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者按:當前全世界開始左轉,連美國支持社會主義的人數都大幅增加并引發姓資姓社之爭。只有中國的資改派如體改會會長高尚全、漢奸馬立誠、北大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張維迎、中央黨校教授王長江、中央黨校《學習時報》主編周為民等繼續造謠歪曲國家領導人的言論,鼓吹在國家發展道路問題上不問姓資姓社。概括這些人所有的言論,其目的就是鼓吹市場原教旨主義與西方金錢政治體制(即所謂的普世價值)。在這些資改派智囊的誤導下,西方個人主義價值觀的泛濫導致中國人民信仰淪落,干部腐敗問題嚴重;市場經濟的盲目擴張導致兩極分化,中國經濟殖民地化;按照西方邏輯政治體制改革的結果是工人農民的民主權力萎縮,官僚與資本家的權力史無前例地擴張。這些資改派智囊的言論與思想完全違背憲法與黨章,但歷史事實是他們竟能長期主導我們國家的改革開放,所以中國的前途要么被人民群眾及愛國力量主導,摒棄資改派倡導的資本主義路線,回歸社會主義方向,要么被資改派漢奸買辦集團主導,他們會改革到底,擯棄憲法與黨章,中國則將是亡黨亡國的下場。
《中國新聞周刊》:如果奧巴馬開始社會主義
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 奧巴馬的政綱在美國引發了一場有關意識形態的大討論,讓人聯想起中國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姓社”“姓資”之爭
本刊特約撰稿/榮筱箐(發自紐約)
曼哈頓下城拉菲逸街339號是一座灰色的三層小樓,和附近很多建筑一樣,它看上去古老破舊其貌不揚。樓上沒有任何明顯的標牌,狹窄的入口被一道不透明的鐵門隔開。雖然門旁裝著一部對講機,但顯然大部分時間只是個擺設。
這座樓其實名叫幕斯特樓(Muste Building),是以美國馬克思主義者和非暴力和平主義活動家A.J. 幕斯特命名。對于很多行色匆匆的紐約客,這個名字并沒有什么意義。無論是1967年辭世的幕斯特,還是繼承他的遺志仍然在這座樓中奮斗的11家左派組織,似乎早被沉浸在華爾街創造的繁榮景象中的人們遺忘了。
美國社會黨(Socialist Party USA)的總部就設在這座樓頂層的一間辦公室里,辦公室的陳設簡陋,除了兩張桌子,幾把椅子,就是高高堆起的各種文件資料,將不足10平米的狹窄空間擠得滿滿當當,但掛在墻上的一張被標了很多紅色小圓點的美國地圖卻顯得非常搶眼。
紐約州社會黨主席沃頓(Billy Wharton)情緒高昂地站在地圖前指點江山。“這些紅點都是我們的支部,你看他們大部分都集中在東海岸地區,不過我們最近剛剛在中部地區開了三個新支部。”
沃頓有足夠的理由感到自豪。這三個支部不僅讓社會黨打入了堪薩斯和南達卡特(South Dakota)這兩個保守派勢力強大的州,這更是全國只有1000多名黨員的社會黨自上世紀50年代以來首次增添新支部。
不僅如此,在過去幾個月中,社會黨總部的工作人員迅速從3名發展到15名,沃頓本人接受了他有生以來最密集的記者采訪,他的名字出現在從自由派的《紐約時報》到保守派的《華爾街日報》、福克斯電視臺甚至英國BBC和瑞典國家廣播電臺等各大國內外媒體。“以前我們組織那么多的活動從來沒有媒體關注,而這幾個月,卻一下子都來了。這是我們最好的時間。”沃頓說。他把功勞歸功于曾經是共和黨總統候選人的麥凱恩,“我們打算圣誕節時給他寄一張卡表示感謝。”
“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者了”
寄賀卡是一句玩笑話,但社會主義這個曾經被冰封多年的字眼重新成為美國人茶余飯后的話題,倒真的與麥凱恩和他的支持者們分不開。
去年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麥凱恩在接受電臺采訪時拋出了一個令大多數美國人都聞之色變的字眼“社會主義”。針對奧巴馬提出的“財富均沾”的政綱,麥凱恩說:“你看,我的對手著眼于財富重新分配而不是創造更多的財富,所有像水管工喬伊這樣的美國人都知道這是在鼓吹社會主義思想。”
從福克斯電視臺保守派的媒體評論員到共和黨黨魁對此論都不遺余力地推廣,奧巴馬的政綱被稱做“社會主義宣言”,“奧巴馬是社會主義者”的論調傳遍大街小巷。
用這個以S開頭的字眼(socialism)作為重磅炸彈原本應該是有效的。即使是沒有經歷過冷戰的年輕人,對麥卡錫時代的白色恐怖也有耳聞。
不過,這個詞語最終沒能阻止奧巴馬入主白宮,而且還在全國引發了一場有關意識形態的大討論。主流媒體上,專欄作家們的焦點從奧巴馬是不是社會主義者轉向對資本主義好還是社會主義好的直接辯論。
美國《新聞周刊》直接在2月中旬一期封面上宣稱“我們現在都是社會主義者了”。左派雜志《The Nation》甚至在3月連續幾期邀請社會主義者寫文章參加討論,有人號召美國來一次徹底的革命,有人干脆說“資本主義已經死了” 。
對于旁觀者,美國人對“主義”的討論顯得有些滑稽。在紐約大學讀博士的中國留學生李泓說,這場討論讓他想起上世紀中國的七八十年代,人們對“姓社”還是“姓資”看得很重要,沒想到在21世紀的美國還能聽到人們為此爭辯。
但對于局內人,這場討論實際是再“務實”不過了。“美國人在乎的其實并不是意識形態,他們真正關心的是自己的命運。”智庫機構哈德遜研究院高級研究員羅絲(Diana Furchtgott-Roth)說。
經濟危機動搖自由市場信念
自里根政府大力縮減政府職能,將很多原來由國家控制的工業放手推向市場以來, 美國人一直陶醉在自由經濟耀眼迷離的光環之中。60年代總共只占到美國國民生產總值的4%的金融業和保險業在放開監管的寬松環境里追逐利益迅速膨脹,到2006年已經占到了國民生產總值的8%。這個龐大體系內的游戲參與者以超過自身資金儲備幾十甚至幾百倍的杠桿率相互借貸套利并轉嫁風險,在沒有裁判的情況下攫取似乎沒有窮盡的利潤。
但席卷全球的金融風暴讓美國人從云端跌落下來。今年2月份29萬處房產因房主無法還貸而收到強制拍賣通知,比去年同期再升30%。3月份全美失業人口達到1320萬,失業率再創新高達到8.5%。摔得鼻青臉腫的人們,帶著滿身傷痛互相質問:“這到底是為什么?”
對于奧巴馬政府,答案顯然是“自由過了火”。
一個胡蘿卜加大棒的救市計劃迅速展開——先拋出7000億美元注入面臨全面塌方危險的金融業,監管政策緊隨其后:政府將原本通過銀行保險局(FDIC)行使的沒收經營不善的大型銀行的權力擴展到對沖基金、私募基金及其他金融機構,接受政府救市金的公司從管理者的薪金花紅到雇傭外國雇員方面都受到嚴格限制。再加上政府介入健康保險業和向年收入在20萬美元以上的單身人士和25萬以上的夫婦加稅的計劃,都使主張自由經濟的保守派人士感到政府職能在無限膨脹,私人財產失去了保障,資本主義腹背受敵,奄奄一息。
“資本主義社會中私有財產應當是最神圣不可侵犯的,如果私營機構經營不善,應當由破產法庭去處理,而不是由政府插手。”保守派組織 Freedom21的創始人藍博(Henry Lamb)說,“政府是問題而不是答案,這是恒久不變的真理。”
藍博曾經是一家建筑承包公司的經理,并擔任過全國建筑承包商協會主席。1988年,他創立了以保護私人土地不受國內和國際環保條約限制為目的的“環境保存組織”。2000年有感于受到威脅的私人財產已經遠遠超出地產范圍,這個組織改名為Freedom21,開始致力于全面推行私有財產權益。但現在藍博感到他的使命面臨嚴峻挑戰。
“在過去幾十年里,左派學者在美國的高校中成了主導,這樣的教授教出來的學生幫助奧巴馬成為總統,而現在他們正在一起把美國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藍博的說法并非無因,社會調查機構拉斯幕森報告(Rassmusen Reports)4月初發布的一份報告發現,只有一半左右的美國人認為資本主義比社會主義好,有20%的人明確表示他們認為社會主義優于資本主義。
奧巴馬是社會主義者嗎?
左派的人士對這場經濟危機的起因顯然有完全不同的解釋。“資本主義是被它自身攜帶的病毒害死的。”美國三合一大學南亞歷史系主任普萊沙德(Vijay Prashad)說。他解釋,自由經濟的特點就是為追求利益不顧需求拼命生產。
即使聯邦政府的救市政策已經讓保守派覺得變了天﹐左派人士也并不認為奧巴馬是自己陣營的一員。“我也希望總統是社會主義者,但很遺憾,他不是。”社會黨的沃頓說。沃頓說,雖然奧巴馬致力于加強政府監管﹐但對于銀行國有化的問題卻退避三舍﹐這意味著他并不想對現行體制做出根本性變革。
在健康保險方面﹐社會主義者認為應該全部由政府負責﹐而奧巴馬提出的政府和私人合作,保證所有美國人都能有保險,其實仍然是讓私人保險業主導大局。
沃頓的判斷得到了奧巴馬自己的親口證實。在《紐約時報》記者直截了當地問總統是不是社會主義者時﹐奧巴馬先是試圖回避問題,之后又親自致電該記者,聲明自己是自由市場的忠實信奉者。
不過政治人物總是擅長聲東擊西,奧巴馬對自己的定位并沒能平息民間的爭論。雖然社會主義者和資本主義者對各自的理念都有明確的底線,從量變到質變卻是很難一眼看穿的復雜過程。在兩個極端之間的漫漫長路上,究竟哪一步是跨越中界的關鍵正像哪一根頭發讓人變成了禿頂一樣沒有明確答案。這使當前的這場辯論很多時候聽上去像小孩子在吵架。
在3月初的一次節目中,保守派電視臺福克斯(Fox) 的財經主持人魏立德(Cody Willard) 和美國社會黨2008年提名的副總統候選人亞歷山大(Stewart Alexander) 在討論奧巴馬的救市政策時有這樣一段令人噴飯的對話。
“這是社會主義。”
“這是資本主義。”
“這不是資本主義,這明明是社會主義。”
“這是資本主義﹐這根本和社會主義沒有半點關聯。”
不堪一擊的美國夢
盡管勢不兩立、爭執不休,左右兩派人士卻在一點上達成了共識——美國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對任何人都不是一件好事。國會預算辦公室的研究表明,如果把美國人的收入從低到高劃分為四個層次,從1979年到2004年,最低收入階層的平均收入在扣除通貨膨脹因素后只增加了2%,而最高收入階層卻增長了63%。1965年時,美國公司老板的平均工資是工人平均工資的24倍,到2005年老板掙的薪水成了工人的262倍。
人口普查局的數據也表明從2001到2007年,美國貧困率上升了10.6%。
在經濟上升期,收入的金字塔結構也許借著表面繁華還能顯得風光無限,但巨大的貧富落差在塔基上留下的細小裂痕就像是埋下了一顆定時炸彈,一旦經濟下滑就會一觸即發。從美國國際集團(AIG)的高層分紅引來民眾在他們的豪宅門前舉行示威,到4月3日成千上萬人高呼“救民眾不要救銀行”在華爾街上舉行的聲勢浩大的游行,都已經表明來自底層長期積壓的怨氣已經開始爆發。
“我工作勤懇,熱愛家庭,恪守美國價值觀,為何我會落到今天這樣的境地?”4月3日游行隊伍中的一員摩爾(Pat Moore)說。40歲的摩爾曾經擁有他想要的生活:自己供職一家小型會計師事務所,在新罕布什爾州風景宜人的Westfield小鎮上擁有一套獨立洋房,三個兒女正在讀幼兒園和小學,妻子在家專職相夫教子。
半年前摩爾丟了工作后,一切都改變了。盡管已經發出了幾百份求職簡歷,但都石沉大海。一個月前,因為拖欠房貸,房子被銀行收走了,一家人只好暫時擠在親戚家。在參加游行的前兩天,摩爾平生第一次走進了一個為無家可歸者安排庇護所的慈善機構尋求幫助。
摩爾的處境并非只是個案,大都會人壽(MetLife)最近發布的2009年“美國夢”調查報告顯示,一半的受訪者表示一旦失業,一個月后他們就將付不起賬單,即使在年薪超過10萬美元的受訪者中也有超過25%的人說如果失業,一個月后他們將不得不宣布破產。讓美國人心醉的中產階級的富足生活,在經濟危機面前不過是不堪一擊的幻影。
一名自稱來自堪薩斯的篤信宗教的網友,在AIM網站上的留言可能代表了一些保守派人士的想法:“主耶穌主張所有信徒,不分階級膚色或性別,一起分享物質和精神食糧,如果說奧巴馬追求社會平等是在搞社會主義,那耶穌也是一個社會主義者。”
樂觀的信號
不過靠增加高收入者稅收平衡貧富差距的辦法,本身也蘊含著社會矛盾的新導火索,不僅大資本家將看到自己的財富縮水,普通的中產階級也難免受連累,導致階級分化更加嚴重。這正是華裔老僑民趙文笙所擔心的。
趙文笙30年前從香港移民來紐約,先是和很多華裔新移民一樣開餐館為生,之后又涉足銀行和地產業。豐厚的經濟實力和社會聲望,讓他歷任紐約重要華僑社區組織聯成公所的主席。他的一雙兒女現在都已開了診所,事業有成。但高收入帶來的高稅收,卻成為趙家一個沉重的負擔。
趙文笙說,高賦稅造成的結果就是獎懶罰勤。他的兒子每周開業三天半,其余的時間都用來享受生活,而女兒每周開業六天,年底報稅后兩人剩余的收入幾乎沒有差別。而低收入或者沒有工作的人不僅不用這么拼命,靠申請社會福利還能拿到免費吃住。
但紐約反饑餓聯盟的博格對此卻有另一種看法。博格說,很多商人認為他們能夠賺到錢全靠自己的本事,其實并不盡然,比如酒店業者還要靠公共的機場、道路甚至交通工具將客人送上門,所以向他們多征稅用來建設公共設施完全是公平的。
“我是一個堅定的資本主義者。我堅信,如果你是一個聰明而且工作努力的人,你有理由比別人過得富裕。但正像當年福特公司的創始人亨利·福特主張給工人加工資,讓他們可以買得起自己生產的汽車一樣,他知道如果工人窮到買不起自己的產品,整個社會就是處于動蕩之中。”博格說。
對于三合一大學的普萊沙德,資本主義者博格的想法絕對是一個讓人樂觀的信號。“很多東西都是從量變到質變的,在資本主義中一點一點地加入進步的成分,就會產生一種新的體制。你盡管還可以叫它資本主義或任何名稱,但你知道它已經不是以前的資本主義了。”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