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與朝鮮交好并非沒有可能
張文木
來源:人民網-《環球時報》
今天的美國再次處于與尼克松上臺之初相似的形勢:伊戰失敗、經濟危機及與之相隨的奧巴馬式的“尼克松主義”。奧巴馬2008年底就任美國總統后,四處修好。6月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在埃及開羅大學向全世界穆斯林發表演講,呼吁伊斯蘭世界與美國實現和解,共同推動雙方關系進入新局面。這是1969年尼克松針對亞洲困境的“關島講話”在2009年在中東的運用。
現在金正日在判斷美國伊戰失敗后不可能有再一次發動大規模地區性戰爭的愿望后,用高調試爆原子彈、連射導彈和單方面退出1953年停戰協定的聲明大夸張方式將奧巴馬的注意力引向朝鮮半島,同時又沒有宣布終止1961年中朝同盟條約,明眼一看就明白這其中所包含的進可入美,退可還中,如果運氣好的話,鑒于1953年韓國沒有在停戰協議上簽字,朝鮮還可與韓國經過“周瑜打黃蓋”的預演后實現南北統一等多重含意。如果我們再注意到,早在2008年2月26日,美國紐約愛樂樂團來到朝鮮平壤并舉行了歷史性演出———這已讓我們有1971年美國乒乓球隊和1973年費城愛樂樂團來到北京時同樣的感覺;接著美國又在10月11日宣布美朝在朝鮮核設施驗證問題上達成協議,決定將朝鮮從所謂"支持恐怖主義國家"名單中除名。這些外交舉動已經“透露出美國從東北亞實行尼克松式戰略收縮的重要信息”。
但是,必須看到,根據以往以經驗,尼克松主義不僅是一個剛性收縮的政策,更是一個柔性進攻的政策。昨天尼克松主義擊倒了蘇聯,美國也由此挽救了自己。那么,這對于今天中國而言,既是危險,也是機遇。
這種危險首先來自東北亞蘑菇云,蘑菇云下的各方,尤其是朝鮮的交誼舞步已略調節奏,下來就看其他各方的“悟性”了。當年有“悟性”的斯大林、尼克松都能在與張伯倫及勃列日涅夫大談合作的同時瞬間又與正在沖突的宿敵握手并反手擊倒另一對手,今天的奧巴馬也不會不注意到這種可能。1941年6月面對希特勒進攻蘇聯的形勢,杜魯門就說:“如果我們看到德國占了上風,就應該援助俄國;如果俄國要贏了,就去幫助德國,這樣才能讓他們大拼個夠,盡管我可不希望看到希特勒獲勝!”二戰后,基辛格曾請教杜魯門:哪一項外交政策決定是他最希望受后人承認不忘。杜魯門一點也不猶豫,立刻回答說:“我們徹底擊潰敵人,逼得他們投降,然后又幫他們復蘇,成為民主國家,并且加入國際社會。只有美國會這么做。”就在2008年11月奧巴馬上任之初就有美國學者向他提出“忘掉五位前總統與這個伊斯蘭國家打交道的方式,轉而學習尼克松1972年打開美中關系堅冰的經驗”。
有人會問:美國難道會拋棄韓國與朝鮮交好?
其實,這對盎格魯撒克遜國家外交來說根本就不是不可思議的事。尼克松不就是在沒有放棄臺灣的條件下與中國交好,我們中國也不就是在沒有放棄朝鮮的條件下與韓國建交的嗎?那么,美國為什么就不會在保持與韓國同盟關系的同時與朝鮮交好呢?完全可能。如果這種變局真的出現,那我們也就有了1972年蘇聯人的體驗———曾是蘇聯同盟并擁有核武器的中國瞬間就成了蘇聯的“好鄰居”。屆時我們也就會更加體會出當年鄧小平關于冷戰沒有結束思想的深遠含意。1989年11月23日,他在會見南方委員會主席、坦桑尼亞革命黨主席尼雷爾時說:我希望冷戰結束,但現在我感到失望。可能是一個冷戰結束了,另外兩個冷戰又已經開始。一個是針對整個南方、第三世界的,另一個是針對社會主義的。
鄧小平同志說的是對的。當戈爾巴喬夫解散“華約”的時候,“北約”反倒更加團結,發動了一場又一場戰爭,在科索沃敲打中國駐南使館后又乘勝東進。我們曾經的盟國已一個個遠去,就在朝鮮表示“將不再受1953年朝鮮戰爭停戰協定的約束”的第二天,韓國外交通商部宣布從即日起正式全面加入“防擴散安全倡議”。 ▲(作者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戰略問題研究中心教授。)
相關文章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