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年來,西方媒體不斷報道津巴布韋政府“無償沒收白人農民的土地”的消息,當然也不會遺漏“該國總統穆加比是個典型毛派暴君”的指控。
實際上,穆加比擔任總統已20年有余,然而迄今該國70%的可耕地仍舊掌握在占全國人口不到1%的白人手上(農場主人數不到5000人),以土地改革的速度觀之,穆加比既沾不上毛澤東的邊,甚至遠遠落于蔣介石之后。
津巴布韋的前身為羅得西亞,其土地于19世紀末基本上已遭來自英國的殖民主義者分光、搶光。1923年正式成為英國殖民地。1965年當地白人主導的政府宣布脫離英國獨立,雖然如此,背地里仍舊繼續受英國政府遙控。在這100多年的漫長殖民奴役過程中,黑人、黑奴自然不曾得到過白人政權與奴隸主的分文賠償、補償。70年代,羅得西亞黑人解放運動風起云涌,局勢急轉直下,由是迫使英國政府出面調停,于1980年始成立黑人執政的津巴布韋國,其第一任總統即為積極推動解放運動的穆加比。
1980年進行談判時,英國、美國(幕后)答應向黑人政府提供贖買白人土地的基金。在此條件下,黑人政府便痛快地在憲法中加入“不得無償沒收土地”的條文。其后,英、美政府百般借故推托,基金便成了一塊不到位的畫餅。經過長期的無效交涉與等待,10年后穆加比政府才爭取到議會三分之二多數,將憲法修改為“不得無償沒收土地,但政府為公益征收的土地除外”。換言之,政府將以“公益目的”為由,將白人地主的部分土地充公。
盡管如此,穆加比仍不放棄溫和辦法,敦促英、美政府實現諾言,但每次達成的協議均為下屆政府推翻。以布萊爾首相為例,最后便干脆明言“不愿承擔殖民主義時代的包袱”。
90年代末期,風不調、雨不順,津巴布韋經濟情況嚴重惡化。白人農場向來種植外銷導向的經濟作物,尤其在美國廉價玉米充斥國際市場的壓力下,津巴布韋白人農場主早已放棄種植作為黑人主糧的玉米。 結果,90%以上的玉米生產均是在最貧瘠的土地上由黑人農民提供。1998年,津巴布韋政府正式宣布即將進行土地改革(征收白人土地)。美國、英國、世界銀行、歐洲聯盟則相繼以“取消對該國的一切援助”、“進行經貿制裁”作為答復。
由于20年的希望、等待、交涉再三落空,政府宣布的土地改革又遲遲不予執行,當年為解放而戰的退伍老兵終于按捺不住,搶占了一些白人農場主的土地,并導致雙方數十人的傷亡。穆加比不論是如西方媒體所報道的“為了贏得選戰”,或為了平復黑人老戰友的不滿,此時勢無放棄征收白人農地的道理。
據了解,津巴布韋政府的土地改革措施也并非如西方報道的“掃地出門”,而是讓白人農場主在平均占有的12000公頃農地中,保留300至500公頃。至于多余的農地則于2003年底前分給黑人農民。如今,白人農場主遵照政府規定放棄農地的限期雖然已過,但僅有極少數白人主動予以配合。估計征地政策將于數日內雷厲風行,屆時西方媒體難免又大肆渲染一番。目前西方國家在經濟制裁之外尚無采取任何軍事干預的跡象。之所以如此,主要原因在于津巴布韋白人人口太少,黑人太多,白人太富,黑人太窮,極端的對比使得西方國家無法公然進行軍事干預。
津巴布韋之受到西方國家的歧視待遇,除了上述的土地不均問題之外,更加使西方關切的是,一旦津巴布韋的土地改革運動順利推行,必將對南非、納米比亞、肯尼亞、贊比亞等南部非洲國家造成骨牌效應,原因是這些地區的最好耕地至今仍舊掌握在白人手中(南非白人土地占可耕地的90%)。果真白人利益受損,西方對非洲的影響力也就相對下降。正是出于此緣故,西方對穆加比的譴責不絕于耳,使得不明就里的人還真以為非洲出了個毛澤東。2002/8/17
后記: 西方對津巴布韋進行經貿制裁和逼債后,并沒減緩土改的速度。迄今,約有70%的農地已轉讓給黑人。由于接連4年的干旱,再加上黑人缺少資金與農業技術,其經濟發展停滯不前,本年4月份通貨膨脹甚至一度高達10倍。盡管如此,在大批黑人獲得農地的情況下,社會治安相當安定,西方撤出的資金也陸續有印度、中國、伊朗等亞洲國家來替換。2006/11/02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