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日本國命運紅皮書
說明:這是兩三年前寫的一篇東西。
日本國命運紅皮書(一)
身為中國人,就不能不關注日本這個國家。
百年以來,這個東洋島國給中國民族留下了太多的創傷與仇恨。一部中國近現代史,大部分時間都在與這個島國做驚心動魄的生死糾纏。幾十年前的每個中國人,都有著因為“日本人來了”而改變了自己生活與命運的悲劇歷史。我們的國家,也曾經屢屢因為與這個島國的恩怨糾葛而脫離正常軌跡。烽火連綿起,仇殺未有期。一切的一切,都沒有因為戰爭的結束而淡化,都沒有因為中國人的寬厚而泯滅。齷齪仍然在繼續,失敗者的仇恨依然在積聚,陰霾依然濃濃的籠罩在太平洋上空,依然籠罩在中國民族的頭頂。
正視日本,研究日本,是每個不想重復災難歷史的中國人的責任。
一張日本名片
日本國國名釋義:日出之國。又稱櫻花之邦、火山地震之邦。
日本國——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國土由四大島嶼與大約4000個小島組成,面積377800平方千米。海岸線漫長曲折而多港灣,境內山地崎嶇河谷交錯,山地面積占80%。河流短小而水量充沛,湖泊多為小而深的火口湖與瀉湖。溫和濕潤的海洋性季風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降水量1000毫米以上,秋季常遭臺風襲擊。礦種多而儲量小,森林占總面積66%。地熱漁業資源豐富。
日本國人口12520萬,自認單一的大和民族,信奉神道與佛教。
日本國經濟居世界第二。工業體系完整,工業結構為知識技術密集型。農業達到機械化商品性生產,主產稻米小麥。漁業發達,捕魚量世界第一。海陸空交通發達,鐵路47000公里,公路117萬公里。貨幣為日元。
日本國重要城市:東京(人口807萬),橫濱(人口277萬),大阪(人口250萬),名古屋(人口209萬),京都(人口146萬),神戶(人口149萬),北九州(人口102萬)。
日本國國慶日為12月23日,建國紀念日(即紀元節,日本紀元的開始)為2月11日,櫻花節為每年3——4月。
日本國時差,比格林尼治時間早9小時,比北京時間早1小時。
日本國國花——櫻花;國鳥——綠雉。
這是世界承認并流行的日本名片。
日本國的歷史主線
日本國這樣勾勒自己的歷史:遠古、古代、中世、近代、現代五大時期。
遠古是指一萬年前的時期,稱為“繩文時期”。繩文即中國人說的結繩記事。古代指公元初的彌生、古墳、飛鳥、奈良這四個時期。
中世指平安、鐮倉、南北朝、室町這四個時期。
近代指明治、大正、昭和前半期(1945年至)。
現代自然是戰后至今(中古以前都很曖昧含糊)。
近年來,日本人將自己的歷史突飛猛進的向前推進。80年代,日本史學界宣布發掘出三萬年前的石器(石頭)!今年,更宣布發掘出七十萬年前的石器(石頭)。后來一查,竟然是一個很有名氣的考古專家藤村新一自己埋的!
世人不禁愕然。
我們的毛澤東地下有知,當哈哈大笑了,“呵呵呵,不搞大躍進行么?看看人家皇軍,一個躍進就是幾十萬年,小巫見大巫,小平莫得罵我喲。”
日本文明:以中國文明為母體的亞文明
日本島嶼的早期原住民肯定是有的。但是,他們沒有創造出自己的原生文明,這也是肯定的。日本的民族文明,是以古代中國的政治流亡者們踏上這些島嶼開始,在后來與古代中國的長期交往中漸漸形成的。可以確切的說,中國文明是日本文明的母體,日本文明是中華文化圈內的若干亞文明之一。
讓我們來理一理這條線索,它對我們認識日本國是有基石作用的。
最早踏上這些蠻荒島嶼的中國人,是秦帝國的政治流亡者與出海采長生不老仙藥的方士及其弟子們。王桐齡先生的《東洋史》比較詳細的考證了這一點,指出秦始皇的長子扶蘇在被迫自裁后,其家族與后裔逃到了這些東洋島嶼。后來,秦二世胡亥的后人也逃去了東洋島嶼。在此之前,方士徐福率領八百名在江南選拔的童男童女漂洋出海,為秦始皇求采仙藥而一去不返。有史家認為,這些人也踏上了東洋島嶼,并因為秦帝國滅亡而永久滯留在那里了(那位網友博學,幫忙論證一下,本人匆匆間一下找不到原典資料)。扶蘇后裔在東洋的世系繁衍,王先生做了圖表排列,并且為另一史學家馬非百先生引證確認,大體如下:
這些秦人后裔到了日本人說的“應神天皇”時代(中國西晉時期),已經成為古代日本的一方諸侯,領袖稱為“功滿王”,其后是“融通王”(又稱弓月君),人數達到18600余。胡亥后裔一支稱為“己智氏”。融通王之后,秦人勢力壯大,發展為四方諸侯——武良王、云獅王、普洞王(又稱浦東君,此人恢復秦姓)、夏德王。再其后發展為日本六大部族(家族),宗氏、高豐氏、河勝氏、時源氏、朝源氏、惟宗氏,其中酒公、大津父均先后在“雄略天皇”(中國南北朝時期)與“欽明天皇”時期擔任大藏長官(財政大臣)。
當時,這些秦人為蠻荒島嶼帶去了嶄新的文明,冶鐵、農耕、醫藥、紡織、養蠶、建筑等舉凡謀生方式,無一不是先進的。由于中國民族的文明特質,加之人口有限且武備不足,秦人不可能象英國人踏上北美洲那樣殘酷殺戮原住民,而只能與原住民和平共處的生存。根據本人從有限資料推究,秦人基于扶蘇的仁政傳統,在東洋島嶼采取了戰國方式“割地自保,不爭王霸”的生存方略。秦人在中國古代始封諸侯之前,原是殷商鎮守西部的部族武裝(著名的蜚蠊、惡來就是秦部族猛將),殷商滅亡,周人不用秦部族,秦人便長期在西部戎狄部族中爭奪河谷自保生存。在異族環境中獨立生存,這正是秦人的悠久傳統。
一個必然的邏輯是,沒有秦人的到來,這些東洋島嶼不可能進入文明形態。但是,由于逃亡人口的結構缺失與謀生緊迫,這種文明又不可能在封閉狀態下以普遍的社會形式成熟起來。日本島嶼如果不繼續從距離最近而又最為發達文明的中國汲取養分,文明的普遍根基必然無法成長。
正式見于史書記載的最早中日關系,是《后漢書》記載東漢光武帝劉秀“漢委倭王”的事。其中來龍去脈與細節已經無法考據,大約也不用在此羅嗦。一個顯然的史實是,日本國從這時就開始了與中國的交往,并正式接受漢帝國封號——倭王,成為中國的附屬國。中國人也從這時開始對日本有了大致的了解。《漢書"地理志》載:“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余國。”倭字本意是丑陋的、矮小的、瑣碎的意思。一個“倭”字,使我們不得不驚嘆古人用字的神妙。而我們中國的字詞典卻在“倭”字下不講本義,只說“指古代日本”,令人不解。一位“姓名不詳”的網友還曾經為此大發感慨。
從此以后,日本與中國的來往就綿綿無絕。但凡盛世,都是日本國汲取中國文明與財富的高潮時期,其中以唐代為頂峰時期。唐以后,日本民族的中華亞文明文明已經成型,便漸漸轉入恩怨糾葛的的中日時代。
如果有人說這種分析與定性是中國人說的,不足為憑。那么我們看看日本人自己怎么評價日本文明根基的。
19世紀日本出了個著名的啟蒙思想家,叫福澤諭吉。他寫了本書叫《文明論概略》,第九章為《日本文明的來源》,這樣說:“如果過去我國沒有儒學,也不可能有今天。”又說:“總之,把我國人民從野蠻世界中拯救出來,而引導到今天這樣的文明境界,這不能不歸功于佛教和儒學。尤其是近世以來儒學逐漸昌盛,排除了世俗神佛的荒謬之說,掃除了人們的迷信,其功績的確很大。”這位先生同時批評日本學人,“日本史書大都不外乎說明王室的世系、記載戰爭的勝負或偶而涉及有關佛教的荒誕之說,是不值得一看的。總而言之,沒有日本國家的歷史,只有日本政府的歷史。”
“國家的歷史”是什么?自然是文明史、民族史、文化史等。19世紀前日本人為什么不研究這些?發達之后卻為什么又瘋狂的研究這些?這很值得我們深思。福澤諭吉所初的時代之前,日本顯然落后,是羞于研究文明史與國家史,有中國這樣的強大母體,便也安心做養子。發達之后,便不安于“養子”亞文明地位,想拼命找自己的文明根基以正名,不惜自己埋石頭自己挖自己考證到七十萬年前!
上述論斷都是發生過的事情了。我們來看看日本現實的亞文明特點。
日本文字是以漢字為基礎的,沒有漢字,就沒有日本文明的承載與傳播。
日本人的和服是中國“吳服”的改造,來源當是江南的八百童男童女。女人不穿內褲,保留了古代中國人“衣”的基本特點。日本人唯一的發明,就是男人的那塊兜襠布,至今還留在相撲力士碩大無比的臀縫里。
日本建筑的風格與秦代建筑如出一轍,屋頂都是瓦楞帽式的短而直,也有唐代大屋頂(飛檐高翹,富麗堂皇),但卻不是普遍形式。屋內設置則保留了中國古樸的習慣,無非發達后工藝更加精細。
日本人的飲食以中餐為基礎變形改造,號稱有中餐、西餐、日餐三大飲食系列。前兩種不消說日本人也不認為是自己的。單說日餐,除了生魚片與壽司兩種(其實都是醬油蘸魚再蘸米飯),其余的菜食飯食無不與中國大同小異。更奇怪的是,日本文字中沒有“蔬菜”這個詞,一切蔬菜都叫“野菜”。這說明,日本文字定型的時候,日本人以捕魚為主,還不懂得種菜(至少不普及吧)。
行更不說了,牛車馬車都是中國上古發明的(騎馬走路姑且當作日本人發明)。
跪坐、行禮、接人待物之習俗,皇帝制度、官員設置及名稱、剖腹自殺等等等等,無一不打上“中國亞文明”的印記。稍稍留心,這種印記在日本在在皆是。
說這些絕不意味著拿祖先的過去的輝煌與古代日本的落后做無聊的較量。問題的癥結在于,日本國并不承認母體文明是中國,或者千方百計的力圖推翻這一為世界文明體系所共識的結論。這又是為了什么?美國人似乎從來沒有否認過自己的文明母體是歐洲大陸(主要是英國),然則獨立戰爭照打不誤,抗爭歐洲一分不讓。這里有著人類游戲的共同準則——文明歷史是一回事兒,現實的國家利益與民族利益又是一回事兒。但是日本人的怪誕思維在于:只要我經濟軍事強大,我就可以不認任何人任何國家,你是我的文明母體怎么了?我說不是!你說是么?大炮的干活!
一位網友講了一個故事:日本人做生意錙珠必較,分分文文都要算清(中國人與美國人則相對寬厚,太小的零頭一般不計較,長期交往,也就自然平衡)。有個時期,他們接到幾次日本公司的文件,稱某年某月某日某筆生意,向他們少付了幾元幾角幾分,一定要如數補回。驚愕之余,他們認真的翻找原始檔案(合同),仔細算帳,有幾次竟發現是日本公司少付了他們。以眼還眼,認真計較,日本公司只好賠償他們。
國家的本性在民族,民族的本性在普遍的個人。普遍的個性如此,國家能有何等境界?惟其如此,與日本國打交道,不從根上算老賬,他就會徹底否認老賬,甚至還會倒打一耙,說你欠了他許多老賬!日本國在侵略中國時的倒打招數歷歷在目,有文件為證,豈可掉以輕心,一廂情愿的自做憨大?
每每看見聽說日本人的翻老賬劣行(無休止的修改歷史教科書等),就聯想到一個古老的問題:古代中國那些政治流亡者們為什么沒有能將東洋島嶼的民族品性提高一些?反而是自己陷了下去,作為日本民族來和自己的老祖先算惡賬?慨然之余,將眼光瞄向時光隧道,才發現時間空間多么容易膨脹一個群體與母體的自我剝離意識。抗戰后臺灣還是中國的,曾幾何時,臺灣已經要陰狠的獨立了。十年功夫,原本不乏民族精神與強國激情的民運人士,在海外已經紛紛蛻變為數典忘祖的“獨立”乞兒了。何況數千年的悠悠歲月,能讓那些滅國逃亡的中國人還保持一份拳拳赤子之心么?
過去的無可挽回。我們還是應當正視現實,抹去那無謂的母體良心。
日本民族的精神與性格
讓我們先看一段美國研究家的描述。
約翰"脫蘭在他的《日本帝國的衰亡"上》中這樣描述日本人:
與西方人黑白分明的思想方法不同,日本人的界限比較模糊。在國際關系中,日本人講究的是“政策”而不是“原則”。日本人似乎是沒有道德心的……他的邏輯就象日本人用的包袱布,可大可小,隨機應變。
不需要時,還可以疊起來裝在口袋里。
日本人是不可理解的矛盾:既講禮貌又野蠻,既忠誠老實又詭計多端,既勇敢又懦弱,既勤勞又懶惰——統統同時存在。對日本人來說,這沒有什么不正常。日本人認為,一個人的矛盾越多,他便越深奧,自我斗爭越尖銳,他的生活便越正常。這種哲學主要來源于佛教神道……日本對滿洲和中國采取軍事冒險的原因中,這些因素起了相當大的作用……所有這一切,都可以用一個詞來表達——沙喲那拉。
“沙喲”的意思是“這樣”,“那拉”的意思是“就”,合起來是說“就這樣吧”。日本人對一切事情每時每刻都說“沙喲那拉”,因為他們覺得每時每刻都是一場夢。人生就是“沙喲那拉”。帝國可興可衰,最偉大的英雄和哲人也免不了化為灰塵……日本人最欽佩的是鯉魚。它勇敢的逆流而上,躍越最陡峭的瀑布。但是,一旦捉住被放在菜板上它卻一動不動,無奈的迎接死神——就這樣吧,沙喲那拉……在日本人的思維方法中,先驗與經驗——菊花與軍刀——之間是不存在緩沖地帶的。他們真誠,卻沒有“罪惡”的概念;他們有同情心,卻沒有多少人性;有家族,但沒有社會……日本人是完全不可思議的。他們使用工具的方法完全是錯的。他們在鐵砧上打鐵是蹲著的,使用鋸子刨子是拉而不是推,蓋房子先蓋屋頂,開鎖鑰匙向左擰。日本人做一切事情都是相反的。話倒著說,書報倒著念,文章倒著寫(原譯注,指日語動詞在賓語之后)。人家坐椅子,他坐地板。魚蝦生吃。講完一個人悲劇后放聲大笑。穿新衣服掉進泥塘,爬起來面帶笑容。有話不明說而是說反話。討論問題拐彎抹角。在家里以過分的禮節款待你,在火車上卻粗暴的又推又搡。殺了人還要向仆人道歉說把他屋子弄亂了……
美國人在珍珠港被打痛了,不但給日本國丟了兩顆原子彈并登上日本國土算帳,而且著實下工夫研究日本人為什么在二戰時大發獸性。沒有這種研究敵人的認真精神,絕不會有上述細致具體的描述。不管約翰"脫蘭的描述與那個個人的見聞有多少差別,本人相信他的基本點在于,他在從根本上尋找日本人瘋狂的精神基因,即或個別細節與今天的日本人有差別,也絕不影響他的基本結論的正確性。
約翰"脫蘭對日本國戰爭狂熱根源的總體結論就隱藏在上述描述之中。他對日本帝國的歷史陳述也從來沒有脫離這個基本點。該書認為,日本民族這種不和諧的甚至是精神分裂式的民族性格,導致了他們絕對的崇尚強力征服,對內部是這樣,對外部世界也是這樣。失敗了,沙喲那拉,無所謂。日本戰前的基層軍官作亂(第一章標題就叫“下克上”),是對內用強力說話,內閣不贊成戰爭,機槍的干活!對俄國戰爭以及后來對中國的大規模戰爭,以及明知力氣不濟還是悍然發動了的對美國戰爭,都是沙喲那拉分裂癥的擴大化而已。
所謂民族精神,當然是一種社會性的總體性格。他既表現在日常涌動的主流思潮中,更表現在歷史關鍵時刻民族的主流行動中。個別人或少數人的偏離主流,絕不是我們所說的民族精神。日本人的勤奮、聰敏以及謙恭禮貌等,絕不是主流精神,也不是主流性格。日本人的主流精神是絕對的武運至上,絕對的強力征服,我不能征服你,寧可你征服我,絕對不與世界和平共存——沙喲那拉,滅亡了無所謂。國家興亡的大事上如此,日常外交與人際交往中也是如此。好好想想,日本政府為什么就是不向中國人民認罪道歉?是日本人的認識能力問題么?非也。根本的癥結在于這種精神分裂的崇尚暴行的民族精神不允許他的政府這樣做。說到底,根源在于民族整體思潮,而恰恰不在政府。日本這樣的國度,政府膽敢公然違背民意,一定是機槍匕首的干活。不要忘記,60年代主張反省戰爭罪行的不破哲三,就是被公然刺殺在演講臺上的。
說日本人民是友好的,戰爭罪行只是一小撮人的狂熱。那只是我們的的自說自話而已。日本人無論在什么場合,從來不強調自己是熱愛和平的民族。他們的暴力欲望甚至在外交場合的姿態上也不愿掩飾。一個朋友說,日本在戰爭問題上從來沒有悔過意識。在私交場合或許能聽到幾句“我悔恨……”之類的話,但是一到稍微高級的外交場合,日本人絕對不說道歉認罪之類的話,最多是“給你添麻煩啦”“曾經給中國人民帶來許多麻煩”等等。尤其對中國,更是國民精神絕對不能允許道歉行為!但是,日本人對于美國卻是俯首稱臣,說奴顏卑膝也不為過。
這是什么樣的民族精神?是只認暴力強權的民族精神。美國強大,沙喲那拉,宰割我也認了。至于中國么,對不起,除非你真正能戰勝我,二戰輸給中國,那原因多多,但絕不是中國比日本強大!
請記住朱熔基總理訪問日本時在電視臺接受日本國民提問的場景。是日本普通民眾問,為什么中國老是提出讓日本道歉的問題?朱總理回答,你可以想想,日本什么時候向中國人民道歉過?這就是日本人民倒打一耙的精神——為什么你總讓我道歉?能提出這樣的問題,潛臺詞很簡單:暴力征服是日本民族的天性,你挨了打說明你窮弱落后,活該!道歉?等你能打贏我再說。
對于這種民族,我們需要如何應對?請記住美國人的作法。
日本國命運紅皮書(二)
孫皓暉
日本國的對外戰爭歷史
日本是個島嶼國家。在冷兵器時代,能夠對日本發動如此高成本的遠洋艦隊戰爭的國家,也只有距離最近的中國。但是,中國卻沒有對日本發動過一次戰爭。所以說,在遠距離長射程的導彈與熱核武器出現以前,日本國享有得天獨厚的安全環境。但是,這種安全環境并沒有滋養出一個具有和平精神的民族。
日本人的戰爭意識很濃烈,很久遠。這個民族如果失去了戰爭,頓時就覺得沒了著落。只有殺伐戰爭,只有不斷流血(自己流或別人流無所謂,沙喲那拉),日本民族才覺得這個世界有意義。在沒有能力走出島嶼打別的國家時,是無休止的內部戰爭。在有能力漂洋出海的時候,又是無休止的對外戰爭。這里且不說古代日本國內連綿不斷的分裂割據與內亂戰爭,僅僅說對外戰爭,日本就是一個老資格戰犯。
19世紀中期的明治維新之前,日本有兩次對外戰爭,都是與中國開戰。
第一次發生在唐高宗(李治)的龍翔三年。日本對附屬于中國的朝鮮發動侵略,大唐出動強大的艦隊,一戰消滅日本戰艦四百多艘,日本徹底失敗。畢恭畢敬的臣服于大唐,就是從這次戰爭失敗后開始的。當時日本島嶼很是封閉,大約以為中國歷經魏晉南北朝的數百年南北戰亂與隋末戰爭,剛剛統一數十年的唐帝國沒有什么戰斗力,才狂妄自大的挑釁中國的附屬國。一戰碰得頭破血流,才知道大唐帝國大大的厲害,于是立即變得異常的恭順,遣唐使連綿不絕,拼命向中國汲取文明營養,要多謙恭有多謙恭。
不要忘記,這種尊敬是戰爭勝利的結果,而絕不是一衣帶水的睦鄰結果。
第二次發生在明代萬歷年間。幾百年之后,日本人以為中國又不行了,便對中國開始了騷擾試探性攻擊(所謂倭寇之患),歷經名將戚繼光抗擊,日本倭寇不再對中國直接攻擊,轉而又打朝鮮主意。日本“關白”(日本官名,大約是實際執政官)豐臣秀吉發兵又一次對朝鮮發動吞并戰爭。朝鮮求救,中國出兵。這次打得很艱難,六年之中互有勝負,最后是豐臣秀吉見野心難逞,竟憤激而(氣)死!日軍撤退。大將陳嶙、七十余歲老將軍鄧子龍與朝鮮名將李舜臣趁機大舉追擊,大破日軍。鄧子龍、李舜臣戰死。日軍損失戰船近500艘。
這次戰敗,日本國并沒有如對大唐那樣恭敬臣服。但總算幾300年沒有敢在大舉進犯中國。
明治維新后,日本以小國民族特有的高效率與勤奮團結迅速崛起,開始了向中國重新大規模挑釁的歷史。我們簡單排列一下中日戰爭的時間表:
1894年甲午海戰,中國以優勢艦隊大敗于日本。
1930年9"18事變,日本突然襲擊,占領中國東北。
1937年蘆溝橋事變,全面侵華戰爭開始。
在于中國開戰的同時,日本還有兩場大規模的對外戰爭:
1904年的對俄國戰爭(日俄戰爭,因爭奪東北而起)。
1941年的太平洋戰爭,以偷襲珍珠港開始對美國宣戰。
五場大戰,發生在四十七年之內!無論是古代國家還是現代國家,這種大戰爭的頻率都達到了一個尋常國家難以承受的程度。需要注意的是,日本國的戰爭都不是局部戰爭,每一次都是傾全國之力的大戰爭,所瞄準的目標都是遠遠超過自己本土的巨大的國外領土。
然而,五十年之后,日本國非但沒有奪取并守住一寸土地,反而遭受了誰也沒有嘗過的原子彈味道,丟失了北方四島,龜縮回已經變成了焦土廢墟的島嶼。五十年后的日本,變成了法西斯主義國家中損失最為慘重的一個。這種境況,與日本民族的巨大野心相去何至十萬八千里!
但是,日本人絕沒有說過“早知今日,何必當初”。
為什么會這樣?一個自詡最優秀的民族,甚至也被許多外國人(當然也包括許多中國人)所稱贊為優秀的民族,為什么會犯如此愚蠢如此瘋狂如此不可理喻的錯誤?日本民族沒有政治家么?沒有思想家么?沒有戰略家么?沒有愛好和平的人民么?怎么能大肆瘋狂五十年,而沒有一種內部力量能夠制止這種瘋狂?
這種世界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異象,也只有一個絕無僅有的答案。讓我們后邊再說。
戰爭至上:日本民族的精神分裂與變態
崇尚戰爭,崇尚暴力,崇尚征服,這是日本的道德之根。
日本的人民在身體力行的實踐這些東西。日本的傳統文化與各種理論在論證這些東西。日本的政府在絞盡腦汁的推行這些東西。神道佛教在默默的撫慰這些東西。沒有懲罰的法律,沒有譴責的浪潮。舉國上下,無不以暴力戰爭的歷史為光榮,無不以曾經有過的暴力征服為美夢……
日本在70年代有個政治學派,叫“后行為主義政治學”,里邊有幾位是日本共產黨的理論家。我們來看看這些人的相關理論。
神島二郎的《磁場政治學》提到了日本的古代兵法《戰斗經》,說這部兵法反對中國兵法的智詐之道,說那是一種“狐道”,很不可取;真正的軍事精神應該強調力量,應該是“狗道”。神島二郎自己說,“統治的決定性手段是力量,暴力、武力。統治原理是以行使暴力作為最后的王牌而確立的。”
一個叫做關寬治的研究〈和平政治學〉,他提到了日本外務省情報部1976年的〈外交白皮書〉對世界對立的看法,“兩個世界的對立必然激化,無論如何也沒有協商的余地……兩個世界之間,既沒有共同的和平,也不存在人類之愛,今后終究勢不兩立,遲早只能通過武力沖突來解決問題
前田康博研究〈政治人類學〉,他說:“(一個民族)在世界歷史角斗中有資格生存,不一定意味著有資格在世界上存在……為了能夠生存,不僅在外延方面能夠無止境的膨脹,而且還能隨心所欲的蹂躪失敗者以及無所顧忌的胡作非為。世界理性的狡智往往偏愛無賴漢……為了在世界歷史中生存下來,不僅需要在武裝斗爭取得勝利而保存下來,而且還必須在征服、占領、壓迫等各種情況下,習慣于當勝利者或失敗者,或是作為勝利者或失敗者都可以。”(沙喲那拉)
日本人崇尚極端武道。鍋島藩的一本〈葉隱〉,專講武士修養,其中的著名定論就是“武士道就是發現了死。”政治學家的注解是,“決定斗爭勝負的手段是力量,只有不惜性命以死相拼,此外不可能有其他辦法。”
對于戰敗而死,日本人認為是一種美。有個叫千葉德爾的寫了一本〈論切腹〉,認為,“切腹是在戰斗中發生的,它形成為一種美學。”
且不要以為這是當代日本學者在戰后編出來的。日本人這種暴戾的精神性格有久遠的傳統。19世紀那個著名的福澤諭吉在〈文明論概略〉中也不無炫耀的說:“自古以來,我們日本號稱義勇之國。武人剽悍而果斷,忠誠而直率,與其他亞洲各國相比毫無愧色。尤其是在足利末年,群雄割據,連年戰爭,當時日本的武風之盛是空前未有的……自有史以來,日本武人就遵循著本國人與人之間的規矩準則……這就是既受別人壓迫又壓迫另外一些人,既屈從于此,又驕矜于彼。”
理論,既是一個民族的寫實,又是一個民族的導引。這些日本學者全部是當時“進步的左翼”,他們對日本人的生存根本理念與根本道德的這種概括與描述,應當說已經遠遠脫離了他們的生猛原形,然則還有如此赤裸裸的血腥氣息,又何況現實的民族主流精神?
日本國的戰爭歷史告訴世界:日本國民是以戰爭為生存競爭主要方式的,戰爭是日本民族的生命;崇尚戰爭與征服,崇尚殺戮與掠奪,是日本民族的最高美學;離開了戰爭與殺戮,這個民族就會茫然無所適從,不知道該如何生活;寧可瘋狂的向世界出擊而慘敗,躲在大海島嶼的山洞里舔著傷口回味美妙的殺戮經歷,也不肯過平平淡淡的和平歲月——這就是日本民族。
一位從日本回來的朋友講了一個故事:一個白發蒼蒼的日本老人,養了幾十盆牡丹(數字沒記準)。有人問起原因,老人驕傲的說,這是他在支那戰爭中占有的并最后殺死的幾十個女人,每盆牡丹都是一個女人,他想念她們……
所有的人都被這殘忍的審美震驚了——這就是日本民族?!
今日日本,有著各種名目的“老兵”(其實是所有的參戰幸存者)團體,他們定期聚會,定期交流,回味著在異國的奴隸主生涯與殘忍的虐待快感,滿足著他們失去戰爭的躁動的靈魂——這就是日本民族。
日本民族對于因戰爭而丟失領土與死傷人口,沒有絲毫的悔恨與愧疚。他們唯一的反思是“怎么沒有那樣打?如果那樣打不就贏了?”不見日本軟件中的二戰游戲么?只要打得好,日本準定贏!——這就是日本民族。
如果這個民族是愚昧的非洲某國民族,也許還真能在若干優秀分子的啟蒙帶領下重新做族。如果這個民族是個具有更高理性如日耳曼人那樣的民族,也許會象德國民族那樣真誠悔過,給亞洲帶來一片寧靜的天宇。
可惜,它既不愚昧,也先天性的缺乏更高貴的氣質與更高遠的生存大智慧與深邃理性。它的暴戾的精神性格是有傳統根基與理論基礎的,它的殘忍性格是有理性審美依據的,它的虐待與自虐是有心理需求基礎的,它對戰爭的追求已經絕不僅僅是“國家利益民族利益”的需要,而是一種生存精神的需求——沒有戰爭,這個民族就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凝聚力而在散漫中無所適從的淪落下去。
戰爭的根源,深深銘刻在日本民族的靈魂基因之中,任何力量都不足以改變這種本色的精神分裂。
日本國命運紅皮書(三)
孫皓暉
日本經濟行為的基本特點
日本國的經濟崛起之快是世界最大的奇跡。短短的戰后五十年,它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與此同時軍費開支也是世界第二)。這個奇跡使日本人有了一個燦爛的光環——世界優秀民族。它一定程度的迷惑了世界,也迷惑了中國。許許多多的中國人對這個東洋島國的崇敬仰慕之心,到了只能用嘖嘖嘖來表現艷羨的程度。一個與日商有來往的董事長曾經對我說,“中國人太有些丑化日本人。人家說話哪里有‘米西米西的有’‘你的,什么的干活’這么說的?人家文明得很,富得簡直,咳!”我哈哈大笑一陣,卻是無言一對。
不揭開日本經濟奇跡的根基所在,就不能把握日本民族永遠不能改變的那些根性,就不能使我們的頭腦清醒起來。
明治維新之前,日本經濟與中國經濟是無法相比的,盡管中國已經是帝國末世的夕陽殘照了。明治維新之后到甲午戰爭之前,也就是日本發動大規模的對外戰爭之前,日本依然是勒緊褲腰帶的經濟小國。當時已經貧困的中國,為北洋艦隊購置的大噸位軍艦也遠比日本多,軍艦的質量也比日本好。日本為了建立現代化海軍,舉國捐獻,連天皇也不例外。這種對比包含的其他意義我們暫且不論,只是須得明白這樣一個事實,甲午海戰之前,日本還只是個振翅革新的經濟窮國。如果日本人果然有如某些嘖嘖嘖者們所艷羨的那般優秀,何以在兩千多年中都沒有趕上來?維新變革數十年,比失敗了的中國戊戌變法可是徹底,為什么依然在經濟上沒有趕上當時中國的老牛破車?戰后同樣幾十年,卻為什么就那般優秀,非但遙遙將中國甩出,而且遙遙將世界絕大多數國家甩出?連奠定世界工業文明基礎的歐洲國家也被拋在了后邊?
的確是奇跡。數數那些生產力方面的重大發明,日本人可曾有過?蒸汽機、電、核動力,是日本人發明的么?鐵路火車、公路汽車、天上飛機、海上機動輪船,是日本人發明的么?現代冶煉技術、電話、電腦等,是日本人發明的么?(當然,不是說日本人沒有任何發明,比如活動的圓珠筆芯、各種改進型產品與技術與卡拉OK以及諸多游戲軟件,都是日本人的發明。可這些都與如此生猛的經濟奇跡幾乎沒有關系)。如果推進生產力產生質變的這些發明都不是日本人所為,那就意味著,這個民族只能從正常的周邊技術規律走工業道路,從正常的內外貿易活動走商業道路。可是如果那樣,會有日本國經濟上的生猛奇跡么?
走正常發展道路的國家許許多多,誰也沒有做到。
答案還得從日本民族最酷愛的戰爭中去尋找。
日本的第一個起飛,是甲午戰爭之后依靠中國賠款的起飛。甲午戰爭失敗,日本勒逼中國賠款三億兩白銀(硬通貨)!三億兩白銀是個什么概念?有個網友算過賬,如果以年息8%計算,到現在是9696億兩,折合美元10萬億!想想我們的國民生產總值與外匯儲備是多少,就知道10萬億美元是一個多么巨大的經濟能量!夕陽殘照的中華帝國被生生擠去了自己的大筆財富,如何能不陷于貧弱交加?正是這筆對當時日本來說猶如天文數字的巨大硬通貨,使日本一躍崛起,海軍陸軍全面改觀。否則,僅憑甲午海戰時的裝備水平,如何能在10年之后對俄國發動戰爭?對俄國戰爭是在中國領土上進行的,戰勝之后,日本在東北又開始了大規模掠奪。這些被掠奪的資源、勞工以及不計其數的其他財富,更是無法用數字具體衡量的。
請人們記住,1904年的日俄戰爭到1930年的9"18事變,只有短短26年時間,到1937年全面侵華,只有短短33年時間。而從1894年的甲午海戰到1937年中日戰爭,最長也是43年。如此短促的時間里,日本人在做什么?在發展經濟么?絕對不是。日本人在連續大戰,在全力以赴的準備更大的戰爭。那么,戰爭的經費資源從哪里來的,日本人能魔法般的膨脹出來?
請人們記住,日本民族對掠奪中國乃至掠奪世界,是早有論證的,是理性的,絕非所謂右翼勢力的狂熱。早在1798年,本多利明(?)就獻上了《經世秘策》,主張占領中國東北與庫頁島。1803年又獻上《貿易論》,主張以戰爭形式掠奪財富應該成為日本的國策。1823年,左藤信淵內閣制定《宇內混同秘策》,提出要使“世界悉為皇國之郡縣。萬國君主皆為天皇之臣民……凡此先以吞中國始。”這條海蛇的野心何其大也?不但要吞下中國,而且要吞下世界,將所有的人間財富據為己有!這是個人的狂熱么?日本人可是認為,這是整個日本民族的最高利益。否則,戰爭罪犯如何能在全世界的指責中安享靖國神社?
世界還是有一些共同法則的:戰時經濟從來不是任何一個國家的經濟高峰。正是從中國掠奪的財富,使日本有了第一個“起飛”,有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資本。
日本的第二次起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主要是在1950年之后。
這次起飛也不例外,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掠奪囤積的巨額財富起了最根本的作用。整個二戰期間,日本人不但從中國全面掠奪,而且在整個東亞、南亞全面掠奪。日本在戰爭期間運回本土的資源、產品、珍寶以及無數的歷史文物與藝術品,是根本無法用數字計算價值的,是千億美元還是萬億美元,估計以精細自詡的日本人自己也說不清楚。基度山伯爵挖出的法利亞長老考證出來的刻有貴族族徽的古羅馬金幣,能僅僅以金幣的黃金價值計算么?更不要說,日本民族在此期間從大量勞工、戰俘在境外工廠礦山所進行的奴隸般苦役中掠奪了多少幾乎毫無成本的超值勞動?正是這些糧食與產品,養活了這個再也沒有多余的耕田人口的島國。(二戰后期,日本的青少年全部進入戰爭訓練,幾乎沒有生產人口)。
美國的原子彈與美軍登陸,使當時的人們以為日本從此成了廢墟,要重新崛起是遙遙無期的。可是,歷史的合力竟莫名其妙的將日本掠奪的財富保留了下來。美國先是在占領日本后沒有觸動日本的“國家財富”,繼后又在朝鮮戰爭之后正式扶植日本。日本又一次明目張膽的“起飛了”。不依靠國際援助,不依靠外國貸款,日本民族神奇的在20年之中成了世界七大強國之一,再過二十年,居然又成了世界第二經濟強國,日本民族不優秀么?
日本人可以炫耀自己。遠離日本的外國人投以欽敬的目光,我們也可以理解。惟獨中國人應當清醒的蔑視日本的經濟奇跡。正是中華土地的資源財富人口“滋養”了日本。我們應當永遠記住,沒有這種戰爭吸血,日本只是個蒼白的小癟三!
從理論上說,這叫資本的非正義性或資本的邪惡性。如果說,西方國家在資本原始積累過程中主要依靠壓榨本國窮苦階級而成氣候,日本國則從來沒有過這一段自我增長的資本歷史。日本國的經濟資本全部是靠掠奪積累的,是世界所有國家中最為血腥邪惡的資本。然則就是這樣一個邪惡血腥的資本經濟,居然也被許許多多的國家與“人民”當作優秀民族的典型來論證。
的確,人類世界是強權本質。只有自己變成強者,才能找回歷史的真理與真理的歷史。否則,就有人說你是紅眼病。
再來看看日本人與日本國家的經濟行為。
日本國家的經濟行為充分體現了日本民族的卑劣猥瑣一面。
日本作為國家,本質上從來沒有將經濟行為與戰爭罪行聯系起來,從來認為經濟奇跡是日本民族依靠自己的優秀自己創造的。這種國家認識決定著日本的對外經濟政策,是日本的經濟政策基石。
第一是對待戰爭賠款。你不要么?沙喲那拉,正好。日本國依靠掠奪起家,自然深深懂得戰爭賠款對于國家的意義。不要賠款,日本國的狂喜之情可想而知。精細與邪惡交織的日本人自然以為遇上了一個憨大,不欺負你豈非是暴殄天物?弱肉強食嘛,自古如此,這本來就是日本民族的國家意識與民族性格。于是,日本的作為是,既不贊揚你大度寬宏,也不會因此而心生歉疚,甚至還要在世界面前做出“日本更文明”的姿態——你不要戰爭賠款,沙喲那拉,我給你無代價政府援助貸款作為補償。可是,且不說這種政府貸款的性質、數量與接受心理,都遠遠無法與戰爭賠款相比,就是在實施中,日本國也牢牢的將它與中國對日本的態度聯系在一起。你還是糾纏我給你添的那次麻煩么,多多關照,貸款沒有了,沙喲那拉。
第二是出口歧視政策。“日本制造”曾經在中國人心目中是一則完美的神話,中國人絲毫沒有因為戰爭而影響日本的中國市場。可是,曾幾何時,東芝筆記本電腦事件、豐田車安全事件等,終于使中國人知道了日本國的“政策”——一等產品銷售本國,二等產品銷售歐美,三等產品銷售中國。出口美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可以大賠。出口中國的產品出了問題,對不起,你沒有那樣的法律,沙喲那拉。
第三是高技術封鎖。1993年日本政府白皮書宣布,對中國的高技術轉讓必須與日本保持在二十年以上的距離。一位朋友說,中國外貿官員在中央黨校大禮堂講到這里時,禮堂里全體鴉雀無聲,那位官員也沉默了好一會兒沒說話。我們原本不指望別人恩賜而發展,中國人對待封鎖還是有一套的,雖然肯定是苦一點兒。但是,從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對待自己曾經血腥掠奪過的國家的經濟政策,是可以看到這個國家這個民族的本色的。
第四是守定自己資源絕不觸動的“保護”政策。人們普遍認為,日本國地土狹小,資源貧乏。日本國的教材輿論也從來是這樣宣傳的。實際上,按照正常發展的需求說,日本絕不是資源匱乏國家。一個最基本的方面,日本森林覆蓋率占66%,,有20多萬平方公里的森林。在木材提煉為石油代用品即將成為現實的時代,這將是一筆何等豐富的能源!另外,日本周圍的海域都發現了海底油氣田(中國就驚喜的宣布過多次),偏偏地處茫茫太平洋的日本說自己海域沒有石油。這可能么?日本多山,卻宣布自己沒有什么礦藏,于是各國也跟著這樣說。真是這樣么?中國人拼命在自己的土地上勘探資源,日本卻篤定的依靠進口,而絕不花大力氣去開發本土資源。但是,對于可以在海洋中流動的魚類(包括保護類鯨魚),日本的捕殺卻是毫不留情極為積極的,捕魚量世界第一!對鯨魚的捕殺世界第一!綠色和平保護組織的強烈抗議也絲毫不能約束住日本。為什么?魚是流動資源,我不撈別人撈完了怎么辦?這就是日本民族的經濟意識。五十年戰爭的資源是靠掠奪維持的。第二次世界大戰那樣的全面戰爭,日本也沒有開發自己的資源(當然,也包括了來不及這一因素)。具有掠奪根性的民族,掠奪的原因絕不是自己沒有自己匱乏,而是本能的要將全世界資源據為己有的掠奪本性。強盜富起來之后如果還要做強盜,你能說他是因為什么“匱乏”么?精明邪惡的日本民族明白,世界資源是有限的,總有一天會有普遍的資源危機。需要資源,一是戰爭掠奪,而是用加工品交換。等到世界資源耗到盡頭的時候,日本人才會開始享用自己的存糧。那時侯,日本人將會驕橫的宣布,大日本是資源儲備最豐富的國家,是環境保護最好的國家,是眼光遠大的優秀民族!
然則,那一天還有沒有日本這個作為國家形式存在的民族?還真難說。
作為國家行為的基本經濟政策如此,日本企業與個人在世界經濟的交往中又能有多少改變呢?日本企業與外國企業(尤其是對中國企業)做生意,絕不是僅僅就合同內容進行談判,它會象搜集軍事情報一樣認真的搜集談判企業的全部資料,而且要求談判企業填寫遠遠超出商務內容的詳細表格,與自己搜集的情報加以對照,而后決定對策。我的一個律師朋友說,他有次代理一家中日合資的高爾夫球場合資雙方的經濟糾紛(中方代理),與中方董事長同去日本參加調解。他自己帶的只是各個階段的合同與幾份相關文件,可是雙方一見面,日本兩個律師,竟然都是厚厚一個文件夾,幾乎每個細節(很多是超出球場之外的聯系細節)都清清楚楚。他弄不明白,如此低數額投資的一個海濱球場,還有原來中國駐日本大使館退休的文化參贊做中介,還是調解糾紛,搞那么多記錄與文件有什么用?然則日本人從來不這樣看,他們這些經濟情報就象涓涓溪流般匯入上層,匯入國家,就有了對對手中國的最透徹了解。
想一想,這是純粹的經濟行為么?哪個國家哪個民族有如此做法?
至于那些不計其數的偽善、瑣碎與斤斤計較的事例,相信每個人都知道許多,這里就不去說了。
有一門學問,叫做政治經濟學,幾乎高中文化以上的中國人都多少知道一些。那是專門從更深層意義上研究經濟現象的學問,教導人們如何透過經濟現象看待其社會本質(包括了掩藏在經濟現象背后的民族精神與國家命運)。用這種方法放大去看日本這個國家,其血腥特點便是赤裸裸毫無遮掩的,絕不是深奧的問題。
日本國命運紅皮書(四)
孫皓暉
對于日本這樣一個民族,這樣一個國家,人們最關心的還是其前途與命運的歸宿。
日本民族的未來與中國民族的生存利益息息相關。即或沒有歷史的恩怨,地緣政治也使中國與日本不可避免的形成兩強對峙,且中間沒有任何緩沖地帶。這是世界范圍內唯一的近距離的兩強對峙,也是世界范圍內唯一的亞文明國家與母體文明國家的仇恨對峙。
把握日本民族的根基走向,是中國人無可回避的生存大問題。
日本民族不可改變的基本方面
預測一個國家的歷史走向及其命運,最主要的是確定由以形成這個國家的主體民族的基本特點,也就是這個民族無法改變的那些方面。只有這種無可改變的基本方面,恒定的決定著一個民族的走向與歸宿。任何泡沫性的東西,任何瑣細的枝節性的東西,都不是我們在這里關注的問題。
其一,日本民族的好戰精神永遠不可能改變
日本的戰爭歷史與連綿不斷的對外戰爭雖然暫時中止,但日本人沒有懺悔,沒有反省,更沒有服氣,他們依然在準備戰爭。對于戰爭,日本民族是從來不需要精神準備的,因為他們每個人從生下來的那天起,就接受著各種形式的戰爭精神的教育。對戰爭英雄的崇拜儀式、無數先輩的戰爭快感、大日本不可戰勝的神話、武士道視死如歸的壯烈、虐待異國百姓的狂熱情結、掠奪他國財富的爆發故事、日本國戰爭手段的先進發達等等等等,無孔不入的滲透著浸漬著每一個日本子民,嗜戰的血液流動在每一個日本人身體中。若非如此,就不能解釋戰后日本政府的一系列戰爭準備行動何以與日本國民如此協調?政府與人民不管有多少內政分歧,只要涉及到軍事與戰爭領域,日本從來沒有過重大分歧。從行動上說,日本國歷經五十年,已經逐步擺脫了因戰敗而遭受的軍備限制。日本的國民自衛隊的人數、裝備、戰斗力已經與正規常備軍沒有什么差別。航空母艦、熱核武器等戰略性進攻武器,日本都準備到了說有便有的地步。日本不斷擴大軍備費用,幾乎年年增加軍費預算;對世界軍事沖突表示了濃厚的興趣與按捺不住的參與欲望,屢次積極要求向國外派駐“維和部隊”;積極要求擔任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積極與美國舉行大規模的聯合軍事演習,積極參加美國主導的導彈防御體系,積極將“周邊地區與周邊事態”劃入自己的干涉范圍,積極的充當“亞洲穩定因素”,積極的做美國介入臺灣的軍事后援……所有這些,其實都確定不移的說明了日本人對戰爭的渴求與從來都沒有熄滅過的戰爭精神。
其二,日本民族的征服欲望永遠不可能改變
日本的崛起與所謂經濟奇跡,都是從征服與掠奪中來的。征服掠奪給日本民族帶來了巨大的利益。按照正常生產活動,日本民族可能需要千年萬年才能達到這樣的財富。可是,依靠瘋狂殘酷的征服掠奪,日本人五十年就成了世界第二富翁。這樣的爆發利益,能不讓這樣一個海盜民族怦然心動么?有人說,依靠日本人的聰明勤奮,即或不發動戰爭也能達到這樣的富裕。這只是一種天真幼稚的愿望而已。如同一個純真少年看到一個強盜打劫,自然會提出這樣的問題,那么聰明一個人,正經謀生也能發財,為什么卻偏生要打劫?這就是世界的奧秘——強盜永遠有強盜的邏輯,而這種邏輯永遠不為善良的人們所理解。一個具有海盜根性的民族,要他拿出冒險征服與殘酷殺戮那樣的毅力和勇氣去正經謀生,那無異于剝奪了他的生存樂趣。一種普遍的歷史現象,凡是強盜根性,都厭惡勤奮刻苦的勞動謀生,都寧可窮困而不去“下作”,寧可流浪也不去辛勞;然搶劫掠奪一旦得手,他們便有可能勤勤懇懇的理財,儼然這些財富是自己辛苦掙來的一般。這是一般的強盜根性。更徹底的強盜是,掠奪之后搖身變成文明人,然后以文明人的優越條件準備更大的征服與掠奪,直至自己毀滅,這種邏輯都不會改變。這種強盜根性,就是日本這樣的海盜民族。
其三,日本民族的殘忍面永遠不會改變
《朝日新聞》刊登一則消息:日本奈良市法蓮町私立奈良育英中學三年級四班,保健體育老師對全班135名學生出了一道考試題——“請寫出兩個不觸犯法律殺害丈夫或妻子的方法”!老師事先作了各種危害生命的介紹,啟發學生的智力。于是學生們便做出了各種回答,“讓他醉酒駕車”、“制造交通事故”、“無毒致死”等等方法就從這些如花少年們筆下涌流了出來。
這是連非洲部落酋長國的學校也不能想象的考試題!其匪夷所思的程度,令人毛骨悚然。
可是,日本人能做到。
《參考消息》還登過一則來自南美國家的報道(日期記不清了,大約在今年11月或12月):一個日本留學生殺了他的女朋友,將尸體肢解冰凍,然后一塊塊煮著慢慢吃,吃了一個多月。
當然,這在日本也是個例。但是,它卻以極端的形式折射出日本民族的海蛇般的怪誕與殘忍性格——永不衰減的虐待殺戮興趣。想想日本兵在南京大屠殺中的“百人斬”速度比賽,想想731部隊的“人體實驗”,想想掛在日本兵槍頭上的中國女人生殖器做的皮套,我們就不會為這種“個例”感到不可思議了。有日本人喋喋不休的提及80年代日本電影的美感和對中國人的“感動”。可是不要忘記,那種絕望凄美的審美意識,只是崇拜殺戮與死亡的日本民族的陰暗心理的折射,而絕不意味著日本民族具有善良的審美根性。不要忘記,日本小說所描寫的虐待狂與受虐狂的數量之多,花樣之奇特,在日本國內的暢銷程度,世界那個國家也無法與之比肩。而日本國對待世界的態度,又為日本民族這種虐待狂與被虐待狂的雙重畸形性格做了最好的注釋。
殘忍,是日本民族的普遍根性,它是永遠不可能改變的。
其四,日本對中國的仇恨永遠不可能改變
這是一個怪誕的現象——一個屢屢侵略殺戮其罪行罄竹難書的民族,沒有對受害過絲毫的悔罪,卻反而恨意綿綿仇視不解,即或戰敗了也依舊如此。在世界歷史上,這也是絕無僅有。一般說來,侵略戰敗國總是對被侵略戰勝國懷有一種罪惡感與敬意。德國對美英法蘇以及東歐國家、猶太民族,的確是這樣的。其中法國在二戰時期由于出了貝當的“法奸”政府,戴高樂的抵抗勢力是逃亡到英國為根據地,后來隨著諾曼底登陸而收復失地解放法國的。可是,德國人并沒有因此而歧視法國,而認為“不是你戰勝我的,我用不著對你尊敬,更用不著負罪道歉”。可日本民族恰恰就是這樣,它頑劣的品性始終認為中國不是它的對手,俄國也不是它的對手,只有美國人打敗了日本,所以我高興美國人虐待心甘情愿的奴顏婢膝,至于中國,哼哼哼……仇恨的根源竟然是“我為什么沒有消滅你,你本當被消滅”!顯然,這里帶有一個自認優秀的工業國家竟然不能戰勝一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病夫國家”的惱羞成怒,也帶有蛇吞象未遂而產生的遺恨。
這種仇恨是很深刻的民族性的,而絕不是個別人或個別派別的。中央電視臺某著名主持人發表了他在日本的遭遇,一次是在成田機場被日本女服務員幾次以不理睬的方式表示了對中國人的冷淡與仇視(這名日本女青年繞過中國人主動對后邊的美國人服務,雖經投訴,亦無下文);另一次是采訪一個出租車司機,穿著整潔且戴著白手套的日本司機以沉默拒絕采訪,接受車錢時嘟囔的日語被錄進了打開的設備中,經懂得日語的朋友辨聽,日本司機說得是,“日本皇軍當年怎么沒有殺光這些中國人?”主持人說,他氣憤得恨不能立即趕上去殺了這個日本人!還有許許多多的中國留日學生、旅日華僑以及與日本有商務往來的公司職員,與他們打交道的都是日本“人民”,可這些“人民”都以各種不同的方式表達了對中國人的蔑視與仇恨。我們能說,這僅僅是一小撮極右勢力么?
日本人對中國的仇恨是不可理喻的,很大程度上根源于入侵中國時期形成的對中國軍隊、中國人的蔑視與仇恨。其實,從歷史的客觀角度看,即或當時沒有美國與蘇聯的介入,日本集中傾國兵力與中國一對一的開戰,日本也無法消滅中國。且不說中國的戰爭縱深、長期資源優勢與人口優勢,就是從單純的軍事意義上講,日本也必將在長期戰爭中失敗。已經有許多專門著作研究了這種可能性,結論是日本沒有軍事戰略眼光,而中國作為弱國,在軍事戰略上卻高了一籌,將抗日戰爭變成了持久戰。而持久戰則中國必勝,這一點幾乎沒有爭議。三個基本方面是:一,日本對中國不宣而戰(偷襲),中國政府以戰而不宣對之,為的是保持西方繼續援助中國的合法性。根據國際法,一旦中國對日本立即宣戰,當時宣布保持中立的美英等國就必須選擇或對日本宣戰,或終止援助中國。這兩種選擇在當時都不可能,所以美英等西方國家在蘆溝橋事變后很長時間里都不承認中國有戰爭狀態。二,日本軍隊原定的消滅中國戰略是元軍滅宋路線,即從北向南沿華北華中一線攻擊,將中國從腹地切為東西兩半,使中國中心勢力不能向地勢險峻的西部轉移。可惜,這一戰略被國民政府識破,引誘日本調集兵力在上海形成大會戰(凇滬會戰),使日本無法將中國切成兩片,民國政府得以轉移西南。三,中國各敵對派別政黨在民族大義下團結抗戰,尤其是共產黨在絕對弱勢下發明的敵后游擊戰爭,是戰略上的重要牽制力量。即或日本不發動太平洋戰爭,不與蘇聯敵對,調出關東軍與海軍陸戰部隊以及全部空軍,全部占領中國的東部中部大城市、戰略據點與交通線,日本還是無法支持十五年以上。在復雜的大形勢下,日本民族的瘋狂狹隘,決定了它必然要犯各種各樣的錯誤,中國人在長期的戰爭錘煉中也必然能找到最為妥善的對策。
一對一的長期抗戰,最后勝利也必然是中國的。一個羸弱落后支離破碎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國,尚且艱難的頂住了日本經過長期精心準備的突然戰爭,又何況長期堅持下去?
但是,日本人、日本民族、日本國家,卻絕對不這樣認為。
其五,日本民族與中國決戰,進而征服中國的野心,永遠不能改變。
日本人認為,中國曾經是一個魚腩民族,現在也照樣值得他們蔑視,優勝劣汰,中國民族應當被日本民族征服統治。不要認為這是一種古老的野蠻的吞并觀念,文明新潮的日本民族不可能這樣想。錯了。日本民族從來沒有中國的強大與新生而放棄自己的吞并野心,它認為自己更強大。日本人正在千方百計的尋找滅亡中國的各種手段,包括如何使中國分裂為若干個小國,包括如何最大限度的利用臺灣牽制中國,包括如何聯合西方國家與地區軍事強國包圍孤立中國,包括如何挑撥相關國家對中國的不信任,包括限制中國高技術的進口,等等等等。所有這些以及許許多多我們還無法知道的陰暗手段,都說明了一個問題,日本沒有忘記征服中國的美夢,而是自覺的將中國看成它最大的威脅,非徹底占領統治而后快。
對日本國命運的預言
基于上述不可改變的因素,本人預言:
未來五十年內,日本與中國必將有一場全面戰爭。
戰爭的起因將是某個突然事件。日本人對戰爭挑釁方式的研究極為透徹,而且非常善于利用突然事件與偶然機會,因此而屢屢實踐了成功的突然襲擊。日本人正在等待這樣的歷史機會。
戰爭的開始方式將依舊是突然襲擊,不宣而戰,以期收到最大的威懾效果與軍事勝利。日本人沒有戰爭道德觀念,認為最卑鄙的手段就是最恰當的手段,偷襲將是它們永遠不可改變的戰爭開始方法。
戰爭的進程將基本是中日兩國的單獨較量。美國等西方大國絕不會公然介入亞洲兩強的生死決斗,因為他們既想利用日本削弱中國威脅,也想利用中國削弱日本威脅;他們認為,中日決戰的結果是誰也不能滅亡誰,兩敗俱傷正是他們最希望的效果。亞洲東南亞地區的小國也會作壁上觀,只有等到戰局分明的時候才會作出傾向于勝利者的選擇。
這場戰爭將不超過一年,絕不會閃電式的突然結束。
中國在若干軍事技術方面仍然將落后于日本,但就總體而言,雙方的戰力將大體平衡。
最終結果是中國的偉大勝利,并全面徹底的清算日本的戰爭罪行。
日本國注定是一個不徹底打爛自己就不會死心的國家。
好戰者亡于戰,玩火者必自焚,這條歷史格言就是日本的歷史命運與歸宿。(文章錄入:持久戰士2049)
「 支持烏有之鄉!」
您的打賞將用于網站日常運行與維護。
幫助我們辦好網站,宣傳紅色文化!