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在仁川實施登陸后的登陸場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火箭炮趕赴朝鮮戰場
美軍曾經在朝鮮海岸部署的航空母艦
中國人民志愿軍的坑道彈藥庫
實質是軍事平衡被破壞
近來,朝鮮半島局勢日益升溫,如果我們排除美國宣傳機器的聒噪,冷靜觀察一下朝鮮周邊各方核力量對比,就不難發現,與美、日、韓相比,朝鮮的核能力是最微不足道的。美國是世界上最強大的核國家自不必說;日本有51座核反應堆,儲備的核原料足夠制造3000
~4000個核彈頭;南韓也有7座核反應堆;朝鮮僅有3座小功率核反應堆,最理想條件下只能年產4~5枚核彈頭。由此可見,所謂“朝鮮核危機”和所謂“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武器問題”一樣,無非是美國為了發動戰爭而制造的又一借口而已。
中國對朝鮮危機既不能無所作為,也不能人云亦云,否則只能一再陷入被動,使中國利益受到損害。筆者認為:朝鮮核危機的實質是朝鮮半島安全平衡被破壞,根本解決之道在于恢復軍事平衡。
50年來的核軍事平衡
1945年,美、蘇軍隊分別占領38線兩側時美國處于核壟斷的優勢地位。1949年,蘇聯爆炸第1顆原子彈,美國喪失核壟斷地位,但仍然掌握著核優勢。1950年朝鮮戰爭爆發后,每當美國軍隊在朝鮮遇到挫折,美國就計劃在戰場上使用原子彈,但都因畏懼蘇聯的核反擊而放棄。1953年,蘇聯氫彈試驗成功,此后蘇聯一直大力發展火箭核武器,在核力量方面極力追趕美國,直到20世紀70年代美蘇建立核均勢。
1991年蘇聯解體之前,蘇聯為朝鮮提供了核保護傘。
50年來的常規軍事平衡
從二戰結束后,美國以強大的綜合國力作后盾,其常規軍事力量僅次于蘇聯,遠遠超過中國。但是經過3年朝鮮戰爭的較量,50年來,雙方的軍事力量在38線形成了對峙。這說明中、蘇、朝與美、韓等國常規軍事力量建立起了長期的軍事平衡。對此,可以從時間、空間、戰略、戰術等層面詳細分析。
從時間層看,3年的朝鮮戰爭中,由于當時技術條件限制,擁有強大火力的美軍在夜晚無法充分發揮自己的優勢,而中國軍隊的大部分軍事行動都是在夜幕掩護下進行的。簡單的說,白天屬于美、韓軍隊,夜晚屬于中、朝軍隊。雖然中美雙方國力差距巨大,但至少在時間層上,處于平分秋色的地位。
從空間層上看,美國強大的海、空軍牢牢地掌握著海上、空中的優勢。而中、朝軍隊在地面和地下占有優勢,因此空間層同樣建立了雙方的力量平衡。
在海上,美軍的仁川登陸戰役一舉擊敗朝鮮人民軍的南下攻勢,顯示了海上力量對半島作戰的強大影響力。但是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之后,美國的海上優勢被中國軍隊強大的兵力所抵消。朝鮮戰爭后期,中朝軍隊在朝鮮東、西海岸建立了強大的海岸防線,在保持38線方向充足的作戰兵力的同時,還在戰線后方的縱深地域保持了強大的機動兵力,因此美國即使再進行仁川規模的登陸戰役,也不會對戰局產生根本性的影響,甚至還有可能因為過多地抽調正面戰線的兵力導致正面戰線被突破,或因登陸兵力不足而被圍殲。因此,朝鮮戰爭后期美國的海上優勢已經不能對戰局造成決定性影響了。
在空中,美國空軍一直掌握著朝鮮大部分地區的制空權。美國空中優勢對戰局的影響力是巨大的,不但造成中、朝軍隊大量傷亡,而且由于美軍從空中對中、朝軍隊的運輸線的攻擊,遏制了中朝軍隊向南方進攻的能力。可以說,空中優勢是美國軍隊沒有被趕出朝鮮半島的主要原因。
在地面,優勢則在中、朝軍隊一邊。朝鮮多山的地形限制了美軍占絕對優勢的機械化作戰能力,特別是美軍大量的坦克無法發揮突擊作用,只能作為活動火力點使用。美軍強大的炮兵是美軍地面部隊的火力支柱,在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作戰初期,由于志愿軍主要裝備輕武器,炮兵很少,所以美軍炮兵造成的威脅很大。志愿軍發動的前幾次戰役都是運動戰,因為沒有充足的炮火掩護,很難在一個固定戰線上立足。后來志愿軍改裝了蘇聯裝備之后,逐步建立起強大的炮兵部隊,這才有條件建立起連續的戰線,與美軍進行陣地戰。但在美軍強大的空、炮火力威脅下,真正能牢固的守住這條戰線,還得依靠地下坑道工事。
地下層往往被忽略,但這實際上是朝鮮戰爭對世界軍事學術發展的一個重大貢獻。坑道工事并不是朝鮮戰爭才有的創舉,但在朝鮮戰爭中得到了廣泛的應用。由于朝鮮半島地形狹窄、多山地的特點,朝鮮戰爭后期中、美雙方都建立了連續的坑道工事,由于坑道工事特有的堅固性(當時威力最大的炸彈也無法摧毀處于山體內部幾十米深的坑道),在攻擊以坑道為骨干的防御體系上,中、美雙方都陷入了戰術僵局。第1次世界大戰中,也曾經出現過類似的情況,當時由鐵絲網、重機槍、塹壕構成的野戰工事遏制了雙方的進攻,直到英國發明了坦克才打破了這個戰術僵局。但是在朝鮮的山地,坦克也無能為力。美國方面對攻擊中、朝坑道防線進行的最大一次努力就是著名的上甘嶺戰役,上甘嶺戰役的失敗不但從戰術角度證明了當時的美國軍隊沒有能力突破中朝軍隊的坑道防線,而且打垮了美國將領和士兵的信心,從此,美軍再也沒有發動過大規模陣地進攻戰役。
中、朝軍隊在攻擊美、韓軍隊坑道防線時同樣遇到困難,盡管中、朝軍隊的炮兵已經很強大了,局部地區甚至壓倒了美軍炮兵,但是后勤運輸能力仍然是限制中朝軍隊突破美軍堅固陣地的“瓶頸”。經過長期準備之后,志愿軍發起了金城戰役,這是朝鮮戰爭中突破坑道防線的一次成功的實踐。雖然金城戰役的主要對手是南韓偽軍而不是美軍,但至少打破了攻擊坑道陣地的戰術僵局。金城戰役之后,美方迅速同意簽字停戰。
坑道不但在防御方面發揮了巨大作用,對于中朝軍隊來說,坑道在后勤運輸方面也有著巨大的價值。朝鮮戰爭初期,由于志愿軍主要使用輕武器作戰,雖然后勤保障能力低,但是對運輸量的需求也較小。志愿軍換裝了蘇聯裝備之后情況就不同了,沒有強大的保障能力,大炮就不能發揮作用。由于戰爭后期中、朝軍隊建立了密集的地下倉庫網絡和防空警戒網絡,雖然美國空軍仍然控制著朝鮮的天空,但中朝軍隊依托防空網和地下倉庫網,采取短途接力運輸方式,大大減少了空襲損失,增加了運輸量,也就是增加了中、朝軍隊的進攻能力。
軍事平衡新的變化
50年的時間,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構成朝鮮半島原有軍事平衡的很多因素都不存在了。
蘇聯的解體,朝鮮喪失了核保護傘。朝鮮半島核力量處于完全失衡的狀態,因此美國的核武器政策越來越“積極”,這一點是出現所謂“朝鮮核問題”的主要原因。
常規力量方面,50年里,美軍也發生了很大變化。應該說,美國人是善于學習,善于總結的。針對朝鮮戰爭中暴露出來的問題,美軍一直在不斷改進自己的裝備、技術、戰術。
從時間層上看,美軍的夜戰能力有了極大提高。美軍大量裝備了先進的夜視裝備。在最近的幾場戰爭中,美軍不但能打夜戰,甚至開始主動利用夜幕作為發起攻擊的掩護。僅僅增加夜視器材只能緩解而并不能改變夜間作戰的根本困難,美軍近年來發展的網絡化指揮和全球定位攻擊能力才是美軍夜戰能力真正提高的地方,因為對于全球定位攻擊武器來說,白天和夜間是沒有差別的。雖然現在還不能下結論說美軍已經掌握了夜戰優勢,但是可以肯定,50年前那種“白天是敵人的,夜間是我們的”理想情況已經不存在了。
在空間層方面,朝鮮半島地區總體上的海空優勢仍然在美國一邊,而且從打擊力量角度看,現代海、空軍對地攻擊能力大大增強了。50年前的美軍艦艇只能用艦炮火力攻擊海岸目標,現在從艦艇上發射的巡航導彈可以打擊數千千米外的目標。朝鮮方面的進步是擁有生產地對地戰術導彈的能力,可以打擊朝鮮半島上的美軍基地,但是單純依靠一種武器是不能從根本上影響戰爭的結局的。而且美軍戰機還可以利用航母和日本的基地。朝鮮的地面部隊規模很大,但基本裝備仍是20世紀60年代的,即使對南韓軍隊也不占優勢。而美軍裝備了大量直升機,這對提高美軍山地作戰能力有很大幫助。
現在朝鮮半島上軍事力量的平衡也向有利于美國的方面傾斜,美軍在夜戰、山地戰能力方面已經取得很大進步。唯一的疑問就是在地下層。朝鮮戰爭結束后,朝鮮一直沒有放松國防建設,在原有坑道工事的基礎上,建立了大量深層地下工事,不但可以儲備兵員、物資,朝鮮人民軍的炮兵、導彈兵、和殲擊航空兵也可以依托地下工事作戰。這種工事足以抗擊美國最新式的常規鉆地炸彈的攻擊,美國的武器庫中,除了核鉆地炸彈之外的其他武器都對其無可奈何。因此,微型核武器成了美國國會的“明星武器”。
朝鮮問題上各方的利益衡
朝鮮核問題關系到中、朝、美、韓、日、俄等國的切身利益,各國的利益是不同的。
對朝鮮來說,由于面臨嚴重的經濟困難,主要問題是爭取一個有利的外部條件,渡過危機發展經濟,同時還要在困難的時候維持國防力量,但是靠朝鮮有限的國力恢復對美、日、韓的軍事平衡是不可能的。
美國在蘇聯解體之后已經轉守為攻,四處出擊,擴張自己的勢力。肢解南聯盟、占領伊拉克就是典型的例子。在朝鮮,美國明確提出顛覆朝鮮政權(所謂政權更替),最終也是為了盡可能擴張自己的勢力范圍。其手段有經濟封鎖、政治顛覆、挑起軍備競賽、甚至軍事打擊、全面入侵。這些手段在伊拉克問題上已經得逞,因此就進一步降低了美國對朝鮮發動戰爭的門檻。需要特別說明的是,美國兩黨在擴張美國利益問題上沒有任何根本區別。歷史上杜魯門與艾森豪威爾都曾經試圖用戰爭手段解決朝鮮問題,1994年克林頓政府的“5027計劃”與2003年小布什政府的“5030計劃”也都企圖用戰爭手段顛覆朝鮮,甚至在主動使用核武器方面都是共同的。
日本在朝鮮問題上不但全力支持美國,甚至還制定過日軍單獨空襲朝鮮核設施的計劃。可見日本右翼勢力是企圖利用朝鮮問題推進核武裝,重走軍國主義道路。還應該清醒地看到,以1987年日本右翼分子破壞周恩來總理詩碑事件為標志,即使沒有朝鮮問題,日本也一直在耍伎倆,有步驟的修改憲法、向海外派兵、突破國防預算限制等等。
對韓國來說,在和平環境下發展經濟,最終和平統一國家是最理想的。但是韓國經濟嚴重依附日本、美國,政治軍事對美國依賴性更大,長期受美國控制。因此歷屆韓國政府在朝鮮問題上都沒有自主權。雖然韓國民間會產生激烈的民族主義情緒,但是這些只是在競選時被利用而已,每一任新總統上臺,在經濟和安全問題上最終都要看向美國的臉色。
對中國安全利益的影響衡
由于中朝兩國山水相鄰。1千年以來朝鮮半島的安全一直與中國密切相關,歷史上唐、明、清等朝多次出兵抗倭援朝,以及1950年中國出兵抗美援朝,都是源于中國的安全利益。今天,即使重新審視國家利益,中國和朝鮮的利益仍然是緊密相關的。中國主張朝鮮半島無核化,因為中國需要一個長期的和平建設環境,目標是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所以中國希望維持朝鮮半島的和平。
假如美國顛覆并占領朝鮮,將改變東北亞安全形勢。中國將喪失400千米安全縱深,美、日聯盟的軍事力量就一直會推進到鴨綠江。屆時,中國不但需要在整個鴨綠江沿線重新布防大量精銳部隊,而且隨著每次美軍演習,中國都需要采取應對措施(現在這一壓力由朝鮮承擔著)。如果美軍在朝鮮北方建立軍事基地,北京安全就會受到嚴重威脅,喪失了防御縱深以后,對空襲的預警時間就大大縮短了。東北地區的安全形勢就倒退回20世紀70年代中蘇對抗的時代了。
如果大量戰爭難民涌入東北地區,不但是沉重的經濟負擔,而且對社會治安、就業問題也造成壓力。敵對勢力的滲透會破壞東北朝鮮族自治地區的穩定。事實上,近10年以來,一直有韓國的敵對勢力向延邊州滲透,多次發生的北朝鮮難民沖擊外國使領館事件就與韓國地下教會有關。歷史經驗證明,凡有外國勢力滲透的地區,原先和睦相處的各民族之間矛盾就可能激化,并被外國勢力所利用。
在中國北部安全受到嚴重威脅的情況下,統一臺灣就成了一句空話。美國除了臺灣海峽之外,又多了一條牽制中國的北方戰線。
綜上所述:中國必須維護朝鮮半島的安全和穩定。建國以來,我國一直奉行著積極防御軍事戰略,積極防御又叫攻勢防御或決戰防御。在這一戰略思想指導下中國獲得了50年的和平。在處理朝鮮問題時,我們同樣應采取一貫的積極防御戰略。
和50年前相比,中國的綜合國力有了很大提高,而且擁有了三位一體的核力量。因此,只要中國采取正確的應對措施,把財力物力轉化為戰斗力,就完全有可能恢復朝鮮半島的軍事平衡。
在目前情況下,需要采取威懾和戰備兩方面的措施。加強戰備謀求恢復軍事平衡是保證中長期和平的根本手段。雖然于朝鮮半島軍力對比失衡已經“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但一旦面臨突發事件,已經采取的積極的威懾與戰備行動都會增加中國的應對選項和主動權。以往中國曾經通過運用聯蘇抗美和聯美抗蘇的戰略贏得了和平與發展的空間,蘇聯解體10多年后,曾經把中、美兩國緊密聯系在一起的共同安全利益早已不復存在,中國應該進入一個以實力求和平的新時代。(作者:敖廣)
該文原載2003年8月8日出版的《艦船知識》雜志第九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