隔的擴大,使得美國和基地雙方的過招看起來很像隔山打牛:一些軍事理論家將美國在常規戰場上的軍事行動總結為"三非"--非接觸、非線形、非對稱,其實,基地組織和美國在全球范圍內的戰略對陣,才是真正的"三非"!
利用信息技術的高度發達,美國已經找到用戰場上的"三非"戰勝軍事對手的方法,但面對無形的對手的戰略"三非",美國目前尚無法有效應對。美國《紐約時報日前說,在經過多年斗爭之后,布什政府終于明白,反恐任務就長期而言除了是一場軍事行動之外,也是一場包括意識形態領域在內的長期斗爭。現在布什政府正在改變措辭,"反恐戰爭"已經被"反對暴力極端主義的全球斗爭"這一新術語所替代。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主席理查德·邁爾斯表示,雖然目前美軍方承擔了絕大部分的反恐任務,但解決恐怖主義威脅的方法是"更多地采用外交、經濟和政治手段,而不單純是軍事手段"。
從"戰爭"到"斗爭",一字之差,反映出美國已漸漸意識到,將單邊主義和"先發制人"軍事打擊作為國家安全策略和反恐戰爭原則,已快要走到盡頭。伊拉克每天的爆炸聲響亮地宣告著,美國只是打贏了一個伊拉克戰役,而基本輸掉了以此為標志的反恐戰爭。而面對當年必欲除之而后快的邪惡軸心--伊朗和朝鮮,美國表現出的百倍耐心實際上正無聲地宣告--如德國《每日鏡報》所說--布什主義的終結。今天,美國民眾和學界對反恐前景越來越感到迷惘和困惑,反對伊拉克戰爭運動正在美國興起,大有超過當年反對越戰之勢;同時,由于"卡特里娜"颶風的過于慘烈的破壞,更使美國人對小布什"攘外"勝于"安內"的做法感到厭倦。有人預計,隨著"卡特里娜"颶風的過去,美國政治上將掀起另一場"倒布"颶風。當年老布什在海灣戰爭中創下赫赫戰功,但仍然被關注自己生活狀況的務實的美國民眾拋棄,今天小布什又走上乃父熱衷于海外建功的道路。以至于已經有人在悄悄地預言:小布什會在同一片沙漠上重蹈老布什的覆轍嗎?
二、美國反恐的"醉翁之意"
在美國,"9·11"事件一發生,這個商業國家的領導人和智囊們,就以一種商人式的精明,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改變世界地緣政治的新機會。正如珍珠港事件給了一個美國充當二戰漁翁,收獲歐洲、亞洲和世界海洋控制權,從而奠定霸權基業的機會一樣;此次高舉反恐的大旗,也必將為美國建立全球帝國,占領世界地理和政治制高點提供一個完美的借口。懷揣著這樣深遠的動機,美國向著阿富汗的方向進發了,并很快挺進到夢寐以求的全球戰略要地中亞。本來本·拉登是在阿富汗的崇山峻嶺中,但美國卻生拉硬扯地把薩達姆與恐怖主義捆在一起,在無法自圓其說的時候又拋出"中東*樣板"的說辭。從"9·11"到伊拉克,不僅地理上偏差甚遠,法理上更是風馬牛不相及。此一罔顧民眾鮮血而眈眈于石油--國內政治集團和美國利益的*動機;其捏造、栽贓、強詞奪理的無恥手法;其一意孤行,置聯合國和國際社會的普遍反對于不顧,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蠻橫,均為二戰后世界各國所無與倫比。 很顯然,從一開始美國就根本沒有把基地組織當成主要對手,其所謂的"反恐"只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那么,美國的醉翁之意在哪里?如果說四年前阿富汗戰爭開始時人們還將信將疑,今天,當美國一腳站在中亞一腳站在中東,一手指著伊朗,一手指著朝鮮,一會示意日本大鬧亞太,一會又對印度頻送秋波的時候,人們應該看出些端倪了。
小布什政府被稱為戰爭政府,上任三年連打兩場大仗。必須指出,小布什進行的那兩場戰爭并非簡單地是在為自己政府創造"政績",而是符合美國收獲美蘇當年冷戰成果、全面壓縮俄羅斯世界勢力范圍的大戰略的。南聯盟被美國撕碎之后,蘇聯超級大國的"遺體"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伊拉克、伊朗、敘利亞成為蘇聯留給俄羅斯碩果僅存的政治遺產。趁俄羅斯崛起尚早"一統江湖",畢其功于一役,將為自里根和老布什總統以來美國稱霸世界的夙愿畫一個完美的句號。所以,在美國政客的邏輯里,不管有沒有生物武器,不管和本·拉登有沒有關系,伊拉克都應該被拿下。只有如此,才能為解決伊朗和敘利亞提供前進基地,為徹底掃除蘇(俄)勢力,打下基礎。總是有些天真的理論家批評美國不放棄冷戰思維,可是,冷戰給美國帶來如此巨大的戰略紅利,而美國尚未完全掠收冷戰成果,它為什么要放棄這一悠關霸權事業的思維?它不僅不會放棄,在可以預計的時間里,它仍然是以此思維處理和各大國的關系。俄羅斯是美國主要的現實敵人,不管俄羅斯怎么對美國表示善意,它都不能改變這個宿命般的定位。因為這是維系北約的需要,因此也是美國控制歐洲的需要。美國怎么會為了俄羅斯這一個朋友,丟掉整個歐洲呢?美國寧愿忍受俄羅斯是目前唯一有能力在軍事上威脅它的國家。它要做的是,不斷地逼迫、擠壓以至最后肢解俄羅斯。美國進駐中亞和占領伊拉克以及下一步改造中東的首要目的,均在于此。
美國醉翁的眼中另一個目標是中國。中國的迅速發展是美國的一塊心病。美國惟恐中國乘它遇到戰略麻煩的時候,在臺海出手,從而洞穿其精心構筑的全球聯盟體系,并進而威脅到其對亞洲的統治地位。不管中國怎樣表示永遠不稱霸,無意挑戰美國主導的國際政治秩序,美國也不肯接納中國為"朋友",最多是表示不視為敵人。究其原因也和俄羅斯一樣,美國在亞洲也需要一個對手,以維系美日同盟和美日臺、美日韓澳新等諸多聯盟。
美國大戰略的如意算盤是:以俄、中為現實和潛在敵人,從而維系和控制歐、亞盟國,再利用歐亞聯盟,圍堵、瓦解"現實和潛在敵人"。讓雙方鷸蚌相爭,自己悠閑做漁翁。
美國如此南轅北轍地反恐,除了越反越恐,不會有其他的結果。這已經被今天的事實所證明。對伊拉克的入侵,對*國家利益的肆意侵害,不僅促使更多的激進分子投到本·拉登的門下,也使許多生活在西方社會的一些"另類"投身"恐怖事業"。人們只看到美國的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打得有聲有色,而沒有看到在那轟轟烈烈的戰爭場景背后,基地組織的"蓬勃"發展和對美國及其隨從開展的戰爭同樣"有聲有色",發生在倫敦的爆炸案只是最新的證明。
已經有許多的聲音在指責美國反恐不力。其實人們沒有想到也不可思議的是,也許這正是美國希望的結果。美國的戰略家們知道,基地組織不管怎么壯大,其實力仍然是有限的,不會對膀大腰圓的美國造成傷筋動骨的危害。一旦恐怖分子大幅削弱或消失,則美國繼續實現國家利益的借口將不再存在。在全球帝國的征途上,美國下一步要走的棋還很多,它仍然需要反恐這面大旗,因此也需要眾多的恐怖分子繼續成為名義上的敵人。這就是美國雖然在反恐上沒有多少作為,卻拼命推進軍隊向信息化全面轉型的根本原因。伊拉克戰爭已經證明,美國的隱形飛機、巡航導彈、航空母艦在對付恐怖分子時沒有用武之地,但美國依然在加強這些常規軍事力量方面不敢稍懈。關注過伊拉克戰爭的人們都對美國的震懾戰、心理戰、輿論戰和斬首行動、向心突擊印象深刻。但是,所有這些與反恐何干?一個年輕的美國兵野蠻地把年邁的薩達姆按在地上,擺出美國式的強力姿勢;但是,美國兵真正應該按住的是本·拉登。在最應該展現其英雄主義的阿富汗的深山密林里,美國士兵在哪里?
三、美國搬起石頭砸了誰的腳?
像2001年的"911"事件一樣,2005年7月7日倫敦地鐵爆炸案發生后,世界一如既往地給予了聲援,同時異口同聲地對恐怖分子進行了道義譴責。但是一位名叫喬治·加洛韋的英國議員8月5日在接受英國廣播公司采訪時一番即興演講,卻讓全世界聽到了另一種聲音。他說:倫敦爆炸案的制造者的確濫殺無辜,但這與英國參與入侵伊拉克和英國對待*世界的外交政策不無關聯,本·拉登和"基地"組織的崛起是西方外交政策的直接產物。"我們的國家在滿世界殺人放火"。他對倫敦地鐵內和"布什空軍在費盧杰街道上"實施的濫殺平民行為致以同樣譴責。 他還說布什是世界上"頭號恐怖分子",而且布什和布萊爾"從數量上看"比倫敦爆炸案的兇手們手上"沾染更多鮮血"。
倫敦市市長利文斯通7月20日在英國廣播公司(BBC)訪談節目中,也毫不客氣地譴責了美英兩國的中東政策。在回答"你如何看待倫敦炸彈攻擊者的動機"時,利文斯通說:"如果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西方國家履行對*國家的承諾,讓他們能有自主權統治他們的國土,不干預*事務,僅是向他們采購石油,而不是控制石油的輸出,我想倫敦爆炸案也就不會發生了"。 利文斯通最后說:"如果你的土地被外國人占領,投票、自治、工作等基本權利都被剝奪,而且長達三個世代,我想如果這種事發生在英國,我們也會有很多人成為自殺炸彈襲擊者。"
兩個英國政治家理性的聲音比那些空泛的反恐議論和道義支持有價值得多。如果美國人早一點有這樣的認識,或許不會有"911"事件;如果"911"之后美國人多問幾個為什么,就不會有今天面對更多新的恐怖時的風聲鶴唳草木皆兵;如果美國政府不是以反恐的名義把大批軍隊和資金用于伊拉克,那么當卡特麗娜吞噬新奧爾良時,美國就不會反應如此遲鈍,以至于那里變成*、殺人、搶劫、哀鴻遍野的人間地獄。
這兩個英國聲音的出現證明,全世界再也不愿意附和美國的一面之詞了。美國可以在戰場上做到單向透明,但它不能在正義的評判席上也做到單向有理。即使是美國最親密的盟邦,也開始意識到不能繼續毫無意義地為美國的霸權政策付出高昂的鮮血代價了。
四、迎接新恐怖風暴:第四次世界大戰還是核彈?
"你們撤出我們的土地、停止盜竊我們的石油和財富、停止支持*的統治者之前,休想得到安全。"這是2005年8月4日倫敦爆炸案發生之后,*半島*臺播出基地組織二號人物扎瓦赫里的講話。
由于西方長期以來的政策失誤,更由于美國近期自欺欺人的所謂反恐,世界就將迎來新的一輪大規模恐怖襲擊風潮。發生在英國倫敦和埃及沙姆沙伊赫的爆炸只是這一恐怖風暴來臨的一個信號。
如果對四年來世界反恐大勢做一個簡潔形容的話,應該是這樣的:美國進退失據,基地攻勢如潮。
在四年五個回合之后,已經有人在預言第六個回合誰先"放馬過來"的問題了。在美國,一批右翼智囊一直在鼓吹"第四次大戰"。前美國中情局局長、現任當前危險委員會副主席的伍爾西,是這一提法的始作俑者。在前捷克共和國總統哈維爾和前西班牙總理阿茲納爾已同意主持一次國際會議上,伍爾西在題為 "第四次世界大戰:我們為何要戰斗 ? 我們與誰戰斗 ? 我們如何戰斗" 的討論會上,強烈主張向包括伊朗毛拉、伊拉克和敘利亞復興黨及*瓦啥比教派 ( 基地組織是該教派的一部分 ) 在內的"*法西斯主義"發動一次世界大戰。平時很少拋頭露面新保守派的教父諾曼·波德霍雷茨也特意參加了這次會議。此人更是極力鼓吹以"第四次世界大戰"來應對美國在中東面臨的威脅與挑戰。他稱以色列占領巴勒斯坦的戰術是"如何進行此類戰爭的一個樣本",伊拉克戰爭后他建議政府盡早對伊朗展開行動,說"一旦美國改造中東的計劃成功 , 整個地區的面貌將煥然一新"。波德霍雷茨最驚世駭俗的主張竟然是以色列利庫德集團的長期觀點:那這些中東國家都是在奧斯曼帝國衰落后人為捏合而成的 , 因此"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所形成的 ( 國家 ) 可以在第四次世界大戰中被肢解"。
在倫敦和埃及的沙姆沙伊赫爆炸案發生后,"第四次世界大戰"又一次被提起。這是一個非常可笑的偽命題,其荒謬程度與將伊拉克戰爭定義為反恐一樣。故各國政府均不予置評。美國政府雖沒有公開認同這一學術提法,但其令人咋舌的強硬政策比之右翼智囊們的第四次世界大戰卻有過著而無不及。據2005年9月11日《華盛頓郵報》報道,美國五角大樓已起草了一份調整有關核武器使用學說的文件。文件設想,指揮官在獲得總統批準的情況下,可對一個國家或一個恐怖組織所發動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攻擊,采取先發制人的核打擊行動。草案還包括使用核武器來摧毀敵人的核生化武器庫存的方案。
美國是越來越讓世界不安和迷惑了。美國天下無敵的常規軍事力量已被證明不適合于反恐,難道玉石俱焚的核彈就能讓恐怖分子灰飛煙滅,讓恐怖主義煙消云散?
果然,看破美國用意的基地組織毫不理會美國的虛張聲勢,以實實在在的行動展開了新一波的血腥襲擊計劃。就在"9·11"四周年即將來臨之際,巴基斯坦的美國快餐店發生了連環炸。美國《世界網絡日報》,根據美國國會反恐怖和非傳統做戰特種部隊前負責人約瑟夫·波丹斯基,提交美國政府官員的一份秘密報告稱,"基地"密謀在10月份對美國、意大利、荷蘭和俄羅斯同時發起所謂的"大齋月襲擊"恐怖行動。報道稱,兩周前,情報機構截獲并破譯了"基地"首腦之間的秘密通訊內容,在一封扎卡維寫給拉丹的信中,扎卡維道:"我想下一步草擬好的襲擊計劃已經送到了你的手中,或者仍在前往你那兒的路上。真主保佑,讓我們祈禱奧薩瑪特遣敢死隊能夠完成它們的目標……我們等待你關于下一步計劃的命令。"報道稱,為了發動"大齋月襲擊"計劃,"基地"分別在拉美、巴爾干半島和車臣境內成立了三個前線指揮部。針對歐洲的襲擊目標是由"基地"組織成員在巴爾干半島醞釀的,針對俄羅斯的襲擊則是車臣境內的恐怖分子策劃的,而襲擊美國的前線指揮部設在了拉丁美洲一個三國交界的三不管地帶。
美國早就知道它自己的強大,但它現在也開始意識到自己的脆弱。美國情報官員最大的擔憂是,"基地"組織可能會喪心病狂,使用從黑市獲得的核武器襲擊美國。美國情報官員相信,"基地"已經從前蘇聯加盟共和國獲得了至少40枚核武器,包括核手提箱、核地雷、核導彈彈頭等。另據美國《華盛頓郵報》9日報道,美國弗吉尼亞州北部城市一名24歲的大學生在沙特*求學期間,竟然秘密加入了"基地"組織,并且密謀回國后就雇神槍狙擊手干掉小布什,或干脆用"自殺炸彈"將小布什炸成碎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8日說,"基地"恐怖網絡遍布全球各地,以色列也難防"基地"恐怖網絡的滲透。孟加拉警方8日突擊了已被取締的極端組織"圣戰大會"在首都的兩個秘密據點。據路透社報道,其中一個據點是一家工廠。警方稱,他們從該廠中搜出大約200枚炸彈、一些炸彈制造材料、數件武器、面具和宣揚*圣戰的文件。
基地組織同時還在悄無聲息地建立著世界性的網絡帝國,通過正風靡世界的信息技術培養著前赴后繼的隊伍。世界大多數國家都格外關注美國軍隊的信息化能力和 "轉型",以此作為自己軍隊新軍事變革的樣板,但大家都忽略了基地組織對美國的恐怖襲擊所包含的全球破襲戰的軍事戰略意義。隨著時間的推移,世界總有一天會意識到美國"養虎遺患"的危害--美國的軍事霸權正在"哺育"著這一世界文明的畸形怪胎瘋狂成長。現在基地組織已經掌握了信息網絡技術,一旦他們真的掌握了核武器或破壞性更大的基因武器,我們現有的一切關于安全的觀念,將全面顛覆。
美國寧肯搬走五角大樓附近龐大的機構,也不想搬動最應該搬也最容易搬的恃強凌弱的霸權政策。美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所向披靡的軍事勝利的勢頭,在朝鮮和伊朗面前嘎然而止。在這里,美國失效的不是武器和技術,而是戰略。這是美國真正需要反思的地方。第四次世界大戰的叫囂讓人匪夷所思,看看伊拉克的今天,那種所謂的第四次世界大戰的結局也是可以預期的。歐洲著名的防御及反恐問題專家、國際戰略研究所所長弗郎索瓦·埃斯堡就嚴厲批評伍爾西等人關于第四次世界大戰的提法;而試圖以核武器來對付恐怖分子的想法更是瘋狂的,俄羅斯就認為美國此舉只能鼓勵更多的國家擁有核武器--伊朗日前已經公開宣布要與兄弟的*國家分享核技術了。要么是美國根本就不想真心反恐,要么美國就是一如既往地另有所圖,美國以如此不切實際的方式,沿著既有的錯誤道路變本加厲地走下去,世界除了看到一輪又一輪恐怖風暴的來臨,還會再有其他的預期嗎?這是一種惡性的互動。美國會得到它秘而不宣的戰略收益,基地組織也會繼續從美國的霸權行動中受益,只是美國及其盟國的平民,以及世界大多數無辜的國家還要繼續付出沉重的代價。
第二節、論伊拉克戰爭之持久戰
導讀:
伊拉克戰爭爆發的時候,作者是中國空軍某指揮學院戰略科研部"伊拉克研究小組組長",此戰后,作者連寫三文,其中與劉亞洲將軍關于伊拉克戰爭的對話,膾炙人口。這是戰后兩周年,作者就伊拉克戰爭所寫的又一篇文章。此文中作者毫不含糊地斷言"美國正在失敗并且已經失敗了"。到2009年美國公布宣布從伊拉克撤軍,結果已經被作者言中。
作者寫軍事評論文章,一是分析獨到,二是總有預測,而且預測基本上都是準的。
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兩周年時,美國自認為尚未擺脫困局,而世界公認的是:美國陷入了伊拉克游擊戰的泥潭。這些看法都沒有準確地反映出這場戰爭的真相。其實,2003年的戰爭只不過是美國和薩達姆的戰爭,2005年的戰爭才是真正的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在新伊拉克戰爭中,我認為美國正在失敗并且事實上已經失敗了……
一、2003年"結束"的是戰爭第一階段--美國與薩達姆的戰爭
在那片產生了《一千零一夜》等古老神話的地方,2003年的春天誕生了一個最新的軍事神話:區區十余萬的美國及其仆從軍在不到20天的時間,就事實上占領了一個世界中等強國。
但是,當美國總統大喜過望地當即宣稱戰爭已經結束時,這個"最新的軍事神話"不幸成了真正的神話:2005年3月20日--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整整兩周年這一天,在伊拉克城市基爾庫克附近,一隊美軍巡邏士兵遭到炸彈襲擊, 1死3傷。路透社立即報上最新統計稱:迄今已經有至少1514名美軍官兵在伊拉克喪生。這是一個極具象征性和諷刺性的事件,因為再過一個月,就是美國總統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兩周年的日子。我不知道這位正在奔向上帝的美國軍人以及此前他的1500多名同伴們,是否相信他們統帥關于伊拉克戰爭已經結束的宣布。
我以為,并非職業軍人出身的小布什一定搞錯了。當他2003年5月1日宣布伊拉克戰爭結束時,結束了的只不過是伊拉克戰爭的第一階段。當時,美軍的傷亡是300多人;而"戰爭結束"至今,美軍的傷亡已超過那個數字5倍。
在紀念伊拉克戰爭2周年時,布什說:伊戰是"自由史上一項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事件"。但是,這是一塊什么樣的"里程碑"呢?除了一千五百多名戰死的軍人,美國的傷殘軍人已超過1萬。戰爭經費已突破3000億美元,而且還在沒有盡頭地增加著。伊拉克已成黑洞。布魯金斯學會的外交政策分析家邁克爾·奧漢隆說:"美國人需要對這類里程碑式事件加以注意,因為這是對軍人的犧牲表示敬意以及重估戰略的一種方法。"
美國的下一塊"里程碑"在哪里?
二、真正的伊拉克戰爭剛剛開始并進入戰略相持
現在小布什總統應該知道,從古至今,戰爭的開始可以是單方面宣布的,但戰爭的結束從來都不是單方面說了算的。
全世界都承認美國第一階段軍事閃電戰的"輝煌"戰果,并將此作為新世紀的軍事教科書。美國信息化的軍事體系,令人眼花繚亂的新式武器,當其以餓虎撲羊般的戰爭結果同時展現出來的時候,的確讓世界發出了一陣又一陣驚呼。
但戰爭是政治的繼續,初期階段的軍事勝利,除了戰場上的主動權之外,說明不了太多的東西。它甚至沒有超出60多年前一位中國戰爭大師對一場戰爭的一般性觀察:入侵者的戰略,必將是實施閃電戰。如果我們能堅持三年或更多的時間,對他們來說堅持下去就很難了。說這話的人是毛澤東,毛澤東說的是日本軍。那時是1937年,日本已占領大半個中國,并雄心勃勃地準備三個月滅亡中國。一片悲觀的亡國論聲調中,毛澤東說,中國的全面抗日戰爭,剛剛開始。
今日的伊拉克情勢,和當年中國抗戰初期的情形,何其相似乃爾--當時的日本軍也攻下了中國的首都,也成立了傀儡政府,日本也一廂情愿地宣布了勝利。但是,日本勝利了嗎?雖然類比這兩場不同時代不同地域的戰爭未必貼切合適,但特殊性包含著普遍性,任何相似的戰爭都必然內含著一樣的規律。看待今天的伊拉克戰爭,我發現無論是從政治或軍事戰略的角度,都完全用得著毛澤東當年《論持久戰》的觀點。
美國在20多天的初期進攻戰中,擊潰和消滅了40多萬的伊拉克正規軍。但是,在兩年的占領時間里,卻"培養"出了20多萬的新敵人,僅僅是出現在全球媒體中的伊拉克抵抗組織就有:"穆罕默德軍";"統一圣戰組織";"納塞爾軍"; "*輔助者"……多如牛毛的反美武裝除了制造了數不勝數的爆炸事件之外,還在納杰夫、費盧杰、摩蘇爾連續進行了相當規模的城市陣地戰,這是薩達姆的正規軍所沒有過的軍事表現。
一些西方軍事專家在分析了一系列巧妙的伏擊和爆炸事件后驚呼,針對美國的"典型的游擊戰"已經開始。
反美武裝由于在伊拉克戰爭第一階段基本處于孕育或蟄伏期,幾乎沒有受到美國強大軍事力量的重創,這使其有足夠的銳氣和實力在薩達姆的正規軍倒下之后,緊接著與美軍展開第二階段的較量。對美軍而言,由于第一階段的勝利來得如此迅速,以至于不得不以主要的精力忙于迅速恢復秩序和清除前政權殘余勢力。反美武裝正好"趁火打劫""渾水摸魚",在這一階段不僅連續實施了綁架人質、打擊重要的具有象征意義的國際機構駐伊拉克目標--以制造聲勢;還策劃了如對美國國防部長沃爾福威茨那樣的襲擊事件。就軍事行動的有效性和政治影響力而言,可以說反美武裝旗開得勝。美國在和薩達姆的對陣中毫無疑問大獲全勝,但和反美武裝的交手中,卻一再失手。這一攻防態勢的轉換,成為我認定今日伊拉克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的主要依據。
但是,伊拉克的戰略相持,既不同于中國當年抗日戰爭,也不同于越南戰爭時的戰略相持。伊拉克國小,人少,全部國土淪陷,沒有戰略后方做依托,沒有足以消耗掉強大無比的美國實力的綜合資源,故不管戰略相持階段進行多久,伊拉克反美武裝都不會迎來如中國1945年那樣的戰略反攻階段。由于沒有大國長期不間斷的道義和物質支援,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治領導核心和相對理想的適合游擊戰的地理條件,伊拉克反美武裝也不會有當年北越那樣的軍事成就。
就是說,戰略相持階段是伊拉克戰爭的最后階段,對于交戰雙方都是。這是鮮血和耐心的較量。西方軍事家評論說:美軍的當務之急,是最大程度地抑制抵抗力量在第二階段的發展,并盡快地將其削弱到第一階段的水平。2003年1月開始的那種攻勢作戰必須繼續……
曾經在美國海軍陸戰隊任職多年的美國軍事專家甘格爾認為,這場曠日持久的游擊戰可能要持續10年之久,需要數不清的生命和資金投入。
可是,真要有這樣一個準確的時間就好了。2004年11月,悲觀的小布什一不小心說出了真話,他說他看不到伊拉克戰爭的盡頭,什么時候能夠獲得戰爭的徹底勝利,只有天知道……
三、時至今日,誰在"震懾"與"畏懼"?
今天的伊拉克戰爭與兩年前判若兩"戰",當然不能不引起人們的"好奇"。
伊拉克戰爭進行之日和"勝利"之時,伴隨著全世界的高度注目和美國添油加醋的宣傳,一個名為"震懾與畏懼"的軍事理論名噪一時。這部由美國退役將軍厄爾曼于1996年完成的研究報告,為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所激賞,因此成為此次伊拉克戰爭美軍的軍事戰略指導,因此也成為世界各國解讀伊拉克戰爭的鑰匙。
讓人印象深刻的斬首行動,即是發端于此戰略的戰術行動。
美軍在20多天的時間里,就粉碎了伊拉克軍隊的正面抵抗。美軍以雷霆萬鈞般的"震懾",的確讓薩達姆政府和它的共和國衛隊和其他正規軍事力量感到"畏懼"。伊拉克戰爭初期的進程和結果,幾乎完美地證明了這一軍事理論的實用價值。可以說,這是繼海灣戰爭的"五環打擊"理論之后,美國十年來突飛猛進的技術進步與頻繁的現代戰爭實踐相結合誕生出來的、最適合擁有太空、信息、遠程機械化技術和力量等巨大軍事"代差"的美國,對其弱小的對手實施不對稱打擊時,以最小的代價、最短的時間、最大的戰果結束戰爭的理論。
就軍事意義而言,"震懾與畏懼"堪稱信息化時代的"閃電戰"。但"震懾與畏懼"理論和希特勒的閃電戰理論一樣,都沒有回答戰勝以后的占領怎么辦。因此,這兩個理論在相距六十年后,陷入的是同一種困境:長期的游擊戰。
事情已經很清楚:美國現有的以空中力量為主的武裝力量體系,和以遠程、精確的空中打擊為主的軍事理論,是為了快速打敗一個國家、而不是為了占領一個國家準備的。所以,無論是空襲利比亞、空襲波黑、南聯盟也好,美國的勝利都堪稱輝煌,但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美國駐有軍隊的國家,美國的勝利都不是那么徹底的。李際均將軍評價他們是"勝而不利"。美國已經找到了超越軍事對抗,直接贏得戰場勝利的辦法,但在不簽定戰爭結束協議的情況下,如何確保勝利,美國還在摸索中。越南戰爭是一場軍事上滿載而歸政治上倉皇失敗的實踐。伊拉克戰爭又呈現出這樣的"流產"征兆。美國解決不了這一困擾了整整一代美國人的世紀難題,它就無法僅僅憑它在戰場上所向披靡的軍事力量,真正接近那個誘人的全球帝國夢想。
美國打勝了伊拉克戰役,但不能打勝伊拉克戰爭。我現在不能不遺憾地說,"震懾與畏懼"是一種虎頭蛇尾的理論。它的重大設計缺陷今天是由伊拉克的反美武裝在證明著,明天就會被美國全面的戰略困境所最后證實。
美國現在的情形好比一只老虎面對一群蝎子的圍攻。
此時此刻,還會有什么樣的"震懾"可以讓對手"畏懼"?
吊詭的是,倒是伊拉克無處不在的反美武裝在無邊無際的空間和無窮無盡的時間里進行的沒完沒了的襲擊,正在對美軍和美國產生"震懾",而透過前線美軍那沮喪的表情和美國高官謹慎的表態,我還看到了一種隱藏得很深的"畏懼"。
可笑拉姆斯菲爾得還在那里制訂更像現代戰爭三板斧的"10-30-30計劃"。這是對"震懾與畏懼"理論的變本加厲,本質上仍然是一個暴風驟雨式的擊潰或擊倒的學說。一場20天打勝的戰爭,卻在兩年的時間里,變得前景不明;一場計劃中的70天的戰爭,又將會是怎樣的結果?
四、美國陷入持久戰的根本原因:口號與動機的名不符實
2003年進行的是美國和薩達姆的戰爭,今天才是真正的美國和伊拉克的戰爭。
跡象表明,美國已準備接受持久戰的現實。2005年1月,拉姆斯菲爾德就派退役陸軍四星上將加里·勒克前往伊拉克,"對美軍的伊拉克政策進行一次不同尋常的全面評估"。同時,美軍還將聘請一個智囊機構對世界各國的游擊戰進行研究,估算伊拉克游擊戰持續的時間和美軍的對策。
美國不會輕易撤出伊拉克,正如一只老虎不愿意吐出來已經咽到胃里的兔子,雖然它很難消化。美國想使伊拉克成為中東*的樣板。現在這個樣板,在前政權的廢墟上剛剛蓋起了一幢毛坯房,還沒有來得及裝修,美國怎么會離開?
還有,格魯吉亞玫瑰革命和烏克蘭橙色革命以及吉爾吉斯最近的一系列成功,"蓄勢待發的黎巴嫩雪松革命"等,也給政治和軍事困境中的美國注入了一針強心劑。
一面是最初軍事勝利的激蕩,一面是最新*成就的激勵,美國注定還會在伊拉克的沙漠中堅持下去。
這構成了伊拉克持久戰的第一個前提。
第二個因素是伊拉克方面的。客觀地說,今天的伊拉克戰爭,并不是伊拉克的"人民戰爭"。薩達姆不是伊拉克全民真心擁戴的政府,這在戰爭初期伊拉克軍隊分崩離析時,多數伊民眾袖手旁觀的情景中已可看出。伊拉克人民當初既不愿為他而戰,怎么會在他已經垮臺并做了階下囚之后,反而會為他而戰?
今天,伊拉克仍然沒有一個事實上的政治中心,能夠把四分五裂的伊拉克人民,號召、團結在一個旗幟下,一致對美。這也是伊拉克反美武裝在軍事上不被世界看好的主要原因。
但這并不意味著眼下四分五裂的伊拉克反美武裝在政治上也不被看好。
由于美國入侵伊拉克的動機和目的并非主要為了全體伊拉克人民,所以,并不是所有的伊拉克人都感激美國。美國摧毀了專制但并沒有秉持正義,其迅速的軍事征服并不等于民心征服。伊拉克遍地的槍聲和爆炸聲,就是戳穿美國謊言的手指。
真正的抵抗剛剛開始--美國人兩年前的戰爭只是在行軍,現在才是作戰。
伊拉克新政府成立后問題如山,但國內矛盾無法掩蓋更不能替代民族矛盾。任何一個伊拉克政府,都不可能永遠使自己國家和民族的利益,長久地服務服從于美國。這一點決定了伊拉克人反對美國的戰爭的必然性。反美武裝也許不一定能打出一個獨立的嶄新的伊拉克;但他們可以把美國統治伊拉克的美夢,打得百孔千瘡。
美國既然堅決不走,越來越多的伊拉克人又不歡迎、不屈服,戰爭除了持久地打下去,還有什么別的選擇嗎?
五、結果:美國必敗的深層次分析
美國必敗。我毫不猶豫地這樣斷言。
為速決戰設計的戰爭,卻得到了持久戰的結果,從戰略上說,美國已經先輸一著。美國國防部許多官員承認,伊拉克難以對付的叛亂活動令他們始料未及,現在已經破壞了美國的軍事戰略。《洛杉磯時報》說:美國在一場老式的、代價高昂且曠日持久的占領行動中陷入困境。針對美國在伊拉克戰爭中的戰略失誤,五角大樓正在開始進行全面檢討以制定美國武裝部隊的未來戰略,美軍事實上已經摒棄了同時打贏兩場大規模戰爭的戰略。
除了現行軍事戰略被迫徹底改變,新伊拉克戰爭還對美國的軍事轉型造成釜底抽薪的結果。《華盛頓郵報》報道,一份 2006 財政年度國防預算內部文件反映出 , 美國國防的重心明顯從未來武器的研制轉移到了當前的戰爭上。為了滿足陸軍的"樸素需要" ( 例如坦克履帶和裝甲 ),曾經備受國防部長拉姆斯菲爾德青睞的空軍和海軍將被迫放棄一度被視作軍隊未來之所在的某些高科技武器項目的研發工作。其中包括空軍夢寐以求翹首以盼的F/A-22"猛禽"高級戰斗機項目、秘密的海軍驅逐艦項目、一個現代化運輸機群計劃和下一代核潛艇研制計劃。甚至總統布什甚為重視的導彈防御計劃的經費也將削減50億美元。美國還計劃減少一個航母群。與之相反, 到 2011 年 , 陸軍地面部 隊--拉姆斯菲爾德曾打算裁減其人數并降低其重要性的軍種將得到額外的 250 億美元經費。可以說,是伊拉克反美武裝和他們進行的持久戰,救活了奄奄一息的美國陸軍,但是卻極大地"殺傷"了一直以來擔當戰爭主力的美國空、海軍的未來。這也是算是報了伊拉克戰爭初期的"一箭之仇"。
"血腥和漫長的伊拉克戰爭"(美聯社語)讓駐守的美國軍隊疲于奔命。15美軍當年進攻可以摧枯拉朽,但作為占領軍卻成為廣袤大漠中幾處孤零零的沙丘。有人開出了藥方:如實施有效的占領需要50萬兵力。但問題是:從哪里調這50萬兵力?國際上是不會有國家出了,美國自己已經捉襟見肘。在伊拉克戰爭初期擔當主力的第101空中突擊師、第三機械化步兵師和海軍陸戰隊第一遠征隊,已經重披戰袍,再赴戰場;而在頻繁的調動中,美國陸軍后備隊已快"退化成一支支離破碎的軍隊"。
除了軍事上的評判標準,從政治的角度看,美國也正在失敗:沒有找到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使最初發動伊拉克的理由徹底喪失;而虐俘激起的世界公憤,更在世界范圍內極大地損害了美國的"軟實力"。
最主要的,在1月30日大選中上臺的什葉派不是美國的"意中人",而是親伊朗的什葉派--這和美國最初的愿望背道而馳。在有些美國人看來,這種結果甚至不如薩達姆繼續執政。
美國的戰爭聯盟急劇萎縮,趨于瓦解。2005年3月,意大利宣布從伊拉克撤軍,這使已經或宣布撤軍的國家增加到14個。法國《費加羅報》評論說:遜尼派發動的游擊戰給伊拉克造成的不穩定局面成功地讓歐洲出現了懷疑態度……繼西班牙、荷蘭、匈牙利、葡萄牙和波蘭撤軍之后,美國人除了英國這個特殊的盟友,依靠的是一些小國如丹麥、斯洛文尼亞、立陶宛和拉托維亞的象征性支持……美國被迫在日益孤立的國際背景下繼續自己的任務。
秋風蕭瑟之下,美國政客也頗灰心。新保守派、著名的*人士--美國國防政策委員會主席理查德·鉑爾說:在軍事行動開始后第21天就推翻了薩達姆政權,這是一個勝利,在此之后就犯下了一些錯誤,最大的錯誤就是繼續占領伊拉克。應該立即把伊拉克還給伊拉克人民。這是迄今最響亮的一聲馬后炮。
全世界的反對浪潮風起云涌不減當年。3月19日,數千人在美國紐約曼哈頓的中央公園舉行抗議,高呼"這是一場侵略戰爭,""布什已經用他的所作所為證明了他是一名戰犯。"抗議的聲浪還席卷了日本、中東和歐洲各地。反戰聲中,小布什的支持率一降再降,讓人止不住擔心:伊拉克會成為好戰的共和黨新保守派的政治滑鐵盧嗎?
美國軍隊士氣低沉,前線士兵大批開小差,并起訴美國政府;后方美軍官兵的離婚潮流和逃避兵役以及優秀青年軍官紛紛離開軍隊等等,都嚴重影響著士氣。
局勢越來越糟糕,但形勢還在一天一天地明朗著:時間拖得越久,美國就越難免越南戰爭的覆轍。當年,偉大的毛澤東在越南戰爭結束后說:如果美國在越南可以被打敗,那他在其他地方也可以被打敗。這句話也適合正猶豫徘徊在伊拉克的美國。如果它最后在反美武裝的槍口逼迫下不得不走,那就不僅僅是個21世紀的軍事笑話而已了,它將承擔嚴重得多的政治后果:美國的軍事威懾將變的不那么可信。世界將會出現更多的伊朗、朝鮮、古巴和委內瑞拉,美國辛苦經營多年的全球帝國體系,還沒有成型就將徹底崩盤。
美國當然不會逃脫失敗的命運,但伊拉克反美武裝也不會成為真正的勝利者。他們會從一個暴君手下解放出來,但又將陷入內戰的危險之中。由于這種外力暴烈的、短暫的解放,使其來不及孕育國內和諧和*的文化和力量。無政府主義必將在相當長的時間,在伊拉克盛行,而這種危險甚至比美國的侵略更加巨大。美國幫助伊拉克除掉了一個魔鬼,卻打開了一個魔瓶。
當年出于對越南戰爭失敗的憤怒和絕望,美國著名詩人金斯伯格寫到:如果一千年以后還有歷史,它將這樣記載:美國是個討厭的小國,充滿了狗*。要是金斯伯格活到今天,他又該怎么描述那個正在伊拉克戰爭中失敗的"討厭的小國"呢?
附記:
當2009年6月我在整理這篇寫于三年前的文章的時候,美軍作戰部隊,正在整理行裝,準備撤出伊拉克城鎮。美國新政府已經宣布,將在2011年底撤出所有美軍。這樣,美國人這一仗算是徹底失敗了。它所得到的,只是以數千具尸體和數萬軍人的殘肢斷臂,換取了一系列石油合同和武器訂單而已。它不僅給伊朗除去了一個心腹大患,還向伊朗連續伸出橄欖枝。它扶持的新政府由于宗教信仰和伊朗一致,因此兩伊關系非常密切。這是美國最不愿意看到的,但又不得不看。
美國人要走了,多么不甘心。伊拉克戰爭檢驗了美國正規軍的軍事能力,但同時卻暴露了美國戰略能力的低下。越戰已經過去了近40年,美國依然打不贏游擊戰。這讓它面對伊朗的軍事選擇時,猶豫再三后放棄了。當年毛澤東在美國從越南撤軍后說,如果美國在越南被打敗,那它在世界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敗。
果不其然,正是看到它的這個弱點,朝鮮變本加厲地開始欺負美國。美國不僅在伊拉克被打敗了,它現在在東北亞也正在被打敗。朝鮮不僅連續進行核試驗,還把導彈對著它的基地射--這就像一個人對著自己撒尿一樣,面對這樣的侮辱,美國的選擇是求助于聯合國。
伊拉克給它留下的教訓,可讓世界琢磨許多年。
第三節、血的四年:伊拉克戰爭的證明
導讀:這是接著上文展開的,不同的是,作者在這里開始講道理了,實際上就是在給美國人上課,告訴美國人,這個世界上不是什么地方、不是什么問題都可以用武力解決的。
2007年,伊拉克戰爭爆發四周年時。四年來,美國因為伊拉克戰爭而改變了世界,但伊拉克戰爭也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美國。就在這劇烈的雙向互動中,影響國際戰略格局的一些新跡象出現了。
一、"勝利"曇花一現,美國正面臨越戰式潰敗的前景。
關于伊拉克戰爭的最后結局,時至今日,世界輿論的主流看法已沒有太大分歧:在曇花一現的"勝利"過后,只是美國和美軍撤出早晚的問題。而關于"撤出早晚"的寓意,布什總統不久前在美國公共電視臺(PBS)的訪談節目中已經泄露天機:如果現在美國的政策不變,就會"慢慢地失敗",而立即撤軍則將使"失敗加速到來"。2005年當美國駐伊拉克大使館落成時,就有西方外交官譏笑和當年駐南越的大使館的屋頂一樣,非常適合接運撤退人員的直升機降落。
首先,美國在伊拉克遭遇到一個幾乎無解的軍事難題。2004年的時候,一個叫威廉·林德的美國學者就已經意識到,美國正在進行和即將面臨的大規模戰爭是"第四代戰爭",而"第四代戰爭標志著回歸到沖突的文化世界,而不僅是回歸到沖突的國家…… 在伊拉克進行的戰爭……僅是一根燃向一座軍火庫的導火線……美國占據伊拉克的時間越長,軍火庫爆炸的機會將越大。如果一旦爆炸,只有上帝才能拯救我們"。美國目前還沒有破解這種新型戰爭的辦法。這不是一道僅僅從軍事上可以解開的方程。布什總統曾于2003年5月1日就宣布伊拉克戰爭已經"結束",現在這位從未親自參加過戰爭的總統終于知道,從古至今戰爭可以單方面宣布開始,但卻不是單方面宣布結束就可以結束的。從戰爭"結束"至今,已有三千多美軍戰死,受傷人數達萬人。幾乎每死一個美軍,遙遠的美利堅合眾國都要抽搐一下,但伊拉克反美武裝和普通人,已經把戰爭當做一種生存狀態,不在乎時間和鮮血,要打多久就打多久;但貌似龐然大物的美國卻沒有這個底氣。美國總統布什今年1月決定向伊增兵萬。但對于43萬平方公里燃燒著的沙漠來說,這杯救火之水何濟于事?
其次,伊拉克戰爭的"黑洞"正在抽空美國人的錢袋子。據華盛頓戰略與預算評估中心計算, 迄今美國投在伊拉克的錢已達到或超過當年朝鮮戰爭費用的3610億美元,很快將接近越南戰爭。美國的經濟學家已經在爭論,當伊拉克戰爭的開銷超過一萬億美元的時候,美國是不是可以承受的問題。
再次,外交上美國在伊拉克空前孤立,形影相吊。去年3月19日,全世界的反戰浪潮風起云涌,今年更熾。與這一形勢恰成映照的,是當年浩浩蕩蕩的多國聯盟今天已經分崩離析,超過千人軍隊的國家只剩下英國、澳大利亞和韓國。就是這零星的幾個鐵桿嘍羅也迫于本國民眾的壓力,表示將盡快撤出。
最后,美國現政府在國內也陷入了嚴重的政治困境。始作俑者拉姆斯菲爾德已經"下課",當年力主發動伊拉克戰爭的其他美國"鷹"們也"眾鳥高飛盡";美國軍隊已出現捉襟見肘的兵力調動和士氣嚴重低落的問題;國會與政府之間,國會兩院之間,圍繞伊拉克政策已屢次發生爭吵和政策爭執。回想當年美國政府和國會同仇敵愾的氣氛,今天的一切令人不禁唏噓。
最近駐伊拉克美軍承認,伊拉克已進入內戰狀態--這就更麻煩了。美國最初入侵伊拉克的理由被自己一一否定之后,現在連這碩果僅存的*成就也開始風雨飄搖了。美國本已騎虎難下,現在更是進退兩愁。許多美國公眾和美軍官兵抱怨這場戰爭"看不到盡頭"。其實,怎么看不到盡頭呢?四十年前越南戰爭的痛苦一幕正以"昨日重現"的方式漸次然而迅猛地浮現出來!當美國2004年宣布薩達姆倒臺伊拉克新政府成立,響徹伊拉克各地的槍聲爆炸聲不是更稀疏而是更密集的時候,不少人就已經預言美國陷入了越戰式游擊戰的泥沼;到薩達姆2006年底被絞死而反美武裝氣焰更盛,連美國人也不再懷疑這一預言的可信性。雖然布什曾對一位共和黨大老表示"即使只有勞拉(第一夫人)和巴尼(愛犬)站在我一邊,我也不會撤軍 ",只怕形勢比人強。反抗美軍占領的槍炮聲,像一把頻頻落下的鐵錘,敲打在美國財政汨汨滲血的血管上,也敲在共和黨不斷下滑的民意支持率的玻璃板上。白宮發言人約翰德羅3月13日曾證實,五角大樓正在擬訂一項最新計劃,以備在目前"大舉增兵"戰略失敗或遭國會"修理"的情況下,將美軍分階段撤出伊拉克。彼得雷烏斯承認,單純依靠軍事行動已不能結束伊拉克目前的混亂局面,包括多方政治談判在內的非軍事手段將對伊拉克局勢產生重要影響。毫無疑問,美國已在為伊拉克戰爭準備"后路"。 問題在于,在美國最信得過的軍事手段尚且無效的情況下,"政治談判"又會有多大作用?看來,在體面的失敗和狼狽地潰敗的"兩敗"之間,美國目前還沒有拿定最后的主意。
二、美國錯估形勢迷信武力,再現"紙老虎"原形
美國絞死了薩達姆,但并沒有絞死伊拉克的反美抵抗;綿延不盡的伊拉克反抗力量雖然沒有力量把絞索套在美國總統的脖子上,但卻在一點點地絞死美國的大中東計劃和單邊主義。如果說越南戰爭的失敗,是因為越南有著社會主義陣營做后盾,有著中國和蘇聯直接的經濟和軍事支持,伊拉克反美武裝力量則幾乎是在世界"反恐"的全面孤立下,和人多勢眾的美國單打獨斗的。美國無力戰勝對手,完全找不到任何軍事上的借口。
造成伊拉克大局糜爛、自取其辱的根源,乃在于美國錯誤地判斷了世界形勢。蘇聯解體后,美國以為自己稱霸世界的障礙已除,于是恣意妄為,"9·11"事件發生后,又以反恐為名,大肆掃蕩前蘇聯的的勢力范圍,搶占世界戰略要地和資源,不惜重拾西方殖民者的衣缽。美國前國家安全顧問布熱津斯基在聽了布什1月10日關于伊拉克戰爭新計劃的演講后指出:"此次演講反映出對我們所處時代的嚴重誤讀,美國在伊拉克正如一股殖民勢力,但殖民時代已經結束。在后殖民時代發動殖民戰爭是自招失敗。這是布什政策的致命缺陷"。
美國犯的第二個錯誤是高估了自己的軍事能力。憑借與蘇聯對抗時留下的巨大軍事遺產,美國二十年來打遍全球,其中在南聯盟還帶領新"八國聯軍"創造了零傷亡勝利結束戰爭的先例。然而,細觀之下,這些軍事成就的取得,其實還是當年美軍的老套路。憑借強大的國力和技術優勢,美軍在現代歷史上一直都善于打拳擊式、對撞型的速決戰。面對一系列牛刀殺雞的高技術局部戰爭范例,世界驚呼美軍信息化的戰力如何了得,并由此掀起一場新軍事革命。但是,群龍無首、各自為戰、人數不多且完全沒有受過現代戰爭培訓的伊拉克反美武裝,僅僅憑著古董式的輕武器和原始的路邊炸彈,就像針刺氣球一樣地戳穿了當代美軍不可戰勝的神話。不管多么快速的反應能力和精確制導炸彈,都無法摧毀戰爭的基本規律。由曾經率領101空中突擊師進入伊拉克的美國陸軍學院參謀長戴維·彼得烏斯將軍,2006年編寫美軍新戰地手冊時,已開始強調"道義力量",認為"喪失道義合法性,必將輸掉戰爭",警告駐伊美軍"動用的武力越多,效果就越差……最佳的武器就是不開槍"。可惜的是,美國高層目前似乎還沒有從根本上改弦更張的意思,一些右翼智囊不著邊際地鼓吹攻打伊朗,進行"第四次世界大戰",五角大樓則還在沉迷于部署全球導彈防御系統和實施"一小時打擊全球"計劃。
伊拉克戰爭證明,美國在越南的學費算是白交了,四十年后,美軍不僅依然沒有學會打太極拳式的持久戰,也沒有完全從迷信武力的幻覺中清醒過來。但是,隨著伊拉克戰爭的喪鐘越敲越響,當初好戰的布什政府的確變的"溫柔"多了,這從美國在朝核問題上的一再讓步和伊核問題上的色厲內荏,以及面對查維斯挑釁性的外交布什高掛免戰牌等諸多方面,都可得到印證。毛澤東當年說,如果美國在越南被打敗,那就說明它在任何地方都可以被打敗。今天美國的對手們就是這樣看待美國在伊拉克的困境的。在美國,它自己可以認為這是適當的政策調整,而在它的敵人們看來,卻是美國已露出"紙老虎"的原形。由于伊拉克戰爭的損害,美國自冷戰勝利以來積累起來的大國形象已經千瘡百孔。如果它最后在反美武裝的槍口逼迫下不得不走,那就不僅僅是個21世紀的軍事笑話而已了,它將承擔嚴重得多的政治后果:美國動輒在世界上指手畫腳的軍事威懾將變得不那么可信。
三、世界進入單極化與多極化戰略對峙的轉折點
伊拉克戰爭是美國政治和軍事力量達到頂峰的標志,也是美國霸權野心盛極而衰的轉折點。
2003年以前,世人看到的是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美國,但2006年人們看到的"氣勢洶洶不可一世"的是美國的對手們。如果從整體上觀察,二十年來一直進行全球戰略進攻的美國,現在正在陷入各種反美勢力的全球反包圍。這一切的背后,正是美國軍事信用破產的直接結果。上世紀美國在越南戰場失敗,直接導致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高漲,今天歷史似乎又在重演。當年毛澤東說美國"十個指頭按著十個跳蚤,一個跳蚤都捉不到"。現在,美國在伊拉克連反美武裝這一只"跳蚤"也按不住,更不用說基地組織在全世界的無數只"跳蚤"和被美國認定為"邪惡軸心"的"跳蚤"。美國的政治和軍事手指沒有十個,而那些現實的和潛在的"跳蚤"卻有數十個之多。
種種跡象表明,自冷戰結束以來已經橫行二十多年的美國單邊主義戰車已經走進了死胡同。與此同時,蘇聯解體后世界格局單極化的政治形態,也終于開始發生逆轉。隨著伊朗、朝鮮、古巴、委內瑞拉等被美國壓制已久國家的強烈反擊,一直被鎖定為主要軍事戰略對手的俄羅斯也開始對美國"亮劍"。加上老歐洲原有的厭美國家越來越大膽地說"不",世界上多極化與單極化戰略對峙的時代,事實上已經到來。美國去年在《四年防務評估報告》中曾經警告中國、俄羅斯、印度、伊拉克等一大批中東國家、絕大多數中亞國家和拉美國家處在"戰略十字路口",前途未卜,值得警惕和防范,其實正反應美國有心但無力抑制多極化趨勢加速發展的憂慮。
第四節、短期內美國不會打伊朗
導讀:
2004年是美國對伊朗動武呼聲最強烈的一年,美國軍方還透出已制定"將死計劃",準備快速滅掉伊朗;更有軍方學者,用計算機模擬了全部戰爭過程。幾乎全世界的戰略分析家都認為美國對伊朗的戰爭箭在弦上。
但作者在《中國國防報》發表文章說:"美國對伊朗不過是一場戰略心理戰而已"。
一位中國將軍提醒作者此言冒險,萬一美國開戰,豈不影響自己聲譽?
作者于是又寫下此文,詳解美國短期不敢打伊朗的道理:
如果美國強行開戰,必將把石油價格打到天上,那樣,俄羅斯將會迅速復活蘇聯。等美國從伊朗撤軍的時候,一個強壯得多的對手,已經等在那里。美國的戰略家會做這樣的傻事嗎?
2004年歲末,當世界進入寒冷冬天的時候,關于伊朗戰爭的話題突然火爆起來。美國中央司令部司令阿比扎伊德將軍口頭警告"伊朗人不應忽視美國的海空軍力量",說"沒有人能從軍事上與美國抗衡"。他甚至提到了美國的核打擊--這可是一張不輕易動用的王牌。與此同時,美國也以實際行動向伊朗發出了警告:一是美軍正在距伊朗邊境45公里的阿富汗一側修建大型空軍基地,一是宣布向伊拉克大舉增兵。素有美軍急先鋒之稱的第82空降師重返戰場,老搭檔101空中突擊師也在準備中。
和山姆大叔的"罵罵咧咧""揎拳擼袖"相呼應,以色列一位戰略家直言不諱地說:以色列將在三年內對伊朗發動"防御性戰爭"。不應小看以色列很藝術的軍事表態。這個在兩次海灣大戰中都保持沉默的中東軍事強國,這個貫于以突然行動而不是外交辭令行事的鐵血國家,此時說出這樣的話來可謂意味深長。
伊朗毫不示弱,一連串十分強硬的政治回應之后,是各類軍事演習的頻繁展開,12月3日更舉行了有二十萬兵力和包括轟炸機、大型運輸機、導彈等幾乎所有重型兵器參加、范圍達十萬平方公里的空前規模的三軍聯合軍事大演習。代號為"神圣追隨者"的演習想定,美軍從伊拉克和海上兩個方向侵入伊朗,伊朗軍隊迅速集結并奮起反擊,打退敵軍。
伊朗民眾士氣高漲。2004年12月2日,約200名蒙面男女在德黑蘭*,宣誓自愿成為人體炸彈,以襲擊以色列和伊拉克境內的美國人。這是伊朗國民特別是青年學生的激情代表。
到了2005年底,一切都更進一步。美國一邊進行著最后的政治斡旋,一邊開始認真的軍事準備。哈佛大學的政治學者已經斷言2007年對伊朗開戰的條件都已經具備;以色列如果不是沙龍突然中風,調門可能更高。歐盟也開始對伊朗強硬起來。但伊朗不僅沒有絲毫讓步的意思,還幾乎關上了外交解決的大門。
強者蠻橫,弱者倔強。美以的言行和伊朗的態度,似乎在驗證著人們關于伊朗戰爭的猜測,并為這一急劇生溫的焦點火上澆油。人們不由得想到2003年那個不寒而栗的春天。以至于每一個談論世界政治和軍事話題的人都無法回避這樣的疑問:伊朗戰爭會發生嗎?會在什么時候發生?
一、美國、伊朗交惡的由來與美國20年前的大陰謀
問題的源頭要回溯到二十年前。自1979年伊朗發生*革命以來,美伊關系一直勢同水火。為此,1981年美國以高超的國際陰謀唆使愚蠢的薩達姆發動兩伊戰爭,讓*世界最強大的兩大國家力量自相戕殺。此后,伊朗漸成美國夙敵。2001年美國發生"9·11"事件,小布什總統更將伊朗與已成死敵的伊拉克和早就是世代死敵的朝鮮并列,宣布其為"邪惡軸心",仇視之意,幾近刻骨。2003年美國悍然發動伊拉克戰爭,一反常態以大規模陸軍參戰。項莊舞劍,意在沛公,那時美國就已經在動伊朗的腦筋了。陸軍是美國之"足",占領伊拉克除了改換政府的"政治任務",下一步勢必將以伊拉克為跳板,以各種手段分化、瓦解直至強力掃除伊朗、敘利亞等"絆腳石",以推行其雄心勃勃的"大中東計劃"。現在正是這個"下一步"漸漸逼近的時候。20年前美國使兩伊互成鷸蚌,今天,這個"漁翁"要走過來揀走已經筋疲力盡的獵物了。伊拉克戰爭剛結束,美國的大拳頭立即揮向敘利亞--當時懷疑薩達姆藏身在此。戰爭結束一年之后,美國終于回過味來,意識到伊朗才是"兩害相權取其重"的首選。于是,伊朗核問題浮出水面。與這一問題緊接著的是對伊朗動武的議論。熟悉國際事務的人們清晰記得,在伊拉克戰爭之前,朝鮮核問題就已經暴露出來,但直到今天,美國也沒有在正式場合發表過軍事"警告",倒是朝鮮不斷地對美國發出類似警告。不是美國有意"厚"朝薄"伊",而是在美國新一屆政府的考量上,伊朗的政治、經濟和戰略價值超過朝鮮,而外交阻力、軍事風險系數卻又大大小于朝鮮。
二、伊朗戰爭的一般邏輯:美國到了肢解蘇聯尸體收獲冷戰成果的時候。
世人關于伊朗戰爭的"期待"和擔心,是有道理的:一則好戰的美國小布什政府連任,使其先發制人的戰略和改造中東的危險計劃得以繼續,*色彩強烈的賴斯接任國務卿,只會為馬力強勁的美利堅戰車加大"油門"。小布什政府被稱為戰爭政府,上任三年連打兩場大仗。乘勝追擊再下一國,為本屆政府錦上添花的誘惑實在巨大。特別應該指出,小布什進行的那兩場戰爭并非簡單地是在為自己政府創造"政績",而是符合美國收獲美蘇當年冷戰成果、全面壓縮俄羅斯世界勢力范圍的大戰略的。南聯盟被美國撕碎之后,蘇聯超級大國的"遺體"已被肢解得七零八落,伊朗、敘利亞成為蘇聯留給俄羅斯碩果僅存的政治遺產。趁俄羅斯崛起尚早"一統江湖",畢其功于一役,將為自里根和老布什總統以來美國稱霸世界的夙愿畫一個完美的句號。所以,在美國政客的邏輯里,不管伊朗有沒有核問題,它都應該被"消滅",核問題只不過為美國提供了一個很好的提前動手的借口。同時,攻滅伊朗,還有從石油上遏止中國、控制歐盟的戰略效益。有此諸多戰略上的好處,為什么不打?二則以伊拉克戰爭得勝之師大軍壓境,虎視眈眈,當前美軍對伊朗的軍事態勢空前有利,且有鐵桿盟友以色列拔刀相助,軍事勝利把握很大;三則唇亡齒寒,伊拉克滅亡,伊朗頓失前敵。而目前國際政治格局失衡,沒有任何外部力量可以阻止美國,更沒有六十年前西班牙內戰時主持正義的國際力量武力介入的氛圍,伊朗只能面臨孤軍奮戰的困境。 "小敵之堅,大敵之擒也",結果不問可知。伊朗既滅,敘利亞將成美以囊中之物。正是看到這一世界政治寒冬的冷酷事實, 12月19日古巴全國舉行了 "2004戰略堡壘大演習"。在空襲警報的回蕩聲中,400萬古巴人軍民展示了"抵抗和戰勝帝國主義入侵的能力"。
一、軍事打擊伊朗的強烈呼聲和具體計劃:會出現伊拉克戰爭的翻版嗎?
鑒于此,一些歐洲和美國人在堅信美國軍事能力的同時,也毫不懷疑美國的動武決心,甚至設想了攻打伊朗的三種具體方式:"斬首領導人"、"清除核設施"、"推翻伊朗政權"。 美國著名的軍事情報網站"全球安全信息網"更刊登了一篇繪聲繪色的分析報告說:美國或以色列空襲伊朗的規模,應與2003年美軍對伊拉克的空襲類似,以B-2隱形轟炸機和F-117隱形戰斗機,同時對伊朗展開立體式的猛烈轟炸。前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官員麥德森透露,布什政府已經確定了具體打擊目標:位于波斯灣畔的布什爾核電站、位于中部的重要核設施、伊朗最高領導層成員以及德黑蘭等地的伊朗軍隊指揮部。最新一期的美國《大西洋月刊》報道說,美國國防部已完成了摧毀伊朗核武計劃的模擬戰爭演習。計劃設想對伊朗的戰爭將分三階段進行:先對掌管著伊朗的核和導彈項目的革命衛隊基地進行一天時間的空中打擊,然后對300個可疑的伊朗非常規武器地點和支援設施進行空中打擊;第三階段,美軍從伊拉克、波斯灣北部、阿塞拜疆、阿富汗和格魯尼亞四個方向同時進入伊朗,兩個星期包圍德黑蘭,扶持一個親美政府上臺執政。
從白宮傳出的消息還說,一旦開戰,以色列轟炸機將攜帶美軍提供的巨型掩體炸彈,同美軍一起攻擊伊朗。
這幾乎就是伊拉克戰爭的翻版。事實上這也是美國和以色列最拿手的現代戰爭方式:空中打擊為主,快速地面占領。
一些較有影響的美國政界和軍界人士也極力鼓吹對伊朗動武,認為錯過2005年,伊朗的核設施將開始運行,美國軍事打擊伊朗的"時間之窗"將會關閉。
此情此景和一年前的此時此刻驚人相似:作為美國戰爭機器中重要部分的輿論系統,先行預熱和啟動。甚至連炒作話題也和發動伊拉克戰爭時別無二致。
但是,歷史真的會重現2003年伊拉克戰爭的一幕嗎?
二、清晰而堅硬的"美國猶豫":投鼠忌器與力不從心
和大多數西方軍事理論家的預言相反,我以為美國目前對伊朗采取軍事行動的機率很小,特別在今年不現實,尤其是第三種全面入侵的極端方式幾乎就是不可能的--除非美國瘋了。美國越是說得煞有介事,越是讓人覺得虛張聲勢。拂去慣于遮蓋真實意圖的美式戰略煙幕,可以看到沙漠瓦礫一樣清晰而堅硬的"美國猶豫":
首先,伊拉克問題遠沒有達到"解決"的程度,美國這只超級老虎的肚子里,裝不下兩頭"沙漠駝鹿"。慘烈的費盧杰之戰和巴格達每天不絕于耳的爆炸聲證明,它還需要足夠的時間消化伊拉克。伊戰以來,美軍傷亡已經超過一萬余人,而這個數字還在沒有盡頭地增加著。伊拉克反美武裝的戰斗意志和能力,極大地影響著美國的戰爭意志和新的戰爭計劃。12月20日在白宮舉行的年終新聞發布會上布什承認,面對伊拉克殘酷的死亡場面,美國人的信心動搖了,"炸彈襲擊者顯然起到了作用"。美國一手策劃的伊拉克大選尚未開始,其國內宗教和民族沖突的內戰苗頭已現,"黎巴嫩"化當然是伊拉克人的不幸,那又何嘗不是美國"中東*化"的失敗?也許白宮主人和五角大樓的將軍們不能不屑一顧。在此之前,美國對伊朗采取大規模軍事行動--特別是入侵和占領,會不會使伊拉克國內的什葉派拿起武器支援伊朗,從而徹底攪亂伊拉克局勢,使兩伊變成一個戰場?而如果美國采用前兩種規模有限的"外科手術式"空中打擊行動,整個以色列和大部分美國在中東的軍事基地,將面臨著伊朗彈道導彈的有效反擊。伊朗沒有核彈頭,但是有化學武器。這種反擊,完全存在著使戰爭迅速升級的可能,從而使美國的雙腳都陷在兩伊酷熱的沙漠里。那些蒙面的伊朗男女"自殺炸彈",提前昭示了美國國際反恐"越反越恐"的悖論。普京幾天前在印度指責伊拉克已成恐怖分子的"孵化"基地,進攻伊朗,其實是"孵化"基地的再擴大。而美國借世界反恐之名行自家霸權之實的真面目進一步顯露,霸權主義制造恐怖分子的事實愈加明晰,將帶來怎樣的國際反彈?已經有報道指出, 13個國家將在2005年初或盡短的時間里,從伊拉克撤軍,伊戰聯盟正面臨徹底解體。此時,若美國冒天下之大不韙再打伊朗,會有多少國家附和?戰爭是政治的繼續,而不僅僅是軍事上的勝利行動,這是美國的戰爭計劃者不能不考慮的。
其次,以色列參戰,將在*世界引起怎樣的民族反應?新仇舊恨,拔出蘿卜帶出泥。
最后,伊朗人口七千多萬,是伊拉克的三倍,165萬平方公里領土且擁有完整的常規軍事力量和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伊朗經濟強勁,其國內政治基礎鞏固,同仇敵愾。美國在對伊拉克發動戰爭之前,已對其進行了十二年制裁,又借聯合國核查之名翻箱倒柜,把伊拉克的每一個角落都偵察得一清二楚。但所有這些戰爭之外的巨大優勢,美國目前對伊朗都不具有,美軍根本不能指望以現有屯駐中東的兵力兵器發起進攻,會出現伊拉克戰爭時摧枯拉朽的場景。對這樣一個未知數尚多的對手實施風險巨大的戰爭行動,美國現有的軍事準備遠遠不夠。此外,伊朗國際形象也遠非薩達姆時期的伊拉克可比,一些安理會常任理事國出于切身利益和國際道義的考慮,更加不會使美國圖謀輕易得逞。美國愿意再付出一次類似歐洲分裂的國際政治代價嗎?
除此以外,烏克蘭的政治問題幾乎使美歐、俄重開冷戰,而本·拉登的"核"反擊已獲得宗教允許;*得寸進尺,欲拖"大叔"下水等等煩惱,也都是讓美國分心的地方。
這還不算美軍逃兵在加拿大政治避難、前線士兵開小差、集體起訴美國國防部等等后院"火警"。
"故國雖大,好戰必亡"。美國已經有二十多年的時間沒有記起越南戰爭的往事了。連續的高技術局部戰爭的勝利,沖昏了某些美國軍人的頭腦,也使不少美國的右翼政客產生了近似狂妄的技術迷信。他們已經習慣于看著別人血流成河把玩零傷亡和低傷亡的巨大勝利。也許只有美國的鮮血才能讓他們自己清醒過來。伊朗就是一個可以讓美國流血、流很多血的地方。我不相信精明的美國沒有意識到這一點。
三、美國會在什么時候以什么方式解決伊朗?
美國肯定有著搞掉伊朗的意圖和決心,但不是立即,更不會首選軍事手段。利比亞不戰而勝的樣板對美國有著不能忽視的心理期待效應,另外,美國解決伊拉克問題的長期經驗,也完全適用于伊朗。我的判斷:美國將會施加包括國際社會的輿論壓力、外交圍困、經濟制裁和軍事威脅在內的綜合壓力,以促使伊朗從現有立場退步,先凍結其核計劃,然后再相機逐步削弱伊朗的綜合實力。在伊拉克問題獲得基本解決的時候,美國在保持國際政治高壓和經濟制裁的同時,可能會對伊朗采取有限的軍事行動,以削弱伊朗國家力量。待伊朗虛弱、孤立得和伊拉克類似的時候,那時才是一舉使用武力徹底解決伊朗問題的時機。美國現在所做的一切,不過是一場戰略心理戰而已,是對伊朗長期圍困性綜合戰爭開始的前奏。這是一個沒有刀光劍影卻又暗隱深沉殺機的序曲。它不值得焦灼,但不應該忽視。
第五節、即將打破蘇軍紀錄:美國還將在阿富汗挺多久?
導讀:
美軍在阿富汗苦寒的山溝里已經9年了。當年蘇軍正是在第十年的時候,收拾行囊,扛著尸體和骨灰盒倉皇離去的。美軍還會堅持多久?
和蘇聯一樣--蘇聯入侵阿富汗是為了進入印度洋,美國打阿富汗是為了控制中亞的里海油氣田。阿富汗的軍事力量,和兩個超級大國的軍隊從來不在一個級別上,但是,蘇軍已經失敗,按照作者的觀點,美軍也必將失敗,這是因為阿富汗民眾已經把戰爭當作一般生活狀態。他們可以祖祖輩輩打下去。哪支軍隊可以做到這一點?
從軍事上說,塔利班都是不穿軍裝的軍人,這讓那些昂貴的現代化武器系統,事實上無所用之。盡管美國目前還在向阿富汗增兵,但那些跟著美國人到處挨炸彈的歐洲人,似乎已經有點支持不住了。這和伊拉克戰爭后期的情況一樣,正是因為眾盟友的紛紛散伙,最后徹底影響到美國的戰爭決心。
美軍在阿富汗已經進入第九個年頭了,幾乎肯定要打破蘇軍在阿富汗堅持十年的紀錄。
對于基督教世界來說,2008年圣誕節來臨前的這個冬月是百年來最寒冷的。先是12月3號孟買大爆炸四百余人傷亡,作為追隨美國的代價,印度流下第一滴血;接著是12月7號,塔利班武裝襲擊巴基斯坦白沙瓦市,燒毀駐阿富汗北約聯軍后勤轉運站160多輛軍車。這是兩個互相關聯、遙相呼應的事件。美國已經知道,策劃孟買襲擊的武裝分子,得到了塔利班或"基地"組織的援助,加之正規軍后勤線幾乎同時被大規模攻擊,說明中南亞地區潛伏著巨大的恐怖襲擊"能量"。迄今為止,美國自2001年在世界展開的反恐戰爭,一直是在兩大地域--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大戰場--正規的軍事戰場和本國及盟國城市。但是,12月初一周內的兩大事件讓人們看到美國在兩大反恐戰場,同時遭遇重創。
如果我們稍放大一下視野,再看看伊拉克,還能感到更刺骨的寒意:美國已經和伊拉克政府簽訂協議,答應在2011年以前全部撤出;而英國將先走一步,2009年6月全部撤出伊拉克。遙想當年小布什政府左右開弓,大軍摧枯拉朽好不威風。僅僅8年過去,兩大戰場中戰績最輝煌的伊拉克即將鳴鑼;而曾經占盡優勢的阿富汗戰場,現在又噩運連連。不要小看了白沙瓦的大火。讓我們想想中國歷史上的官渡之戰,一支小軍竟敢斷一支大軍的糧道,這其中包含著什么喻示?曾經在世界上耀武揚威20多年的美軍,曾經在十年前科索沃戰爭中不可一世的北約大軍,面對一支只有輕機槍和火箭筒的非正規軍,竟然連自己的后方都保護不了,這又表明了什么呢?如果聯想到今年今年7月初,3架"支奴干"軍用直升機被塔利班完整劫走,反復搜索仍蹤跡全無;8月,塔利班一次伏擊擊斃擊傷31名法軍,讓愛出風頭的薩科齊趕到阿富汗吊唁;11月,武裝分子劫持 "悍馬",并開著它耀武揚威地兜風;燒毀12輛美軍后勤卡車。今年以來,塔利班重新掌握南部重鎮坎大哈,并不斷"北伐",在距離首都喀布爾幾十公里的地方設置據點,切斷從喀布爾到阿富汗南部地區的道路交通,并搶奪大量軍用物資;阿富汗現任總統卡爾扎伊也不得不私下和塔利班展開談判……就忍不住想到阿富汗正發生著重大的戰略轉折:塔利班在發動反攻!孟買和白沙瓦襲擊事件表明,塔利班已經將阿富汗戰爭擴大到了印度和巴基斯坦。
讓我們的視野再放大一些。2008年8月發生的俄格沖突,迅速演變成俄美(西方)戰略對峙,美國至今處于下風;而金融危機不合時宜的爆發,則讓美國多年來咄咄逼人的政治、軍事氣勢幾乎泄盡。有人在說伊拉克戰爭和阿富汗戰爭是美國最大的爛賬,"次貸"只是金融危機的導火索而不是炸藥包。其實,兩大戰場的頹勢和金融危機是互為因果,并在惡性循環著。很多人都被美國和歐洲在金融危機中的手忙腳亂迷住了眼,但基地組織和塔利班卻敏銳地發現這是一個趁火打劫的戰略良機,于是迭出重手,忙上添亂、火上澆油,讓美國焦頭爛額。僅憑這一點,就可以看出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是一個不可小瞧的"狠角色"。當年靠著2美元的水果刀制造出 "911" 驚世駭俗事件的恐怖分子,又一次讓世人大開眼界。
毫無疑問,這兩次事件在全球軍事和政治領域的非主流舞臺上,悄悄地展現了出了一個基本明確的態勢:那就是美國8年前領導的反恐戰爭,正在全面持久戰中敗下陣來。觀察美國反恐戰爭,最容易陷入的誤區就是直接對比雙方的軍事力量。這已經導致西方傳統軍事學原理,無法解釋目前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弱攻強守"的"反常"現象。由于美國和西方長期把持世界話語權,反恐的口號下掩蓋了太多的真相。現在是該適度還原世界本來面目的時候了。
如果把政治、軍事和其他所有要素聯系起來看,美國及其率領的西方軍隊,在伊拉克和阿富汗進行的戰爭,本質上就是一場充滿宗教和文明沖突意味的"新十字軍東征"(布什在伊拉克戰爭之初曾脫口而出這句話)。雙方對陣的每一個"戰士"背后,都站著無形的文明、信仰。綿延幾百年的十字軍東征無功而返的歷史,已經證明了這種"文明"和靈魂層面上的戰爭只有血腥殺戮而沒有最后征服的結果。拋開種種遮掩可以看出,今天兩個戰場上戰爭的實質正是無形的靈魂與信仰之戰,武器只不過是雙方的戰場"道具"。 近代史上西方靠著武器的先進幾乎占領了全世界,而正是因為遭遇到"靈魂"陣地的阻擊,西方軍事力量始終無法完成在*文明地區的征服。只有這樣才能解釋,美軍和北約聯軍,雖然在現代化武器系統上先進于伊拉克反美武裝、塔利班和基地組織好幾代,但卻不能戰勝對手,還導致美軍和北約聯軍目前在正規軍事戰場,由最初的攻勢漸漸轉為守勢和防不勝防。
在"精神"這個根本原因之外,是軍事上的其他基本規律在起作用。首先,美國和北約聯軍沒有遵循"兵貴勝不貴久"的古訓,勞師遠征陷入持久戰,以致師老兵疲。美國和北約聯軍昂貴而龐大的武器系統,對于分散且平民化的對手無所用之,其對國力耗損巨大的弱點卻暴露出來,而后者無此顧慮,一個失血的巨人和一個健康的小孩捉迷藏,誰能玩到最后?由于阿富汗苦寒貧瘠,美國和北約聯軍無法因糧于敵,必須自備后勤,這就給對方以可趁之機,反成軟肋。其次,美軍和北約聯軍為維和而來,而伊拉克反美武裝、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皆以戰爭為生存常態,前者以生為要,后者視死如歸。雙方的意志力誰更持久不用比較即可分出。前者必須經常輪換,而后者可以祖祖輩輩打下去。誰更適應戰場的物理環境和心理環境?"適者生存"的規律在這里意外地發揮著作用。有這樣一個數據:今年塔利班通過鴉片貿易獲利5億美元左右--這可是在全世界封堵下完成的。這就是塔利班"生命力"頑強的證明。一方面是美軍和北約聯軍后勤不濟,一方面卻是自己的自給自足。
現在看,美軍和北約聯軍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戰場當時都犯下了同一個戰略錯誤:只有擊潰,沒有殲滅。這等于只搗毀了"老鼠窩",而把"老鼠"趕了出去。在"精神"的凝聚下,這些"老鼠"又重新集合并繁殖發展,卷土重來。但這也是一個無法避免的戰略錯誤:美國和北約聯軍的強大軍事力量,并不是為這種"隱形敵人"準備的,正如高射炮可以*但不能消滅蚊子一樣。新任美軍駐伊拉克司令已經意識到只憑軍事手段無法解決問題,而我認為,美國人很快也將意識到阿富汗戰爭可能更麻煩。
跳出對陣的雙方看,伊拉克戰爭也好,阿富汗戰爭也好,其實都是直接服務于美國全球大戰略的"戰略性戰爭"。前者是出于拔除俄羅斯國際政治據點,控制石油打壓歐元的所謂"大中東計劃",后者則是為了提供駐軍中亞的接口,以推動北約東擴,擠壓、肢解俄羅斯的大戰略目的。從這一宏觀視角解讀,不難判斷美國下一步的戰略動向:由于伊拉克戰爭已經部分完成戰略目的和應對金融危機的急需,美軍將在幾年內逐步撤出,但將留下重返機制;而在阿富汗,盡管局勢惡化,美軍不僅不會撤出,還會大力加強。這是因為隨著俄羅斯的迅猛復興,美國已重新把俄羅斯確定為主要戰略對手,今后一切戰略的核心,都將圍繞俄羅斯來設計,格魯吉亞沖突和目前打壓石油價格的舉措已經把這一趨勢展現出來。作為主要角力的舞臺,中亞和東歐的戰略地位將日益凸顯,因此阿富汗的反恐大旗,不僅不會因為塔利班的反撲而倒下去,反而會因此更高的豎起。奧巴馬還沒有上臺,就宣布將增兵阿富汗4000人。這點兵力對于眼前的戰爭形勢只不過杯水車薪,但這是一個政治信號。美國可能已經知道,它在軍事上贏不了塔利班。但美國的著眼點本來也不在塔利班,它要的只是阿富汗戰爭為它提供的政治和地理的"戰略支點",以"項莊舞劍"。如果只是單純的美國和北約聯軍對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戰爭,8年的時間不算短,再有4年阿富汗戰爭的時間就超將過越南戰爭,有著慘痛教訓和商人化實用主義的美國,在金融危機的當口不會不考慮撤軍問題。但出于扼制蘇聯復活,策應獨聯體加入北約,統領北約和歐洲的美國大戰略考慮,美國決不會推倒自己千辛萬苦壘起來的阿富汗--中亞--東歐--北約多米諾骨牌的第一張。盡管它心里非常清楚自己正走在當年蘇聯折戟沉沙的老路上。
由于美俄戰略較量不是一朝一夕可以決出勝負的事,可以肯定的說,美國和北約聯軍的阿富汗戰爭還要繼續打下去。最近美國準備把北約聯軍后勤基地轉移到中亞的考慮,就證明了這一點。美國可以從伊拉克的泥潭里拔出自己的一條腿,但還將在阿富汗滾燙的釜底上咬著牙堅持。美國到底能站多久?喜歡說變革的年輕的美國新總統也許會給世界一個說法。
第六節、2009年:世界軍事主舞臺不在中東而在中亞
導讀:
這是一篇全景展望式的文章,發于2009年初的上海《第一財經日報》上。其時,中東戰爭正打得熱火朝天,但是作者卻斷言本年度世界軍事舞臺不在中東,中東現在的一切都是在拉開大幕,真正的舞臺在中亞。就像拳擊比賽,重量級選手上場之前,先有幾個輕量級的選手上場活躍一下氣氛一樣。而今已臨歲尾,作者的預言已可以印證:俄美幾個回合過后,美國已宣布放棄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而俄羅斯也同時宣布撤銷部署瞄準美國反導基地的導彈。這些舉措看似風平浪靜,其實比中東那種血火硝煙深刻得多。
同一時間,北約最高司令警告說:北約可能與俄羅斯在北極發生戰爭;而俄羅斯立即修訂軍事學說,毫不含糊地說要首先使用核武器,而且只要是自己的朋友請求,俄羅斯將毫不猶豫地使用軍隊。
兩個小孩打架沒有多少人擔心,要是兩只老虎怒目而視并且躍躍欲試,那人們會是什么感覺?
中東和中亞的情勢類此。
以色列與哈馬斯打得起勁,還發起了地面戰。可以說以色列拉開了2009年的世界軍事大幕。但遺憾的是,這一年的軍事主角,卻不會是它。隨著以色列開始地面戰,這場以搜尋哈馬斯戰術導彈為目的的戰爭,也就接近尾聲了。不因為別的,就因為以色列害怕打持久戰。而地面戰最容易導致持久戰。在對哈馬斯和真主黨的前兩次地面戰中,以色列都吃了虧。所以,以軍以坦克擴大一下空中轟炸效果,嚇唬一下哈馬斯,撞撞、壓壓,就得趕緊走。不然,哈馬斯就會從廢墟中鉆出來,其他外援的武器或基地組織也可能會鉆出來,那以色列軍就難以脫身了。別看以色列人說的硬氣,不打服哈馬斯不撤軍。兵法講"合于利則行,不合于利則止。它的坦克在加沙轉一圈就得回去。由于哈馬斯軍事反擊能力有限,更由于巴勒斯坦人的分裂,哈馬斯不會追擊。以軍一走,戰事就結束,以后就轉向外交扯皮。連帶地,2009年世界軍事開幕式同時結束。俄羅斯有軍事專家說,這場戰爭會引發世界大戰,日本有軍事評論員也說會引發第五次中東戰爭。我認為都不會。首先,以色列沒有挑起地區乃至世界大戰的意圖,這也是美英支持它的原因。美國政府交接在即,新中東政策正在醞釀之中,美國不允許、以色列也不會此時攪局。以色列此戰就是要把哈馬斯手上的導彈摧毀掉,免得它用來轟擊以色列的核設施和核武器庫,這是致命的危險。它并不想將戰火擴大到其他地方。而以色列在中東的主要對手之一的敘利亞,既無戰勝以色列的實力,更無和以開戰的打算。伊朗和美國及西方的問題還在糾纏中,對以色列加倍提防,雖然嘴上強硬,但實際上更不愿意主動招惹以色列。敘、伊不打,誰會動手?以色列正是看到中東無人管,國際上還有人支持自己這一點,所以,放手大打哈馬斯,其猛烈和血腥程度為歷次中東沖突所罕見。正是由于沒有外力介入,所以此戰來得快,去的也快。
南亞,印度對巴基斯坦氣勢洶洶,劍拔弩張。但我斷定,它不敢打。別看它裝的跟真的一樣,中國特使去調解它還故意不接待。其實,真放開了它,它也就泄氣了。原因很簡單:雙方都是核國家,不會最后分輸贏的。再說,打巴基斯坦師出無名。孟買是恐怖分子干的,怎么能讓巴基斯坦政府負責呢?印度強行開戰,只能對美國在阿富汗的行動釜底抽薪。巴軍再也顧不上幫美軍打塔利班了,所以美國不同意印度打。印度敢不給美國面子嗎?印度的戰略是在大國間搞戰略投機,和美國鬧翻,不符合這一戰略。這是第二層意思。第三,它還要看看鄰居干不干。城門失火殃及池魚,印度應會三思。總之,印度就是擺個樣子給它的老百姓看看而已,平息一下公眾的怒氣,然后找個臺階下。 所以,印度那邊也不是2009年的主要軍事舞臺。
真正的軍事舞臺在阿富汗。這是由美國的既定戰略決定的。奧巴馬還沒上臺,其對外戰爭政策已露端倪:那就是從伊拉克撤軍,向阿富汗增兵。從拔掉俄羅斯世界戰略據點的意義上說,美軍在伊拉克已經完成使命,但中亞事關美國和北約戰略全局。美國的既定目標,是成為世界帝國。為此,必須首先包圍和削弱當今軍事實力最強,最有成為超級大國潛力的俄羅斯。美國近年來的顏色革命、再中亞國家駐軍、北約東擴、在東歐部署反導系統,俄格沖突引發俄西對抗等,都是美國大戰略下合乎邏輯的展開。這個過程剛進入短兵相接的階段。美國這一階段的目標是把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等拉入北約,徹底肢解獨聯體,然后繼續圍裹俄羅斯。美國在阿富汗的軍事行動,就是為它的中亞戰略提供接口的。如果我們回顧一下21世紀的短短8年可以看到,正是以反恐為名的阿富汗戰爭,使美軍進入了中亞;而上述的一切變化,正是始于美軍進入中亞之后。2008年俄羅斯全球發飆,戰略轟炸機和航空母艦全球巡航,還跑到美國后院演習,鬧得世界上"冷"風嗖嗖。美國政府更替,但設計國家利益方面,是不會有大的調整的。雙方在中亞的較量將繼續。而這一背景,決定了阿富汗的戰事還將繼續。
阿富汗來說,最近兩年來,塔利班反擊力度空前,占領了阿富汗大部分地區,迫使總統派出特使和他們談判。2008年底竟連續焚燒北約聯軍后勤轉運站數百輛軍車,現在又逼近首都喀布爾。這種形勢,也迫使美國必須考慮在新政府上臺后在阿富汗有所行動,壓制塔利班的氣焰,鼓舞聯軍的士氣。這就是美軍宣布近期向阿富汗增兵的原因。鑒于此,我預料阿富汗在2009年會有較大規模的戰事。阿富汗已經打成了持久戰。美國的攻勢贏不了戰爭,但會讓這場戰略拉鋸戰再多幾個回合。
至于中亞,由于俄羅斯在格魯吉亞戰爭中的兇悍表現,某些小國直接向俄羅斯發起戰爭行動的可能性可以排除。當同樣是因為俄羅斯的兇悍,將加劇這些國家的離心力,從而加劇政治層面的暗斗。軍事是政治的繼續,不是炮火硝煙的代名詞。所以,盡管沒有刀光劍影,但依然扣人心弦。
中亞之外最吸引人的要數索馬里國際艦隊搜剿海盜。對于世界軍事格局,這只能算是個花邊新聞。因為索馬里海盜的根源在于其國內政治經濟局勢,各國去再多的軍艦都不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由于索馬里不是世界戰略要地,故大國政治家不會在這里花心思,此話題因此將很快失去新聞價值。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